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互聯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據報道,日前舉行的「互聯網+教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經驗交流現場會上,盧氏模式被國家及省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盧氏模式是三門峽教育的縮影,是藉助互聯網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時代,我們要在確保弱勢群體有公平接受教育機會的同時,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盧氏模式讓我們看到,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邊遠、貧困、革命老區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中國的鄉村教育能夠在新時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② 網路上有哪些免費的教育資源
網路教育資源的作用
(1)構建超媒體教材
基於各種資源,可以構建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教學內容的超媒體學科教材。不但能夠從感官上增強教材的教、學性能,而且具有交互、虛擬和非線性的特點,把原來的「死書」變成地地道道的「活書」。
(2)優化教育環境
基於網路的教育資源構成了一個自由的、共享的、廣闊的教育環境,豐富的教育資源從內容、形式到檢索、應用都較傳統的教育資源提供的環境更優化。 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讀天下書」、「知天下事」。
(3)實施多模式教學
基於人工智慧的教學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需求進行教學和提供幫助,實現個性化學習;
4、網易雲課堂
網易系旗下另一款綜合型在線教育網站,和Udacity有點類似,以實用技能為主,兼顧高等教育和職業應用。發展比較快,已經有近萬門課程資源,不過其中收費比例也比較大,免費的課程以實用技能、興趣愛好為主,比較特殊的是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也在其中。
5、學堂在線
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MOOC平台,相對於國內其他MOOC平台起步都要早些,原本都是清華大學自產的課程,受眾也都是校內學生,現在已經和斯坦福大學、台灣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和資源置換關系,課程數量超過500門,資源全部免費。
6、中國大學MOOC
這個平台是高教社和網易合作建設的,個人感覺就是國家精品課程的網路化,所以最特殊的地方是全部都是中文課程資源,合作高校也全部來自國內,目前,已經聯合北大、復旦等53所知名高校,有600多門課程,資源同樣全部免費。
7、iTunes U
蘋果設備自帶的網路公開課軟體,課程以哈佛、麻省理工、牛津等英文課程為主,中文課程比較少,只有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大、國家開放大學等不到十個大學提供中文內容,內容完全免費。
8、可汗學院
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一家教育性非盈利組織,最主要的特點是講課人從不出現在屏幕前,只有電子黑板系統出鏡。可汗學院的課程包羅萬象,數學、歷史、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等學科科目都能找到,不過大部分都是比較基礎的知識,比較適合入門。
9、TED
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機構,最開始會邀請傑出人士以技術、娛樂和設計為主題進行18分鍾左右的演講,後來主題越來越寬泛,每年都會通過TED大會等各種項目,邀請各界人士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主旨是Ideas worth spreading(讓思想長上翅膀),演講內容完全免費,國內訪問速度也不錯。
10、均一教學平
台灣創辦的一個類似於可汗學院的教學平台,其中有超過7800個免費視頻短片,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各門學科的內容,同時還能根據用戶的學習程度隨機生成習題,很適合以「翻轉課堂」的形式,作為K12教育中線下教育的補充。
11、FutureLearn
來自英國由英國利茲大學、倫敦國王大學、伯明翰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在線教育平台,全部課程都來自英國的大學,部分課程在考試或者發放證書時收費。與其他教育網站不同的是,比較注重社交,可以隨時關注感興趣的用戶在網站上的動態,留言點贊。
③ 基於數字化校園教育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基於數字化校園教育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構建教育資源庫的重要過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歷史上最為深刻的變革之一。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大力推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對資源的需求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具有轉折意義的象徵。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學校信息化建設;教育信息化;網路應用;教學管理;資源共享
學校資源共建、共享與應用的問題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為了提高校內現有資源的組織性和利用率,實現分散在各部門或個人手中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廣泛共享,方便教師和學生免費使用教育資源,促進自身特色資源的積累,需要構建基於校園網的網路教育資源中心和管理機制。學校內部的資源建設與共享是更大范圍資源共享的基礎。另一個是行業、地區或國家范圍的資源建設與共享問題。通過建立行業、地區或國家級資源網,推行統一的教育資源標准,引領資源建設的方向,規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機構和個人中間的.教育資源,鼓勵多個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通過認真研究,我們認為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效益的提升可通過以下以下途徑來進行。
一、搭建辦公平台,實現學校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
實行聯體辦學後,學校規模擴大,教育教學管理任務比以前更重,更加紛繁復雜。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校在認真分析和研究聯體辦學特點、學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學校辦公管理平台,以適應學校運作的新形勢,實現學校公文網上流轉、各項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規范化、自動化以及無紙化,從而拓展與完善了教育教學服務,提高了辦學效益。
二、拓展資源利用,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網路化
如果說開發學校辦公平台提高辦學效益具有顯性特點的話,那麼建立學校教學資源管理平台則更具有其隱性特點。為了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我們發動學校教師根據自身學科優勢和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依託資源平台的上傳、下載的功能,構建起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努力,一方面減少了教師機械性重復動動,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也為新課標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信息資源保障。學校在教學資源庫建設與使用的同時,還著重完善資源庫建設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提供及使用教育資源的積極性,促進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
三、創新培訓模式,實現教師發展的持續性、自主性
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必須在教師培訓上進行創新。聯體辦學後,學校教師規模較大,教師之間專業水平的發展更加參差不齊。因此,我們在分析學校教師的特點及課堂教學需要的基礎上,對教師培訓的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規劃與組織,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對教師進行分類培訓,培訓的內容以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主。 按培訓內容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成基本素養及專業素養培訓。其中基本素質培訓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網路瀏覽與電子郵件、電教平台的使用。專業素養培訓可包括:語文教師腳本編寫能力、數學教師使用《幾何畫板》能力、美術教師使用PHOTOSHOP圖形處理能力等。另外,專業素養培訓還包括骨幹教師的FLASH動畫製作、課題實驗主持人和骨幹教師的網頁設計等。
按培訓方式進行分類,教師培訓可分為面授培訓與網上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我們採取兩種方式互相結合。同時,也可結合校本教研的開展,進行針對性較強的、緊扣活動主題的實踐性培訓,如在我們以學校網站為平台,開展了組建專題站、班級網頁網站等專業化培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加強課題研究,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
聯體辦學給學校課題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加強課題研究是整合三個校區人力資源、推動學校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如何在課題研究中,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課題研究方法是聯體辦學給課題研究帶來的全新問題。聯體辦學、輻射管理的指導思想給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聯體辦學模式下,我們對如何開展課題研究重點探討了幾個方面的問題。
五、數字化校園與家庭、社區互聯互動的思考與實踐
實行聯體辦學後,學生規模迅速增加,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業務量也大幅上升。為了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快速聯系與信息溝通,通過家長會、電話聯系、家訪、社區座談會和學校開放日等傳統的交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經過研究,我們認為實現學校、家庭、社區快速互聯互動,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數字化校園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以學校網站、家校互動平台為基礎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們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思考,我們認為只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充分發揮聯體辦學的規模及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朱軍基層電大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與建設.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
2、全國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研討會會議材料。
;④ 遠程培訓好嗎什麼是遠程培訓
程培訓又稱衛星直播培訓、遠程會議等,它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通過衛星實現在兩點和多點間高清、實時互動的遠距離培訓系統。有時也叫「遠程視頻培訓系統」英文為(Global Vision Training System),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地方的個人或群體,通過衛星及多媒體設備,將聲音、影像及文件資料互相傳送,達到即時且互動的溝通,以完成培訓目的之系統設備。該系統是一種典型的圖像通信。在通信的發送端,將圖像和聲音信號變成數字化信號,在接收端再把它重現為視覺、聽覺可獲取的信息,與電話培訓相比,具有直觀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
遠程培訓實質上和面授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是通過互聯網而另一個是面對面的教學。如果個人的抑制力較好,可以參加遠程培訓。但面授比較有學習的環境。
⑤ 在線教育平台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每個在線教育平台的內容都不一樣,比如文得學習網,覆蓋全部218種職稱資格考試、514所院校考研專業課、1100種經典教材,內容包括:2萬小時視頻課程、10萬種教輔電子書(插入視頻)、2萬種題庫、2萬種全套考研資料。
⑥ 在線教育網路平台是什麼網路在線教育平台有哪些優勢
在 線教育顧名思義,是以網路為介質的教學方式,通過網路,學員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此外,藉助網路課件,學員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於工作繁忙,學習時間不固定的職場人而言網路遠程教育是最方便不過的學習方式。
我覺得網路在 線教育優勢主要就有三點,第一,資源利用最大化,第二,學習方式靈活,第三,可以個性化教學。
無論是院校的優秀教學資源,還是企業的實際經營經驗,都可以通過網路在 線教育平台對學員進行快速的傳授,而學員無論是在近處還是遠方,只要手機和電腦能夠上網,就可以進行學習。因此網路在 線教育平台可以把教學資源最大化利用。
網路在 線教育學習方式靈活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學員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想學哪個課程就學哪個課程,這對於平時上班忙碌,和學習時間不固定的職場人士來說十分友好。在這方面平安知鳥的短視頻教學表現得最好,通過平安知鳥平台的短視頻教學功能,學員可以實現碎片化學習方式,譬如學員在上下班,會議間隙,出差途中都可以進行學習。而且全體員工均可自主參與視頻錄制並進行分享,沉澱企業一線員工寶貴經驗。
網路在 線教育平台可以讓系統對每個學員的資料、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等實現完整的系統跟蹤記錄,同時根據不同學員的資料提出不同的個性化學習建議或計劃,更利於學員的發展。平安知鳥在個性化教學方面也很有實力,利用其平台的AI智能技術,可以根據員工崗位、主管要求、員工興趣、學習行為及企業學習數據,智能匹配課程標簽,幫助員工找到對自己的崗位晉升有幫助、有需求、個人有興趣的好課。
其實,線 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各有優劣勢,二者互為補充,如果能夠將二者結合,可以更好地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⑦ 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登陸平台入口地址
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登陸平台入口地址: http://gzkg.e21.cn/
借力網路: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活」起來
學籍登記、網上選課、成績查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成了學生們的「記錄本」,記下他們「鮮活」的成長歷程。同樣在這里,老師可以「追蹤」自己的「培訓記錄」,學校則能實時發布「課改動態信息」。
2009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專題網站「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也同時「啟航」。建立基於網路的課程實施、教學管理、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學校評價工作平台,初步構建資源共享、信息公開、多方互動、全員參與的網路支撐體系,努力實現信息化、網路化管理,是湖北省發揮後發優勢、形成地方特色的一項重大舉措。藉助網路迅速、快捷的傳播特點,「新課改」開始充分展現出其魅力與活力。
網上交流:教學互動「熱」起來
由湖北省教育廳主管、省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心主辦的湖北教育信息網,一直是千百萬湖北師生交流心得、共享資源的首選途徑;其代號「e21」,已然成為21世紀湖北教育信息化的標志之一。以此為平台建立的「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一開始便具備了良好的「口碑」和充足的「人氣」。
09年秋季,湖北省653所普通高中的42.3萬名新生邁進校園。三年之中,他們將第一個「體驗」全新的教學方法;三年之後,他們也將第一個接觸全新的高考模式。許多的「第一」,使他們走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新奇過後,困惑和疑慮始終揮之不去;化解「第一個吃螃蟹者」對「螃蟹」的恐懼和憂慮,成了教育部門的首要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應運而生並承擔起了「互動平台」的重任,以實時交流「吃螃蟹」的經驗與教訓。
「高中課改能減輕學生負擔嗎?」「你對新的教學方法有何意見?」網站開設了「問卷調查」專欄,實時了解和分析學生對新課程改革的想法。針對教師群體,「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也設計了相應的內容,調查他們的課改培訓情況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與此同時,網站還為學校、教師、學生等開設了不同層次的交流空間,讓這些「教育主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感覺「孤單」,以「集體的智慧」推動新課改的不斷前進。正如一個退休的老教師所說,這是一個所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的事業」。
對於教育行政部門而言,掌握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的「第一手資料」是非常必要的;正確的決策,往往取決於對形勢的准確判斷上。「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中,學校、教師、學生乃至家長的心得、言論,無疑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新鮮」的「第一手資料」。
網上評價:教育主體「動」起來
09年9月,湖北省所有的高一新生都實行了學籍網上注冊。學生們完成注冊取得學籍和學號後,學校依據學號對學生實行學分管理、綜合素質評價和畢業證書發放等工作。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大大調動了老師和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提高了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在「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上,針對學生用戶專門建立的網路管理平台,細分了「我的學籍」、「我的成長記錄」、「我的選修課」、「我的學分」、「我的綜合素質評價」等各項具體內容;學生憑借用戶名和密碼直接登錄激活博客,可創建欄目,自主發布修改日誌,上傳圖片、發表評論。「跟過去不一樣,大家感覺很新鮮,都迫不及待登陸注冊,寫下在學校期間的情況,有點像寫心情日記。」武漢一名高一新生說。
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評價機制是否科學、合理。「重視發展性評價、評價主體和指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重心向注重過程轉移」,成為新評價機制的基本方式。這種方式,已在「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網」上「安家落戶」並開始運作。
「在具體評價過程中,一方面學生主體受到尊重,可以自己來評價自己,另一方面鼓勵同伴、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教育專家對這種實時網路評價機制給予肯定。每名學生的成長記錄、自評和互評,都會在網上留下「原始數據」;這些「數據」,將會伴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除此之外,網站還開設了「任課老師評價」、「班主任評價」等系統;學生、教師和評定小組可上網查詢互評、教評結果。武漢一名中學班主任說:「用這些數據來綜合評價,我們老師也可以從考試教育壓力中擺脫,把精力用在提高課程質量上。」
網上共享:教育資源「新」起來
新課程方案要求學校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充分發展。然而,由於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許多學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教育資源的共享。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湖北省教育信息網已經擁有了100多個分網站和系統,500個課題校網站會員,還具備了信息公開、在線辦事和公眾互動功能等強大的網路基礎設備服務能力。有了扎實的「基本功」,為資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託這些優勢,湖北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心初步搭建起了學生遠程學習平台和教師發展網路平台,提供學生學習資源和教師教學支撐,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要和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下一步,他們還將進一步完善教材資源支撐網站,開通網上同步教研和備課管理系統,整合現有的高中教學資源。「我們將結合視頻語音技術、虛擬技術等手段,助力湖北高中課改」,網站的工程技術人員說。
此外,湖北教育信息中心還建起了覆蓋全省的學校、教師、學生的教育基礎資料庫,以基礎資料庫為支撐建立起各類高中課改業務應用平台。其中,有一項任務就是建立「樣本校」管理系統,學校用戶可通過專題網站發布「課改動態信息」「提交樣本校申請」,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教育資源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網路共享,大大縮小了教育教學的校際、地區差異,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公平。「我們將以現代信息化技術,引導全省普通高中逐步實現國家課程改革的目標。」湖北省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范義虎對未來信心百倍。 ;
⑧ 網上教育平台哪個好
vipjr、網易雲課堂、寶貝聽聽、101教育、一起科技。以上五個教育平台課程資源豐富,有視頻和直播模式,值得推薦。
5、一起科技:一起科技的前身是一起作業,最早是做作業布置、批改、互動類的平台,後來主打小學英語和數學教學領域,主要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基於互聯網的在線作業和專項應試練習等系統的學習功能服務。
⑨ 網路上有哪些免費的教育資源
這個問題小編我也是深有體會的,一直想自己學一些東西的,學校大二畢業後就沒有英語課了,所以小編的六級就是個大難題,前幾天滬江網校做免費課程的活動,領取了免費的四六級課程,雖然小編恆心不夠只聽了兩節課,不過講的挺幽默的。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滬江里的免費教育資源。
現在的學習越來越網路化,所以其實是有很多搜尋免費的學習資源的機會的,只要想學,就一定有你想要的學習方式。
⑩ 網路教育資源共享對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有什麼影響
如今,互聯網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而且還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領域。這種影響正在逐步升級我們社會的每個地方,並將持續下去。在教育領域,互聯網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擴大了我們的教育范圍和渠道。只要能夠連接到互聯網,我們就可以接受世界各地優秀教師的教學,這解決了教師不足的問題,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教育的發展取決於技術,技術的發展取決於教育。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教育的革命,打破以書籍為主的知識傳播載體的局限性,並為教育帶來新的知識傳播形式。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台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傳播和獲取的有效途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上進行學習,並且網上平台已成為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
教學信息的傳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師生可以實時溝通。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任何適當的時間查看以前的學習內容。在高等教育經費緊張的現狀下,網路教育可以減少投資和成本,以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打破高等教育的內部劃分,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線教育的出現也給傳統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展望未來,我國教育界應主動擁抱數字化浪潮,積極進入互聯網時代,著力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率,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