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網路化丶數字化丶智能化
1、智能化是指在網路、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支持下,能夠主動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事物的屬性。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是一種智能化的東西,它集成了物聯網感測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以積極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它之所以是能動的,是因為它不像傳統的汽車,需要被動的人為操作駕駛。
2、數字化是指將任何連續變化的輸入如圖畫的線條或聲音信號轉化為一串分離的單元,在計算機中用0和1表示。通常用模數轉換器執行這個轉換。
3、網路化是指利用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及各類電子終端設備互聯起來,按照一定的網路協議相互通信,以達到所有用戶都可以共享軟體、硬體和數據資源的目的。
(1)網路化共享智能化協同擴展閱讀:
數字化的缺點:
1、數字信號本身與模擬信號相比,確實受外部雜波的影響較小,但無法識別模擬信號本身轉換成數字信號的雜波。因此,用於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的模擬/數字(A/D)轉換器無法區分圖像信號和雜波。
2、由於數字化處理會造成圖像質量、聲音質量的損傷。也就是說,模擬數字模擬的過程會降低圖像質量和聲音質量。嚴格來說,從數字信號到模擬信號,與原來的模擬信號相比,必然會受到損壞。這與以下缺點密切相關。
3、模擬信號數字化以後的信息量會爆炸性地膨脹。為了將帶寬為(f)的模擬信號數字化,必須使用約為(2f+α)的頻率進行取樣,而且圖像信號必須使用8比特(比特就是單位脈沖信號)量化。
B. 互聯網加製造業包括哪四個方面內容
互聯網加製造業包括:企業的智能化生產、用戶的個性化定製、企業之間的網路化協同和產品的服務化延伸等。
1、網路化協同
協同製造原本不是新的概念,航空、汽車等行業實施企業內的協同製造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卻賦予了協同製造新的內涵和應用。
網路化協同指企業藉助互聯網、大數據和工業雲平台,發展企業間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新模式,能有效降低資源獲取成本,大幅延伸資源利用范圍,打破封閉疆界,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網路化協同包括協同研發、眾包設計、供應鏈協同等模式,為傳統企業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實現創新開辟新渠道。
2、個性化定製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及雲計算、演算法和柔性化生產能力與水平提升,推動個性化定製迅速發展。藉助互聯網平台,企業可與用戶深度交互、廣泛徵集需求,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排產模型,依託柔性生產線在保持規模經濟性的同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
個性化定製是指利用互聯網平台和智能工廠,將用戶需求直接轉化為生產排單,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定製與按需生產,有效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解決製造業長期存在的庫存和產能問題,實現產銷動態平衡。
個性化定製是「互聯網+」製造的新熱點,正在成為傳統製造企業創新的新模式。其中,大規模定製主要針對群體需要、深度定製針對個體需要,眾創定製是指眾多客戶共同參與互動。當前,服裝、家居、家電等領域已開啟個性化定製,未來按需生產、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將成為製造業中殊多產業的發展常態。
3、服務化延伸
服務化延伸是指企業通過在產品上添加智能模塊,實現產品聯網與運行數據採集,並利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多樣化智能服務,實現由賣產品向賣服務拓展,有效延伸價值鏈條,擴展利潤空間。
當前,製造業正在積極地探索由傳統的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經營方式的轉變,通過構建智能化服務平台合智能化服務成為新的業務核心,以擺脫對資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綜合競爭力。
基於製造業服務化延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製造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的主要基礎,成為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來源。
4、智能化生產
智能化生產是指利用先進製造工具和網路信息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實現數據的跨系統流動、採集、分析、與優化,完成設備性能感知、過程優化、智能排產等智能化生產方式。
近年來,我國以海爾、廣汽傳祺、五家渠石化等為代表的製造企業以「互聯網+」製造為主攻方向,通過建立智能工廠,推動智能化生產,實現了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轉型。
打造「互聯網+」製造的基礎設施
發展「互聯網+」製造的四大模式需要部署工業互聯網、打通信息縱向集成與協同整合,以解決模式發展的基礎資源。
1、要部署工業互聯網,實現工業大數據的自動化採集。
目前國內一些製造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的設備改造已取得到階段性成果,但絕大多數為單機使用,設備數據並未採集和利用,為此,仍然需要推動網路化改造,利用數字化設備的通信介面、在自動化設備上加裝感測器和控制器。
因地適宜地利用網路接入技術,建設覆蓋全工序、全流程的各類生產、檢測、物流設備的工業互聯網,充分採集大數據和圖像信息,為設備的集中監視、遠程式控制制與協同製造創造條件。
2、打通信息縱向集成通道,構築數字化製造基礎。
一些製造企業已普遍應用了財務管理軟體,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和OA(自動化辦公系統),但產品和工藝設計、生產製造、設備管理、倉儲物流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尚未普及。
尚未打通設備監控與操作層、生產運營管控層、企業經營決策層之間的信息流轉通道,大量數據沒有得到有效地收集和開發利用,管理水平還遠未達到數字化、科學化和精細化的程度。
為此,企業需要設備聯網改造的基礎上,在監控操作層開發部署工業控制系統;在生產運營層開發部署信息化系統。
在經營決策層部署ERP、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系管理)等系統,並通過數據介面、中間件、數據匯流排、ESB(企業服務匯流排)等實現從設備層一直到決策層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島、確保對企業大數據進行充分加工和利用,從而構建數字化工廠。
3、整合資源,推動價值網路的集成和協同。
要持續推動「互聯網+」製造發展,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把企業的設備、生產線、物料、員工、供應商及客戶緊密聯系在一起,把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要素進行全面管理和深化應用。
全面推進業務流、資金流、物流中信息的數字化、網路化、集成化的發展,並不斷提升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全過程的自動化採集、處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從而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實現價值網路上的集成和協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業競爭力。
C. 現代物流有哪些發展趨勢
現代物流發展趨勢
隨著進入新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著尤為激烈的競爭環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物流發展對於本國經濟發展、民生素質和軍事實力增強的影響,更加重視物流的現代化,從而使現代物流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內外物流發展的新情況,未來物流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電子化、共享化、協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動化、標准化、柔性化、社會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現代社會已步入了信息時代,物流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現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碼化和商業智能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准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貯的數字化和物流業務數據的共享化等。它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沒有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裝備都無法順暢地使用,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術在未來物流作業中將得到普遍採用。
信息化促進了物流功能的改變,使得那些在工業社會里的產品生產中心、商業貿易中心發揮的主導功能發生了轉變,傳統的物流業以物為對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會是以信息為對象。物流不再僅僅傳輸產品,同時也在傳輸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針對實物之外,還要完成對各種信息的採集和傳輸,各種信息被聚集在那裡,經過加工、處理、使用,再傳播出去供社會使用。總之,信息社會使物流的功能更強大,並形成一個社會經濟的綜合服務中心。
網路化
網路化是指物流系統的組織網路和信息網路體系。從組織上來講,它是供應鏈成員間的物理聯系和業務體系,國際電信聯盟(ITU)將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等列為物聯網的關鍵技術,這種過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網路支持。而信息網路是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業務運作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並運用電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應商發放訂單就可以利用網上的電子訂貨系統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對下游分銷商的送貨通知也可通過網上的分銷系統、甚至是移動手持設備來實現,等等。
自動化
物流自動化的基礎是信息化,核心是機電一體化,其外在表現是無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還能擴大物流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物流自動化的技術很多,如射頻自動識別、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存取、自動分揀、自動導向和自動定位、貨物自動跟蹤等技術。這些技術在經濟發達國家已普遍用於物流作業中,在我國,雖然某些技術已被採用,但達到普遍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電子化
電子化是指物流作業中的電子商務。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基礎。它具體表現為:業務流程的步驟實現電子化和無紙化;商務的貨幣實現數字化和電子化;交易商品實現符號化和數字化;業務處理實現全程自動化和透明化;交易場所和市場空間實現虛擬化;消費行為實現個性化;企業或供應鏈之間實現無邊界化;市場結構實現網路化和全球化,等等。作為電子商務發展關鍵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基礎與載體。電子化使得跨國物流更加頻繁,對物流的需求更加強烈。
共享化
供應鏈管理強調鏈上成員的協作和社會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優化的資源最大化地滿足整體市場的需求。企業只有在建立共贏夥伴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業務過程間的高度協作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資源、信息、技術、知識、業務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物流業務的優勢互補、快速對市場需求作出響。近年來,一些新型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與DI等都實現了信息、技術、知識、客戶和市場等資源的共享化。
協同化
市場需求的瞬息萬變、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業具有與上下游進行實時業務溝通的協同能力。企業不僅要及時掌握客戶的需求,更快地響應、跟蹤和滿足需求,還要使供應商對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預見能力,並能把握好供應商的供應能力,使其能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給。為了實現物流協同化,合作夥伴需要共享業務信息、集成業務流程,共同進行預測、計劃、執行和績效評估等業務。而只有企業間真實現了全方位的協同,才能使物流作業的響應速度更快、預見性更好、抵禦風險能力更強、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業務是由多個成員與環節組成的,全球化和協同化的物流運作要求物流業中成員之間的業務銜接更加緊密,因此要對業務信息進行高度集成,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化和集成化運作,縮短供應鏈的相對長度,使物流作業更流暢、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戶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礎是業務流程的優化和信息系統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支持,實現系統、信息、業務、流程和資源等的集成。同時,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協同化的基礎,沒有集成化,就無法實現共享化和協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涉及大量的運籌和決策,例如物流網路的設計優化、運輸(搬運)路徑和每次運輸裝載量的選擇,多貨物的拼裝優化、運輸工具的排程和調度、庫存水平的確定與補貨策略的選擇、有限資源的調配、配送策略的選擇等優化處理,都需要藉助智能的優化工具來解決。近年來,專家系統、人工智慧、模擬學、運籌學、商務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人等相關技術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並在實際物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使智能化已經成為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智能化還是實現物聯網優化運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移動化
移動化是指物流業務的信息與業務的處理移動化。它是現代移動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於物流作業更多地體現在載體與載物的移動,除了暫時靜態的存儲環節外全都處於移動狀態,因此移動化對物流業具有更加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應用現代移動信息技術(通信、計算機、互聯網、GPS、GIS、RFID、感測、智能等技術)能夠在物流作業中實現移動數據採集、移動信息傳輸、移動辦公、移動跟蹤、移動查詢、移動業務處理、移動溝通、移動導航控制、移動檢測、移動支付、移動服務等,並將這些業務與物體形成閉環的網路系統,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物聯網。它不僅使物流作業降低成本、加速響應、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還使其更加環保、節能和安全。
標准化
標准化是現代物流技術的一個顯著特徵和發展趨勢,也是實現現代物流的根本保證。貨物的運輸配送、存儲保管、裝卸搬運、分類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與信息技術的應用,都要求有科學的標准。例如,物流設施、設備及商品包裝、信息傳輸等的標准化等。只有實現了物流系統各個環節的標准化,才能真正實現物流技術的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等。特別是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新世紀中,如果沒有標准化,就無法實現高效的全球化物流運作,這將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紀90年代由生產領域提出來的,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多品種、小批量以及靈活易變的生產方式,國際製造業推出柔性製造系統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實行柔性化生產。隨後,柔性化又擴展到了流通領域,根據供應鏈末端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和安排物流活動。物流作業的柔性化是生產領域柔性化的進一步延長,它可以幫助物流企業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靈活地組織和實完成流作業,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物流服務來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社會化
物流社會化也是今後物流發展的方向,其最明顯的的趨勢就是物流業***現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務方式。它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企業物流活動社會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為企業的物流活動提供了社會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更多服務方式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物流過程產業化和專業化的一種形式。人們預測下階段的物流將向虛擬物流和第N方物流發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務也將逐漸被外包出去。這將使物流業告別"小而全、大而全"的縱向一體化運作模式,轉變為新型的橫向一體化的物流運作模式。
全球化
為了實現資源和商品在國際間的高效流動與交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物流運作必須要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在全球化趨勢下,物流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提供服務,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准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使各國物流系統相互"接軌",它代表物流發展的更高階段。
我國企業正面臨的國內、國際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面對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加速加入中國市場,同時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將真正融入全球產業鏈中,這將加劇中國企業在本土和國際范圍內與外商的競爭,這都將對我國的物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環境下,我國的企業必須把握好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提高物流作業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D. 互聯網加網路化的融合給社會服務帶來這么一種什麼的理念和方式
社會服務是指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社會領域,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依靠多元化主體提供服務的活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社會服務事關民生福祉,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高質量供給,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有效舉措。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出台《關於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發展目標、作出戰略規劃,助力「互聯網+社會服務」駛入發展快車道。實踐表明,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的過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是落實這一要求的重要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對文化、旅遊、體育、醫療等領域的需求也日益豐富,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創新理念,用好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互聯網+」不僅能夠帶來優質生產要素的倍增效應,實現資源放大利用、共享復用,也能夠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瞄準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積極創新工作方法,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藉助「互聯網+」,實現優質社會服務資源下沉、擴大輻射覆蓋范圍,是推動社會服務均等化、可及性的有效辦法。運用網路解決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當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進一步用好這些基礎設施,讓更多人分享數字化建設的成果、共享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方能跑出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壯大,既是更好惠及人民群眾的過程,也是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的過程。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拓展了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的社會服務消費空間,在此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以在線教育為例,《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有機構預測,相關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擴大。技術的日趨成熟,打開了產業空間,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服務主體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覆蓋范圍,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問題。
以網路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針對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繼續推進欠發達地區網路接入和基礎能力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優質社會服務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
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消費空間,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社會服務的需求。
以多元化供給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針對社會服務公益屬性強、市場回報低、質量難評估、隱性門檻高等特點,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多元化供給機制,促進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提升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效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
以協同化舉措優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創新社會服務監管理念和方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保障力度,強化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商業保險支撐,開展試點示範,營造包容審慎、鼓勵發展的良好環境。
E. 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出爐 11大重點領域哪些由發改委牽頭
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以及七項保障支撐行動。並明確鼓勵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等。
該行動計劃由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在11項重點領域中,有7項重點領域由發改委牽頭(位列第一單位為牽頭單位,見下文標注)。而在保障支撐方面,發改委則肩負著實施重大工程包、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關鍵要任。
總體思路
順應世界「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基本原則 堅持開放共享;堅持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堅持引領跨越;堅持安全有序。
發展目標 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明確11項重點行動
一、 「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等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部門,下同)
1.強化創業創新支撐;2.積極發展眾創空間;3.發展開放式創新。
二、「互聯網+」協同製造。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打造一批網路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形成製造業網路化產業生態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共同牽頭) 1.大力發展智能製造。2.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3.提升網路化協同製造水平。4.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三、「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等負責) 1.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2.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3.提升網路化服務水平。4.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四、「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路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能源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負責) 1.推進能源生產智能化。 2.建設分布式能源網路。3.探索能源消費新模式。4.發展基於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
五、「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台建設。
2.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
3.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六、「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林業局、旅遊局、網信辦、信訪局等負責)
1.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2.發展便民服務新業態。3.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
4.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5.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七、「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雲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網信辦等負責)
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2.建設深度感知智能倉儲系統。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調配體系。
八、「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路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准規范、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質檢總局、網信辦等負責)
1.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2.大力發展行業電子商務。3.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4.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
九、「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共同牽頭)1.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 2.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3.增強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
十、「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路,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台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商務部、林業局等負責)
1.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2.大力發展智慧環保。3.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4.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十一、「互聯網+」人工智慧
依託互聯網平台提供人工智慧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信辦等負責)
1.培育發展人工智慧新興產業。2.推進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
3.提升終端產品智能化水平。
一句話,基於網路資源共享來實現大數據時代的智能生活方式。
G. 十三五規劃互聯網+,形成什麼產業發展的新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景。
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夯實互聯網應用基礎
積極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鼓勵互聯網骨幹企業開放平台資源,加強行業雲服務平台建設,支持行業信息系統向雲平台遷移。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推進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建立「互聯網+」標准體系,加快互聯網及其融合應用的基礎共性標准和關鍵技術標准研製推廣,增強國際標准制定中的話語權。
加快多領域互聯網融合發展
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及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形成網路化協同分工新格局。引導大型互聯網企業向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開放創新資源,鼓勵建立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創新聯盟。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國家信息經濟試點示範區,積極發展分享經濟。推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結合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准入限制。
H. 現代物流有哪些發展趨勢
現代物流發展趨勢
隨著進入新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面臨著尤為激烈的競爭環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物流發展對於本國經濟發展、民生素質和軍事實力增強的影響,更加重視物流的現代化,從而使現代物流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內外物流發展的新情況,未來物流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電子化、共享化、協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動化、標准化、柔性化、社會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
現代社會已步入了信息時代,物流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現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碼化和商業智能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准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貯的數字化和物流業務數據的共享化等。它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沒有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裝備都無法順暢地使用,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術在未來物流作業中將得到普遍採用。
信息化促進了物流功能的改變,使得那些在工業社會里的產品生產中心、商業貿易中心發揮的主導功能發生了轉變,傳統的物流業以物為對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會是以信息為對象。物流不再僅僅傳輸產品,同時也在傳輸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針對實物之外,還要完成對各種信息的採集和傳輸,各種信息被聚集在那裡,經過加工、處理、使用,再傳播出去供社會使用。總之,信息社會使物流的功能更強大,並形成一個社會經濟的綜合服務中心。
網路化
網路化是指物流系統的組織網路和信息網路體系。從組織上來講,它是供應鏈成員間的物理聯系和業務體系,國際電信聯盟(ITU)將射頻識別技術(RFID)、感測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等列為物聯網的關鍵技術,這種過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網路支持。而信息網路是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業務運作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並運用電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應商發放訂單就可以利用網上的電子訂貨系統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對下游分銷商的送貨通知也可通過網上的分銷系統、甚至是移動手持設備來實現,等等。
自動化
物流自動化的基礎是信息化,核心是機電一體化,其外在表現是無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還能擴大物流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物流自動化的技術很多,如射頻自動識別、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存取、自動分揀、自動導向和自動定位、貨物自動跟蹤等技術。這些技術在經濟發達國家已普遍用於物流作業中,在我國,雖然某些技術已被採用,但達到普遍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電子化
電子化是指物流作業中的電子商務。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基礎。它具體表現為:業務流程的步驟實現電子化和無紙化;商務的貨幣實現數字化和電子化;交易商品實現符號化和數字化;業務處理實現全程自動化和透明化;交易場所和市場空間實現虛擬化;消費行為實現個性化;企業或供應鏈之間實現無邊界化;市場結構實現網路化和全球化,等等。作為電子商務發展關鍵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基礎與載體。電子化使得跨國物流更加頻繁,對物流的需求更加強烈。
共享化
供應鏈管理強調鏈上成員的協作和社會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優化的資源最大化地滿足整體市場的需求。企業只有在建立共贏夥伴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業務過程間的高度協作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資源、信息、技術、知識、業務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物流業務的優勢互補、快速對市場需求作出響。近年來,一些新型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與DI等都實現了信息、技術、知識、客戶和市場等資源的共享化。
協同化
市場需求的瞬息萬變、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業具有與上下游進行實時業務溝通的協同能力。企業不僅要及時掌握客戶的需求,更快地響應、跟蹤和滿足需求,還要使供應商對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預見能力,並能把握好供應商的供應能力,使其能為自己提供更好的供給。為了實現物流協同化,合作夥伴需要共享業務信息、集成業務流程,共同進行預測、計劃、執行和績效評估等業務。而只有企業間真實現了全方位的協同,才能使物流作業的響應速度更快、預見性更好、抵禦風險能力更強、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集成化
物流業務是由多個成員與環節組成的,全球化和協同化的物流運作要求物流業中成員之間的業務銜接更加緊密,因此要對業務信息進行高度集成,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化和集成化運作,縮短供應鏈的相對長度,使物流作業更流暢、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戶和需求。集成化的基礎是業務流程的優化和信息系統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支持,實現系統、信息、業務、流程和資源等的集成。同時,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協同化的基礎,沒有集成化,就無法實現共享化和協同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涉及大量的運籌和決策,例如物流網路的設計優化、運輸(搬運)路徑和每次運輸裝載量的選擇,多貨物的拼裝優化、運輸工具的排程和調度、庫存水平的確定與補貨策略的選擇、有限資源的調配、配送策略的選擇等優化處理,都需要藉助智能的優化工具來解決。近年來,專家系統、人工智慧、模擬學、運籌學、商務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人等相關技術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並在實際物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使智能化已經成為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智能化還是實現物聯網優化運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移動化
移動化是指物流業務的信息與業務的處理移動化。它是現代移動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由於物流作業更多地體現在載體與載物的移動,除了暫時靜態的存儲環節外全都處於移動狀態,因此移動化對物流業具有更加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應用現代移動信息技術(通信、計算機、互聯網、GPS、GIS、RFID、感測、智能等技術)能夠在物流作業中實現移動數據採集、移動信息傳輸、移動辦公、移動跟蹤、移動查詢、移動業務處理、移動溝通、移動導航控制、移動檢測、移動支付、移動服務等,並將這些業務與物體形成閉環的網路系統,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物聯網。它不僅使物流作業降低成本、加速響應、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還使其更加環保、節能和安全。
標准化
標准化是現代物流技術的一個顯著特徵和發展趨勢,也是實現現代物流的根本保證。貨物的運輸配送、存儲保管、裝卸搬運、分類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與信息技術的應用,都要求有科學的標准。例如,物流設施、設備及商品包裝、信息傳輸等的標准化等。只有實現了物流系統各個環節的標准化,才能真正實現物流技術的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等。特別是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新世紀中,如果沒有標准化,就無法實現高效的全球化物流運作,這將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柔性化
柔性化是20世紀90年代由生產領域提出來的,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多品種、小批量以及靈活易變的生產方式,國際製造業推出柔性製造系統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實行柔性化生產。隨後,柔性化又擴展到了流通領域,根據供應鏈末端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和安排物流活動。物流作業的柔性化是生產領域柔性化的進一步延長,它可以幫助物流企業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靈活地組織和實完成流作業,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物流服務來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社會化
物流社會化也是今後物流發展的方向,其最明顯的的趨勢就是物流業***現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務方式。它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企業物流活動社會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為企業的物流活動提供了社會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更多服務方式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物流過程產業化和專業化的一種形式。人們預測下階段的物流將向虛擬物流和第N方物流發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務也將逐漸被外包出去。這將使物流業告別"小而全、大而全"的縱向一體化運作模式,轉變為新型的橫向一體化的物流運作模式。
全球化
為了實現資源和商品在國際間的高效流動與交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物流運作必須要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在全球化趨勢下,物流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提供服務,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准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使各國物流系統相互"接軌",它代表物流發展的更高階段。
我國企業正面臨的國內、國際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面對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加速加入中國市場,同時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將真正融入全球產業鏈中,這將加劇中國企業在本土和國際范圍內與外商的競爭,這都將對我國的物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環境下,我國的企業必須把握好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提高物流作業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I.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什麼汽車的變化會有這四個方向
智能化、網聯化賦予汽車行業以智慧和未來,那麼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駛向何處呢?在世界智能網聯大會會場,與會專家及政企代表共同探討了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可行方案。
未來用戶體驗價值凸顯心新能源業務副總監殷丹女士介紹,就汽車行業而言,電動化是基礎,網聯化是紐帶,智能化是目標,該「三化」一起發力促進出行模式變革。殷丹表示,電動化在能源、系統運行上更好地支撐自動駕駛,智能化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實現網路智能,網聯化提供實時在線的產品數據交換,而共享化則帶來消費模式的革命,「汽車在未來不再是簡單的出行工具,而是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智能體驗終端,將出行和工作、娛樂、生活等多個場景互聯。」
在展會現場,有參展商對記者表示,目前關於汽車智能化的研發越來越多,但總體來說還是相對零散,重復投入,沒有統一的標准,沒有標準的平台,成本高、效率低。「例如,在充電系統中缺乏統一的充電電池和介面標准,成為目前電動汽車續航的制約問題。」該參展商表示。「汽車技術發展是個全能問題,一家企業『包打天下』難以解決所有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參會的各家國內新能源製造廠商代表也紛紛表態,將構建全面開放共享的開發平台,同時將著力於制定統一的行業標准,「開門造車」才是本土車企的未來發展之路。
J. 未來物流趨勢如何
進入新世紀,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物流發展對於本國經濟發展、國民生活素質和軍事實力增強的影響,都十分重視物流業的現代化,從而使現代物流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內外物流發展的新情況,21世紀物流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電子化、共享化、協同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標准化、社會化和全球化十二大趨勢。 一、信息化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物流的信息化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現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碼化和資料庫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准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貯的數字化和物流業務數據的共享化等。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沒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裝備都無法用於物流領域,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物流的面貌,一些新的物流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物流中將會得到普遍採用。 信息化的來臨為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這些新方式又導致了物流功能的改變。信息化使得那些在工業社會里的產品生產中心、商業貿易中心發揮的主導功能隨著傳統生產功能的轉移而消失,物流不再僅僅傳輸產品,同時也在傳輸信息,各種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經過加工、處理、再傳播出去。傳統的工業社會物流以物為對象,聚集擴散的是物;信息社會是以信息為對象,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實物之外,還要完成對各種信息的聚集和擴散。總之,信息社會使物流的功能更強大,並形成一個社會經濟的綜合服務中心。 二、網路化 網路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統的組織網路和信息網路體系。從組織上來講,它是供應鏈成員間的物理聯系和業務體系,如台灣的電腦業在20世紀90年代創的「全球運籌式產銷模式」,它是按客戶訂單、採取分散形式組織生產,將全球的製造資源都利用起來,將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晶元外包給世界各地的製造商採取外包的形式去生產,然後通過全球的物流網路將這些零部件、元器件、晶元發往同一個物流配送中心進行組裝,由該物流配送中心將組裝的電腦迅速發送給訂戶。這種過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網路支持。而信息網路是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業務運作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傳遞和共享,並運用電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應商發放訂單就可以利用網上的電子訂貨系統通過Internet和EDI來實現,對下游分銷商的送貨通知也可通過網上的分銷系統來實現,等等。 三、自動化 物流自動化的基礎是信息化,核心是機電一體化,其外在表現是無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動化的效果還有: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的差錯等。物流自動化的技術很多,如條碼技術、射頻自動識別技術,自動化立體倉庫回來技術,自動存取技術,自動分揀技術,自動導向和自動定位技術,貨物自動跟蹤技術等。這些技術在經濟發達國家已經普遍使用於物流作業中,在我國,雖然某些自動化技術已被採用,但達到普遍應用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四、電子化 所謂電子化是指商業過程實現電子化,即電子商務。它同樣也是以信息化和網路化為基礎的。電子化具體表現為:實現業務流程及其每一步驟的電子化、無紙化;所有商務涉及的貨幣實現數字化和電子化;交易商品實現符號化、數字化;業務處理過程實現全程自動化和透明化;交易場所和市場空間實現虛擬化;消費行為實現個性化;企業之間或供應鏈之間實現無邊界化;市場結構實現網路化和全球化,等等。作為電子商務發展關鍵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基礎與載體。全球電子商務的推廣和普及將使得跨國和跨區域物流更加頻繁,對物流的需求會更加強烈。物流中心不僅要成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還會成為管理決策中心、觀念與技術創新中心、市場和消費中心。 五、共享化 供應鏈管理強調鏈上成員的協作和社會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資源來最大化地滿足整體市場的需求。而供應鏈上的企業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夥伴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業務過程間的高度協作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知識共享、業務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供應鏈上物流業務的優勢互補以及更快地對終端市場和整個供應鏈上的需求作出響應。近年來,一些新型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如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第四方物流4PL、JITII、協同計劃、預測和供給CPFR、零售商-供應商夥伴關系RSP以及分銷商一體化DI等都能很好地使供應鏈上的企業有效地實現信息、技術、知識、客戶和市場等資源的共享化。 六、協同化 市場需求的瞬息萬變、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業和整個供應鏈具有更快的響應速度和協同運作的能力,以及對供應鏈上的前向洞察力。通過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實時溝通與協同,企業一方面能使供應商對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預見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價格和服務,同時對其供應能力也有較好地預見性,為自己長期的、充足的供給業務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信息,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保持更快的響應能力,跟蹤和監控需求滿足的過程,准確、及時、優質地將產品和服務遞交到客戶手中。為了實現物流作業的協同預測、規劃和供應,快速響應和供應鏈上總庫存的最佳配置等目標,需要做到與客戶和合作夥伴間業務流程的緊密集成,達到零阻力、無時差的協作,共同分享業務數據、聯合進行預測和計劃、管理執行以及完成績效評估等。而只有企業間真正達到了彼此協同,才能使物流作業的響應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預見性、更好地共同抵禦各種風險、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出,滿足客戶的需求。 七、集成化 供應鏈物流業業務是由多個成員、多個環節組成的,全球化和協同化的物流運作方式要求物流業務中的所有成員和環節在整個流程上的業務運作銜接的更加緊密,因此,必須對這些成員和環節的業務、以及業務處理過程中的信息進行高度集成,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化和集成化運作,縮短供應鏈的相對長度,使供應鏈上的物流作業務更流暢、產出率更高,響應速度更快,使各環節的業務更加接近客戶和客戶的需求。這種集成化的基礎是業務過程的優化和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解決方案通過決策、優化、計劃、執行等方法和功能來予以支持,並使所有成員各自的信息系統進行無縫連接,實現系統集成、信息集成、業務集成、流程集成、資源集成。同時,集成化也是共享化和協同化的基礎,如果不首先實現集成,就無法實現共享化和協同化。 八、智能化 智能化是自動化、信息化的一種高層次應用。物流作業過程涉及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物流網路的設計與優化、運輸(搬運)路徑的選擇、每次運輸的裝載量選擇,多種貨物的拼裝優化、運輸工具的排程和調度、庫存水平的確定、補貨策略的選擇、有限資源的調配、配送策略的選擇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優化處理,這些都需要管理者藉助優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現代物流知識來解決。同時,近年來,專家系統、人工智慧、模擬學、運籌學、智能商務、數據挖掘和機器人等相關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並在實際物流作業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因此,物流的智能化已經成為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九、標准化 標准化技術也是現代物流技術的一個顯著特徵和發展趨勢,同時也是現代物流技術實現的根本保證。貨物的運輸配送、存儲保管、裝卸搬運、分類包裝、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都要求必須有一套科學的作業標准。例如,物流設施、設備及商品包裝的標准化等,只有實現了物流系統各個環節的標准化,才能真正實現物流技術的信息化、自動化、網路化、智能化等。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新世紀中,如果在國際間沒有形成物流作業的標准化,就無法實現高效的全球化物流運作,這將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十、柔性化 柔性化本來是生產領域提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生產領域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多品種、小批量以及靈活易變的生產方式,國際製造業推出柔性製造系統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實行柔性化生產。隨後,柔性化作業又擴展到了流通領域,根據供應鏈末端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安排物流活動。物流作業的柔性化是生產領域柔性化的進一步延長,它可以幫助物流企業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趨勢,靈活地組織和實完成流作業,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物流服務來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十一、社會化 物流的社會化也是今後物流發展的方向,其最明顯的的趨勢就是物流業中出現「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方式。物流合理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物流活動的社會化,物流的社會化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企業物流活動社會化要求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又為企業的物流活動提供了社會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來發展形成的第N方物流是隨著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物流過程產業化和專業化的一種形式。因此,學術界預測下階段的物流將向虛擬物流和第N方物流發展,除了物流活動外,物流管理也將逐漸被外包出去。這將使企業告別「小而全、大而全」的縱向一體化運作模式,轉向新型的橫向一體化的運作模式,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最擅長的業務,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十二、全球化 為了實現資源和商品在國際間的高效流動與交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物流運作必須要向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在全球化趨勢下,物流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提供服務,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准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使各國物流系統相互「接軌」,它代表物流發展的更高階段。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正肩負著實現工業化、加快現代化的艱巨性的歷史性重任。面對著信息全球化化的浪潮,信息化已成為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中國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其實質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達到互動並進,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已經加入WTO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大大加強,企業面臨的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加快對中國的投資速度,紛紛到中國設立或擴大加工基地與研發基地,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將真正融入全球產業鏈,有些還將直接成為國際跨國公司的配套企業,這些都將大大加快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步伐,加劇中國企業在本土和國際范圍內與外商的競爭,這都將對我國的物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新環境下,我國的物流企業必須把握好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運用行進的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整體優勢,提高物流作業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走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努力。 http://www.dgwc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