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筆記本中的區域網,乙太網都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是封閉型的,可以由辦公室內的兩台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公司內的上千台計算機組成。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在一個局部的地理范圍內(如一個學校、工廠和機關內),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將各種計算機,外部設備和資料庫等互相聯接起來組成的計算機通信網。它可以通過數據通信網或專用數據電路,與遠方的區域網、資料庫或處理中心相連接,構成一個較大范圍的信息處理系統。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掃描儀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嚴格意義上是封閉型的。它可以由辦公室內幾台甚至上千上萬台計算機組成。決定區域網的主要技術要素為:網路拓撲,傳輸介質與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區域網由網路硬體(包括網路伺服器、網路工作站、網路列印機、網卡、網路互聯設備等)和網路傳輸介質,以及網路軟體所組成。
❷ 什麼是乙太網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組網技術。IEEE制定的IEEE 802.3標准給出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網(token ring)、FDDI和ARCNET。
乙太網的標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拓撲,但目前的快速乙太網(100BASE-T、1000BASE-T標准)為了最大程度的減少沖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網路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換機(Switch hub)來進行網路連接和組織,這樣,乙太網的拓撲結構就成了星型,但在邏輯上,乙太網仍然使用匯流排型拓撲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的匯流排爭用技術。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概述
3 CSMA/CD共享介質乙太網
4 乙太網中繼器和集線器
5 橋接和交換
6 乙太網類型
6.1 早期的乙太網
6.2 10Mbps乙太網
6.3 100Mbps乙太網(快速乙太網)
6.4 1Gbps乙太網
6.5 萬兆乙太網
6.6 十萬兆乙太網
7 參考文獻
8 參看
9 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
乙太網技術的最初進展來自於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許多先鋒技術項目中的一個。人們通常認為乙太網發明於1973年,當年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給他PARC的老闆寫了一篇有關乙太網潛力的備忘錄。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乙太網是之後幾年才出現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乙太網:區域計算機網路的分布式包交換技術》的文章。
網路協議
應用層
DHCP · DNS · FTP · Gopher · HTTP · IMAP4 · IRC · NNTP · XMPP · POP3 · SIP · SMTP · SNMP · SSH ·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 SSDP · BGP · RIP · 更多
傳輸層
TCP · UDP · TLS · DCCP · SCTP ·
RSVP · PPTP · OSPF · 更多
網路層
IP (IPv4 · IPv6) · ARP · RARP · ICMP · ICMPv6 · IGMP ·
IS-IS · IPsec · 更多
數據鏈路層
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
ATM · DTM · 令牌環 · 乙太網路 · FDDI · 幀中繼 · GPRS · EVDO · HSPA · HDLC · PPP · L2TP · ISDN ·STP · 更多
物理層
乙太網路 · 數據機 · 電力線通信(PLC) · SONET/SDH · G.709 · 光導纖維 · 同軸電纜 · 雙絞線 · 更多
本模板:查看 • 討論 • 編輯 • 歷史
1979年,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電腦和區域網離開了施樂(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對DEC、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乙太網標准化、規范化。這個通用的乙太網標准於1980年9月30日出台。當時業界有兩個流行的非公有網路標准令牌環網和ARCNET,在乙太網大潮的沖擊下他們很快萎縮並被取代。而在此過程中,3Com也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經開玩笑說,Jerry Saltzer為3Com的成功作出了貢獻。Saltzer在一篇與他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在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電腦廠商或猶豫不決或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准配置,這樣3Com才有機會從銷售乙太網網卡大賺。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也許只是句玩笑話,但這說明了這樣一個技術觀點:通常情況下,網路中實際的數據流特性與人們在區域網普及之前的估計不同,而正是因為乙太網簡單的結構才使區域網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 MAC項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層樓里工作,當時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學畢業論文,在此期間奠定了乙太網技術的理論基礎。
[編輯]概述
1990年代的乙太網網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乙太網適配器)。這張卡可以支持基於同軸電纜的10BASE2 (BNC連接器, 左)和基於雙絞線的10BASE-T(RJ-45, 右)。
乙太網基於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實現,每個節點必須取得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這個名字來源於19世紀的物理學家假設的電磁輻射媒體-光以太。後來的研究證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系統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已經發現乙太網通訊具有自相關性的特點,這對於電信通訊工程十分重要的。
[編輯]CSMA/CD共享介質乙太網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CSMA/CD)技術規定了多台電腦共享一個信道的方法。這項技術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net,它使用無線電波為載體。這個方法要比令牌環網或者主控制網要簡單。當某台電腦要發送信息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開始 - 如果線路空閑,則啟動傳輸,否則轉到第4步
發送 - 如果檢測到沖突,繼續發送數據直到達到最小報文時間 (保證所有其他轉發器和終端檢測到沖突),再轉到第4步.
成功傳輸 -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成功,退出傳輸模式。
線路忙 - 等待,直到線路空閑
線路進入空閑狀態 - 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轉到第1步,除非超過最大嘗試次數
超過最大嘗試傳輸次數 -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失敗,退出傳輸模式
就像在沒有主持人的座談會中,所有的參加者都通過一個共同的媒介(空氣)來相互交談。每個參加者在講話前,都禮貌地等待別人把話講完。如果兩個客人同時開始講話,那麼他們都停下來,分別隨機等待一段時間再開始講話。這時,如果兩個參加者等待的時間不同,沖突就不會出現。如果傳輸失敗超過一次,將採用退避指數增長時間的方法(退避的時間通過截斷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來實現)。
最初的乙太網是採用同軸電纜來連接各個設備的。電腦通過一個叫做附加單元介面(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發器連接到電纜上。一根簡單網線對於一個小型網路來說還是很可靠的,對於大型網路來說,某處線路的故障或某個連接器的故障,都會造成乙太網某個或多個網段的不穩定。
因為所有的通信信號都在共用線路上傳輸,即使信息只是發給其中的一個終端(destination),某台電腦發送的消息都將被所有其他電腦接收。在正常情況下,網路介面卡會濾掉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信息,接收目標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時才會向CPU發出中斷請求,除非網卡處於混雜模式(Promiscuous mode)。這種「一個說,大家聽」的特質是共享介質乙太網在安全上的弱點,因為乙太網上的一個節點可以選擇是否監聽線路上傳輸的所有信息。共享電纜也意味著共享帶寬,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乙太網的速度可能會非常慢,比如電源故障之後,當所有的網路終端都重新啟動時。
[編輯]乙太網中繼器和集線器
在乙太網技術的發展中,乙太網集線器(Ethernet Hub)的出現使得網路更加可靠,接線更加方便。
因為信號的衰減和延時,根據不同的介質乙太網段有距離限制。例如,10BASE5同軸電纜最長距離500米 (1,640 英尺)。最大距離可以通過乙太網中繼器實現,中繼器可以把電纜中的信號放大再傳送到下一段。中繼器最多連接5個網段,但是只能有4個設備(即一個網段最多可以接4個中繼器)。這可以減輕因為電纜斷裂造成的問題:當一段同軸電纜斷開,所有這個段上的設備就無法通訊,中繼器可以保證其他網段正常工作。
類似於其他的高速匯流排,乙太網網段必須在兩頭以電阻器作為終端。對於同軸電纜,電纜兩頭的終端必須接上被稱作「終端器」的50歐姆的電阻和散熱器,and affixed to a male M or BNC connector.如果不這么做,就會發生類似電纜斷掉的情況:匯流排上的AC 信號當到達終端時將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號將被認為是沖突,從而使通信無法繼續。中繼器可以將連在其上的兩個網段進行電氣隔離,增強和同步信號。大多數中繼器都有被稱作「自動隔離」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沖突或是沖突持續時間太長的網段隔離開來,這樣其他的網段不會受到損壞部分的影響。中繼器在檢測到沖突消失後可以恢復網段的連接。
隨著應用的拓展,人們逐漸發現星型的網路拓撲結構最為有效,於是設備廠商們開始研製有多個埠的中繼器。多埠中繼器就是眾所周知的集線器(Hub)。集線器可以連接到其他的集線器或者同軸網路。
第一個集線器被認為是「多埠收發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許多台具有AUI連接器的主機共用一個收發器。集線器也導致了不使用同軸電纜的小型獨立乙太網網段的出現。
像DEC和SynOptics這樣的網路設備製造商曾經出售過用於連接許多10BASE-2細同軸線網段的集線器。
非屏蔽雙絞線(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應用在星型區域網中,之後在10BASE-T中也得到應用,並最終代替了同軸電纜成為乙太網的標准。這項改進之後,RJ45電話介面代替了 AUI 成為電腦和集線器的標准界口,非屏蔽3類雙絞線/5類雙絞線成為標准載體。集線器的應用使某條電纜或某個設備的故障不會影響到整個網路,提高了乙太網的可靠性。雙絞線乙太網把每一個網段點對點地連起來,這樣終端就可以做成一個標準的硬體,解決了乙太網的終端問題。
採用集線器組網的乙太網盡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結構,但在邏輯上仍然是匯流排型的,半雙工的通信方式採用CSMA/CD的沖突檢測方法,集線器對於減少包沖突的作用很小。每一個數據包都被發送到集線器的每一個埠,所以帶寬和安全問題仍沒有解決。集線器的總吞吐量受到單個連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這還是考慮在前同步碼、幀間隔、頭部、尾部和打包上花銷最少的情況。當網路負載過重時,沖突也常常會降低總吞吐量。最壞的情況是,當許多用長電纜組網的主機傳送很多非常短的幀時,網路的負載僅達到50%就會因為沖突而降低集線器的吞吐量。為了在沖突嚴重降低吞吐量之前盡量提高網路的負載,通常會進行一些設置工作。
[編輯]橋接和交換
盡管中繼器在某些方面隔離了乙太網網段,電纜斷線的故障不會影響到整個網路,但它向所有的乙太網設備轉發所有的數據。這嚴重限制了同一個乙太網網路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機器數量。為了減輕這個問題,橋接方法被採用,在工作在物理層的中繼器之基礎上,橋接工作在數據鏈路層。通過網橋時,只有格式完整的數據包才能從一個網段進入另一個網段;沖突和數據包錯誤則都被隔離。通過記錄分析網路上設備的MAC地址,網橋可以判斷它們都在什麼位置,這樣它就不會向非目標設備所在的網段傳遞數據包。象生成樹協議這樣的控制機制可以協調多個交換機共同工作。
早期的網橋要檢測每一個數據包,這樣,特別是同時處理多個埠的時候,數據轉發相對Hub(中繼器)來說要慢。1989年網路公司Kalpana發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乙太網交換機。乙太網交換機把橋接功能用硬體實現,這樣就能保證轉發數據速率達到線速。
大多數現代乙太網用乙太網交換機代替Hub。盡管布線同Hub乙太網是一樣的,但是交換式乙太網比共享介質乙太網有很多明顯的優勢,例如更大的帶寬和更好的結局隔離異常設備。交換網路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撲, 盡管設備工作在半雙工模式是仍然是共享介質的多結點網。10BASE-T和以後的標準是全雙工乙太網,不再是共享介質系統。
交換機加電後,首先也像Hub那樣工作,轉發所有數據到所有埠。接下來,當它學習到每個埠的地址以後,他就只把非廣播數據發送給特定的目的埠。這樣,線速乙太網交換就可以在任何埠對之間實現,所有埠對之間的通訊互不幹擾。
因為數據包一般只是發送到他的目的埠,所以交換式乙太網上的流量要略微小於共享介質式乙太網。盡管如此,交換式乙太網依然是不安全的網路技術,因為它還很容易因為ARP欺騙或者MAC滿溢而癱瘓,同時網路管理員也可以利用監控功能抓取網路數據包。
當只有簡單設備(除Hub之外的設備)接入交換機埠,那麼整個網路可能工作在全雙工方式。如果一個網段只有2個設備,那麼沖突探測也不需要了,兩個設備可以隨時收發數據。總的帶寬就是鏈路的2倍(盡管帶寬每個方向上是一樣的),但是沒有沖突發生就意味著允許幾乎100%的使用鏈路帶寬。
交換機埠和所連接的設備必須使用相同的雙工設置。多數100BASE-TX和1000BASE-T設備支持自動協商特性,即這些設備通過信號來協調要使用的速率和雙工設置。然而,如果自動協商被禁用或者設備不支持,則雙工設置必須通過自動檢測進行設置或在交換機埠和設備上都進行手工設置以避免雙工錯配——這是乙太網問題的一種常見原因(設備被設置為半雙工會報告遲發沖突,而設備被設為全雙工則會報告runt)。許多低端交換機沒有手工進行速率和雙工設置的能力,因此埠總是會嘗試進行自動協商。當啟用了自動協商但不成功時(例如其他設備不支持),自動協商會將埠設置為半雙工。速率是可以自動感測的,因此將一個10BASE-T設備連接到一個啟用了自動協商的10/100交換埠上時將可以成功地建立一個半雙工的10BASE-T連接。但是將一個配置為全雙工100Mb工作的設備連接到一個配置為自動協商的交換埠時(反之亦然)則會導致雙工錯配。
即使電纜兩端都設置成自動速率和雙工模式協商,錯誤猜測還是經常發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於預期,應該查看一下是否有計算機設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為100Mbit,則可以手動強制設置成正確模式。.
當兩個節點試圖用超過電纜最高支持數據速率(例如在3類線上使用100Mbps或者3類/5類線使用1000Mbps)通信時就會發生問題。不像ADSL或者傳統的撥號Modem通過詳細的方法檢測鏈路的最高支持數據速率,乙太網節點只是簡單的選擇兩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間線路。因此如果過高的速率導致電纜不可靠就會導致鏈路失效。解決方案只有強制通訊端降低到電纜支持的速率。
[編輯]乙太網類型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幀類型以外,各類乙太網的差別僅僅在於速率和配線。因此,總的來說,同樣的網路協議棧軟體可以運行在大多數乙太網上。
以下的章節簡要綜述了不同的正式的乙太網類型。除了這些正式的標准以外,許多廠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為了支持更長距離的光纖傳輸,而制定了一些專用的標准。
很多乙太網卡和交換設備都支持多速率,設備之間通過自動協商設置最佳的連接速度和雙工方式。如果協商失敗,多速率設備就會探測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認為半雙工方式。10/100乙太網埠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
[編輯]早期的乙太網
參見:兆比特乙太網
施樂乙太網(Xerox Ethernet,又稱「全錄乙太網」) ── 是乙太網絡的雛型。最初的2.94Mbit/s乙太網,並僅在全錄公司里內部使用。而在1982年,Xerox與DEC及Intel組成DIX聯盟,並共同發表了Ethernet Version 2(EV2)的規格,並將它投放在商場市場,而且被普遍使用。而EV2的網路就是目前受IEEE承認的10BASE5。[1]
10BROAD36 ── 已經過時。一個早期的支持長距離乙太網的標准。它運行在同軸電纜上,使用了一種類似於線纜數據機系統的寬頻調制技術。
1BASE5 ── 也稱為星型區域網,速率是1Mbit/s。在商業上很失敗。雙絞線 的第一次使用就用在這里。
[編輯]10Mbps乙太網
10BASE-T電纜
參見:十兆乙太網
10BASE5(又稱粗纜(Thick Ethernet)或黃色電纜)── 最早實現10 Mbit/s乙太網。 早期IEEE標准,使用單根RG-11同軸電纜,最大距離為500米,並最多可以連接100台電腦的收發器,而纜線兩端必須接上50歐姆的終端電阻。接收端通過所謂的「插入式分接頭」插入電纜的內芯和屏蔽層。在電纜終結處使用N型連接器。盡管由於早期的大量布設,到現在還有一些系統在使用,這一標准實際已經丟棄,被10BASE2所淘汰。
10BASE2(又稱細纜(Thin Ethernet)或模擬網路)── 10BASE5後的產品,使用RG-58同軸電纜,最長轉輸距離約200米(實際為185米),僅能連接30台計算機,計算機使用T型適配器連接到帶有BNC連接器的網卡,而線路兩頭需要50歐姆的終結器。雖然在能力、規格上不及10BASE5,但是因為其線材較細,方便布線、成本也便宜,所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淘汰了10BASE5。由於雙絞線的普及,它也被各式的雙絞線網路取代。
StarLAN ── 第一個雙絞線上實現的乙太網標准10 Mbit/s。後發展成10BASE-T。
10BASE-T ── 使用3類雙絞線,4類雙絞線,5類雙絞線的4根線(兩對雙絞線)100米。乙太網集線器或乙太網交換機位於中間連接所有節點。
FOIRL ── 光纖中繼器鏈路。光纖乙太網原始版本。
10BASE-F ── 10Mbps乙太網光纖標准通稱,2千米。只有10BASE-FL應用比較廣泛。
10BASE-FL ── FOIRL標准一種升級。
10BASE-FB ── 用於連接多個Hub或者交換機的骨幹網技術,已廢棄。
10BASE-FP ── 無中繼被動星型網,從未得到應用。
[編輯]100Mbps乙太網(快速乙太網)
參見:100Mbps乙太網
快速乙太網(Fast Ethernet)為IEEE在1995年發表的網路標准,能提供達100Mbps的傳輸速度。[2]
100BASE-T -- 下面三個100 Mbit/s 雙絞線標准通稱,最遠100米。
100BASE-TX -- 類似於星型結構的10BASE-T。使用2對電纜,但是需要5類電纜以達到100Mbit/s.
100BASE-T4 -- 使用3類電纜,使用所有4對線,半雙工。由於5類線普及,已經廢棄。
100BASE-T2 -- 無產品。使用3類電纜。支持全雙工使用2對線,功能等效100BASE-TX,但支持舊電纜。
100BASE-FX -- 使用多模光纖,最遠支持400米,半雙工連接 (保證沖突檢測),2km全雙工。
100VG AnyLAN -- 只有惠普支持, VG最早出現在市場上。需要4對三類電纜。也有人懷疑VG不是乙太網。
[編輯]1Gbps乙太網
參見:1Gbps乙太網
1000BASE-SX的光信號與電氣信號轉換器
1000BASE-T -- 1 Gbit/s 介質超五類雙絞線或6類雙絞線。
1000BASE-SX -- 1 Gbit/s 多模光纖(小於500M)。
1000BASE-LX -- 1 Gbit/s 多模光纖(小於2KM)。
1000BASE-LX10 -- 1 Gbit/s 單模光纖(小於10KM)。長距離方案
1000BASE-LHX --1 Gbit/s 單模光纖(10KM至40KM)。長距離方案
1000BASE-ZX --1 Gbit/s 單模光纖(40KM至70KM)。長距離方案
1000BASE-CX -- 銅纜上達到1Gbps的短距離(小於25 m)方案。早於1000BASE-T,已廢棄。
[編輯]萬兆乙太網
參見:10吉比特乙太網路
新的萬兆乙太網標准包含7種不同的節制類型適用於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當前使用附加標准IEEE 802.3ae用以說明,將來會合並進IEEE 802.3標准。
10GBASE-CX4 -- 短距離銅纜方案用於InfiniBand 4x連接器和CX4電纜,最大長度15米。
10GBASE-SR -- 用於短距離多模光纖,根據電纜類型能達到26-82米,使用新型2GHz多模光纖可以達到300米。
10GBASE-LX4 -- 使用波分復用支持多模光纖240-300米,單模光纖超過10公里。
10GBASE-LR 和10GBASE-ER -- 通過單模光纖分別支持10公里和40公里
10GBASE-SW、10GBASE-LW、10GBASE-EW。用於廣域網PHY, OC-192 / STM-64 同步光纖網/SDH設備。物理層分別對應10GBASE-SR, 10GBASE-LR和10GBASE-ER,因此使用相同光纖支持距離也一致。(無廣域網PHY標准)
10GBASE-T -- 使用屏蔽或非屏蔽雙絞線,使用CAT-6A類線至少支持100米傳輸。CAT-6類線也在較短的距離上支持10GBASE-T。
[編輯]十萬兆乙太網
參見:100G乙太網
新的40G/100G 乙太網標准在2010年中制定完成,包含若干種不同的節制類型。當前使用附加標准IEEE 802.3ba用以說明。
40GBASE-KR4 -- 背板方案,最少距離1米。
40GBASE-CR4 / 100GBASE-CR10 -- 短距離銅纜方案,最大長度大約7米。
40GBASE-SR4 / 100GBASE-SR10 -- 用於短距離多模光纖,長度至少在100米以上。
40GBASE-LR4 / 100GBASE-LR10 -- 使用單模光纖,距離超過10公里。
100GBASE-ER4 -- 使用單模光纖,距離超過40公里。
❸ 交換式乙太網和共享式乙太網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在區域網中大量地使用了集線器和交換機作為聯網中繼設備,其中使用集線器進行連接的區域網稱為共享式區域網,而使用交換機進行連接的區域網則稱為交換式區域網。
2、核心不同:
共享式乙太網的典型代表是使用10Base2/10Base5的匯流排型網路和以集線器為核心的星型網路。在使用集線器的乙太網中,集線器將很多乙太網設備集中到一台中心設備上。
交換式乙太網是以交換式集線器或者交換機為中心構建的星形拓撲結構網路。在交換式乙太網中,交換機根據接收到的數據幀中的MAC地址決定數據幀應發往交換機的哪個埠。
(3)網路和共享中心的乙太網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使用交換式乙太網替換共享式乙太網不需要改變原有網路的其它硬體,包括電纜和用戶網卡,僅需要用交換式集線器或交換機替換傳統的集線器,因此可以節省用戶網路升級的費用。使用交換式乙太網替代共享式乙太網的原因:
1、減少沖突:交換機將沖突隔絕在每一個埠(即每個埠都是一個沖突域),避免了沖突的擴散。
2、提升帶寬:接入交換機的每個節點都可以使用全部的帶寬,而不是各個節點共享帶寬。
❹ 什麼是乙太網為什麼要叫做「以太」網
乙太網簡介: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包括標準的乙太網(10Mbit/s)、快速乙太網(100Mbit/s)和10G(10Gbit/s)乙太網。它們都符合IEEE802.3。
標准:
IEEE802.3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歷經100M乙太網在上世紀末的飛速發展後,千兆乙太網甚至10G乙太網正在國際組織和領導企業的推動下不斷拓展應用范圍。
常見的802.3應用為:
10M: 10base-T (銅線UTP模式),
100M: 100base-TX (銅線UTP模式),
100base-FX(光纖線),
1000M: 1000base-T(銅線UTP模式)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_10Base-TEthernet(802.3)
100 Mbps _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_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_ IEEE802.3ae
歷史
乙太網技術的最初進展來自於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許多先鋒技術項目中的一個。人們通常認為乙太網發明於1973年,當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給他PARC的老闆寫了一篇有關乙太網潛力的備忘錄。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乙太網是之後幾年才出現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乙太網:局域計算機網路的分布式包交換技術》的文章。1977年底,梅特卡夫和他的合作者獲得了「具有沖突檢測的多點數據通信系統」的專利。多點傳輸系統被稱為CSMA/CD(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從此標志乙太網的誕生。
1979年,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電腦和區域網離開了施樂,成立了3Com公司。3com對迪吉多,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乙太網標准化、規范化。這個通用的乙太網標准於1980年9月30日出台,當時業界有兩個流行的非公有網路標准令牌環網和ARCNET,在乙太網大潮的沖擊下他們很快萎縮並被取代。而在此過程中,3Com也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
乙太網插頭:
梅特卡夫曾經開玩笑說,Jerry Saltzer為3Com的成功作出了貢獻。Saltzer在一篇與他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在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電腦廠商或猶豫不決或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准配置,這樣3com才有機會從銷售乙太網網卡大賺。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也許只是句玩笑話,但這說明了這樣一個技術觀點:通常情況下,網路中實際的數據流特性與人們在區域網普及之前的估計不同,而正是因為乙太網簡單的結構才使區域網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 MAC項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層樓里工作,當時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學畢業論文,在此期間奠定了乙太網技術的理論基礎。
該標準定義了在區域網(LAN)中採用的電纜類型和信號處理方法。乙太網在互聯設備之間以10~100Mbps的速率傳送信息包,雙絞線電纜10 Base T乙太網由於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乙太網技術。直擴的無線乙太網可達11Mbps,許多製造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都能採用通用的軟體協議進行通信,開放性最好。
標准乙太網:
開始乙太網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訪問控制方法。這種早期的10Mbps乙太網稱之為標准乙太網,乙太網可以使用粗同軸電纜、細同軸電纜、非屏蔽雙絞線、屏蔽雙絞線和光纖等多種傳輸介質進行連接。並且在IEEE802.3標准中,為不同的傳輸介質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層標准,在這些標准中前面的數字表示傳輸速度,單位是「Mbps」,最後的一個數字表示單段網線長度(基準單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帶」的意思,Broad代表「寬頻」。
·10Base-5 使用直徑為0.4英寸、阻抗為50Ω粗同軸電纜,也稱粗纜乙太網,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基帶傳輸方法,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10Base-5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粗同軸電纜、帶有AUI插口的乙太網卡、中繼器、收發器、收發器電纜、終結器等。
·10Base-2 使用直徑為0.2英寸、阻抗為50Ω細同軸電纜,也稱細纜乙太網,最大網段長度為185m,基帶傳輸方法,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10Base-2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細同軸電纜、帶有BNC插口的乙太網卡、中繼器、T型連接器、終結器等。
·10Base-T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100m。拓撲結構為星型;10Base-T組網主要硬體設備有:3類或5類非屏蔽雙絞線、帶有RJ-45插口的乙太網卡、集線器、交換機、RJ-45插頭等。
· 1Base-5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傳輸速度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軸電纜(RG-59/U CATV),網路的最大跨度為3600m,網段長度最大為1800m,是一種寬頻傳輸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纖傳輸介質,傳輸速率為10Mbps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
乙太網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研製開發的一種基帶區域網技術,使用同軸電纜作為網路媒體,採用載波多路訪問和沖突檢測( CSMA/CD )機制,數據傳輸速率達到10MBPS 。但是如今乙太網更多的被用來指各種採用 CSMA/CD 技術的區域網。乙太網的幀格式與 IP 是一致的,特別適合於傳輸 IP 數據。乙太網由於具有簡單方便、價格低、速度高等。
乙太網這個名字,起源於一個科學假設: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那麼光呢?在外太空沒有空氣光也可以傳播。於是,有人說光是通過一種叫以太的物質傳播。後來,愛因斯坦證明以太根本就不存在。
乙太網與互聯網的差別:
主要差別:乙太網是一種區域網,只能連接附近的設備,網際網路是廣域網,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連接到美國去得到消息。
兩者都算是用來連接電腦的網路,但是兩者的范圍是不同的。乙太網是局限在一定的距離之內的,我們可以有成千上百個乙太網;但是網際網路呢,是最大的廣域網了,我們只有一個網際網路,所以網際網路又可以說是網路中的網路。
網際網路是一個超大的國際化的系統,它能夠把世界上的各個地方的網路連接起來,私人的,公共的,學術的還是商業的網路或者政府的網路,都可以互相連接,共享資源。形象的來說,網際網路就是我們在打開網頁,發送郵件,在線聽音樂看電影所用的網路,它包括了非常廣泛的信息,現在的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而乙太網呢,基本上就是只允許本地的幾台電腦互相連接。電腦之間相互傳送消息是有一組技術支持的。一般來說,連接到乙太網上的電腦都在同一棟樓里,或者在周圍附近。但是隨著乙太網網線的發展,乙太網的范圍可以擴展到十公里了。但是因為都是用網線互聯,要想連接到很遠的地方是不現實的。
生活化一點,乙太網就是把你家的電腦,筆記本連接到貓上,然後再通過貓連接到網際網路上去,這樣你才能和國外的朋友Skype。因此,你家的電腦,筆記本和貓就組成了一個乙太網。可以想像,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乙太網。商業上應用乙太網,將他們所有的電腦連接到主伺服器上。
乙太網可以有一個或者幾個管理員。網際網路上可能有一些部分是由管理員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操控整個網際網路的管理員。
另外一個區別就是安全性。乙太網是比較安全的,因為他是一個封閉的內部網路,外部人員是沒有許可權的。但是網際網路是公開連接的,每個人都可以瀏覽。
下面主要介紹了四種不同格式的乙太網幀格式。
在每種格式的乙太網幀的開始處都有64比特(8位元組)的前導字元,如圖1所示。其中,前7個位元組稱為前同步碼(Preamble),內容是16進制數0xAA,最後1位元組為幀起始標志符0xAB,它標識著乙太網幀的開始。前導字元的作用是使接收節點進行同步並做好接收數據幀的准備。
圖5 Ethernet 802. 3 SNAP幀格式
Ethernet 802. 3 SNAP類型乙太網幀格式和Ethernet 802. 3 SAP類型乙太網幀格式的主要區別在於:
2個位元組的DSAP和SSAP欄位內容被固定下來,其值為16進制數0xAA。
1個位元組的"控制"欄位內容被固定下來,其值為16進制數0x03。
增加了SNAP欄位,由下面兩項組成:
新增了3個位元組的組織唯一標識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OUI ID)欄位,其值通常等於MAC地址的前3位元組,即網路適配器廠商代碼。
2個位元組的「類型」欄位用來標識乙太網幀所攜帶的上層數據類型。
太網可以採用多種連接介質,包括同軸纜、雙絞線和光纖等。其中雙絞線多用於從主機到集線器或交換機的連接,而光纖則主要用於交換機間的級聯和交換機到路由器間的點到點鏈路上。同軸纜作為早期的主要連接介質已經逐漸趨於淘汰。
注意區分雙絞線中的直通線和交叉線兩種連線方法.
以下連接應使用直通電纜:
交換機到路由器乙太網埠
計算機到交換機
計算機到集線器
交叉電纜用於直接連接 LAN 中的下列設備:
交換機到交換機
交換機到集線器
集線器到集線器
路由器到路由器的乙太網埠連接
計算機到計算機
計算機到路由器的乙太網埠
CSMA/CD共享介質乙太網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CSMA/CD)[2]技術規定了多台電腦共享一個通道的方法。這項技術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net,它使用無線電波為載體。這個方法要比令牌環網或者主控制網要簡單。當某台電腦要發送信息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開始:如果線路空閑,則啟動傳輸,否則轉到第4步。
發送:如果檢測到沖突,繼續發送數據直到達到最小報文時間 (保證所有其他轉發器和終端檢測到沖突),再轉到第4步。
成功傳輸: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成功,退出傳輸模式。
線路忙:等待,直到線路空閑線路進入空閑狀態- 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轉到第1步,除非超過最大嘗試次數。
超過最大嘗試傳輸次數: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失敗,退出傳輸模式。
就像在沒有主持人的座談會中,所有的參加者都通過一個
❺ 「乙太網」是什麼意思呢
乙太網
乙太網。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乙太網與IEEE802·3系列標准相類似。
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網路,是一種技術規范。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該標準定義了在區域網(LAN)中採用的電纜類型和信號處理方法。乙太網在互聯設備之間以10~100Mbps的速率傳送信息包,雙絞線電纜10 Base T乙太網由於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乙太網技術。直擴的無線乙太網可達11Mbps,許多製造供應商提供的產品都能採用通用的軟體協議進行通信,開放性最好。
△ 乙太網的連接
拓撲結構:
匯流排型:所需的電纜較少、價格便宜、管理成本高,不易隔離故障點、採用共享的訪問機制,易造成網路擁塞。早期乙太網多使用匯流排型的拓撲結構,採用同軸纜作為傳輸介質,連接簡單,通常在小規模的網路中不需要專用的網路設備,但由於它存在的固有缺陷,已經逐漸被以集線器和交換機為核心的星型網路所代替。
星型:管理方便、容易擴展、需要專用的網路設備作為網路的核心節點、需要更多的網線、對核心設的可靠性要求高。採用專用的網路設備(如集線器或交換機)作為核心節點,通過雙絞線將區域網中的各台主機連接到核心節點上,這就形成了星型結構。星型網路雖然需要的線纜比匯流排型多,但布線和連接器比匯流排型的要便宜。此外,星型拓撲可以通過級聯的方式很方便的將網路擴展到很大的規模,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被絕大部分的乙太網所採用。
傳輸介質:
乙太網可以採用多種連接介質,包括同軸纜、雙絞線和光纖等。其中雙絞線多用於從主機到集線器或交換機的連接,而光纖則主要用於交換機間的級聯和交換機到路由器間的點到點鏈路上。同軸纜作為早期的主要連接介質已經逐漸趨於淘汰。
介面的工作模式:
乙太網卡可以工作在兩種模式下:半雙工和全雙工。
半雙工:半雙工傳輸模式實現乙太網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傳統的共享LAN是在半雙工下工作的,在同一時間只能傳輸單一方向的數據。當兩個方向的數據同時傳輸時,就會產生沖突,這會降低乙太網的效率。
全雙工:全雙工傳輸是採用點對點連接,這種安排沒有沖突,因為它們使用雙絞線中兩個獨立的線路,這等於沒有安裝新的介質就提高了帶寬。例如在上例的車站間又加了一條並行的鐵軌,同時可有兩列火車雙向通行。在雙全工模式下,沖突檢測電路不可用,因此每個雙全工連接只用一個埠,用於點對點連接。標准乙太網的傳輸效率可達到50%~60%的帶寬,雙全工在兩個方向上都提供100%的效率。
△ 乙太網的工作原理
乙太網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幀聽多路訪問(CSMA/CD)機制。乙太網中節點都可以看到在網路中發送的所有信息,因此,我們說乙太網是一種廣播網路。乙太網的工作過程如下:
當乙太網中的一台主機要傳輸數據時,它將按如下步驟進行:
1、幀聽信道上收否有信號在傳輸。如果有的話,表明信道處於忙狀態,就繼續幀聽,直到信道空閑為止。
2、若沒有幀聽到任何信號,就傳輸數據
3、傳輸的時候繼續幀聽,如發現沖突則執行退避演算法,隨機等待一段時間後,重新執行步驟1(當沖突發生時,涉及沖突的計算機會發送一個擁塞序列,以警告所有的節點)
4、若未發現沖突則發送成功,計算機會返回到幀聽信道狀態。
注意:每台計算機一次只允許發送一個包,所有計算機在試圖再一次發送數據之前,必須在最近一次發送後等待9.6微秒(以10Mbps運行)。
△ 幀結構
乙太網幀的概述:
乙太網的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封裝,網路層的數據包被加上幀頭和幀尾成為可以被數據鏈路層識別的數據幀(成幀)。雖然幀頭和幀尾所用的位元組數是固定不變的,但依被封裝的數據包大小的不同,乙太網的長度也在變化,其范圍是64~1518位元組(不算8位元組的前導字)。
△ 沖突/沖突域
沖突(Collision):在乙太網中,當兩個數據幀同時被發到物理傳輸介質上,並完全或部分重疊時,就發生了數據沖突。當沖突發生時,物理網段上的數據都不再有效。
沖突域:在同一個沖突域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能收到所有被發送的幀。
影響沖突產生的因素:沖突是影響乙太網性能的重要因素,由於沖突的存在使得傳統的乙太網在負載超過40%時,效率將明顯下降。產生沖突的原因有很多,如同一沖突域中節點的數量越多,產生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諸如數據分組的長度(乙太網的最大幀長度為1518位元組)、網路的直徑等因素也會影響沖突的產生。因此,當乙太網的規模增大時,就必須採取措施來控制沖突的擴散。通常的辦法是使用網橋和交換機將網路分段,將一個大的沖突域劃分為若干小沖突域。
△ 廣播/廣播域
廣播:在網路傳輸中,向所有連通的節點發送消息稱為廣播。
廣播域:網路中能接收任何一設備發出的廣播幀的所有設備的集合。
廣播和廣播域的區別:廣播網路指網路中所有的節點都可以收到傳輸的數據幀,不管該幀是否是發給這些節點。非目的節點的主機雖然收到該數據幀但不做處理。
廣播是指由廣播幀構成的數據流量,這些廣播幀以廣播地址(地址的每一位都為「1」)為目的地址,告之網路中所有的計算機接收此幀並處理它。
△ 共享式乙太網
共享式乙太網的典型代表是使用10Base2/10Base5的匯流排型網路和以集線器(集線 器)為核心的星型網路。在使用集線器的乙太網中,集線器將很多乙太網設備集中到一台中心設備上,這些設備都連接到集線器中的同一物理匯流排結構中。從本質上講,以集線器為核心的乙太網同原先的匯流排型乙太網無根本區別。
集線器的工作原理:
集線器並不處理或檢查其上的通信量,僅通過將一個埠接收的信號重復分發給其他埠來擴展物理介質。所有連接到集線器的設備共享同一介質,其結果是它們也共享同一沖突域、廣播和帶寬。因此集線器和它所連接的設備組成了一個單一的沖突域。如果一個節點發出一個廣播信息,集線器會將這個廣播傳播給所有同它相連 的節點,因此它也是一個單一的廣播域。
集線器的工作特點:
集線器多用於小規模的乙太網,由於集線器一般使用外接電源(有源),對其接收的信號有放大處理。在某些場合,集線器也被稱為「多埠中繼器」。
集線器同中繼器一樣都是工作在物理層的網路設備。
共享式乙太網存在的弊端:由於所有的節點都接在同一沖突域中,不管一個幀從哪裡來或到哪裡去,所有的節點都能接受到這個幀。隨著節點的增加,大量的沖突將導致網路性能急劇下降。而且集線器同時只能傳輸一個數據幀,這意味著集線器所 有埠都要共享同一帶寬。
△ 交換式乙太網
交換式結構:
在交換式乙太網中,交換機根據收到的數據幀中的MAC地址決定數據幀應發向交換機的哪個埠。因為埠間的幀傳輸彼此屏蔽,因此節點就不擔心自己發送的幀在通過交換機時是否會與其他節點發送的幀產生沖突。
為什麼要用交換式網路替代共享式網路:
·減少沖突:交換機將沖突隔絕在每一個埠(每個埠都是一個沖突域),避免了沖突的擴散。
·提升帶寬:接入
❻ WIN8網路共享中心本地連接和乙太網有什麼區別
本地連接(local connection)是指電腦中不同網路創建的鏈接,當創建家庭或小型辦公網路時,運行 Windows 的計算機將連接到區域網 (LAN)。安裝 Windows 時,將檢測網路適配器,而且將創建本地連接。像所有其他連接類型一樣,它將出現在「網路連接」文件夾中。默認情況下,本地連接始終是激活的。本地連接是唯一自動創建並激活的連接類型。「本地連接」及其以上版本在Windows 8中稱為「乙太網」。
網路連接在基本電子和電子通訊是描述續號或者是電子線路包含或者是能夠同時處理較寬的頻率范圍,它是一種相對的描述方式,頻率的范圍愈大,也就是頻寬愈高時,傳送資料相對增加。以撥號上網速率上限56KBps為界,低於56KBps稱為「窄帶」,以上稱為「寬頻」。對家庭用戶而言是指傳輸速率超過1M,可以滿足語音、圖像等大量信息傳遞的需求。包括光纖,xDSL(ADSl,HDSL),ISDN等
❼ 乙太網是什麼和寬頻連接有區別嗎
有區別。
一、定義不同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寬頻連接在基本電子和電子通訊是描述續號或者是電子線路包含或者是能夠同時處理較寬的頻率范圍,它是一種相對的描述方式,頻率的范圍愈大,也就是頻寬愈高時,傳送資料相對增加。
二、原理不同
乙太網實現了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傳統的電話線系統使用的是銅線的低頻部分(4kHz一下頻段)。而ADSL採用DMT(離散多音頻)技術,將原來電話線路okHz到1.1MHz頻段劃分成256個頻寬為4.3khz的子頻帶。
其中,4khz以下頻段人用於傳送POTS(傳統電話業務),20KhZ到138K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上行信號,138KhZ到1.1MHZ的頻段用來傳送下行信號。DMT技術可以根據線路的情況調整在每個信道上所調制的比特數,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線路。
三、類型不同
各類乙太網的差別僅在速率和配線。如:10Mbps乙太網;100Mbps乙太網(快速乙太網);1Gbps乙太網;10Gbps乙太網;100Gbps乙太網。
寬頻連接的區別是使用的技術不同,如:ADSL技術是運行在原有普通電話線上的一種新的高速寬頻技術,它利用現有的一對電話銅線,為用戶提供上、下行非對稱的傳輸速率(帶寬)。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字用戶環路)技術是基於普通電話線的寬頻接入技術,它在同一銅線上分別傳送數據和語音信號,數據信號並不通過電話交換機設備,減輕了電話交換機的負載;並且不需要撥號,一直在線,屬於專線上網方式。
FTTH指光纖直通用戶家中,一般僅需要一至二條用戶線,短期內經濟性欠佳,但卻是長遠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的接入網解決方案。
❽ 電腦顯示乙太網連接什麼意思
寬頻連接
❾ "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准制定了乙太網的技術標准,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乙太網是目前應用最普遍的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區域網標准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乙太網實現了網路上無線電系統多個節點發送信息的想法,每個節點必須獲取電纜或者信道的才能傳送信息,有時也叫作以太(Ether)。
(這個名字來源於19世紀的物理學家假設的電磁輻射媒體-光以太。後來的研究證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個節點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製造商分配給網卡的MAC地址,以保證乙太網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鑒別。由於乙太網十分普遍,許多製造商把乙太網卡直接集成進計算機主板。
乙太網的標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拓撲,但目前的快速乙太網(100BASE-T、1000BASE-T標准)為了減少沖突,將能提高的網路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換機(Switch hub)來進行網路連接和組織。
如此一來,乙太網的拓撲結構就成了星型;但在邏輯上,乙太網仍然使用匯流排型拓撲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載波多重訪問/碰撞偵測)的匯流排技術。
歷史
乙太網技術起源於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先鋒技術項目。人們通常認為乙太網發明於1973年,當年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給他PARC的老闆寫了一篇有關乙太網潛力的備忘錄。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認為乙太網是之後幾年才出現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發表了一篇名為《乙太網:區域計算機網路的分布式數據包交換技術》的文章。
梅特卡夫曾經開玩笑說,Jerry Saltzer為3Com的成功作出了貢獻。Saltzer在一篇與他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在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
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計算機廠商或猶豫不決或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准配置,這樣3Com才有機會從銷售乙太網網卡大賺。這種情況也導致了另一種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
也許只是句玩笑話,但這說明了這樣一個技術觀點:通常情況下,網路中實際的數據流特性與人們在區域網普及之前的估計不同,而正是因為乙太網簡單的結構才使區域網得以普及。
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AC項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層樓工作,當時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學畢業論文,在此期間奠定了乙太網技術的理論基礎。
1979年,梅特卡夫為了開發個人計算機和區域網離開了施樂(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對DEC、英特爾和施樂進行游說,希望與他們一起將乙太網標准化、規范化。
這個通用的乙太網標准於1980年9月30日提出。當時業界有兩個流行的非公用網路標准令牌環網和ARCNET,在乙太網浪潮的沖擊下他們很快萎縮並被取代。而在此過程中,3Com也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
❿ 乙太網是什麼意思
乙太網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組建於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乙太網)是一種傳輸速率為10Mbps的常用區域網(LAN)標准。在乙太網中,所有計算機被連接一條同軸電纜上,採用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感應多處訪問(CSMA/CD)方法,採用競爭機制和匯流排拓樸結構。基本上,乙太網由共享傳輸媒體,如雙絞線電纜或同軸電纜和多埠集線器、網橋或交換機構成。在星型或匯流排型配置結構中,集線器/交換機/網橋通過電纜使得計算機、列印機和工作站彼此之間相互連接。
乙太網具有的一般特徵概述如下:
共享媒體:所有網路設備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體。
廣播域:需要傳輸的幀被發送到所有節點,但只有定址到的節點才會接收到幀。
CSMA/CD:乙太網中利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以防止 twp 或更多節點同時發送。
MAC 地址:媒體訪問控制層的所有 Ethernet 網路介面卡(NIC)都採用48位網路地址。這種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 基本網路組成:
共享媒體和電纜:10BaseT(雙絞線),10Base-2(同軸細纜),10Base-5(同軸粗纜)。
轉發器或集線器:集線器或轉發器是用來接收網路設備上的大量乙太網連接的一類設備。通過某個連接的接收雙方獲得的數據被重新使用並發送到傳輸雙方中所有連接設備上,以獲得傳輸型設備。
網橋:網橋屬於第二層設備,負責將網路劃分為獨立的沖突域獲分段,達到能在同一個域/分段中維持廣播及共享的目標。網橋中包括一份涵蓋所有分段和轉發幀的表格,以確保分段內及其周圍的通信行為正常進行。
交換機:交換機,與網橋相同,也屬於第二層設備,且是一種多埠設備。交換機所支持的功能類似於網橋,但它比網橋更具有的優勢是,它可以臨時將任意兩個埠連接在一起。交換機包括一個交換矩陣,通過它可以迅速連接埠或解除埠連接。與集線器不同,交換機只轉發從一個埠到其它連接目標節點且不包含廣播的埠的幀。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乙太網簡史:
1972年,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實驗型的乙太網系統,用來實現Xerox Alto(一種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工作站)之間的互連,這種實驗型的乙太網用於Alto工作站、伺服器以及激光列印機之間的互連,其數據傳輸率達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發明的這套實驗型的網路當時被稱為Alto Aloha網。1973年,梅特卡夫將其命名為乙太網,並指出這一系統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還可以支持任何類型的計算機,而且整個網路結構已經超越了Aloha系統。他選擇「以太」(ether)這一名詞作為描述這一網路的特徵:物理介質(比如電纜)將比特流傳輸到各個站點,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論」(luminiferous ether)所闡述的那樣,古代的「以太理論」認為「以太」通過電磁波充滿了整個空間。就這樣,乙太網誕生了。
最初的乙太網事一種實驗型的同軸電纜網,沖突檢測採用CSMA/CD 。該網路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980年,三家公司(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施樂公司)聯合研發了10M乙太網1.0規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於該規范,並且與該規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組於1983年通過了草案,並於1985年出版了官方標准ANSI/IEEE Std 802.3-1985。從此以後,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標准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與更新,以支持更多的傳輸介質和更高的傳輸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並生產出第一個可用的網路設備:乙太網卡(NIC), 它是允許從主機到IBM終端和PC機等不同設備相互之間實現無縫通信的第一款產品,使企業能夠以無縫方式共享和列印文件,從而增強工作效率,提高企業范圍的通信能力。
乙太網和IEEE802.3:
乙太網是Xerox公司發明的基帶LAN標准。它採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速率為10Mbps,傳輸介質為同軸電纜。乙太網是在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網路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開發的,而IEEE802.3標準是在最初的乙太網技術基礎上於1980年開發成功的。現在,乙太網一詞泛指所有採用CSMA/CD協議的區域網。乙太網2.0版由數字設備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聯合開發,它與IEEE802.3兼容。
乙太網和IEEE802.3通常由介面卡(網卡)或主電路板上的電路實現。乙太網電纜協議規定用收發器將電纜連到網路物理設備上。收發器執行物理層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沖突檢測及收發器電纜將收發器連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種電纜規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與乙太網最為接近。在這一規范中,連接電纜稱作連接單元介面(AUI),網路連接設備稱為介質訪問單元(MAU)而不再是收發器。
1.乙太網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於廣播的乙太網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發送到網上的信息幀。每個工作站都要確認該信息幀是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一旦確認是發給自己的,就將它發送到高一層的協議層。
在採用CSMA/CD傳輸介質訪問的乙太網中,任何一個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時刻都可以訪問網路。發送數據前,工作站要偵聽網路是否堵塞,只有檢測到網路空閑時,工作站才能發送數據。
在基於競爭的乙太網中,只要網路空閑,任一工作站均可發送數據。當兩個工作站發現網路空閑而同時發出數據時,就發生沖突。這時,兩個傳送操作都遭到破壞,工作站必須在一定時間後重發,何時重發由延時演算法決定。
2.乙太網和IEEE802.3服務的差別
盡管乙太網與IEEE802.3標准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乙太網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而IEEE802.3提供的服務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信道訪問部分(即第二層的一部分)。IEEE802.3沒有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但定義了幾個不同物理層,而乙太網只定義了一個。
IEEE802.3的每個物理層協議都可以從三方面說明其特徵,這三方面分別是LAN的速度、信號傳輸方式和物理介質類型。http://www.yestar2000.com/A200508/2005-08-02/183118.html
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