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秦帝國之崛起央視版和網路版區別
大秦帝國之崛起央視版和網路版區別就是網路版的比較完全一點,央視版的有剪輯,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② 如何評價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以及電視劇版的《大秦
09年,《大秦帝國》能在美國、墨西哥、日本與韓國等國家播放這都不是這部電視劇製作的初衷,我想,編劇孫皓輝與導演黃健中想通過該劇傳達出某種東西或者說是精神是想要我們這些最普通的中國人知道這些東西,明白在紀元前的300與400年間,中國的戰國時期,我們的仙人在做些什麼與想些什麼。另外,搜狐網路開播能夠取得這么大的點擊率,且輕易地擊敗《蝸居》,說明《大秦帝國》到底是有東西吸引著普通百姓。
我想稱贊這部片子,當然首先得抑之。
抑之一:秦孝公時期中原還沒有騎兵隊伍,作戰以車兵與步兵為主。中原第一支騎兵出現於趙武靈王時期(前340年—前295年),由於趙國北臨匈奴等少數民族,且常受他們天然騎兵的攻擊,故武靈王學習胡人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中原這才有了第一支騎兵。趙國依靠其強大的騎兵戰力,迅速成為強國。此後,各國相繼仿效,才都有了騎兵隊伍。《大秦帝國》中幾次出現騎兵沖殺場面,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商鞅變法時期大概為紀元前356年左右,繼中原第一支騎兵隊伍產生約35年左右時間。
抑之二:商鞅之死為虛構。真實商鞅之死不是像電視劇中那樣美化,與紅顏白雪共赴死難。真實的是孝公死後,公子虔在惠文王面前偽告商鞅謀反,惠文王畏懼商鞅功高蓋主,也有意除之;商鞅之後,有欲逃向魏國而被拒,無奈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兵敗被俘。」商鞅攻打的鄭,即是西安事變豫皖主任劉峙軍攻下的華縣。「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抑之三:主要人物虛構。如商鞅之紅顏白雪,秦孝公之妻玄奇都為作者杜撰人物。而那個白氏商社總管侯嬴則是提前了他的歷史出場時間。他呢是秦趙長平之戰中救趙國之人。他是信陵君的門人,出謀劃策讓如姬盜竊了魏王虎符,這樣十萬大軍才開赴前線救了趙國。
抑之四:提前歷史人物出場時間,如竊符救趙的侯嬴。
還有些許瑕疵,不一一詮釋。
而其之優點除了語言新鮮與場景恢弘外,當有其下幾點:
一、其為秦人創業史。《史記》記載秦繆公以來,秦歷經300年來是徹底輸盡了積累。百姓常年參軍征戰沙場至死也未得軍工,貴族內訌卻是利益繼承,秦人散沙而只是爭斗內斗,國家綱紀紊亂,百姓貧瘠痛苦……傳至秦孝公時候,孝公殫精竭慮,決意富國強兵,開列國求賢風氣,得商鞅而變法兩次,20年來秦國舊貌變新顏,國富民強。
二、其為中國法制史。戰國時候,三教九流當屬墨家與儒家旺盛,尤其是墨家特是震撼。而其他也在變化發展。商鞅是法家學派,從其一生來看,法家在其身上發展到新的高峰,是法家的最大實踐成功案例。法家要求的是依法治國,邢上大夫,故而公子虔在太子犯法時候得到劓刑。
三、其為愛情史。看慣了現在的愛情,銅臭中透射出世俗與無奈。有時候真是覺得現在的愛情在談論的是什麼呢?我付出的比你多,我獲得的很少,你對我怎麼……原來我們的愛情在溫馨的時刻中原本就被世俗所包圍……看到白雪與商鞅,玄奇與孝公,或許,你對這樣的愛情也會有所期待。
四、其為思想史。春秋戰國,這這塊國土上,有著這樣的畫面:學子們周遊列國,求學佈道,參與辯論,參與國事,張儀蘇秦之輩,泛遊四海……齊國齊桓公建立稷下學宮,作用是提供學術交流的場所,並期待發現治國能人;當時之名氣,吸引無數三教九流之學子,成為學術爭辯的熱鬧場所。這使我想到了現在的台灣大墩書院不時還有學生在其中上課學習。前些天去了趟梁山伯祝英台曾經讀書的萬松書院,人煙稀少;真不知道無錫的東林書院現在是什麼場景呢?
五、墨家精神史。我曾經無數次感嘆墨家奈何在春秋戰國繁盛於儒家,奈何後來卻不是。只能慨嘆!從《大秦帝國》我們可以看到墨家的牛逼了吧,雖說誇大了點墨家的實力。但是,但是的墨家確實是以天下為己任,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只要接到矩子令,則是要全力完成任務……後期的墨家有些人去搞自然科學去了,而有些呢堅持理想,成為了曹植筆下的游俠兒形象。以至於,我一直懷疑日本武士精神的淵源。因為,中國專家說是出於儒家;但是,大中至正的儒家確實如歷代的孔子後裔的識時務,——新王朝成立就上書支持中央。而當時的游俠兒精神在武士的身上似乎很有影子。
六、務實改革史。這部片子曾經想上央視但沒有成功,網尚流傳的說法都是法治影射當今,學術影射當今……說法不一,但是大家也沒有說錯,不過,真正的原因還要讓央視後悔去……然而最近,我一直在研讀日本的明治維新史料,不得不嘆服日本改革的成功。可以說,日本的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改革的唯一真正成功引例。孝公時期,孝公可以「動搖根本」,說祖宗的不是,力排老氏族的阻撓,下求賢令,改革秦之弊端,才為秦日後統一中國打好基礎。而現今之中國解除禁海令已經30來年,改革進入關鍵階段;若不前進後徘徊不前,那100年改革也是枉然啊。日本改革不計少數團體之個人利益,以國家計,嘆服!
這是我總結的幾點,優點肯定還有。
③ 大秦帝國之崛起央視版和網路版哪個全
您好。
《大秦帝國》是改編自著名作家孫皓輝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暢銷一時,影響力極大。由小說改編的《大秦帝國之裂變》第一部,由黃健中執導,孫皓暉編劇,侯勇、王志飛、高圓圓、李立群、許還山等領銜主演,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視率和好評度。
④ 《大秦帝國》:電視劇與史實有何差異
如今的電視台被各路鮮肉劇佔領,然無論是仙俠玄幻劇,還是古裝偶像劇都存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收視率和口碑成反比。如《孤芳不自賞》雖然蟬聯收視率冠軍,但豆瓣評分只有3.6分,差評無數。
物極必反,最近考據嚴格,內容豐滿,情節流暢,有營養的歷史正劇逐漸回暖,例如,《大明王朝1556》重播,以及最近熱播的《大秦帝國之崛起》。
《大秦帝國之崛起》小說和電視劇本身著墨不同,差別顯而易見,這也引發書友、影迷以及歷史愛好者的討論。
小說電視劇主要差異詳解(一)
等了這么多年,大秦電視劇系列的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終於「如約」與大家見面了。作為一個資深秦粉,當然毫不猶豫地刷了起來。作為一個中立黨,才不管是親媽還是後媽呢。
一番糾結,筆者決定按時間順序,先看網播版,再看央視版。所以本篇是主要差異詳解的第一篇,涉及的內容為網播1-2集 央視1-4集。
話不多說,下面正式開始深入解析。
這幾集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嬴稷回國登基風波。
第二是嬴稷親政以後和宣太後作對。
第三是由第二點引發而來的秦楚齊三國的邦交風雲。
其中,有多處與原著不同的部分。
一、原著中第三部以秦武王即位後發動宜陽大戰、通三川窺周室為開端,白起在其中嶄露頭角。
而電視劇中將此部分並入了第二部,第三部直接從嬴稷親政之後開始。
二、嬴稷母子離開燕國的過程。原著中,嬴稷母子離開燕國的行動是由白起親自策劃的,並且是在突破重重阻礙之後才得以逃出燕國。也由此引出白起樂毅兩位當世英雄的一次正面碰撞。
電視劇中則改為了嬴稷母子得到了樂毅的幫助,在燕國的路途相對順利,危險完全來自於國內的叛亂勢力。
三、關於甘茂的結局。在原著中,甘茂因為受到魏冄與宣太後的排擠,憤而離秦,投奔齊國,並為齊國獻策,最終因為齊王的昏庸而隱居山野。
電視劇中改為了嬴稷希望為甘茂求得一個善終,於是聽從了蘇秦的建議,暗中幫助甘茂在齊國謀得上卿之位。
四、小說中多個關鍵人物的定位與原著大為不同。
首先是樗里疾,原著中樗里疾此時早已心生退意,除了保留嚴君爵位外,已不擔任任何公職,面對嬴稷也是以族叔身份。
電視劇中卻有所不同,樗里疾擔負起了大部分原著中由甘茂承擔的武王死後的善後重任,是秦國廟堂最為核心的人物。這個改動應該是希望利用樗里疾在一二中的影響力來作為全系列的貫穿承接。
其次是對於白起的定位。在原著中,白起是本部的第一主角,白起所佔篇幅超過任何一個其他角色,而本部的結束也幾乎是以白起身死為完結的。在迎立嬴稷的過程中,白起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同時也展現出白起行事風格的鮮明特色。
電視劇中,白起的功能大為弱化,大多由樗里疾和魏冄代替,白起甚至淪為小說中白起最為不屑的刺殺小隊的領隊,實在令人不解。在第二個故事內容中,白起又突然年齡增長,成了戰果累累的將軍,以至於秦昭王都要向白起求教。感覺白起在電視劇里已經完成成為了點綴。
再次是嬴稷與宣太後關系的定位。在原著中,嬴稷與宣太後雖然不能說親密無間,但也是母子同心。嬴稷登基之後,宣太後實際執掌秦國政權,但嬴稷和宣太後之間卻隱約達成了一種陽謀默契。一方面嬴稷雖然形同傀儡卻勤勉奮發,朝政無論大小事項,悉數關注和過問;另一方面宣太後雖然大權獨攬,卻事事都要讓嬴稷發言,事事都要嬴稷拍板。嬴稷與宣太後之間這種默契構成了本部秦國廟堂的堅實構架。
電視劇中,嬴稷行為處事稚嫩沖動,處處要想與宣太後爭鋒相對,處處要讓魏冄不能得償所願,甚至不惜發動與楚國的戰爭。從央視版的第一集開始,就將嬴稷與宣太後的矛盾充分地暴露在觀眾面前。這一改動,有利有弊,利在增加了矛盾與沖突,增加了故事觀賞性,豐富了嬴稷的成長過程,讓人感覺更加真實。弊在這種以權力斗爭為故事主要推動力的套路,與《大秦帝國》原著本身所宣揚的陽謀大爭、公心謀國的基本價值相背離。
五、其他。電視劇中,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竟然因為言語上的沖突,當街械鬥,並最終打死了秦國大夫。看到這筆者已經實在按不住商君的棺材板了,渭水大刑沒過幾年,都特么白瞎了!
另外,電視劇中刪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虛構人物和虛構情節,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節。這種做法無疑對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壞,但也增加了故事情節的可靠性。孰是孰非,還是留給書友們自行判斷吧。
小說電視劇主要差異詳解(二)
與第一期相同,本期《詳解》同樣是在綜合《大秦帝國之崛起》央視版與網播版的基礎之上,所涉及的內容為央視版5-12集 網播版3-12集。
本文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講孟嘗君從逃秦到出三國聯軍破函谷關之間的故事,其中穿插著蘇秦作為「間者」斡旋於齊王齊國、楚懷王慘死、屈原被貶等故事線。
第二部分主要圍繞以蘇秦為統帥的合縱攻秦展開。
第三部分隨著蘇秦之計成功實施,齊國攻宋,五國伐秦頓時戲劇性地大反轉為五國伐齊。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電視劇為了「兼顧」史料,對原著進行了大規模地修改,最終導致許多與原著不同的部分。
一、首先是最主要的一大差異——對於蘇秦這個關鍵人物的處理。原著中,蘇秦是出現在第二部《國命縱橫》之中的。原著按照《史記》《戰國策》的記載,選用了更為傳統的「張蘇縱橫」之說,使得張儀、蘇秦處於同一時代背景,一人合縱一人連橫,在為我們揭開縱橫大戲的同時,也建立起張蘇並雄的雙子結構。在此基礎之上,原著將戰國四公子的時間和故事線進行了微調,將諸多矛盾進行碰撞,從而集中、整合、典型,全景式地展現出戰國中期的列國風雲。而在電視劇中,則採用了與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遵從了《戰國縱橫家書》的記載——蘇秦主要活動時間在燕昭王時期,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是以「間者」的身份,為燕滅齊。
原著中的蘇秦,比起他的同門對手張儀,顯得不那麼瀟灑快意。張儀的君臣際遇,是雄心勃勃的秦王,是變法重生之後蒸蒸日上的秦國;而蘇秦所求的是「合縱」,六國看似勢眾,卻各懷心思,合縱每每起於同仇敵愾,毀於利益紛爭。正如原著中借用鬼穀子之口為二人下的斷言:「蘇秦之才,暗夜點火。張儀之才,有中出新。」電視劇中的蘇秦,在隱忍冷靜方面,與原著異曲同工,但根源卻在他那層不可明言的身份。他名為齊相,實是燕國間者,相齊實為滅齊。但劇中的蘇秦除了「隱忍」,又更多了一種徹底的孤獨。他的行間之路,並沒能做到天衣無縫,齊王重用之,卻不免猜疑。原著中尚有張儀互為較量而彼此相知,有「戰國四公子」為同儕摯友,列國君王,也有對其信用不疑者,而劇中的蘇秦,則不惜在表面上辜負自己以死效忠的燕國。由於對齊國的「忠順」,燕將唾罵他為「賣國求榮」的小人,朝臣質疑他是否還忠於燕國,或許,連燕昭王都免不了對蘇秦起過疑慮。蘇秦成了徹底的獨行者,就算有朝一日燕人滅齊之志得償,但他在燕國人的心目中,也許會永遠被視為「叛徒」。
感情部分是電視劇對蘇秦這個角色塑造的一大敗筆。片面看重蘇秦與燕王後的一段兒女情長故事,把他的一生所踐,全部歸為「痴情」。那段美麗的傳聞,處理得好,堪為蘇秦一生的驚鴻一瞥,可著墨過多,反污了英雄底色。若為紅顏,即可傾覆一國,又要黃金台作何用處?同一段感情,原著小說的處理則高明得多,不使緋聞喧賓奪主,反而讓讀者們記住了那個美人如玉的形象——燕姬。
電視劇中對於蘇秦這個角色的處理,是在編劇採用《戰國縱橫家書》故事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的盡可能地合理塑造,也贏得了一些觀眾的喜愛。但是,這卻難以避免地引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丟失了開掘歷史精神所必須要求的集中性、整合性、典型性,又不能入得史家主流的法眼,最終導致兩面皆失。
二、孟嘗君的人物塑造。原著中,孟嘗君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總體來說,既是一個與秦相敵對的合縱領袖,同時又是一個大道公心的正面角色。原著通過這種安排來強調和突出戰國之世的陽謀大爭精神。正因為此,原著中略過了孟嘗君入秦為相和雞鳴狗盜逃秦這樣零碎且無助於表現歷史精神的小故事,始終將孟嘗君放在合縱的一大領袖的位子上。而電視劇中,劇中將孟嘗君塑造為在人前與門客同食,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也要收入門下,為了一己私利毫不在乎天下正道的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形象。孟嘗君入秦的故事線也是嬴稷為了疏遠和排擠宣太後、魏冄等人,故意將孟嘗君引入秦國,又在太後的引導下使孟嘗君雞鳴狗盜,狼狽地逃離秦國。兩者的價值觀認知實在是相去甚遠。
三、齊湣王的人物塑造。原著中,齊湣王從出生到當政,都是一個怪誕乖戾的暴君形象,從而與後來五國攻齊之時,慘死於洶洶齊國百姓之手相銜接,也從邏輯上暗示了強大的齊國的衰亡。與秦國相比,一東一西,一正一反,猶如初升的旭日與垂垂夕陽,突出秦國在昭王時期的時代特徵。而電視劇中,齊湣王並不怎麼突出,藝術特點上平平淡淡,既非明君,亦非暴君,雖然還保留了原著中一些猜忌多疑的性格,但行事卻主要受到蘇秦的影響,主要突出蘇秦的作用,成為了蘇秦的陪襯。
四、張魁之死。張魁作為聯軍中的燕軍主將,其命運與第三點齊湣王的人物塑造息息相關。原著中,張魁是在齊湣王慰問聯軍之時,因一己好惡擅自將張魁斬殺,著力強調的還是齊湣王的暴虐無道。而在電視劇中則因為張魁對齊軍不滿,動怒殺了齊國士兵,最後被蘇秦以擾亂軍心破壞合縱,押解到臨淄,被齊王下詔殺無赦。這樣的改動希望達到的仍然是突出蘇秦的「間者」身份。
五、楚懷王慘死。原著中楚懷王慘死秦國的故事線是在白起破了郢都之後的事情,楚懷王被魯仲連等人偷偷救出,但還沒出秦國地界就被秦軍發現,最後嚇死在蓬車之中。而電視劇中,楚懷王被囚禁在秦國,成了秦國的眼中釘,宣太後甚至出計幫助楚懷王「偷跑」。但楚、趙、魏,都被不接納,最後只能回到秦國,且病死於秦國。
這樣的設計同樣是由於價值觀認知的差異所導致的,前者所突出的理念是大爭之世,實力說話;而後者刻畫的則是楚、趙、魏三國各為私利,連最起碼的人性也泯滅了在利益和權謀之下,最終導致楚懷王的悲劇。
六、伐齊之戰。第一、戰前准備。原著中,聯軍統帥由樂毅擔任,秦國只是派出了一員普通將軍胡傷,且白起親令胡傷一切聽從樂毅號令。而電視劇中,燕國僅僅是名義上的領導,實際上是秦國主導,並派出大將蒙驁參戰。第二、戰爭過程。原著中,五國聯軍在樂毅的率領下,在齊國臨淄的第一道屏障濟西之地全殲了齊軍40萬主力。進而在第二道屏障駐柯要塞打敗了達子率領的最後20萬齊軍,最終拿下臨淄。而電視劇中是由秦國進攻河東之地,將齊軍主力圍困在此,樂毅率領燕趙主力以靈丘為據點,在濟西之地大敗敵軍,又破秦周,直下臨淄。第三、攻入臨淄之後,樂毅想以王道化齊,下令勿傷平民百姓。而電視劇燕趙聯軍在臨淄燒殺搶掠,使臨淄成為了一座人間地獄。
綜上所述,正如筆者第一期所說,電視劇中刪去了大量原著中的虛構人物和虛構情節,增加了大量史料中的人物和情節。事實上,「文學藝術只能完成文學藝術的使命,文學藝術作品可以對歷史家有沖擊,有影響,但永遠不能替代正史著作;即或是歷史紀實作品,也一樣如此。」改編作者太過於追求史料上的真實性,事情也許說清楚了,精神卻沒有了。同時,這種做法無疑對原著的故事性有所破壞。
孰是孰非,還是留給書友和影迷們自行判斷吧。
⑤ 大秦帝國之崛起衛視版和網路版為什麼不一樣 遭刪減原因真相
兩個版本主要不同在前兩集。
網路版是全的,前兩集和第二部縱橫可以連接起來,而且主要角色用人也一樣。
央視版把前兩集直接刪除,內嵌到後面的劇集中了,基本都是給一兩個鏡頭。但是基本不影響,可以看明白的。
刪除原因主要是審查時候感覺能夠縮減的就縮減,因為央視播放時間很緊的,好多好的電視劇後面排著隊呢。
建議您看網路版,畢竟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