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社交網路用戶知識共享行為與動機

社交網路用戶知識共享行為與動機

發布時間:2022-05-12 17:15:53

A. 網上交友的動機 和交友的標准

網上交友的動機和交友的標准。網上交友的動機一般的都是有所利益,所圖的或者是各方面吧。

B. 結合實際,談談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路信息用戶行為有哪些新的變化,呈現什麼樣的特徵 在線等

用戶行為新變化的表現:

1、傾向社群化生活

從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機QQ群活躍用戶數年均增長率為72%,這表明網路社群化生活呈不斷增長趨勢。截至2015年6月,移動端QQ群的消息量佔比為66%,遠遠超過PC端34%的比例,這表明用戶更多是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社交分享。與騰訊QQ一樣,微信也可以搭建公共群。

除群生活以外,微信還開通了公眾服務號,開發者在公眾號上為各種不同興趣、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媒介方式與特定群體實現全方位溝通互動,使線上線下得以連接。

2014年5月,騰訊手機QQ推出基於興趣的公開主題社區——興趣部落,與擁有共同興趣標簽的QQ群實現打通和關聯,形成以興趣聚合的社交生態系統。此外,微博群、微博熱門話題、網路貼吧、天涯社區、貓撲等公共社區也都聚集著大量用戶,有各自特點鮮明的社群生活,體現用戶在社交網路中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2、更樂於互動分享

科技網站Digital Trends的報道表明:「與閱讀文章相比,人們更樂意分享文章,這是典型的現代信息消費方式。」相比於PC端,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操作的簡易性和網路設備的便攜性,用戶對所接觸的信息更樂於參與互動並隨手轉發,而且用戶往往是多屏參與信息互動與分享,即在PC端接受信息,在移動端參與節目互動。

如很多電視媒體利用掃碼、搖一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跨屏互動。娛樂化的體驗容易獲得用戶追捧,用戶也樂意在接收新信息的過程中在社交網路中分享,吸引社交好友共同參與,而一旦引爆社交網路將收獲不可估摸的市場紅利。

3、獲取信息的表面化

移動互聯網的簡易操作解放了用戶的話語權,使得用戶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由狀態,生產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

可見移動互聯網產生了海量信息,填充在社交網路的各個角落。與海量信息相對的是用戶有限的注意力資源,信息量越大,注意力資源就越稀缺。

印度InMobi公司發布的《2014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洞察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利用手機和平板上網時間總計達到146分鍾,其中,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為5.8小時。

即使用戶將5.8個小時全部用在社交網路中獲取信息,也只是獲取一小部分,而且面對網路紛雜的信息,用戶注意力很難集中,極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對信息的獲取就過於淺顯,浮於表面。

4、關注點指向明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行為社交化變遷還體現在用戶更為關注眼前的熱點事件,更樂於分享指向明晰的事件,很容易形成「一呼群應」的效果。

用戶的社交化行為更多表現在移動即時通信類的社交軟體上,而對於搜索軟體,社交化的行為特徵還沒有表現出明顯傾向,但移動端搜索量已高出PC端搜索量,未來移動端的全社交化趨勢還是很明朗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很容易在社交活動中被轉移,注意力也會迅速被不斷更新的熱點事件所吸引,很難對同一事件保持長久關注。

特徵

第一,網路用戶數量增長迅速,人數眾多。信息社會是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主導的社會,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成為社會的主要需求,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可能成為知識的需求者。

第二,網路用戶的類型不斷分化。在物理世界中,用戶分布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徵;網路打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信息交流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和獲取信息。在這種環境下,用戶概念呈現出新的含義,網路用戶結構差異大、職業分散、行業分布廣泛。

第三,網路用戶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傳遞者和接受者,用戶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方位的特徵。任何網路行為人都可能置身於信息兩端,既可以發布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

(2)社交網路用戶知識共享行為與動機擴展閱讀

網路用戶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方式主要靠信息檢索和信息瀏覽。信息檢索是一種有明確目標、有計劃、能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信息獲取行為;而信息瀏覽是沒有具體信息需求目標或難以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較隨意的信息獲取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瀏覽行為可能缺乏明確目標,也可能沒有計劃性,但這並非意味著它就不具有目的性。作為用戶的信息行為之一,瀏覽同樣具有行為上的目的性,那就是滿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

在實際的信息獲取活動中,二者有時難以清楚地劃清界限,常常相互聯系、交叉或被整合在一起使用。信息檢索與信息瀏覽常被用戶簡稱為信息查尋。對於網路資源的信息查尋,庫爾梭(CarolC.Ku)提出的信息查尋模式為我們清楚地描述了其具體過程。

庫爾梭模式的最基本的假設是:用戶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疑惑與挫折會隨著信息查尋過程的推進、獲得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而減少。她運用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來描述用戶如何建構他們所遇到的信息。

她還認為,信息查尋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需求表達的過程,需求目標的形成(觀點形成)是信息查尋成敗的關鍵,所以,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是庫爾梭信息查尋行為模式的精髓所在。

C. 如何激發人們的分享欲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激發他們炫耀的本能,並且通過標簽讓他們有歸屬感,找到認同。


而網路中的分享則可以實現(至少是表面上的)群體歸屬感和尊重。

都是群居性動物,都需要尋找歸屬感和尊重。
而網路中的分享則可以實現(至少是表面上的)群體歸屬感和尊重。

分享的前提不是後面提到的牛逼和傻逼,大前提是分享平台上有你想讓他看到該內容的人。

比如用戶有一張圖片,用戶不想讓朋友圈的人看到,那麼無論你怎麼去美化那張圖片,用戶還是不想分享。

所以這是分享的大前提——希望與能相互理解的人交流,也就是說,分享的平台上一定要有能相互理解的人。

D. 什麼是表現用戶行為,動機和個人喜好

摘要 .親親,很高興為您解答:為您查詢到,表現用戶行為、動機和個人喜好屬於用戶畫像的分析方式,是一種圖形表示,能夠將用戶 的各種數據信息以圖形化的直觀形式展示出來,幫助運營人員更好地進行用戶定位。

E. 舉例說明行為與動機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心理學知識。這要長篇大論的。簡單的回答:動機是行為的前提,行為是冬季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但是又有區別。

F. 社交網路的帶來影響

2008年後,社交網路的發展引人注目。截至2013年5月,約有一半以上的中國網民通過社交網路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網路已成為覆蓋用戶最廣、傳播影響最大、商業價值最高的web2.0業務。社交網路巨大的發展潛力更是一度被國內外各大風投機構與公司看好,紛紛注資。
社交網路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對人們的信息獲得、思考和生活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社交網路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展現自我、營銷推廣的窗口。但是與此同時,社交網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包括個人信息的泄露等等。尤其是青少年,他們處在社交網路的前端,但同時也是受影響最深的。
研究中說,「一個社區賬號可以是萌生浪漫的地方,也可以是沖突的舞台,在過去,談話的中介是信件、電話或手機。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接觸到更廣闊的網路用戶。在這個新的環境里,關於行為和禮貌的社會規則仍然在形成中。」
對青少年來說超過22%的青少年的在線行為最終「使他們與某個人的友誼結束」;25% 的青少年在社交網路上的行為最終導致了面對面的爭吵或對抗;13% 的青少年在社交網路上有對抗之後,第二天去學校會感覺緊張,同樣百分比的青少年因此與父母產生了問題;8% 的青少年因為社交網路上的事情最終產生了身體對抗,6% 的人因此在學校遇到了麻煩。
聯盾護航360調查發現,未成年人藉助社交網路,建立虛擬的人際信任關系。74.8%的未成年人覺得網路社交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70.0%的未成年人覺得網上聊天比面對面交談讓自己更加輕松自在,69%的未成年人強調,網路社交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網路社交在未成年人眼中有獨特的魅力。

G. 如何做創業營銷

創業讓人充滿鬥志。然而不幸的是,「想做就做,船到橋頭自然直」這種理論並沒有啥實際效果,一夜成功的創業故事背後是你未能想像的心酸。

今天要說的是創業營銷,有限的時間、資金和人才使得創業營銷格外艱難。

你得確保每一分努力都用到點上。這還不算難,更難的是傳統營銷策略在這里常常無用武之地。

創業營銷是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那到底怎麼辦呢?秘訣是把內容營銷和公關合理結合。

所以,重頭來了——值得所有創始人一讀的終極創業營銷指南。

夯實基礎

社交媒體是最重要的推廣方式。因為好的營銷內容可以為你網站帶來大量潛在客戶,進而影響更多的人,社交媒體可以說是創業公司市場營銷的最佳工具。當然,如何最大化利用社交媒體的營銷價值也是有技巧的。


1.選對社交媒體網路

往往創業公司在社交媒體網路的選擇上不假思索。常見的誤區有兩個:試圖拿下所有社交網路與(只因競爭對手也在做所以我也試圖爭取)某個特定的社交網路。假如你的競爭對手瞄準了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然後你也會瞄準這些,對嗎?也許,但不完全是。

Facebook、Twitter、LinkedIn、Tumblr、Reddit、Pinterest還有Instagram都是現今非常熱門的社交網路。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極好的推廣平台,但同時他們各自也有特點。Facebook的強大之處在於當你已經有一群特別喜歡發照片和視頻的用戶後效果特別好,而Twitter則適合喜歡轉發鏈接的潛在客戶。

簡言之,每個社交網路的工作機制都不同。所以盲目地投資社交網路實屬下策。好好思量一下你希望推廣的網路和社區,然後再思忖下哪個社交平台最合適。

建議:社交網路本身的人群特點也值得考慮。比如Tumble,它的用戶群體偏向年輕人,喜歡分享勵志名言跟趣味圖片。如果你的受眾對象是這個群體,再把時間浪費在LinkedIn上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


2.找准推廣的最佳時機

什麼時候發Tweet或者更新Facebook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永遠是個謎。如果你的目標是青少年,在上學期間早上和晚上大概是最佳時機。那要是在暑假呢?那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說到底,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沒有標准。但是,至少有些規律可循。

Facebook:

周六最佳;美國東部時間中午12點分享內容效果甚好;兩天更新一條為最佳頻率。

Twitter: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轉發;每小時1-4條鏈接推文;周二、周三、周四、周六和周日被認為最佳;東部時間早上6點、中午12點和晚上6點最好發帶鏈接的推文。


3.使用關鍵詞列表

現在是時候亮出你的關鍵詞列表了。在社交媒體上你可以用關鍵詞列表最大化你的影響力。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社交網路管理工具,比如HootSuite。你可以設置核心關鍵詞的搜索流。以MarilynJean為例,「在線購物俱樂部」可能是他們的關鍵詞搜索流之一。那麼利用社交網路管理工具他們可以監視任何與「在線購物俱樂部」這個關鍵詞有關的對話然後強行植入。但是最終MarilynJean會慢慢被這些目標客戶所熟知。

建議:用關鍵詞列表來幫助你定點投放在線廣告。


4.創建並利用影響者名單

在線營銷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好方法是影響傳播者。對創業公司來說,與成千上萬的人建立有高度影響力的關系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所以不如想辦法與已經具備影響力的人建立穩固的關系。

比如,MarilynJean可能會通過Twitter與時下的明星媽媽建立聯系,如果這些媽媽們喜歡MarilynJean的產品或服務,他們就可以在Twitter上轉發推薦給自己的粉絲。然後MarilynJean的粉絲和閱讀量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建議:記者和社區領袖也是不錯的影響者。不要局限於名人,他們有時候不好搞定。

當然影響者名單也不可盲目而定。至少得做一點市場研究功課。比如誰在寫那些博客文章?在Twitter上輸入核心關鍵詞然後看看誰出現在結果中等等。還有一點需要記住,粉絲多不代表影響力大。互動才是關鍵。


5.創建一個博客

創建博客別提多簡單了。無非就是下載軟體,上傳到伺服器然後設置一番。WordPress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免費,又有很多強大的插件。比如Yoast SEO這個插件,可以協助Google或者其他搜索引擎定位你的內容並排序。

在後台設置妥當之後,就可以考慮界面設計了。這個時候最好還是詢問一下專業設計師的意見。然後再邀請10個好友問問他們的反饋意見。你絕對會感受到美的吸引力。記住,設計很重要,它直接關繫到用戶體驗,但是不必全是消費信息。你的博客是傳達內容、概念的媒介。你的設計要簡潔有力地突顯出你的公司特點。

為了確保你的設計沒有走偏,以下問題可以幫到你:

♦ 後退眯起眼睛,網站看起來還正常不?

♦ 功能列表是否顯眼?

♦ 是否有社交媒體分享功能?

♦ 有沒有博客訂閱和RSS反饋?

♦ 博客主頁上有精彩圖片嗎?

♦ 每一篇博文是不是都有社交媒體分享功能?

提示:雖然WordPress不是唯一的博客平台,但確實是使用最廣泛的平台。

H. 網路社會中人們交往關系的變化。

人際傳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協調人際關系,交流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統一社會態度並支配他人行動等。通常情況下,人際傳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藉助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動。人際傳播的最大特點是體現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信息互動過程,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意見、感情的交流與溝通行為,是人際關系得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的潤滑劑。人際傳播可以是面對面的信息傳播,也可以是藉助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由於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際傳播現在越來越藉助於現代傳播媒介進行溝通,由此,也出現了許多新的交流方式,本文將從網路人際傳播涉及的各種復雜因素來闡釋網路社會對傳統人際傳播的影響及其自身的發展特點。
一、交換理論與網路人際傳播的現實發展
社會交換論的創立者喬治·C·霍曼斯認為,人與人直接的、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換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形式,它由功利需要推動,通常交換雙方都理性地計算代價與報酬。廣義的社會交換不僅指交換緊缺物質產品,還應包括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交流主要包括人們之間對贊同、尊重、依從、愛等情感方面的交換與交流。比如,交往者自身的年齡、資歷、社會地位、知識或專長等都可以作為人際互動中的投資因素產生作用。人們一般選擇那些與自己在社會地位或其它方面相近的人進行互動,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物以類聚」。在這種融洽的條件下,交往者可以相互擁有肯定的情感或通過交往活動能夠得到相互報償,這將進一步促進雙方的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社會的變遷與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性,社會交往的成本與所承擔的風險是比較高的。顯然,網路交往在成本和風險這兩個方面都已降至相對較低的層次。當然,網路人際關系中的資源交換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說,在網上人們最需要得到的利益或回報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安慰和愉悅。其中,除了交流信息這一普遍性資源外,主要是一些特殊性的資源得到廣泛交換,比如認可、尊重、關心、愛與情感等。「在網路人際關系的不同發展階段,雙方能交換或共享的資源並不相同,即交換的能力會有強弱變化,各自得到的回報也並不一定是對等的。有些人只想找個臨時的傾聽者,但多數人在參與網路交流時,還是期待與他人在精神或情感方面有對等的交流或交換。」①上述這些特殊性資源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變得越來越稀缺,而網路空間則有效克服了現實中的各種交流壁壘。網路空間畢竟不同於物理現實,在這個吻合人的內在需求的、內心生活的自由舞台上,要實現這些交換畢竟是比較容易的。對大多數聊友來說,雙方的交流過程既可能是達成資源交換的手段,有時交流過程本身也可能是目的。換言之,交流行為和過程本身即為一種親密的共享。
網路虛擬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就充分體現了這種交換與交流的雙重需要,不但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形式,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社會存在的新形式,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形成了人類的虛擬生活方式。虛擬化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趨勢。BBS、網路在線通訊、電子郵件、博客(群)、跨地域性的內部網路、電子購物、網路角色扮演游戲等多種網路應用程序組成了數以百計的網路虛擬社區。
根據社區成員需求的不同特點,虛擬社區可進一步分為興趣型社區、關系型社區、娛樂型社區、事務型社區等。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整個網路社會就是一個虛擬的現實世界,一切現實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網路社會里都有所體現,即使是現實社會里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在網路社會里也都有各種高級的復製版本,如,網路志願者組織、虛擬旅館、網路超市,換言之,某些虛擬社區和虛擬社會組織具有類似傳統社會組織的突出特點。總之,網民在這些不同類型的社區里可以產生虛擬交往,並具有用無風險發泄取代日常行為規范的特點。
二、心理學視域下的網路人際傳播的本體化存在
人際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它形式的傳播都無不以人際傳播為基礎,都是人際傳播的某種延伸或變形。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際傳播也經歷著不斷變革,這種變革的表現形式就是人際傳播媒介的日新月異。互聯網作為一種嶄新媒介就承載著人際傳播新型工具的作用,互聯網的人際傳播功能伴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而不斷增加新的應用模式,並迅速介入人們的生活,給人際傳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互聯網作為人際傳播的媒介和交往方式。
在基於數字化構成的網路社會空間中,人們可以和身處其他國家和地區網路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聯系交往。這種「虛擬交往」加大了人際傳播的多元性和便捷性,促進了主體交往活動效率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路拉近了人們之間的信息傳遞距離。雖然人們的交往對象范圍得到擴展,但網路人際交往的偶然性也使萍水相逢的交流對象之間缺乏信任。基於這種情況,可以看到,這種網路交往方式摒除了人際傳播的物理距離,但與此同時,它所帶來的「不信任」和「懷疑」態度卻拉長了人們交往的心理距離。產生「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就是網路交往中存在太多不願表露真實自我和提供虛假信息的交往個體,使人們無法對網路媒介產生信任。從人們選擇網路文本聊天這種人際交往手段的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總的說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進行交流是因為它符合了人際傳播主體普遍的「自我掩藏」心理,使其能獲得比傳統人際交往更有力的掩飾方式。這種心理狀態又可細分為兩種情況:
一方面,交往中害怕被他人感知。《現代心理學》教程告訴我們:「個人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會不自覺地與別人保持相當的距離,甚至企圖在其周圍劃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不希望別人侵入。」因為有這種對他人侵入的「怕」,使人在感知他人的過程中產生了被他人感知的「怕」。而通過網路文本建立起來的交往方式,由於其「非面對面」性,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不被直接感知的交往方式。
另一方面,交往中害怕被他人拒絕。在羅傑斯的人格自我論中曾提到過一種觀點,即個體根據直接性經驗與評價性經驗形成自我觀念時,對別人懷有一種強烈的尋求積極關注的心理傾向。所謂積極關注,簡言之,就是好評,希望別人以積極的態度支持自己。在這種渴望獲得「積極評價」的心理驅動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就會產生害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與此同時,具有渴望被他人認同的強烈心理訴求,這就使得人們希望在人際交往中塑造一個有別於真實自我的形象,突出某些方面的優點、掩藏某些方面的弱點,並且希望別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最佳自我形象留下印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人際傳播中都混有真相和假相。人們之所以選擇網路交往,就是因為可以在交往中按自己的期望,塑造一個不同於「本相」的「假相」,塑造一個更容易為他人所接受的形象和身份。在網上,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使用有關個人屬性的真實信息來進行交流,也正因為如此,通過網路文本交往的人們可以隨意虛構若干種身份來構築個人魅力。在網路交往中,只要一個人願意,隨時都可以把真實的自我掩藏起來,隨時都有無數個塑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雖然帶有虛擬性,但是畢竟滿足了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可見,網路文本聊天的交往方式將人們「自我掩藏」的心理強化了,逐漸使人們相信在網路交往中信息的失真、對他人感知的不完整是自然而然的、是理所應當的。在這種認識下,通過網路文本聊天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是在「非信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在陌生人之間)。網路這種新媒介雖然拉近了人們人際交往的物理距離,但是疏遠了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②
三、網路人際傳播中的個人身份確認與網路負面因素治理
個體的真實性身份問題一直是網路社會中爭議最多的問題,也是網路負面因素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以下將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方面,從本質上說,互聯網社會人際傳播的負面問題產生於網民身份的虛擬性。
網路社會(虛擬社會)的核心困難就是沒有可靠的身份識別信號,每一個潛在對話者都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從而人們無法確立關於交往能力(包括道德素養)的恰當的准入限制。於是,當行為不發生負外部性時,這一網路社會是可以維持的。否則,任何網路社會都難以長期存在。這一定理稱為「關於互聯網社會的無名氏定理」。③這一定理代表了網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過這則定律卻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
這種不穩定的負面因素從何而來呢?答案就在於無法確立關於網路交往能力的恰當的准入限制。理性地分析這種狀況,從個人真實身份與網路人際傳播動機來看,人們使用網路不僅為了尋找信息,更為了尋求情感支持和歸屬感。大多數網上沖浪者都是為了尋找溝通、共性、同伴和集體感,實現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這不僅僅是現實人際傳播的重要動機,同樣也是網路人際傳播的重要動機。可以說,「自我認知既是傳播主體對自身在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為的認知,更是他人對自我的角色評價和角色期待。網路人際傳播主體首先要賦予自己一個網路角色,即使該角色或多或少與自身在現實中的角色相差甚遠。」④應該肯定,大多數人上網的心理動機和初衷是好的,身份確認與否也無傷大雅。但是在某些別有用心的網民渾水摸魚的心理動機的驅使下,這種網民身份的模糊性和虛假性就成為了「網戀欺騙」之類網路交往中惡性事件的萬惡之源,這無疑也使網路交往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我們也常常聽到在網路交往中「不可以輕信他人」之類的忠告,以至於形成了對網路「信息不真實」的先入為主的觀念。由於對他人的形象、身份等信息無法確認,人們對網路交往中他人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都存在嚴重質疑。所以,目前,網路人際交往對象更多傾向於在現實生活中所認識的人之間進行交往,比如QQ上的「好友群」,而陌生的交往對象則僅限於一個單獨的名曰「陌生人」的網路群或MSN的共享空間之類,而對於完全開放的Blog,大多數人也只是記錄想法、發表意見,很少會與陌生人深交。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網路人際傳播過程,是一個從全面試探逐漸走向穩定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廣種薄收的過程。個人真實身份在這種持續性傳播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傳播主體間日益加深了解和信任的重要內容,也是雙方維持穩定傳播關系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從解決問題的手段上來說,網路人際傳播中負面因素的克服還需採取源頭治理的方式。
人生命之始本能的傳播就是人際傳播,當人際傳播從本能轉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識的傳播時,這種傳播越發變得莫測了,人與人之間豐富而復雜的各種心理因素油然而生。換言之,網路人際傳播的不和諧成為了現實人際傳播諸多矛盾的導火線,這就意味著網路人際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及網路人際傳播所引發的負面道德影響,如道德觀念淡化、道德行為失范、道德人格分裂等,將越來越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的重要來源。
有鑒於此,對網路人際傳播中負面因素的克服還需採取源頭治理的方式。網路傳播是網路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對其弊端的治理還需用技術的手段進行完善。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電腦會經常接收到大量的垃圾郵件和不良信息,這同樣是讓人很惱火的一件事。那麼,類似於這種由網路技術產生的負面效應問題還要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如,網路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可以通過一些相應的網路規范管理和網路技術屏蔽手段來加以適當地處理。為了保證互聯網的長期安定,也可以採用硬性規范措施,即採取互聯網實名登記制度和互聯網社區自治的相關配套制度進行相應管理。
綜上所述,人際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網路人際溝通作為現實社會人際溝通的必要補充,若趨利避害,它完全可以有效地達到對人的情緒進行調控、對人際關系進行有效調整的效果,有利於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總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背景之下,人際傳播的手段日趨多元化,形式的變化不但沒有消解人際傳播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反倒進一步彰顯了人際傳播的本質屬性。▲

I. 什麼叫社交網路

專指社交網路服務,包括了社交軟體和社交網站。也指社交現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載體,如簡訊SMS服務。SNS的另一種常用解釋:全稱Social Networking Site,即"社交網站"或"社交網"

SNS也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交網路軟體,是一個採用分布式技術,通俗地說是採用P2P(Peer to Peer)技術,構建的下一代基於個人的網路基礎軟體。


注意事項

社交網路服務是一個平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路或社交關系的連接。例如,利益共享、活動、背景或現實生活中的連接。一個社交網路服務,包括表示每個用戶(通常是一個配置文件)的社交聯系和各種附加服務。大多數社交網路服務是基於網路的在線社區服務。

並提供用戶在互聯網互動的手段,如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有時被認為是一個社交網路服務,但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社交網路服務通常是指以個人為中心的服務,並以網上社區服務組為中心。社交網站允許用戶在他們的網路共享他們的想法、圖片、文章、活動、事件。

J. 如何通過案例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系

中介紹了三個經典需求模型;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KANO需求分類排序模型、Censydiam用戶動機分析模型。這些經典理論各有側重,幫助掌握消費者需求,尋找切入點。

編者按

原題|如何分析用戶行為?3個常用理論了解一下

轉自|中國統計網

01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

老馬的這個理論都快被用爛了,多數產品分析報告在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時都會使用老馬的層次需要理論,該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中提出來的,但我們多數人所熟悉的是老馬的五層次需求說,即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

閱讀全文

與社交網路用戶知識共享行為與動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ivo網路招聘中心在哪裡 瀏覽:354
實施網路營銷需要哪些技術 瀏覽:875
網路安全調研目的 瀏覽:627
方形wifi網路連接 瀏覽:512
區域網沒網路如何列印東西 瀏覽:704
蘋果x如何開啟3g網路 瀏覽:169
小米如何停用數據網路 瀏覽:164
蘋果關不了共享位置網路異常 瀏覽:327
進修計算機網路技術專科學校 瀏覽:238
poe無線路由器網路無法連接 瀏覽:989
廣電網路有哪個號段 瀏覽:485
蘋果應用怎麼設置網路連接 瀏覽:401
網路連接父 瀏覽:118
榮耀連接無線網路的app在哪裡 瀏覽:643
電腦無線網路連接無處輸入密碼 瀏覽:978
深圳電子商務網路營銷全網推廣 瀏覽:524
網路型結構的優點有哪些 瀏覽:858
怎樣查找連接無線網路的密碼 瀏覽:412
瑞金醫院無線網路身份識證系統 瀏覽:816
望城區服裝網路營銷 瀏覽:48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