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弱電設備清單都留有多少餘量是否有規范
弱 電 施 工 規 范
一、管道材料選擇和施工要求
1、水平子系統
水平子系統的走線管道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每層樓內放置水平傳輸介質的匯流排槽,另一部分是將傳輸介質引向各房間信息介面的分線管或線槽。從匯流排槽到分線槽或線管需要有過渡連接。
匯流排槽要求寬度與高度的比例為3:1,在線槽中放置的雙絞線應不超過三層。在線槽中放置的雙絞線密度過大會影響底層雙絞線的傳輸性能。
水平線槽一般有多處轉彎,在轉彎處應留有足夠大的空間以保證雙絞線有充分的彎曲半徑。根據EIA/TIA569標准,超五類4對非屏蔽雙絞線的彎曲半徑應不小於線徑的8倍。最新的標准認為,彎曲半徑大於線徑的4倍已可以滿足傳輸要求了。但有一點是重要的,即保持足夠大的彎曲半徑可以保證系統的傳輸性能。
在水平線槽的轉彎處,應有墊襯以減小拉線時的摩擦力。
水平子系統線槽或線管應採用鍍鋅鐵槽或鐵管。
雙絞線和光纖對安裝有不同的要求,雙絞線垂直放置於豎井之內,由於自身的重量牽拉,日久之後會使雙絞線的絞合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這種改變對傳輸語音的三類線來說影響不是太大,但對需要傳輸高速數據的超五類線,這個問題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設計垂直豎井內的線槽時應仔細考慮雙絞線的固定。雙絞線的固定時的力的大小是應該受到重視的一種技巧,如果扎線太緊可能會降低NEXT值,從而影響線纜的傳輸性能。
纜線的敷設和保護方式檢驗
纜線般應按下列要求敷設:
纜線的型式、規格應與設計規定相符。
纜線的布放應自然平直,不得產生扭絞、打圈接頭等現象,不應受外力的擠壓和損傷。
纜線兩端應貼有標簽,應標明編號,標簽書寫應清晰,端正和正確。標簽應選用不易損壞的材料。
纜線終接後,應有餘量。交接間、設備間對絞電纜預留長度宜為0.5~1.0m,工作區為10~30mm;光纜布放宜盤留,預留長度宜為3~5m,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預留長度。
纜線的彎曲半徑應符合下列規定:
(1)非屏蔽4對對絞線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4倍;
(2)屏蔽4對對絞線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6~10倍;
(3)主幹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10倍;
(4)光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光纜外徑的15倍。
電源線、綜合布線系統纜線應分隔布放,纜線間的最小凈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在暗管或線槽中纜線敷設完畢後,宜在信道兩端出口處用填充材料進行封堵。
預埋線槽和暗管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敷設線槽的兩端宜用標志表示出編號和長度等內容。
敷設暗管宜採用鋼管或阻燃硬質PVC管。布放多層屏蔽電纜、扁平纜線和大對數主幹光纜時,直線管道的管徑利用率為50%~60%,彎管道應為40%~50%。暗管布放4對對絞電纜或4芯以下光纜時,管道的截面利用率應為25%~30%。預埋線槽宜採用金屬線槽,線槽的截面利用率不應超過50%。
設置電纜橋架和線槽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電纜線槽、橋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線槽和橋架頂部距樓板不宜小於30mm;在過梁或其它障礙物處,不宜小於50 mm。
槽內纜線布放應順直,盡量不交叉,在纜線進出線槽部位、轉彎處應綁扎固定,其水平部分纜線可以不綁扎。垂直線槽布放纜線應每間隔1.5m固定在纜線支架上。
電纜橋架內纜線垂直敷設時,在纜線的上端和每間隔1.5m處應固定在橋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設時,在纜線的首、尾、轉彎及每間隔5~10m處進行固定。
在水平、垂直橋架和垂直線槽中敷設纜線時,應對纜線進行綁扎。對絞電纜、光纜及其它信號電纜應根據纜線的類別、數量、纜徑、纜線芯數分束綁扎。綁扎間距不宜大於1.5m,間距應均勻,松緊適度。
樓內光纜宜在金屬線槽中敷設,在橋架敷設時應在綁扎固定段加裝墊套。
採用吊頂支撐柱作為線槽在頂棚內敷設纜線時,每根支撐柱所轄范圍內的纜線可以不設置線槽進行布放,但應分束綁扎,纜線護套應阻燃,纜線選用應符合設計要求。
建築群子系統採用架空、管道、直埋、牆壁及暗管敷設電、光纜的施工技術要求應按照本地網通信線路工程驗收的相關規定執行。
保護措施
水平子系統纜線敷設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
預埋暗管保護要求如下:
(1)預埋在牆體中間的最大管徑不宜超過50mm,樓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徑不宜超過25mm。
(2)直線布管每30m處應設置過線盒裝置。
(3)暗管的轉彎角度應大於90度,在路徑上每根暗管的轉彎角度不得多於2個,並不應有S彎出現,有彎頭的管段長度超過20m時,應設置管線過線盒裝置;在有2個彎時,不超過15m應設置過線盒。
(4)暗管轉彎的曲率半徑不應小於該管外徑的6倍,如暗管外徑大於50mm時,不應小於10倍。
(5)暗管管口應光滑,並加有護口保護,管口伸出部位宜為25~50mm。
網路地板纜線敷設保護要求如下:
(1)線槽之間應溝通。
(2)線槽蓋板應可開啟。
(3)主線槽的寬度由網路地板蓋板的寬度而定,一般宜在200mm左右,支線槽寬不宜小於70mm。
(4)地板塊應抗壓、抗沖擊和阻燃。
塑料線槽槽底固定點間距一般宜為1m。
鋪設活動地板敷設纜線時,活動地板內凈空應為150~300mm。
採用公用立柱作為頂棚支撐柱時,可在立柱中布放纜線。立柱支撐點宜避開溝槽和線槽位置,支撐應牢固。立柱中電力線和綜合布線纜線合一布放時,中間應有金屬板隔開,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干線子系統纜線敷設保護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
纜線不得布放在電梯或供水、供汽、供暖管道豎井中,亦不應布放在強電豎井中。
干線通道間應溝通。
2、主幹子系統
主幹子系統用於大樓之間的傳輸,一般採用多對數雙絞線或多模光纖,光纖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所以安裝後不會發生如雙絞線那樣的問題,但光纖本身較為脆弱,強力牽拉或彎折會使纖芯折斷,因此安裝時應有有經驗的工程師在現場指導。
光纖的架設可以採用架空、直埋、管道等方法,直埋時應在光纖經過的地方做警告標志,以防以後的施工破壞。
由於光纖的纖芯是石英玻璃的極易弄斷,所以在施工時絕對不允許超過允許的最小彎曲半徑。捆紮時至少為光纖外徑的10倍;拉線時至少為光纖外徑的15倍。其次,光纖的抗拉強度比銅纜小,因此在施工時,決不允許超過抗拉強度(46N)。
光纖配線架分掛牆式、機架式兩種,根據端接光纖數目可分為24口、48口、72口幾種,配線架上有適配板,用來安裝耦合器。
光纖進入配線架前要適當地捆紮,進入配線架之後要預留有一定備用線纜,以方便安裝、維護。備用的線纜應盤在光纖配線架的卷軸上。
3、管理區子系統
管理區子系統是工程施工中考慮最復雜的部分。這部分施工應充分考慮環境影響和端接工藝的影響。
電磁輻射是考慮管理區子系統安裝環境的主要因素。電磁輻射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對系統傳輸的影響,一是系統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對環境設備的影響。在建築物內,環境對系統傳輸的影響主要來自強電磁輻射源,如電台,建築物內的電梯,馬達,UPS電源等。如果環境中這些干擾源的影響較大,應考慮採取屏蔽措施,或選擇距離較遠的位置。
布線系統的端接工藝是直接影響系統性能的重要因素。連接配件的安裝工藝主要影響布線系統的近端串擾和衰減,而這兩個參數是判斷系統性能的重要依據。在管理區子系統還要考慮環境的通風,照明,酸鹼度,濕度等條件,這些因素將對端接配件造成腐蝕和老化,日久之後會影響系統的性能。管理區子系統內的安全性也要加以考慮,端接配件最好安裝在布線機櫃或牆櫃內。
4、工作區子系統
工作區子系統在施工時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因為不同的房間環境要求不同的信息牆座與其配合。在施工設計時,應盡可能考慮用戶對室內布局的需要,同時又要考慮從信息牆座聯接應用設備(如計算機,電話等)方便和安全。
牆上安裝型信息牆座一般考慮嵌入式安裝。在國內採用的是標準的86型牆盒,該牆盒為正方形,規格80 ×80mm,螺絲孔間距60 mm。信息牆盒與電源牆座的間距應大於20cm。
桌上型牆座應考慮和傢具,辦公桌協調,同時應考慮安裝位置的安全性。信息牆盒與電源牆座的間距應大於20cm。
抬高式地板安裝在預制的地板盒內,盒內可以安裝信息牆座和電源牆座。
信息牆座接頭的端接安裝必須由專業工程師完成。與管理區子系統的端接一樣,它的安裝工藝對系統的性能有直接的影響。
二、施工過程要求
施工過程由三個方面完成:管道安裝,拉線安裝和配件端接。
1、管道安裝:由具有電信部門二級通信工程安裝資格的工程隊完成,工藝質量滿足國家電信部門有關的施工規范和EIA/TIA569標准。布線橋架的焊接,線槽的過渡聯接滿足國家電工標准中對強電安裝的工藝和安全要求。
2、拉線安裝:開放式布線系統對拉線施工的技能要求較其它布線高得多,這主要是由傳輸介質的特點決定的。在開放式布線系統中,採用的傳輸介質一般有兩種類型,一類為雙絞線,另一類為光纖,它們的材料構成和傳輸特徵雖然不同,但在拉線時都要求輕拉輕放,不規范的施工操作有可能導致傳輸性能的降低,甚至線纜損傷。
在施工中經常可以看到下列情況:
(1)雙絞線外包覆皮起皺或撕裂,這是由於拉力過大和線槽的轉角,過渡聯接不符合要求造成的。
(2)雙絞線外包覆皮光滑,看不出問題,但用儀表測量時發現傳輸性能達不到要求,這是由於拉線時拉力過大,使雙絞線的長度拉長,絞合拉直造成的。這種情況用於語音和10Mbps以下的數據傳輸時,影響也許不太大,但用於高速數據傳輸時則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3)光纖沒有光信號通過,這是由於拉線時操作不當,線纜嚴重彎折使纖芯斷裂造成的。這種情況常見於光纖布線的彎折之處。
為了避免施工中出現上述問題,在ISO/IEC11801標准EIA/TIA569標准中規定:
雙絞線(尤其是超五類雙絞線)拉線時的拉力不能超過13磅(約20公斤)。光纖的拉力不能超過5磅(約8公斤)。
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規定:
(1)拉線時每段線的長度不超過20米,超過部分必須有人接送;
(2)在線路轉彎處必須有人接送;
3、配件端接:
配件端接的工藝水平將直接影響布線系統的性能。公司對其嚴格把關,所有的端接操作都將由專業工程師完成。
三、施工工藝技術要求
1、嚴格按圖紙施工,在保證系統功能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藝標准要求,確保施工質量。
2、予埋(留)位置准確、無遺漏。
3、管路兩端設備處導線應根據實際情況留有足夠的冗餘。導線兩端應按照圖紙提供的線號用標簽進行標識,根據線色來進行端子接線,並應在圖紙上進行標識,作為施工資料進行存檔。
4、設備安裝牢固、美觀、預裝設備、豎成列,牆裝設備端正一致,資料整理正規完整無遺漏,各種現場變更手續齊全有效。
電纜(線)的敷設
在布線系統中,大多信號都是電流信號或數字信號,故對電纜(線)的敷設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1、電纜敷設必須設專人指揮,在敷設前向全體施工人員交底,說明敷設電纜的根數,始末端的編號,工藝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項。
2、敷設電纜前要准備標志牌,標明電纜的編號、型號、規格、圖位號、起始地點。
3、在敷設電纜之前,先檢查所有槽、管是否已經完成並符合要求,路由與擬安裝信息口的位置是否與設計相符,確定有無遺漏。
4、檢查預埋管是否暢通,管內帶絲是否到位,若沒有應先處理好。
5、放線前對管路進行檢查,穿線前應進行管路清掃、打磨管口。清除管內雜物及積水,有條件時應使用0.25Mpa壓縮空氣吹入滑石粉風保證穿線質量。所有金屬線槽蓋板、護邊均應打磨,不留毛刺,以免劃傷電纜。
6、核對電纜的規格和型號。
7、在管內穿線時,要避免電纜受到過度拉引,每米的拉力不能超過7公斤以便保護線對絞距。
8、布放線纜時,線纜不能放成死角或打結,以保證線纜的性能良好,水平線槽中敷設電纜時,電纜應順直,盡量避免交叉。
9、做好放線保護,不能傷保護套和踩踏線纜。
10、對於有安裝天花的區域,所有的水平線纜敷設工作必須在天花施工前完成;所有線纜不應外露。
11、留線長度:樓層配線間、設備間端留長度(從線槽到地面再返上)銅纜3~5m,光纜7~9m,信息出口端預留長度0.4m。
12、線纜敷設時,兩端應做好標記,線纜標記要表示清楚,在一根線纜的兩端必須有一致的標識,線標應清晰可讀。標線號時要求以左手拿線頭,線尾向右,以便於以後線號的確認。
13、垂直線纜的布放:穿線宜自上而下進行,在放線時線纜要求平行擺放,不能相互絞纏、交叉,不得使線纜放成死彎或打結。
14、光纜應盡量避免重物擠壓。
15、綁扎:施工穿線時作好臨時綁扎,避免垂直拉緊後再綁扎,以減少重力下垂對線纜性能的影響。主幹線穿完後進行整體綁扎,要求綁扎間距≤1.5M。光纜應時行單獨綁扎。綁扎時如有彎曲應滿足不小於10CM的變曲半徑。
16、安裝在地下的同軸電纜須有屏蔽鋁箔片以陰隔潮氣。
17、同軸電纜在安裝時要進行必要的檢查,不可有損傷屏蔽層。
18、安裝電纜時要注意確保各電纜的溫度要高於5?C。
19、填寫好放線記錄表:記錄中主幹銅纜或光纖給定的編號應明確樓層號、序號。
20、電纜敷設完畢後,兩端必須留有足夠的長度,各拐彎處、直線段應整理後得到指揮 人員的確認符合設計要求方可掐斷。
21、線槽內線纜布放完畢後應蓋好槽蓋,滿足防火、防潮、防鼠害之要求。
機櫃(箱)內接線
1、按設計安裝圖進行機架、機櫃安裝,安裝螺絲必須擰緊。
2、機架、機櫃安裝應與進線位置對准;安裝時,應調整好水平、垂直度,偏差不應大於3mm。
3、按供貨商提供的安裝圖、設計布置圖進行配線架安裝。
4、機架、機櫃、配線架的金屬基座都應做好接地連接。
5、核對電纜編號無誤。
6、端接前,機櫃內線纜應作好綁扎,綁扎要整齊美觀。應留有1米左右的移動餘量。
7、剝除電纜護套時應採用專用剝線器,不得剝傷絕緣層,電纜中間不得產生斷接現象。
8、端接前須准備好配線架端接表,電纜端接依照端接表進行。
9、來自現場進入機櫃(箱)內的電纜首先要進行校驗編號。
10、來自現場進入機櫃(箱)內的電纜要進行固定。
11、來自現場進入機櫃(箱)內的電纜,應留有一定的餘量。
12、來自現場進入機櫃(箱)內的電纜一般不容許有接頭。
13、來自現場進入機櫃(箱)內的電纜盡量避免相互交叉。
14、按圖施工接線正確,連接牢固接觸良好,配線整齊、美觀、標牌清晰。
15、選用同一區段的電纜跳線顏色要盡可能統一,便於安裝調試和日常維護。
接地要求
1、橋架接地方法,應用不小於2.5mm?的銅塑線與主體鋼筋接地。
2、各機櫃、機箱接地電阻不大於1歐姆。
3、機房設備採取兩種獨立的接地方式,工作接地的聯合接地。工作接地電阻不大於4歐姆,聯合接地電阻不大於1歐姆。
調試階段應注意:
1、嚴禁不經檢查立即上電。
2、嚴格按照圖紙、資料檢查各分項工程的設備安裝、線路敷設是否與圖紙相符。
3、逐個檢查各網路設備、PBX設備、信息點位的安裝情況和接線情況,如有不合格填寫質量反饋單,並做好相應的記錄。
4、各設備、點位檢查無誤完畢後,對各設備點位逐個通電實驗。
5、通電實驗後,方可進行系統調試。並做好記錄
『貳』 弱電中井內的 接入網路交換機怎麼算需要多少口的
根據你實際的點位來,通常圖紙上信息點有數據點跟語音點
根據數據點數量來算,但是一般開通率沒有達到百分百,所以最好你要大概估算下有多少個口子會開通,就配相應數量的交換機,留有一定餘量就行,其實交換機問題不大,少了可以加,可以堆疊級聯啊什麼的,就看你的網路要求了
語音點一般不算,但是如果做的是IP電話,最好算進去。
『叄』 弱電工程式控制制電纜有預留嗎
要看實際情況和設計有沒有以後的增補或功能增加。
如果沒有增加或二期設計應不用預留,因一般的綜合布線質保期是20年。如有損壞那也是質保期內,施工單位負責解決!
光纖一般叫備用。不是預留!如備一根4芯等。
『肆』 六類網線拉到弱電井以後應該留多長
先要確定網路機櫃位置,線纜以進機櫃後留出2米長度為宜,也就是往機櫃上打模塊不要有打不上的,機櫃有的下進線,有的上進線,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所以拉到弱電井該留長是以實際使用長度為標準的。確定了機櫃位置自然就知道留多長了。
『伍』 六類網線拉到弱電井以後應該留多長
這個看你弱電井的橋架布置啊,進弱電井後跟著橋架走,然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下進線,一個上進線,下進線的話,就是線纜從機櫃下面進去,這個就要從地面算起,一般再加個1.5-2米,如果上進線,就是從橋架出來從機櫃上面進去,這個一般從機櫃進線處預留個2-3米,建議走下進線,從進弱電井開始跟著橋架走到地+1.5-2米
『陸』 強電插座和弱電網孔插座要多少距離
不小於500mm。
1、《住宅裝飾裝修工程施工規范》GB503272001
16.3.6 電源線及插座與電視線及插座的水平間距不應小於500mm。
2、《住宅智能化電氣設計施工圖集》99X601第138頁有提到:「電源插座與弱電系統信息口水平間距不小於150毫米」
3、《智能建築弱電工程設計施工圖籍》99X700P75頁有示意圖間距為200mm。
4、住宅裝飾裝修工程施工規范
16.3.6、電源線及插座與電視線及插座的水平間距不應小於500mm。 信息插座旁設電源插座,圖籍上要求不小於150-200mm。
據此,強電插座與電視線及插座間距500mm;對於網路語音插座與強電插座之間隔200mm。
不好意思,我只知道不小於500mm。2~4以及下面的結論摘自中國電工網。
『柒』 辦公室布線時,每個網線卡口都布雙網線是怎麼弄的
簡單來說吧,標準的網路布線工程是不允許自己用水晶頭做網線的。網線的拓撲是這樣的,機房做為中心點,從中心點按設計數量引若干根網線分別至每個桌面端,按整個大樓所需網路介面數量來確定機房機櫃上需要裝RJ45配線架的數量,比如說整棟大樓共有網路介面400個,那麼則需要上17個24口配線架,網線用打線刀打到配線架上,配線架的RJ45口使用成品五類或六類跳線經過理線器整理後連接至交換機或路由器等設備,同樣,辦公室裡面的牆上安裝86底盒,信息模塊、面板,再使用成品跳線連接至桌面端設備(如計算機、網路列印機等)。
了解了以上情況的話要做雙網線備份規劃就很簡單了,每個房間實際需要的網路介面乘以2,就是一共所需要布的網線數。以一個辦公室布線為例,如果實際需要使用4個網路介面,那麼在相應的便利位置安裝4個面板,每個面板采雙孔,每個面板布兩根網線,面板後面安裝兩個模塊,分別把兩根網線用打線刀打到兩個模塊上去,這樣這個房間就布放網線8根,通常情況布線人員會在布網線時給每根網線打上與其它網線不同,網線兩端相同的標記,通過標記在機房配線架端可以輕松找到。
至於你所說的一個面板上一個網口,一個電話口,那個電話口如果使用的是RJ11模塊,並且打到RJ11模塊上的電話線是從旁邊網口上網線中分出來兩根的話,這是極不規范的做法,在千兆網路中是要嚴格杜絕的。
網路綜合布線中涉及電話線路布放的標准做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另外布放4芯或2芯電話線,機房機櫃上安裝110配線架,將電話線打上去,辦公室端單獨安裝RJ11面板和RJ11模塊。第二種做法是不使用電話線,全部使用網線,RJ45模塊,RJ45面板,用成品的RJ45轉RJ11跳線從網路面板上連接到電話機上去。就拿剛才舉的例了來說吧,辦公室實際需要使用網口4個,備用4個,8個網路口,再需要電話介面2個,用第一種做法的話,就布8根網線,兩根2芯或4芯的電話線,用第二種的做法的話,就布10根網線。4根上網,4根備用,2根接電話機,機房配線架端做相應調整,連接電話機的網線同樣打到RJ45配線架,再用RJ45轉RJ11成品跳線接到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上去。
全手打,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強弱電插座最小間距到底是多少
規范上說,有線電視應該間距50cm,網路間距30cm。 不然的話會影響信號,電視會有干擾,會有雜音,網路會經常掉線。 錯開15-20CM也夠了。
強電是一種動力能源,工作電壓在220V以上,比如電機、空調、電梯。而相應的作用於強電設備的就是強電插座。按照國家規定,電源線及插座與電視線及插座的水平間距不應小於500mm。電源插座與弱電系統信息口水平距離不少於150mm。靠得太近會影響信號,電視會有干擾;電腦音箱有雜音,網路也容易出現掉線的情況。
但是很多家庭都追求美觀的裝修,都把弱電插座與強電插座靠在一起了。視情況而定,但從安全形度考慮距離應該符合規定,出現問題的幾率還是會比較小的,用戶多留心即可。
『玖』 一個普通弱電機櫃可以裝多少個網線埠
這不好回答啊!現在的標準的工業交換機都是2U機架式的,也就是說機櫃前端兩邊從上到下有多少個鏍絲孔,每兩個孔之間就是1U模式;能安裝多少個交換機,要完全取絕於機櫃上有多少個U的能力,每個交換機上有多少個網口,這要取決於你購的交換機上的網口數量,一般來說,標準的2U機架式的交換機最少也得有24口的樣子。這一切都不是確定的數量,所以不能回答你的具體數量。請你依據每三至四U一個交換機來做機櫃的設計為准,三至四U是為了維修方便與便於良好散熱而做出來的設計。
『拾』 客廳的插座該預留多少,才能夠以備不時之需呢
那麼線盒高度就是清水裝修地面厚度+電視櫃高度+15cm,這樣做,電視櫃可以貼牆,留縫的間隙減小,同時電視可以遮擋住插座以及各種線路。PVC套管到下面的備用插座位置,如果在電視機背後保留插座,高度大概控制在900mm左右,電視櫃高度如果是350mm高的話,所有插座整齊並排高度控制在離地200mm左右。通常高度在1米左右;注意插座的高度應該高於電視櫃,以免擋住插座,造成使用不便;對於壁掛電視則只要插座離電視機較近,不被擋住,不影響美觀即可;
電視機的擺放位置應該是人坐在沙發上人眼向前方的水平位置,或是高出5至10厘米,這個高度是人眼看電視比較舒服的高度,看久了,眼睛也不會累。電視掛牆時,電視插座預留高度在1000~1200mm都是不錯的位置。具體還需要考慮電視機後背的形狀,來決定是在中心位,是上移還是下移一點,現在大多數電視後背都是上面薄下面厚。隱藏問題以及電視的擺放位置等等,接下來我們就幾種家庭常見的情況來系統的分析一下。
直接影響著以後日常生活的觀感和使用,其實像這樣的細節問題,在家庭裝修中是沒有具體的規范和硬性規定。主要還是遵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生活習慣進行設計安裝。到時候電視安裝好,就可以直接插入插座通電使用,預留的電視插座盡量考慮多幾個,後期用電設備較多,比如音響,機頂盒,等等,還需要預留弱電光纖網路埠!這種是最基本的做法!背景牆插座。在電視櫃下面的200一250mm.在電視櫃上面的450一500mm.在掛電視中的1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