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有網路牆嗎
印度沒有網路牆
有網路強的國家有:伊斯蘭國家,土耳其,中國,朝鮮,伊朗和古巴等。
網路牆在不同信任程度區域間傳送數據流,以避免安全策略中禁止的一些通信,與建築中的網路牆功能相似。網路牆有控制信息的基本任務使其在不同信任區域的功能。例如互聯網是不可信任的區域,而內部網路是高度信任的區域。
⑵ 印度有網路嗎
當然有,只是看在哪裡,有沒有覆蓋而已。就像中國,城市wifi覆蓋多,山村沒有。
如果說移動網路,基本只要不是太偏僻的地方都會有的。
⑶ 印度有多少網民
India had as on September 2008 45.3 million active internet users.
IMAI and IMRB Claim Internet Users』 Count Reaches 71m in India in 2009 官方指出,到2009年已達到71萬。(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concted by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Association of India and the Indian Market Research Bureau, more than 71 million people in India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using internet, in the year 2009.)
2010年,一個大概的估計數是:80萬
(Another recent report by LiveMint and Komli estimates that India will have 8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by 2010)
⑷ 印度4g基站數量
10萬個。據developingtelecoms網站4月9日報道,印度通過與三星合作,在印度建設了超過10萬個4G基站,覆蓋了全國近2萬個城鎮和20多萬個村莊。4G基站是專門提供4G服務的網路公用移動通信基站,俗稱宏站,分為室內基站和室外基站。
⑸ 印度主要的運營商主要是什麼網路
印度主要的網路運營商有airtel,vodafone,跟聯通移動差不多,從16年12月份開始有4G了。還有idea,TATA,類似於電信。
Bharti Airtel運營商是印度3G和4G速度最快的,其3、4G速率分別是4.77mbps和11.53mbps。而運營商Reliance Jio的網路擁有最高的4G網路可用性評分。而印度沃達豐則擁有最低的網路時延。
Bharti Airtel4G平均下載速度為11.53Mbps,沃達豐的為8.59Mbps,Jio的為3.92Mbps。沃達豐4G和3G的網路時延分別為54.27ms和83.7ms。
擁有 4.6 億互聯網用戶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線上市場。它還是擁有第二大移動用戶數量的國家和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且新互聯網用戶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這主要還是得益於啟用數據功能的手機的普及。
該地區移動端鏈接的覆蓋率是86%,並且在2018 年,移動設備在網路使用時長上的佔比將漲到73%——2017年這個數據是 70%。
在政府對市場競爭的扶持和對消費者的補貼支持下,擁有一款智能手機對於用戶來說的負擔越來越小。根據TRAI數據顯示,該國移動數據使用量在三年間增長了15倍,從2014年底的平均每人每月 0.26 GB提高到2017年底平均每人每月4GB以上。
⑹ 科技巨頭排隊入股,印度的「Jio」打造第四種互聯網模式
已關注
Jio的崛起之路。
編者按:在收購了Jio後,印度首富安巴尼帶領從電信業務起家的Reliance Jio Infocomm在印度的互聯網一路乘風破浪。Jio通過為印度人提供免費電話和極為便宜的4G網路逐漸壯大起來,目前從用戶數量計算,Jio已經是印度最大的運營商,據統計,Jio在過去的12個星期內得到了157億美元的注資,相應的,Jio在這段時間內共計交出了自己25.24%的股權。本文作者知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認為,Jio走的是美國、中國、歐洲之外的第四種互聯網道路。原文標題《India, Jio, and the Four Internets》
互聯網的分裂加劇:美國模式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默認模式,但歐盟和印度正越來越多地追求自己的道路。
美國模式
美國的互聯網模式是一種自由放任政策的模式,很難否認它的有效性。多年來,不僅科技行業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而且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傳遞著美國的軟實力,就像麥當勞和好萊塢。但這種做法有明顯的弊端:互聯網缺乏競爭,既導致壟斷企業主導市場,又形成了良莠不齊的社區。
美國的做法的優點和弊端如下:
優點:
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在美國自由經營,使其擁有龐大且有利可圖的用戶基礎,為海外擴張提供資金。
新的美國科技公司面臨的進入壁壘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內容或數據收集的監管方面。
美國政府向這些美國公司徵收絕大部分稅收,包括來自海外的收入,也看到美國整體的世界觀通過美國科技公司對外輸出,同時也能獲得非美國公民的數據。
美國公民在網上的自由度很高,不過對私人公司收集數據的限制很小。
非美國公民在網上的自由度很高,盡管對私人公司或美國政府收集由此產生的數據的限制很小。
非美國公司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美國和其他效仿美國做法的國家自由經營。
缺點:
非美國政府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控制有限,對其收入的獲取有限,對信息傳播的控制有限。
我的偏向是顯而易見的:我認為美國的做法是最好的。當然,很多人站在新公司的角度提出質疑,因為大公司傾向於主導他們的市場,而其他人玩家則專注於數據的收集;我擔心提出其他的解決方案比目前的情況更糟糕,特別是考慮到數據工廠的消費者利益。不過,我相信歐盟法院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即美國政府從非美國公民那裡收集數據的能力是一個嚴重的隱私問題。
這些爭論凸顯了我們都能同意的一點:非美國政府對美國科技公司的霸權有很多合理的抱怨。
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的驅動力首先是對信息的控制。同時,中國的做法對中國的經濟效益也是不可否認的。中國是唯一一個在規模和廣度上可以與美國相媲美的國家,這得益於龐大的市場和缺乏外部競爭的結合。此外,這也導致了各種創新,因為中國向移動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避免了PC時代的包袱,而這種包袱仍然限制著許多美國公司。
注意到這一點,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模式的可復制性到底有多大。如果沒有中國這樣的龐大市場,實現中國模式可能就要難得多了。
歐洲模式
歐洲通過GDPR和新版著作權法案(Copyright Directive)等法規,以及近期法院判決駁回歐盟委員會和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談判的隱私保護框架(包括之前判決駁回安全港隱私原則框架),歐洲正在分裂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互聯網。
不過,這個互聯網,感覺是所有可能的結果中最糟糕的一個。一方面,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是贏家,至少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是的,所有的監管的繁文縟節都增加了成本(對於目標廣告來說,可能會減少收入),但對潛在的競爭對手的影響要大得多。用一種比喻的說法,歐盟正在限制城堡的大小,雖然它大幅挖深加護城河。
歐洲的競爭者似乎也不太可能填補這個空白。任何希望實現規模化的公司都需要先在本國市場實現規模化,然後再走向國外,但對於那些已經完成了數據迭代和實現產品與市場契合的公司來說,歐洲作為二級市場似乎更有意義,因為歐洲市場對實驗更開放,監管負擔更輕。更高的成本意味著你需要一個更大的成功預期,這意味著一個經過驗證的模式,而不是一個投機的模式。
最糟糕的是,至少從歐盟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對歐洲政府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這就是過分監管的問題:如果不注重增長,就很難創造雙贏的局面。
印度模式
印度市場一直有點獨特:在數字商品領域,外國公司通常不受約束,導致谷歌和Facebook等美國公司以及TikTok等中國公司在印度擁有大量用戶,但在實體科技層面,印度卻管得更嚴。從對電子產品徵收大量的關稅,到禁止外國直接投資於電子商務等領域。此外,在互聯網接入和物流方面,印度一直是最具挑戰性的市場之一。
同時,印度市場對於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公司來說是世界上最誘人的市場,中美的本土市場已經基本飽和。這導致外國科技公司與印度監管機構之間經常發生一些碰撞,無論是Facebook試圖在印度引入Free Basics(免費上網服務)或WhatsApp支付遇到的困難,還是加大對亞馬遜和Flipkart電商業務的限制。
不過,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美國科技公司已經看到了一個正視這個圈子的方法,它預示著第四種互聯網:投資Jio平台。
對Jio的賭注
印度佔主導地位的電信網路Jio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它體現了建設的力量,以及押注技術驅動的顛覆所帶來的巨大回報。我在4月份描述了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打賭經濟學原理(the economics of the bet )。
理解安巴尼賭注的關鍵在於,印度現有的移動運營商都和全球的移動運營商一樣,是建立在語音通話基礎上的數據公司,而Jio從一開始就被打造成一個數據網路公司,特別是4G網路。
與2G和3G不同的是,4G不支持傳統的電路交換電話服務;相反,語音呼叫的處理與其他數據一樣。
因為一切都是數據,所以4G網路可以用商品硬體來構建,而2G和3G網路則不能。
由於Jio提供的是數據網路,所以帶寬相對較低的語音通話是最便宜的服務,而且容量實際上是無限的。
換個角度來說,Jio是一個賭注,賭的是零邊際成本,或者說,至少比競爭對手的邊際成本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最佳策略是, 花費大量的前期資金,然後尋求服務於最多的消費者,以獲得前期投資的最大杠桿。
這正是Jio所做的:它花了320億美元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印度的網路,推出了三個月的免費數據和免費語音服務,一旦服務期滿,就還是保持免費語音服務,同時只對千兆位元組的數據收取幾塊錢。這是典型的矽谷賭局:先花錢,然後在數量上補回來,因為技術的零邊際性造就了優越的成本結構。
這個故事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與Facebook的免費上網服務Free Basics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終的結果是扎克伯格所說的必須要做的事情:數以億計的印度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該國最貧困的地區,他們連接到了互聯網。不過與Free Basics不同的是,這是Jio提供所有的互聯網服務。
對印度人來說Jio,比Facebook的Free Basics要好得多。扎克伯格並沒有計劃顛覆印度舊的移動秩序,在那裡,運營商將大部分投資集中在印度最大的城市,並爭奪社會上最富有的階層,收費如此之高,以至於知名投資人Andreessen可以直截了當地宣布,不提供Free Basics是 "道德上的錯誤"。在那個世界裡,印度的窮人也許可以使用Facebook,但不會有更多的東西,相反,有了Jio,他們不僅有整個互聯網,而且從印度到中國到美國的公司都在競爭為他們服務。
我寫過Facebook投資57億美元入股Jio平台10%,結果那是對Jio眾多投資中的第一筆:
5月,銀湖資本(Silver Lake Partners)投資Jio 7.9億美元獲得1.15%的股份,General Atlantic投資9.3億美元獲得Jio 1.34%的股份,KKR投資16億美元獲得2.32%的股份。
6月,穆巴達拉和阿迪亞阿聯酋主權基金和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分別投資13億美元獲得1.85%的股份,8億美元獲得1.16%的股份,16億美元獲得2.32%的股份;銀湖資本增資6.4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08%,TPG投資6.4億美元獲得0.93%的股份,Catterton投資2.7億美元獲得0.39%的股份。此外,英特爾投資2.53億美元,獲得0.39%的股份。
7月,高通投資9700萬美元,持股0.15%,谷歌投資47億美元,持股7.7%。
憑借這一連串的融資,信實工業徹底還清了為打造Jio而借來的數十億美元。不過,越來越明顯的是,該公司的野心遠遠超出了單純的電信提供商的范疇。
Jio的願景
上周三,在信實工業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穀歌投資Jio平台後,安巴尼表示:
我想首先與大家分享一下Jio當前和未來舉措的理念。數字革命標志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顛覆性變革,可與大約5萬年前地球上出現的具有智慧能力的人類相媲美。之所以可以相提並論,是因為人類現在開始將幾乎無限的智慧注入到周圍的世界中。
我們今天正處於一個智慧星球進化的初始階段。與過去不同的是,這種進化將以革命性的速度進行。在21世紀剩下的80年裡,我們的世界與20世紀前的世界相比,將發生更多難以察覺的變化。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機會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大問題。這將為所有人創造一個繁榮、美麗和幸福的世界。印度必須引領這場變革,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為此,我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企業都必須通過必要的技術基礎設施和能力來實現和賦權。這就是Jio的目的,這就是Jio的雄心。
朋友們,Jio現在是印度無可爭議的領導者,擁有最大的客戶群、最大的數據和語音流量份額,以及覆蓋我國縱橫交錯的世界級下一代寬頻網路......Jio的願景站在兩個堅實的支柱上。一個是數字連接,另一個是數字平台。」
簡而言之,Jio決心實現其他國家電信供應商長期以來未能實現的夢想:從固定成本的基礎設施向高利潤服務的升級。安巴尼的願景是全面的。
Jio利用其投資成為印度電信服務的壟斷供應商。
Jio現在是印度政府的一個籌碼,既可以對互聯網實施控制,又可以收取自己的收入份額。
Jio成為外國公司投資印度市場的可靠介面;是的,他們將不得不與Jio分享收入,但Jio將撫平許多的監管和基礎設施障礙。
這種做法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好處和壞處的邊界變得模糊了,一方面,Jio為數以億計的印度人帶來了互聯網,而這些印度人從來沒有接觸過互聯網,隨著Jio的服務和合作關系的上線,這種投資的好處只會增加。另一方面,鎖定一個壟斷性的玩家,尤其是在政府已經表現出希望對信息流進行更多控制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一個不利因素。
如果一個有效的市場意味著所有的利潤都流向矽谷,印度又何必特別在意效率呢?在以Jio為中介的市場中,美國的科技公司賺得更少,印度不僅在國內收了更多的稅,從長遠來看,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印度的抗衡
在不考慮利害關系的地緣問題的情況下,評估科技行業,越來越不可能,或者至少是不負責任。考慮到這一點,我歡迎Jio的野心。美國期望印度在技術上成為某種附庸國,不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尊重印度的,Jio考慮的是美國科技公司經常忽略的問題,這不僅對印度很重要,對世界其他大部分國家也很重要。
歐洲的互聯網與美國、中國、印度的願景不同的是,缺乏願景。除了不斷說 "不 "之外,什麼都不做,導致只剩下蒼白的模仿,結果就是金錢比創新更重要的現狀。
(譯者:蒂克偉)
⑺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⑻ 印度IT發展世界第二,為什麼卻沒有出名的互聯網企業
提起印度,想必大家對這個國家都不陌生。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說到印度想到的就是這個國家臟亂差、落後又貧窮而且貧富差距十分的大。盡管印度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人們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事實上,經過了多年以來的發展,印度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目前而言,印度的GDP已然居於世界第七的位置,再加上印度政府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印度整體的經濟發展也在突飛猛進著,可以說,印度是除了中國以外,在亞洲最受關注的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在IT行業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覷的。
最後,印度國內整體的經濟基礎很難支撐起整個IT行業的發展,雖然國內有大量的精英人才,但是沒有好的福利待遇很難能夠留下人才,造成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外流,本土的IT企業盡管發展不錯,但是卻沒有辦法發展成世界知名的企業。
歸根結底,重要的還是在於印度整體的經濟水平上面,留不住人才是一方面,國內嚴重的貧富差距和種姓制度也制約了本國互聯網市場的開發,印度至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不識字、不會使用手機和電腦,甚至在絕大多數印度人的家中,不像我們國內現在都能夠安裝起了網路,印度網路一般不接入家裡,整體基礎設施差,給印度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阻力。
⑼ 印度綜合國力有多強大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二戰後那是新興國家崛起的時期,整個世界格局為之一變,尤其是以大型新興國家崛起為代表。特別耀眼的是中國的崛起和印度的崛起,被譽為世界最快速崛起的兩個國家。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是躋身世界超級大國行列,而印度的崛起也是非常迅速。為此很多人想要知道的是,現在的印度綜合國力到底有多強大呢?你可能想不到。
第四,未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對於印度而言,其實最大的潛力來自未來,畢竟印度人口很多,而且很快超過我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於未來世界而言,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而印度人口最多,那麼這無疑將是巨大的國力基礎。甚至很多西方機構,甚至預言,未來的世界,印度將是超級大國,就是因為其有充足的人口,所以印度綜合國力還是很強大的。
⑽ 印度最頂尖的四大招牌產業
一、印度軟體服務業
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佔比達到全球軟體出口的20%,印度在IT外包行業是世界第一名,竟然佔到了50%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中國軟體總量要比印度要大得多,中國一年的軟體總量大約在5000億美元之上,而印度的軟體產能大約在1500億美金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主要是用來出口創外匯,而中國的軟體主要是為本土經濟所服務的,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印度軟體業的確厲害,包括著名的波音公司,它的大飛機使用的飛行軟體都是交給印度來編程的。比如著名的Windows 10軟體,大部分印度人做出來的,甚至於比美國人搞的Windows 7要好用一些。
印度被稱為IT人才的矽谷。根據之前統計,在美國超過18%的微軟員工,16%的IBM員工,17%的網路人才和超過10%的醫生,21%的護士曾經在印度接受過教育。甚至於美國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通用電器、捷運公司包括具有重要定位的美國五角大樓都採用印度的軟體。在矽谷的各大電腦公司里,有大量的印度人擔當研發的重任,即使發達國家領頭羊德國也曾經表示要從印度引進軟體人才。
印度軟體業一度占據世界軟體市場50%以上的份額,印度軟體產品大多是輸出到美國,然後是歐洲。印度的軟體公司大量承攬了美國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的飛機運行軟體,以及英國倫敦地鐵的運行軟體,印度的設計技術堪稱一流。
世界銀行之前有一份調查稱,80%的美國公司把印度作為全球軟體來源的首選市場。微軟比爾蓋茨曾經在之前訪問印度時驚呼:「21世紀的軟體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可見,印度的軟體業在全球的地位。
印度主要是IT外包服務,比如服務呼叫中心,還有一個就是軟體外包,依靠的就是印度人的編的軟體通俗易懂。
嚴格地講,印度的軟體業並不發達,發達的是印度的「軟體外包產業」。
印度軟體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表現在外包服務上——就是給歐美大的IT公司做軟體代工。類相當於富士康和蘋果的那種合作關系,因此,軟體的核心技術及品牌都不掌握印度自己手中,類似於中國之前的「外貿加工」模式,所以,印度的軟體外包則是一種比較廉價的腦力勞動輸出。
印度軟體外包業崛起於上世紀90年代
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在軟體業實施「零稅賦」優惠政策,並享有銀行貸款的優先權。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對號稱「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在內的多個軟體園和出口加工區實施了優惠政策,並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出有利於積極吸引外資、加快軟體業發展的法律生態環境。
疊加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優勢,使得軟體人員在與跨國公司的交流上溝通無障礙,這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具有的先天優勢。
需要糾正的是,雖然英語是印度的一個語言優勢,但是並非英語是印度語言交流的全部。因為在中國人的普遍印象中,印度是說英語的國家。事實上,根據人口統計顯示,印度真正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大約僅占總人口的5%,當然,在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里,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少了,畢竟英語人口擁有5000萬,比起6648萬人口的英國只少1000多萬,可見印度英語人口比例雖然區區5%,但人口基數非常大。
英文是印度的全球商業交流及政治領域的工作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外語。比如在印度街頭翻閱報紙雜志,在酒店裡打開電視瀏覽各個頻道,會發現英語只佔有所有媒體一小部分,而且還是歐美主流媒體頻道,而印度本地的英語頻道並不多。在印度大城市公共圖書館,印度管理人員曾經說過,英語書籍只佔所有圖書的8%,92%以上的圖書是各種印度語言的圖書,而且英文圖書的價格是印度本地圖書的幾倍。
除了英文作為工作語言外,印度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是Hindi(印地語),占總人口的66%。另外還有Bangla(班哥拉語)等1 8種語言。印度語言中分10種不同文字,其中,語言使用人口佔5%以上的語言文字有7種,這些語言在發音、語法、書寫上是各不相同的。
在印度,中學生除了學習本地語言,往往還要學習英語及印地語,假如畢業去外省工作,還要學習當地語言。因此,一個印度人要想在全國找工作,至少要會講4-5種語言。
由於印度在語言交流成本比較高,為了降低語言交流成本問題印度實施了兩次大的規定:一次是印度獨立後,決定在國會繼續使用英語作為法律工作語言,這個決定大幅減少了政府的翻譯成本。在全球商業領域和 科技 領域,印度將繼續使用英文,保持與全球交流的低成本化。另外一次,是1976年,印度決定採用技術的手段,解決6-7種不同語言的溝通問題,其語言翻譯軟體也由此出現。
一開始,印度的軟體外包公司承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軟體開發代工,在2000年,印度軟體業軟體開始迅速發展。記得當年「千年蟲」的擔憂讓全球各國一度恐慌,同時,也給了處於低端產業鏈的印度IT公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讓印度接到了大量的代工訂單,比如美國軟體公司運行中的數百萬條代碼修復工作。
另外,日本的軟體公司與美國公司的競爭,迫使美國大幅削減軟體代工成本,在低端的軟體解決方案上與印度IT公司展開合作。印度的很多IT公司也「借力使力」提升自己的軟體技術,並且改善離岸業務模式流程,在獲取專業軟體知識上打造高價值的IT服務。
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盧比開始的長期貶值,間接支撐了印度軟體公司競爭力,讓印度一度成為「世界軟體工廠」,號稱」世界辦公室「。
在軟體代工高速發展時期,成千上萬人的軟體公司不在少數,比如Infosys、 HCL、Wipro等,這些都是印度軟體外包領域的巨頭,軟體代工總收入都做到了千億美元的級別,並佔領了世界軟體市場約20%的份額。統計數字顯示,印度超1000人的軟體公司就有上百家,並且軟體外包公司前五名的公司員工數都在5000人之上。
印度獲得軟體技術人才有幾個方式 :首先是依靠吸收印度的大專院校人才。印度有400餘所大學設有計算機專業,每年能夠培養軟體畢業生1萬餘人,印度政府特別為250餘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學經費。
印度高等教育享譽世界,印度在高校的師資力量、教材及教學管理其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著名大學幾乎差別不大。特別是班加羅爾大學、韋洛爾 科技 大學等著名大學,他們的師資力量、教材和教學管理與全球名牌大學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印度在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學科設置等方面是與全球全面接軌的,並且人才輸出也堪稱世界一流,印度的畢業生在全球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
很早以前,印度信息技術部長在美國就曾經說過,印度每年可向世界各國輸出20萬名IT人才。印度事實上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人才的大國」。當時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德國等,這些發達國家都十分渴望獲得印度的信息技術人才。
其次是依靠民辦或私營機構來培訓人才。這類機構在印度有大約700餘家,每年可培養數萬名學員。再次是軟體企業自己開立的培訓機構。印度政府還在全國250個機構開設電腦培訓課程,並在大約3000所中學推出「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因此,印度多渠道發力軟體培訓,為軟體企業提供了持續不斷的「軟體藍領」人才。
雖然在過去20多年來印度軟體外包業稱雄世界,但已經成為過去式。由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特別是在大數據分析應用、數字化轉型、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印度外包產業和模式開始遭遇技術寒流,產值大幅下滑,員工大批失業。
由於印度眾所周知的軟體幾乎都是外包業務,因此,印度軟體業基本上掙的是外國人的錢。印度軟體代工的模式是根據國外公司的需求進行軟體編寫,但自己的硬體條件很差,所以,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環境,軟體發展後勁不足,尤其是軟體外包技術含量相當低,加上外國公司不斷控制人工成本,利潤越來越低。
印度《經濟時報》,早在2017年印度IT產業裁員就高達5.6萬人,並且IT公司在印度校園的招聘也大幅減少了50%—70%。報道稱,裁員僅僅是剛開始。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年,印度數十萬的就業機會可能會消失。在印度班加羅爾,心理醫生」生意興隆「,原因是來咨詢的人很多,大部分往往都是被解僱的軟體工程師。
印度IT公司由於極少在技術開發、產品研發上大幅投入,因此無法進入軟體的高端領域。自始至終,印度軟體外包產業沒有走出低端產業鏈的循環格局,印度軟體外包維持的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勞動力套利」模式。
因此,印度IT公司始終在延續這種低成本代工模式,並擁有十分龐大的入門級勞動力隊伍,而缺乏資深的軟體管理者和高端的軟體開發者,讓印度IT公司在面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數據流量等新的模式面前,在軟體高端產業鏈開發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
印度為何不進行軟體行業產業升級呢? 由於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約達13.4億,再加上它的教育體制限制,缺乏充分的高端人才供給,使得印度基於外包模式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印度的教育走的重視重高等教育,輕視基礎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可以」直追「咱們,但基礎教育卻停留」非洲水準「。比如2013-2014學年,印度小學階段輟學率高達21%,小學到初中階段高達39%。
《經濟學人》稱據一份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告,大約有一半的印度五年級學生看不懂提供給二年級學生的課文,另外,僅有四分之一的五年級學生能掌握除法。
印度在識字率上也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基礎教育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規模卻擴大很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5年已經到了26.88%。
雖然印度也有像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樣的頂級學府(錄取率不到3%),但早已經成為了向美國矽谷輸出人才的後花園。
印度IIT畢業的天才學生幾乎都移民去了美國,成為了印裔矽谷高管,比如谷歌和微軟的CEO往往是美籍印度人。
印度的人才流失一直是印度IT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會選擇離開印度,是全球軟體人才外流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些外流人才一大半去了美國。印度的工資水平低、工作環境差,讓印度的高 科技 人才紛紛流向歐美發達國家,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導致了本國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因此,如果真正讓軟體業領獨領風騷,必須吸引軟體核心高技術人才,或者培養孵化類似於微軟及谷歌這樣的軟體公司,打造軟體業的高端產業鏈及技術把控能力。
印度的優勢是軟體業比較團結,特別是在美國,印度人和印裔很團結,往往喜歡抱團作戰,是其一大優點。
印度頂尖的軟包公司
1、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塔塔集團(TCS)
TCS在全球有100多個分支機構,向55個國家提供軟體服務。TCS雇員超過2萬名,客戶數有近千名, 提供IT和商業咨詢服務。除印度本土外,公司在美國、英國、匈牙利、巴西、烏拉圭和中國擁有多個交付中心
2、印度軟體外包公司:Infosys
Infosys是印度 歷史 上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總部位於印度信息技術中心—班加羅爾市,在全球擁有雇員超過100,000 名,分布於全球27個國家, 56個主要城市設有辦事處或分公司。 Infosys股票市一度達629億美金
3、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威普羅公司wipro
Wipro Limited是印度領先的完整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是印度領先的有價值的信息 科技 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企業。在亞太和中東市場,Wipro為國際公司提供IT解決方案和服務。
4、印度軟體外包公司:薩蒂揚軟體技術有限公司Satyam
Satyam位於印度,在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匈牙利、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與澳大利亞的薩蒂揚開發中心為全球提供服務,其中152 家為財富全球 500 強與財富美國 500 強企業。
5、印度軟體外包公司:馬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Tech Mahindra
Tech Mahindra是印度排名前5的IT公司,在全球90個國家擁有近12.2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高達46億美元。
二、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
印度處於熱帶,在一些葯用植物上,印度的天然條件能夠獲得更好收成。古時印度的香料業就強於我國。
印度被稱為「世界的葯房」,也被稱為「全世界窮人的葯房「。印度曾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出口葯品,印度葯品一度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20%左右。據統計,印度有近3000家仿製葯企業,2017年全球七大仿製葯公司中印度就佔了兩席。因此,印度的仿製葯品不僅能滿足了本國窮人看病的基本需求,而且每年還大量的出口,並成為印度重要的支柱產業。
全球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仿製葯出自印度,主要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印度的制葯業比較發達,制葯企業研發能力較強;其次是相關政策比較寬松,甚至不惜頒發強制許可證書,為國內仿製葯亮綠燈,事實上,沒有仿製葯,大多數印度窮人根本無法承擔高昂的醫葯費。
特別是一些抗癌類進口葯物,價格十分昂貴,比如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由瑞士諾華製造的格列衛,如果摺合成人民幣,每月僅葯費支出就要2萬多人民幣,一般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無法承擔。
格列衛在世界很多國家都被授予了專利葯物,但印度政府並不授予格列衛專利。原因是: 一是印度為了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修改了《專利法》,早在2005年就開始生效。印度的《專利法》規定,在葯物領域只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葯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葯物提供保護,不支持衍生葯物專利。由此,格列衛就被印度視為衍生葯物,因此也不受專利保護,印度國內的葯企就可以仿製,因此,印度製造的格列衛價格十分便宜。二是為讓國內葯企仿製一些葯物,印度政府還對一些葯物實施「強制許可」,從而為國內一些葯企生產仿製葯去掉了專利約束限制。
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為實現讓普通百姓能夠看得起病、促進本國制葯行業發展兩項基本目標,親自主持了對《專利法》的修訂。
從此,印度對食品及葯品等民生必需品只授予工藝專利,而不授予產品專利。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印度放棄對葯品化合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的寬松讓本國企業能獲得大量仿製葯生產許可,從而為印度仿製葯提供了快速擴張的空間。
印度生態品種豐富,擁有森林、濕地、海岸、草地、海洋、沙漠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擁有千差萬別的生態多樣性,從而為印度的生物資源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讓印度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約佔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區總面積的8%左右。
從記錄的野生物種來看,印度擁有世界上6.5%-7%的野生物種;在已記錄的物種中擁有植物4.5萬種、動物8.1萬種。從栽培物種來講,印度是世界上八個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至少有166種作物和320種作物親緣種起源於印度,因此,印度作物基因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已馴化飼養的動物方面,印度仍然具有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且位居世界前列。
印度的醫學院、理工學院等很多都設立了生物技術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已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印度每年畢業的生物技術專業的碩士一度達6500人,博士達1500人。生物技術人才的大量涌現促進了印度生物技術研發的領先地位和生物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
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在資源、人才、設施、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從80年代開始,印度在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北方邦等地設立了1000多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還建立了10多所合乎國際標準的幹細胞培養實驗室,成為世界胚胎細胞菌採集最先進的十大研究中心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生物技術信息系統網路的國家,處於生物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領先地位。
三、印度的太空技術
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運載火箭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早在2009年,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1)「衛星運載火箭3(SLV-3)」;2)「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3)「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4)「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印度早在40年前就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印度還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盟之後又一個將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的國家。
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
印度目前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其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將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是繼中國、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印度一箭十星成為當時第一。此後,特別是1箭104星發射成功最為著名,並且創造了世界之最,一直被印度國民津津樂道。
印度之前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其反衛星試驗其實也意味著,印度將會成為繼中國、美國、俄國之後,全球第4個全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四、印度的電影業
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平均年產量大概超過一千部,根據統計,2018年其電影平均產業規模約合158.27億人民幣。據畢馬威的預測,到了2023年印度電影產業規模將增加到約合227.9億人民幣。
寶萊塢(Bollywood)是寶萊塢製片廠外景的簡稱,位於印度孟買電影基地。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
寶萊塢和印度其它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Kollywood,特魯古語(Telugu),孟加拉語(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達語(Kannada)和馬拉亞拉姆語(Malayalam)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 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位居全世界第一。
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寶萊塢是印度最美麗的一張名片,表現出印度人獨特的魅力。 印度的電影明星們在全球名流的圈子裡風頭強盛,很多好萊塢明星開始往寶萊塢發展。在印度寶萊塢明星的婚禮上,可請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可見印度寶萊塢的影響力。
印度電影在電影產業中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作為不發達國家,印度為什麼能夠電影行業發展到與好萊塢媲美的程度?
一、金融資金支持。早在1999年,電影業就成為印度政府官方認可的產業,意味著電影從業者可以獲得合法的銀行貸款。2001年,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為電影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大量資金的支持讓印度電影業開始發展壯大。
二、印度電影民族特色極為鮮明。印度電影在歌舞元素及印度民族風光特色的基礎上,非常注重電影節奏、意象表達和敘事抒情。把歌舞轉化為表達人物 情感 和思想的工具,並與全球市場接軌,並且融入搖滾等 時尚 元素。
三、印度政府對電影產業的大力支持。在1948年,印度政府廣播新聞部內設立了電影處、1953年設置國家電影獎、1960年建立電影金融公司、1961年創辦浦那電影學院、1964年建立國家電影館。1952年,印度官方舉辦印度國際電影節以促進印度電影與世界電影行業的交流。不定期舉辦,從197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印度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早的A類電影節之一,至今已成為亞洲極具影響力的電影賽事。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本土市場是印度電影的重要消費地。由於各地語言差異性明顯,印度電影為了服務好本土觀眾,採取根據拍片語言進行了市場劃分。據統計,印度電影中有15種當地語言。
據拍片語言的不同,印度電影總體上形成了三大製片中心:孟買(印地語)、加爾各答(孟加拉語)、馬德拉斯(泰米爾語),其中位於孟買的「寶萊塢」聞名遐邇。
印度電影本土化的重要措施就是採取平民票價。尤其是印度影片收入與影片成本及檔期無關,全國電影票價一律保持在超低水平,目的就是讓平民百姓能夠看得起電影。2017年印度推行GST修正案後,印度國內票價又再度大幅降低。持續穩定而價格低廉的票價,讓平民階層成為電影院的常客,形成印度全民觀影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