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網路通信共享信道訪問協議

網路通信共享信道訪問協議

發布時間:2023-01-11 18:37:01

㈠ 無線區域網採用的協議是

和有線完全一樣 上互聯網的話也是TCP/IP協議

㈡ 信道訪問協議 名詞解釋

1.信道(information channels,通信專業術語)是信號的傳輸媒質,可分為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兩類。有線信道包括明線、對稱電纜、同軸電纜及光纜等。無線信道有地波傳播、短波電離層反射、超短波或微波視距中繼、人造衛星中繼以及各種散射信道等。如果我們把信道的范圍擴大,它還可以包括有關的變換裝置,比如:發送設備、接收設備、饋線與天線、調制器、解調器等,我們稱這種擴大的信道為廣義信道,而稱前者為狹義信道。

2.信息傳輸的媒質或渠道。在電信或光通信(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場合,信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電磁波的空間傳播渠道,如短波信道、超短波信道、微波信道、光波信道等;另一類是電磁波的導引傳播渠道。如明線信道、電纜信道、波導信道、光纖信道等。前一類信道是具有各種傳播特性的自由空間,所以習慣上稱為無線信道;後一類信道是具有各種傳輸能力的導引體,習慣上就稱為有線信道。信道的作用是把攜有信息的信號(電的或光的)從它的輸入端傳遞到輸出端,因此,它的最重要特徵參數是信息傳遞能力(也叫信息通過能力)。在典型的情況(即所謂高斯信道)下,信道的信息通過能力與信道的通過頻帶寬度、信道的工作時間、信道的雜訊功率密度(或信道中的信號功率與雜訊功率之比)有關:頻帶越寬,工作時間越長,信號與雜訊功率比越大,則信道的通過能力越強。

什麼計算機網路通信協議最常用的通信協議是什麼

網路通信協議
目前,區域網中常用的通信協議主要有:NetBEUI協議、IPX/SPX兼容協議和TCP/IP協議。
1.1 NetBEUI協議 ①NetBEUI是一種體積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協議。在微軟如今的主流產品,在Windows和Windows NT中,NetBEUI已成為其固有的預設協議。NetBEUI是專門為幾台到百餘台PC所組成的單網段部門級小型區域網而設計的。②NetBEUI中包含一個網路介面標准NetBIOS。NetBIOS是IBM用於實現PC間相互通信的標准,是一種在小型區域網上使用的通信規范。該網路由PC組成,最大用戶數不超過30個。
1.2 IPX/SPX及其兼容協議 ①IPX/SPX是Novell公司的通信協議集。與NetBEUI的明顯區別是,IPX/SPX顯得比較龐大,在復雜環境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IPX/SPX在設計一開始就考慮了多網段的問題,具有強大的路由功能,適合於大型網路使用。②IPX/SPX及其兼容協議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過「網路地址」來識別自己的身份。Novell網路中的網路地址由兩部分組成:標明物理網段的「網路ID」和標明特殊設備的「節點ID」。其中網路ID集中在NetWare伺服器或路由器中,節點ID即為每個網卡的ID號。所有的網路ID和節點ID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內部IPX地址」。正是由於網路地址的唯一性,才使IPX/SPX具有較強的路由功能。在IPX/SPX協議中,IPX是NetWare最底層的協議,它只負責數據在網路中的移動,並不保證數據是否傳輸成功,也不提供糾錯服務。IPX在負責數據傳送時,如果接收節點在同一網段內,就直接按該節點的ID將數據傳給它;如果接收節點是遠程的,數據將交給NetWare伺服器或路由器中的網路ID,繼續數據的下一步傳輸。SPX在整個協議中負責對所傳輸的數據進行無差錯處理,IPX/SPX也叫做「Novell的協議集」。③NWLink通信協議。Windows NT中提供了兩個IPX/SPX的兼容協議:「NWLink SPX/SPX兼容協議」和「NWLink NetBIOS」,兩者統稱為「NWLink通信協議」。NWLink協議是Novell公司IPX/SPX協議在微軟網路中的實現,它在繼承IPX/SPX協議優點的同時,更適應了微軟的操作系統和網路環境。Windows NT網路和Windows的用戶,可以利用NWLink協議獲得NetWare伺服器的服務。從Novell環境轉向微軟平台,或兩種平台共存時,NWLink通信協議是最好的選擇。
1.3 TCP/IP協議 TCP/IP是目前最常用到的一種通信協議,它是計算機世界裡的一個通用協議。在區域網中,TCP/IP最早出現在Unix系統中,現在幾乎所有的廠商和操作系統都開始支持它。同時,TCP/IP也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①TCP/IP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支持任意規模的網路,幾乎可連接所有的伺服器和工作站。但其靈活性也為它的使用帶來了許多不便,在使用NetBEUI和IPX/SPX及其兼容協議時都不需要進行配置,而TCP/IP協議在使用時首先要進行復雜的設置。每個節點至少需要一個「IP地址」、一個「子網掩碼」、一個「默認網關」和一個「主機名」。在Windows NT中提供了一個稱為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的工具,它可自動為客戶機分配連入網路時所需的信息,減輕了聯網工作上的負擔,並避免了出錯。同IPX/SPX及其兼容協議一樣,TCP/IP也是一種可路由的協議。TCP/IP的地址是分級的,這使得它很容易確定並找到網上的用戶,同時也提高了網路帶寬的利用率。當需要時,運行TCP/IP協議的伺服器(如Windows NT伺服器)還可以被配置成TCP/IP路由器。與TCP/IP不同的是,IPX/SPX協議中的IPX使用的是一種廣播協議,它經常出現廣播包堵塞,所以無法獲得最佳的網路帶寬。②Windows中的TCP/IP協議。Windows的用戶不但可以使用TCP/IP組建對等網,而且可以方便地接入其它的伺服器。如果Windows工作站只安裝了TCP/IP協議,它是不能直接加入Windows NT域的。雖然該工作站可通過運行在Windows NT伺服器上的代理伺服器(如Proxy Server)來訪問Internet,但卻不能通過它登錄Windows NT伺服器的域。要讓只安裝TCP/IP協議的Windows用戶加入到Windows NT域,還必須在Windows上安裝NetBEUI協議。③TCP/IP協議在區域網中的配置。只要掌握了一些有關TCP/IP方面的知識,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④IP地址。TCP/IP協議也是靠自己的IP地址來識別在網上的位置和身份的,IP地址同樣由「網路ID」和「節點ID」(或稱HOST ID,主機地址)兩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IP地址用32位(bit)二進制數組成,每8位(1個位元組)為一個段(Segment),共4段(Segment1~Segment4),段與段之間用「,」號隔開。為了便於應用,IP地址在實際使用時並不直接用二進制,而是用大家熟悉的十進制數表示,如192.168.0.1等。在選用IP地址時,總的原則是:網路中每個設備的IP地址必須唯一,在不同的設備上不允許出現相同的IP地址。⑤子網掩碼。子網掩碼是用於對子網的管理,主要是在多網段環境中對IP地址中的「網路ID」進行擴展。例如某個節點的IP地址為192.168.0.1,它是一個C類網。其中前面三段共24位用來表示「網路ID」;而最後一段共8位可以作為「節點ID」自由分配。⑥網關。網關(Gateway)是用來連接異種網路的設置。它充當了一個翻譯的身份,負責對不同的通信協議進行翻譯,使運行不同協議的兩種網路之間可以實現相互通信。如運行TCP/IP協議的Windows NT用戶要訪問運行IPX/SPX協議的Novell網路資源時,則必須由網關作為中介。如果兩個運行TCP/IP協議的網路之間進行互聯,則可以使用Windows NT所提供的「默認網關」(Default Gateway)來完成。⑦主機名。網路中唯一能夠代表用戶或設備身份的只有IP地址。但一般情況下,眾多的IP地址不容易記憶,操作起來也不方便。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可給予每個用戶或設備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如「HAOYUN」。

㈣ 信道共享技術

• 使用點對點連接的網路(全雙工信道)--------廣域網
任何時刻想發數據就可以發,不用爭信道的使用權
• 使用廣播信道(多路訪問信道,隨機訪問信道)的網路--------區域網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解決對信道爭用

☆解決信道爭用的協議稱為介質訪問控制協議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是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一部分

• 信道的靜態分配:時分復用;頻分復用;波分復用;碼分復用
• 信道的動態分配:區域網都採用動態分配策略,即根據當前對信道請求的情況動態協調各用戶對信道的使用權

▼ALOHA沖突協議(分為純ALOHA協議和時間片ALOHA協議)
目的:解決信道的動態分配,基本思想可用於任何無協調關系的用戶爭用單一共享信道使用權的系統
• 純ALOHA協議
基本思想:用戶有數據要發送時,可以直接發至信道,然後監聽信道看是否產生沖突,若產生沖突,則等待一段隨機的時間重發
• 時間片ALOHA協議
基本思想:把信道時間分成離散的時間片,片長為一個幀所需的發送時間。每個站點只能在時間片開始時才允許發送。其他過程與純ALOHA協議相同

ALOHA協議的發送過程

▼CSMA協議(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
載波監聽:站點在為發送幀而訪問傳輸信道之前,首先監聽信道有無載波(載波:物理層在傳送數據的時候要把0、1數據調製成相應的電頻、信號狀態,然後再送到媒介中去,經過物理層預先規定的調制方式生成的信號就是載波),若有載波,說明已有用戶在使用信道,則不發送幀以避免沖突

❉多路訪問:多個用戶共用一條信道

三個變種:
• 1-堅持型CSMA(1-persistent)
基本原理: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發送;若信道忙,則繼續監聽直至發現信道空閑,然後完成發送;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

優點:減少了信道空閑時間
缺點:增加了發生沖突的概率(比如A正在發送數據,佔用了信道時間t,在t這段時間里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棧點要發生數據就都要等待,等A發送完其他棧點會同時發,這時容易產生沖突)
廣播延遲對協議性能的影響:廣播延遲越大,發生沖突的可能性越大,協議性能越差

• 非堅持型CSMA(nonpersistent)
基本原理: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發送;若信道忙,則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過程

優點:減少了沖突的概率
缺點:增加了信道空閑時間,數據發送延遲增大;信道效率比1-堅持CSMA高,傳輸延遲比1-堅持CSMA大

• P-堅持型CSMA(p-persistent)-------- 適用於分槽信道
分槽信道:把信道時間劃分成若干離散點,即時間片

基本原理:若站點有數據發送,先監聽信道;若站點發現信道空閑,則以概率p發送數據,以概率q = 1 - p 延遲至下一個時槽發送、若下一個時槽仍空閑,重復此過程,直至數據發出或時槽被其他棧點所佔用;若信道忙,則等待下一個時槽,重新開始發送;若產生沖突,等待一隨機時間,然後重新開始發送

▼CSMA/CD
• 沖突
當多個站同時在匯流排上發送數據時,匯流排上的信號電壓擺動值將會增大(互相疊加)
當一個站檢測到的信號電壓擺動值超過一定的門限值時,就認為匯流排上至少有兩個站同時在發送數據,表明產生了沖突
• 沖突檢測
當兩個幀發生沖突時,兩個被損壞幀繼續傳送毫無意義,而且信道無法被其他站點使用,對於有限的信道來說,這時很大的浪費、如果站點邊發送邊監聽,並在監聽到沖突之後立即停止發送,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因此產生了CSMA/CD(有線乙太網中使用的),而無線乙太網使用的是CSMA/CA

• CSMA/CD工作過程
站點使用CSMA協議進行數據發送;在發送期間如果檢測到沖突,立即終止發送,並發出一個瞬間干擾信號,使所有的站點都知道發生了沖突(因為只有發送數據的節點才做沖突檢測,而發這個干擾信號是為了使沒有參與數據傳輸的節點也清楚信道出現了沖突),而且每一個檢測到干擾的節點都會發送干擾信號;在發出干擾信號後,等待一段隨機時間(稱為退避),再重復上述過程

▼例:基本點陣圖協議
工作原理:共享信道上有N個站,競爭周期分為N個時槽,如果一個站有幀發送,則在對應的時槽內發送比特1;N個時槽之後,因為是廣播出去的,因此每個站都知道哪個站要發送幀,這時按站序號發送(最上面一排的01234567代表站點,這里每個站的發送時延是不一樣的,0是最快可以發送的,而7就需要等待0~6都發送完了才能發送)

▼BRAP ---- 具有輪換優先權的廣播識別協議
按序輪轉分配各站的發送權;預約時間片的個數和工作站數相等

▼令牌協議
網路中流傳這一個被稱為「令牌Token」的幀(是一個特殊的01串),一個節點要發送數據必須首先截獲令牌,由於網路中只有一個令牌,從而不會產生沖突。
令牌這個幀有可能丟失,丟失了以後任何一個站想要發送數據都發送不了,系統就崩潰了。因此這時需要有一個監督管理站,作用是控制管理令牌,防止令牌丟失。最大流轉時間(即每個站點都有數據要發送時所需要的最大時間)超時以後還沒收到令牌,就認為是令牌丟失,這時就會再創建一個令牌,保證網路當中有令牌

㈤ 乙太網採用什麼協議協調多個主機共享信道的問題簡述協議要點。

乙太網使用的CSMA/CD協議是以爭用方式接入到共享信道。這與傳統的時分復用TDM相比優缺點如何?答:CSMA/CD是一種動態的媒體隨機接入共享信道方式,而傳統的時分復用TDM是一種靜態的劃分信道,所以對信道的利用,CSMA/CD是用戶共享信道,更靈活,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不像TDM,為用戶按時隙固定分配信道,即使當用戶沒有數據要傳送時,信道在用戶時隙也是浪費的;也因為CSMA/CD是用戶共享信道,所以當同時有用戶需要使用信道時會發生碰撞,就降低信道的利用率,而TDM中用戶在分配的時隙中不會與別的用戶發生沖突。對區域網來說,連入信道的是相距較近的用戶,因此通常信道帶寬較寬,如果使用TDM方式,用戶在自己的時隙內沒有數據發送的情況會更多,不利於信道的充分利用。對計算機通信來說,突發式的數據更不利於使用TDM方式。

㈥ 共享信道接入控制協議是什麼

共享信道接人控制協議是CSMA/CA或者CSMA/CD,載波監聽/沖突避免或者載波監聽/沖突檢測。

㈦ 乙太網採用的通訊協議是什麼

現在比較通用的乙太網通信協議是TCP/IP協議,TCP/IP協議與開放互聯模型ISO相比,採用了更加開放的方式,它已經被美國國防部認可,並被廣泛應用於實際工程。TCP/IP協議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如T1、X.25以及RS一232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包括TCP協議、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01)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01)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7)網路通信共享信道訪問協議擴展閱讀: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七層抽象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四層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四層分別為:

(1)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協議(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2)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包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3)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4)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㈧ 區域網組網技術的有關知識

http://www.welan.com/html/29/174529.Html到這里購買

內容提要:
本書是根據計算機區域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情況,依據各類計算機網路教學和培訓的需要編寫而成的。本書的特點是:先概括後具體,以構建一個中小規模的區域網為主線,詳細介紹了一個區域網的規劃、組建、管理的步驟和方法;以項目驅動為特徵的實訓內容,將一個完整的項目實施過程帶進實驗室,實驗的過程也就是項目的實施過程。
本書內容由淺入深、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可作為大、中專院校計算機網路課程教材,也可供計算機區域網技術培訓班使用。

區域網概述
區域網是一種小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它具有結構簡單,投資少,數據傳輸速率高和可靠性高等優點.
決定區域網特性的三個主要技術是:傳輸介質,拓撲結構和信道訪問協議.在這三種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是信道訪問協議,它對網路的吞吐量,響應時間,傳輸效率等網路特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區域網概述
1 區域網的特點
區域網的通信傳輸速率高.
區域網覆蓋的地理范圍較小.
區域網具有較好的傳輸質量,誤碼率低.
區域網可以支持多種傳輸介質等.
區域網一般為一個部門或單位所有,建網,維護以及擴展等較容易,系統靈活性高.
在區域網中,通信處理功能一般都被固化在一塊稱為網路適配器(網卡)的電路板上.
3.1 區域網概述
2 區域網拓撲結構
匯流排型拓撲
匯流排型拓撲是將伺服器和工作站都連到一條公共的電纜線上,如圖3-1所示.網路所有節點共享這條公用通信線路.
3.1 區域網概述
環型拓撲
它是一種所有的節點通過環路介面分別連接到它相鄰的兩個節點上,從而形成的一種首尾相接的閉環通信網路,如右圖所示.
3.1 區域網概述
星型拓撲
星型拓撲是網路上所有節點都和中心節點進行點對點的連接,中心節點可以是伺服器,也可以是連接器等設備,如右圖所示.
3.1 區域網概述
3 區域網的信道訪問協議
信道訪問協議的分類
按常用的三種不同網路拓撲結構分類
①IEEE802.3:CSMA/CD
②IEEE802.4:Token Bus
③IEEE802.5:Token Ring
按使用通信線路的訪問方式分類
①爭用型
②定時型
3.1 區域網概述
CSMA/CD訪問控制方式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即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網中各節點都能獨立地決定數據幀的發送與接收.每個站點在發送數據幀之前,首先要進行載波監聽,只有介質空閑時,才允許發送幀.這時,如果兩個以上的站同時監聽到介質空閑並發送幀,則會產生沖突現象.每個站必須有能力隨時檢測沖突是否發生,一旦發生沖突,則應停止發送,然後隨機延時一段時間後,再重新爭用介質,重發該幀.
我們把檢查信道上有無數據信號傳輸稱為"載波監聽",而把同時有多個節點在監聽信道是否空閑和發送數據,稱為"多路訪問".
3.1 區域網概述
令牌環訪問控制方式
令牌的含義
令牌是一種特殊的控制幀,其特點是:①一個環只有一個令牌;②令牌是站點能進行數據發送的憑證,只有獲得令牌的站點才能進入數據發送工作方式;③令牌繞環行駛.
Token-Ring基本原理
Token-Ring是一種適用於環型拓撲的分布式介質訪問控制方法.這種介質訪問技術使用一種稱為令牌的特殊幀沿著環網循環.當一個站要發送數據時,必須等待空令牌通過本站,然後將空令牌改為忙令牌,緊跟著忙令牌之後,把數據幀發送到環網上.由於令牌是忙狀態,其他站必須等待而不能發送數據.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任何沖突.

3.1 區域網概述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
令牌匯流排是令牌控制方式在匯流排結構上的應用.其特點是:物理上是匯流排結構,邏輯上是令牌環.在令牌匯流排中,匯流排上的站不能像CSMA/CD那樣隨機地訪問匯流排,而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訪問匯流排.令牌的傳遞不是按站的物理順序,而是按邏輯順序.如右圖所示.站點A→B→E→D→A構成一邏輯環.另外,稱邏輯環外的站點為非活動站 .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 乙太網組網技術概述
乙太網組網非常靈活和簡便,可使用多種物理介質,以不同拓撲結構組網,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網路,已成為網路技術的主流.
乙太網按其傳輸速率又分成10Mb/s,100Mb/s,1000Mb/s.
細纜乙太網10 BASE-2
10 BASE-2乙太網是採用IEEE802.3標准,它是一種典型的匯流排型結構,如下圖所示.採用細纜為傳輸介質,通過T型接頭與網卡上的BNC介面相連的匯流排型網路.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一個細纜乙太網電纜段長度超過185米或工作站個數多於30個時,應採用支持BNC介面的中繼器來延長距離,或增加節點個數.使用4個中繼器的細纜乙太網的最大長度可達到925米.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雙絞線乙太網10 BASE-T
10 BASE-T是採用無屏蔽雙絞線(UTP)作為傳輸介質的乙太網,其標准為IEEE802.3i.在網路拓撲結構中增加了集線器(HUB),採用RJ45連接頭實現網路連接,如右圖所示.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0 BASE-T乙太網的基本硬體組成:
(1)網路伺服器和工作站
(2)交換機或集線器(HUB)
(3)3類或5類UTP
(4)帶有RJ45介面的Ethernet網卡
(5)RJ45連接頭(水晶頭)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2 100 BASE-T組網技術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100M區域網技術有:
100 BASE-T技術
100 VG-AnyLAN技術
FDDI快速光纖網技術
其中100 BASE-T是由10 BASE-T乙太網直接升級得到的,100 BASE-T技術在介質訪問控制層(物理層)上支持100 BASE-TX,100 BASE-T4和100 BASE-FX三種介質協議.傳輸介質可以是3,5類UTP或光纖 .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00 BASE-TX
100 BASE-TX使用5類非屏蔽雙絞線(UTP)或1類屏蔽雙絞線(STP)作為傳輸介質.100 BASE-TX使用其中的兩對,連接方法和10 BASE-T完全相同,這意味著不必改變布線格局便可直接將10 BASE-T的布線系統移植到100 BASE-TX上.100 BASE-TX是全雙工系統,站點可以在以100Mb/s的速率發送的同時,以100Mb/s的速率進行接收.100 BASE-TX規定5類UTP電纜採用RJ45連接頭,而1類STP電纜採用9芯D型(DB-9)連接器.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00 BASE-T4
100 BASE-T4使用4對UTP 3類線,這是為已使用UTP 3類線的大量用戶而設計的.它是一項新的信號發送技術,採用8B6T編碼技術,即把8位二進制碼組編碼成6位三進制碼組,再經過不歸零(NRZ)編碼後輸出到3對數據線上.每對線的傳輸速率為33.3Mb/s,三對線的總傳輸速率為100Mb/s,即在音頻級的3類UTP電纜上實現了100Mb/s的傳輸速率.在4對線中,3對線用於數據傳輸,1對線用於沖突檢測.
3.2 1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00 BASE-FX
100 BASE-FX是多模光纖系統,它使用兩束62.5/125μm光纖,每束都可用於兩個方向,因此它也是全雙工的,並且在每個方向上速率均為100Mb/s.100 BASE-FX特別適用於長距離或易受電磁波干擾的環境,站點與集線器之間的最大距離可達2km.
3.3 10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1 千兆位乙太網技術
千兆乙太網是對100M乙太網的升級,其技術標准如下表.
千兆乙太網標准
傳輸介質類型
傳輸距離
(m)
1000 BASE-LX
(802.3z)
62.5μm多模光纖
50μm多模光纖
10μm單模光纖
550
550
5000
1000 BASE-SX
(802.3z)
62.5μm多模光纖
50μm多模光纖
275
550
1000 BASE-CX
(802.3z)
屏蔽銅纜
25
1000 BASE-T
(802.3ab)
4對5類UTP
100
3.3 10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目前,千兆乙太網技術是網路界公認的網路技術發展方向之一,千兆乙太網具有如下優點:
高傳輸速率和速率提升潛力
高性能價格比
兼容性好
網路設計靈活
組網方式靈活
簡化的管理
3.3 10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2 ATM組網技術
ATM的基本概念
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種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它是以信元為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基本單位,是一種面向連接的交換技術.為了簡化信元的傳輸控制,在ATM中採用了固定長度的信元,規定為53位元組,其中信元頭5個位元組,信息段48個位元組 .
3.3 10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ATM區域網組網技術
以ATM交換機為中心連接計算機所構成的區域網絡叫ATM區域網.ATM交換機和ATM網卡支持的速率一般為155Mb/s~24Gb/s,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標准ATM的組網速率是622 Mb/s.右圖是ATM區域網組網示意圖.
3.3 1000兆區域網組網技術
ATM是將分組交換與電路交換優點相結合的網路技術,可以工作在任何一種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介質和使用不同的傳送技術,適用於廣域網,區域網場合,可在區域網/廣域網中提供一種單一的網路技術,實現完美的網路集成.
ATM組網技術的不足之處是協議過於復雜和設備昂貴帶來的相對較高的建網成本.
3.4 交換區域網和虛擬區域網
1 交換區域網
交換區域網的核心部件是區域網交換機.區域網交換機一般有多個埠,每個埠可以直接和網路中的一般節點連接,也可以和集線器連接.交換區域網與共享式區域網的不同是:
"共享式"區域網
共享式集線器是共享式區域網絡上使用的中心控制設備.它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共享介質"基礎上的,相應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CSMA/CD,Token Ring和Token Bus.如某共享式乙太網上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0Mb/s,當10個節點同時使用時,每個節點平均分配的帶寬就只有1Mb/s.
3.4 交換區域網和虛擬區域網
"交換式"區域網
交換機是交換式區域網上使用的中心控制設備.在交換式區域網中,可以通過交換機為所有節點建立並行,獨立和專用帶寬的連接.不管有多少工作站,各工作站均可以得到並行,獨立的帶寬.若某交換式乙太網數據傳輸速率為10Mb/s,每個節點均可以得到10Mb/s的帶寬.
3.4 交換區域網和虛擬區域網
利用100Mb/s交換機組網實例
3.4 交換區域網和虛擬區域網
2 虛擬區域網
虛擬區域網是建立在區域網交換機或ATM交換機的基礎上的,以軟體方式來實現邏輯工作組的劃分與管理,邏輯工作組的節點組成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
邏輯工作組將網路上的節點按工作性質與需要劃分而得到,一個邏輯工作組就是一個虛擬網路.
構成虛擬區域網的條件是:所有用戶終端都連接到支持虛擬區域網的交換機埠上.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1 常用的組網設備
網路適配器(網卡)
網卡的基本功能主要有3個方面:①數據轉換;②數據緩存;③通信服務.
市場上常見的網卡種類繁多.按所支持的帶寬分有10Mb/s網卡,100Mb/s網卡,10/100Mb/s自適應網卡和1000Mb/s網卡;按組網類型網卡又分為乙太網卡,令牌環網卡,FDDI網卡和ATM網卡等.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集線器(HUB)
集線器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分發,它把一個埠接收的所有信號向所有埠分發出去.一些集線器在分發之前將弱信號重新生成,一些集線器整理信號的時序以提供所有埠間的同步數據通信.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交換機(Switch)
交換機是一種高性能的集線設備.用交換機組成的交換式網路,傳輸速率可以高達吉比特每秒.隨著交換機價格的不斷降低,它已經逐漸取代集線器 .具有堆疊功能的交換機可以堆疊,下圖是交換機堆疊的連接圖.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網線
目前,區域網組網使用的傳輸介質主要是雙絞線和光纖,有時也使用同軸電纜和微波.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2 網路的物理連接
使用同軸電纜的物理連接步驟
⑴分別在伺服器和工作站的主機內選擇合適的擴展槽,插入網卡.
⑵用製作好的帶BNC T型連接頭的細同軸電纜連接伺服器和工作站.
⑶將50Ω的終結器分別安裝在細纜兩端的BNC T型連接頭上.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2 網路的物理連接
使用雙絞線的物理連接步驟
⑴分別在伺服器和工作站的主機內選擇合適的擴展槽,插入網卡.
⑵用製作好的雙絞線級連交換機或集線器.
⑶用製作好的雙絞線連接伺服器和交換機或集線器.
⑷用製作好的雙絞線連接工作站和交換機或集線器.
3.5 區域網組網設備
用雙絞線連接的區域網

㈨ 乙太網採用什麼協議實現信道共享

乙太網協議:IEEE 802.3標准中提供了以太幀結構。當前乙太網支持光纖和雙絞線媒體支持下的四種傳輸速率:
10 Mbps – 10Base-T Ethernet(802.3)
100 Mbps – Fast Ethernet(802.3u)
1000 Mbps – Gigabit Ethernet(802.3z))
10 Gigabit Ethernet – IEEE 802.3ae

閱讀全文

與網路通信共享信道訪問協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專升本學費多少錢 瀏覽:627
理光網路掃描設置教程 瀏覽:502
公安部通緝的網路犯人都是哪裡人 瀏覽:470
什麼是網路物流 瀏覽:925
刪除網路圖標在哪裡 瀏覽:197
移動硬碟網路連接不上怎麼辦 瀏覽:836
計算機網路專業推薦什麼cpu 瀏覽:167
軟體如何設置使用網路 瀏覽:136
路由器網路突然就慢了 瀏覽:744
蘋果手機網路店 瀏覽:815
設置多重網路 瀏覽:562
河南招生的網路安全專業大學 瀏覽:272
風翔廣電網路多少錢 瀏覽:248
蘋果4如何用4g網路 瀏覽:202
手機網路信號關閉怎麼辦 瀏覽:133
網路直播看珠江台用什麼軟體 瀏覽:195
無線連接需要網路認證什麼意思 瀏覽:454
微信網路號怎麼老連不上 瀏覽:952
2021網路安全法案例 瀏覽:184
一直連著的wifi突然網路錯誤 瀏覽:62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