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OSI/RM協議以及每層對應的硬體設備分別有哪些功能OSI/RM和TCP/IP的對應參考
OSI七層協議在網路傳輸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
7、應用層——–電腦的各種數據
6、表示層 ——– 處理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如編碼、數據格式轉換和加密解密
5、會話層——–會話管理、會話流量控制、定址、定址
4、傳輸層——–各種協議(TCP/IP中的TCP協議、Novell網路中的SPX協議和微軟的NetBIOS/NetBEUI協議。 )
3、網路層——–路由器(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報文或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
2、數據鏈路層—-交換機/網橋(負責建立和管理節點間的鏈路,通過各種控制協議,將有差錯的物理信道變為無差錯的、能可靠傳輸數據幀的數據鏈路)
1、物理層
——–集線器/中繼器(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
物理層協議: 物理層:(典型設備:中繼器,集線器、網線、HUB) 數據單元:比特 (Bit)
乙太網物理層、數據機、PLC 、SONET/SDH 、G.709 、光導纖維、 同軸電纜、雙絞線
OSI/RM和TCP/IP的對應參考模型
② 路由器工作在OSI/RM網路協議參考模型的什麼
網路層。。。路由,也就是指路,找一條相對最優的路徑出來讓數據包沿著傳送。
③ 在OSI/RM的七層參考模型中,中繼器和路由器分別工作在()。
在OSI/RM的七層參考模型中,中繼器和路由器分別工晌悔搭作宴拿在()。
A.物理層和應前型用層
B.物理層和傳輸層
C.傳輸層和網路層
D.物理層和網路層
正確答案:D
④ 集線器和路由器分別運行於OSI模型的__層和__層
集線器工作於OSI/RM參考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MAC(介質訪問控制)子層。路由器在OSI/RM中完成的網路層中繼以及第三層中繼任務,對不同的網路之間的數據包進行存儲、分組轉發處理,其主要就是在不同的邏輯分開網路。
物理層定義了電氣信號,符號,線的狀態和時鍾要求,數據編碼和數據傳輸用的連接器。因為集線器只對信號進行整形、放大後再重發,不進行編碼,所以是物理層的設備。
10M集線器在物理層有4個標准介面可用,那就是:10BASE-5、10BASE-2、10BASE-T、10BASE-F。10M集線器的10BASE-5(AUI)埠用來連接層1和層2 。
(4)路由器在osirm網路協議參考模型擴展閱讀
在網路通信中,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以及選擇IP路徑的作用,可以在多個網路環境中,構建靈活的鏈接系統,通過不同的數據分組以及介質訪問方式對各個子網進行鏈接。路由器在操作中僅接受源站或者其他相關路由器傳遞的信息,是一種基於網路層的互聯設備。
路由器通常位於網路層,因而路由技術也是與網路層相關的一門技術, 路由器與早期的網橋相比有很多的變化和不同。
⑤ 乙太網的路由器用於osi/rm七層模型中的哪一層
乙太網的路由器位於OSI七層模型的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⑥ 路由器工作在哪一層
路由器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即網路層。
交換機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
這一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機在移動信息的過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說兩者實現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⑦ 路由器在osi參考模型的哪一層
路由器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網路層。
OSI體系結構,意粗孝余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組織(國際標准化組慎跡織)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岩滾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⑧ OSI/RM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
該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聯的標准,是設計和描述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OSI參考模型共分為7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每層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層都直接為其上層提供服務,並且所有層次都互相支持,而網路通信則可以自上而下(在發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雙向進行。 並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經過OSI的全部七層,有的甚至只需要雙方對應的某一層即可。
物理介面之間的轉接,以及中繼器與中繼器之間的連接就只需在物理層中進行即可;而路由器與路由或差局器之間的連接則只需經過網路層以下的三層即可。 總的來說,雙方的通信是在對等層次上進行的,不能在不對稱層次上進行通信。
對等層通信的實質:
對等層實體之間虛擬通信;下層向上層提供服務;實際通信在最底層完成;發送方數據由最高層逐漸向下層傳遞,到接收方數據由最低層逐漸向高層傳遞。
協議數據單元PDU
OSI參考模型中, 對等層協議之間交換的信息單元統稱衫讓為協議數據單元
而傳輸層及以下各層的PDU另外還有各自特定的名稱:
傳輸層——數據段(Segment)
網路層——分組(數據包)(Packet)
數據鏈路層——數據幀(Frame)
物理層——比特(Bit)
在OSI參考模型中數據是如何在不同主機的不同應用進程中進行數據傳輸的呢?
應用層處理後交給下面的表示層, 表示層會進行必要的格式轉換,使用一種通信雙方都能識別的編碼來處理數據;
表示層處理完成後將數據交給會話層, 會話層會在主機1和主機2之間建立一條只用於傳輸該數據的會話通道 ,並監視它的連接狀態,直到數據同步完成才會斷開會話;
會話通道建立後,為保證數據傳輸中的可靠性,主機1的 傳輸層會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分段、編號、差錯校驗、確認、重傳等;
網路層是實際傳輸數據的層次, 它將傳輸層中處理完成的數據再次慶念封裝,添加上雙方的地址信息,並為每個數據包找到一條到主機2的最好的路徑,然後按照最佳路徑發送到網路中;
數據鏈路層則會對網路層的數據 再次進行封裝 ,添加上能唯一表示每台設備的 MAC物理地址 ;
主機1的 物理層則將上層的數據轉換成電流傳輸的物理線路,通過物理線路將數據傳送到主機2後,
雖然應用進程數據要經過這么復雜的過程才能送到終點,但這些復雜過程對用戶來說,都被屏蔽掉了,以致主機1的應用進程AP1覺得好像直接把數據交給了主機2的應用進程Ap2。
TCP/IP協議
由網路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
TCP/IP模型分為四個層次: 應用層,傳輸層,網路互聯層和網路介面層。
在TCP/IP模型中,去掉了OSI參考模型中的 會話層 和 表示層 (這兩層的功能被合並到應用層實現)。同時將OSI參考模型中的 數據鏈路層 和 物理層 合並為 網路介面層。
TCP協議 是一個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協議,允許從一台主機發出的位元組流無差錯地發往互聯網上的其他主機。在 發送端 ,它負責 把上層(應用層)傳送下來的位元組流分割成離散的報文,並把每個報文傳遞給下層(網路互聯層)。 在 接收端, 它負責 把收到的報文進行重組後遞交給上層(應用層)。 TCP協議還要處理 端到端 的流量控制,以便確保一個快速的發送方,不會因為發送太多的報文而淹沒掉一個處理能力跟不上的慢速的接受方。
UDP協議是一個不可靠的、無連接協議,主要適用於不需要對報文進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場合。其被廣泛用於那些一次性的請求-應答應用,以及那些及時交付比精確交付更加重要的應用,如傳輸語音或者視頻。
TCP/IP模型能夠打敗法律意義上的國際標准ISO/Rm參考模型,而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准,有它滋身的特點:
首先它是一個開放的協議標准:可以免費使用,並且獨立於特定的計算機硬體與操作系統。
其次它獨立於特定的網路硬體:可以運行在區域網、廣域網,更適用在互聯網中。
其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
他所提供的標准化的高層協議,提供了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TCP/IP模型與OSI模型有著很多共同點:
兩者都以協議棧概念為基礎,並且協議棧中的協議彼此相互獨立。兩個模型功能大致相同,都採用了層次結構,存在可比的傳輸層和網路層,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一對應。
兩者的不同點:
OSI模型的最大貢獻在於明確區分了3個概念: 服務、介面和協議; 而TCP/IP模型並沒有明確區分服務、介面和協議,因此OSI模型中的協議比TCP/IP模型中的協議有更好的隱蔽性,當技術發生變化時OSI模型中的協議相對更容易被新協議所替換。
OSI模型在協議發明之前就已經產生了,而TCP/IP模型則正好相反:
先有協議,TCP/IP模型只是已有協議的一個描述而已,這導致協議和模型結合得非常完美,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如異構網的互聯問題。
兩者在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領域有所不同:
OSI模型的網路層同時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但是傳輸層只支持面向連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網路層只支持一種模式(無連接),但是在傳輸層同時支持兩種通信模式。
OSI模型有7層,而TCPIP模型只有4層,兩者在層次劃分與使用協議上有很大差別。
網卡,交換機,路由器 —— 網路通信連接設備
⑨ 請問大家OSI參考模型的7層都是什麼交換機,路由器,HUB分別處於哪一層
路由器在網路層工作,也就是第3層.交換機在數據鏈路層工作,也就是第2層,而HUB,也就是集線器,工作在物理層,也就是第1層.
OSI/RM模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