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暴力事件
現在出現了許多絡暴民現象一些失去理智的網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的疼罵事主,讓事主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這是網路暴力行為。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下著名的網路暴力事件,讓大家知道網路暴力有多可怕!
一《銅須事件》
給大家說說銅須事件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網上發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長信,痛斥一位網名為「銅須」的大學生與他妻子有染。隨即,數百人在未經事實驗證的前提下,輕率地加入網路攻擊的戰團,其中一人更建議「以鍵盤為武器砍下姦夫的頭,獻給那位丈夫做祭品」。
短短幾天內,數十萬網民組隊對「銅須」發出網路追殺令,搜尋並發布了這名學生的真實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細節,並呼籲社會封殺「銅須」,「呼籲廣大機關、企業、醫院……對××(銅須原名)及其同伴進行抵制。不錄用、不認可、不理睬……如果「銅須事件」是一次偶然性的網路暴力事件,然而,在中國,「銅須事件」絕非偶然。相反,它是中國屢次網路道德追討事件的一個縮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陳易賣身救母事件」、「虐貓事件」等……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網路暴力事
二《梅根事件》
網路暴力到底有多嚴重?有多容易禍害到身邊的人,而在美國中,其中一旦網路上的暴力事件也直接讓一個年僅13歲的女孩直接走向自殺死亡,那麼著名網路暴力案例:梅根事件到底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一名13歲的少女梅根·梅爾(Megan Meier)遭遇網路暴力,因不堪忍受網友的惡毒辱罵在家裡自殺身亡。然而,雖然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已經基本確定是一位中年婦女勞麗·德魯(Lori Drew),警方卻因為無法可依而拒絕對其提出起訴。不過,她的日子並不好過,在網上和現實生活中憤怒的群眾人人喊打,她閉門不出,還丟了工作。事件再次暴露網路暴力對青少年的巨大威脅。
13歲的梅根是提娜的女兒,她很脆弱,身體有點超重,情緒一直不太好。提娜說,上三年級時,梅根就開始討厭自己,開始談到自殺的話題,經常沮喪及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每周進行定期咨詢並接受接續的治療。梅根曾央求了幾個月的時間,最後母親才同意她在MySpace上申請了一個帳戶。母親想,讓女兒通過網路交朋友也許是不錯的,畢竟梅根還是個敏感的女孩,很需要感情交流。可是正因為如此,梅根在心理上才非常脆弱。
在西部中學校讀到了七年級時,梅根變得肥胖超重,不過很活潑。她會和其他同學一起打排球,在學校里,排球隊員是僅次於足球隊員的風雲人物。梅根還會模仿師姐們的時髦打扮,很喜歡Hollister和A&F的衣服。有時候,她的眉毛油塗地太多了,把自己畫地像個浣熊。偶爾,她還會愉快地接受足球寶貝的邀請,在午飯時,坐在最顯眼的桌子上吃飯。
可是,這些春風得意的時刻到了體育課時就全都不見了。梅根不得不把大號的衣服脫掉換上運動衫和T恤。「每次上體育課時,大家都會叫她肥婆,」她的同學勞拉說,「有一次,我還看到她自己躲在衣帽間里哭泣。」
經過難熬的一年後,梅根的父母把女兒轉到了一所叫「完美之身」的天主教學校里。這所學校有嚴格的校規,嚴禁學生們拉幫結伙。學生們都要穿校服,吃飯時會被分到不同的飯桌,以便有機會跟每個人都能更好地交流。
梅根的朋友14歲的雷切爾說,「在那個學校根本沒有什麼性質的團伙,雖然你可能會跟某些人關系更好一些,不過也可以走上前去跟每個人搭話,大家都會友善地回應你的。」
關於網路暴力
逃離了原來在學校里的可怕經歷的梅根依然保留著自己在MySpace上的網頁。「實際上,她的年齡還未到,因為必須14歲以上才可以擁有一個網頁,」梅根的媽媽說,「可是我知道密碼,她收到或發出的每一條信息我都會看看,我想我會確保安全的,同時又能讓梅根認識幾個朋友。」
後來,梅根在網上結識了一個叫喬希(Josh)的16歲英俊男孩,喬希說她很漂亮。可是,這個喬希壓根就不存在。她是梅根一個朋友的媽媽虛擬出來的,與她們家只隔了四戶人家。勞麗·德魯是梅根一個同學的母親,與梅根住同一街區。她在MySpace網站上創建了一個用戶,謊稱自己是名叫喬希·埃文思的小男生。她和她的女兒一直通過網路捉弄梅根,讓她認為這個叫喬希的男生喜歡上了她。
六周之後,喬希突然變臉,說她卑鄙,朋友們都覺得她很骯臟。很多其他的人也加入了這場網上暴行,罵她「肥婆」,「娼妓」。多個女生也自稱是喬希,通過MySpace網站給梅根發信息,稱很討厭她,並不斷地羞辱她。這些據稱不明就裡的女生不斷跟貼殘忍地落井下石。
一開始,13歲的梅根開始還擊,用她能想到的最難聽的話來回敬污辱她的那些人,可是這些卻招致了對方變本加厲的報復,更加惡毒的咒罵透過網路鋪天蓋地地襲來,梅根脆弱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考驗。
「媽媽,這些人太恐怖了!」一次打電話時,她對著話筒抽泣著跟母親說。打完電話後一個小時,這位13歲的小姑娘就跑進卧室在壁櫥的橫樑上用皮帶自縊身亡。
提娜說,女兒以前也經常受到這種網上暴力,多年來一直渴望有男生喜歡自己,喬希的變臉對她的打擊太大了,「遭到了巨大的污辱後,梅根完全絕望了。」
美國梅根事件有什麼影響
當然,這個惡作劇引發的悲慘事件只是一個個案,大部分的母親都不會這樣做,而極少青少年會像梅根一樣尋短見。可是梅根的悲劇卻是網路暴力的一個血淋淋的個案。手機拍照和簡訊,以及各種各樣的交友網站、電子郵件及即時信息,讓青少年們有了更多的途徑彼此捉弄、揶揄甚至威脅同齡人。
和大部分暴行一樣,逼死梅根的那伙人也很殘忍、很冷酷。他們一大群人聚集在MySpace網路上,罵梅根撒謊成性,罵她是個肥胖的娼妓,以及更難聽更惡毒的話。與傳統的暴力不同,高科技暴力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青少年們彼此之間甚至永遠都不必要見面。面對匿名的網路暴力,受害人往往無處可逃。
就在梅根所在的鎮上,青少年們都說喜歡使用網路,有些人的確通過這個絕佳的途徑威逼其他人。而有些孩子則擔心自己會成為網路暴力的加害對象。「一旦上了MySpace,你被像掉進了一個陷阱里,」12歲的西中學校七年級學生詹克說,「你會全神貫注地跟著網上的情勢發展,竭力避免對自己不利的消息的傳播。」這個學校也是梅根生前就讀的學校。
通常情況下,MySpace網站會通過人工和技術手段阻擊攻擊或威嚇別人的網頁出現,該公司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說,網站上還提供了用戶舉報網路暴力的途徑。可是,兒童問題專家稱,要想完全避免這類事情在網上出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青少年心理還不夠成熟,還不能理智地面對虛擬的網路及可能出現的匿名攻擊。例如,「青少年會把網上所說的東西都當真,」威斯康星大學副教授賈斯汀說,他是研究網路暴力問題的專家。
就像梅根案一樣,受害人經常受到隔離,可是從來沒有免於受到傷害,「在受害人的眼裡,整個網路世界每個人都反對他們,沒有一個人能來保護他們,」明尼蘇達州大學教授沃爾特說,「網路暴力行為並不僅限於青少年在學校里的學生梅根都有影響所以Please reject Internet violence. The Internet is used for civilized Internet access.
『貳』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屬於網路暴力
日常生活中網路暴力處處不在,特別是有些明星和流量小生都受到過威脅,比如說手機上收到過恐嚇信息有電話的騷擾,甚至有些會藉助平台發一些恐嚇和威脅的信息,這些都是屬於網路暴力,也算是非常刺激人心態的事情。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現象時常都會有,現在的平台本來就是屬於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網路,也是比較開放,所以任何人都有在網上自由發信息的權利,所以網路暴力是處處不在的。
一、發威脅信息
可能有很多明星或者流量明星都受到過信息的威脅,這些信息一般都存在著各種方面的內容,而且會傷及到家人朋友等等這些信息,非常的刺眼。甚至有些受到的威脅信息,一天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個,所以很多人完全受不了網路暴力,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作為本人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
『叄』 網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網暴對一個人的傷害並不是身體的直接傷害,而是一種心靈的打擊,一個人存活下去的希望可能並不是因為身體受到傷害,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心裡對生活失去的希望,劉學州在生前因為與自己親生父母的糾葛,所以遭受到了不明真相的網友們的網暴。
網友們的網爆對劉學州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親生父母所拋棄而他的養父母對他的教育和付出也很一般,就在劉學州以為自己找到了他的親生父母可以過上與其他孩子一樣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候,他的親生父母去對他不管不顧。
第一,從小就被拋棄
劉學州的親生父母在劉學州很小的時候就將她已經拋棄,而劉學州在他的養父母跟前,也幾乎沒有感受到任何父母的關心和呵護,而劉學州自殺以後從學校同學所發布的視頻來看,劉學州在學校當中是比較積極樂觀的,並且他也是學生會的主席,可以說他當時的心裡還是比較健康的,但是為何後面會自殺呢?與他的親生父母有著很大的關系,並且與網路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對他進行網報也有著巨大的聯系。
『肆』 至少在中國 能夠遏制住網路暴力嗎讓中國的網路暴力消失可以嗎
網路暴力包括很多方面,語言暴力、視覺暴力、盜版肆虐、廣告入侵、隱私泄露等等,網路暴力在各個國家都存在,不單單是中國,不過中國的網路暴力比較嚴重,原因有這幾方面:
1、國內在這方面的法律不是很健全;
2、中國網民的整體素質普遍低下;
3、部分壟斷型公司的廣告轟炸和客戶隱私泄露;
4、網游的泛濫;
5、線下表達權喪失,只能網上發泄。
如果要解決,通過法律道德自律等方式也可以,但只能遏制,不可能根除。
『伍』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上有這么多暴民
其實我不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中國互聯網上的暴民還真不算多的。如果是按國外去看的話,你就見識到什麼叫真正的言論自由了!
暴民這種說法很不好吧,從過去古代到現在來看其實我們都沒變多少,只不過有了一個互聯網時代大家的有發出心聲的機會,自然就會互吐口水了。還有,網民的素質其實並不會那麼差,只是現某些三觀很標準的網民來說,我覺得他們的素質更差些!
一個素質低下不要緊,不要跟風就行了。不會一顆就污染一大片人,這才是題主為什麼要說網上那麼多暴民的根本。網路的本質就是讓大家都共同探討的機會,這樣你我很容易就能在網路探討中辯出真理來,當你我想找問題時就能在網上找到問題了,這對你我以真正智慧的追求都好。
如果沒有在這辯論,你也找不到這問題的根本原因,排除一些素質底下的網民,讓我們真正有一個探討問題的機會吧。
『陸』 每天有多少人死於網路暴力
根據網上的報道,每天的大約是0。如果有,在網路如此發達、看熱鬧好事者無數的情況下,早就消息滿天飛了,但是極少,說明就沒有。
『柒』 網紅遭受網路暴力的數據有多少
百分之七十。據公開數據報道,一份面向全國網紅的問卷調查顯示,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的影響。網路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像現實暴力那樣有形可見,卻可以利用輿論傷人於無形,又因為網路的匿名性、開放性等原因,很難取證、定罪。網路暴力的危害,如同一柄隱藏的利刃,看似無形,卻真真切切地給社會、給個人帶來痛感。
『捌』 全國被網暴而死多少人
您好,根據統計每年大概有2000人死於網路暴力
(#希望上述能對您有所幫助)
『玖』 2022淺談網路暴力議論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應用極其廣泛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性,表達要求准確、鮮明。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議論文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淺談網路暴力議論文(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值花樣年華,卻選擇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高中女生琪琪該是以如何絕望心死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啊!我想是因為店家僅憑懷疑就不計後果求人肉搜索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為網友僅憑一面之辭實施網路暴力推了你一把;我想是因為同學僅憑網路信息妄加評論推了你一把,而你對生命不負責的態度最終將你推至冰冷的河水中。
事件塵埃落定,我們該痛定思痛,該如何伸手拉住更多像琪琪一樣的「你」才是應該討論的重點。
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因為現代社會的通信技術發展,人情觀念越發淡薄,人們更趨向於用電子監控視聽設備的「眼睛」觀察一個人,也不願意用心靈的眼睛去相信一個人。因為懷疑便將監控畫面散步網路求人肉搜索,店家丟失商物的痛心憤怒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採取這樣不合理乃至偏激的手段?為何不選擇去公安機關報案,而是侵犯別人的隱私權尋找你懷疑的所謂「罪犯」?說到底,還是因為商家不願信任人,做事不慮後果。與其說是商家迫切找到失物去向的心理,倒不如說是商家的趨利心理,即想提升店面知名度博取同情關注眼球,便硬生生地在女孩的身上施加巨大的推力導致悲劇。
提高明辨是非的眼力可以伸手拉住你。不得而知,推波助瀾的網友們更多是抱著「圍觀看熱鬧」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他們往往喜愛聽信一面之詞和所謂受害者的哭泣,以瞬間湧上的熱血和沖動進行「暴力行為」。試想,如果他們能冷靜頭腦後再去採取行動,理清來龍去脈時尋求有力證據證明琪琪是盜竊者再加以指責評論,琪琪的心理壓力就不會重到產生輕生的念頭。再試想,如果有關機構能完善相關制度法規,使人肉搜索這種不合理的行為得到改善或禁止,琪琪身上所發生的悲劇不會上演。我們就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你,不會任由網路暴民推動你走向不復之地。
鑒定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可以伸手拉住你。假若能放平心態尋求合理途徑證明自身清白,而非選擇自殺來逃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假使無論發生面對任何變故,都不以結束生命作為代價解決,那麼你就不會縱身躍入河中,而會考慮其他更多途徑來驗明自身「清白」。或許,你就不會過早的結束珍貴的生命時光。
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可以伸手拉住你,哪怕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產生理性的思維和舉動,都足以拉住你走向自殺的腳步。生命是厚重不可懷疑的存在,請理性對待網路傳言,理性對待生命和自己的選擇。不想再看見這樣的悲劇產生,希望我們都能伸出有力的手拉住更多的「你」!
逝者已往,願生者默哀。
高中女生琪琪因不堪網友和身邊同學朋友的指指點點,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這一極端手段為她涉嫌偷竊服裝而被店主求人肉搜索這一事件畫上了句點。大好的青春年華,就這么被網路暴力吞噬,讓人不禁扼腕嘆息。孔子曾說「苛政猛於虎」,我認為現如今網路暴力的危害比苛政更甚,因為它不僅導致人們的生活下降,更使得精神上難以得到安全感。
「琪琪事件」里,我看到了網路暴力正伸出魔爪來腐蝕人們的心靈,若不及時制止,便會導致公民意識淡化及權利與義務統一意識的削弱,那所謂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將會成為一紙空文。網民的幫助讓店主對琪琪的個人信息了如指掌,若琪琪果真偷竊店內服裝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但片面的去顧及店主的感受往往就會忽視當事人琪琪的感受。因為琪琪也是一個家庭的成員,琪琪的逝去也會造成這個家庭的破碎。這些暫且不論,按理說店主只是懷疑琪琪偷竊服裝,並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琪琪就是小偷。店主將琪琪照片發到網上,引發了網民的人肉搜索,侵犯了琪琪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悲劇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本這只是一場誤會,也許只要雙方解釋一下就會誤會消除,彼此相安無事,可事實並不總是如此。有人說店主將琪琪照片發到網上使琪琪聲譽受損是造成琪琪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但我認為網路暴力才是這起事件的幕後黑手。網路暴力必然不會憑空產生,而是人民的創造,更深一步的說,是人們道德感的缺失和法制觀念的淡薄才讓網路暴力有了滋生的空間。比起社會上的其他暴力現象,網路暴力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對當事人的打擊大等等特點真是讓人膽戰心驚。
「琪琪事件」也讓我想到了一個事件:「賈君鵬事件」。當初一句「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紅遍大江南北。網民們紛紛對「賈君鵬」進行人肉搜索,並將其個人信息在網上公布。原本賈君鵬只是一個小白領,只想過平常人的生活,可個人信息在網上曝光後,無論何時他都會遭到記者的圍追堵截,這給他生活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極大壓力,最終住進了精神病院。
所以,網路暴力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社會上總會出現第二個琪琪,第二個賈君鵬,更多的人會因遭受網路暴力而痛苦。只有自覺抵制網路暴力,還網路一個安全、純潔的環境,才能使人民群眾過得更加舒心。這不僅是對政府說的,更是對我們自己說的。
不輕易評論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因為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不隨便把別人說得那麼糟糕,因為我們自己做的也並沒有多好。—題記
網路,如今已遍布我們的生活,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近幾年有一股「洪流」在網路上盛行,幾乎所到之處無人涉足,即使觸碰,也會被懟的遍體鱗傷,體無完膚。那股「洪流」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鍵盤俠。他們憑借著手速和犀利著稱,想必有人已經知道這是什麼了吧?
暫且拋開正文,我先說一段前段時間我剛看到的視頻。視頻中,節目組隨機招募了二十個路人,讓他們戴上面具,模擬網路暴力施暴者,對嘉賓進行第一印象評論。出場的嘉賓有三個,且打扮個性十分鮮明。節目開始,讓嘉賓先簡單介紹自己,隨後,二十個觀眾開始對嘉賓肆意評價,短短幾分鍾的時間,屏幕上出現了無數個嘲諷不屑甚至是侮辱性的詞彙。
三個嘉賓轉身看到評論,情緒都十分不穩,嘉賓三甚至直接崩潰,淚目離開現場。他們前期完全沒想到別人會這樣看待自己,雖然都已經做足了心理准備,但是看到這樣的言論完全是懵的,已經嚴重超過了心理負荷。
後期這三名嘉賓在接受采訪時,他們表示,當時很難受,就像刀子扎在心上一樣,也許這些對別人來說,只是幾個字,但當事人卻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消化那些言論。
視頻雖然簡短,但是感悟頗深。網路暴力看似離得我們很遠,但是我們錯了,其實網路暴力就在我們身邊,我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姐之前玩微信遇到一個同城小哥哥,沒想到那人卻是披著羊皮的狼,看似優秀其實是一渣男,只會玩弄感情的渣。我姐的感情被他玩弄,被他甩,他卻蹬鼻子上臉,各種恐嚇和騷擾,本以為離他遠遠的就可以安寧,但他卻越做越過分,把我姐的照片傳至網路,還有各種變相的扭曲事實,才短短幾分鍾,下面就有幾萬條評論辱罵我姐,並且一條比一條犀利,全都是針對我姐的。我看著評論,不禁心頭有一股怒火遲遲難平,但是有什麼辦法呢?下面幾萬個人,發一句評論半分鍾就可以被淹沒的無影無蹤,只能忍氣吞聲的受著,那段時間我姐的情緒真的是差透了,可惡......
其實網路暴力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網路暴力就在我們身邊,之所以網路暴力施暴者如此猖狂,就是利用了網路世界上最大的bug——未實名制登錄。現在各大軟體都有了第三方軟體登錄的功能,這更是給了網路暴力施暴者留有可乘之機。他們完全可以不綁定手機號,直接應用軟體,然後懟的差不多了就注銷賬號,揚長而去。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但對於網路暴力受害者來說無疑是用利刀深深地扎在心上,雖然時間沖淡一切,但是永遠都沖不淡網路暴力受害者心中的疼痛,網路暴力留下的傷疤是永久的,這可能會讓受害者疼痛一生,這可能會讓受害者走上絕路......
網路暴力施暴者們,噴子們,停手吧,不要把傷疤深深地刻在別人心上,不要讓疼痛伴隨別人一生,不要因為你一句不經意間的話語毀了別人的青春!
正值花季雨季的青春年華,琪琪卻選擇以跳樓的方式結束生命,是她對生命不負責?是因為店主通過網路定了她「莫須有」的罪名?還是因為網友們無情的人肉搜索?又或是因為同學輕信網路便加指點?我們來看看究竟是什麼扼殺了一個正如夏花般綻放的生命。
首先,都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丁亦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倘若不曾偷竊,管他網上是疾風驟雨還是雷電交加,只要問心無愧,君子只管坦盪盪!倘若確曾為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何苦就此輕生,選擇死亡或許可以逃避一切,卻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反而只在親人心中留下無法痊癒的傷疤。
誠然,我們只是旁觀者,不痛不癢地評價著當事人的做法,卻無法感受其痛苦,那琪琪當時究竟身處何境才致使她毅然拿死神當擋箭牌?
一切的開始,從店主把懷疑琪琪的視頻截圖發上微博並請求人肉搜索說起。既然是「懷疑」也就是不確定,既然是不確定,憑什麼「開啟」網路的人肉搜索功能?君不知未經允許就有目的地發布他人照片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君不知當今網路無孔不入足以毀了一個花季少女?君不知網路暴力恐怖得足以把「白」的染成「黑」的?難道調查真相的方法就只有一種嗎?難道店主不可以求助於相關機構或私底下找當事人調解嗎?
當然,這件事也少不了成千上萬的'網友的推波助瀾,好奇心必然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體里,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為了滿足它而傷害他人。首先,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發起人肉搜索就應該馬上撲上前去湊熱鬧嗎?其次,如果真的認識當事人,給店主私信聯系方式足矣,至於把他人的隱私也昭告天下嗎?試想一下,如果網路上鋪天蓋地都是你的個人隱私,不會覺得生活中像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你看嗎?你能活得暢快自在嗎?
再者,作為同學,即已與琪琪相處有一段時間了,對其為人怎麼也了解到個大概了吧?這時她最需要的就是身邊人的支持,聽她說說心裡話,聽她談談事件真相,再作進一步的舉措,總比從一開始就因網路傳言而在其背後暗暗指點來得要好吧!
究其原因,都是網路暴力惹的禍,無論是誰,都不應掀起或參與一場網路暴力,用強大的內心抵制網路暴力的侵害也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慢慢扼制網路暴力。請讓人間多一份尊重與信任,少一些網路「誤傷」和「誤殺」!
陸豐望祥河橋上輕輕地縱身一躍,一個年輕的生命眨眼之間便從我們的面前消失了。生命的消逝令人惋惜,可生命消逝的原因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去反思。
一個不確定的指控,一場浩浩盪盪的人肉搜索如同滔天的巨浪,「轟」!一個生命在這漫無邊際的網路暴力之海中被湮滅了。這一切事人們缺乏理性判斷,頭腦發熱所導致的嚴重後果。生命的消逝給那些懵懂不清的人當頭一棒,使人們清醒,這代價無疑是慘重的。
在這科技日新月異、網路信息泛濫的年代裡,我們被信息包裹,這使我們混亂,迷失方向。因而我們需要保持清醒,才能找准前行的方向。「毒奶粉」、「毒大米」等動搖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食品安全問題瞬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於是關於各種食品的安全的信息在一夕間充斥滿了我們的生活。網路上說某某知名企業生產的飲料含有工業明膠,人們便不約而同地唾棄它:報道中說國產奶粉質量不好,人們便對「國奶」敬而遠之,紛紛追逐「洋奶」……總之,只要網路上、報告中說某某食品有問題,奉勸大家不要購買,人們便將其當成是至理名言,奉行到底,也不管其是否真實可靠。這樣的人是愚蠢而悲哀的!愚蠢就在於面對流言的皮鞭,一鞭子下來也無暇思考,像耕地里的牛一般,指東便往東。指西便往西。而悲哀就在於,人之所以能位列動物之首,其前冠以高級的名號,就是因為人們能夠思考,能對事物進行理性的判斷。可為何在這能一語道破的流言面前我們卻成了不會思考的單細胞生物。這多麼可悲啊!
思想是最有利的武器,它能擊倒漫天流言蜚語,帶領人們邁向真理。末日流言在社會散布,激起民眾陣陣恐慌,於是有人便創立邪教,借安撫人心、永保平安之名趁機斂財,煽動民眾。但在邪教那妖言惑眾的說辭中,我們政府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果斷出擊,粉碎了這顆危害社會的毒瘤。人們對末日言論理性思考,現如今末日期限已過,太陽照常升起,流言的身影在陽光下無所遁形。
面對流言,我們若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我們就能理解「速成雞」的存在是可以的,我們就會知道營養快線是安全的,我們就會明白國產奶粉是可以信賴的。
生命的消逝為我們敲響了警鍾,若我們能及時理性對待,保持清醒,鮮活的生命就不會墜入無邊的黑暗。
來吧!讓我們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去撕破流言華麗的外衣,揭開謊言的假面,為我們的生活撐起一片理性的藍天。
抬頭仰望,藍天依舊,白雲依舊。
網路傳播媒介影響了網民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易使人們不經思考便下結論,但為何網民的語言往往傾向於攻擊,武斷如何演變為「武力」,粗暴如何上升為暴力?網路語言暴力行為主體的心理機制便值得我們仔細分析。
社會心理學上將攻擊行為定義為「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者言語行為。」網路語言暴力當屬此范疇,而攻擊行為的產生當有其相應的心理原因。心理學上對攻擊行為的一個經典解釋的便是挫折-攻擊理論: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當我們達到一個目的的動機非常強烈,當我們預期滿意的結果,卻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挫折便產生了。」但是攻擊的能量並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我們學會克制直接的報復,特別當別人會對這種行為表示反對時。相反,我們會把我們的敵意轉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標上。 由此可以推論,當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見上文所指的挫折時,這種挫折感所產生的攻擊動機便促使人們在不需為自己言論負責的網上施以語言暴力。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又是講求和諧一致,自我剋制的集體主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重與家人,同事的關系,隱忍克制一直是中國乃至儒家文化的特點。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寫道:「忍耐為中國人民之一大美德,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藍瓷器之獨步全球。 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因「挫折」產生的攻擊動機往往無處釋放,而網上的匿名性,開放性正好為網民,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不用負責任的安全輿論空間,隱忍克制下的攻擊動機終在網路上找到了發泄的途徑。在「史上最毒後媽事件」中,網民對事件當事人進行瘋狂的道德圍剿,用極其惡毒的語言對其進行攻擊,並發動人肉搜索導致所謂小慧的後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跪地喊冤,而最後事實證明所謂史上最毒後媽純屬人為炒作。但是在事件過程中,網民對小慧後媽進行的言語攻擊,已然變成一個發泄心中私憤與郁積的途徑。所以,我們可以把網民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歸於我國網路語言暴力產生的一個原因。而這種不如意與挫折感在當下的社會中越來越普遍。
「在高速現代化的國家裡,隨著城市化程度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物質生活的可能的前景越來越敏感。但富裕群體只能較慢地擴展。因此,人們的期望與實際所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他們的挫折感變得更為強烈。」 這正符合我國當前社會的特點,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世界矚目的事實,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差距等問題,下層民眾中形成了一種被剝奪的心理感受。《小康》雜志的調查發現,影響人們「快樂」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不公平,社會底層民眾的願望不能實現」以及「社會貧富收入差距懸殊導致的心理不平衡」。而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心態調查報告》中,「壓力大」「不平衡」「安全感差」「滿意度低」等,成為描述現階段公眾心態的最常用詞彙。這些調查無不顯示中國民眾較為普遍且越加強烈的心理挫折感。
因而筆者認為,中國社會轉型期貧富差距過大,不公平不平等現象的大量發生促使民眾挫折感加劇,攻擊動機加強,因而將這種情緒大量釋放到網路空間里,造成了越加嚴重的網路語言暴力現象。
網民的從眾心理亦是網路語言暴力產生的助推器。從眾—由於群體壓力而引起的個體行為或信念的改變,即俗稱的「隨大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即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發揮效力。「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持有某種態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達支配意見和不表達意見的人數增加的時候會放棄原有的想法和態度。選擇與主導意見趨同。」 雖然網路是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群體的壓力不會像現實生活中那麼明顯和有力,但是,如果一旦語言與主流非理性情緒和暴力言論不一致,那麼經常會引來大量言語的攻擊。這會給異議者,或者說理性思維的持有者帶來心理的不適。況且網路事件與網民的切身利益往往沒有聯系,網民通常不會為一個與自己沒有利害關系的的事件堅持己見而遭受語言暴力。同時如上文所分析,網路形成的公共領域,成為網民情緒的釋放場,這種情緒化的非理性言論氛圍,會影響虛擬空間中的其他參與者,激發他們的語言暴力傾向。當一群理性思維不佔主導地位的人在一起討論時,往往會受到情緒的感染,不自覺地融入這樣的言論場中,形成集體無意識的施暴。所以網路事件中理性的聲音往往會消弭,非理性的暴力語言大行其道。
網路暴力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直接侵害他人生命權、身體權的新型的暴力行為。就形態而言,它多局限於輿論范圍,主要以言語攻擊、形象惡搞、隱私披露等形式呈現,並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的不確定性。基於網路的開放性、匿名性,網路空間往往聚集著非組織化、陌生化的群體,因此,在多主體參與的網路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難確定具體行為主體。
(2)過程的易操作性。隨著「復制」、「粘貼」等網路信息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任何掌握網路技術的行為主體都可以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數字化形式實施網路暴力。
(3)後果的實在性和難控性。網路暴力以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益為行為客體,其後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並往往導致非虛擬性的後果。同時,由於網路的交互性和即時性等特點,網路信息傳播極具流動性、擴散性,其影響范圍一般難以被人們所掌控。
網路暴力的產生,根源於多種風險的交疊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聯網上,既有基於職業、籍貫等聯系紐帶而形成的地緣、業緣群體,更有基於生活娛樂、資源共享等個體偏好而形成的趣緣群體。他們藉助網路交互空間(QQ、Blog等),可以隨性發出自己的聲音,猶如置身於一個個眾聲喧囂的「網路廣場」。同時,互聯網本身繁雜難辨的海量信息強化了網路受眾的風險感知度,加之信息內容的易編輯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網路信息質量往往參差不齊、真偽難辨。
另一方面,當下中國網路暴力的頻發,其背後大都潛藏著「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經濟社會「重效率而輕公平」的脫序式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加劇了社會認同的分化。致使社會情緒不斷郁積並湧向網路空間。再加上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數量龐大的「網路推手」,他們以廣告收入為經濟來源,以「點擊為王」作營銷規則,通過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積聚聲勢等進行輿論操控。對他們而言,「網路暴力」往往就是「網路暴利」。
另外,網民群體突出表現出年輕化的特點。青少年由於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會辨認和自我控制能力較低,而且,傳統中國是個倫理本位的社會,對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據社會輿論的制高點;而在青年網民身上,則體現為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情結,他們以「道德審判」為武器,以伸張正義為目標,渴望獲得充滿認同的「網路迴音」,又常常遊走在暴力與正義之間。一旦嫉妒、怨恨與公憤等在網路上無序宣洩,網路空間就處於「多數人的暴政」之下。
隨著日益發展的網路系統向我們走來,我們原有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教學,到現在的網路教學,從原來的超市購物到現在的網上購物,從原來的臨床咨詢到現在的網上會診……整個過程的演變與替代,無不凝結著先進的科技工作者艱辛的汗水和無窮的智慧,然而,在風靡時尚的網路生活中,我們是否又考慮過它的不足呢?
誠然,網路確實帶給我們無可估量的好處。出門時電話聯系,這樣節約了時間,節約了精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干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網路在整個生活中發揮著它無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人將焦灼的眼神拋向電腦屏幕。因為,他們渴求的是最時新、最有效的信息。而相反的一些同樣珍貴的人類的結晶——圖書,被人們置之一旁不顧。據有關部門調查,近六年來我國國民讀書的意識逐漸下降,因為他們大部分人將眼光拋向網路。可以說,網路幾乎替代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而就在網路日趨走紅,並扮演重要生活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幾分冷靜與沉著。
當今的一些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經常因沉湎於虛無縹緲的網路生活而無法自拔,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去泡網吧,其結果肯定是弊大於利。作為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如果對有些事情認識不清或者剋制不了,就很容易對其思想產生毒害作用,並最終導致誘發犯罪。還有一些不法犯罪分子專門利用高新技術手段進行網上作弊,如果你沒有一點警覺意識,就很容易成為被捕獵的對象。因此,我們對網路要時刻保持一種警覺、嚴肅的態度。此外,網路生活很容易讓人們形成一種懶惰、散漫的意識,對一些重要的事情缺乏親歷性和實踐性。
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任何事情沒有它絕對的優勢,只不過是人們思想上的一種錯覺罷了。我們人是有思想,會邏輯推理的,對任何事物要認真分析,慎重考慮,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優勢,減少其不足,使之更加完善地發揮功能。對於網路———這個社會的大角色,我們當然要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了。
『拾』 至今為止,網路暴力究竟毀了多少明星
我認為毀在網路暴力的明星還是很多的,它讓明星們感到無比的壓力,不得不走上不歸路,真的很心痛。在今天的言論自由時代,網民可以在網路上對明星發表任何看法。當一些觀點過於激進或對明星造成「人身攻擊」時,一個新的網路名稱——網路暴力就誕生了。
28歲的喬任梁突然被媒體宣布死亡。震驚了整個娛樂圈,無數粉絲和明星為他感到惋惜。據了解,喬任梁生前因網路暴力而患抑鬱症,這是導致其死亡的最大因素。不知道大家還知道哪些被網路暴力影響的明星,我們一塊探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