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的定義是什麼
在現在認為就是可以上網的。
但實際上意義很廣,如下介紹:
1、電路或電路中的一部分。
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Network)。
一般用來對管
計算機網路
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或特別指有其中的互聯網(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定義,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物理定義,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系網路」、「信息交流網路」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5、一般指「三網」: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狹義的含義即網際網路。
6、抽象意義上的網路。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最終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
但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計算機網路,一般人對網路的理解都是關於計算機網路。
㈡ 學習計算機網路有什麼意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者就開始了網路教育的嘗試,90年代則成為網路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學習環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對於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層意義?當前的網路教育是否實現了這些優勢?本文就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來回答這些問題。
2 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
對於教育來說,網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看網路究竟在學習環境上導致了哪些重要變化。許多文章都具體論及了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跳出這些具體的特性描述,網路學習環境所帶來的新變化可以歸為三個主要側面。
2.1 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
有效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學生、教師與信息資源的互動。在傳統學習環境中,信息資源的存在及其傳遞形式主要局限於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對面的口頭傳授,以教科書為藍本的課堂面授成了教學的主要形式。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溝通形式上缺乏靈活性,同時不宜於信息資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區間教育信息資源的巨大不平衡。網路為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功能強大的、集成性的信息傳遞媒介,通過WWW、FTP、計算機會議、視頻會議等形式,網路可以實現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平台的溝通傳遞,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網路大大提高了信息資源傳遞的便捷性、靈活性、集成性、即時性,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教育活動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內容。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不再只是此時、此地的信息資源,而是一個無限延伸、無縫連接的、巨大的信息資源庫。
2.2 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
網路不僅更好地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傳遞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徵與加工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1)信息表徵的超媒體化:網路學習環境的核心是一種超媒體的信息組織與表徵方式,即每個信息結點(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本身是以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表現的,而各個信息結點之間又依據其意義聯系建立了豐富的非線性鏈接(超鏈接)。因此,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面對的不只是語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於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預定順序信息序列,而是一個可以按照思維與理解路線自由跳轉、自由展開的立體信息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開自己的學習路徑、學習過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與處理(transaction)方式更為便捷和靈活: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處理。通過搜索引擎、資料庫檢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獲取、下載自己需要的信息(當然需要學習者對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和即時性等進行批判性評價),並對下載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友好的網路創作工具可以支持學生的創新、創作活動,學生藉助少量的技術支持就可以創作、發布自己的網站,建立自己的網頁,甚至結合自己的任務目的參與建立網上圖書館、資料庫、雜志、博物館以及其他基於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庫,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公布在網上,從而增加了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上的主動性和發言權,這是以往的學習環境所難以做到的。
2.3 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
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促進人類溝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際交往與互動則在教育過程中佔有核心地位。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可以作為功能強大的人際互動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網上聊天室、視頻會議等),也可以支持非同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對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這將大大促進學生與同伴、教師、專家的跨越時空的溝通交流。而且,利用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實現學生的網上遠程協作學習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工作。網路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與智慧的聯網,它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可以實現更便捷、更廣闊、更靈活開放的人際溝通互動。
3 網路學習環境能帶來什麼
網路學習環境的這些新特性能給教育帶來什麼呢?顯然,網路也可以像原來的CAI一樣來輔助傳統的教學活動。然而,與以往的教學媒體相比,網路應該更有潛力引發教育的深層變革。
3.1 學校教育模式的虛擬化、開放化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師、學生班級、課本、課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進行的班級授課。由於網路環境中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以及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隨著網路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這種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可能會被打破,教育將變得更為虛擬化和開放化。學校教育無需再局限在學校圍牆所及的物理空間中,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通過網路聽課,學習課程內容,完成和提交作業,與同學、老師或其他人討論,甚至參加考試;同時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網路使用位於不同地方的教育資源,如數字圖書館、遠程實驗室等。另一方面,學校中將可以採用更靈活、更個性化的時間安排和時間進度,而不是統一的課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來描述這種虛擬化的學習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
與建構主義等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相適應,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由於網路所引起的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以及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網路學習環境在合作探究學習上具備了更多的潛在優勢,可以為這種學習活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網路可以為作為有力的合作學習工具。學生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大大擴展了參與溝通的成員的范圍,擴展了理解與思想的廣度。另外,對於那些比較內向和高焦慮的學生而言,網路提供了一種更為適宜的溝通工具,可以減少面對面對話時的壓力和尷尬。而且,網路既可以支持生動的同步交互,讓學生能夠與身處遠方的學生或教師、專家實時交流;同時又可以實現靈活的非同步交互。研究表明,在非同步交互中,學生可以在發出自己的發言之前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於實現更為深入的討論、研討(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網路互動中的「聽眾效應」,即與作為作業「給老師」寫作文相比,學生通過網路為身處異地的同伴(「聽眾」)寫文章會產生更好的寫作效果。這是因為在這種溝通中,學生的寫作具有真實感和明確的目的性,因而會對自己的表達進行更好的監控和反思。這種促進性效果不僅表現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學、數學以及社會研究等學科中均發現了相同的效應(Fabos & Young, 1999)。網路可以支持當地學生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協作學習,創建各種主題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和教師廣泛地參與到合作活動中,甚至將教育系統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體之中。這種跨文化的溝通合作既有利於促進學習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
網路環境也有利於實現開放靈活、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開放靈活的超媒體信息表徵與組織方式、及時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種豐富的網路資料庫、便捷的溝通方式等等,都可以為探究性學習提供更為適宜的信息資源環境。網路環境中的搜索引擎、問題解決工具、計算工具等都可以為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認知工具支持。各種網頁創作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很方便地將自己的探究結果發布在網上,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前,研究者強調要利用網路來支持學習者的基於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基於課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針對學習目的和內容為學習者設計一定的問題、任務,讓他們利用網路資源和工具展開探究活動,合作研究問題、完成任務,形成探究報告或某種產品等,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相應的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網上合作探究活動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是如何尋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們所建構的理解的?教師應該在何種程度上發揮引導作用?應該如何評價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還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20世紀初,面對傳統教育機械、被動、割裂生活經驗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具有巨大沖擊力的命題。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卻並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改觀。學校文化與整個社會文化之間仍舊存在人為的隔閡,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與其在現實世界的生活經驗之間依舊沒有得到良好的溝通。甚至學校中的各種學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離了其學術本源,也背離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學校數學既不同於數學家的數學,也不同於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數學)。網路環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重新整合,促進「做」與「學」的重新整合。網路是一種具有強大交互性的媒體,在網路上信息可以沿著不同方向流通,從長遠來看,網路對學習和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可能是教育機構與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接觸工作、生活、科研等現場的情境性信息,可以與當事人(實踐者、研究者等)對話交流。另外,如前所述,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非常重視基於問題式學習、基於課題式學習。網路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學校之外的世界中廣泛地採集這種「問題」或「課題」,而且,更重要的是,網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廣應用到社會中,這種探究活動不僅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實際意義。學校可以作為中介幫助當地社區與其他地區、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學校往往會具備當地社區中較好的網路設施,而且學生、教師也往往能更熟練地使用網路。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與當地的成人交流,找出當地社區面臨的挑戰或問題,而後利用網路獲取有關信息,與其他地方的人士聯系,以促進社區問題的解決。因此,學生、教師所進行的網上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於社區發展,使學生、教師成為更有貢獻的社區成員。比如,美國加州、伊利諾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學生通過網路協作探究當地的缺水問題。一開始,這些學生分別搜集當地的資料,具體描述當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後,他們通過網路交流情況,相互分析各地的資料,判斷其他地方是否有什麼當地尚未採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學生發現,以色列採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當地沒有採用這一技術,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向當地政府提出了關於採用這一技術的建議。
網路深刻地改變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打破了隔離學校與社會的許多壁壘。其中有些壁壘曾經發揮著保護學生的作用,這樣的保護措施需要在新的網路環境中進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壘則是割裂了「學」與「做」,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將需要角色與職能的重新分配,社會結構的重構,以及對整個教育體系的重新思考。
4 關於網路教育現狀的反思
網路似乎向我們預示著教育的變革與發展,而現有的網路教育是否已經實現了這些潛能了呢? Paulsen(2000)對26個國家的130個網路教育機構的網路課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大多數網路教育機構仍在嘗試階段,所提供的網路課程和支持服務都還不夠豐富,所採用的入學和學習方式還不夠靈活,都稱不上是虛擬或網上大學。Mioser等(2000)對全球436個教育網站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1)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網路教育並未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只有28.2%的網站包含有探究活動,3/4以上的網站是高度結構化的、嚴格規定好的學習過程,多數網站所引發的認知過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機械學習(42%),較少關注分析推理過程(32.6%),更少涉及問題解決和決策活動(5%)。只有極少網站有學生建模或適應性機制。盡管網路在協作學習上有獨到的優勢,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網站支持協作學習。(2)從信息表徵與加工來看,網路應該說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徵、組織和處理功能,是一種高級的整合性媒體。但在所分析的網站中,它們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絕大多數網站都高度依賴於文本。另外,網路作為超文本信息結構,其中可以採用合適的導航和搜索工具。但是,這些教育網站內部鏈接不豐富,外部鏈接非常少,也缺少網路特有的導航和搜索工具(如認知地圖、搜索引擎等)。83%的網站完全依賴於網站內的資源,只有31%的網站提供了其他網站鏈接,22%的網站給學習者指明了網路以外的資源,即網路僅作為學習環境中的一個部分。很少有網站將同伴、專家作為學習資源。(3)從交流功能來看,這些教育網站只採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這些網站中幾乎沒有發現支持協同工作和學習共同體的成分。盡管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動,然而這些網站最多採用的是更低級別的交互方式:瀏覽(76%)。因此,這一研究讓我們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術,落後兩步的教學」,現有的網路教育並沒有很好地發揮網路的潛在優勢。而我國當前的網路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境地。
5 結論
教學媒體本身並不能自動導致好的學習效果。究竟應該如何創建有效的網路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網路的潛在優勢促進教育模式的深層轉變?這些都是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美國國會成立的「網路教育委員會」在其提交的報告中也強烈呼籲 「要為有效的網路學習建立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與網路環境相適應的「網路教育學」 (Webagogy)。網路教育是一個如此復雜的領域,需要多學科的研究者開展跨學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檢討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便為有效的網路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㈢ 網路的意義是什麼
網路:英文一般翻譯為:internet 或network。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㈣ 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談談網路學習的意義
一、網路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學習通常被稱為「數字化學習」或「在線學習」,比較權威的歐洲委員會把網路學習定義為「通過促進利用資源與服務的機會以及遠距離的交流與合作,用新的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改進學習的質量」。無論何種定義或解釋,都突出了網路學習需要以「技術」為基礎這一顯著特徵。
作為對網路學習的「技術支持」,計算機的擁有是前提,網際網路的使用質量是關鍵。緩慢的、不能支持人機對話或豐富的多媒體內容的連接方式無法滿足網路學習的要求。網路學習一方面需要技術「鋪路架橋」,另一方面需要學習者掌握使用技術進行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技術支持不僅僅意味著給學習者提供一台計算機或者幫助他們與網際網路相連;更在於它使得學習者與一個充滿學習資源的新世界相聯系,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機遇。網路學習代表著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網路給學習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第一,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可以一連數周、一聲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記筆記,而不參與教師和同學的討論。網路學習改變了這種狀況。一方面,互聯網將全世界的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海量的資源庫;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識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點進行網路訪問,形成多對多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就有了充分的選擇餘地,自主學習成為必然;第二,使學習更有可能成為樂趣。網路學習改變了學習者依賴粉筆、黑板、簡單說教進行學習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動畫、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採用先進的三維人機交互界面,將信息接受、表達、傳播相結合。學習者通過自身與網路所表達和傳播的對象化成果的對比,可獲得一種成就感,或使自身的臨場感更為強烈,從而在學習時達到一種「不亦樂乎」的迷戀狀態;第三,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裡的每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許多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和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在互聯網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以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教師提問,在網上與其他同學討論和評價課堂上所學知識;第四,打破學習的時空界線。傳統的學習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是狹小的。而網路學習使信息的傳遞不再受舊有的時空限制,學習者可以依據個人情況來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只要學習者願意,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學習。
因此,我們不能把單純的技術應用誤認為目標,忽視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忽視網路學習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進學習作為最終目標,要研究在教學中怎樣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此來思考、實驗、發展和完善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
二、網路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是為了理解與運用信息
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利的傳播方式,為網路學習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是,網上許多信息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那樣高質量,適合學習者需要的信息也並不容易查找。更為重要的是,獲取信息並不是學習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轉化為知識,使學習者能夠消化、理解信息並使其具有意義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於知識。知識通常存在於人身上,與人身具有依附關系。相對而言,信息是一種自我獨立的東西,人們可以;陣其取走、佔有、舍棄、存入資料庫、遺失、尋找、抄錄、積累、計算、比較等等。另一方面,知識需要有一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它的獲得取決於接受人對知識的理解及某種程度上的認同。因此,雖然一個人經常會有相互抵觸的信息,但不會有相互抵觸的知識。
信息與知識的差異,提醒我們應把網路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習者對信息的認知、理解和轉化上,這一過程需要學習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斷。網路學習不是將信息簡單地搬到網上,或是把信息下載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變成學習者的財富。
知識可以創造行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義的正確判斷才能喚醒其活力。從這一角度來看,要把信息轉化為真正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習者對信息的加工能力至關重要。
反觀我們的網路教學,許多師生認為「擁有網路就意味著佔有知識」,教師往往把學生的頭腦變成了填裝信息的容器,設計的題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開展的研究也是淺嘗輒止的,教師設問的含金量低,學生回答的創新性差。有的師生對網路達到了迷信的程度,認為網路是獲得信息的惟一來源,以至於凡有資料需求就上網查尋,凡開展研究性學習就在電腦上進行。網路教學在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如果教師只是把學生的作品隨意放到網上,結果生成的將是一個很快過時的、沒有多大用處的網站。如果教師清楚地意識到開設一個網站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學生能夠利用網上展示的信息開展協作研究,學生的學習就會因為有了網站而得到提高。
為了使學生不至於成為網路信息的奴隸,就必須轉變教育的功能,把教育從單一傳授知識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通過教育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為了使學生能夠學會「網路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使學生能夠用電腦存放結論,用大腦觀察、思考、存放問題。
三、網路學習不僅是個體學習更是社會性學習
傳統學習往往圍繞著教師、課堂、書本進行,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囿於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學內容、固定的教學速度、固定的評價標准。網路改變了這種習慣已久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學習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在網路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自我控制學習進度。學生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網路訪問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點獲得在線教學幫助,獲得同伴對自己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網路學習的這種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學習時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個體學習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時,更重要的是,在網路學習中,人們已不再把知識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必須掌握的、共同的標准,而是強調知識對個體的意義以及對個體解決各種問題的重要性,強調個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相應地,「為需要而學習」的觀念在個體學習中得以確立。
然而,網路學習不等於個體學習,它也是一種社會性學習。網路增強了知識的動力和多樣性,增強了知識生產和知識消費之間、社會實體和網路虛擬團體之間的流動,形成了一種學習生態。通過網路學習不僅僅能夠獲得知識,而是能夠以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中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如果我們在網路教學中,忽視了網路學習的社會性特質,我們就會「流失」網路中存在的、更為豐富的、新的學習資源,就不能平衡許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數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學習者充分享受到網路所帶來的強大功能。同時,如果只把網路學習看成是一種個體化的學習,就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只埋頭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思維、學習體驗牙口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欠缺、思維狹窄、情感交流缺乏,嚴重時還會使學習者產生心理障礙(如網路恐懼症、網路自閉症等)。
網路的實質是資源共享。我們在注意到網路學習的個性化的同時,應更注重於擴展學習的地理空間、人際關系空間和學習主體空間,擴大學習主體間的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訓練學生能夠運用合適的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吸納別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交流中與他人分享學習成果和學習快樂。
四、網路學習不僅是「虛擬學習」更是「真實學習」
「虛擬」作為計算機的一個術語,往往與「現實」相反,意為潛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現實是計算機模擬和感覺共同創造出來的現實,而不是真實的現實。但當學習者沉浸於虛擬現實之中時,虛擬現實又可能在感覺上跟真實現實是一樣的。依賴於虛擬技術,人們可以設計出「虛擬教師」、「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虛擬研討」、「虛擬教學」、「虛擬輔導」……。通過這些虛擬,一方面可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到對學習對象的感知、理解與記憶當中去,另一方面可彌補傳統課堂教學刺激單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
盡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採用虛擬的方法,使抽象的變為具體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復雜的變為簡單的、不可能的變為可能的,但是,網路學習並不等於虛擬學習,虛擬、模擬、逼真不能代替真實、事實,虛擬環境不能取代真實環境。
網路學習中,需要用信息技術來反映現實問題;需要通過解決問題來促進學習;需要通過網路互動來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個平台使學習者能夠從專業人員和學習環境中獲得幫助。
網路學習還需要考慮如何與社會現實建立聯系。在這里,虛擬是工具,是手段,現實是目標,是著眼點。利用虛擬來擴大與社會現實的聯系的學習不僅僅意味著學習了什麼、習得了什麼知識,還意味著以這種知識為媒介,同生存於現實社會的人們溝通,同這些人們共享知識的現實意義。
作為網路學習者,要善於進行網際的自我調適:一是自我選擇,即使自我成為信息收集和虛擬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沒或沉溺於虛擬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適度節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處理能力之內,使虛擬生活僅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杜絕其對真實生活的侵蝕;三是虛實協調,即使虛擬生活成為改善學習、改善真實生活質量的一種有益補充。
㈤ 網路的定義是什麼
1、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電路或電路的一部分。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
4、抽象意義上的網路。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㈥ 網路是什麼 它的起源是什麼 有哪些類型
網路
漢語拼音:wǎng luò
英文:internet、network、a network
【網路概念】
[編輯本段]
網路,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2、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實現網路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編輯本段]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中國的網路發展史
1、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八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網路的分類】
[編輯本段]
按覆蓋范圍分:
區域網L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米到幾十公里)
城域網MAN(界於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WAN(作用范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按拓撲結構分類
匯流排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信息的交換方式來分: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報文分組交換
【網路安全】
[編輯本段]
網路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到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訪問和破壞。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網路的用途】
[編輯本段]
【網路電話】
網路電話
網路電話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號,通過銅纜將聲音傳送到對方。網路電話則是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並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後才從互聯網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目前網路電話聯機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路電話利用TCP/IP協議,由專門軟體將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字信號(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路電話軟體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後打包,形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小數據包自由尋找網路空閑空間,將語音數據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設備或軟體接收到數據包後,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數據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致,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只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路,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內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路電話是一項革命性的產品,它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做實時的傳輸及雙邊的對話。你可以透過當地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ISP) 或電話公司以很低的費用打給世界各地的其它電話使用者,網路電話內部是免費撥打的。從上班族到家庭使用者、學生、網際網路瀏覽者、游戲玩家及祖父母等人,網路電話提供給一個完全新的、容易的、經濟的方式來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同事通話。
【網路電視】
IPTV即互動式網路電視,是一種利用寬頻網的基礎設施,以計算機(PC)或「普通電視機+網路機頂盒(TV+IPSTB)」為主要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Internet訪問、電子郵件、游戲等多種互動式數字媒體個性需求服務的嶄新技術。
【網路教育】
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路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於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網路金融】
所謂網路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路金融機構、網路金融交易、網路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於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路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路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別與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
網路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保險網站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在線」等;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易保、網險等。很明顯,以上這兩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水平,當對它們的實施策略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後,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路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路黑客的襲擊使目前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路保險存在不安全隱患;而網路保險由於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復雜的背景及利益關系,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因此,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路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路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路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路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統」對伺服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號,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統」已投入運行。
【網路營銷】
網路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路直復營銷,屬於直復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路調研、網路推廣、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促銷、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的總稱。
【網路語言】
[編輯本段]
網路語言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於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甫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化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路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就可以被接受。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87.htm
㈦ SD-WAN搭建有什麼意義
SD-WAN全稱是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即廣域軟體定義網路,是將SDN技術應用到廣域網場景中所形成的一種服務,這種服務用於連接廣闊地理范圍的企業網路、數據中心、互聯網應用及雲服務,其典型特徵是將WAN網路控制能力通過軟體方式『雲化』,支持應用可感知的網路能力開放。
雲互聯/SD-WAN,打造雲網協同新格局
在SD-WAN如火如荼的今天,企業如何巧妙地將SD-WAN技術與運營商網路及公有雲平台進行統一整合,為用戶提供網路加速的同時也使用戶更輕松地將公有雲與私有雲融合,打造雲網協同新格局成為關注的熱點。
企業SD-WAN,探討混合雲模式下傳統網路的轉型
隨著寬頻接入以及Internet骨幹網容量的持續提升,促使企業WAN技術變革。在已有專線的基礎上,SD-WAN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快捷方案,正受到業界的追捧。
各個SD-WAN廠商正從SD-WAN市場驅合動力和客戶價值出發,探討在混合雲模式下傳統網路如何向SD-WAN轉型。
SD-WAN產業生態的建設,將推動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助力網路朝著開放、融合、智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對未來網路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㈧ 軟體定義網路的歷史
回顧網路創新的歷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認為「推動網路的創新,需要在一個簡單的硬體數據通路上編程」,即動態網路。它的問題在於隔離性、性能、復雜度。20世紀90年代後期認為,「為了推動網路創新,我們需要底層的數據通道是可編程的」,也即網路處理器。它的問題在於加劇了數據通道底層的復雜度。事實上在網路領域,我們一直以來沒有分清一個簡單通用的硬體底層與一個開放的上層編程環境之間的界限。之前的嘗試往往犯以下錯誤:
1. 假設當前的IP路由底層是固定的,並試圖在其外部編程,包括路由協議;
2. 自上而下地定義編程和控制模型。(但事實上Intel在選擇x86指令集的時候,並沒有定義Windows XP、Linux或者VMware)
㈨ 學習計算機網路意義是什麼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教育科研網路逐步發展成為商業網路,並已成為僅次於全球電話網的世界第二大網路。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已經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進程。網際網路是人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在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往都已離不開網際網路了。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9)學習軟體定義網路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
一、商業運用
1、主要是實現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終打破地理位置束縛(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運用客戶-伺服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強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電子郵件(E-mail)、視頻會議。
3、電子商務活動。如:各種不同供應商購買子系統,然後再將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4、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在家裡購買商品或者服務。
二、家庭運用
1、訪問遠程信息。如:瀏覽Web頁面獲得藝術、商務、烹飪、政府、健康、歷史、愛好、娛樂、科學、運動、旅遊等等信息。
2、個人之間的通信。如: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運用<QQ、MSN、YY>、聊天室、對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過中心資料庫共享,各大網盤,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權>。
3、互動式娛樂。如:視頻點播、即時評論及參加活動<電視直播網路互動>、網路游戲。
4、廣義的電子商務。如:電子方式支付賬單、管理銀行賬戶、處理投資。
三、移動用戶
以無線網路為基礎。
1、可移動的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PDA、3G手機。
2、軍事:一場戰爭不可能靠區域網設備通信。
3、運貨車隊、計程車、快遞專車等應用。
四、社會問題
網路的廣泛運用已經導致了新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
㈩ 網路的定義
1、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電路或電路的一部分。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
4、抽象意義上的網路。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