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5後網貸三年負債24萬,為何年輕人頻陷網貸坑
網貸從興起開始,可謂是坑害了一大批大學生,很多90後、95後乃至00後都深陷網貸的困擾之中。其中有一名95後,網貸三年負債24萬,這也引發了許多年輕人對網貸的恐懼和思考。
另外,許多不法之輩或者心懷不軌的人唆使他們貸款。
許多售賣手機、整容醫院的銷售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就與各種網貸機構聯合起來唆使這些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大學生進行貸款來消費。
他們一方面吹捧這些大學生有多麼的無限潛力可以還清這部分欠款,一方面又唆使他們操作網貸,最終造成很多年輕人陷入網貸陷阱。
2. 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選擇網貸
曾幾何時,中國人愛存錢的習慣是出了名的。
為什麼區區幾十年,不過兩代人的功夫,年輕人負債前行就已成為主流了呢?
到底發生了什麼?
1、消費主義裹挾下的超前消費
有人統計了豆瓣「負債者聯盟」小組成員的欠貸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超前消費。
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買不起就借錢買,還不上就以貸養貸。
一部分年輕人就這樣走上了網貸之路,而網貸反過來又刺激了年輕人超前消費。
尼爾森《2019中國年輕人負債調查報告》發現,年輕人(18歲至29歲)平均債務收入比為41.75%,只有13.4%的年輕人零負債。而在負債的年輕人中,44.5%為實質性負債人群,無力及時償還,導致債務積累。
另一份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每4個90後中,就有一人正在使用網貸分期。
長期沉浸在網貸帶來的紙醉金迷中,會讓人對錢失去敏感,錢來得太容易,花起來也就毫無心理負擔。
內心的慾望一旦開始膨脹,稍不留神,就可能將我們拖入深淵。
2、社交網路帶來的身份焦慮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道:
「人類對自身價值的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網路時代方便了人們的相互交往,卻也強化了這種身份焦慮。
在社交媒體上,如果我們能得到關注、點贊,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如果我們曬出自己的生活卻被別人不屑一顧,自我懷疑就隨之而來。
漸漸地,為了得到其他人的目光,我們就開始學著用別人的評價標准,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這在社會身份定位尚不明確的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
他們更熱衷於通過購買奢侈品、出國旅遊等消費方式,來自己維持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向別人展示自己「其實混得很不錯」。
而當下社會用物質、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物質主義文化,也助長了這種攀比風氣的盛行。
當人的價值被物化,你買得起什麼,就等於你是什麼人。
這時候,各種網購、網貸平台,就會趁虛而入,鼓勵我們去花唄,誘導我們去借唄。
3、無力感下的及時行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無力感和絕望感到達一定閾值的時候,人們的消費行為會更加明顯。
遙不可及的房價,996的職場環境,讓無數年輕人被壓得喘不過氣。
他們變得「佛系」,對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活現狀,實現人生理想,越來越不抱希望。
這種對現實的無力,對未來的悲觀,很容易讓人放棄對長期目標的追求。
於是,「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再加上各種廣告的推波助瀾,買買買就被年輕人誤認為是釋放生活壓力、填補內心空虛,獲得替代性滿足的「最佳選擇」。
結合上面這三個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會惹上網貸了。
3. 年輕人頻陷網貸的坑,網路貸款為何會頻繁盯向年輕人
因為年輕人確實是網路貸款的最佳人群。我們可以先從消費上來談,年輕人是最愛消費的一個群體,尤其是對於那些學生群體來說,像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這三類群體是最集中的,特別是大學生,許多網路貸款就是針對於大學生的。對於他們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消費慾望強,也想要去消費,而且是比較怕事的,大部分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性格都會比較懦弱,不敢去反抗。而且大學生在這種還不上款的時候,還可以去找他們的父母要。所以綜合這樣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確實是最好的一個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