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甲類傳染病醫院預防保健科於幾小時進行網路直報
甲類傳染病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路直報。
B. 2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的傳染病有哪些
甲類傳染病(霍亂、鼠疫)、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時,應於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也應及時報告。同時,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2)發病後多少小時進行網路直報擴展閱讀
管理制度
疫情管理、直報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技術指導文件,嚴格按要求進行該院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報告的方式:本單位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並按要求進行電話報告。
報告的程序:傳染病病例的報告由首診醫生或其它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報告卡(按要求電話報告)—>疫情管理人員收卡、登記—>網路直報(需電話報告縣CDC的按要求報告)。
C. 中國寨卡病毒疫情網路報告時間為多久上報
24小時內
(一)診斷。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按照《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做好相關病例的診斷工作。診斷時應注意與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等疾病進行鑒別。
各省份發現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確診,應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復核後予以確認。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發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發病例標本均應送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復核檢測。
(二)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或確診病例時,應於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為輸入性病例須在備注欄註明來源地區,統一格式為「境外輸入/X國家或地區」或「境內輸入/X省X市X縣」。
各縣(區)內出現首例病例,暫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求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同時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D. 我國法定傳染病甲乙丙類的報告時限都是多少
甲類傳染病報告時限: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乙類、丙類傳染病報告時限: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及時向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於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醫療機構傳染病報告管理部門審核時限:
對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類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的報告信息,應立即調查核實,於2小時內通過網路完成報告信息的三級確認審核。
對於其他乙、丙類傳染病報告卡,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核對無誤後,於24小時內通過網路完成確認審核。
(4)發病後多少小時進行網路直報擴展閱讀:
傳染病報告程序與方式:
傳染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首診負責制。傳染病報告卡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現場調查時發現的傳染病病例,由屬地醫療機構診斷並報告。采供血機構發現陽性病例也應填寫報告卡。
1、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或直接數據交換。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在規定的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報告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網路報告,同時傳真或寄送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2、區域信息平台或醫療機構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具備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功能,已具備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實現與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自動交換功能。
3、軍隊醫療衛生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時,發現傳染病疫情,應當按照本規定進行傳染病網路報告或數據交換。
E. 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報告時限是多久
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最新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監測方案(第三版)》,該方案對「病例報告」做了明確規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症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時,應於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後應立即調查核實,於2小時內通過網路直報系統完成報告信息的三級確認審核。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立即向當地縣(區)級疾控機構報告,並於2小時內將填寫完成的傳染病報告卡寄出;縣(區)級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後,應立即進行網路直報,並做好後續信息的訂正。
各縣(區)確診首例病例,以及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監測方案(第三版)》中聚集性疫情,轄區疾控中心應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在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事件級別可先選擇「未分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對事件定級後,可對事件級別進行相應調整。
F.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要求在多長時間上報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要求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路直報,直報的信息由指定的專業機構審核後進入國家資料庫。
【法律分析】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方法有多種,從發生原因上來分,通常可分為:生物病原體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體中毒、出現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台風、洪澇等的突然襲擊、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體發病或死亡。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國家建立了突發事件應急報告制度。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報告規范,建立重大、緊急信息報告系統。有下列情形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1小時內,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突發事件,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有以上情形之一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一)傳染病預防控制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二)傳染病的監測、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在發生傳染病疫情時的任務與職責;(四)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的分級以及相應的應急工作方案;(五)傳染病預防、疫點疫區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用。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出的傳染病預警後,應當按照傳染病預防、控制預案,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第六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依法履行傳染病疫情通報、報告或者公布職責,或者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的;(二)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傳播時未及時採取預防、控制措施的;(三)未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及時查處的;(四)未及時調查、處理單位和個人對下級衛生行政部門不履行傳染病防治職責的舉報的;(五)違反本法的其他失職、瀆職行為。
G. 高風險怎麼管控
一是擴大防控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結果,組織開展傳播風險評估,劃定防控區域。二是實行區域管控。採取停工、停業、停課等管控措施;採取區域封鎖,限制人員進出。在最後一例病例確診後14天區域內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時,可解除封鎖。三是開展全面排查。組織開展入戶全面排查,發現有發熱、乾咳、乏力、腹瀉等症狀者,及時送定點醫療機構排查和診治。四是限制人群聚集性活動。限制或停止一定范圍內的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動,關閉相關場所。五是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建立應急指揮協調機制,做好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隔離管理等准備與部署。其他人群實行「願檢盡檢」。對農貿市場、冷鏈食品加工和銷售、餐飲和快遞等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進行適時抽檢。4.報告。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時,應當於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發病日期為陽性標本採集時間,診斷日期為陽性檢出時間。如後續出現相關症狀或體征,需在24小時內訂正為確診病例,其發病日期訂正為臨床症狀或體征出現的時間。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後,醫療衛生機構需於24小時內在網路直報系統傳染病報告卡中填報解除隔離日期。
法律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第三條3.核酸檢測。各地可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和檢測能力,對密切接觸者、境外入境人員、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監所工作人員、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應檢盡檢」。
H. 發現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在幾個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
醫療機構按照《診療方案》(附件2)和《中醫診療方案》(附件3)。
各級醫療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或確診病例時,暫參照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於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直報。
對於實驗室確診病例,應當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條目下的 「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進行報告或訂正報告。
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要求的,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報告。
I. 對於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禽流感等應在多長時間內完成網路直報
對於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中的非典、禽流感等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路直報。
J. 傳染病的上報制度有哪些
報告內容包括常規疫情報告(法定傳染病報告),特殊疫情報告(暴發疫情、重大疫情、災區疫情、新發現的傳染病、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報告。
(1)甲、乙、丙類傳染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報傳染病告卡》的要求填報。報告卡統一用A4紙印製,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填寫,項目完整、准確、字跡清楚,填報人簽名。
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對鼠疫、霍亂、肺炭疽、脊髓灰質炎、艾滋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其他傳染病,按照規定報告病原攜帶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肺結核分型報告。炭疽分為肺炭疽、皮膚炭疽和未分型三類;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類;梅毒分為一期、二期、三期、胎傳、隱性五類;瘧疾分為間日瘧、惡性瘧和未分型三類;肺結核分為塗陽、僅培陽、菌陰和未痰檢四類。
未進行發病報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寫報告卡時,應同時填寫發病日期(如發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診日期)和死亡日期。
(2)傳染病專項監測、專項調查信息的報告
對於開展專項報告的傳染病(性病、結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專病報告機構外,其餘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診斷病例同時進行網路直報。
(3)醫務人員發現原因不明傳染病或可疑的新發傳染病後,應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立即電話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做好認真記錄與調查核實。
(4)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接到任何單位和個人報告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後,要認真做好疫情記錄,登記報告人、報告電話、報告事件、疫情發生時間、地點、發病人數、發病原因等。並立即電話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進行調查核實。
(5)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報告
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屬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內容之一,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疫情後要在1小時內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報告程序與方式
傳染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醫院內診斷的傳染病病例的報告卡由首診醫生負責填寫,由醫院預防保健科的專業人員負責進行網路直報。暴發疫情現場調查的院外傳染病病例報告卡由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現場調查人員填寫,並由疾控機構進行報告。
(1)鄉鎮衛生院與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收集和報告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信息。有條件的實行網路直報,沒有條件實行網路直報的,應按照規定時限以最快方式將傳染病報告卡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要實行網路直報。要建立預防保健科,要有專人負責網路直報工作。
(3)交通、民航、廠(場)礦所屬的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非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報告方式、報告程序進行報告。
(4)部隊、武警等部門的醫療衛生機構接診地方居民傳染病病人時,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向屬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報告時限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類管理的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及時向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於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