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共享傳輸介質方式連接網路的拓撲結構的是( ).(1分)A,匯流排 B,環形 C,星型
通過共享傳輸介質方式連接網路的拓撲結構的是A,匯流排
B. 區域網的訪問控制有哪幾種,分別適用於哪些網路
1、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適用於所有區域網。
2、令牌環訪問控製法:只適用於環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
3、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主要用於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結構中。
(2)採用共享介質技術的網路為擴展閱讀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類似於令牌環,但把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中的各個工作站按一定順序如按介面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個邏輯環。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匯流排,才有發送信息的權力。信息是雙向傳送,每個站都可檢測到站點發出的信息。
CSMA/CD要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如何檢測沖突。當網路處於空閑的某一瞬間,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工作站要同時發送信息,同步發送的信號就會引起沖突。
C. 計算機區域網採用什麼技術共享傳輸介質
雙絞線電纜 雙絞線電纜(簡稱為雙絞線)是綜合布線系統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尤其在星型網路拓樸中,雙絞線是必不可少的布線材料。雙絞線電纜中封裝著一對或一對以上的雙絞線,為了降低信號的干擾程度,每一對雙絞線一般由兩根絕緣銅導線相互纏繞而成。雙絞線可分為非屏蔽雙絞線(UTP)和屏蔽雙絞線(STP)兩大類。其中,STP又分為3類和5類兩種,而UTP分為3類、4類、5類、超5類四種,同時,6類和7類雙絞線也會在不遠的將來運用於計算機網路的布線系統。
D. 共享介質區域網交換式區域網他們有什麼不同
類似是說共享介質用的是HUB,交換式用的是交換機
區別是HUB連十台機器,如果是百兆網,每台機器只能分到10兆帶寬
交換機連十台機器,如果是百兆網,每台機器都能得到百兆帶寬
E. 什麼是享介質式區域網什麼是交換式區域網各有何特點
共享介質區域網一般是指原來早期的同軸電纜區域網,屬於匯流排型的,使用一根電纜鏈接區域網內所有的計算機,線的兩端安裝終端適配器。這種傳輸方式的帶寬是共享的,也就是所有計算機評分10M帶寬,非常容易發生數據包碰撞。
交換式區域網就是我們平常使用的雙絞線到交換機的區域網,這種網路任意兩個節點之間通信是獨享帶寬的,不會影響網內的其他機器。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用一根交叉雙絞線直接連接兩台計算機,那樣也屬於共享介質。這個是特殊情況。
F. 共享區域網和交換區域網
發一個 ppt給你 我特意把它傳到我的網站目錄下了.請盡快下載.幾天後將刪除.
http://www.togl.cn/共享區域網和交換區域網.ppt
第3章 區域網
3.4 共享介質區域網和交換區域網
3.4.1共享介質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及存在的問題
3.4.2 交換區域網的特點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3.4.1 共享介質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區域網技術是建立在"共享介質"的基礎上,網中所有結點共享一條公共通信傳輸介質,典型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是CSMA/CD,Token Ring,Token Bus.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用來保證每個結點都能夠"公平"的使用公共傳輸介質.IEEE 802.2標準定義的共享介質區域網有以下三種:
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匯流排型區域網.
採用Token Bus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匯流排型區域網.
採用Token Ring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環型區域網.
3.4.1 共享介質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應用最廣的一類區域網是第一種,即乙太網(Ethernet).10Base-T乙太網的中心連接設備是集線器(Hub),它是對"共享介質" 匯流排型區域網結構的一種改進.用集線器作為乙太網的中心連接設備時,所有結點通過非屏蔽雙絞線與集線器連接.這樣的乙太網在物理結構上是星型結構,但它在邏輯上仍然是匯流排型結構,並且在MAC層仍然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當集線器接收到某個結點發送的幀時,它立即將數據幀通過廣播方式轉發到其它埠.
3.4.1 共享介質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問題
在10Base-T的乙太網中,如果網中有N個結點,那麼每個結點平均能分到的帶寬為10Mbps/N.顯然,當區域網的規模不斷的擴大,結點數N不斷增加時,每個結點平均能分到的帶寬將越來越少.因為Ethernet的N個結點共享一條10Mbps的公共通信信道,所以當網路結點數N增大,網路通信負荷加重時,沖突和重發現象將大量發生,網路效率急劇下降,網路傳輸延遲增長,網路服務質量下降.為了克服網路規模和網路性能之間的矛盾,人們提出了將"共享介質方式"改為"交換方式"的方案,這就推動了"交換區域網"技術的發展.交換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區域網交換機,它可以在它的多個埠之間建立多個並發連接.圖3.6簡單說明了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圖中交換機為站點A 和站點E,站點B 和F,站點C和站點D分別建立了並行,獨立的三條鏈路,使之能同時實現A和E,B和F,C和D之間的通信.
3.4.1 共享介質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問題
圖3.6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3.4.2 交換區域網的特點
我們以交換乙太網(Switch Ethernet)為例說明交換區域網的共同特點.交換乙太網是指以數據鏈路層的幀為數據交換單位,以乙太網交換機為基礎構成的網路.它根本上解決了共享乙太網所帶來的問題.其特點如下:
允許多對站點同時通信,每個站點可以獨占傳輸通道和帶寬.
靈活的介面速率
具有高度的網路可擴充性和延展性
易於管理,便於調整網路負載的分布,有效地利用網路帶寬
交換乙太網與乙太網,快速乙太網完全兼容,它們能夠實現無縫連接
可互連不同標準的區域網.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1. 交換區域網的基本結構
交換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區域網交換機,它可以在它的多個埠之間建立多個並發連接.為了保護用戶已有的投資,區域網交換機一般是針對某類區域網(例如802.3標準的Ethernet或802..5標準的Token Ring)設計的.
典型的交換區域網是交換乙太網(Switched Ethernet),它的核心部件是乙太網交換機.乙太網交換機可以有多個埠,每個埠可以單獨與一個結點連接,也可以與一個共享介質式的乙太網集線器(Hub)連接.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如果一個埠只連接一個結點,那麼這個結點就可以獨占整個帶寬,這類埠通常被稱作"專用埠";如果一個埠連接一個與埠帶寬相同的乙太網,那麼這個埠將被乙太網中的所有結點所共享,這類埠被稱為"共享埠".典型的交換乙太網的結構如圖3.7所示.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圖3.7 交換乙太網的結構示意圖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2. 區域網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典型的區域網交換機結構與工作過程如圖3.8所示.圖中的交換機有6個埠,其中埠1,4,5,6分別連接了結點A,結點B,結點C與結點D.那麼交換機的"埠號/MAC地址映射表"就可以根據以上埠號與結點MAC地址的對應關系建立起來.如果結點A與結點D同時要發送數據,那麼它們可以分別在Ethernet幀的目的地址欄位(DA)中添上該幀的目的地址.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圖3.8 交換機的結構與工作過程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例如,結點A要向結點C發送幀,那麼該幀的目的地址DA=結點C;結點D要向結點B發送幀,那麼該幀的目的地址DA=結點B.當結點A,結點D同時通過交換機傳送Ethernet幀時,交換機的交換控制中心根據"埠號/MAC地址映射表"的對應關系找出幀的目的地址的輸出埠號,那麼它就可以為結點A到結點C建立埠1到埠5的連接,同時為結點D到結點B建立埠6到埠4的連接.這種埠之間的連接可以根據需要同時建立多條,也就是說可以在多個埠之間建立多個並發連接.
3.4.3 交換區域網的工作原理
乙太網交換機的幀轉發方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直接交換方式
存儲轉發方式
改進直接交換方式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1. 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
交換機的作用是對封裝的數據包進行轉發,並減少沖突域,隔離廣播風暴.從組網的形式看,交換機與集線器非常類似,但實際工作原理有很大的不同.
從OSI體系結構看,集線器工作在 OSI/RM的第一層,是一種物理層的連接設備,因而它只對數據的傳輸進行同步,放大和整形處理,不能對數據傳輸的短幀,碎片等進行有效的處理,不進行差錯處理,不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屬於數據鏈路層的連接設備,不但可以對數據的傳輸進行同步,放大和整形處理,還提供數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的保證.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從工作方式和帶寬來看,集線器是一種廣播模式,一個埠發送信息,所有的埠都可以接收到,容易發生廣播風暴;同時集線器共享帶寬,當兩個埠間通信時,其它埠只能等待.交換機是一種交換方式,一個埠發送信息,只有目的埠可以接收到,能夠有效的隔離沖突域,抑制廣播風暴;同時每個埠都有自己的獨立帶寬,兩個埠間的通信不影響其它埠間的通信.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2. 交換機的技術特點
目前,區域網交換機主要是針對乙太網設計的.一般來說,區域網交換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技術特點.
低交換傳輸延遲
高傳輸帶寬
允許10Mbps/100Mbps共存
支持虛擬區域網服務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3. 第三層交換技術
簡單的說,第三層交換技術就是"第二層交換技術+第三層轉發".第三層交換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區域網中網段劃分之後網段中的子網必須依賴路由器進行管理的局面,解決了傳統路由器低速,復雜所造成的網路瓶頸問題.
一個具有第三層交換功能的設備,是一個帶有第三層路由功能的第二層交換機,但它是兩者的有機結合,而不是簡單地把路由器設備的硬體及軟體疊加在區域網交換機上.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其工作原理如下:假設兩個使用IP協議的站點A,B通過第三層交換機進行通信,發送站點A在開始發送時,把自己的IP地址與B站的IP地址比較,判斷B站是否與自己在同一子網內.若目的站B與發送站A在同一子網內,則進行第二層的轉發.若兩個站點不在同一子網內,如發送站A要與目的站B通信,發送站A要向"預設網關"發出ARP(地址解析)封包,而"預設網關"的IP地址其實是第三層交換機的第三層交換模塊.當發送站A對"預設網關"的IP地址廣播出一個ARP請求時,如果第三層交換模塊在以前的通信過程中已經知道B站的MAC地址,則向發送站A回復B的MAC地址.否則第三層交換模塊根據路由信息向B站廣播一個ARP請求, B站得到此ARP請求後向第三層交換模塊
3.4.4 區域網交換機技術
回復其MAC地址,B站得到此ARP請求後向第三層交換模塊回復其MAC地址,第三層交換模塊保存此地址並回復給發送站A,同時將B站的MAC地址發送到第二層交換引擎的MAC地址表中.從這以後,當A向B發送的數據包便全部交給第二層交換處理,信息得以高速交換.由於僅僅在路由過程中才需要第三層處理,絕大部分數據都通過第二層交換轉發,因此第三層交換機的速度很快,接近第二層交換機的速度,同時比相同路由器的價格低很多.可以相信,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第三層交換機有望在大規模網路中取代現有路由器的位置.
G. 區域網從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可分為哪兩類乙太網屬於其中的哪一類區域網
傳輸訪問控制方式與區域網的拓撲結構/工作過程有密切關系.目前,計算機區域網常用的訪問控制方式有三種,分別用於不同的拓撲結構: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en bus).
1 CSMA/CD
最早的CSMA方法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的ALOHA廣播分組網路,1980年美國DEC、Intel和Xerox公司聯合宣布Ethernet網採用CSMA技術,並增加了檢測碰撞功能,稱之為CSMA/CD。這種 方式適用於匯流排型和樹形拓撲結構,主要解決如何共享一條公用廣播傳輸介質。其簡單原理 是:在網路中,任何一個工作站在發送信息前,要偵聽一下網路中有無其它工作站在發送信 號,如無則立即發送,如有,即信道被佔用,此工作站要等一段時間再爭取發送權。等待時 間可由二種方法確定,一種是某工作站檢測到信道被佔用後,繼續檢測,直到信道出現空閑 。另一種是檢測到信道被佔用後,等待一個隨機時間進行檢測,直到信道出現空閑後再發送 。
CSMA/CD要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如何檢測沖突。當網路處於空閑的某一瞬間,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工作站要同時發送信息,這時,同步發送的信號就會引起沖突,現由IEEE802.3標准確定的CSMA/CD檢測沖突的方法是:當一個工作站開始佔用信道進行發送信息時,再用碰撞 檢測器繼續對網路檢測一段時間,即一邊發送,一邊監聽,把發送的信息與監聽的信息進行比較,如結果一致,則說明發送正常,搶占匯流排成功,可繼續發送。如結果不一致,則說明 有沖突,應立即停止發送。等待一隨機時間後,再重復上述過程進行發送。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2 令牌環
令牌環只適用於環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其主要原理是:使用一個稱之為「令牌」的控制標 志(令牌是一個二進制數的位元組,它由「空閑」與「忙」兩種編碼標志來實現,既無目的地 址 ,也無源地址),當無信息在環上傳送時,令牌處於「空閑」狀態,它沿環從一個工作站到 另 一個工作站不停地進行傳遞。當某一工作站准備發送信息時,就必須等待,直到檢測並捕獲 到經過該站的令牌為止,然後,將令牌的控制標志從「空閑」狀態改變為「忙」狀態,並發送出一幀信息。其他的工作站隨時檢測經過本站的幀,當發送的幀目的地址與本站地址相符時,就接收該幀,待復制完畢再轉發此幀,直到該幀沿環一周返回發送站,並收到接收站指向發送站的肯定應簽信息時,才將發送的幀信息進行清除,並使令牌標志又處於「空閑」狀 態,繼續插入環中。當另一個新的工作站需要發送數據時,按前述過程,檢測到令牌,修改狀態,把信息裝配成幀,進行新一輪的發送。
令牌環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它能提供優先權服務,有很強的實時性,在重負載環路中,「令牌 」以循環方式工作,效率較高。其缺點是控制電路較復雜,令牌容易丟失。但IBM在1985年 已解決了實用問題,近年來採用令牌環方式的令牌環網實用性已大大增強。
3 令牌匯流排
令牌匯流排主要用於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結構中。它的訪問控制方式類似於令牌環,但它是把總 線形或樹形網路中的各個工作站按一定順序如按介面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個邏輯環。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匯流排,才有發送信息的權力。信息是雙向傳送,每個站都可檢測到其它站 點發出的信息。在令牌傳遞時,都要加上目的地址,所以只有檢測到並得到令牌的工作站, 才能發送信息,它不同於CSMA/CD方式,可在匯流排和樹形結構中避免沖突。
這種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各工作站對介質的共享權力是均等的,可以設置優先順序,也可以不設 ;有較好的吞吐能力,吞吐量隨數據傳輸速率增高而加大,連網距離較CSMA/CD方式大。缺 點是控制電路較復雜、成本高,輕負載時,線路傳輸效率低。
H. 乙太網技術的共享介質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技術規定了多台電腦共享一個信道的方法。這項技術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net,它使用無線電波為載體。這個方法要比令牌環網或者主控制網要簡單。當某台電腦要發送信息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則:
開始 - 如果線路空閑,則啟動傳輸,否則轉到第4步 發送 - 如果檢測到沖突,繼續發送數據直到達到最小報文時間 (保證所有其他轉發器和終端檢測到沖突),再轉到第4步. 成功傳輸 -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成功,退出傳輸模式。 線路忙 - 等待,直到線路空閑 線路進入空閑狀態 - 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轉到第1步,除非超過最大嘗試次數 超過最大嘗試傳輸次數 - 向更高層的網路協議報告發送失敗,退出傳輸模式 就像在沒有主持人的座談會中,所有的參加者都通過一個共同的媒介(空氣)來相互交談。每個參加者在講話前,都禮貌地等待別人把話講完。如果兩個客人同時開始講話,那麼他們都停下來,分別隨機等待一段時間再開始講話。這時,如果兩個參加者等待的時間不同,沖突就不會出現。如果傳輸失敗超過一次,將採用退避指數增長時間的方法(退避的時間通過截斷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來實現)。
最初的乙太網是採用同軸電纜來連接各個設備的。電腦通過一個叫做附加單元介面(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發器連接到電纜上。一根簡單網線對於一個小型網路來說還是很可靠的,對於大型網路來說,某處線路的故障或某個連接器的故障,都會造成乙太網某個或多個網段的不穩定。
因為所有的通信信號都在共用線路上傳輸,即使信息只是發給其中的一個終端(destination),某台電腦發送的消息都將被所有其他電腦接收。在正常情況下,網路介面卡會濾掉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信息,接收目標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時才會向CPU發出中斷請求,除非網卡處於混雜模式(Promiscuous mode)。這種「一個說,大家聽」的特質是共享介質乙太網在安全上的弱點,因為乙太網上的一個節點可以選擇是否監聽線路上傳輸的所有信息。共享電纜也意味著共享帶寬,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乙太網的速度可能會非常慢,比如電源故障之後,當所有的網路終端都重新啟動時。
I. 共享介質的網路和交換網路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共享式網路採用如中繼器,hub一類低端網路設備,在該網中的所有設備共享一個廣播域和一個沖突域,收發數據是基於共享的。而交換式網路建立在有交換機和路由器一些較高端設備上,它們可以有效的劃分廣播域和沖突域,以實現無沖突的網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