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說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rip,ftp,http協議屬於應用層協議,而路由
這么理解吧。路由器作為一台網路設備,有硬體(cpu,內存,轉發晶元,輸入輸出介面),有bios(boot loader),有操作系統( ios)組成。其中,操作系統內置了大量的應用程序與功能,有靜態路由,有策略路由,有rip,有ospf等。
在路由器內部,rip和ospf運行在應用層。然後看動態路由協議的功能,是分析ip數據報的目的地址,然後選擇路徑轉發。所以我們說動態路由協議運行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
路由器工作分為控制層面和數據層面
控制層面的協議:
比如RIP,OSPF,BGP,LDP,全是工作在IP層以上,這個時候路由器和普通的主機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靠CPU來處理這些協議,而且路由器還可以提供如HTTP server 的功能,這也是CPU來處理。控制層面的流量有一個特徵:即目的IP地址是路由器的介面IP,路由器發現是自己的,就會punt上來,給TCP/IP協議棧來處理,然後在通知各個control plane protocol 來最終處理。我們一般還稱之為: For_Us traffic , Local traffic
數據層面:
當控制層面建立成功,即路由收斂完成,路由器一般把這些路由表項下發到硬體,可以完成硬體轉發,這個時候如果有IP包從這里過路,會檢查IP頭里的destination IP,和路由表進行匹配,找到出介面,然後完成二層封裝,再從介面發送出去。數據層面的流量我們一般稱其為過路流量,即 目的IP地址不是本路由器的任何介面的IP。
Ⅱ 網橋、路由器和網關分別是從哪個層次上實現了不同網路的互連
網橋在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分割沖突域
路由器在第三層,網路層.分割廣播域
網關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我們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
從第一層到第七層都可以有網關設備出現。
我們通常所說的網關主要是指第三層的設備,即路由器。
關於網關是工作在某幾層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過於教條主義,而缺少對事物本質的了解。譬如說應用網關,一個應用網關的具體設備確實會包括ISO模型中的所有7層(我們不關注具體的協議實現)但是實現網關功能的具體進程並不會涉及到下面的層次,那是一個網路設備要得以運作必須的實現。而與網關的實現相關的處理只在特定的層次上操作。因此我們完全是可以確定網關的應用層次的。
有些網關具體的實現可能即包含了多個層次,但這只能說是這個具體的實現是同時包含了多種的網關的實現的,是復合型的而已。
即是說,路由器就是工作在的三層的網關設備。而代理伺服器(特定與一定的服務,譬如web服務。)就是應用層的網關。
Ⅲ 網橋、路由器、網關分別工作在OSI模型的哪一層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1、網橋:2層,數據鏈路層,跟據mac地址決定轉發。
2、路由器:3層,網路層,根據ip地址決定轉發。
3、網關:4層,傳輸層,根據段口號決定轉發。
網橋分透明網橋和生成樹網橋網橋,可以看成是低級的路由器路由器,是三層功能是聯接各種不同鏈路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提高網路系統暢通率。
網關僅用於兩個高層協議不同的網路互連。
路由器(網關):連通不同的網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
(3)路由器網路操作是在什麼層面擴展閱讀
OSI模型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1)、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2)、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4)、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5)、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6)、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
(7)、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Ⅳ 什麼是交換機路由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網路七層的定義
【IT168 專稿】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詢問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是什麼,功能如何,有何區別,筆者就這些問題簡單的做些解答。
首先說HUB,也就是集線器。它的作用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將一些機器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區域網。而交換機(又名交換式集線器)作用與集線器大體相同。但是兩者在性能上有區別:集線器採用的式共享帶寬的工作方式,而交換機是獨享帶寬。
這樣在機器很多或數據量很大時,兩者將會有比較明顯的。而路由器與以上兩者有明顯區別,它的作用在於連接不同的網段並且找到網路中數據傳輸最合適的路徑 ,可以說一般情況下個人用戶需求不大。路由器是產生於交換機之後,就像交換機產生於集線器之後,所以路由器與交換機也有一定聯系,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兩種設備。路由器主要克服了交換機不能路由轉發數據包的不足。
總的來說,路由器與交換機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層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換機是工作在OSI/RM開放體系結構的數據鏈路層,也就是第二層,而路由器一開始就設計工作在OSI模型的網路層。由於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層(網路層),可以得到更多的協議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轉發決策。
(2)數據轉發所依據的對象不同
交換機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說MAC地址來確定轉發數據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則是利用不同網路的ID號(即IP地址)來確定數據轉發的地址。IP地址是在軟體中實現的,描述的是設備所在的網路,有時這些第三層的地址也稱為協議地址或者網路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體自帶的,由網卡生產商來分配的,而且已經固化到了網卡中去,一般來說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則通常由網路管理員或系統自動分配。
(3)傳統的交換機只能分割沖突域,不能分割廣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廣播域
由交換機連接的網段仍屬於同一個廣播域,廣播數據包會在交換機連接的所有網段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通信擁擠和安全漏洞。連接到路由器上的網段會被分配成不同的廣播域,廣播數據不會穿過路由器。雖然第三層以上交換機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廣播域,但是各子廣播域之間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們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牆的服務
路由器僅僅轉發特定地址的數據包,不傳送不支持路由協議的數據包傳送和未知目標網路數據包的傳送,從而可以防止廣播風暴。
交換機一般用於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於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 路由器用於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路之間轉發分組,作用於網路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後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於不同的網路,並採用不同協議。
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泛應用。
目前個人比較多寬頻接入方式就是ADSL,因此筆者就ADSL的接入來簡單的說明一下。現在購買的ADSL貓大多具有路由功能(很多的時候廠家在出廠時將路由功能屏蔽了,因為電信安裝時大多是不啟用路由功能的,啟用DHCP,打開ADSL的路由功能),如果個人上網或少數幾台通過ADSL本身就可以了,如果電腦比較多你只需要再購買一個或多個集線器或者交換機。
考慮到如今集線器與交換機的 價格相差十分小,不是特殊的原因,請購買一個交換機。不必去追求高價,因為如今產品同質化十分嚴重,我最便宜的交換機現在沒有任何問題。
給你一個參考,建議你購買一個8口的,以滿足擴充需求,一般的價格100元左右。接上交換機,所有電腦再接到交換機上就行了。餘下所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把各個機器的網線插入交換機的介面,將貓的網線插入uplink介面。然後設置路由功能,DHCP等, 就可以共享上網了。
看完以上的解說讀者應該對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有了一些了解,目前的使用主要還是以交換機、路由器的組合使用為主,具體的組合方式可根據具體的網路情況和需求來確定。
ISO國際標准組織所定義的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各層功能。它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從此網路不再神秘,它也是有理可依,有據可循的。
建立七層模型主要是為解決異種網路互連時所遇到的兼容性問題。它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也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分擔起不同的職責
網路發展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便是ISO(Internet Standard Organization,國際標准組織)對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開放系統互連)七層網路模型的定義。它不但成為以前的和後續的各種網路技術評判、分析的依據,也成為網路協議設計和統一的參考模型。
建立七層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異種網路互連時所遇到的兼容性問題。它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能有效刺激網路技術革新,因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范圍內進行,不需對整個網路動大手術;
便於研究和教學。
網路分層體現了在許多工程設計中都具有的結構化思想,是一種合理的劃分。
網路七層的功能
網路七層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其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通常被稱作媒體層,是網路工程師所研究的對象;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被稱作主機層,是用戶所面向和關心的內容。
那麼,網路七層的具體定義和相應職責各是什麼呢?下圖便是OSI七層模型的協議堆棧示意,它們由下到上分別為:
第一層—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通訊網路之間物理鏈路的電氣或機械特性,以及激活、維護和關閉這條鏈路的各項操作。物理層特徵參數包括:電壓、數據傳輸率、最大傳輸距離、物理連接媒體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實際的物理鏈路是不可靠的,總會出現錯誤,數據鏈路層的作用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將數據分成幀,以數據幀為單位進行傳輸)將有差錯的物理鏈路轉化成對上層來說沒有錯誤的數據鏈路。它的特徵參數包括:物理地址、網路拓樸結構、錯誤警告機制、所傳數據幀的排序和流控等。其中物理地址是相對網路層地址而言的,它代表了數據鏈路層的節點標識技術;「拓樸」是網路中經常會碰到的術語,標記著各個設備以何種方式互連起來,如:匯流排型—所有設備都連在一條匯流排上,星型—所有設備都通過一個中央結點互連;錯誤警告是向上層協議報告數據傳遞中錯誤的發生;數據幀排序可將所傳數據重新排列;流控則用於調整數據傳輸速率,使接收端不至於過載。
OSL參考模型(簡單圖一)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第三層—網路層:網路層將數據分成一定長度的分組,並在分組頭中標識源和目的節點的邏輯地址,這些地址就象街區、門牌號一樣,成為每個節點的標識;網路層的核心功能便是根據這些地址來獲得從源到目的的路徑,當有多條路徑存在的情況下,還要負責進行路由選擇。
第四層—傳輸層:提供對上層透明(不依賴於具體網路)的可靠的數據傳輸。如果說網路層關心的是「點到點」的逐點轉遞,那麼可以說傳輸層關注的是「端到端」(源端到目的端)的最終效果。它的功能主要包括:流控、多路技術、虛電路管理和糾錯及恢復等。其中多路技術使多個不同應用的數據可以通過單一的物理鏈路共同實現傳遞;虛電路是數據傳遞的邏輯通道,在傳輸層建立、維護和終止;糾錯功能則可以檢測錯誤的發生,並採取措施(如重傳)解決問題。
第五層—會話層:在網路實體間建立、管理和終止通訊應用服務請求和響應等會話。
第六層—表示層:定義了一系列代碼和代碼轉換功能以保證源端數據在目的端同樣能被識別,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文本數據的ASCII碼,表示圖象的GIF或表示動畫的MPEG等。
第七層——應用層:應用層是面向用戶的最高層,通過軟體應用實現網路與用戶的直接對話,如:找到通訊對方,識別可用資源和同步操作等。
網路七層的底三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通常被稱作媒體層,它們不為用戶所見,默默地對網路起到支撐作用,是網路工程師所研究的對象;上四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則被稱作主機層.
Ⅳ (計算機網路問題)說明網橋、中繼器和路由器各自的主要功能,以及分布工作在網路體系結構的哪一層
網橋在OSI中的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網橋是連接segment(段)的橋。
有源路由,透明,轉換和封裝4種網橋。
進行MAC地址的過濾。
目標在同一segment的情況下,不會轉發出去。
通過讀取幀的MAC地址,作成地址表。
網橋分隔了沖突域,從而提高了使用效率。
在讀取幀的時候會花費時間,產生延遲。
不能阻止廣播。
中繼器在OSI的第一層 物理層
中繼器,集線器是給收到干擾的信號進行增幅,整形的。
Hub用於多條網線的接合點。
中繼器,集線器完全不會控制信號,只是把進來的信號全部傳遞出去,創造一個共有媒介的環境。
沖突影響所波及的范圍叫做沖突域,中繼器,集線器會擴大沖突域的范圍。
中繼器,集線器連續接續的話,最多可以是4個或者2個。
路由器在OSI中的第三層 網路層
路由就不多說了,網路一下一大堆。
Ⅵ 路由器是網路層互聯設備,主要用於什麼互聯
主要用於區域網與廣域網之間的互聯。
1. 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路由器在網路層實現網路互聯,它主要完成網路層 的功能。路由器負責將數據分組(Packet)從源端主機經最佳路徑傳送到目的端主機。為此,路由器 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確定通過互聯網到達目的網路的最佳路徑和完成信息分組的傳送,即路由選擇和數據轉發。
(1) 路由選擇
路由選擇也稱路徑選擇,路由器的基本功能之一就 是路由選擇功能。路由器需要確定到達目的端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也就是要確定一條通過互聯網到 達目的端的最佳路徑。
(2) 數據轉發
路由器的另一個基本功能是完成數據分組的傳送, 即數據轉發,通常也稱數據交換(Switching)。
2. 路由器的主要特點
由於路由器作用在網路層,因此它比網橋具有更強 的異種網互聯能力、更好的隔離能力、更強的流量控制能力、更好的安全性和可管理維護性,其主要 特點如下:
(1)路由器可以互聯不同的MAC協議、不同的傳 輸介質、不同的拓撲結構和不同的傳輸速率的異種網,它有很強的異種網互聯能力。路由器也是用於 廣域網互聯的存儲轉發設備,它有很強的廣域網互聯能力,被廣泛地應用於LAN-WAN-LAN的網路 互聯環境。
(2)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它與網路層協議有關。 多協議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網路層協議,轉發多種網路層協議的數據包。路由器檢查網路層地址,轉 發網路層數據分組(Packet)。因此,路由器能夠 基於IP 地址進行包過濾,具有包過濾(Packet Filter)的初期防火牆功能。路由器分析進入的每一個包,並與網路管理員制定的一些過濾政策進行 比較,凡符合允許轉發條件的包被正常轉發,否則丟棄。為了網路的安全,防止黑客攻擊,網路管理 員經常利用這個功能,拒絕一些網路站點對某些子網或站點的訪問。路由器還可以過濾應用層的信息, 限制某些子網或站點訪問某些信息服務。
(3) 對大型網路進行微段化,將分段後的網段用路由器連接起來。這樣可以達到提高網路性能,提 高網路帶寬的目的,而且便於網路的管理和維護。這也是共享式網路為解決帶寬問題所經常採用的方 法。
Ⅶ 路由器工作在OSI的什麼層
路由器是在osi的第三層也就是網路層工作的,網路層的功能就是給數據選擇路徑的。
OSI是開放互聯模型 共7層 從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網路層的功能就是分組傳送,路由選擇和流量控制。
路由器(Router)又稱網關設備(Gateway)是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來完成。
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IP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路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路層的一種互聯設備。
Ⅷ 路由器的在TCP/IP模型中工作在哪一層以及其作用是什麼
傳統意義上的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也就是網路層,或者工作在TCP/IP模型的網際互聯層,即TCP/IP四層模型的第二層。而當代的路由器,則可工作在OSI模型的二層至七層,功能豐富而強大。
路由器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後順序發送信號。路由器是互聯網路的樞紐,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成為實現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
(8)路由器網路操作是在什麼層面擴展閱讀
那交換機和路由器的區別:
兩者都是連接互聯網的設備,它們之間主要區別就是,交換機發生在網路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器發生在第三層網路層。這個區別是兩者各自工作方式的根本區別。路由器可以根據IP地址尋找下一個設備,可以處理TCPIP協議。
交換機是分配網路數據,路由器可以給網路分配IP地址,分配給地址而且可以隨時通過地址過來找到。
路由器可以在不同時間內把一個IP分配給多台主機使用。交換機是通過MAC地址和識別各個不同的主機。
Ⅸ 路由表構成中哪些是控制層面的,哪些是轉發層面的
一般稱控制層面和數據層面。
控制層面:
是各種協議工作的層面。它的作用是通過控制和管理各種網路協議的運行,使得路由器/交換機能夠對整個網路的設備、鏈路和運行的協議有一個准確的了解,並在網路發生變化時也能及時感知並調整。
控制層面為數據層面轉發數據提供了各種必要的信息。
控制層面佔用的主要是軟體資源,CPU開銷。
控制層面有兩個重要的參數。一個是管理距離AD(Administrative Distance),它的作 用
是當通過不同的路由協議學習到同一條路由(網路號和掩碼都一致)時,選擇AD小的放進
路由表。常見路由協議的AD分別是:
C 0 S 1 D 90 O 110 I 115 R 120。
另一個就是Metric值,它用來衡量一條路徑的好壞。對於同一種路由協議學習到的路由,
轉發數據時選擇Metric值小的。要注意的是,每一種路由協議有不同的Metric值演算法,RIP
是用跳數,EIGRP默認是用帶寬和延遲來計算。
數據層面:
是針對數據發送來說的。
控制層面構建了路由表等數據發送的必要信息,數據層面根據這些信息來發送數據。網路設備中,對數據的各種具體的處理、轉發過程都屬於數據層面的范疇。數據層面主要佔用的是硬體資源。
數據層面如何匹配路由?當路由器收到一個包時,將其目的IP地址和掩碼做與操作,如果得到的結果和網路號一致則表示路由匹配。最長匹配原則:有多條路由匹配時,選擇掩碼最長的那個。
Ⅹ 經常聽說路由器是第幾層、交換機是第幾層,是什麼意思說的通俗點好嗎
靠,樓上說的太全面了,沒的補充,把分給樓上吧 。
如果上面的看不懂再看我的。
所謂的第幾層指的是在七層協議的第幾層(具體哪7層協議,可以看樓上的),在不同的層上工作的軟硬體負責的工作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有主席,總理,下面還有縣長市長之類的,他們處在不同的層,負責的工作也不一樣,下面的層位上面的層提供支持,上面的層調用下面層的服務。
好像說的太簡單了,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