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網路分層每一層損耗多少

網路分層每一層損耗多少

發布時間:2023-02-24 16:23:07

A. 誰能詳細講講網路分層的問題啊

集線器在一層 也就是物理層
交換機在二層 也就是數據鏈路層
路由器在三層 也就是網路層

網路分為7層 從高到低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每一層有自己的協議及工作任務

B. 網路分層

網路分層就是將網路節點所要完成的數據的發送或轉發、打包或拆包,以及控制信息的載入或拆出等工作,分別由不同的軟體和硬體模塊來完成。

網路分層有不同的模型,有的分7層,有的分5層。這里介紹5層的。
網路分層從上到下分別是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越靠下的層越接近硬體:
1)物理層
該層負責比特流在節點間的傳輸,即負責物理傳輸。該層的協議既與鏈路有關,業余傳輸介質有關。通俗來講就是把計算機連接起來的物理手段。
2)數據鏈路層
該層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其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如果在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這一幀。
3)網路層
該層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的節點 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 B 的最佳路徑。
4)傳輸層
該層為兩台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相比之下,網路層的功能是建立主機到主機的通
信。傳輸層有兩個傳輸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其中,TCP是一個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UDP是不可靠的或者說無連接的協議。
5)應用層
應用程序收到傳輸層的數據後,接下來就要進行解讀。解讀必須事先規定好格式,而應用層就是規定應用程序的數據格式的。它的主要協議有HTTP、FTP、Telnet、SMTP、POP3等。
如果是分七層,是在傳輸層和應用層中間加入會話層和表示層: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翻譯、加密和壓縮。

C. 網路是如何分層的為什麼分層

網路就是將網路節點所要完成的數據的發送或轉發、打包或拆包,控制信息的載入或拆出等工作,分別由不同的硬體和軟體模塊去完成來分層的。

分層的原因:是通過網路分層,將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可以將往來通信和網路互聯這一復雜的問題變得較為簡單化。

(3)網路分層每一層損耗多少擴展閱讀:

網路層次的五層網際網路協議棧

1、應用層:支持網路應用,應用協議僅僅是網路應用的一個組成部分,運行在不同主機上的進程則使用應用層協議進行通信。主要的協議有:http、ftp、telnet、smtp、pop3等。

2、傳輸層:負責為信源和信宿提供應用程序進程間的數據傳輸服務,這一層上主要定義了兩個傳輸協議,傳輸控制協議即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3、網路層:負責將數據報獨立地從信源發送到信宿,主要解決路由選擇、擁塞控制和網路互聯等問題。

4、數據鏈路層:負責將IP數據報封裝成合適在物理網路上傳輸的幀格式並傳輸,或將從物理網路接收到的幀解封,取出IP數據報交給網路層。

5、物理層:負責將比特流在結點間傳輸,即負責物理傳輸。該層的協議既與鏈路有關也與傳輸介質有關。

D. 網路模型:七層、五層、四層概念及功能分析

網路開發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協議,如:TCP、UDP、HTTP、FTP、IP等。這些協議差別很大、用途不同。為了更好理解這些協議,需先掌握網路分層模型。

當前,網路模型存在三種劃分方式:

如果互聯網只有一個協議統籌,某個地方需要改變設計時,就必須把所有部分整體換掉。分層之後只需把變動的層替換掉即可。把各層之間的介面部分規劃好之後,每個層內部的設計就能夠自由改動了。

層次化之後,設計也變得相對簡單了。處於應用層之上的應用,只考慮分配給自己的任務,而不需要弄清楚對方在地球上哪個地方,對方的傳輸路線是怎樣的,是否能確保傳輸送達等問題。

下面分別介紹各種劃分方式。

OSI 模型由國際標准化組織在 1984 年提出,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為網路的標准框架。

OSI 模型是一個七層體系結構,每層都有特定功能。七層協同工作,將數據從一個設備傳輸到另一個設備。

OSI 參考模型最底層是物理層,物理層負責在設備和物理傳輸介質之間傳輸、接收非結構化數據,它將數字 bits 轉換為電、無線電或光信號。規范定義了如電壓、電壓變化時間、物理速率、最大傳輸距離等。

物理層負責將單個 bits 從一個節點傳輸到下一個節點。當接收數據時,物理層接收信號、將其轉換為0和1,並發送給數據鏈路層,鏈路層將 frame 組合為原始狀態。

物理層功能如下: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縮寫 DLL)負責節點到節點的消息傳遞,該層的主要功能是確保在物理層上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正確傳輸數據。當數據包到達時,DDL 使用 MAC 地址傳輸給目標主機。

數據鏈路層被劃分為兩個子層:

從網路層接收的數據包(packet)根據網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縮寫為NIC)的幀大小進一步分割。DLL 在發送方、接收方的 header 中封裝了 MAC 地址。

通過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縮寫為ARP),可以獲取擁有指定 IP 地址目標主機的 MAC 地址。

數據鏈路層功能如下:

網路層用於將數據從一台主機傳輸到位於不同網路中的另一台主機。它還負責分組路由,即從多條路線中選取路徑最短的。Network layer 會把發送者、接收者的 IP 地址放到 header 中。

網路層功能如下:

傳輸層從網路層獲取服務,並向應用層提供服務。Transport layer 提供端到端的消息傳遞服務,發送成功後返回確認、數據出錯後重發的功能。Transport layer 中的數據稱為 segments。

Transport layer 從上層接收格式化數據,對數據進行分片,流量、錯誤控制,確保正確的數據傳輸。還會將源、目標主機埠號添加到 header,並將 segment 數據轉發給 network layer。

Transport layer 從 header 讀取埠號,並將數據轉發給對應 app,還會對分段數據進行排序和重組。

Transport layer 提供以下功能:

Transport layer 有兩個性質不同的協議:

會話層負責建立連接,維護會話、認證,並確保安全。

Session layer 功能如下:

表示層也稱為轉換層(translation layer)。在表示層提取應用層的數據,並根據需要轉換格式,以便通過網路傳輸。

表示層功能如下:

OSI 模型的最頂層是應用層,應用層是 app 訪問網路、向用戶顯示接收到信息的窗口。

應用層功能如下:

OSI 模型是一個參考/邏輯模型,它旨在通過將通信過程分為更小、更簡單的組件來描述通信系統的功能。TCP/IP 是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協議的縮寫,包含以下四層:

TCP/IP 模型中的 network interface 對應 OSI model 中的 data link 和 physical。網路介面層進行硬體定址、物理傳輸數據。

TCP/IP模型中的網路層與 OSI 模型中的網路層對應,定義了數據邏輯傳輸的協議。網路層主要協議有:

TCP/IP 模型中的 transport layer 對應 OSI 模型中的 transport layer,負責端到端數據傳輸和錯誤控制。Transport layer 主要協議有面向連接的 TCP 協議、無鏈接的 UDP 協議。

TCP/IP 模型中的應用層對應 OSI 模型中的 application layer、presentation layer、session layer 三層。負責節點到節點的通信,並控制用戶界面。

應用層協議有:HTTP、HTTPS、FTP、TFTP、Telnet、SSH、SMTP、SNMP、DNS等。

雖然 OSI 模型由國際標准組織制定,但其實現過於復雜、制定周期過長,在其整套標准推出之前,TCP/IP 模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使用,因此,TCP/IP 模型才是事實上的標准。

TCP/IP 模型定義了應用層、傳輸層、網際層、網路介面層共四層,但並沒有給出介面層的具體實現。因此,通常將網路介面層替換為 OSI 七層模型中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這就是五層網路模型:

在分層系統中,層之間使用不同格式交換數據,被稱為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縮寫為 PDU)。下圖顯示了不同層之間 PDU:

例如,當用戶請求訪問網站時,伺服器把請求的數據傳遞給 application layer。此時,從上層至下層各層根據約定執行相應操作,數據通過物理層傳遞給接收者。接收者收到數據後,從底層向上傳輸,每層執行相應功能,直到發送給對應 app。

從上層向下層傳輸過程中,每層會為 PDU 添加 header、footer,用以指導、標記 packet,這個過程稱為封裝。Header、footer 和 data 共同構成下一層的 PDU。整個過程持續到最底層,即 physical layer 或 network access layer,數據從這一層傳輸給接收者。接收者處理過程相反,每層根據 header、footer 解封裝數據,直到所有數據接收、處理完畢。

有了分層概念,當連接失敗時更容易檢查故障。每一層都為上一層服務,檢查時應從底層開始。例如,當計算機無法連接到網路時,應先檢查是否接入了網線,或路由器是否連接到了網線,RJ45 引腳是否完好等。

盡管仍然經常引用 OSI 模型,但 Internet protocol 組件已經成為網路協議的標准。TCP/IP 簡潔的實現方式、相互獨立的協議,使其成為現實中的標准。

HTTP 建立連接的過程中需要三次握手,如果你對握手過程不了解,可以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三次握手、七次握手、四次揮手 。

參考資料:

歡迎更多指正: https://github.com/pro648/tips

本文地址: https://github.com/pro648/tips/blob/master/sources/網路模型:七層、五層、四層概念及功能分析.md

E. 網路 分層

很多人都把TCP/IP理解為TCP和IP,其實不是。TCP/IP其實是一個協議族群包括了TCP協議,UDP協議,IP協議,DHCP協議(動態IP),SSH(遠程登錄協議),HTTP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PPP協議(點對點通信協議)。

TCP/IP 模型也是分層模型,分為4 層。OSI/RM 模型與TCP/IP 模型的參考層次如圖所示:

當用戶通過http發起一個請求時,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的相關協議依次對該請求進行包裝並協帶對應的首部,最終在鏈路層生成乙太網數據包,數據包通過物理介質傳輸給對方主機,對方接收到數據包後,再一層一層地採用對應的協議進行拆包,最後把應用層數據交給應用程序去處理。

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於位元組流的傳輸層通信協議。流就是指不間斷的數據結構,當應用程序採用 TCP 發送消息時,雖然可以保證發送的順序,但還是猶如沒有任何間隔的數據流發送給接收端。TCP 為提供可靠性傳輸,可以進行丟包時的重發控制,還可以對次序亂掉的分包進行順序控制的機制。此外,因為TCP 作為一種面向有連接的協議,只有在確認通信對端存在時才會發送數據,從而還具備「流量控制」、「擁塞控制」、提高網路利用率等眾多功能。著名的三次握手就是指建立一個 TCP 連接時需要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總共發送三個包以確認連接的建立,而終止TCP連接就是四次揮手,需要客戶端和服務端總共發送四個包以確認連接的斷開。

用戶數據報協議(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是TCP/IP 模型中一種面向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提供面向事務的簡單不可靠信息傳送服務。UDP 協議基本上是IP 協議與上層協議的介面。UDP 協議適用於埠分別運行在同一台設備上的多個應用程序中。與TCP 不同,UDP 並不提供對IP 協議的可靠機制、流控制以及錯誤恢復功能等,在數據傳輸之前不需要建立連接。由於UDP 比較簡單,UDP 頭包含很少的位元組,所以比TCP負載消耗少。UDP 適用於不需要TCP 可靠機制的情形,比如,當高層協議或應用程序提供錯誤和流控制功能的時候。UDP 服務於很多知名應用層協議,包括網路文件系統(Network File System,NFS)、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域名系統(DomainName System,DNS)以及簡單文件傳輸系統(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TFTP)。

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是用於報文交換網路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議。IP是在TCP/IP 協議中網路層的主要協議,任務是根據源主機和目的主機的地址傳送數據。為達到此目的,IP 定義了定址方法和數據報的封裝結構。第一個架構的主要版本,現在稱為IPv4,仍然是最主要的互聯網協議。當前世界各地正在積極部署IPv6。

面向有連接型 :在發送數據之前,需要在收發主機之間建立一條通信線路。在通信傳輸前後,專門進行建立和斷開連接的處理,可以避免發送無謂的數據。

面向無連接型 :發送數據時候不需要建立連接,發送端可以在任何時候自由發送數據,即使接收端不存在,發送端也可以將數據發送出去。

它是連接計算機與網路的硬體設備,無論是光纖連接,還是電纜,都必須藉助網卡才能實現數據的通信。

網卡的主要功能:

中繼器是在區域網環境下用來延長網路物理距離最簡單最廉價的設備,作用是將電纜傳過來的電信號或光信號復制、調整、放大再傳給另一個電纜,以此來解決線路傳輸過程中信號功率衰減的問題,延長網路的長度。

二層交換機工作於OSI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它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並將這些地址與對應的連接埠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

地址的唯一性:一個地址必須明確表示一個主體對象,同一個通信網路中不允許有兩個相同地址通信主體存在。

地址的層次性:MAC與IP地址都具有唯一性,但是只有IP地址具有層次性。
網路中通信地址越來越多,如何高效從一堆地址中找到通信的目標地址,這就需要地址具有層次性。 IP地址由網路號和主機號組成。IPv4是一個32位的地址,用4個十進制數字表示。以C類地址192.168.24.1為例,其中前24位是網路地址,後8位是主機地址。如果兩個IP地址在同一個子網內,則網路地址一定相同。

網關是從一個網路到另一個網路的關口,或者說是從一個網路通向其他網路的IP地址。比如有網路A和網路B,A的IP范圍是192.168.1.1~ 192.168.1.254,子網掩碼255.255.255.0,B的IP范圍是192.168.2.1 ~192.168.2.254,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在沒有路由器的情況下,A網路和B網路是不能進行TCP/IP通信的。TCP/IP協議會判定兩個網路中的主機屬於不同的網路。如果網路A中的主機發現數據包的目的主機不在自己所屬的網路中,它就會把數據包發送給自己的網關,再由網關轉發給網路B的網關,最終網路B的網關再轉發個網路B中的某個主機。

所以只有設置好網關的IP,TCP/IP協議才能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通信。網關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的IP地址,也就是路由器。

F. 網路協議分層(七層、四層)

一、概述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所以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

二、OSI網路分層模型

如圖所示: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單位類型:比特):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物理介面,具有電氣特性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e link)(單位類型:幀):訪問介質;數據在該層封裝成幀;用MAC地址作為訪問媒介;具有錯誤檢測與修正功能。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

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單位類型:報文):數據傳輸;提供邏輯地址,選擇路由數據包,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實現端到端傳輸;分可靠與不可靠傳輸;在傳輸前實現錯誤檢測與流量控制,定義埠號(標記相應的服務)

第五層:會話層(session):主機間通信;對應用會話管理,同步

第六層:表示層(presention):數據表現形式;特定功能的實現-比如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網路進程訪問應用層;提供介面服務

OSI的應用層協議包括文件的傳輸、訪問及管理協議(FTAM) ,以及文件虛擬終端協議(VIP)和公用管理系統信息(CMIP)等。

二、TCP/IP分層模型

TCP/IP分層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稱作網際網路分層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網際網路參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T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四層:應用層:TCP/IP協議的 應用層 相當於OSI模型的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FTP(文件傳輸協議),DNS(域名系統),HTTP協議,Telnet(網路遠程訪問協議)

第三層:傳輸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UDP(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第二層:網路層: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包和路由。數據包是網路傳輸的最小數據單位。通過某條傳輸路線將數據包傳給對方。IP協議,ICMP協議,IGMP協議。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層:網路介面層: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包括操作系統中的設備驅動程序和計算機對應的網路介面卡


OSI與TCP/IP的對比:

分層結構: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連接服務: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路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位元組,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位元組(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位元組)。網路上的每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以上就是我對七個分層和四個分層的粗鄙理解,歡迎大家的指導!

G. 計算機網路分層問題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網卡屬於數據鏈路層

H. 網路分層簡述

在tcp/ip詳解中,不同於osi的七層協議,網路協議被分成了四層,包含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剔除了物理層等與網路傳輸關系不大的層)。
每一層負責不同的功能:

我們注意到應用程序通常是一個用戶進程,而下三層則一般在(操作系統)內核中執行。盡管這不是必需的,但通常都是這樣處理的。頂層與下三層之間還有另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應用層關心的是應用程序的細節,而不是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活動。下三層對應用程序一無所知,但它們要處理所有的通信細節。

F T P是一種應用層協議, T C P是一種運輸層協議,I P是一種網路層協議,而乙太網協議則應用於鏈路層上。 T C P / I P協議族是一組不同的協議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協議族。盡管通常稱該協議族為 T C P / I P,但T C P和I P只是其中的兩種協議而已(該協議族的另一個名字是 I n t e r n e t協議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

下圖是一個包含兩個網路的互連網:一個乙太網和一個令牌環網,通過一個路由器互相連接。
我們可以劃分出端系統( End system )(兩邊的兩台主機)和中間系統(Intermediate system)(中間的路由器)。 應用層和運輸層使用端到端( En d - t o - e n d)協議 。在圖中,只有端系統需要這兩層協議。但是, 網路層提供的卻是逐跳( Ho p - b y - h o p)協議 ,兩個端系統和每個中間系統都要使用它。
註:應用層和傳輸層只關心我要連到哪台伺服器上,我列出要連接的ip地址和埠號就行了,這種稱之為端到端的協議。至於怎麼連到我想要的端,不是我傳輸層和應用層管的事情,由下面的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來完成。
但是網路層不能這么做,因為我很有可能直接在路由表中找不到要連接伺服器的mac地址,那怎麼搞?
我的主機只能調用默認路由來發送一個廣播。(下面就是arp協議來處理找到目的主機的mac地址。)
arp發送時廣播發送,arp請求的數據幀中包含目的主機的ip地址,其意思就是, 如果你是這個ip地址的擁有者,請你回答你的硬體地址。
當我拿到目的ip主機的mac地址後,後續的數據包發送才能進行。
接下來,如果時tcp連接的話,就是3次握手的操作,然後開始發數據包。
總結下來,網路連接的具體過程是,
1.應用層要去連接一個目的主機,就會給傳輸層一個ip地址和要連接的port
2.傳輸層將自己的頭加上,交給網路層去處理
3.因為還沒有連接到目的主機,網路層拿到ip地址,首先去查自己的默認路由里的ip存不存在要連接的ip地址,如果默認路由中有(即曾經連接過,就直接調用arp來解析相應ip的mac地址)。如果沒有,就去向默認路由發送arp包。默認路由的主機去查自己的路由表,依次類推。
4.當最終一個路由找到了目的主機,將arp發送給它,目的主機採用單播的方式向源主機返回一個arp數據包(因為在接收的arp數據包中包含了源主機的ip和mac地址),裡麵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
5.當源主機拿到目的主機的mac地址,之後的發送數據包的工作才能進行。
6.之後的發送數據包需要對應用層的數據進行封裝,每經過一層,就要封裝上每一層的頭部。應用程序的數據到達傳輸層,封裝上tcp或者udp的頭部,然後數據包到達網路層,就要封裝上ip頭部,再到達數據鏈路層,封裝上乙太網頭部。當封裝完成後,在向目的主機(如果目的主機直接不可達,就向默認路由發送)發送封裝好的數據包。

在T C P / I P協議族中,網路層 I P提供的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它只是盡可能快地把分組從源結點送到目的結點,但是並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證。而另一方面, T C P在不可靠的I P層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運輸層。為了提供這種可靠的服務, T C P採用了超時重傳、發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確認分組等機制。由此可見,運輸層和網路層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

1.應用層 (Application):
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協議有:HTTP(80)HTTPS(443) FTP(21) TFTP(69) SMTP(25) DNS(53)

2.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
格式有,JPEG、ASCll、DECOIC、加密格式等

3.會話層(Session Layer):
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
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4.傳輸層 (Transport):
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效驗。
協議有:TCP 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5.網路層 (Network):
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ARP RARP

6.數據鏈路層 (Link):
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效驗等功能。(由底層網路定義協議)
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7.物理層(Physical Layer):
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由底層網路定義協議)

I. 關於網路分層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7.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老闆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6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會話層Session Layer 5.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4.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網路層Network Layer 3.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2.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1.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 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這個OSI模型知道就可以了吧。

閱讀全文

與網路分層每一層損耗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山無線網路報價 瀏覽:376
網路連接配置異常但沒有紅叉 瀏覽:483
網路小說家怎麼翻拍電視劇 瀏覽:61
石景山蘋果園方正網路點 瀏覽:686
怎麼才可以分享移動網路 瀏覽:352
手機網路差不想用了怎麼辦 瀏覽:738
電腦如何查有線網路密碼 瀏覽:383
聯通網路電視hdmi1的密碼 瀏覽:47
路由器斷電之後就沒網路了怎回事 瀏覽:331
如何將網路的擴散范圍給搞小 瀏覽:68
北外灘網路安全知識 瀏覽:454
網路招聘專員怎麼快速招人 瀏覽:235
蘋果4用移動3g網路嗎 瀏覽:799
台灣移動網路新聞 瀏覽:444
東營營銷網路推廣電話多少 瀏覽:373
卸載系統後網路設置 瀏覽:132
移動網路機頂盒與電視怎麼連接 瀏覽:982
華為網路共享標識 瀏覽:33
xboxone網路不好怎麼提速 瀏覽:248
無法連接無線網路怎麼解決 瀏覽:17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