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數據傳輸需要哪個網路

數據傳輸需要哪個網路

發布時間:2022-08-13 21:40:14

1. 數據傳輸方式分為哪幾種

按照不同分類可以分為7種。

1、並行傳輸

並行傳輸指的是數據以成組的方式,在多條並行信道上同時進行傳輸,是在傳輸中有多個數據位同時在設備之間進行的傳輸。常用的是將構成一個字元的幾位二進制碼同時分別在幾個並行的信道上傳輸。

並行傳輸時,一次可以傳一個字元,收發雙方不存在同步的問題。而且速度快、控制方式簡單。但是,並行傳輸需要多個物理通道。所以並行傳輸只適合於短距離、要求傳輸速度快的場合使用。

2、串列傳輸

串列通信作為計算機通信方式之一,主要起到主機與外設以及主機之間的數據傳輸作用,串列通信具有傳輸線少、成本低的特點,主要適用於近距離的人-機交換、實時監控等系統通信工作當中,藉助於現有的電話網也能實現遠距離傳輸,因此串列通信介面是計算機系統當中的常用介面。

3、非同步傳輸

非同步傳輸每次傳送一個字元代碼(5~8bit),在發送每一個字元代碼的前面均加上一個「起」信號,其長度規定為1個碼元,極性為「0」,後面均加一個止信號,在採用國際電報二號碼時,止信號長度為1.5個碼元,在採用國際五號碼(見數據通信代碼)或其它代碼時,止信號長度為1或2個碼元,極性為「1」。

4、同步傳輸

同步傳輸是以固定時鍾節拍來發送數據信號的。在串列數據流中,各信號碼元之間的相對位置都是固定的,接收端要從收到的數據流中正確區分發送的字元,必須建立位定時同步和幀同步。

5、單工數據傳輸

單工數據傳輸是兩數據站之間只能沿一個指定的方向進行數據傳輸。即一端的DTE固定為數據源,另一端的DTE固定為數據宿。

6、半雙工數據傳輸

半雙工數據傳輸是兩數據站之間可以在兩個方向上進行數據傳輸,但不能同時進行。即每一端的DTE既可作數據源,也可作數據宿,但不能同時作為數據源與數據宿。

7、全雙工數據傳輸

全雙工數據傳輸是在兩數據站之間,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同時進行傳輸。即每一端的DTE均可同時作為數據源與數據宿。通常四線線路實現全雙工數據傳輸。二線線路實現單工或半雙工數據傳輸。

2.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3. 核心網,數據網,傳輸網,接入網,承載網,交換網按什麼來劃分

核心網,數據網,傳輸網,接入網,承載網,交換網可以按業務角度和傳輸角度這兩個角度來劃分。

其中,核心網是移動通信網路的概念,按業務層的角度劃分,它是將接入網與其他接入網連接在一起的網路;傳輸網是是通信網路的基礎,它為整個通信網路上所承載的業務提供傳輸通道和平台。

而數據網則是承載在傳輸網上的業務網,數據網是由數據終端、傳輸、交換、處理等設備組成的體系,它承載眾多的業務和應用系統。

承載網按傳輸的角度來說,它是用於保證通信基礎網和業務網正常運行,而交換網從業務角度上來說是一個綜合業務數字網。

(3)數據傳輸需要哪個網路擴展閱讀:

從業務角度劃分,業務網=核心網+接入網;從傳輸角度劃分,通信網=骨幹網+接入網。其中,核心網是業務層的角度劃分,將接入網與其他接入網連接在一起的網路。

而骨幹網則是按傳輸的角度劃分,是城市之間的連接網路。同時,骨幹網又是承載網的概念。幾台計算機連接起來,互相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文件,這叫區域網;而整個城市的計算機都連接起來,就是城域網,把城市之間連接起來的網就叫骨幹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核心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入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骨幹網

4. 無線區域網一般採用什麼進行數據傳輸

首先 數據是0和1 任何復雜的數據都是通過0和1表達出來的 比如說 發送 您好 兩個字 還原成最本質的數據就是一串0和1混在一起的數字 而0和1對於物理層來說 就是兩種狀態 所以理論上 任何能表示兩種狀態的物理現象並且可以傳播的都可以用於傳輸數據 包括光 電 電磁波等等

比如說 我可以用燈滅表示0 燈亮表示1 那我在遠處對著你恍恍手電筒就完成了一次無線傳輸。

而對於我們日常用到的無線傳輸 採用的是電磁波的方式

電磁波的傳輸原理大概是:電流流過導體時 會對周圍產生電磁波 而導體在電磁波環境中 會產生電流

這樣 我這邊用一根鐵棍 兩邊接上電 然後控制鐵棍中的電流 就會在空間中產生一定規律的電磁波 而對應的 另一方在我產生的電磁波的范圍內 放另一根鐵棍 這根鐵棍里就會產生有規律的電流 這樣就完成了物理層面上最基本的兩種狀態的表達 從而傳輸了數據。

通常我們管這樣的鐵棍叫做天線

目前電磁波使用調頻,調幅,調相三種方式攜帶數據。

調頻 就是通過改變電磁場頻率攜帶信息 具體實施起來 就是通過變化天線中電流改變的頻率用於攜帶信息 比如說1秒內 改變天線內的電流1次表示0 改變2次表示1(當然實際應用中比這個快得多)

調幅 就是通過改變電磁場震盪的幅度用於攜帶信息 振幅與其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其攜帶的能量與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調幅方式會因為傳輸的距離變遠而失真。

現在有一台無線路由器 有線方式連接了一個台式 無線方式連接了兩個本本 想問問這三台機器之間可以可以互相瀏傳輸對方的機器里的文件 ,無線和有線傳輸原理差不多,一個有無線電波傳輸媒介,一個有線銅線傳輸介質。無線不用接線,穩定性不足。

就無線區域網本身而言,其組建過程是非常簡單的。當一塊無線網卡與無線AP,或無線路由器(或是另一塊無線網卡)建立連接並實現數據傳輸時,一個無線區域網便完成了組建過程。然而考慮到實際應用方面,數據共享並不是無線區域網的惟一用途,大部分用戶(包括企業和家庭)所希望的是一個能夠接入Internet並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無線區域網,此時,Internet的連接方式以及無線區域網的配置則在組網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家庭無線區域網的組建,最簡單的莫過於兩台安裝有無線網卡的計算機實施無線互聯,其中一台計算機還連接著Internet,如圖1所示。這樣,一個基於無線路由器結構的無線區域網便完成了組建。總花費不過幾百元(視無線網卡品牌及型號)。但其缺點也正如上期所提及:范圍小、信號差、功能少、使用不方便。

無線AP無線路由器的加入,則豐富了組網的方式(,並在功能及性能上滿足了家庭無線組網的各種需求。技術的發展,令AP已不再是單純的連接「有線」與「無線」的橋梁。帶有各種附加功能的產品層出不窮,這就給目前多種多樣的家庭寬頻接入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下面就從上網類型入手,來看看家庭無線區域網的組網方案。

5. 光網和光纖哪個好

光網是指集中的數據傳輸網路,是指數據量比較大而且距離較長的骨幹傳輸線路,像現在移動正在建設的100G 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傳輸網路),聯通和電信在用的40G OTN,這種光網一般都是過干線使用,省與省的溝通之類的。之所以使用光網傳輸是因為光網傳輸的容量比較大,而隨著傳輸的數據量的增加,現在城市間的數據傳輸越來越大,也就需要進行光網傳輸了。
光纖是光網傳輸的介質,要傳輸的信號在進入光纖前轉化為光信號,然後通過可以承載大容量傳輸的光纖進行傳輸。個人還是 光纖的好。

6. 乙太網的數據傳輸方式

有串列有並行,有同步有非同步,有全雙工也有半雙工,osi中定義在最底下的2.5層裡面,處於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之間。乙太網只是一種技術規范,不是一個單一的介面,這個規范約束了設備(比如一台電腦)按某種方式去接受或發送區域網內的報文來實現與其他設備的通信,這個報文有乙太網自己的數據幀格式,這東西主要是軟體層面上的東西,硬體上就是一片交換機晶元,當然這個交換機晶元是按照乙太網的標准製造的,這個交換機晶元上有很多傳輸數據的介面,每個介面有串列,並行,雙工,半雙等等可以配置的工作方式,看實際應用場合。

7. 什麼是網路網路是如何進行數據傳輸

網路原指用一個巨大的虛擬畫面,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傳輸是指用一系列的線路(光纖,雙絞線等)經過電路的調整變化依據網路傳輸協議來進行通信的過程。其中網路傳輸需要介質,也就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
在日常網路傳輸中大致1MBPS=1秒125KB(1\8換算) 文件傳輸速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1兆網路帶寬可下載只有128KB每秒的原因。
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
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的通信。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完成自己單獨的功能。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8. 網線是怎麼傳輸數據的

一般情況下,網路從上至下分為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每一層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規則,稱之為「協議」。TCP/IP協議就是一組最常用的網路協議。
網線在網路中屬於物理層,計算機中所需要傳輸的數據根據這些協議被分解成一個一個數據包(其中包括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後,按照一定的原則最後通過網線傳輸給目的機。通俗講,和我們去寄信的道理一樣,先寫好信的內容(計算機上的數據)、裝信封然後在封面上寫地址(打包成數據包,裡麵包含本地機和目的機的地址)、寄出(傳輸),那麼網線就相當於你的地址和你要寄到的地址之間的路。
(1)如上所述,和電線傳輸電的原理一樣,只不過網線上傳輸的就是脈沖電信號,而且遵守一定的電氣規則。
(2)計算機上的數據都是用0和1來保存的,所以在網線上傳輸時就要用一個電壓表示數據0,用另一個電壓表示數據1。
(3)網線上傳輸的是數字信號
(4)網線在傳輸數據就是傳輸電信號,就會有電流通過,那麼就會產生電磁場,幾根線之間的電磁場就會互相干擾,會影響電壓,使得數據失真,所以把絞在一起就可以有效的抵消掉這種線之間的互相電磁干擾。
網線中傳輸的是數字信號,網卡工作在物理層,是將數據根據OSI的七層協議,從要傳輸的數據一級一級的轉換成幀數據,用電信號的方式傳輸出去,接收方依同樣的原理,轉換成對方的原始數據。
RJ-45的接頭實現了網卡和網線的連接。它裡面有8個銅片可以和網線中的4對雙絞(8根)線對應連接。其中100M的網路中1、2是傳送數據的,3、6是接收數據的。1、2之間是一對差分信號,也就是說它們的波形一樣,但是相位相差180度,同一時刻的電壓幅度互為正負。這樣的信號可以傳遞的更遠,抗干擾能力強。同樣的,3、6也一樣是差分信號。
網線中的8根線,每兩根扭在一起成為一對。我們製作網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讓1、2在其中的一對,3、6在一對。否則長距離情況下使用這根網線的時候會導致無法連接或連接很不穩定。
首先說一下差分方式傳輸。所謂差分方式傳輸,就是發送端在兩條信號線上傳輸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電信號,接收端對接受的兩條線信號作減法運算,這樣獲得幅值翻倍的信號。其抗干擾的原理是:假如兩條信號線都受到了同樣(同相、等幅)的干擾信號,由於接受端對接受的兩條線的信號作減法運算,因此干擾信號被 基本抵消,那麼怎樣才能保證兩條信號線受到的干擾信號盡量是同相、等幅的呢?辦法之一那就要將兩根線扭在一起,按照電磁學的原理分析出:可以近似地認為兩條信號線受到的干擾信號是同相、等幅的。 兩條線交在一起後,既會抵抗外界的干擾也會防止自己去干擾別人。一般常用的就是雙絞線。
大多數區域網使用非屏蔽雙絞線(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作為布線的傳輸介質來組網,網線由一定距離長的雙絞線與RJ45頭組成。雙絞線由8根不同顏色的線分成4對絞合在一起,成隊扭絞的作用是盡可能減少電磁輻射與外部電磁干擾的影響,雙絞線可按其是否外加金屬網絲套的屏蔽層而區分為屏蔽雙絞線(STP)和非屏蔽雙絞線(UTP)。在EIA/TIA-568A標准中,將雙絞線按電氣特性區分有:三類、四類、五類線。網路中最常用的是三類線和五類線,超五類,目前已有六類以上線。第三類雙絞線在LAN中常用作為10Mbps乙太網的數據與話音傳輸,符合IEEE802.3 10Base-T的標准。第五類雙絞線目前佔有最大的LAN市場,最高速率可達100Mbps,符合IEEE802.3 100Base-T的標准。做好的網線要將RJ45水晶頭接入網卡或HUB等網路設備的RJ45插座內。相應地RJ45插頭座也區分為三類或五類電氣特性。RJ45水晶頭由金屬片和塑料構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引腳序號,當金屬片面對我們的時候從左至右引腳序號是1-8, 這序號做網路聯線時非常重要,不能搞錯。雙絞線的最大傳輸距離為100米。 EIA/TIA的布線標准中規定了兩種雙絞線的線序568B與568A。
標准568B:橙白--1,橙--2,綠白--3,藍--4,藍白--5,綠--6,棕白--7,棕--8
標准568A:綠白--1,綠--2,橙白--3,藍--4,藍白--5,橙--6,棕白--7,棕--8
568A和568B兩者有何區別呢?後者是前者的升級和完善,但是後者還處於草案階段,包含永久鏈路的定義和六類標准。另外在綜合布線的施工中,有著568A和568B兩種不同的打線方式,兩種方式對性能沒有影響,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在一個工程中只能使用一種打線方式。
至於5類和超5類的不同主要是應用的不同。5類系統在使用過程中只是使用其中的兩對線纜,採用的是半雙工,而超5類為了滿足千兆乙太網的應用,採用四對全雙工傳輸。因而遠端串擾(FEXT),回波損耗(RL)、綜合近端串擾(PSNEXT)、綜合ACR和傳輸延遲也成為必須考慮的參數。所以超5類比5類有著更高的性能要求。6類和5類實質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帶寬不同,5類只有100MHz,六類是250MHz。它們支持的應用也因為性能的不同而不同,6類支持更高級別的應用。在性能上6類也比5類有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性能,在結構上6類比5類也要復雜一些RJ45接頭的8個接腳的識別方法是,銅接點朝自己,頭朝右,從上往下數,分別是1、2、3、4、5、6、7、8。
在整個網路布線中應用一種布線方式,但兩端都有RJ-45 的網路聯線無論是採用568A,還是568B, 在網路中都是通用的。規定雙工方式下本地的1、2兩腳為信號發送端,3、6兩腳為信號接收端,所以講,這兩對信號必須分別使用一對雙絞線進行信號傳輸。在做線時要特別注意。現在100M網一般使用568B方式,1、2兩腳使用橙色的那對線,其中白橙線接1腳;3、6兩腳使用綠色的那對線,其中白綠線接3腳,綠線接6腳,剩下的兩對線在10M、100M快速乙太網中一般不用,通常將兩個接頭的4、5和7、8兩接頭分別使用 一對雙絞線直連,4、5用藍色的那對線,4為藍色,5為白藍色;7、8用棕色的那對線,7為白棕色、8為棕色。如果網線兩頭都按一種方式這么做的話就叫做直連纜方式或直通線方式。
如果網線的兩頭不按一種方式,一頭是568B,另一頭是568A,那麼這種做法叫交*纜,其實就是只須將其中一個 頭在568B的基礎上1、2和3、6對調一下就行。不同的做法用在不同的環境,後面會討論。
很多人以為做直連纜時將線排成,這是錯誤的。這既不是568A也不是568B。這種做法3、6信號線未絞在一起,失去了雙絞線的屏蔽作用。雖然在傳輸距離近時能正常使用不容易被發現,當傳輸距離遠時會出現丟包,或者導致區域網速度慢,很多人會懷疑網卡質量和網線質量,往往不會想到是線做的有問題。
當網線作為區域網線路時,電壓不超過3伏
作為電話線路時,電話在待機狀態(即沒拿起來時)供電電壓為-48V(反向電位) 當電話被打通需要震鈴時,供電電壓為+48V(正向電位)並且疊加24V 25HZ交流,使其成為72V交流25HZ震盪信號。這樣就會震鈴了。 當拿起電話後(無論是對方打來還是你自己拿起)電壓從-48V下降並轉換為+8—+18V(這個由你線路距離局端設備遠近而不同) 電話是以恆流方式供電。也就是,電流一定,功率越大,電壓越高。並且除了震鈴之外,其他的全部為直流送電,包括脈沖直流 並且,如果是之後新裝的線路中,大多地區已經使用數字模擬混合接入,即若你的電話為06年之後購買並符合標準的,則為數字信號,用載波模式裝載到線路中傳輸,若為之前的或者局端設備還沒有更新,那麼則是模擬信號,用電流高低震盪的方式傳送。
作為電口出來的網線時,網線供電器的輸出電壓一般是24V或者48V,INTEL的設備就是24V,CISCO和神腦的設備就是48V,這樣經過100米的網線傳輸後,電壓還是足夠的,而這些網路設備內部還有一個轉換電路,將這些可能高於要求的電壓降到正常范圍內。
數字信號從Internet上下載下來,通過ISP接入你所在區域的交換機,通過D/A變換變成模擬信號,經過4線至2線的變換後,傳到你的數據機,再經過一次A/D變換,還原成計算機可接受的數字信號。
評論

9. 數據是如何在網路上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閱讀全文

與數據傳輸需要哪個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fi顯示此網路狀態不佳怎麼回事 瀏覽:644
怎麼調移動網路連接 瀏覽:644
網路盒子上的安全軟體怎麼下載 瀏覽:897
家裡的無線網路怎麼加快 瀏覽:872
企鵝網路營銷策劃 瀏覽:648
舉報網路軟體詐騙平台舉報中心 瀏覽:61
wi10怎麼連接手機網路 瀏覽:852
手機打開wifi網路卡 瀏覽:311
魅藍手機怎麼看網路密碼 瀏覽:910
網路雜志運營平台有哪些 瀏覽:334
電腦網路連接正常游戲不停的掉線 瀏覽:292
構成計算機網路的兩個組成部分 瀏覽:967
win10如何共享有線網路熱點 瀏覽:448
網路異常紅色 瀏覽:457
無線網路環境下信息安全設計目標 瀏覽:912
成教和網路教育有哪個好 瀏覽:779
電腦網路設置許可權在哪裡 瀏覽:878
wf信號不好上不上網路怎麼回事 瀏覽:511
有信號但打電話未在網路上注冊 瀏覽:878
網路wifi手機使用正常電視看不了 瀏覽:11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