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騰訊紅魔游戲手機6深受游戲迷喜愛,這款手機有何優勢
手機玩游戲,有三個方面是人們最在乎的。一是觸屏反應速度,直接影響游戲極限操作;二是網路延遲,決定了是摔手機還是拆網路;三是高幀率,決定了游戲體驗性。而努比亞和騰訊合作的紅魔6,主要是在這三方面有所突破。
除了這三方面之外,還有關於散熱、續航和外觀,畢竟是游戲手機散熱和續航是非常重要的。單從介紹來看,這些功能挺不錯的。
當然這僅僅是相對於其它手機而言,拋開游戲方面的功能,我對紅魔6的看法只是一款旗艦機。
作為一款游戲手機,雖然紅魔6在數據上非常給力,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說攝像功能,這是普通手機非常重視的。不過在紅魔6中攝像沒什麼優點。後置6400萬+800萬超廣角+200萬微距,前置800萬,只能說普普通通。
和前幾代紅魔相比,紅魔6在軟體和硬體上,都有很不錯的升級。對於專注游戲的人來說,是比較不錯的。
② 延遲和什麼有關幀數和什麼有關
延遲和ISP、網路狀態、伺服器物理地址、伺服器響應速度、網路節點數量等因素有關。
幀數和自身電腦的配置,主要是應用所需性能有關,比如中央處理器速度,可用物理內存空間大小,顯示晶元的處理能力等等,具體要看造成應用程序處理緩慢的瓶頸在哪裡。
③ 對於玩游戲大家覺得1000hz好還是首次延遲重復間隔快好呢
1000Hz對游戲更有實際意義,ZOWIE的變速功能算第二種里比較先進的,好像首鍵延遲只是從250ms左右提高到了200,4檔變速全是調節重復速率的
④ 《絕地求生》到底是hz重要還是解析度重要
1.hz是刷新率,大部分電腦的顯示器都是60hz,現在有的是144hz 的,60hz已經可以玩市面上大部分游戲了。
2.解析度要看顯示器尺寸的大小, 市面上23寸是1920*1080, 27寸以上的用2k屏顯示效果好一些,但是解析度越高,對顯卡的要求也就越高,玩絕地求生僅僅在於硬體的配置和網路的優化,顯示器都是不重要的額。
3.一般來說cpu7代i5+1066+8g就可以在1080p的解析度下流暢運行。
只要幀數提上來了,畫質解析度都會很好。
FPS幀數過低
Frames Per Second更確切的解釋是"每秒鍾填充圖像的幀數(幀/秒)"。 FPS與解析度、顯卡處理能力的關系如下: 處理能力=解析度×刷新率。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玩游戲時,解析度設置得越大,畫面就越不流暢的原因了。 FPS越低,圖像閃爍和抖動的就越厲害,眼睛疲勞得就越快。
如果幀數過低游戲加加建議:
1.嘗試關閉多餘無用進程,比如玩游戲的時候盡量減少播放視頻,或者多開游戲;
2.降低游戲解析度或者降低游戲渲染效果,抗鋸齒垂直同步等是比較佔用性能的;
3.嘗試硬體超頻,注意超頻有風險!會導致壽命縮短,不慎會導致燒毀硬體
顯示器內部有一顆重要的集成電路叫Scaler IC,是專門用來處理當圖像解析度與顯示器解析度不同時的顯示方式的。為便於理解,以具體例子來做說明。如果圖像解析度小於顯示器解析度,如果仍以1:1顯示,即一個像素對應一個像素,那屏幕就不會滿屏。比如顯卡輸入640x480,而顯示器為1280x1024,就會看到顯示器左上角640x480的區塊有清晰的圖像,而其它剩餘區域都是黑色的。為了實現滿屏,就要實現圖像的縮放(Scaling),做法就是要給畫面補足像素,水平方向640個像素須補足到1280個像素,垂直方向480個像素要補足到1024個像素,插入像素的插值演算法取決於Scaler IC。當圖像的解析度大於顯示器時,則相反,不是補足而是要減少像素個數,這樣畫面細節受到損失,細節分辨不清。更麻煩的是,解析度越高的信號時鍾頻率越高,過高的工作頻率可能會使低解析度的面板或電路造成損壞。所以通常顯示器設計成當高於顯示器的解析度信號進入時,則關閉信號通道,並通過屏幕傳送出「超出頻率范圍」的提示信息。
當然都很重要咯,當然你如果對視頻的清晰度很在意的話建議買藍魔t6,我上個月買的支持超高清電影
顯示器的刷新率: 是指電子束對屏幕上的圖像重復掃描的次數。刷新率越高,所顯示的圖象畫面質量穩定性就越好。刷新率是基本標准之一。
解析度:是屏幕圖像的精密度,是指顯示器所能顯示的像素有多少。解析度是重要指標之一。
於刷新率與解析度兩者相互制約,因此只有在高解析度下達到高刷新率這樣的顯示器才能稱其為性能優秀。兩者同等重要。
解析度更重要,屏幕再大,解析度低,畫面就不清楚,那還不如要MP3。
現在還沒有4K 144HZ顯示器,主要問題是介面沒有對應的帶寬,現在最快的顯示器介面是DP介面,只有21.6G帶寬,要打開4K 144HZ,最少需要50G的帶寬。
2K有144HZ顯示器,但這樣高端解析度的顯示器,要打開2K 144hz,對電腦和顯卡性能、顯存容量,都要求極高。
刷新率就是屏幕每秒畫面被刷新的次數,當響應速度和刷新率提升之後,畫面和滑鼠移動會變得相當流暢順滑,延遲和拖影的情況也會被避免。
是解析度更重要。
顯微鏡的光學技術參數包括:數值孔徑、解析度、放大率、焦深、視場寬度、工作距 離、覆蓋差等。這些參數並不都是越高越好,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在使用 時,應根據鏡檢的目的和實際情況來協調參數間的關系,但應以保證解析度為准。
1、數值孔徑: 數值孔徑是判斷物鏡性能(解析度,焦深和亮度)的關鍵要素,孔徑角越大,進入物鏡的光通亮就 越大,它與物鏡的有效直徑成正比,與焦點的距離成反比。
2.、解析度:解析度又稱「鑒別率」,「解像力」。是衡量顯微鏡性能的一個重要技術參數。 顯微鏡的解析度用公式表示為:d=l/NA 式中d為最小分辨距離;l為光線的波長;NA為物鏡的數值孔徑。可見物鏡的解析度是 由物鏡的NA值與照明光源的波長兩個因素決定。 NA值越大, 照明光線波長越短, 則d值越小, 解析度就越高。 要提高解析度,即減小d值,可採取以下措施: (1) 降低波長l值,使用短波長光源。 (2) 曾大介質n值和提高NA值(NA= n×Sin(u/2))。 (3) 增大孔徑角。 (4) 增加明暗反差。
3. 放大率: 放大率就是放大倍數,是指被檢驗物體經物鏡放大再經目鏡放大後,人眼所看到的最 終圖象的大小對原物體大小的比值,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率也是顯微鏡的 重要參數,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在選擇時應首先考慮物鏡的數值孔徑。 有效放大倍率: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極限即有效放大倍率。 解析度和放大倍率是兩個不同的但又互有聯系的概念。有關系式: 500NA < 放大率 < 1000NA 當選用的物鏡數值孔徑不夠大,即解析度不夠高時,顯微鏡不能分清物體的微細結構, 此時即使過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輪廓雖大但細節不清的圖像,稱為無 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解析度已滿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則顯微鏡雖已具備分辨的能力, 但因圖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視見。所以為了充分發揮顯微鏡的分辨能力,應使數 值孔徑與顯微鏡總放大倍率合理匹配。根據: 總放大率 = 物距/物鏡焦距×相距(250mm)/目鏡焦距; 增大物距即鏡筒長度,可以提高放大率,但是鏡筒不能無限拉長,通常國際標准長度為160mm。
4. 焦深:焦深為焦點深度的簡稱,即在使用顯微鏡時,當焦點對准某一物體時,不僅位於該點 平面上的各點都可以看清楚,而且在此平面的上下一定厚度內,也能看得清楚,這個清楚 部分的厚度就是焦深。焦深大,可以看到被檢物體的全層,而焦深小,則只能看到被檢物 體的一薄層,焦深與其他技術參數有以下關系: (1) 焦深與總放大倍數及物鏡的數值孔鏡成反比。 (2) 焦深大,解析度降低。 由於低倍物鏡的景深較大,所以在低倍物鏡照相時造成困難。
5. 視場直徑: 觀察顯微鏡時,所看到的明亮的原形范圍叫視場,它的大小,是由目鏡里的視場光闌 決定的。視場直徑也稱視場寬度,是指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圓形視場內所能容納被檢物體的 實際范圍。視場直徑愈大,愈便於觀察。計算公式如下: F=FN/Mob F: 視場直徑 FN:視場數(Field Number, 簡寫為FN) ,標刻在目鏡的鏡筒外側。 Mob:物鏡放大率。 由公式可看出: (1) (2) 視場直徑與視場數成正比。 增大物鏡的倍數,則視場直徑減小。因此,若在低倍鏡下可以看到被檢物體的全 貌,而換成高倍物鏡,就只能看到被檢物體的很小一部份。
6. 工作距離: 工作距離也叫物距,即指物鏡前透鏡的表面到被檢物體之間的距離。鏡檢時,被檢物 體應處在物鏡的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間。因此,它與焦距是兩個概念,平時習慣所說的調焦, 實際上是調節工作距離。在物鏡數值孔徑一定的情況下,工作距離短孔徑角則大。數值孔 徑大的高倍物鏡,其工作距離小。
7. 覆蓋差 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也包括蓋玻片在內。由於蓋玻片的厚度不標准,光線從蓋玻片進入 空氣產生折射後的光路發生了改變,從而產生了相差,這就是覆蓋差。覆蓋差的產生影響 了顯微鏡的成相質量。 國際上規定, 蓋玻片的標准厚度為0.17mm, 許可范圍在0.16—0.18mm., 在物鏡的製造上已將此厚度范圍的相差計算在內。 物鏡外殼上標的0.17,即表明該物鏡要求 蓋玻片的厚度。
聽說選擇與顯示屏解析度不符的解析度對顯示屏不好,所以我一般都是解析度默認,去調解析度
⑤ 傳播時延與網路延時的區別
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一樣的,簡單點說,網路為什麼會出現延時,一定程度上就是帶寬時延和數據量造成的;舉個例子來說就很清楚了:
帶寬,bandwidth,是指每秒鍾傳輸的最大位元組數。帶寬本來是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單位是hz。因為過去傳輸的主要是模擬信號,現在傳輸數字信號的時候我們還是用這個詞來表示傳輸的速率。
我以前總是這樣以為,光纖比普通的雙絞線傳輸的快。你看我們在網吧接著光纖上網的時候比在家上網的時候下東西的速度快的多。確實如此,但是我們理解的可能不對。不是光線更「快」,而是光纖的「量」更大。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單車道與8車道。單車道時電話線,8車道是光纖。我以前的理解反映到這個車道的比喻上來就成了這樣:8車道上的車跑的比單車道上的車快!這樣就很好理解我們錯在哪裡了。
比方說我們有8輛大卡車要從a地到b地,走8車道我們我們可以同時起步上路同時到達,而單車道上的車只能一輛一輛往前開了。此時就要涉及發送時延的概念。發送時延簡單說就是發送的一個數據從第一個比特發送開始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結束所經歷的時間。所以我們的光纖線路提高的僅僅是發送時延而已。但是別小看這點時延,處理大量數據的時候這個效益就很可觀了。
⑥ 120hz和120幀的區別
1、延遲效果不同:如果顯示器的刷新率是60Hz,不管是60幀還是200幀,實際上每秒只能顯示60幀。事實上,雖然顯示器的刷新率只有60幀,但當顯卡計算出的幀速率遠高於刷新率時,當上一幀只是要顯示在屏幕上或只有一部分顯示在屏幕上時,一些顯示器可以直接載入下一幀。
2、顯示效果不同:如果顯示器的刷新率是120Hz或更高的。60幀的時候看到這一幀要再等(1000/60=16.67ms)才能看到下一幀。
如果是120Hz的顯示器,只需要(1000/12=8.3mS)就可以看到下一幀。這相當於在網路延遲相同的情況下,提前8.3m看到下一幀。
3、如每秒60幀以上,則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因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如果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的話,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120幀每秒的超高幀頻率,進行4k清晰度下的3D拍攝使連子彈上的灰塵都看得一清二楚
⑦ WiFi,2.4ghz和5ghz對網路延遲影響有多大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不過現在的產品比較多得都是2.4GHz的 所以這個頻率比較多人連接。而5.0Ghz的比較少,所以用的人少,干擾就會少點,最終導致連接上會快點。
⑧ 虛擬現實頭盔的刷新率和延遲什麼關系,是刷新率越高延遲越低么
電腦的刷新和刷新率你也可以這么理解,只不過換成了每秒種屏幕被掃描的次數,當然是刷新率越高越好,圖象就越穩定,對眼睛的影響也越小。刷新率的高低一般是可以用肉眼看出來的,你可以試著先把刷新率調低些,例如70Hz,然後視線離開屏幕,頭部左轉或右轉30度,用眼睛的餘光去感受一下屏幕,然後把刷新率調高,例如85Hz,再感受一下,你會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剛才的屏幕一閃一閃的,現在穩定多了。所以,刷新率應至少85Hz。從硬體角度來說,影響刷新率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顯示器的帶寬,現在一般17寸的彩顯帶寬在100左右,完全能上85Hz,屏幕越大,帶寬越大,19寸的在200左右,21寸的在300左右,同品牌同尺寸的彩顯,帶寬越高,價格越貴。其次影響刷新率的還有顯卡,顯卡也有可用的刷新率和解析度,但是就刷新率來說,這點現在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主要針對老一代的顯卡,現在哪怕古董級的TNT2顯卡,也能支持1024*768解析度下達到85Hz的效果,1024*768是17寸CRT顯示器的標准解析度。所以,影響刷新率最主要的還是顯示器的帶寬。從軟體角度來說,影響刷新率最大的是屏幕的解析度,舉個例子,同樣是17寸彩顯,帶寬108,將解析度調至1024*768,最高能達到85Hz,調高至1280*1024,最高只能達到70Hz,調低至800*600,卻能達到100Hz。解析度越高,在帶寬不變的情況下,刷新率就越低,要想保持高刷新率,只有採用高的帶寬,所以大屏幕顯示器的帶寬都很高。你的顯示器最高刷新率是100Hz,說明支持這么高的刷新率,但是建議你不要讓顯示器一直以最高刷新率工作,那樣會加速顯象管的老化,一般比最高刷新率低一到兩檔是比較合適的,建議85Hz。而且要提醒你的是,現在的彩顯保護機制比較完善,若將刷新率調的超過了最高值,會黑屏,不過一般稍候又會跳回原來的設置。但一些雜牌或是較老的彩顯,盲目將刷新率調的太高,會導致顯象管燒毀。切記!以上所有都針對CRT顯示器,不適用於LCD顯示器,液晶顯示器是無閃爍顯示器,雖然也有刷新率,但和CRT的刷新率完全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