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珠海市綠道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有利於綠道的規范管理,充分發揮綠道網的生態、休閑、旅遊、康體功能,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綠道的規劃、建設、維護、管理、使用和運營等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綠道,是指沿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場所,可供行人和自行車騎行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和設施。第四條綠道建設應當串聯成網,形成綠道網。
綠道網是由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構成的網路狀綠色開敞空間系統。第五條市市政園林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市市政園林部門)是本市綠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綠道的統籌協調監督工作,組織實施本辦法。
各區人民政府(經濟功能區管委會)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綠道的建設、維護、運營和日常管理工作。
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文體旅遊、交通運輸、公安、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綠道管理工作。第六條市、區人民政府(經濟功能區管委會)應當把綠道的規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政府投資計劃,在經費上予以保障。第七條本市綠道實行統一規劃、統籌組織、屬地建設、分區管理的原則。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經濟功能區管委會)應當建立健全綠道管理的相應機構,落實人員,明確職責,建立綠道管理長效機制。第九條鼓勵建立綠道多元化、多途徑的投融資機制;鼓勵單位和個人以無償捐助、旅遊開發、出資命名、認建認養認管等方式參與綠道建設、管理和運營。第二章規劃與建設第十條綠道網專項規劃應當納入城鄉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由市市政園林部門組織編制,並按程序報批。第十一條綠道網的規劃建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人文自然條件。其規劃應當因地制宜、因形就勢、因陋見巧;選線應當依託山邊、水邊、林邊;建設應當堅持生態性、遊憩性、經濟性;成效應當體現本土化、多樣化、人性化。第十二條綠道網應當按照標准設置綠廊、慢行、標識、交通銜接、服務設施等系統。第十三條綠道網應當與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相銜接,方便市民出行,提倡低碳生活。第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公路,以及綜合整治近岸海域、河道和排洪渠等建設項目應當將綠道建設納入規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第十五條綠道沿線應當劃定綠道控制區,勘定邊界坐標,設置統一的控制標志。第十六條在規劃建設綠道時,應當按照國家規范標准,與地上地下各種管線及其它設施保持安全間距。第十七條單位和個人出資建設綠道,應當按照本市制定的規劃和標准進行建設。第十八條需要改建、擴建綠道的,應當事先徵得市市政園林部門的同意。第十九條綠道的規劃、設計、施工,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單位承擔。第二十條綠道的規劃設計方案和施工圖設計方案應當徵求市市政園林部門的意見。第二十一條建設單位應當定期將綠道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書面告知市市政園林部門。第二十二條建設單位在綠道工程竣工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組織竣工驗收,並將驗收結果抄送市市政園林部門;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綠道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後,應當及時辦理移交手續。第二十三條綠道建設單位應當在綠道建設各階段同步建立綠道檔案,並依法提交城建檔案館存檔。第二十四條市、區人民政府(經濟功能區管委會)應當將綠道項目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年度計劃,實行市、區財政共同分擔,專款專用。第三章維護與管理第二十五條綠道維護和管理工作應當按照屬地管理、專業維護的原則,由各區人民政府(經濟功能區管委會)負責組織實施。
市市政園林部門負責對全市的綠道維護和管理工作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和考評。第二十六條綠道管養單位應當對劃定的綠道控制區實施空間管治,建立和完善使用、維護、運營、巡查和應急等制度。第二十七條綠道管養內容應當包括:
(一)綠化、慢行道(路面)、停車場、公共廁所、標識、景觀、照明等設施的保潔和維護。
(二)保安、租售、咨詢、救護等服務系統的維護。
(三)對亂搭亂建、亂擺亂買、佔道經營等破壞綠道設施和秩序行為的勸阻和治理。
(四)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其他事項的管理和維護。
『貳』 請問下綠道是什麼
綠道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 資料圖
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 資料圖
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5]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 武漢今年將建成首條城市綠道示意圖
編輯本段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對自然保護的啟示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6]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叄』 舉例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共享的生活方式最少三條
首先想Wi-Fi,這其實算是一個很成功的共享的方式,還有共享單車,出租房屋的共享,再就是網路上的一些公開課也算是共享課吧。
『肆』 武漢東湖綠道,為何能被稱為「世界級綠道」
有人說她是武漢的東湖;還有人說她是世界的綠道。兩年來,124公里長的武漢東湖綠道帶動了一個城市近400公里的綠道網路體系,進行了城市生態、人文、功能一體化的生動實踐。東湖做了「美麗中國」的湖北和武漢款,獲得世界級好評。
探索綠色心靈深處的美
如果東湖綠道一期給大眾帶來驚喜,那麼綠道二期會給你帶來一杯口感不錯的綠茶。
建設 東湖綠道二期工程於今年3月開工,計劃投資35.1億元,總長度73.28公里,包括郭桓正湖綠道、環塘嶺湖綠道和環後湖綠道三部分。分為五條主題綠道:虎城路、胡澤路、虎丘路、虎林路、森林路,與磨山風景區、亭桃風景區、羅燕風景區、武漢植物園、馬鞍山森林公園等生態旅遊景區資源相連。截至10月15日,二期工程已完成70多公里。12月28日全線建成通車後,二期將與一期形成「無縫」環,形成百公里綠道景觀。
之所以是綠茶,是因為它會以整個生態的姿態展現給人們。第二階段,沿湖岸有大風大浪,一些不穩定的海岸線需要人工干預。設計團隊提出了「尊重自然遺址」的草案。據悉,除虎城路外,四條主題綠道的設計都不一樣:胡澤路只是加強了不穩定的護岸,模仿自然植物,防止風浪沖刷;虎丘路,擬加杉木樁護岸,其他保持原樣;林道將以疊石杉堆護岸,風格與森林公園一致;虎林路以天然海岸線為主,新建路段僅增加杉木樁保護。
之所以是綠茶,是因為它會喚起市民的許多記憶。比如綠道二期亭桃景區的小白象,會選擇一個新的大象雕塑,去尋找隱藏在東湖裡的人們的都市鄉愁。再比如餘光村辦公空間、湖塘、魚塘的景觀改造,既讓村民把自己改造成服務點,又保留了原村的歷史風貌,村民遷出後的居住區還會整合一些綠道。
之所以是綠茶,是因為它會成為文化武漢的窗口。據悉,二期景觀設計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包括東湖地方楚漢文化、三國文化,還包括傳統詩詞、文字、節氣等元素的回歸。例如,胡澤路白馬洲桃花島將成為中國東湖國際公共藝術公園。武漢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園林分院東湖綠道項目負責人吳表示:「二期工程將連接許多難得一見的美景和文化,大大減少人工雕刻的痕跡。」
『伍』 城市"綠肺"搬腳下 太平山公園變身"世外桃源"
原標題《【城市更新我看見】城市"綠肺"搬腳下 太平山公園變身"世外桃源"》
作為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以及市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太平山公園生態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關於高品質保護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的議案》的重要舉措。該項目按照「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要求,堅持「高起點定位、高強度整治、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全力推進。截至目前,已完成總投資的63%,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標:
打造國內乃至國際旅遊知名地
作為高品質保護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園和浮山森林公園的重要板塊,太平山公園生態綠道建設圍繞著保護好太平山這一城市生態「綠心」,對標青島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定位,依託山、海、城等城市自然景觀資源和優良的人文景觀資源,以綠色為本底、綠道為脈絡、山水為景觀,以保護為前提,尊重自然、增加綠量、豐富植物種類,建設景區型的市民公園,實現從環境綠化到文化生態的轉變、從植物園林到公共空間的轉變、從市民公園到全域景區轉變。
同時,講好青島故事、山東故事和中國故事,體現齊魯文化、海派文化在青島交融,豐富青島人文精神,打造惠及更多市民、吸引外地遊客、提升城市品質形象的新地標,做到還綠於民、還山於民、造福於民,讓全市人民共享寶貴的生態資源,讓居民和遊客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園、游園能環山,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旅遊知名地。
通過這一項目,也將樹立科學綠化示範標桿,引領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落實公園城市建設攻堅行動各項任務,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原則: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融入自然
在設計和推進過程中,該項目堅持生態保護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山體、森林、水系等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安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以開放、包容為基本理念,充分體現人性化、無障礙、適老化,著眼市民健身休閑需求,完善、提升公園服務設施,充分做到利民、惠民。堅持彰顯特色原則。結合太平山的自然稟賦、現狀、不足,突出歷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題特色,與周邊自然、人文環境相融合,打造具有青島特色的城市綠化空間。
「太平山公園生態綠道建設就是要解決當下存在的問題。」工作人員介紹,首先是景點景觀布置不平衡問題。這一片區的原有景點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東部以山林為主,市民和遊客很難進入。這就導致了類似櫻花節等節假日期間,西南區域遊客眾多,通行擁堵,而東部片區遊客寥寥無幾。第二是幾個園區相互獨立,不融合,貫通性融合性較差。第三是片區里單位建築多,園容園貌差。第四是動物園設施陳舊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市民游覽和體驗感較差。
「高品質提升工程就要先把這四個問題解決。原來不和諧的地方要綠化、我們自己這些年形成破壞的地方要綠化、我們自己的生產空間要綠化,還原自然風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並且讓老百姓進入、跟老百姓融合。」工作人員說,建設「四環一線」,圍繞著四環一線周邊進行串聯,通過城市更新、通過拆違、通過改造、通過恢復修復、通過融合發展,解決了原有景點不均衡的問題,疏散人群,打通了公園之間的連接,打開原有的生產空間變成生活游樂空間,增加綠量、美化環境、文化賦能,深度挖掘新的景點、新的旅遊資源,給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空間。
亮點1:
新舊動能轉換送上口袋公園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著城市更新,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為城市賦能。原中山公園歡動世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高品質提升將原有的廢棄園區變成開放式的口袋公園。」工作人員介紹,該園區原有17處游樂設施。經過前期的充分調研論證,保留了3處市民喜歡的設施,拆除其中14處進行恢復綠化,還綠於民。同時,將原來為游樂場設置的公廁,改造成綜合服務驛站,增設救助設施、休息區、充電區、急救站等綜合性的服務設施。通過社會賦能、經濟賦能、生態賦能這一系列提升舉措,送上了一個口袋公園,為市民增加了活動娛樂的休閑場所。
據介紹,歡動世界改造面積約29000平方米,現已完成施工內容的95%,剩餘林下無動力游樂設施,預計7月中旬完工。目前已完成提升綠地空間環境,約15500平方米;補植喬木170餘株;改善原有水域為雨水花園,改善面積約850平方米;改造原不透水地面為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層,約9000平方米;保留3處原有游樂設施,改造升級游樂設施4處(已實施3處),增加林下無動力游樂設施1處;公廁改造、綠化栽植、給排水管線、景觀照明、樹池小品等均已全部完成。
亮點2:
環山綠道讓市民抬腳進公園
在靠近歡動世界的岞山路上,太平山生態綠道示範段正在全力推進施工。該示範段位於中山公園西南部,緊鄰岞山路。東起中山公園南門,西至西南水面,全長500米,綠道寬度4米。綠道沿線布置照明、監控、音響等設施,沿途設置驛站(含公廁)一處,面積約210平方米。示範段建設引入智慧設施,設置智能打卡樁,智能互動大屏等硬體設備,突出「智慧、生態」的綠道特色。目前,二期樣板段防腐木園路已完成26%,完成綠化用地整理53%,預計7月中下旬全部完成建設。
「我們就是要通過環山綠道段,把公園和居民生活全面打通。」工作人員說:「我們本著讓老百姓抬腳就可以進入公園的原則,在沿著太平山最貼近周邊市政道路的區域最大化、最大限度放了一圈,拆除圍牆,修建環山綠道。環山綠道是我們把整個山打開,與居民的生活環境融合,把園林最大限度的讓百姓感受到的一個措施,讓老百姓能進入、能參與,能在裡面遊玩。」同時,還將引入全球頂尖體育運動平台,通過智能光影陪跑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打造高品質智能化休閑健身場所。引入世界頂端的智能休閑場所。
據介紹,環山綠道是太平山中央公園規劃「四環一線」綠道板塊之一,全長7.75公里。通過合理設置觀景平台、休憩亭等園林小品,配備服務驛站、路燈、視頻監控設施,滿足市民步行休閑娛樂需求增強群眾體驗感。計劃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環山綠道貫通,2023年3月底前向市民開放。
亮點3:
拆違還綠造景打造「世外桃源」
「桃園區是太平山公園生態綠道建設的重要節點。一是因為它面積大,佔地8.2萬平方米。近年來在市區,更不用說中山公園了,少有的能打開如此大面積的空間給老百姓。更因為它體現高品質保護提升多個亮點。」工作人員說:「桃園區就是原來生產公園水蜜桃的生產區間,這次我們下狠心,進行拆除違章,拆除現有不必要的違建房,進行修建道路、打造觀景平台和登高觀景點,老百姓可以在春季進入觀賞桃花,平時可以進行開放游園。就是將生產和生活融合,將人與自然融合,這就是挖掘。通過生態修復,拆違還綠,採石坑修復、水系打造,實現了深度挖掘自然景觀、實現了生產和生活相融合,體現了共治共建共享,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詮釋。」
桃園建築拆除點位於市級公園管理中心中山公園東側桃園,新建景點「海棠春樾」北側。現狀有待拆房3處,磚結構平房,建於上世紀70年代,為配套中山公園桃園管理使用至今。6月26日,7月2日,市園林和林業局連續2次組織相關人員到太平山中央公園,調研、推進現有建築整治工作。進一步明確中山公園桃園管理房等5處現有建築的拆除時間節點。7月3日,太平山中央公園拆除中山公園桃園處房屋3處,總面積256平方米。
「這一片區連續三個景點,一個是花溪谷,一個是桃園山語,一個是海棠春悅,這三個節點各有特色。」工作人員介紹,太平山一期綠道建設中,桃園建築拆除點規劃為「海棠春悅」景區,根據規劃,U型房改為中山公園博物館,南側海棠春悅景區水系和水榭。海棠春樾水系節點原有場地上有多棵大樹,姿態優美,新的設計中對大樹予以保留,並結合其所在位置設置觀景休憩平台,以增加景觀的整體觀賞性和互動性。改造後的水體銜接了道路兩側沖溝,在增加自然置石的襯托下,整個場地顯得更具有自然感。
「花溪谷節點原來是個採石坑,通過採石坑恢復綠化,打造一個年輕人喜歡去游樂的、非常浪漫的私密空間。為什麼叫花溪谷,就是全部是各種花卉配在一起。」工作人員介紹,花溪谷設計主題為「清風徐來漫花曉醉」,結合場地現狀對花溪谷地形地勢進行疏理,利用谷地地形及林下空間,種植層次豐富的景觀綠化。層層疊疊式的花境景觀,讓人陶醉其中,心曠神怡;輕盈浪漫的林下花海,遊人漫步體驗浪漫之境。項目總施工面積9100平方米,已全部完成園路鋪裝,擋牆、截水溝建設,野花播種、地被栽植等建設內容。
「桃園山語節點原來是成片的桃園,將部分需要淘汰和老化的桃樹進行更新,把道路和沖溝水系進行梳理,打造水系景觀。春天可以觀看桃花景觀,平時可以在制高點觀看眺望山海城美景和中山公園西南部的園容園貌。櫻花節期間,櫻花路盡收眼底,第一海水浴場、小魚山,在眼前形成一幅畫卷。」工作人員說,桃園山語節點位於太平山桃花源內,其總面積約為3.35公頃。植物品種以碧桃種植為特色,給人沉浸式的景觀體驗。通過峽谷,進入桃林之中,豁然開朗。漫步桃園,園路曲折迂迴,落英繽紛。沿園路兩側設置亭廊,供市民休息。連通沖溝及三處水系,形成層層跌水,增添景區靈氣。目前,現場擋牆砌築完成100%,景石擺放完成100%,園路完成20%,栽植喬木完成72%,地被及草坪完成55%,給水管線完成96%,亮化管線完成95%,本節點區域預計10月中旬完成建設。
亮點4:
深度挖潛「挖」出浪漫牡丹園
「緊鄰桃園的牡丹園本身是桃園調整出來的。因為在綠道邊上,所以我們結合著綠道建設又對牡丹園重新,深度挖潛挖掘出新的空間,增加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空間。」工作人員說:「中山公園老職工都清楚,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該處從2號房往上還是一條狹窄的泥濘的上山小路,兩側包括現在的牡丹園。這片區域就是生產區,以前老百姓不可能過來。近年來,我們逐漸地提升優化,不僅進行了面積的擴大,還加大了力度,做了有木棧道有小橋的漂亮景觀。原來的櫻花苗圃,我們保留了現有的櫻花,在裡面增設了林下小路,把牡丹園打造成一個更加浪漫的休閑中心。這都是挖潛給老百姓拓展出來的空間,以前從未有過這么大的力度對老百姓進行開放。通過不斷地把我們的生產空間讓給老百姓,挖掘休閑空間,給老百姓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亮點5:
登高觀景線讓山海城盡收眼底
「如果說環山綠道是把公園搬到市民腳下,那麼,登高觀景線則是將美景送到大家眼前。」工作人員說:「登山觀景線項目北起植物園西北門,南接植物園花道,全長1.2公里。登高觀景線原來是一條羊腸小道,是老百姓自登山者自發踩出來的羊腸小道。從太平山路上電視塔,往下走,穿過植物園區域的。這條線路經過現場踏勘以後,我們認為應該把它打造成一條最美的觀景線路。它全部在林下,在密林中穿梭,不需要破壞生態,我們因勢建設一條木棧道,沿途有石頭景觀,還能透過樹掩映看見遠處山海城的特色,必將成為一條網紅打卡路。將來還要賦予它文化,增加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特色文化科普大道。」
據介紹,登高觀景線在最高點設兩處懸挑觀景平台,2處景觀小品,菠蘿格防腐木鋪裝2500平方米、山體生態修復綠化13000平方米。項目將打造青島最美登高觀景線,方便市民和遊客登高觀賞青島的海岸風光。2022年2月6日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計劃2022年7月底完成建設。
亮點6
溯源綠道講好「百年故事」
溯源綠道是一條以公園百年歷史文脈為主題的綠道,串聯了公園的人文景點:從青島起源會前村遺址開始,沿路經過百年櫻花路、孫中山紀念雕像、孫文蓮池、小西湖、花卉園、月季園、玉蘭園、牡丹亭、桃花源、雲霧谷、桂花園以及多處傳統歷史風貌建築等。
溯源綠道全長2.4公里,其中新建長度約500米,共有2處出入口與市政道路順接相連。新建部分與現狀路樣式統一,採用瀝青路面,並在地面劃線粉色和墨綠色,梳理新建綠道兩側綠化,提升綠道景觀,兩側以現有高大喬木為主,基底色為單一綠色;以綠道兩側的主題植物為參照,地面彩繪樹葉圖案,通過熱熔模壓造型和無機自發光材料結合的工藝進行噴塗,滿足夜景效果,活躍綠道氛圍,提升綠道的整體形象,展現「溯源綠道」的特色亮點,打造新的打卡地。新建溯源綠道計劃8月初完成建設內容。
『陸』 住建部:穩步推進城市綠道建設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消息,全國城市綠道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綠道1.4萬公里。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此前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也提出,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
住建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善技術標准,總結推廣地方經驗,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建設綠道,取得積極進展。2016年9月,住建部印發了《綠道規劃設計導則》,指導各地科學規劃、設計綠道,提高綠道建設水平,發揮綠道綜合功能。2017年5月,《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將綠道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綠道2萬公里的目標。
我國綠道建設最大的特色是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閑遊憩健身,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住建部舉例指出,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廣東南粵古驛道等綠道提供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引領了綠色健康的生活風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各地住房和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多措並舉推動綠道建設。自2019年起,山東省開展「全省綠道建設三年集中行動」,各縣(市、區)每年建成不低於10公里長度的綠道,到2021年年底前,全省力爭建成綠道5000公里,初步構建全省綠道主體框架;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有機串聯全省內主要公園綠地、山體、海域、河湖水系、生態區和歷史人文空間的全省綠道網路系統。自2017年起,上海市連續三年將綠道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以每年建設200公里的目標推進,如新江灣綠道串聯了城市生態走廊、公園、文體中心等重要的公共空間,形成了具有綜合功能的城市生態廊道。福州市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按照環城達山、沿溪通海、綠道串公園、順路聯景點的思路,建成濱河綠道400公里,山地綠道175公里,市民家門口的串珠公園168個,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4%,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綠道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等生活新風尚。綠道提供了自然優美的步行和騎行空間,讓人們充分享受健康舒適的綠色出行體驗。住建部還舉例指出,浙江嘉興在環城綠道開展「跑步+撿垃圾+分類」活動,倡導「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廣東江門組織百餘名騎行愛好者沿濱江綠道一路宣傳節約用水理念;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者重回綠道,組織百人快閃和迷你馬拉松活動,倡導健康生活和綠色發展。
住建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完善綠道工程建設標准,推動形成連接城市生態要素的綠道網路,引導各地依託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市民參與活動,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柒』 為什麼說綠道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綠道特徵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干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
綠道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2)遊憩型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態型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4)風景名勝型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5)綜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