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多少受眾通過網路了解學術

多少受眾通過網路了解學術

發布時間:2022-01-24 07:11:02

怎麼看互聯網學術

做科學研究的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術交流?這本身就有很多個層次的需求。不同層次的交流需求適合的形式不一樣。我個人覺得目前學術交流利用互聯網技術既不過多也不過少。有些疑問其實是不了解我們做研究的到底交流什麼,為什麼交流才產生的。如果有互聯網行業的朋友對這個感興趣,我當然十分歡迎和支持他們開發有助於學術交流的產品,但肯定不會是聊天室、BBS這種形式。應該先去認識現有的學術交流形式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具有這些特點。

正式的學術交流包括發表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

發表論文時主要的學術交流是作者與審稿人之間發生的。按道理作者是不知道審稿人是誰的,審稿人也必須裝作不知道作者是誰(很多時候並沒有雙盲,我暫時還不知道歷史緣由但目前確實是這樣),完全就稿件中的問題進行交流。這種交流:1) 主題非常特定,例如文章中使用的某個研究方法的問題,數據的interpretation問題,討論中涉及到的引用問題,結論的強弱性等等。我現在講的都太籠統,事實上,無法不分專業去講。實驗物理最經常被提到的就會是樣品的選擇與制備過程,測量的方法問題,數據的重復性、誤差、置信度問題等非常細節的問題。2) 討論的范圍非常窄,不會問超出本工作數據所能說明的事情,不會問超出本工作目的的事,總之跟文章內容無關的事不會多聊;3) 有一定的准備時間和發言順序:作者認真地准備稿件後,才投稿。審稿人認真(或者說必顯得如此)閱讀稿件之後,分開大問題(major)和小問題(minor),逐條提出疑問或者意見,然後作者把意見全部看完之後,再逐條說明或者修改。有時還會來兩輪。如果被拒稿作者不服,還需要准備一個有理由的argument,這些理由都不會涉及到人,完全是就專業上的問題繼續分析和說明。如果文章發表之後,其他同行讀者再有疑問,也會以comment的形式發表,作者有時會以response的形式發表簡短回復。由於上述的特點,這個過程的學術交流是比較慢但非常有效的交流,因此是學術界普遍重視的一種交流形式。(當然發表文章還有其他更加主要的目的,這里只就其學術交流上的意義來介紹。)

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隨著學科細分,隔行如隔山現象太嚴重,一個研究方向,比較有點水平能審稿的也就那幾個,但小白投搞一堆(假如還算比較熱門的方向的話),審稿負擔重;第二就是目前這個流程太慢。但是這兩個問題不是互聯網技術所能解決的。為了保證期刊質量,審稿人群體不能變水,而這個流程的時間主要還是花在人的高級腦力勞動上,計算機代替不了。對於論文發表流程 來說,計算機和互聯網無非發揮了他們最基本的功能:無紙化和代替了郵寄。

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的交流,跟發表論文有類似的特點,我再重復一次:1)主題非常特定;2)討論的范圍非常窄;3)有一定的准備時間和發言順序。具體就是演講者根據會議給出的時間限制准備演講內容。演講的內容和發表文章是類似的,必須是一個story,有問題的提出、分析、設計、結果和結論等,但是形式比較自由。所以演講者也是要認真准備的,還要口頭練習。正式會議演講後,有專門的提問時間讓讀者提問,跟審稿一樣,但同樣的,比較自由,可以稍微問寬一點,甚至可以稍微問點別的。但是發言有順序。主持人要派mic和收mic,往往先問後答,追問也不宜太多,因為時間有限。

學術會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見到真人,在會下可以自由搭訕。在這個裡面發生的事情就五花八門了,想考博的學生趁機套瓷,年輕研究者主動自我介紹增加曝光度等,不同PI之間閑聊,學生怎麼不靠譜,funding agency怎麼不靠譜,誰誰誰工作調動等八卦。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哪怕是連這些非正式的交流,在一個學術會議的形式之內,它的時間也是被集中了的,即只能在會下聚餐之類的時間才能進行。在你和對方嚴肅討論到一半的時候,不會有第三個人突然說「喂老劉好久不見啊最近搞這個了?以前的不搞了?最近陞官了酒量變好了吧什麼時候過來這邊啊……」還有,這樣的人與人群體直接見面social的場合,在禮節上也才方便上述的這些各種套瓷。如果轉到互聯網上,你就失去了這樣的環境,想做同樣的事情反而顯得突wu。你加哈佛教授的facebook,瀏覽了他前段時間去夏威夷開會時海灘露點照之後,點贊好評,然後順勢帶入你的自我介紹和意願嗎?

以上是兩種學術界最主要的正式學術交流形式的特點分析。總之它們的「死板」不是沒有道理的,而是有效交流的重要保證。正是因為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比較復雜和嚴謹的話題,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是無法有效交流的,所以才需要如此按部就班,目的是讓交流雙方有足夠的時間去准備和反駁。

聊天能交流出東西來的,僅限於兩人是非常窄的同行,而且很熟,大部分事情已經不言而喻。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還很常見,但仍然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假如是這樣的交流,它自然而然地就會利用大眾的互聯網交流手段,QQ微信什麼的並不成問題。我經常在手機上跟朋友討論物理問題。

以上是學術界內的學術交流。假如我們放寬一點限制,那麼一個學者它很可能還會跟學術界之外的人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也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形式就是講座。根據受眾層次不同講座內容當然也不同了,例如,哪怕是去高校做講座,還要區分是給全校學生做呢還是給某一個學院的做,前者假設受眾有高中水平,後者可以假設受眾有本科水平。現在,廣州還會有一些公開給市民做的學術講座。講座也有形式上的特點,跟前面講的很類似,無非就是有一定的准備時間,發言按順序來的。先演講,再答問,時間都有限,范圍都針對演講的內容。

我所知道的論壇、聊天室之類,當然有很多從表面上看確實聚集了很多同行,交流活動也很熱烈。但他們交流的深度怎樣?有效性怎樣?收獲怎樣?職業的科研工作者,對本研究領域的認識水平高到能夠獨當一面的人,工作都會非常忙。他們也會十分清楚什麼樣的交流才有效,主要時間會花在這些交流上面(即寫paper和參加會議)。聊天室和論壇往往充斥著的是研究生,水平參次不次,誤區一大堆,以訛傳訛,只能說是自娛自樂。

我看到過一個例外,那就是LinkedIn上的美國流變學會群組。LinkedIn網站的用戶群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礎,一些圈內真正有地位的人在使用LinkedIn而且會定期瀏覽。這個流變學會的群組就有幾個目前還活躍的流變學家。而且裡面的人問的問題有質量,確實是流變學研究中以往沒有遇到過,又足夠典型的問題。說明問的人本身考慮過,什麼問題拿到什麼地方問比較有望獲得有效的回應,而不是像國內一些論壇的小白那樣亂貼亂求助。這樣一來,這個群組的討論就非常有效,但並不火熱。按照常理,流變學的討論有什麼可那麼火熱的?又不是網路貼吧。

我不知道拿哪個網站去比較合適,亂選幾個吧。比如ResearchGate,現在好像好一點,但是長期以來上面全是亞非拉國家的小白用戶,裡面的討論也都是小白水平。而且我不知道ResearchGate是不是有一些流氓手段,很多人自己並不清楚,在RG上就有帳號和頁面了。我還使用過很多社交化的網站,有很多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這的確是個泡沫。

至於怎麼在互聯網上實現具有正式學術交流的以上特點,能滿足正式學術交流真正目的的網站或者工具,那就是互聯網行業的人擅長的事情了,前端什麼的,我不清楚。

❷ 為什麼要從社會角色分析受眾

新聞傳播過程,實際上是傳者、媒介、受眾等一些相互的組成部分既矛盾又統一的有序運動過程,這其中傳者與受眾是一對主要矛盾。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傳播中傳者與受眾二者的辯證關系正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協調、變化的,這一點從人們對新聞傳播中傳者、受眾的認識過程可以得到證實。

人類新聞傳播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總的可以概括為:以傳者為中心→開始重視受眾→承認傳者與受眾是傳播活動中兩個主體。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新聞傳播主要運用的是西方以傳者為中心的"靶子論"學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媒體開始接受西方六十年代的"受眾是服務對象"等觀點,懂得要重視受眾,但依然沒從根本上弄清楚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九十年代中後期,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受眾不僅僅是服務對象,它也是接受主體。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因此,每一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傳播理念、傳播模式和傳播方法,這是傳者和受眾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位而導致的。

目前對傳、受雙方關系認識偏差及原因

媒介現在普通承認傳播中有兩個主體,即傳播主體和受傳主體,但對兩者誰處支配地位爭論不休,難以確定。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偏差以及由它所導致的新聞傳播中另一個認識偏差,即傳播過程不完整性,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即,雖然樹立了受眾意識,但仍有局限性,對受眾本位意識認識不清。從嚴格意義上講,受眾意識並不等於受眾本質意識,正如鮑爾在他著名的《固執的受眾》(The Obstinate Audience)一文中所說的:"以住的問題是訊息如何作用於受眾",而現在的問題是"受眾如何使用訊息",這種突出受眾在傳播中主導地位的受眾理論就是受眾本位論。而受眾意識還只是從傳者出發所體現的對受眾的考察,而非以受眾為基礎來指導傳播。

1999年11月19日-21日,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受眾研究委員會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聯合在天津召開了"新時期廣播電視受眾工作學術研討會"。會上,對於是傳者還是受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這個問題爭議很大。以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陳崇山為代表的同志認為:傳播媒介作為人類交往工具,誕生後便成為統治階級或集團的一種控制手段,實際上"傳者"聽命於統治者。因此從總體上說,目前體制下的受眾還難以成為傳播活動中的"主體"。筆者認為,誠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新聞傳播過程中傳者確實處於支配地位,但這是有其當時具體特定的歷史環境的;而且如果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把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用於傳播學,從根本上說,受眾在傳播活動中是處於矛盾雙方的矛盾主要方面的。因為,"盡管傳者對傳播內容擁有控制權,但受眾對內容擁有選擇性;盡管輿論有導向性,但受眾對輿論有自主性;盡管傳者對受眾會產生影響,但受眾通過反饋對傳播內容會進行制約,這不僅影響著、左右著當前的傳播效果,而且影響著、左右著以後的傳播行為。傳者歸根到底要按照受眾的願望和需求辦了。承認人民群眾在傳播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人民創造歷史'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在傳播過程中的體現。"⑴

對於目前媒體在傳、受兩者關繫上的另一個認識偏差,,即傳播過程的不完整性,筆者認為也正是由於人們對受眾這種在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地位還沒有完全確立而導致的。這種不完整性的體現就是大大忽視了受眾接受反饋對於傳播的作用,不能用受眾的傳播反饋來指導下一輪傳播活動,以致於傳播活動,到了受眾那裡就停止不前,從而影響傳播最終目的。 "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用的。"⑵馬克思這句古老的名言,對於我國當今的新聞傳播,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應該承認,現在對受眾的反饋研究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但這種改變離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及時、科學、准確等特性還相差太遠。在西方國家,許多媒體已經依靠每小時、每一天的收視率和收聽率,以及某版面、某欄目的受關注情況來及時調整傳者行為;而我國大部分媒體目前只能做到以年為時間單位來測量收視率、收聽率及發行量,致使受眾反饋不能及時傳遞到傳者,且目前調查還只普遍停留在有多少觀眾收看什麼節目的低層次,沒有上升到進一步分析了解什麼人、為什麼收看哪些節目的高層次;各地媒體和專業受眾調查公司在受眾反饋調查中,也沒有一個經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權威的、統一的、標準的測試體系。

第四媒體的介入對傳、受雙方及相互關系的影響

"國際互聯網是繼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媒介之後的'第四媒介'。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大眾傳播媒介,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對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本身結構和經濟現狀的沖擊,而且是與該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認識習慣、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連在一起的巨大變化。"⑶

一、傳者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用和地位的改變

"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於經濟與社會的變遷。網際網路不僅僅是另一個媒體發布系統,它是從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進行歷史性轉換的催化劑。""在這種環境之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什麼以及這種需要如何得到滿足--而不必是誰來滿足。"美國學者凱瑟林·福爾頓的這番剖析足可以說明,在社會時代巨變之下,傳者在傳播中的壟斷地位可以宣告根本性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傳者逐漸作為"信息收集者"、"內容提供者"的角色出現。

1、網際網路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新聞傳播的社會分工,動搖了傳者的地位。

如今,在網際網路上,新聞傳播不再是新聞媒體(傳者)的"專利"。由於網際網路的獨特功能,使許多的機構和個人進入到了新聞傳播的行列之中,許多機構和個人都有可能集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於一身。這從側面證明了傳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徹底動搖,其對傳播的壟斷地位從根本上消失了。

2、受眾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有所下降,也將削弱傳者的作用。

一種新的媒體誕生後,必將從原有的媒體奪去一部分受眾。事實證明,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際網路來獲取新聞信息。受眾對網路的熱衷必將影響到對傳統媒體的依賴程度。因此,傳者(指傳統媒體)也必將失去往日輝煌的壟斷地位,它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動搖。

當然,傳者地位的降低,並非意味著新聞業和新聞記者就會消失。作為仍是傳播活動相互矛盾的兩者之一,傳者永遠不會退出傳播活動的舞台。筆者非常贊成美國學者凱瑟林·福爾頓的說法,他認為,"作為身處各種噪音之中的意義解釋者(從事實到新聞事實,傳者是意義的第一解釋者--筆者注)和內容提供者,新聞記者將變得更為重要,因為他們能夠擁有個性化的完整的界面來組織他們所關心的信息"。有人還將網路傳播中的記者稱為"無文本記者",即記者能夠利用新的功能,諸如促進網上對話、挖掘檔案資源、利用各種消息來源來及時、迅速地組織綜述性和集納式的報道,以滿足受眾日益增強的渴求深層信息的心理。尤其,凱瑟林·福爾頓還認為,對於新聞傳者(信息收集者)而言,"有價值的是無法復制的東西--信任、關心、正直、關系、品牌"。他認為,"有智慧的記者無論在所屬的機構內還是機構外都會千方百計地向他們所服務的受眾去解釋和推銷這種資產",這也就是說,作為新聞傳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傳者,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主體功能有所下降是必然的客觀規律,在這種情形下,傳者應該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應該保留,什麼應該放棄,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傳播活動規律和發展。

二、受眾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用和地位的改變

作為傳播活動中另一必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受眾,在新的時代,主體功能明顯增強是基於時代背景和受眾本身發展特徵而決定的,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受眾接觸媒體的時間增多,對傳播接受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

受眾接觸媒體的時間增多,主要是由於他們的閑暇時間增多了。現在的雙休日作息制度,以及近來國家極力推行的帶薪休假制度,讓人們有更多屬於自主支配的時間;另外由於社會化程度提高,人們對信息、娛樂、生活指導等需求以及自我表達的需求越來越強,都促使了受眾對媒體接觸時間增多,對信息尋求的主動性增加,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受眾可以每時每刻同時面對無限的信息源,更加刺激了受眾對傳播接受的主動性大大提高。

2、信息渠道繁多,自身素質提高使受眾對待傳播的選擇性更強。

如今的受眾面對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繁多,網際網路的出現和火熱,為受眾自由選擇信息,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國內外專家還指出,對新聞信息欲求與選擇是與人們的文化教育程度成正比的。下世紀初,我國的教育事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人們對新聞媒體刊播的服務內容和新聞內容的興趣也會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與日俱增。

3、經濟、政治的發展使受眾的自主意識進一步提升。

受眾的自主意識,主要是指受眾對自己在傳播過程中重要地位與作用的自我肯定。新時期受眾自主意識的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受眾的獨立精神增強;平等意識增強;參與意識增強,同時網際網路獨特的傳播方式促使了受眾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從網路傳播的信息發送方式看,有兩個特點區別於以往的傳播方式:一個是網頁編排採用超文本格式;另一個是使用多媒體語言,二者的結合就產生了所謂的超媒體,它能使受眾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信息接受;且超文本方式打破了以往的順序閱讀習慣,代之的跳躍式閱讀,強化了人們的聯想式思維,促使受眾對問題的思考不單一,有利用培養受眾的獨立自主意識。

三、在網際網路的沖擊之下,傳者與受眾相互關系的發展趨勢

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發展加速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步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傳播模式與計劃經濟傳播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計劃經濟力圖控制受眾的接收狀況,把傳播內容的無限量擴大視為重中之重;而市場經濟是一種消費經濟,在它的傳播模式中,受眾的接收狀況成了傳播的出發點,同時也是傳播的歸宿。"⑷這加強和鞏固了受眾在傳受雙方關系中的主導支配地位。

總之,將受眾的接收狀況看成是未來傳播的出發點,與目前媒體只將受眾看成是信息解釋者相比,這是又一巨大進步,這是充分理解了新聞傳播自身規律的發展而得出的啟示,而這一新聞傳播的規律又是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

❸ 如果想了解一個機構的學術情況我們可以從萬分分析機構知識網路獲得哪些內容

想要了解一個機構的學術情況,首先你要給一個機構的成員成立時間法人還有他們所發表的一些學術的論文或者說是資料。

❹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校教授「走紅」網路,更受年輕人喜愛

我認為高校教師開始在網路上走紅,這一現象是非常好的一個改變,同時也讓大家接受知識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用到大學裡面去聽專業課,就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接受一些新鮮和專業性比較強的知識,這對於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視野的改變具有非常好的學習作用就拿我個人舉例子,自己就非常喜歡從網上去關注這些高校教授的視頻以及相關課程。

因為年輕人通過網路了解國家大事,雖然改變不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大局觀和以後的生活軌跡,我們並非生活在一成不變的時代里,我們生活是一個隨時變化的世界。只有把握國家大事,了解社會變化,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前進方向。

❺ 談一談你對網路的認識(內容要求:1.利與弊:2....

網路,一個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信息時代的標志。作為中學生,理所應當對其進行追求、探索。
這盡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它的方便、快捷、靈活等多種優點,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給予了學生敖游的空間。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想方法,在學生的生活中給予了他們極大的幫助;坐在家中即可瀏覽眾多網上圖書館豐富的圖書收藏;幾秒種內,便可收到相隔萬里的來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各地各種祥細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過各學校開辦的遠程教育網了解更多的知識等等。正由於網路的這些優點,才受到越來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睞。
但又有許多人認為中學生上網弊大於利,的確網路是一個復雜的東西,它的內部充滿各種信息,像反動、暴力、黃色,這類魚龍混雜的東西太多了,中學生自主能力有限,實在難以抵禦網路驚人的吸引力。
但網路是一個新生事物,的確中學生的自製力和網路的吸引力,可以說兩者根本是無法匹敵的。網路的吸引力是無窮的,而中學生的自製力是有限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以學習為主要目的上網的中學生,美國占總數的20%,英國為15%,中國僅僅為2%。這驚人的對比,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中學生的自製力不如網路的吸引力。它好象剛出生的嬰兒,終究是需要細心的扶持的,在正確的教育、指導下,長大成人,建設國家、作出貢獻。但偌是像現在這樣,抑制了學生上網,不就好象將這嬰兒殺死在搖籃里嗎?中學生上網的人數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響,這正說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響取決於自身的素質與意志。俗話說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們有不靠近這種沉溺人思想的網路傳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其影響了。
利弊的區別在於你如何運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時間。如果是用於成天打電子游戲,不分晝夜,肯定是弊。如果用於學習:利大於弊。如果用於聊天、游戲:弊大於利。
上網的諸多有利之處
第一、可以開闊視野。上網可以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上網可以充實頭腦,只要留心就可以學到許多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滑鼠一點,大千世界便盡收眼底。
第二、可以對外交流。學生的一個被人經常提及的缺點就是缺乏信心,不敢與外界對話、交流。現在有了互聯網,他們可以徹底克服這個心理障礙,並且在對外交流的過程當中,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網路為教育資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僅是老師,而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登錄各類教育網站獲取學習資訊。
第三、可以促進青少年個性化發展。消除心理障礙,可以沒有顧忌地向網友傾訴心事,減輕課業負擔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可以在各個BBS里張貼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一來可以鍛煉文筆,二來覺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項業余愛好的水平;自己動手做主頁正成為時尚,把自己喜愛的圖片資料傳上去,開一個討論區,發一些貼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電腦軟體的運用同時自己做版主的感覺真的很棒,有利於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第四、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學業。中學生的本職任務是學習,網路的遠程教育會給中學生帶來無窮的益處。普通的中學生學習知識只能夠局限於自己的學校和一些課外書籍,傳授知識的老師始終只有幾個,但如果上了網,學生就可以在一個個內容豐富、名師坐堂的網站中任意翱翔,「有問必答」、「題庫」、「專題講座」、「考前輔導」...一個個分類細致合理的欄目讓學生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普通的中學生做題只能做些參考書或數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網,網上各種試卷和典型題目應有盡有,中學生就可以任意選擇。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動態。中學生們特別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網路了解最新的教育動態,因為這幾年的高考還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幾乎都會出台許多新措施。而平時好些中學生不大關心電視和報紙上的新聞,只一味地埋頭書海,因此可從網上查詢與教育相關的新聞以此來調整復習重點,適應高考新舉措。
上網的危害
一,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寧可整日沉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路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網際網路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 網路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製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沖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路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

❻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高校教授「走紅」網路,並且更受年輕人喜愛

越來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紅”網路,並且更受年輕人喜愛,主要原因是:

1.教授講的知識都是干貨,讓大家受益很多;

2.這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大家感到親切;

3.大家喜歡完全是因為他知識淵博,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認知。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很多老師或者教授也開始在網路上講課,他們知識淵博,干貨滿滿,深受學生的喜歡。網路上講課也拉近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這樣讓大家感受到更加的親切,教授淵博的知識總是能夠刷新我們全新的認知,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有頓悟的感覺,這讓我們對教授也更加的崇拜,這也是很多教授走紅網路的真正原因。

三、教授的觀點讓我們耳目一新顛覆我們的認知

很多教授因為知識非常淵博,對於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發表的見解和觀點總能夠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認知,這些知識讓我們對他們非常敬佩,這也是教授網上走紅的原因。

❼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看網路直播受眾的使用動機

性屬於第一需求,還需要解釋嗎,那就是人還需要交流,而有價值的交流需要勇氣和水平,而網路直播不用智力就可以騙了自己,何樂而不為。

❽ 通過cnki功能,查看本專業有多少電子期刊,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中國學術文獻網路

首頁進入期刊大全,根據學科點擊左邊選中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或者是人文社會科學,裡面有各個學科具體收錄的期刊數量,碩博論文的話,首頁有個博碩,點進去,左邊直接點開就行了,期刊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問『發表吧』,他們比較了解

❾ 網路教育的論文重復率一般是要求多少合格

論文查重,一般不能超過百分之三十,否則這論文就會涉嫌抄襲,不是自己的原著論文,所以只要低於百分之三十就算合格。

❿ 什麼是網路免費學術資源,其特點和主要內容形式有哪些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數字化和網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迅速的變化。學術研究和教學領域,也毫不例外:人們的寫作方式發生了變化,在80年代人們還用手寫作,現在大多數人都已經放棄筆和紙,轉而用計算機寫作了,有的學者,其計算機甚至已經更新換代多次;人們的通信方式發生了變化,過去主要是以寫信和打電話為主,現在人們已經是用電子郵件為主了,對於國際通信尤其如此;學術資料儲存方式發生了變化,大都電子化,存儲在各自的網站上。

閱讀全文

與多少受眾通過網路了解學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借貸年利息多少算合法 瀏覽:177
電信微信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157
河南網路貨運平台哪個比較好 瀏覽:189
網路哪個寬頻好又快 瀏覽:285
家庭網路用哪個服務廳好一些 瀏覽:690
網路直播下載的視頻怎麼播放 瀏覽:678
王者游戲網路不穩定加速在哪裡買 瀏覽:65
網路老是感嘆號什麼情況 瀏覽:432
球探app總是網路連接異常 瀏覽:160
無線用戶多會影響網路監控嗎 瀏覽:856
計算機網路技術人員就業 瀏覽:654
手機開熱點給電腦網路變慢了 瀏覽:890
wifi已連接但沒有網路線路 瀏覽:649
中國移動網路首選網路類型 瀏覽:563
網口光信號網路G電源 瀏覽:215
wifi與5g網路哪個快 瀏覽:310
刪除蘋果air的網路 瀏覽:530
雲南蒙自哪個網路信號好 瀏覽:294
移動盒子設置無線網路方法 瀏覽:441
充電樁顯示網路異常請稍後再試 瀏覽:31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