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

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

發布時間:2022-08-03 05:08:03

『壹』 在TCP/IP協議中各層有哪些主要協議

CTPIP包括應用層、傳輸層互聯網層和網路介面層。應用層也是提供用戶和網路介面。現在介紹一下這層的協議,這層的協議主要是一些應用的協議。比如說包括A是HTTP協議,用它可以瀏覽網頁,第二中是FTP協議,主要是網路傳輸,可以跨互聯網和系統傳輸。第二中是SMTP,叫簡單郵件傳輸協議。這種協議的功能是發送郵件。它有一種對應層叫PPO3。另外還包括SNMP,叫簡單網路管理協議,主要實現網路監控。另外還包括其它的一些協議。它的傳輸層包括兩中協議,一個是PCP,一個是UTP。PCP主要進行可靠通訊、點到點通訊。但是速度相對稍慢。第二種是UTP協議,這種協議主要負責多點通訊,或者是進行多多通訊。比如一台計算機可以將信息發給多台計算機,它追求的是速度,但是不穩定不可靠。這兩種協議是可以互相彌補的。第三個層次是互聯網層,主要協議是IP協議。IP協議主要做路由選擇。初次而外還包括ARP和IRP,ARP主要負責將IP地址轉換成MK形式。最後一種協議是IGMP,它主要保存多點傳送的列表。最後一個層次是網路介面層,這個層次主要是具體的網路技術和硬體比如乙太網、WDPI網路等等。

『貳』 TCP/IP參考模型分幾層和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TCP參考ISO模型,如1樓所述,但ISO模式是太過理想的模型
TCP/IP只有5層協議,分別是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物理層
應用層就是一些應用程序啦,像HTTP,FTP協議就在這一層里
傳輸層顧名思義,TCP 主要進行TCP鏈接,用於三次握手,成功後進行數據傳輸
網路層 IP協議,數據在這一層進行分包,往下傳送,將本地IP,埠和目標IP埠放在報頭
鏈路層:將上層傳下來的分包加上自己和目標的網卡地址(mac)通過路由在Internet上最終找到對方,把數據給他
忘了說物理層了,物理層沒必要關心的,因為數據的傳送在鏈路上都是以二進制0和1傳遞的,在物理層要考慮的只是效率,費用這些了。比如分組交換這些
就這樣了,具體不懂的可以加我hi

『叄』 什麼是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

核心層: 核心層的功能主要是實現骨幹網路之間的優化傳輸,骨幹層設計任務的重點通常是冗餘能力、可靠性和高速的傳輸。核心層一直被認為是所有流量的最終承受者和匯聚者,所以對核心層的設計以及網路設備的要求十分嚴格。

匯聚層: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設備的負荷。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

接入層通常指網路中直接面向用戶連接或訪問的部分。接入層利用光纖、雙絞線、同軸電纜、無線接入技術等傳輸介質,實現與用戶連接,並進行業務和帶寬的分配。接入層目的是允許終端用戶連接到網路,因此接入層交換機具有低成本和高埠密度特性。

拓展資料:

核心層設備將占投資的主要部分。 核心層需要考慮冗餘設計。核心層可以使網路的拓展性更強。網路的控制功能最好盡量少在骨幹層上實施。核心層一直被認為是所有流量的最終承受者和匯聚者,所以對核心層的設計以及網路設備的要求十分嚴格。

匯聚層設備一般採用可管理的三層交換機或堆疊式交換機以達到帶寬和傳輸性能的要求。其設備性能較好,但價格高於接入層設備,而且對環境的要求也較高,對電磁輻射、溫度、濕度和空氣潔凈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接入層由無線網卡、AP和L2Switch組成,按照寬頻網路的定義,接入層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用戶流量的接入和隔離。對於無線區域網WLAN用戶,用戶終端通過無線網卡和無線接入點AP完成用戶接入。

『肆』 網路與最終用戶間的介面是由什麼實現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一、網路體系結構及協議的概念


1、網路體系和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NetworkArchitecture):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用分層研究方法定義的網路各層的功能,各層協議和介面的集合.


2、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的網路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和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讓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為SNA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

結構化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容易處理的子問題,然後加以解決.

層次結構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成層次分明的一組組容易處理的子問題,各層執行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計算機網路結構採用結構化層次模型,有如下優點:

1)各層之間相互獨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層的結構,只要知道是通過層間介面所提供的服務

2)靈活性好,是指只要介面不變就不會因層的變化(甚至是取消該層)而變化

3)各層採用最合適的技術實現而不影響其他層

4)有利於促進標准化,是因為每層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務都已經有了精確的說明


網路協議

協議(Protocol)

網路中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存在各種差異,為了保證相互通信及雙方能夠正確地接收信息,必須事先形成一種約定,即網路協議.

協議:是為實現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路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交換規則(或稱時序/定時關系)

注:通信協議的特點是:層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實體(Entity)

實體:是通信時能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軟硬體設施


介面(Interface)

介面:是指網路分層結構中各相鄰層之間的通信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


1、基本概述

為了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之間以及不同網路之間的數據通信,就必須遵循相同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否則異種計算機就無法連接成網路,這種共同遵循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就是國際標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OSI/RM.


ISO發布的最著名的ISO標準是ISO/IEC7498,又稱為X.200建議,將OSI/RM依據網路的整個功能劃分成7個層次,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interconnection),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應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


2、分層原則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7個層次,分層原則如下:

第七層 應用層

第六層 表示層

第五層 會話層

第四層 傳輸層

第三層 網路層

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第一層 物理層


OSI/RM參考模型

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標就是網路適應系統的要求.

低三層可看作是傳輸控制層,負責有關通信子網的工作,解決網路中的通信問題;高三層為應用控制層,負責有關資源子網的工作,解決應用進程的通信問題;傳輸層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起到連接傳輸和應用的作用.

ISO/RM的最高層為應用層,面向用戶提供應用的服務;最低層為物理層,連接通信媒體實現數據傳輸.

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供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

兩個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了物理層之外(說明了只有物理層才有直接連接),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的協議來進行通信,如兩個對等的網路層使用網路層協議通信.只有兩個物理層之間才通過媒體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當通信實體通過一個通信子網進行通信時,必然會經過一些中間節點,通信子網中的節點只涉及到低三層的結構.


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

在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如下:發送端的各層從上到下逐步加上各層的控制信息構成的比特流傳遞到物理信道,然後再傳輸到接收端的物理層,經過從下到上逐層去掉相應層的控制住信息得到的數據流最終傳送到應用層的進程.

由於通信信道的雙向性,因此數據的流向也是雙向的.


比特流的構成:

數據DATA應用層(DATA+報文頭AH,用L7表示)表示層(L7+控制信息PH)會話層(L6+控制信息SH)傳輸層(L5+控制信息TH)網路層(L4+控制信息NH)數據鏈路層(差錯檢測控制信息DT+L3+控制信息DH)物理層(比特流)


3、OSI/RM各層概述


直接與物理信道直接相連,起到數據鏈路層和傳輸媒體之間的邏輯介面作用.

功能:提供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的方法,實現在物理信道上進行比特流的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比特(bit)

物理層的內容:

1)通信介面與傳輸媒體的物理特性

物理層協議主要規定了計算機或終端DTE與通信設備DCE之間的介面標准,包括介面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

2)物理層的數據交換單元為二進制比特:對數據鏈路層的數據進行調制或編碼,成為傳輸信號(模擬,數字或光信號)

3)比特的同步:時鍾的同步,如非同步/同步傳輸

4)線路的連接:點—點(專用鏈路),多點(共享一條鏈路)

5)物理拓撲結構:星型,環型,網狀

6)傳輸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典型的物理層協議有RS-232系列,RS449,V.24,V.28,X.20,X.21


通過物理層提供的比特流服務,在相鄰節點之間建立鏈路,對傳輸中可能出現的差錯進行檢錯和糾錯,向網路層提供無差錯的透明傳輸.

主要負責數據鏈路的建立,維持和拆除,並在兩個相鄰機電隊線路上,將網路層送下來的信息(包)組成幀傳送,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為了保證數據幀的可靠傳輸應具有差錯控制功能.

功能: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數據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內容:

1)成幀:是因要將網路層的數據分為管理和控制的數據單元

2)物理地址定址:標識發送和接收數據幀的節點位置,因此常在數據頭部加上控制信息DH(源,目的節點的地址),尾部加上差錯控制信息DT

3)流量控制:即對發送數據幀的速率進行控制,保證傳輸正確.

4)差錯控制:在數據幀的尾部所加上的尾部控制信息DT

5)接入控制:當多個節點共享通信鏈路時,確定在某一時間內由哪個節點發送數據

常見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有兩類:一是面向字元型傳輸控制規程BSC;一是面向比特的傳輸控制規程HDLC


流量控制技術

(1)停-等流量控制:發送節點在發送一幀數據後必須等待對方回送確認應答信息到來後再發下一幀.接收節點檢查幀的校驗序列,無錯則發確認幀,否則發送否認幀,要求重發.

存在問題:雙方無休止等待(數據幀或確認幀丟失),解決辦法發送後使用超時定時器;重幀現象(收到同樣的兩幀),解決辦法是對幀進行編號

適用:半雙工通信

(2)滑動窗口流量控制:是指對於任意時刻,都允許發送端/接收端一次發送/接收多個幀,幀的序號個數稱為發送/接收窗口大小

適用:全雙工


工作原理:以幀控制段長為8位,則發送幀序號用3bit表示,發送窗口大小為WT=5,接收窗口大小為WR=2為例來說明

發送窗口

01234

12345

重發1

34567

56701

接收窗口

01(0對1錯)

12(1等2對)

12(正確)

34(正確)

……


滑動窗口的大小與協議的關系:

WT>1,WR=1,協議為退回N步的ARQ(自動反饋請求)

WT>1,WR>1,協議為選擇重傳的ARQ

WT=1,WR=1,協議為停-等式的ARQ


又稱為通信子網層,是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子網的最高層(由於通信子網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在數據鏈路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向資源子網提供服務.

網路層將從高層傳送下來的數據打包,再進行必要的路由選擇,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及順序檢測等處理,使發送站傳輸層所傳下來的數據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傳輸層.

功能:實現分別位於不同網路的源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的數據包傳輸(數據鏈路層只是負責同一個網路中的相鄰兩節點之間鏈路管理及幀的傳輸),即完成對通信子網正常運行的控制.

關鍵技術:路由選擇

傳送信息的基本單位:包(Packer)

網路層採用的協議是X.25分組級協議

網路層的服務:

面向連接服務:指數據傳輸過程為連接的建立,數傳的維持與拆除連接三個階段.如電路交換

面向無連接服務:指傳輸數據前後沒有連接的建立,拆除,分組依據目的地址選擇路由.如存儲轉發

網路層的內容:

邏輯地址定址:是指從一個網路傳輸到另一個網路的源節點和目的節點的邏輯地址NH(數據鏈路層中的物理地址是指在同一網路中)

路由功能:路由選擇是指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演算法在傳輸通路中選出一條通向目的節點的最佳路由.有非適應型(有隨機式,擴散式,固定式路選法)和自適應型(有孤立的,分布的,集中的路選法)兩種選擇演算法

流量控制:

擁塞控制:是指在通信子網中由於出現過量的數據包而引起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


是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的介面和橋梁,完成資源子網中兩節點間的直接邏輯通信.

傳輸層下面的三層屬於通信子網,完成有關的通信處理,向傳輸層提供網路服務;傳輸層上面的三層完成面向數據處理的功能,為用戶提供與網路之間的介面.由此可見,傳輸層在OSI/RM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整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

功能:實現通信子網端到端的可靠傳輸(保證通信的質量)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傳輸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072/3


又稱為會晤層,是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務向表示層或會話層用戶提供會話服務.

功能:提供一個面向用戶的連接服務,並為會話活動提供有效的組織和同步所必須的手段,為數據傳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會話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326/7


表示層處理的是OSI系統之間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通過抽象的方法來定義一種數據類型或數據結構,並通過使用這種抽象的數據結構在各端系統之間實現數據類型和編碼的轉換.

功能:數據編碼,數據壓縮,數據加密等工作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表示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822/3/4/5


應用層是計算機網路與最終用戶間的介面,是利用網路資源唯一向應用程序直接提供服務的層.

功能:包括系統管理員管理網路服務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基本功能.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用戶數據報文

應用層採用的協議有:用於文件傳送,存取和管理FTAM的ISO8571/1~4;用於虛終端VP的ISO9040/1;用於作業傳送與操作協議JTM的ISO8831/2;用於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的ISO8649/50


二、Internet的體系結構

Internet是由無數不同類型的伺服器,用戶終端以及路由器,網關,通信線路等連接組成,不同網路之間,不同類型設備之間要完成信息的交換,資源的共享需要有功能強大的網路軟體的支持,TCP/IP就是能夠完成互聯網這些功能的協議集.

『伍』 選擇題:OSI模型的哪一層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網路服務

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陸』 簡述OSI參考模型的各層及各層的功能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

1、物理層功能: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

3、網路層: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

4、傳輸層: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

5、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

6、表示層: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

7、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

服務與介面

在OSI分層結構模型中,每一層實體為相鄰的上一層實體提供的通信功能稱為服務。N層實體利用N-1層實體所提供的服務,向N+I層實體提供功能更強大的服務。這可以概括為「服務是垂直的」。例如,傳輸層實體利用網路層實體的服務,向應用層實體提供網頁傳輸服務。

在OSI模型中,各層之間的介面都有統一的規則。N層的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是N層實體提供服務給N+1層的地方,SAP可以理解為下層實體之間的邏輯傳輸通道。每一層的SAP都有一個唯一標明它的地址。一個N層可能存在多個SAP。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OSI參考模型

『柒』 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
1、物理層功能: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
3、網路層: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
4、傳輸層: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
5、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
6、表示層: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
7、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
(7)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擴展閱讀: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劃分原則: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OSI參考模型

『捌』 TCP/IP有哪幾層,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TCP/IP是有共網路介面層,網路層,運輸層和應用層共四層協議系統。

第一層是應用層,功能是服務於應用進程的,就是向用戶提供數據加上編碼和對話對的控制。

第二層是運輸層,功能是能夠解決諸如端到端可靠性和保證數據按照正確的順序到達。包括所給數據應該送給哪個應用程序。

第三層是網路層,功能是進行網路連接的建立,和終止及IP地址的尋找最佳途徑等功能。

第四層是網路介面層,功能是傳輸數據的物理媒介,是數據包從一個設備的網路層傳輸到另外一個設備的網路層的方法。還有控制組成網路的硬體設備。

(8)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擴展閱讀:

TCP/IP協議不僅僅指的是TCP和IP兩個協議,而是指一個由FTP、SMTP、TCP、UDP、IP等協議構成的協議簇, 只是因為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和IP協議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稱為TCP/IP協議。

TCP/IP協議產生過程為:

(1)1973年,卡恩與瑟夫開發出了TCP/IP協議中最核心的兩個協議:TCP協議和IP協議。

(2)1974年12月,卡恩與瑟夫正式發表了TCP/IP協議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同時,為了驗證TCP/IP協議的可用性,使一個數據包由一端發出,在經過近10萬km的旅程後到達服務端。

在這次傳輸中,數據包沒有丟失一個位元組,這成分說明了TCP/IP協議的成功。

(3)1983年元旦,TCP/IP協議正式替代NCP,從此以後TCP/IP成為大部分網際網路共同遵守的一種網路規則。

(4)1984年,TCP/IP協議得到美國國防部的肯定,成為多數計算機共同遵守的一個標准。

(5)2005年9月9日卡恩和瑟夫由於他們對於美國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授予總統自由勛章。

TCP/IP協議能夠迅速發展起來並成為事實上的標准,是它恰好適應了世界范圍內數據通信的需要。它有以下特點:

(1)協議標準是完全開放的,可以供用戶免費使用,並且獨立於特定的計算機硬體與操作系統。

(2)獨立於網路硬體系統,可以運行在廣域網,更適合於互聯網。

(3)網路地址統一分配,網路中每一設備和終端都具有一個唯一地址。

(4)高層協議標准化,可以提供多種多樣可靠網路服務。

參考資料:網路——TCP/IP協議

『玖』 OSI參考模型特點及功能

(1)物理層(Physical Layer)

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它主要關心的是通過物理鏈路從一個節點向另一個節點傳送比特流,物理鏈路可能是銅線、衛星、微波或其他的通訊媒介。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幀。

數據幀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稱MAC地址)、控制碼、數據及校驗碼等信息。該層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校驗、確認和反饋重發等手段,將不可靠的物理鏈路轉換成對網路層來說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此外,數據鏈路層還要協調收發雙方的數據傳輸速率,即進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來不及處理發送方來的高速數據而導致緩沖器溢出及線路阻塞。

(3)網路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該層的主要作用是解決如何使數據包通過各結點傳送的問題,即通過路徑選擇演算法(路由)將數據包送到目的地。

另外,為避免通信子網中出現過多的數據包而造成網路阻塞,需要對流入的數據包數量進行控制(擁塞控制)。當數據包要跨越多個通信子網才能到達目的地時,還要解決網際互連的問題。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

該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使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在兩個傳輸實體間的一條主機到主機的、可由用戶控制和設定的、可靠的數據通路。

傳輸層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段或報文。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

會話層得名的原因是它很類似於兩個實體間的會話概念。例如,一個交互的用戶會話以登錄到計算機開始,以注銷結束。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

如果必要,該層可提供一種標准表示形式,用於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表示格式轉換成網路通信中採用的標准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該層通過應用程序來完成網路用戶的應用需求,如文件傳輸、收發電子郵件等。

特點: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拾』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七個層次是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七個層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協商數據交換格式,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10)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擴展閱讀

OSI參考模型的優點

1、分工合作,責任明確

性質相似的工作劃分在同一層,性質相異的工作則劃分到不同層。如此一來,每一層所負責的工作范圍,都區分得很清楚,彼此不會重疊。萬一出了問題,很容易判斷是哪一層沒做好,就應該先改善該層的工作,不至於無從著手。

2、對等交談

對等是指所處的層級相同,對等交談意指同一層找同一層談,例如:第3層找第3層談、第4層找第4層談,依此類推。所以某一方的第N層只與對方的第N層交談,是否收到、解讀自己所送出的信息即可,完全不必關心對方的第N-1層或第N+1層會如何做,因為那是由一方的第N-1層與第N+1層來處理。

其實,雙方以對等身份交談是常用的規則,這樣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各層所負責的事情。因此,通信協議是對等個體通信時的一切約定。

3、逐層處理,層層負責

既然層次分得很清楚,處理事情時當然應該按部就班,逐層處理,決不允許越過上一層,或是越過下一層。因此,第N層收到數據後,一定先把數據進行處理,才會將數據向上傳送給第N+1層,如果收到第N+1層傳下來的數據,也是處理無誤後才向下傳給第N-1層。

任何一層收到數據時,都可以相信上一層或下一層已經做完它們該做的事,層級的多少還要考慮效率與實際操作的難易,並非層數越多越好。

閱讀全文

與提供用戶與網路的介面的是哪個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g卡怎麼設置到2g網路 瀏覽:240
網路播放電視哪個播放器品牌好 瀏覽:725
哈弗h6網路共享哪裡設置 瀏覽:635
筆記本電腦充了網費沒有網路 瀏覽:301
網路有線和無線哪個優先 瀏覽:58
網路營銷策劃師是哪個等級 瀏覽:313
電信網路壞了撥打哪個電話 瀏覽:867
區域網如何建立無線網路 瀏覽:488
無線路由器會導致網路癱瘓 瀏覽:432
蘋果手機網路熱點老是斷網怎麼辦 瀏覽:415
開著5G網路比開4G耗電快多少 瀏覽:569
怎麼干擾房間網路信號 瀏覽:613
華為隨行wifi2連不上網路 瀏覽:401
月亮在網路是什麼意思 瀏覽:239
手機摔了一下4g網路不穩定了 瀏覽:11
騰達5g無線網卡支持多少兆網路 瀏覽:898
中國移動網路運維辛苦嗎 瀏覽:353
帆船安裝衛星網路需要多少錢 瀏覽:762
網路教室雲主機上的軟體怎麼刪除 瀏覽:273
北方網路寬頻設置 瀏覽:63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