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西南寧的區號是多少
廣西南寧的區號是(+86)0771。
南寧,簡稱「邕」,別稱綠城、邕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北部灣經濟區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連接出海通道的綜合交通樞紐。
截至2019年7月,全市下轄7個區、5個縣,總面積2211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5.41萬人,城鎮人口452.61萬人,城鎮化率62.4%。
廣西南寧的郵政區碼:530000;
廣西南寧的行政代碼:450100;
廣西南寧的車牌代碼:桂A。
(1)龍州電信網路電話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電話區號的分布情況:
在中國大陸撥打國內長途電話時,要先撥長途冠碼0號。例如,自上海撥長途電話至北京時,要撥長途冠碼(0)+北京區號(10)+(電話號碼)。
然而,自外地及香港、澳門打電話至中國大陸時,不須撥長途冠碼0號。例如,欲自美國不靠接線生直撥國際電話至中國北京時,要撥當地國際冠碼011、中國大陸國際區號86、北京區號10、電話號碼。
在中國大陸地區,撥打國際長途電話(包括香港及澳門),需加國際冠碼「00」,後加國際區碼、加長途區碼及用戶電話號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換機結構採用四級匯接輻射長途電話網路。
C1局為大區中心局或對國外交換機,設立於8個大城市:上海市、北京市、沈陽市、南京市、武漢市、西安市、成都市、廣州市。
C2局為省中心局,設立於非C1局的各省會城市。
C3局為地區中心局。
C4局為縣級交換中心。
結構上,C1局和直轄市使用兩位區號,北京為「10」,其他地區則以「2」開頭。地級市使用三位區號。
下表所示的是大陸地區增加了字頭0的電話區號,除了C1局城市均為8位以外,其他城市後面加「(8)」的為該區域電話為8位號碼,未標注「(8)」的表示該區域電話號碼為7位。
B. 求一篇 調查「家鄉的年俗」的1000字論文
你家鄉在哪裡啊?這都不說,誰知道該怎麼給你整啊?
網上整了2個,你看著辦吧
第一個:
我的家鄉河南鹿邑位於中原東部的黃泛區,有著大年初一早上家家只吃「素扁食」(素餃子)、「火菜」和「姥娘吃大饃,外甥搬棗山」的獨特年俗,所反映的就是家鄉人民勤儉與捨得的精神風貌。
大年初一早上,這一天家家早餐一個樣,都只吃用韭菜、雞蛋、粉條包的「素扁食」和用胡蘿卜絲、黃豆芽、粉條調制的「火菜」。老人們說,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吃素食,就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能大手大腳、大魚大肉,要節儉過日子。「火菜」里的胡蘿卜絲象徵的是紅紅火火,黃豆芽象徵的是金玉滿堂,粉條象徵的是細水長流。
大年初二是走親戚的第一天,女兒拖家帶口回娘家置辦的年禮中,有一樣不可缺少,那就是「大饃」。老人們說,以前家裡普遍都很窮,白面饃是稀罕物,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幾天,所以「大饃」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年禮。過年走親戚,每一家都會拿出最好的菜和酒招待親朋,而這些恰恰是他們平時捨不得吃的。
家鄉年俗的勤與舍,與現在時尚的「低碳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殊途同歸。
第二個:
春節無疑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年畫、剪紙、春聯、鞭炮等年俗,一直是過年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傳統年俗開始式微,一些新的「年俗」正在產生。年俗正在新與舊之中嬗變。
專家說,對於優秀的傳統年俗,我們需要保護和傳承;對於新的"年俗",我們需要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年才更有活力,更加燦爛。
從年畫到春晚:新舊「年俗」的傳承
「每逢春節,最先給家鄉帶來歡樂氣氛的是武強年畫。年畫在這里鋪天蓋地,爭奇斗艷,直至每一個村子裡每一戶有購買力的人家對年畫的需求達到飽和為止。少了年畫,這些黃土平原的年節,會變得多麼難耐和凋零。」這是著名作家鐵凝對兒時春節的回憶。
最早的年畫可以追溯到漢代,千百年來,年畫是春節必不可少的。
河北武強縣年畫博物館中有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從這一模型中可以發現,年畫在春節中占的分量。在這座民居中,年畫無處不在:院門有門神,家門有財神,堂屋有中堂,牆上有牆畫,床上有床畫,灶上有灶王爺的畫,牛廊馬廄都不能拉下。各類年畫各就各位,絕不含糊。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在農耕社會中尤為重視年的意義,作為張揚生活理想並可視的年畫必不可少。年畫行家將舊時年畫形容為「貼在牆上的電視機」,因為長期以來,年畫不僅僅是裝飾喜慶的作用,更多時候,它是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一種媒介。
這種「貼在牆上的電視機」度過了千年之久的輝煌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年畫經歷了這個世紀初最後的鼎盛時代,然後走向衰亡期。也許是巧合,從這個時候開始,真正的電視機開始普及,電視遠比年畫富有更多的娛樂和教化功能,因此人們很快接受了它,並越來越喜歡它。
將春節和電視直接聯系起來的是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中央電視台推出了春節聯歡晚會,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20多年來,春晚每年一次,盡管人們對它的議論越來越多,不可否認的是,春晚仍是大多數老百姓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
年畫的衰落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
網路時代:數字化年俗
年近七十的爺爺常常會向十多歲的孫子講過去的事情,尤其會津津有味地回憶自己小時候過春節的情景:一進臘月,就聞見了年的氣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到二十八采購年貨,二十九祭祖先,大年三十放鞭炮,吃年夜飯,守歲。大年初一穿新衣服,拜年討壓歲錢。一直到正月十六,年才進入尾聲。
十多歲的孫子對這些年俗,有的清楚,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沒經歷過。長在「E時代」的人,很多事情在網路上就完成了。科技使得年俗有了新的載體,年俗從現實中轉移到了虛擬的網路中。
20年前,12歲的王衛拉著父親的手,從家裡一直走到年貨市場,擠進人群。置辦年貨,是中國人過年的大事。在那個時候,中國各地的臘月市場,都是一派喧囂熱鬧的場面。王衛說,那次,擁擠的人群將他和父親沖散了,他嚇得哭了。
2007年2月10日,已過而立的王衛坐在電腦前,上了一家購物網站,發現了他想要的所有東西:大米、花生油、速凍水餃等等,貨到付款,不需要支付送貨費用。王衛說,網上購物失去了實地購買的許多樂趣,但有失必有得,網上年貨品種豐富,有的還是本地市場上沒有的,最讓他滿意地是網上購物使他節省了很多時間。
拜年的方式也在改變。許多人還記得小時候被父母帶著,走家串戶,「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視頻拜年、電子郵件和賀卡拜年、簡訊彩信拜年、博客拜年,多種多樣的網路拜年方式使遠在天邊的人變得近在咫尺,你可以看到他的樣子,也可以聽到他的聲音。通過網路傳達彼此的思念和問候,即使在10年前,這種事情還是想都不敢想。
數字化時代,年俗也越來越數字化。在網上,你甚至可以包虛擬的餃子、放虛擬的鞭炮,你能想出的事情網上基本能實現。傳統的春節與現代的科技融合在一起,網路為春節增添了新活力。
面臨消逝的和需要挽留的
鞭炮、春聯、剪紙、年畫,多少年來,這些東西是春節不能缺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的春節道具逐漸走向了沒落。
年畫的境遇是顯而易見的,它面臨的不僅是市場萎縮的問題,更是年畫藝人的斷代。天津楊柳青年畫傳人霍慶順說,年畫看似簡單,其實分為勾描、刻版、套印、彩繪、裱畫等幾道工序,以前的藝人只要能熟練掌握其中的一到兩門,就可稱為民間藝術大家。2003年,天津市摸底調查時發現,當時能熟練掌握年畫工序的老藝人已所剩無幾。另一個年畫之鄉河北省武強縣,刻版、印刷的老藝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齡40歲以上,許多老藝人在年畫凋敝的時候轉行。
30年前的中國北方,家家戶戶不是現在的玻璃窗戶,而是下半格是玻璃,上半格是麻紙。為了美觀,人們在麻紙上貼上剪紙,稱為「窗花」。在以黃灰色為主調的北方冬天,窗花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獨特亮麗的風景。每年一到臘月二十四,撕掉舊的窗花,貼上新的窗花,是這一天的頭等大事。人們通過張貼窗花來表示「辭舊迎新」。
如同年畫一般,剪紙內容無所不包,在老藝人的手下,剪紙包括了花鳥魚蟲、深化傳說、歷史故事……但和年畫的命運一樣,現在尋常百姓家難以看到它的身影,成了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至愛。
許多傳統的年俗正在消逝。無論是年畫、剪紙還是春聯,它們作為中國「年文化」的產物,承載著民間信仰、哲學、道德、娛樂、教育等內容。面對優秀年俗文化的衰落,保護和傳承,倡導和宏揚,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