A. 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為4個相互交織的部分:保密、鑒別、反拒認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護信息不被未授權者訪問,這是人們提到的網路安全性時最常想到的內容。鑒別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進行事務處理之前先確認對方的身份。反拒認主要與簽名有關。保密和完整性通過使用注冊過的郵件和文件鎖來實現。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安全逐漸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問題。網路安全性是一個涉及面很廣泛的問題,其中也會涉及到是否構成犯罪行為的問題。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它主要關心的是確保無關人員不能讀取,更不能修改傳送給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時,它關心的對象是那些無權使用,但卻試圖獲得遠程服務的人。安全性也處理合法消息被截獲和重播的問題,以及發送者是否曾發送過該條消息的問題。
大多數安全性問題的出現都是由於有惡意的人試圖獲得某種好處或損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證網路安全不僅僅是使它沒有編程錯誤。它包括要防範那些聰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專業的,並且在時間和金錢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能夠制止偶然實施破壞行為的敵人的方法對那些慣於作案的老手來說,收效甚微。
B. 網路安全防範體系的層次
物理環境的安全性
該層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線路的安全,物理設備的安全,機房的安全等。物理層的安全主要體現在通信線路的可靠性(線路備份、網管軟體、傳輸介質),軟硬體設備安全性(替換設備、拆卸設備、增加設備),設備的備份,防災害能力、防干擾能力,設備的運行環境(溫度、濕度、煙塵),不間斷電源保障,等等。 操作系統的安全性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來自網路內使用的操作系統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 2000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統本身的缺陷帶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系統漏洞等。二是對操作系統的安全配置問題。三是病毒對操作系統的威脅。 網路的安全性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網路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網路層身份認證,網路資源的訪問控制,數據傳輸的保密與完整性,遠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統的安全,路由系統的安全,入侵檢測的手段,網路設施防病毒等。 應用的安全性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主要由提供服務所採用的應用軟體和數據的安全性產生,包括Web服務、電子郵件系統、DNS等。此外,還包括病毒對系統的威脅。 管理的安全性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術和設備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門與人員的組織規則等。管理的制度化極大程度地影響著整個網路的安全,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的部門安全職責劃分、合理的人員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它層次的安全漏洞。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
破壞性
病毒入侵計算機,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能夠破壞數據信息,甚至造成大面積的計算機癱瘓,對計算機用戶造成較大損失。如常見的木馬、蠕蟲等計算機病毒,可以大范圍入侵計算機,為計算機帶來安全隱患。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的一大特徵是傳染性,能夠通過U盤、網路等途徑入侵計算機。在入侵之後,往往可以實現病毒擴散,感染未感染計算機,進而造成大面積癱瘓等事故。
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短時間之內,病毒能夠實現較大范圍的惡意入侵。因此,在計算機病毒的安全防禦中,如何面對快速的病毒傳染,成為有效防禦病毒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防禦體系的關鍵。
(3)網路病毒觸犯了哪個安全體系擴展閱讀
通過對計算機網路病毒的分析與了解,網路病毒傳播具有隱蔽性、隨機性、破壞性與突發性的特點,實施計算機網路安全防範工作時,需要架構防火牆與防毒牆的技術屏障,要求在病毒隔離層面出發來提升防禦性能。
防火牆技術主要是藉助網路空間隔離技術,從網路安全形度出發,控制好網路通信訪問,其中所使用的技術有網關技術、包過濾技術與狀態監測技術。包過濾技術主要是篩選傳輸層內的網路數據,遵循事先約定的相關過濾原則,科學檢測每個數據包的目標地址、源地址與埠,
進而對整個系統安全系數進行合理的判斷。狀態監測技術主要是藉助防火牆來從網路安全策略之上來檢測網路狀態,提升網路環境的安全性與通暢性。例如,可抽取相關的狀態信息來與安全策略進行對照,科學檢查網路動態數據包,若發覺意外,應即刻停止傳輸。
D. 網路安全體系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內網安全,伺服器及內部的網路安全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