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軍事的概述
美國陸軍分為10個戰斗師和4個獨立旅及裝甲騎兵團;海軍編制為5個艦隊,共11個航母戰斗群、11個兩棲戒備大隊、59艘攻擊潛艇、117艘戰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空軍編制為20個飛行聯隊(每個聯隊約74架戰機);海軍陸戰隊編制為3個師和3個勤務支援大隊,裝備3個飛行聯隊(約21個中隊)。
美國在世界與其結盟的眾多國家派駐大量軍隊。美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
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美軍在全球設有六大戰區司令部,分別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
2009年6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下令組建網路司令部。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應用於實戰的國家,但美軍尚未形成統一的網路戰指揮體系。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器庫,是世界唯一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二戰時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的國家。截止到2013年,美國是世界上軍費最多的國家,共6, 820億美元。美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
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參聯會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至今。
2004年8月,布希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2009年7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宣布,美國陸軍將臨時擴編2.2萬人,以滿足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需要。這是美軍自2007年以來第二次擴編。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從2015年開始裁減美軍地面部隊人數,裁軍總數最高將達4.7萬人。此外,國防部還將削減一系列武器項目。
2009年7月,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批准1280億美元軍費,用於支持美軍在2009年10月開始的2010財政年度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動。美國國會自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至2009年7月,美國國會批準的反恐軍費累計將超過1萬億美元。
2009年12月1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總額為6363億美元的國防撥款法案,用於支付從2009年10月1日開始的2010財政年度的國防和戰爭費用。這份法案共批准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費用1283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國會在2001年「9·11」事件後批準的反恐戰爭費用已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分別約為748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
2010年4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公布《核態勢報告》,宣布美國將削減核武器、停止發展新核武、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但並未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年5月13日,美國公布核武結構調整目標。根據這一目標,美軍將至多部署420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每個發射井內裝備一枚核彈頭。新簽訂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替代條約規定,美國最多可以部署450個發射井。除此之外,美國現有94架擁有核武器投放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將最多保留60架,其餘將改作常規用途。按照條約,改作常規用途後的戰略轟炸機將不計入核武器運載工具。根據計劃,美國現有的14艘戰略核潛艇將全部保留,但每艘潛艇上的潛射核導彈發射管將從24個減少到20個。美國承諾,任何時候部署的潛射核導彈發射管將不超過240個。白宮方面說,這一戰略核武部隊結構調整目標以2010年4月公布的《核態勢報告》為基礎,將在新的核裁軍條約實施後確保美國擁有強大的核威懾力量。
『貳』 美國的天軍和網軍是什麼東西很厲害嗎
天軍:伴隨新軍事革命而誕生的與陸軍、海軍、空軍相對應的獨立軍種。依靠衛星信息偵察、跟蹤監察、制導導航及航天兵器在外太空進行作戰的部隊。美國在1985年成立了全美航天司令部,標志著美國天軍誕生。天軍的作戰平台大致有三類。太空梭 它是目前為止天地間運送人員和物資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太空梭可部署、維修、回收各種軍用衛星,對太空武器如高能激光、粒子束等武器進行太空校試,操縱各種設備進行太空偵察,或直接作為航天戰斗機和航天機動艦隊,進行太空戰或攻擊空中、地面、海上目標。
網軍:美軍認為,網路戰是在有限的作戰指揮空間內,以進攻性行為奪取和實現信息優勢,從而破壞敵方的信息站和計算機網路系統。其基本的作戰方法是運用計算機網路輸送病毒和進行「黑客「破壞。網路戰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黑客攻擊、病毒傳播、信道干擾、節點破壞。有的認為網路戰分為全球網路戰和戰場網路戰兩種,全球網路戰就是國家或集團圍繞和運用國際計算機網路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斗爭。
『叄』 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國家是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不僅率先成立網路作戰部隊,組建網路司令部,擴展網路武器庫,編撰網路戰手冊,全面打造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而且也是第一個將網路戰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美國不僅利用其獨有的網路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採取網路竊密、網路監聽、網路攻擊等手段,監聽監控各國公民及國家領導人的電子郵件、社交網路和手機定位信息,而且採取強劃勢力范圍和敵對國的辦法,長期監控收集有關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等情報信息。
(3)網路戰的概念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實際上是美國互聯網。由於美國獨霸網路核心資源的控制權和分配權,壟斷著全球信息技術產品硬體和軟體核心部分的研發和生產,特別是其在許多關鍵設備和基礎設施中留有後手等,都造成了國際社會對建設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心存忌憚。
這就需要各國著眼擺脫現有網際網路技術體系的束縛,採用新的技術體制和架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網、互聯互通」的新平台。比如,可以採用全新的網路互聯協議模型、全新的命名與定址、全新的路由和交換等要素構成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為構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空間提供基礎平台支撐。
『肆』 以下哪些屬於網路戰爭 A網路盜竊戰B網路輿論戰C網路摧毀戰D以上都是。
d
網路戰是一種黑客行為,它通過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路和系統,刺探機密信息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它是信息戰的一種形式之一,雖然網上戰主要是指癱瘓網站的行為,但也有配合透過網上評論員來實施心戰喊話的做法,甚至來影響選舉結果與發布重大丑聞,有時被視為等同於常規戰爭,因為存在有配合物理破壞手段,甚至是協同實施恐怖攻擊等戰法。網路戰是在2010年5月出版英文書籍Cyber War中定義為「一個民族國家為滲透另一個國家的計算機或網路進行破壞和擾亂的行為」,該書作者是政府安全專家Richard A. Clarke。經濟學人雜志將網路戰形容為「第五種作戰形式」,美國代理國防部長William J. Lynn稱「按理說,五角大樓已經正式認定網路戰為一種新的戰勝形式……(它)已經成為陸戰、海戰、空戰以及太空站之外的能夠造成威脅的一種新的軍事行動」。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宣布美國的數字基礎架構是「戰略性國家資產」,在2010年5月美國五角大樓成立了由Keith B. Alexander將軍率領的美國網戰司令部,他也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主管,司令部的任務是保護美國軍隊網路安全以及攻擊其他國家的計算機系統。英國政府在政府通訊指揮部(GCHQ,一個類似於美國NSA的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網路安全行動中心。然而,美國的網路司令部的成立是為了保護軍隊,除此之外政府和企業的網路的保護則分別交給了美國國土安全部和一些私人公司。
2010年2月,美國立法委員警告說「電信和網路遭受襲擊的威脅顯著上升」。根據Lipman報告,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國民經濟的很多關鍵部分,目前正面臨來自網路的威脅,包括金融業、交通運輸業、製造業、醫葯、教育以及政府的網路安全威脅,所有的行業的運作現在都依賴於計算機。
經濟學人雜志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1世紀中葉打贏信息化戰爭。他們指出,其他國家也同樣為信息戰籌劃,其中包括俄羅斯、以色列以及朝鮮。伊朗吹噓其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網軍。美國政府網路安全專家James Gosler擔心,美國面臨計算機安全專家的嚴重短缺問題,估計國內現在只有1000名得到有資格的專家,而當前需要2至3萬名技術熟練的專家。2010年7月的Black Hat計算機安全會議上,前國家情報副主任邁克爾·海登(Michael Hayden)將軍,向數千名與會者發起挑戰,找到一種「重塑互聯網的安全架構」的方法,同時解釋說,「你們要將網路世界視為戰略要地」(原文是將網路世界視為北德平原,北德平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網路
『伍』 最早提出信息化戰爭概述的國家
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國的沈偉光先生。」沈偉光不僅是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信息戰」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為《信息戰》的專著,他是全球信息戰理論的創始人!寫出《信息戰》專著的沈偉光既不是軍人,也不是職業研究者,而是國務院的一名普通公務員。
一、提出信息戰概念。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樣式、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並帶來作戰指導思想的巨大變化。其要點:戰爭戰略目標的「軟化」;信息威懾成為新的威攝手段;軍隊的行動取決於制信息權;作戰目標的選擇以打亂敵方決策程序為主;火力運用從打覆蓋面轉為「點穴」;指揮體系趨於扁平化;信息戰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全民戰;謀略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隨後,又提出「遏制信息戰——知識軍事的時代使命」的重大課題。
二、提出新的戰爭觀。認為「少流血」、「不流血」的戰爭已經出現,戰爭的非暴力屬性已經被揭示;戰爭不僅是政治的繼續,也可能成為非政治群體、甚至個人謀取利益、顯示其存在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已」的戰爭目的正在變為「控制敵人,保護自己」,尋求利益平衡點;戰爭性質已很難用正義或非正義來區分,帶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議信息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認為軍事威脅不只是大兵壓境,來自網路威脅同樣值得警惕;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應學會利用各種傳媒打信息戰;網路上的經濟打擊應引起高度重視;「文化侵略」、「生態侵略」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邊疆」的概念,近幾年提出「信息邊界的理論,呼籲建設精神武裝,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護部隊。
四、提出思維戰、領導者戰爭等理想戰爭的設想。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無法想像戰爭先於人類而消亡,但把握、延緩、遏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是可能的。設想把戰爭局限於「信息」和「思維」的范疇,至多以比試、競賽、虛擬的方式,甚至帶有觀黨、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養「能夠回家打仗」的軍事人才。認為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那些電子、計算機、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籌劃建立我國第一個信息戰研究所,制定信息戰遏制戰略,完善信息戰理論,培養信息戰研究人才;同時在一些軍內外高等院校開設課程,普及信息戰知識,造就一大批21世紀國防建設的急需人才。
凡是戰爭都離不開信息,現代戰爭是信息主導的戰爭,信息在戰爭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與作戰武器平台相結合,產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極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擊精度和作戰效能;指揮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種信息化指揮手段及時指揮和調整部隊,以奪取作戰勝利。
信息戰主要包括情報戰、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精確作戰以及信息欺騙、作戰保密等。
信息作戰的實質是以信息能為主要作戰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質流」,剝奪敵方的信息優勢,保持己方的信息優勢,進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少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效果。
由於信息作戰是「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樣式」,因此它與機械化戰爭有明顯的不同。
一是作戰目的不同。信息戰把控制「信息流」、打擊對方的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網路和奪取信息優勢作為主要任務和打擊的重心。而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主要把摧毀和殲滅對方的飛機、坦克、大炮和艦艇等有生力量作為主要作戰目的。
二是作戰力量不同。信息戰是以全員整體力量進行的整體作戰。任何一個懂信息、網路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戰戰場上的一名「鬥士」。而機械化戰爭,作戰力量主要是以鋼鐵和火力武裝的陸軍、海軍、空軍、導彈和特種作戰部隊。
三是作戰環境不同。信息戰的戰場空間除傳統意義的陸、海、空、天外,還包括電磁、網路和心理空間,戰場是「無疆態」。而機械化戰爭主要立足陸、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質戰場環境來作戰。
四是作戰的本質不同。信息作戰是以攻擊敵認知能力為本質特徵的作戰,最終影響敵方人員特別是戰爭決策者的思想,使其放棄對抗,停止作戰。而機械化戰爭的本質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奪占對方的領土和陣地。
信息作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金錢與人才之戰。信息作戰作為現代戰場新秀,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無形利刃的強大功效不僅使其成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代名詞,同時也給信息作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礎設施之多,對信息技術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術保障要求之復雜,註定了信息作戰對經濟的消耗將更加巨大。
『陸』 哪個國家是第一個將網路攻擊應用於戰爭的國家
美國。他們經常利用網路攻擊別國,但實戰是以色列,1981年轟炸伊拉克核設施的時候發動過網路戰
『柒』 網路戰的作用
網路戰的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網路戰是一種黑客行為,它通過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路和系統,刺探機密信息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雖然網上戰主要是指癱瘓網站的行為,但也有配合透過網上評論員來實施心戰喊話的做法。
甚至來影響選舉結果與發布重大丑聞,有時被視為等同於常規戰爭,因為存在有配合物理破壞手段,甚至是協同實施恐怖攻擊等戰法。網路戰是在2010年5月出版英文書籍 Cyber War中定義為「一個民族國家為滲透另一個國家的計算機或網路進行破壞和擾亂的行為」。
網路攻擊的方法
網路間諜活動是通過對互聯網、軟體或計算機進行非法攻擊活動,從個人、競爭對手、團體、政府以及敵人處獲取機密信息,從而得到軍事、政治或經濟優勢的行為。未經安全處理的機密信息有可能被攔截甚至修改,使得世界上某處的間諜活動成為可能。
見驟雨計劃和Moonlight Maze。亞歷山大將軍指出,前不久成立的網路司令部正試圖確定商業間諜活動和盜竊知識產權等犯罪活動是否屬於破壞國家安全的行為。計算機和衛星協助的軍事活動都有設備被中斷的風險。指令和通信內容可以被攔截或更換。
『捌』 現在哪個國家軍事最發達
毫無疑問你就是美國
陸軍
47.17萬人。編有3個集團軍司令部、4個軍部(1個為空降軍)、10個作戰師(2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2個輕步兵師、1個空中突擊師、1個空降師)、5個航空旅、3個裝甲騎兵團、6個炮兵旅、9個「愛國者」和2個「復仇者」防空導彈營、1個獨立步兵營和1支空降特種部隊。另有2個一體。化師司令部,編有6個加強陸軍國民警衛隊旅,作平時的一體化作戰訓練之用。
主戰坦克:M-1Al和M-lA2等型,共約7900輛。
步兵戰車M-2和M-3型,共6710輛。
裝甲輸送車:M-113A2、A3型15200輛。
裝甲偵察車:TPZ-1型110輛。
各類火炮:6074門,其中277毫米多管火箭炮1075門,自行火炮2512門,牽引式火炮1591門。
反坦克導彈:29000餘部,其中「陶」式8686具、「龍」式20000具。
防空導彈:「復仇者」式884部,「愛國者」式485部,FIM-92A「毒刺」導彈若干。
兩棲艦船:51艘。
各種用途飛機:249架
直升機:約5039架,其中武裝直升機1502架。無人駕駛飛機「獵人」式7架。
海軍
57.07萬人。編有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和大西洋艦隊司令部;5個作戰艦隊,即第2艦隊(大西洋)、第3艦隊(太平洋)、第5艦隊(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第6艦隊(地中海)、第7艦隊(西太平洋)。還設海軍運輸司令部和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
潛艇:74艘。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術潛艇55艘(核動力導彈攻擊潛艇33艘、核動力攻擊潛艇22艘),其它用途1艘。
航空母艦:12艘,包括8艘「尼米茲」級和1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2艘「小鷹」級和1艘「肯尼迪」級常規動力航母。11個航母艦載機聯隊,每個聯隊一般配備3個F/A-18型戰斗攻擊機中隊、1個F-14中隊、1個S-3B型和EP-3型反潛戰斗機中隊、1個SH-60型反潛直升機中隊、1個EA-6B型電子戰飛機中隊、1個E-2C型空中預警機中隊和1個C-2型支援飛機中隊。
海軍:
海軍是美國第一大軍種,共57萬人(包括海軍陸戰隊17萬人)。編有5個艦隊,即第2艦隊(大西洋)、第3艦隊(太平洋)、第5艦隊(波斯灣、紅海)、第6艦隊(地中海)、第7艦隊(西太平洋)。還設有海軍運輸司令部。
主要裝備:潛艇95艘,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術潛艇75艘、其他用途2艘;
主要水面艦只143艘,其中航空母艦12艘、導彈巡洋艦30艘、導彈驅逐艦57艘、導彈護衛艦44艘;
另有巡邏艦艇20艘、掃雷艦艇25艘、兩棲艦艇252艘、支援及雜務艦船93艘(其中中途補給艦40艘)。軍事運輸司令部轄船隻123艘。
海軍航空兵:編有12個艦載機聯隊。裝備飛機2732架,其中作戰飛機1598架;直升機1361架,其中反潛直升機321架、攻擊直升機180架。
海軍陸戰隊:17.3萬人。編有3個陸戰隊師、3個勤務支援大隊、1個安全保密部隊營、1個警衛營。主要裝備:主戰坦克403輛、輕裝甲車590輛、兩棲裝甲車1258輛、火炮857門、反坦克導彈3225具、火箭筒3142具。航空兵編有3個聯隊,裝備各型飛機約1000架,其中直升機約560架。
長期以來,航空母艦一直是美國對外軍事擴張,推行其全球戰略的得力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依靠航空母艦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並由此取得了對日作戰的勝利,從此,航母就成了美國海軍的寵兒。在戰後半個多世紀里,美國海軍先後建造了6個級別的航空母艦,冷戰結束時,美國海軍共有15艘航母,1992-1996年期間,參加過海灣戰爭的「中途島」號(CV-41)、「突擊者」號(CV-61)、「薩拉托加」號(CV-60)和「美國」(CV-66)號航母相繼退役,「福萊斯特」號(CV-59)也於1993年從美國海軍的編制序列中消失,1998年9月30日,服役39年的福萊斯特級「獨立」號(CV-62)也光榮退役。在此期間,又有三艘新的尼米茲級航母服役,這樣,現在共有2個級別的12艘航母在美軍服役。見下表:
級別名稱編號服役時間動力方式
1小鷹級小鷹號CV-631961年常規動力
2星座號CV-641961年常規動力
4約翰•肯尼迪號(預備役)CV-671967年常規動力
3企業級企業號CV-651961年核動力
5尼米茲級尼米茲號CVN-671975年核動力
6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CVN-691977年核動力
7卡爾•文森號CVN-701982年核動力
8西奧多•羅斯福號CVN-711986年核動力
9亞伯拉罕•林肯號CVN-721989年核動力
10喬治•華盛頓號CVN-731992年核動力
11約翰•C•斯坦尼斯號CVN-741995年核動力
12哈里•杜魯門號CVN-751998年核動力
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目前處於更新換代階段,40~60年代建造的航母到2000年都將退役,2008年以後「尼米茲」級也將停止建造。為填補退役航母造成的空缺,2007年前仍將繼續建造「尼米茲」級航母,而且將該級航母的建造數量由原來的8艘擴展為10艘。待「尼米茲」級第10艘CVN77服役後,其它級別的航母將全部退役。
美國航空母艦艦載機聯隊的編成情況
1~2個戰斗機中隊各10~14架F-14A/B/D
2~3個戰斗/攻擊機中隊各12架F/A-18C/D
1個預警機中隊4架E-2C
1個戰術電子戰飛機中隊4架EA-6B
1個直升機中隊4架SH-60F、2架HH-60H
1個艦隊航空偵察機中隊3架ES-3A
1個海上控制機中隊8架S-3B
1個艦隊後勤支援飛機中隊2架C2-A
根據美國海軍的《2001年的兵力規模和結構》中提出的方案,1997財年,海軍艦艇由90年代初期的540多艘縮減到357艘,到2000年縮減到340艘,海軍年度軍費由80年代的1100億美元降低到約740億美元。與1988年相比,2000年兵力結構的削減比例分別為:艦艇總數43%~47%,海軍人數24%,水面作戰艦艇43%,作戰支援艦船47%,攻擊型核潛艇47%,彈道導彈核潛艇41%,兩棲艦船33%,航空母艦14%,航空聯隊26%。根據兵力結構調整的這些大方向,在艦種方面將有更具體的調整。到2000年,美國海軍兵力結構為:航空母艦12艘(現役11艘,預備役1艘),水面艦艇110~126艘,兩棲艦船40艘,反水雷戰艦艇20艘,戰略導彈潛艇14艘,攻擊型核潛艇45~55艘。
導彈巡洋艦:27艘(均為「提康德羅加」級)。
導彈驅逐艦:52艘(「阿利•伯克」級29艘,「斯普魯恩思」級24艘)
導彈護衛艦:35艘(均為「佩里」級)
掃雷艦:27艘
兩棲艦:41艘。
軍事運輸司令部轄船隻約110艘,可調用商船327艘。
海軍(含陸戰隊)共裝備作戰飛機1456架,武裝直升機543架。
海軍陸戰隊
16.98萬人。編有3個陸戰隊師、3個勤務支援大隊、1個安全保密營、1個安全警衛營。
主戰坦克:M-1A1型403輛
輕裝甲車:734輛
兩棲裝甲車:1321輛。
牽引火炮:927門
反坦克導彈:2300部
反坦克火箭筒:1300具
無座力炮:1650門
迫擊炮:586門
航空兵
3.64萬人。編3個現役飛行聯隊,每一聯隊裝備固定翼機130架,直升機167架。
空軍
35.36萬人。編有空中作戰司令部和空中機動司令部兩大司令部。空中作戰司令部轄4個航空隊、23個飛行聯隊;空中機動司令部轄2個航空隊,13個飛行聯隊。美空軍1999年10月開始進行體制改革,將其現役、後備役和國民警衛隊部隊統一編組成10支「空天遠征隊」,每支約編1~1.5萬人,15個月中有3個月處於戒備狀態,任何時候至少有兩支處於戒備狀態。
遠程轟炸機:208架,其中B-52H型94架、B-2A型21架、B-1B型93架。
偵察機:83架,其中U-2R/S型32架、SR-71型16架(封存),RC-135型21架,E-8C「聯合星」8架。指揮所機:40架,其中E-3B/C型33架、EC-135型3架,E-4B型4架。
戰術飛機:2529架,其中F-15型717架、F-16型1420架、F-22A型6架、F-117型52架、A-10A型225架、OA-10A型109架、EC-18BD型先進測距飛機3架、AC-1301VU型飛機21架、特種作戰飛機EC-130刀型31架、MC-130EHP型66架、氣象偵察機11架。
運輸機:約1100架,其中C-5式126架、C-17A型59架、C-14lB型125架、C-130式521架。
加油機:605架。
教練機:1200餘架。
直升機約220架。
戰略力量
由美國戰略司令部管轄,實力計在海、空軍內。主要裝備有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中(「俄亥俄」級的6N-734型核潛艇10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型D-5導彈;SSBN-726型核潛艇8艘,每艘攜24枚「三叉戟」型C-4導彈)。洲際彈道導彈,共550枚,其中「民兵」型500枚,「和平衛士」50枚;戰略轟炸機208架,其中B-1B型93架(只執行常規作戰任務)、B-52H型94架、B-2A型21架。
海岸警衛隊
3.62萬人。其中文職人員6000人。根據法律,是武裝力量的一個組成部分,平時由運輸部維持和使用,兵力不計人三軍後備役部隊內。預算授權2000財年41億美元,2001財年申請45億美元。主要武器裝備:各類艦船174艘,其中近海巡邏艦41艘(大部分可攜直升機),近岸巡邏艇85艘,內河管理船37艘,破冰船24艘),飛機53架,直升機80架。
特種作戰部隊
2.85萬人(實力計在各軍種)。
陸軍特種作戰部隊1.53萬人,編5個特種作戰大隊(每個含3個營)。1個別動隊步兵團(含3個營),1個特種作戰航空團,1個心理戰大隊(含5個營),1個民事營(含5個連),1個通信營和1個支援營。
海軍特種作戰部隊4000人,編有1個指揮部,1個作戰中心,3個大隊,6支部隊,6個「海豹隊」,2支「海豹」輸送車隊,2個特種舟艇中隊。
空軍特種作戰部隊9300人,編有1個司令部、1個飛行聯隊、14個飛行中隊。
文職人員
70.02萬人。
按僱傭部門計算,陸軍僱傭21.99萬人,海軍(含陸戰隊)僱傭19.95萬人,空軍僱傭16.26萬人,國防部僱傭11.84萬人。
後備役人員
約90萬人,其中精選後備役人員86.52萬人,待編後備役人員約3萬人。精選後備役人員中,陸軍後備隊20.5萬人,海軍後備隊9.03萬人,陸戰隊後備隊3.96萬人,空軍後備隊7.37萬人;陸軍國民警衛隊35萬人,空軍國民警衛隊10.66萬人。
部署
2000財年,美軍駐美國大陸93.08萬人。駐歐洲約11.8萬人,其中駐德國5.75萬人、義大利1.05萬人、英國1.25萬人,西班牙2130人、土耳其2040人,另在地中海部署1.4萬人;太平洋總部約26.5萬人,其中駐阿拉斯加1.61萬人、夏威夷3.45萬人、日本3.98萬人、韓國3.66萬人。關島3700萬人、迪戈加西亞670人、新加坡150人、泰國120人、太平洋艦隊13.23萬人;中央總部駐中東地區約1。5萬人,其中駐科威特6000人、沙烏地阿拉伯5700人、巴林900人、安曼690人;南方總部駐宏都拉斯410人;聯合部隊司令部駐百慕大800人、古巴1100人、海地230人、冰島2000人、英國1200人;在世界各地參與維和等行動1.2萬人。
軍事基地
截至1998年2月,美軍在國內擁有軍事設施969個,其中陸軍184個,海軍164個,海軍陸戰隊27個,空軍96個,其餘為國防部及後備役部隊的設施。海外軍事設施203個,遍布世界32個國家或地區,其中陸軍102個,海軍32個,海軍陸戰隊9個,空軍50個,其餘為國防部和聯合勤務設施。
兵役制度
從1973年起實行志願兵役制度。
軍銜
分6等25級:將官5級(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軍士6級(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准尉5級(一、二、三、四、五級准尉),士兵3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軍隊節日
武裝力量節,5月第3個星期六;美國陸軍節,4月6日;美國海軍節,10月27日;美國空軍節,9月第2個星期六。
對外軍援
2000財年美國國際發展和軍事援助估計達146億美元,其中撥給聯合國維和行動6.05億美元,國際軍事教育和訓練0.5億美元,對外軍事援助47.98億美元;不擴散和反恐怖主義活動等2.16億美元;國際掃毒行動11.22億美元;對前蘇聯國家的「減少威脅計劃」9.85億美元。在對外軍事援助中,以色列得到19.2億美元,埃及得到13億美元,約旦得到0.75億美元。
『玖』 網路戰的概念
網路戰也稱信息戰是為干擾、破壞敵方網路信息系統,並保證己方網路信息 系統的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網路攻防行動。也稱正在成為高技術戰爭的一種日益重要的作戰樣式,破壞敵方的指揮控制、
『拾』 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國家是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20世紀70年代初,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開始迅猛發展。1983年,計算機病毒首次試驗成功。1988年11月,莫里斯病毒的出現,證明了計算機網路的脆弱性和可被攻擊性。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特工在伊拉克新購買的列印機中嵌入病毒晶元,致使伊防空體系中的預警和C3I系統癱瘓,為美軍順利實施空襲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3年,美國蘭德公司的阿爾奎拉和倫費爾特發表了題為《網路戰要來了》的論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網路戰的概念,認為網路戰是「為干擾、破壞敵方網路信息系統,並保證己方網路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網路攻防行動」,是「21世紀的閃電戰」。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軍首次實施了計算機網路戰,利用網路戰手段打擊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網路信息指揮控制系統,使南聯盟的信息資源與作戰效能受到重創,對達成空襲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網路戰的概念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網路戰以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為主要目標,以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通信技術為基本手段。主要包括網路對抗偵察、網路攻擊和網路防禦。網路對抗偵察,是使用計算機和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獲取敵方網路中有利於網路攻擊的信息。
在信息網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網路戰的涵義又有了新的擴展。從廣義上講,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網路戰的平台和基礎,網路戰不再僅僅依附於傳統的常規戰爭而存在,已經拓展和波及所有與網路相關的事件和人員。
網路戰是國家或利益集團以國際計算機網路為戰場,以高科技手段為武器所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較量和斗爭。在全世界網民已經超過18億人,人類完全進入網路時代的今天,廣義網路戰必然成為未來網路戰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