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什麼時候傳到中國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❷ 互聯網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1、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90年代以後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式接人互聯網。
2、功能:互聯網具有迅速傳播信息的功能,被稱為「第四媒介」。網路媒介可以集文字、圖像、聲音於一體,還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特點:互聯網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傳者與受者之間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時溝通,人們還可以上網參與討論,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
❸ 互聯網 哪一年開始
全球互聯網起源於1968年。
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建了一個計算機網,名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縮寫,又稱「阿帕」網)。按央視的數據,新生的「阿帕」網獲得了國會批準的 520 萬美元的籌備金及兩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是當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的 3 倍。
時逢美蘇冷戰,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被蘇聯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所以需要設計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取得聯系。
1969 年,「阿帕」網第一期投李段入使用,有 4 個節點,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虧擾派巴拉銷賀分校、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一年後「阿帕」網擴大到 15 個節點。1973 年,「阿帕」網跨越大西洋利用衛星技術與英國、挪威實現連接,擴展到了世界范圍。
互聯網就萌芽於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互聯網起源於美蘇冷戰。
❹ 互聯網起源於哪個國家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互聯網起源是:美國的阿帕網(ARPANET)。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
互聯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4)互聯網路起源於多少年擴展閱讀:
基本優點: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互聯網
❺ 互聯網是怎麼誕生的
互聯網於1969年誕生於美國。最初名為「阿帕網」(ARPAnet),是一個軍用研究系統,後來又成為連接大學及高等院校計算機的學術系統。1973年ARPA網擴展成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計算機。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議。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1987年9月加日,互聯網正式在中國內地運行。1990年代,整個網路向公眾開放。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覆蓋五大洲150多個國家的開放型全球計算機網路系統,擁有許多服務商。普通電腦用戶只需要一台個人計算機用電話線通過數據機和互聯網服務商連接,便可進入互聯網。但互聯網並不是全球唯一的計算機網路。例如在歐洲,跨國的互聯網路就有「歐盟網」(Euronet),「歐洲學術與研究網」(EARN),「歐洲信息網」(FAN),在美國還有「國際學術網」(BITNET),世界范圍的還有「飛多網」(全球性的BBS系統)等。
❻ 什麼是互聯網互聯網的起源發展
互聯兄雹行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x0d\x0a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x0d\x0a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肆晌)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x0d\x0a中國網民規模繼續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人,2007年底美國網民數為2.18億人,按照美國近年來的的網民增長速度估算,美國網民人數在2008年6月底不會超過2.3億人,因此中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100萬人,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凈增量為4300萬人。越來越多的居民認識到互聯網的便捷作用,隨著網民規模與結構特徵上網設備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正逐步走進千家萬戶。目前全球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是冰島,已經有85.4%的居民是網民。中國的鄰國韓國、日本的普及率分別為71.2%和68.4%。與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有相似性的俄羅斯互聯網普及率則是20.8%。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與互聯網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中國整體經濟水平、居民文化水平再上一個台階,才能夠更快地促進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互聯網普及狀況說明羨嘩,中國的互聯網處在發展的上升階段,發展潛力較大。
❼ 互聯網的發明時間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無法在此一一列出。
❽ 互聯網誕生於哪一年
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
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8)互聯網路起源於多少年擴展閱讀:
互聯網發展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計算機用戶和通信網路之間進行常規的通信。這促使了分散網路、排隊論和分組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出於冷戰考慮創建的ARPA網引發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中心。
1973年,ARPA網擴展成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計算機。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文頓·瑟夫提出TCP/IP協議,定義了在計算機網路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他們在2004年也因此獲得圖靈獎)。
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
1995年隨著網路開放予商業,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路。1990年代,整個網路向公眾開放。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創建了HTML、HTTP和最初幾個網頁之後兩年,他開始宣揚其萬維網項目。
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互聯網上穩步增長。1996年,「Internet」(互聯網)一詞被廣泛的流傳,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萬維網。其間,經過一個十年,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路中的大多數(盡管像FidoNet的一些網路仍然保持獨立)。
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互聯網的成功,可從「Internet」這個術語的大、小寫分化窺知一二。
最初,互聯網一詞代表那些使用IP協議架設而成的網路,而今天,它已引申泛指各種類型的網路,不再局限於IP網路。於是以小寫的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為任何分離的實體網路之集合,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路。
而大寫的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前身為ARPA網,後使用IP協議將各種實體網路鏈接成此單一邏輯網路。大寫的互聯網是小寫互聯網的其中一種形式,反過來卻不然。
2002年起,有學者開始提議將「internet」一詞用小寫表示,理由是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專有的意義。
2016年,美聯社認為「互聯網」已和「電話」一樣成為一件一般的事物,不具有專屬商標的意義,於是開始在其格式手冊中規定「internet」和「web」一詞全部小寫,紐約時報也隨後跟進,但同時亦有媒體提出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