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蛋白表達系統的昆蟲表達系統
昆蟲表達系統是一類應用廣泛的真核表達系統,它具有同大多數高等真核生物相似的翻譯後修飾加工以及轉移外源蛋白的能力。昆蟲桿狀病毒表達系統是目前國內外十分推崇的真核表達系統。利用桿狀病毒結構基因中多角體蛋白的強啟動子構建的表達載體,可使很多真核目的基因得到有效甚至高水平的表達。它具有真核表達系統的翻譯後加工功能,如二硫鍵的形成、糖基化及磷酸化等,使重組蛋白在結構和功能上更接近天然蛋白;其最高表達量可達昆蟲細胞蛋白總量的50%;可表達非常大的外源性基因(一200kD);具有在同一個感染昆蟲細胞內同時表達多個外源基因的能力;對脊椎動物是安全的。由於病毒多角體蛋白在病毒總蛋白中的含量非常高,至今已有很多外源基因在此蛋白的強大啟動子作用下獲得高效表達。常用的桿狀病毒包括苜蓿銀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AcNPV)和家蠶型多角體病毒(BmNPV),常用的宿主細胞則來源於草地夜蛾Sf9細胞,用於表達外源基因的質粒來源於PUC系列,其含有一個多克隆位點和多角體蛋白啟動子。
桿狀病毒系統的主要有點包括
1,組蛋白具有完整的生物學功能,如蛋白的正確折疊、二硫鍵的搭配
2,蛋白翻譯後的加工修飾;
3,表達水平高,可達總蛋白量的50%;
4,可容納大分子的插入片段;
5,能同時表達多個基因。主要缺點是外源蛋白表達處於極晚期病毒啟動子的調控之下,這時由於病毒感染,細胞開始死亡。
② 昆蟲有什麼樣的神經構造
昆蟲神經系統由無數個神經元(neuron)構成,一個神經元就是一個神經系統基本單位(神經細胞),分為軸突(axon)、樹突(dendrite)和端叢(terminalarbori-zations)。各類神經元的軸突或側支的端叢並不是直接相連的,而是在腦、神經節等處,以突觸(synapse)的形式相連系。
神經元末梢即端叢與昆蟲各器官的肌肉相連系,稱為神經—肌肉連接部(neurone-musclejunction),是另外一種神經突觸。
神經元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一個非常嚴格、極其復雜的網路系統,對來自外界的刺激所激發的神經沖動,以相對固定的神經通路傳導,從而實現機體的相應運動。神經系統接受刺激使機體產生反應,由一個接受刺激的感覺器官和與其相連的感覺神經元,將沖動傳導至神經節內,再經由聯絡神經元傳導至運動神經元,最後傳導至肌肉、腺體或其他效應器而產生相應的反應。
昆蟲神經傳導的反射弧圖解
③ 這是個問題,昆蟲的系統分哪幾種
一.消化系統
昆蟲的消化系統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門,縱貫於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與消化有關的唾腺.
昆蟲的消化道,主要是攝取、運送、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物質,此外,還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各種昆蟲由於取食方式和取食種類的不同,其消化道常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
昆蟲的消化道根據其發牛的來源和機能的不同,可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前腸和後腸起源於外胚層,而中腸則起源於
內胚層。在前、中腸之間有憤門瓣.用以調節食物進入中腸的量。在中、後腸之間有幽門瓣,控制食物殘渣排入後腸。前腸具有攝食、磨碎和暫時貯藏食物的功能。中腸又叫「胃」,是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後腸除了排除食物殘渣和代謝廢物外,還有吸回水分和無機鹽類、調節血液滲透壓和離子平衡的功能。
二.循環系統
昆蟲的循環系統屬開放式,不像哺乳動物那樣具有與體腔完全分離的分級網管系統,它的整個體腔就是血腔,所有內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蟲的血液兼有哺育功物的血液及其淋巴液的特點,因此又稱「血淋巴」。昆蟲開放式循環系統的特點是血壓低,血量大,並隨著取食和生理狀態的不同,其血液的組成變化很大。其主要功能是運輸養料、激素和代謝廢物,維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壓、滲透壓和離子平衡,參與中間代謝,清除解離的組織碎片,修補傷口,對侵染物產生免疫反應,以及飛行時調節體溫等。昆蟲的循環系統沒有運輸氧的功能,氧氣由氣管系統直接輸人各種組織器官內,所以昆蟲大量失血後,不會危及生命安
全,但可能破壞正常的生理代謝。
昆蟲的循環系統主要包括推動血液流動的背血管及輔搏器,但背隔和腹隔也進行有節奏的收縮活動,使血液沿著一定的方向流動。
三.排泄系統
昆蟲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代謝,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氣管系統或體壁借擴散作用排出體外,氮素代謝物主要經馬氏管—直腸系統排出。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他如體壁、消化道、脂肪體、下唇腺和圍心細胞等,在不同的昆蟲中也起著不同的排泄作用。
昆蟲的排泄系統除完成排棄代謝廢物外,還有維持昆蟲體內鹽類和水分的平衡、保持內環境穩定的作用。
四.呼吸系統
昆蟲的呼吸系統是由外胚層內陷形成的管狀氣管系統,昆蟲通過這一管狀氣管系統直接將氧氣輸送給需氧組織、器官或細胞,再經過呼吸作用,將體內貯存的化學能以特定形式釋放,為生命活動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昆蟲的呼吸過程和一般動物相同,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一是外呼吸,指昆蟲通過呼吸器官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即吸人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是一個物理過程;二是內呼吸,指利用吸入的氧氣,氧化分解體內的能源物質,產生高
能化合物——ATP,是一個化學過程。
五.肌肉系統
昆蟲通過肌肉系統來維持其基本形態,通過肌肉的收縮來實現昆蟲的一切活動和行為。在寒冷條件下還可以通過肌肉收縮來提高體溫,如蜜蜂。昆蟲肌肉的活動受神經支配.ATP是肌肉收縮的直接動力.昆蟲飛行肌的代謝途徑有很多特殊的適應性機制,能夠維持昆蟲長時間的飛行活動,而不至於出現明顯的「氧債」.
六.神經系統
昆蟲通過神經系統與外界環境取得聯系,協調蟲體的快速運動,並調節其內部的生理狀態與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保持一致,在這個調節過程中,內分泌系統調節比較緩慢、持續的發育和代謝活動,而神經系統則通過神經分泌細胞控制內分泌系統的活動。
昆蟲的神經系統聯系著體壁表面和體內各式各樣的感受器和反應器,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電位改變產生沖動,再由神經細胞產生激應,將沖動傳導到肌肉、腺體等反應器,引起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活動。
昆蟲的神經系統由外胚層的一部分細胞特化形成,屬腹神經索型。在解剖學上可以區分為3個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周緣神經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
七.生殖系統
昆蟲的生殖系統是繁殖後代、延續種族的器官。昆蟲之所以在生物界有如此多的種類和數量,究其原因,除了昆蟲作為一個類群,具有體軀小,食物范圍廣,生活周期短和適應性強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昆蟲具有強大的生殖能力和多種多樣的生殖方式,如吹綿介殼蟲雌雄同體,可以自行受精;蚜蟲和蜜蜂等昆蟲除能行兩性生殖外,還能進行孤雌生殖,蚜蟲卵小經受精發育成雌蚜,而蜜蜂卵不經受精則發育成雄蜂.
昆蟲的生殖系統包括外生殖器和內生殖器官兩部分,外生殖器一般由腹部末端的幾個體節和附肢組成,如產卵器、陰莖及抱器等,用以完成雌、雄蟲的交配和受精作用。內生殖器官主要有由中胚層形成的生殖腺和附腺,如卵巢、章丸、輸卵管及輸精管等,外胚層部分內陷形成的管道,如中輸卵管、陰道及射精管等,其作用是產生成熟的精子和卵細胞。當雌、雄蟲交配時,雄蟲排出的精子貯存在雌蟲的受精囊中,成熟的卵子在排出陰道時受精,變成受精卵,受精卵一般在雌蟲體外發育成幼體。
④ 昆蟲對人類有益的方面有哪些
蜻蜓,蜜蜂。
蜻蜓專門捕食捕食蒼蠅、蚊子、等多種農林牧業害蟲,提升農林牧業發展。密封可以為農作物、果樹、牧草和中葯植物傳粉,提高產量。
對人類有益的昆蟲中,蜻蜓幼蟲生活在水中,可以用來監測環境污染,有葯用、食用、觀賞價值。
⑤ 昆蟲的神經系統是怎樣的
昆蟲的神經系統除腦以外,主要是由一系列神經節組成的腹神經索。因此,昆蟲與環節動物相似,都屬腹神經索型。昆蟲的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3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是昆蟲神經脈沖和內分泌的控制中心;交感神經系統主要包括控制消化道的口道交感神經和控制氣門與背血管的中神經;外周神經系統是由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的神經纖維組成的神經網路,主要分布在軟體幼蟲的體表。
⑥ 昆蟲有哪些功能
昆蟲在自然生態中起重要作用。它們幫助細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機質,有助於生成土壤。昆蟲和花一起進化,因為許多花靠蟲傳粉。
某些昆蟲提供重要產品,如蜜、絲、蠟、染料、色素,因而對人有益,但由於取食各類有機物,對農業造成巨大危害。害蟲毀壞自然界或貯存的穀物或木材,在穀物、家畜和人之間傳播有害微生物。
即使是所謂的害蟲,也只是對人類自身利益有影響。站在生態角度來看的話,很多昆蟲鳥類,兩棲動物等捕食害蟲,因此被人類定義為益蟲或益獸或益鳥。這些動物的生存也依賴害蟲而存活。倘若自然界沒有了害蟲,也就沒有了捕食它們的益蟲,益鳥,益獸了。
因此,所謂的害蟲在自然界食物鏈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植食性昆蟲的數量小、密度低,當時或一段時間內對農作物的影響沒有或不大,那麼它們不應被當作害蟲而採取防治措施。
相反,由於它們的少量存在,為天敵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敵滯留在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 應把這樣的 「害蟲」 當作益蟲看待。或者由於它們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蟲不能猖獗,從而對植物有利。
(6)昆蟲網路系統哪個好擴展閱讀:
昆蟲有益蟲和害蟲之分(對人類自身利益而言)。
害蟲:
1、危害人類生產的蚜蟲等;蚜蟲是害蟲的一種,危害大部分農作物和觀賞植物。
2、危害人類生活的 蟑螂,蒼蠅,蚊子等;
益蟲:有益於生產和生活的 蜜蜂,螳螂,蜻蜓等;
益蟲和害蟲是相對而言的,益蟲會做對人類有害的事,害蟲也會做有益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⑦ 昆蟲循環系統與殺蟲劑的關系
殺蟲劑會經過昆蟲的循環系統對其造成傷害
昆蟲的循環系統包括推動血液循環的背血管、背膈、腹膈和輔搏器以及血液形成的有關的造血器官和圍心細胞等。
殺蟲劑(Insecticide)是指殺死害蟲的一種葯劑,如甲蟲、蒼蠅、蠐螬、鼻蟲、跳蟲以及近萬種其他害蟲。殺蟲劑的使用先後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發現的是天然殺蟲劑及無機化合物,但是它們作用單一、用量大、持效期短;有機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等有機合成殺蟲劑,它們的特徵是高效高殘留或低殘留,其中有不少品種對哺乳動物有高的急性毒性。
⑧ 中國昆蟲網的介紹
中國昆蟲網創建於2004年,是中國昆蟲行業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商務信息門戶網站,擁有雄厚的技術、資金和客戶資源優勢,在業內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國昆蟲網是一家集昆蟲科譜、昆蟲知識、昆蟲養殖項目開發,昆蟲高科項目應用,昆蟲龍頭企業推廣,昆蟲產銷信息發布、昆蟲行業網站建設推廣、昆蟲企業自動建站系統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昆蟲產業信息交易平台,特別是昆蟲王國,鏈式農業、昆蟲蛹菜、蒼蠅農場、工藝標本、生態禽蛋、都市療吧等產業項目正風靡全國。
⑨ 昆蟲神經系統傳導神經沖動的機制是什麼樣的
昆蟲表皮的感受器接受外來的刺激,無論是物理的或是化學的刺激,都需要轉變成生物電反應,引起神經膜電位的改變,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以動作電位的形式沿著感覺神經元傳入中央神經系統。在腦或神經節內,通過聯系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時,神經沖動轉變為化學介質的傳遞。已經知道這個化學介質是乙醯膽鹼。乙醯膽鹼作用於突觸後膜上的乙醯膽鹼受體,受體被激發後使突觸後膜產生動作電位,神經沖動沿著運動神經元傳遞下去,最後到達神經—肌肉連接點(或其他反應器的連接區)。在連接點運動神經纖維末梢釋放化學物質激發肌纖維產生動作電位,這個化學物質可能是谷氨酸鹽。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這是一次沖動傳導的全部過程,它包括了軸狀突上動作電位的傳導和突觸部位的化學介質的傳導。
在軸狀突上,當神經膜處於靜止狀態時,受膜內外離子的影響,膜的表面帶正電,膜的內面帶負電,處於極化狀態。Na+不能進入膜內,K+由於受到膜內大量陰離子的牽制也不能穿過神經膜,只能靠「陶南平衡」(donnanequilibium)的原理在膜的兩邊產生動態平衡。因此,引起的膜電位稱為靜止電位,可以達到50~100mV。當神經膜(或者軸狀突膜)受刺激產生興奮時,神經膜的極化狀態遭到暫時破壞,稱為去極化作用。膜的通透性起了變化,Na+由膜外滲入膜內,膜外負性增高,K+自膜內向外滲透。由於膜內外包圍著大量的電解質,在興奮產生時膜內外形成了動作電位。膜外電流從未興奮的部位流向興奮的部位,引起未興奮的部位不斷地去極化,產生一定間隔的脈沖動作電位。當神經沖動已過去,K+被離子泵吸入神經膜內,Na+被離子泵噴出膜外,神經膜恢復到靜止狀態,對Na+保持不滲透性,膜的表面也恢復到原來的極化狀態。
軸突部位動作電點陣圖解
在突觸部位,神經沖動的傳導是靠化學介質——乙醯膽鹼來激發的。突觸前神經纖維末梢中有許多排列成叢的直徑400~500nm的囊泡,每個囊泡中約含有近2000個乙醯膽鹼分子。當神經沖動到達突觸前膜神經末梢時,使神經膜產生收縮。囊泡與突觸前膜進一步靠攏,並與前膜碰撞而形成裂口,囊泡內的介質全部進入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的表面有很多顆粒,直徑7~14nm,明顯地從膜外延伸穿過膜到達膜內。這些顆粒是乙醯膽鹼受體。進入突觸間隙的乙醯膽鹼分子與受體結合後,突觸後膜上的離子通道開放,Na+通過後膜進入膜內,K+由膜內流向膜外,引起後膜產生動作電位。
神經沖動沿著突觸後神經纖維傳遞下去。在突觸後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乙醯膽鹼酯酶,從囊泡中釋放的乙醯膽鹼,無論是結合在受體的,或者與受體結合後又離開受體的,都在1ms時間內被乙醯膽鹼酯酶水解為乙酸(AC)和膽鹼(Ch),使介質很快失去活性。膽鹼又穿過神經膜回到突觸前神經末梢,與乙酸被膽鹼乙醯化酶合成乙醯膽鹼,再度儲存在囊泡中。乙醯膽鹼酯酶在傳導的過程中主要分解乙醯膽鹼,如果乙醯膽鹼不能被消除(或者稱為失活),則對突觸後膜的乙醯膽鹼受體產生反復的激活作用,延長了動作電位在後膜上不斷的向下傳導。
突觸結構簡圖
⑩ 昆蟲的神經系統
昆蟲通過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與外界環境取得聯系。神經系統聯系著體壁表面和體內各式各樣的感覺器和反應器。昆蟲的神經系統也是昆蟲的信息通訊系統和重要的整體控制系統 1.中樞神經系統:感覺、聯系和運動協調中心,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腹神經索,是昆蟲神經系統的核心部分。
2.交感神經系統:控製取食、呼吸、生殖及內臟器官活動。它包括控制消化道的口道交感神經系統,控制氣門與背血管的中神經和控制生殖器官和後腸的腹末端神經節。
3.外周神經系統:收集感覺器的刺激至中樞神經、傳遞中樞神經的訊號至反應器,包括中樞系統發出的所有神經。基本構造. 神經元:傳遞信息的功能細胞。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昆蟲的神經元由 1 個神經細胞體、1 個或多個樹突1 個軸突三部分構成。
膠細胞:為神經細胞供應營養和穩定內環境,是神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神經鞘。
神經節:神經元、膠細胞和非細胞組織形成的卵圓形或多角形構造;外層是非細胞組織的圍膜和膠細胞層構成的具有保護和營養功能的神經鞘。神經的傳導機制
神經活動的基礎是神經細胞的跨膜電位,外界的刺激使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引起動作電位的發生。神經的傳導機制分為軸突傳導和突觸傳導。
軸突傳導:軸突是神經沖動的起始部位,是在軸突的起始段,沿軸突膜進行的神經傳導方式。
軸突的主要功能是將神經沖動由細胞體傳至其他神經元或效應細胞。
突觸傳導:突觸是神經元間、神經和肌肉間、神經和腺體間的連接點,是神經傳導的聯絡區。
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後膜和突觸間隙三部分組成。突觸傳導是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間隙進行的傳導。突觸分為電突觸和化學突觸兩種類型
電突觸的特點:間隙極小、神經沖動直接通過,速度快、傳導沒有方向。
化學突觸特點:傳導有方向性、速度慢、靠遞質作用於後膜上受體進行興奮傳導。
突觸傳導的過程:突觸傳導完成後,乙醯膽鹼隨即被膜上的乙醯膽鹼酯酶水解,水解產物為突觸前膜吸收,在膽鹼乙醯化酶的作用下再合成乙醯膽鹼,儲存於小泡內,為下一次傳遞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