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軍是怎樣培養網路人才的
美軍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也是對網路空間依賴程度最高的軍隊。近年來,美軍成立網路司令部,先後頒布一系列網路空間戰略與作戰條令,並為此加大了網路人才培養力度。
首先,拓寬網路人才選拔范圍。一是將提升網路空間能力的核心要素由技術轉向人,強調人才是保障網路安全的關鍵;二是將衡量網路人才的標准由文憑轉向能力,注重選拔人才的專業素質,而不與其學歷或畢業院校掛鉤。
基於上述理念,2011年,美軍制訂了《網路安全教育戰略計劃》,將軍隊網路人才界定為信息技術安全系統設計人員,網路技術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員,識別、分析和處理網路威脅事件人員,網路情報收集人員等7個類型。依據這一標准,美軍將遴選網路人才對象擴展至具有法學、心理學、教育學、情報學、政治學等學科背景的求職者。此外,美國防部還推出網路快速追蹤計劃,以簽訂商業合同的方式,讓網路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業和個人參與其短期項目,從而將民間網路黑客力量也納入其網路人才隊伍。
第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之前,美軍主要依託國防部信息安全保障獎學金計劃,將全國50所軍地高校納入「高水平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培訓項目,資助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並在其畢業後安排至國防部門工作。這一培養模式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培養規模仍受到限制。從2001年到2008年,僅1001名學生受到信息安全獎學金資助,其中93%最終到網路安全部門就職。有限的資助規模難以滿足美軍對網路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為此,美國防部一方面擴大獎學金資助范圍,另一方面,又從2012年4月起聯合國家安全局和國土安全部成立「卓越學術研究中心」,將全國145所高校納入資助培養計劃,大幅提升網路人才培養規模。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最近提出網路安全「生態系統」概念,認為網路人才培養不能局限於以「常春藤」聯盟為核心的高等院校,還應積極向中小學拓展。以得克薩斯州的阿拉莫學院培訓項目為例,2012年就招收了220名高二學生和168名高三學生參加了信息網路安全學位計劃。參加該項目的學生還有機會參觀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美國電話電報等公司的一些國防項目。這一舉措提升了中學生對於網路安全的認知,為美軍選拔網路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營造競爭與對抗氛圍。近年來,軍方聯合地方部門舉辦了眾多網路攻防競賽與對抗演習,通過實戰化競爭來甄選、培養、鍛煉未來的網路安全精英。這些網路對抗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國防部直接組織的網路公開賽。如美國防部網路犯罪中心舉辦的數字取證挑戰賽,這一全球性的網路安全賽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二是軍工企業出資贊助的高校網路聯賽。如由波音等軍工企業贊助的高校網路防禦競賽。三是美軍直接組織的網路演習。如美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太平洋司令部舉辦的「網路勇氣」對抗演習及空軍組織的「侵略者」網路空間一體化對抗演習等。
通過舉辦不同層面的對抗演習,美軍既鍛煉了現有網路人才隊伍,又可在全球范圍內發掘網路精英作為人才儲備,還檢驗了自身網路安全的實戰效能,可謂「一舉三得」。
⑵ 戰場網路數字化建設有哪些
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C3I系統)是一個國家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C3I系統按作戰任務的性質和規模分為戰略C3I系統和戰術C3I系統。如果按系統的功能分類,一般可分為偵察探測和預警系統、數據處理和顯示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防空系統、火力支援系統、後勤系統等。
戰略C3I系統一般指用來指揮控制戰略部隊的C3I系統,美軍戰略C3I系統的全稱是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WWMCCS)。它不是一個單層結構的系統,而是一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大型金字塔式結構的C3I系統。它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0多個探測預警系統、30多個指揮中心和60多個通信系統以及安裝在這些指揮中心裡的自動數據處理系統。美軍戰術C3I系統包括陸軍戰術C3I系統、海軍戰術C3I系統和空軍戰術C3I系統。陸軍戰術C3I系統一般是指軍以下單位使用的C3I系統。
在信息時代,信息戰制勝是在兩軍對壘中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中心環節。欲以信息戰取勝的一方,必須具有實時收集、處理和傳送信息的能力,並同時不使敵方獲得同樣的能力,陸軍作為聯合武裝部隊的一部分,必須通過其計劃和行動,實施干擾,乃至破壞敵方的信息傳輸,從而確保己方獲得准確而有用的信息。從根本上說,每一種現代化武器系統只要依靠兼容的數字數據鏈路,並通過顯示器共同觀察戰場來提高反應能力,都可成為信息戰制勝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字化情報偵察系統。為了在未來戰場上以信息戰取勝,美陸軍正在實施一個龐大的發展計劃。其中實現偵察和信息系統現代化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囊括了戰場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C3I)的各個方面,因為它們對於指揮員獲取准確的信息至關重要。美陸軍為了通觀戰場,加強了空中偵察系統的研製工作,主要系統有:
RAH-66「科曼奇」武裝偵察直升機,是美陸軍新一代直升機,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部隊。它將顯著提高美陸軍在各種地形、惡劣氣候和戰場環境下晝夜作戰的能力。由於它在飛行速度、抗毀能力、空對空作戰能力方面都有較大提高,並配備了第二代寬視場數字式前視紅外系統等先進的設備,故可支援部署在前線的部隊和應急作戰部隊,進行近距離和大縱深作戰。該直升機尺寸小,生產型重3522千克,巡航速度314.5千米/小時,最大飛行距離達1260海里,續航時間2.5小時。它能完成目前需要AH-1、OH-58A/C和OH-6三種直升機才能完成的任務,具有較強的作戰和支援能力。一旦它裝備部隊,可大大提高美陸軍戰術作戰的靈活性。
「護欄」系統,是用來向軍級和師級指揮部提供目標情報信息的決策支持系統。RC-12和RU-21系列飛機將作為軍級情報收集系統的運載平台。RC-12K/N/P飛機機載的「護欄」通用感測器系統把改進型「護欄」V系統的通信情報感測器與高精度機載通信定位系統綜合在一起,可對360千米以外的敵方無線電台測向和定位,具有先進「快看」系統的電子信號截收和測向功能。美軍在駐歐第5軍裝備了第一個「護欄」通用感測器系統。美軍第3軍裝備了改進型「護欄」V通信情報感測器系統。1994財年,美第18空降軍也裝備了改進型「護欄」V通用感測器系統。美軍還將向韓國提供這種感測器。「護欄」V將繼續為美軍情報和保密司令部服務,並繼續在第3軍和第18空降軍中眼役。
近程無人航空器,將使陸軍指揮官至少能夠在距離己方前沿150千米的地方,對敵進行全天候偵察,並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更重要的是,無人航空器在敵占區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期間,可避免己方作戰人員受敵方火力的傷害。近程無人航空器不僅用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而且還用於海軍的航母和較大的兩棲攻擊艦上。
近程無人航空器是正在研製的無人航空器系列中的基本型,該系列還包括垂直/短距起落、留空時間長的中程無人航空器。最初裝備的近程無人航空器將配備白晝電視、夜用前視紅外系統和微光偵察系統。近程無人航空器的作戰半徑為150千米,沖刺速度大於203.5千米/小時,巡航和空中巡邏速度小於111千米/小時。該航空器的留空時間為8~12小時,在此期間,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可提供近實時的圖像信息。
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簡稱「聯合星」系統),是由美國空軍和陸軍於1985年開始合作研製,1989年生產出樣機,用以滿足空中地上作戰需要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該系統由改進的波音707-320C飛機、機載AN/APY-3雷達、2部高頻/單邊帶(HF/SSB)電台、16部HAVEOUICKI型超高頻(UHF)電台、5部甚高頻/調頻(VHF/FM)電台或1部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數據通信終端設備、FMS-800飛行管理系統、158部計算機網路設備和車載地面站組成。它能為陸軍和空軍指揮官提供完整的戰場狀況,使他們對敵方前沿地域的進攻規模、兵力部署以及縱深第二梯隊和後續部隊的推進情況了如指掌。
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領域的裝備是美陸軍武器裝備發展重點中的重點,這也是數字化C3I網路的核心內容。主要裝備有:
指揮控制車,是一項聯合研製計劃,包括現代化裝甲車和指揮控制系統兩部分。它採用「布雷德利」戰車的底盤,並在此基礎上安裝了指揮控制設備,用以代替海灣戰爭中重兵機動集團用的M577A1指揮所運載車。這種車輛將為移動指揮所提供快速機動能力、較強的抗毀能力以及定位導航能力,並增強指揮所對核生化武器的防護能力。指揮控制車將裝備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的硬體和軟體,增強自動化指揮能力,並通過與武器系統兼容的數字數據機擴大通信能力。1993年3月,指揮控制車按計劃完成了可行性論證,相繼由各承包商和軍方分別對樣車進行了系統試驗和鑒定。未來的計劃將繼續進行標准系統和各分系統的合格試驗,車內功能設備試驗和樣車生產。
標准化綜合指揮所系統,是美陸軍研製的系列化指揮所設施,計劃容納美陸軍5個戰場功能領域的設備,包括機動控制系統、前方地域防空指揮和控制系統。「阿法茲」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全信息源分析系統和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該系列化指揮所設施包括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履帶車型指揮所、5噸重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和M998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型指揮所。帳篷式剛性方艙的側壁尺寸為3.34米×3.34米,可互換和任意組合。這種方艙安裝在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上,通過配置指揮控制設備、5千瓦的電源裝置和核生化綜合防護設施等,構成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履帶車型指揮所和5噸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也同樣是在相應車輛上配置了指揮控制設備構成。其中帳篷式剛性方艙型指揮所和履帶車型指揮所已小批量生產,5噸加長的廂式車型指揮所和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型指揮所仍在研製中。
多維作戰管理與武器控制系統,美陸軍1993年版《作戰綱要》提出了「全維行動」的概念,強調未來的軍事行動是涉及各維空間的行動。同時數字化戰場將向指揮官提供大量的實時數據。如何從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以指揮全維軍事行動,遂成為急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美國雷西昂公司最近推出了多維作戰管理與武器控制系統,據稱該系統將成為數字化戰場的核心裝備,其主要作用是能實時地模擬武器系統的性能,接收戰場上各種數字系統的數據,為指揮官提供重新部署兵力的最佳方案,協助指揮官迅速作出決策。
旅以下指揮和控制系統,是一個軟體系統,安裝在戰斗指揮車、各戰斗車輛和攻擊直升機上。該軟體系統可為所有旅及旅以下指揮官提供戰斗指揮能力,還可為單兵以及武器、感測器和支援平台提供數據和信息的橫向與縱向的綜合處理能力。該系統的各個子系統能對所有戰斗、後勤支援及戰斗火力報告的圖形及文本信息進行存儲和訪問。該系統將與其他陸軍戰斗指揮系統互用並交換有關的數據與信息,還能為運動中的單兵及其操作的武器平台提供上述能力,其數據與信息交換方式和通信規程將在陸軍戰斗指揮系統的技術結構內互用。
車載信息系統(IVIS),是目前美軍用於營以下實現指揮、控制和情報「橫向一體化」的自動化綜合系統。它裝備於MIA2坦克,M2A2步兵戰斗車和攻擊直升機等作戰平台上。由IVIS綜合顯示器、光塔電子裝置及通信系統等組成,並由軟體綜合控制。
IVIS綜合顯示器,可向指揮人員實時地顯示出作戰區域的地圖,敵友雙方部隊位置,後勤保障信息,車輛診斷與預測信息,本車的坐標位置,行駛方向和速度,並且可以接收命令和情報,發送報告,使指揮員及時、准確、全面地了解戰場景象。IVIS的電子裝置能夠迅速處理各種感測器傳來的信息(包括車輛運行數據)、目標和友軍等戰術數據。IVIS採用了國防部標準的NITF 2.0圖像傳輸格式和數字圖像壓縮技術,大大壓縮的圖像數據,利於圖像的傳送。由於數字信息傳輸速度快,從而極大地減少了通信業務,也減少了人為的誤差。同時,命令的改變可以隨時通過通信網的廣播形式迅速、准確、全面地傳達到各用戶終端,可與一個分隊內所有車輛、陣地進行准確通信聯絡,並可傳送圖像、圖表、文字和數據。由於IVIS利用了數字技術,通過SINCGARS使指揮員能以「快跳頻」方式,向部屬發出命令,並在戰場上橫向地與間接火力支援分隊的「數字信息設備」及「航空兵的改進的數據數據機」互相交換信息。坦克、步戰車、火炮及飛機裝備了IVIS後,通過實時的數字化情報信息交流,可以極大地改善數字化部隊間瞄火力和空中火力之間的協同行動,有效地支持了機動作戰。該系統至少有以下5個優點:①可以加速指揮人員作出決策的時間;②提高了對全局形勢的了解;③提高了指揮員在戰場關鍵陣地集結兵力的可能;④減少了友軍間的相互誤傷;⑤提高了總體作戰效能。
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是戰場網路的基本框架結構,綜合了5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化指揮控制子系統,即機動控制、防空、情報、火力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系統。只有實現了它們之間的互通,戰場指揮員才能迅速獲取和綜合信息,確定最佳作戰行動,在各軍兵種聯合作戰時正確實施指揮和控制。為了實現互通性,該系統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確定通用的協調規程、系統語言、報告格式,並對每個子系統設有必要的介面;採用通用的具有連通性的硬體和軟體;採用模塊化、面向目標的Ada語言;配備了以下改進型數字通信系統:
(1)「阿法茲」高級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共用的自動化指揮控制和協調系統。為了確保對所有火力支援設施(迫擊炮、近距離空中支援、海軍炮火支援、武裝直升機和進攻性電子戰)的規劃、協調與控制,並實施火力封鎖和遏制敵方目標,它可提供綜合的自動化支援。該系統配備有改進型數字通信系統,以改善武器系統對環境的感知和提高火力請示速度;採用加固的通用硬體和軟體;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標准化的Ada語言編制,每一種版本都具有附加功能,並實現了互通。按計劃,該系統的第三版本每小時能處理720次射擊任務。
(2)機動控制系統,為美陸軍軍和軍以下戰術指揮官實施部隊調遣提供輔助決策手段。為了實現與其他系統的互通,該系統採用通用硬體和Ada語言編寫的軟體。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系統已初步試用。到90年代中期,其系統開發由最初的試驗系統向目標系統發展,到1994年初開始批量生產。
(3)全信息源分析系統,用於接收和分析處理來自戰略和戰術情報感測器和信息源的數據;為實施戰術部署提供計算機輔助能力;顯示有關敵情的信息;迅速分發情報信息;指定目標以及支配部隊建制內的情報和電子戰資源;為部隊行動提供安全保障。為完成這些任務,該系統必須增強其軟體和硬體的通用性。為達到目標,該系統採用漸進采辦計劃。第一階段計劃在1993~1995年選定11支部隊和訓練基地優先裝備。第二階段採用通用硬體和軟體向開放系統體系結構過渡。第三階段將改進軟體,以實現該系統的最終目標能力。
(4)前方地域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用於對防空炮兵的指揮信息、分發和接收的防空炮兵的管理數據、空中目標的跟蹤數據和遠方感測器的數據進行自動交換。其核心部分是一個空戰管理作戰中心和若干個陸軍空中指揮控制站,該系統傳輸數據的速度非常快。例如,E-3頂警機的數據傳到火炮瞄準手只需4~9秒鍾。該系統已得到美國政府批准,投入小批量生產。最先裝備3個輕型和特種作戰師及一個訓練基地。這3個師是第101空降師(空中突擊師)、第10山地師(輕步兵師)和第2步兵師。美陸軍重型師將於1997年裝備該系統第二階段研製的設備。未來的防空武器系統(如超視距武器系統和「布雷德利-針刺」導彈發射車)都將納入第二階段的前方地域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的管轄之下。
(5)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包括補給、維修保養、運輸、醫療衛生、人事和財務等方面的工作。陸軍正在購買9000餘部戰術陸軍指揮和控制系統通用硬體和軟體項目中的攜帶型計算機系統,它們是加固的非研製項目設備,具有數據人口、詢問、檢索、編輯、列印和傳輸功能。民用設備軟體也執行文字處理、分類/歸並、電子擴展圖表、編程等任務。加固的計算機採用16位結構,有一個容量為768K位元組的隨機存取存儲器,以及一個67M位元組的大容量存儲器。戰斗勤務支援控制系統有專用的通信系統,稱為戰斗勤務支援通信系統網。該通信網允許行政官員和後勤官員相互交換信息,並與其他的指揮控制網中的同行交換信息。通信設備包括話音無線電系統,高頻/調頻/單邊帶無線電系統、定位/數據通信系統和傳真設備。
數字化通信系統。數字化通信系統是指以數字形式處理並傳送信息。計算機模擬表明:在常規情況下,缺乏數字通信設備的4個連中只有2個連能如期部署到位與敵方交戰,而使用數字通信的部隊,4個連能全部部署到位投入戰斗;數字通信比話音通信的錯誤率減少60%,在傳輸速度上,連級採用數字通信向營級報告的速度幾乎比採用非數字通信的快1倍。因此,數字通信能提高部隊的反應速度、殺傷力和生存力;能使指揮員更好地協調部隊;提高直射和間射武器的射擊精度、協同性和時效性,特別是在應急時刻,可充分發揮間射武器系統的齊射效果,等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作戰部隊普遍使用數字通信的時候,部隊的作戰條令、訓練和設備方面都將有重大變革。為此,美陸軍為未來信息戰開發了6種新的數字通信系統。
單信道地面與機載無線電系統,是為指揮官在前沿戰場實施指揮控制,提供可靠抗干擾和保密的無線電通信網。它有背負式、車載式和機載式三種型式。該系統中基本電台的通信頻率為30~87.975兆赫,有2320個可用頻道,重量8.4千克,通信距離可達8~35千米。美軍計劃采購180000部,其中141500部裝備第一線部隊,38500部裝備其他部隊。每個陸軍師將裝備3500部電台。目前己在陸軍師中裝備了28000部。為了增強系統性能,美軍還著手在系統中增加數據通信和定位報告能力,以及與公共用戶系統的介面能力,並減少重量,簡化操作。
陸軍數據分發系統,陸軍數據分發系統ADDS,是一個專門設計用於支援陸軍戰術指揮與控制系統和其他戰場自動化系統的戰術數據分發系統,專用於數字通信,無話音通信能力,是美軍為了解決話音傳輸與數字傳輸爭奪線路的矛盾而研製的。它是美陸軍師級和軍級指揮控制系統使用的一個數據通信系統,用於在預期的電子干擾環境中提供近實時的數據分發,以提高戰場信息系統的互通能力。該系統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和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組成。它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了時分多址技術,可在4秒鍾內進行快速數據通信,並可解決傳輸爭奪線路的矛盾;採用跳頻和擴頻技術,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重量輕,背負式定位報告接收機重10千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終端重34千克。雖然美軍的移動用戶設備系統MSE具有話音、數據、傳真通信等多種功能,但實際使用時,主要是為分散配置的各級指揮所提供電話服務。ADDS則可以滿足數字化戰場上越來越多的數字式自動化指揮、控制和情報系統的需要,專門用於在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
ADDS系統由實施中速數據分發的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和實施高速數據分發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的2M類終端結合而成,能在可預見的電子對抗環境中,在師地域內實施近實時數據的分發。EPLRS系統是一個超高頻無線電網路,由網路控制台和背負式車載式及機載大用戶分機組成。用戶分機內有一個數據分發模塊,對步兵和車輛的定位精度小於15米,對機載用戶小於25米。EPLRS系統用戶分機裝備數據傳輸量較小的單位,如炮兵營、連射擊指揮中心、火力支援小組、激光觀測組以及火力支援協調組等。JTIDS系統的2M類終端,也工作在超高頻波段,採用了時分多址、跳頻、擴頻技術,裝備於數據傳輸量較大的單位,如師炮兵和炮兵旅射擊指揮中心及目標偵察單位。EPLRS系統用戶機「通話」,不但能進行點對點的傳輸,而且可以通過多種路由把數據送給用戶,由於使用多種路由和中繼台站,ADDS系統可以用較小的輸出功率工作,並覆蓋較大的地域。
「軍事星」軍事戰略與戰術中繼衛星系統,包括移動式戰術終端和可運輸式的固定式戰略終端。美陸軍主要研製「惡棍」單信道,抗干擾、背負式終端和「斯馬特」-T移動式、保密、抗干擾、可靠的戰術終端,以保障利用「軍事星」進行戰術通信的需「惡棍」是一種低數據率衛星通信終端,工作在極高頻頻段,每秒可傳輸75~2400比特的話音和數據。該終端重量輕,原型重量為13.6千克,後續終端可減少到5.44~6.8千克;波束窄,可降低被探測概率,因而它主要用於擴大指揮控制主鏈路與遠距離偵察分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通信距離。「斯馬特」-T終端是一種由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載的衛星通信終端,為戰術用戶提供中數據率和低數據率話音和數據通信。它不僅具有保密、抗干擾能力,而且還能擴大美陸軍軍和軍以下移動用戶設備系統的通信距離。美陸軍已與3家公司簽訂了合同,研製42部工程樣機。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是美國於1997年正式開始研製,用於三軍聯合作戰C3I系統的一種全綜合的具有多個網路和相對導航能力的TDMA(Time Division Multipe Access)時分多址、保密、抗干擾的數字信息分發系統。
該系統的容量足以為分散的戰術指揮控制分隊、飛機、水面艦艇、潛水艇和其他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戶的分隊提供保障。某種信息可在往一網路內通播,一個戶可選擇任意一種所需要的或指定接收的信息或分組。必要時還可以建立附加網路。
網路採取無節點結構。工作在主網路的單元能與在通信或定位網路內的所有其他單元相連接。不管哪一個單元破壞均不致削弱功能。而且任何一個終端均可起中繼作用。因此,以中繼方式工作的飛機只是暫時成為節點。一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網路是由一組已知的偽雜訊和跳頻調制的碼序列確定的,擁有該碼序列的全體網路用戶均可共享每個用戶通播的信息,也可只選擇需要的一些分組信息。一個信道是網路的一個重要分組。其重復率與該信道的用戶數據率相等。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中規定一個時元為2.8分鍾,這是作為時隙新編號依據的時間周期。有源網路成員必須在每個時元中至少佔有一個時隙。無源網路成員只能接收,因而不必為它分配時隙。一個時元包含98304個時隙,每個時隙為7.8125毫秒。因此,如果在全網每隔2.8分鍾沒有信息需要進行一次以上更新的話,則每個單獨的網路的容量大約為98000個用戶或98000個單獨的信息。一個中等周期規定為12秒,這只對定時工作的某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工作頻率為965~1215兆赫。為了最大限度地抗干擾和保密,傳輸脈沖利用偽雜訊編碼和偽隨機跳頻技術在整個頻段內進行擴展並跳變。雖然該信息系統工作在「塔康」頻段上並跨越了整個敵我識別頻段,但也證明,「塔康」對它的干擾可忽略不記,因為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頻段寬、工作周期短,並可採取不用敵我識別專用的頻率的方法,避免受到敵我識別信號的干擾。
移動用戶設備系統(MsE),是美陸軍歷史上最大、最現代化的一個保密、自動、高度機動、可快速部署和抗毀的戰術地域通信系統,可在整個陸軍師和軍作戰地域內提供數據、話音和傳真通信。MsE系統在150×250平方千米的作戰地域內,展開完整的地域通信網,由42個節點中心、9個大型用戶入口節點、224個小型用戶入口節點聯成一個柵格狀的干線節點網,可為8100個用戶(其中固定用戶為6200個,移動用戶為1900個)服務,各用戶入口節點為固定有線電用戶服務(主要供各獨立營直至軍的高級司令部使用)。移動用戶由92個無線電入口單元(RAU)來提供服務,每個無線電入口單元按標准規定可連接16~25個移動用戶無線電話終端(MsRT),並能保持初試呼叫成功率為90%。無論網路用戶怎樣移動,也無論用戶處於網路中的任何位置,都能立即建立通信聯絡。MsE系統為全數字、保密、自動交換的戰術通信網,使用AN/TT-47、AN/TTC-46、AN/TTC-48V等交換機、AN/TRC-190接力機、AN/GRC-224超高頻設備、AN/TRC-191無線電入口單元、AN-1035U數字非保密話音終端、AN/VRC-97移動用戶無線電終端以及AN/TTC-35(V)系統控制中心等設備和分系統,為用戶提供機動話音、數據和傳真通信,它可與戰略通信網、民用通信網互通,也能和AN/TSC-85A、AN/TSC-93A等衛星終端互聯,為師、旅兩級部隊在更大范圍內的通信提供方便。該系統使用方便,節點一般由通信兵開設,而用戶終端的裝備使用則貫徹「用戶擁有,用戶操作」的原則,用戶主要任務就是使用用戶的終端設備。MSE還是一種撥號電話系統,用戶只要入網即可用直接撥號的方法進行通話。系統設備全部車載,可隨部隊機動,一個大型分支節點開設或撤收作業,在30分鍾內即可完成。該系統結構靈活,具有很高的冗餘度,抗毀性好,在網路負荷過大時、轉移時或某一部分受損時,可以自動調整通信線路,保證指揮作業的連續性。MSE使用了泛路由搜索技術,發出呼叫的交換機可以把呼叫請示發往鄰近的所有交換機,鄰近的交換機也做同樣的呼叫,使MSE抗毀性能得到增強。
該系統採用泛搜索路由和增量調制技術,可使移動和固定用戶實現邊疆的戰場覆蓋,不管指揮官和參謀人員調動到哪裡,都能使用一個固定的電話號碼進行通信。系統中的每個信道的傳輸速率為16千比特/秒。一個移動用戶設備網可保障5個軍、總共裝備26個師、2個訓練基地和20個軍的通信營。
全球定位系統,是美陸、海、空三軍的一個聯合發展項目。在該項目中,陸軍牽頭負責背負式接收機、車載式接收機和低/中性能的機載接收機的研製。這些接收機將廣泛裝備在陸軍的所有梯隊。其中小型化機載接收機已通過試驗。
微型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已可從「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接收信號。據悉,已有一種輕型精確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於1994年初裝備部隊。這是一種手持式地面接收機,能夠處理全球定位系統信號、提供用戶的位置、平台速度和時間信息。美陸軍正在研製機載嵌入式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該機只有一塊或幾塊集成電路板,嵌入機載通信或導航設備中,就能在全球定位接收衛星信號。美陸軍計劃將之裝備於一部分直升機和電子戰飛機上。同時美陸軍還在生產改進型微型數據數據機,以便使接收到的信號與諸兵種合成部隊共享。改進型數據數據機的性能優於美陸軍目前使用的機載目標信息自動傳輸系統,能同時傳送和接收數個信道的無線電信息、能向運行車輛、直升機、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以及各運籌中心等傳送實時的信息。
由此可見,美軍已組建成完備的數字化情報偵察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數字化通信系統。它是以移動用戶設備系統、單信道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為基礎的高技術綜合體,通過電子計算機利用改進的數據機、車載信息系統等進行各種武器系統之間的數據、圖像、圖表和命令等情報的實時傳遞,全面綜合來自各種渠道的偵察數據,包括士兵、野戰炮兵及飛機發回的圖像和報文,由戰斗指揮車等平台上運行的旅以下指揮控制系統迅速組合出戰場的動態畫面,利用有關設備,使下屬了解其意圖和目標,及時向戰斗部隊發布戰斗行動的命令,使戰場高度透明,使作戰部隊和各種武器系統縱橫聯系、信息共享一體化和精確打擊,從而實現了數字化C3I網路的一體化和高度自動化。
⑶ 美軍網路司令部升至最高級別是真的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8月18日宣布,將美軍網路司令部升級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地位與美國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戰司令部持平。這意味著,網路空間正式與海洋、陸地、天空和太空並列成為美軍的第五戰場,令人擔憂網路空間軍事化趨勢正進一步加劇。
「全世界每一場沖突現在都有網路維度上的沖突,」美國網路司令部司令邁克爾·羅傑斯在今年5月的一個國會聽證會上說,「網路戰不是未來概念或電影場面,而是真實存在。」
在涉及網路安全的幾乎每一個場合,都能聽到美軍官員的鄭重警告:美國面臨數字「珍珠港」或數字「9·11」的威脅。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美國政府從2011年以來先後頒布《網路空間國際戰略》《網路空間行動戰略》和《國防部網路空間戰略》,以「先發制人」為策略積極在網路空間擴軍備戰。
2015年的《國防部網路空間戰略》更是以直白的文字提出:「一旦接到(美國總統)指示,國防部理應有能力發起網路戰行動,癱瘓敵對方的指揮及控制網路、與軍事關聯且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武器性能。」
美軍網路司令部成立之初,時任司令基思·亞歷山大曾斷言,這不會促使網路空間軍事化。但自那以來,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紛紛宣布組建網路部隊。如今美軍網路司令部升級,極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跟進,進一步加劇網路軍備競賽。
⑷ 聯合作戰指揮手段主要集中體現為聯合作戰什麼
方式表現形式:多元一體化的指揮
未來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世界上沒有一場可以復制的戰爭。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聯合作戰行動,為獲得最大作戰指揮效能,必須靈活選擇指揮方式,進行最優的系統整合,聚焦到「多元一體化的指揮」上。
1、網路節點式指揮。在作戰指揮系統中,根據戰場態勢和作戰任務等具體情況,由處在網路中最佳節點的指揮機構實施指揮。基於指揮節點進行作戰優選,可以許可權跨越指揮層次,實現按級指揮和越級指揮的高度融合,使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能夠整體聯動、同頻共振、有效聚合。
為解決C4ISR系統在互聯、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及系統計算、存儲、通信、信息表示和網路運行等方面的不足,美國防部加緊推進全球信息柵格GIG,構建起分布式、網路化、覆蓋多維戰場空間的無縫鏈接指揮控制體系,呈現出的網路中心戰樣式,其指揮方式就是網路節點式。比如,打贏信息化戰爭,必須通過網路來強化對戰場電磁分布的「通視」能力。
通過對戰場電磁環境的感知,在共享網路中組合出整個戰場的電磁情況分布圖,再結合動態不間斷的電磁跟蹤,即可形成戰場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而作戰對手的重心往往電磁信號密級。可見,分析電磁情況綜合態勢圖,實施最優的網路節點式指揮,對敵關鍵部位予以網路攻擊或電磁對抗,對於瓦解對手作戰體系至關重要。
2、動態分權式指揮。指揮職權能夠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在指揮者與被指揮者間進行動態分配,是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在信息化作戰的綜合運用。得益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指揮信息能夠在情報信息網、指揮控制網、火力打擊網和綜合保障網等職能分網之間按需流動,在需要的時間傳送到需要的點位。
如此以來,該集中時集中,該分權時分權,實現了指揮任務的動態分工,再也不用所有人員必須高度集中才能一體辦公或聯合作戰。當然,職權動態分配還須具備:對戰場態勢的實時共享;對整體意圖的一致理解;對分權規則的共同遵守。
總之,面對戰爭這一復雜的巨系統,不依據態勢變化,進行合理分權,將難以一體化集中指揮。可以說,實施動態分權,是為了更好地整體聯合。
研究表明,陸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2分鍾、作戰部隊5分鍾、作戰集團指揮所5分鍾、聯合指揮部20分鍾為宜;空情數據更新頻率以作戰分隊5-10秒為宜;天情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電磁態勢數據更新頻率以4分鍾為宜;氣象水文數據更新頻率以20分鍾為宜。資料顯示,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戰場態勢圖滾動更新間隔時間為2.5分鍾。
3、虛擬游動式指揮。指揮機構在戰場上並不是以固定不變的實體存在,而是根據需要在多維空間虛擬設置,並能在游動狀態下完成指揮控制協調任務。軍事網格超強的整體聯動能力、自主優化能力、資源管理能力、邏輯集中能力及虛擬動態能力等,有能力做到「指揮員到哪,哪就是一個指揮所」,實現物理分散、邏輯集中。
就外軍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駐歐洲的美軍訓練演習,師基本指揮所轉移時間為36-48小時/次,戰術指揮所為12-24小時/次;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第7軍軍長小弗蘭克斯曾在地面戰役階段,或乘裝甲指揮車或乘黑鷹直升機前往一線部隊進行指揮,已經顯示了信息系統對戰場機動指揮的支撐作用。
從我軍演習看,在全軍炮兵旅跨區基地化訓練「火力2015·青銅峽」演習中,紅藍雙方很難捕捉到對方指揮所的位置,不是因為偽裝隱藏得好,而是因為指揮所都是動態的、游動的。
4、行動調控自主指揮。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互不隸屬的作戰單元,根據作戰行動和自身能力,圍繞指揮員意圖,自行調整和控製作戰行動,以求最佳作戰效果。自主指揮是智能化指揮的一種集中體現,分為無指令自適應和局部協同微調兩個層級。在沒有指揮指令的情況下,作戰單元能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自行調控攻防狀態,研判攻擊或迴避。
阿富汗戰場上的美軍「捕食者」無人機,雖然誤擊誤傷事件不斷,但作為未來無人化作戰的先鋒,已初步具備了行動調控自主指揮能力,可以在戰場上空連續盤旋50多個小時,具備了對目標的「查打一體」能力。
最近,萬眾矚目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AlphaGo與李世石的圍棋五番大戰,以4:1的最終結局,宣告人類在又一個引以為傲的智能高地上敗北,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機器智能領域取得更大的進展,會催生更多的聰明武器和自主化無人平台,會使指揮信息系統克服智能輔助決策上的瓶頸,走向智能化戰爭的時代。AlphaGo技術的成熟,預示著行動調控自主指揮這一方式已經呈現曙光,太陽終究必將升起,它不會理會你是否已經起床,是否已經做好准備,這是戰爭變革的必然規律。
5、態勢跟蹤精確指揮。依照實時更新的戰場態勢圖及情報共享,及時對作戰單元在時間、空間、目標、方向、力量以及作戰節奏和速度等全領域上實施動態的近實時精確指揮,有利於對敵要害目標和關鍵環節予以精確釋能。精確指揮的基礎,是強大的指揮信息系統,是感測網、控制網和交戰網的無縫鏈接。精確指揮的內容,是強調決策的精確、計劃的精確和控制的精確,除戰略全局「勢」的營造,更重視具體環節的能力塑造。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空中打擊行動大多都是依據預先計劃好的「空中作戰指令」來實施。到了阿富汗戰爭,飛行員則可以利用態勢感知系統直接接受目標指示,作戰中80%的打擊目標都是在飛機升空後的飛行過程中臨機賦予的。
而美軍千里擊斃本?拉丹的特種作戰行動,奧巴馬總統則是在會議室屏幕前對作戰態勢進行了實況掌控,其態勢的跟蹤與呈現、指揮的精準與實時,令人震驚不已、唏噓贊嘆。「機上運籌、屏前決策和網上指揮」,已成為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指揮的基本特徵,指揮信息系統成為支撐作戰指揮的基本平台和指揮人員必須掌握的「手中武器」。
6、互訪共議同步指揮。指揮者依託信息系統的網路環境,藉助於各指揮節點間情報共享和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圍繞總的行動企圖,通過網路節點共訪,實現群體性虛擬互訪共議,同步指揮其他力量,協同本級完成任務,或是調整本級主動與其他作戰力量協同行動。機械化戰爭及其以前的戰爭條件下,由於受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分發手段的限制,加上對抗雙方廣施詐術迷惑和欺騙對方,致使「戰爭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藏在雲霧里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
作戰過程中,指揮員需要「一半的精力用於搞清楚山那邊有什麼。」指揮控制的總體方式,可稱為「逐級反饋按級控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與技能,又延伸了人類的智能與技能。指揮信息系統作為新型作戰指揮工具,具有「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特徵,為變革控制協調方式提供了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支撐。
7、網路聯控式指揮。指揮機構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向不同領域中的各參戰力量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高效能的控制,這在戰役戰術互聯網已高效運行的美俄軍隊中已較為普及。從火力硬摧毀的角度看,是即時響應火力請求,就近組成火力打擊系統。
運行機理是:將作戰地域網格劃分,網格中心設置指揮節點,整體組成指揮網;研判戰場態勢,部署武器平台,組成火力平台網;作戰中兩網動態聯結,哪裡需要火力,就使用就近火力平台和指揮網節點組成臨時火力單元系統,從而提高火力反應速度和作戰指揮效能。
從信息軟打擊的角度看,近年來發達國家研發的「震網」、「毒蛆」、「高斯」和「迷你火焰」等病毒武器,摧毀能力不亞於火力毀傷。與一般的計算機病毒相比,震網等病毒已具備武器級別,而且結構復雜、注入手段多樣化、潛伏能力強並具有精確攻擊能力,能夠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為精確攻擊目標,根據指令在特定時間對特定目標展開精確攻擊。
8、網路中心式指揮。指揮員利用指揮信息系統,對分散在不同地點的作戰力量實施以隨機調控為主的一種指揮自動化方式。俄軍認為,換裝現代化武器裝備只能提升部隊戰鬥力25%~30%,而實現指揮自動化可使戰鬥力倍增。
俄軍按照「網路中心指揮」原則,著力解決諸軍兵種指揮系統兼容,以及從固定指揮所向野戰指揮所過渡問題,計劃2020年前建成全軍統一、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各層級,集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精確打擊於一體的新型自動化指揮系統。美軍作為網路中心戰的鼻祖,隨著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軍事拓展應用,整合優化包括網路安全、戰場情報系統、後勤信息系統在內的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又提出了「作戰雲」概念。
根據美軍設想,未來10年左右時間「作戰雲」將實現一個包括各種戰斗機、情報支援飛機、衛星、艦艇和直升機在內的軍事雲計算平台網路,每個作戰平台都是「作戰雲」的一個節點,既可向雲中上傳信息,也可從雲中下載信息。這將為整個作戰體系帶來更加便捷的信息優勢和決策優勢。
這些訓練有素、全球部署的美軍網路戰部隊,可能穿過「棱鏡門」軟體便道,翻越路由器「陳倉暗道」,進入智能手機「晶元天窗」,在全球互聯互通的網路空間肆意行動,被蘭德公司稱為信息時代的「核武器」,已經成為當前網路空間安全實實在在的最大威脅。誰能否認,對網路化部隊的指揮方式,不就是網路中心式指揮嗎?
9、集分耦合式指揮。信息化條件下,各參戰力量能實現信息共享,各指揮層級對戰場情況的掌控處於同一信息層面,為高度集中與適度分散相結合的集分耦合式指揮創造了條件。唯有集分結合,才能收放有度;唯有靈活指揮,才好能力耦合。美軍認為,新質作戰能力作為軍隊戰鬥力的核心倍增器,應與傳統作戰能力放在統一的戰爭設計框架中統籌思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綜合制勝。
為打造「2020年聯合部隊」,美軍基於任務、職能和地理區域靈活編組部隊,強化聯合訓練,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構建了國家網路靶場,為網路安全和作戰訓練提供逼真的技術環境。2001年以來,美軍經常參與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主導北約國家部隊組織的「鎖盾」系列網路安全演習,平均每兩年舉行一次代號為「施里弗」的太空作戰演習。
「施里弗」太空作戰演習看似與網路行動無關,其實自2005年以來美軍舉行的四次演習中,特別檢驗了太空作戰行動與網路空間作戰行動的融合,就多次對跨域作戰概念進行了系統驗證,這種若隱若現的集分耦合式指揮顯示出了強大的跨域融合能力。
10、超常折疊式指揮。將以往由上到下、由前向後、循序漸進的指揮環節和內容,超常壓縮到一個時間段里進行,甚至在制定作戰計劃時,便超常規地將時間序列由後向前推。比如,打五天的仗,就從第五天倒過來擬訂作戰計劃。這就如同人們卷涼席,由後向前操作更容易。
研究表明,該方式可明顯減少重復作業,提高作戰效率。「順序作戰向並行作戰」轉變的美軍,也採取過該樣式。
伊拉克戰爭中,多國多種參戰單位幾乎同一時刻展開,通過採取「折疊」或者說「壓縮」、「合並」指揮程序和內容,實現了高效指揮。之所以能夠合並程序、並行推進,得益於諸軍兵種按照共同規定、規范執行法定模式。
⑸ 鎬庢牱鎵嶈兘鐧婚檰緹庡浗闄嗗啗緗戱紵
浣犲厛鐧誨綍 http://projectbypass.com/ 榪欎釜緗戝潃
鐒跺悗鍦ㄤ笅闈 Enter a Web address here 鐨勯偅涓妗嗘嗛噷闈
杈撳叆 緹庡浗闄嗗啗緗戠殑緗戝潃 http://www.army.mil/
鐒跺悗灝卞簲璇ュ彲浠ユ祻瑙堜簡
榪欑嶆柟娉曞彨鍋歐EB浠g悊
榪欑峎EB浠g悊鐨勭綉欏墊湁寰堝氫釜
鍐嶇粰浣犳帹鑽愪咯
http://www.anonasurf.com/
http://www.dejacey.com/
⑹ 美國軍事網站有哪些
美國軍事網有以下一些: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gov
美國《防務新聞》:http://www.defensenews.com
美國國防情報局:http://www.dia.mil
美國空軍:http://www.af.mil
美國陸軍:http://www.army.mil
美國海軍陸戰隊:http://www.usmc.mil
美國海軍:http://www.navy.mil
Strategypage
:http://strategypage.com
Blackanthem:http://www.blackanthem.com
《全球安全》: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
美國海軍天文台
:http://www.usno.navy.mil
美國陸軍工兵部隊:
http://www.usace.army.mil
美國陸軍和陸軍後備招募:
http://www.goarmy.com
美國軍事照片網
:http://www.militaryphotos.net
美國西點軍校
:http://www.west-point.org
關於美國全球軍事基地
二戰後,美國的軍事存在幾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軍事基地曾達5000多個(其中近半數在海外)。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駐在國人民的反對,美軍事基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⑺ 特朗普最近宣布提升一作戰司令部的級別目的是啥
當地時間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美軍網路司令部升級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地位與美國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戰司令部持平。
消息一出,引發媒體高度關注。有美國媒體分析稱,此舉意味著,網路空間將正式與海洋、陸地、天空和太空並列成為美軍的「第五戰場」,網路空間軍事化趨勢正進一步加劇。
如何看待美軍網路司令部這次「升級」,如何看待它產生的原因以及目的呢?軍事專家杜文龍分析:
美意圖將軟打擊能力做到「全球第一」
美國意圖把自己的軟打擊能力也做到全球第一,之前美國政府包括新任總統對美軍的基本目標是要形成絕對沒有人給美國製造麻煩。
如果按照這個目標建設美軍,兩方面能力需要快速發展,首先是它的常規打擊能力,包括以火力打擊作為模式的傳統作戰能力;另外,美國在軟能力、在網路戰能力方面也要全球第一。在這個指標上,美國和其它國家相比,優勢很明顯。2018年要形成133支具備進攻能力或者獨自作戰能力的網路作戰能力,如果形成,美國在軟硬兩個方面都有強大的優勢。
不足10美元可能重創一國家 「性價比」高
而且這種作戰行動,成本低,效果好。按照美國的計算,一次網路攻擊的直接成本大概只要9.95美元,但它有可能癱瘓被攻擊國家的整個社會運行體系,乃至軍事體系,所以網路戰在內的軟能力和一些新興的作戰能力成了美軍追求的主要目標。
網路戰爭也是很厲害的,絕對不能輕敵,防止被網路打敗就要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衛網路。
⑻ 美軍網路司令部升級後會讓網路戰不再是未來概念嗎
特朗普將美軍網路司令部升級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地位與美國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戰司令部持平。這意味著,網路空間正式與海洋、陸地、天空和太空並列成為美軍的第五戰場,令人擔憂網路空間軍事化趨勢正進一步加劇。
特朗普的聲明寫道,網路司令部的升級顯示了我們應對網路威脅的決心,能夠消除我們盟友和夥伴的疑慮,並對敵人形成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