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

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

發布時間:2022-10-23 21:52:13

路由器結構

輸入埠是物理鏈路和輸入包的進口處。埠通常由線卡提供,一塊線卡一般支持4、8或16個埠,一個輸入埠具有許多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進行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第二個功能是在轉發表中查找輸入包目的地址從而決定目的埠(稱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體來實現,或者通過在每塊線卡上嵌入一個微處理器來完成。第三,為了提供QoS(服務質量),埠要對收到的數據包進行業務分類,分成幾個預定義的服務級別。第四,埠可能需要運行諸如SLIP(串列線網際協議)和PPP(點對點協議)這樣的數據鏈路級協議或者諸如PPTP(點對點隧道協議)這樣的網路級協議。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須用交換開關將包送到其輸出埠。如果路由器是輸入端加隊列的,則有幾個輸入端共享同一個交換開關。這樣輸入埠的最後一項功能是參加對公共資源(如交換開關)的仲裁協議。普通路由器中該部分的功能完全由路由器的中央處理器來執行,制約了數據包的轉發速率(每秒幾千到幾萬個數據包)。高端路由器中普遍實現了分布式硬體處理,介面部分有強大的CPU處理器和大容量的高速緩存,使介面數據速率達到10Gbps,滿足了高速骨幹網路的傳輸要求。

路由器的轉發機制對路由器的性能影響很大,常見的轉發方式有:進程轉發、快速轉發、優化轉發、分布式快速轉發。進程轉發將數據包從介面緩存拷貝到處理器的緩存中進行處理,先查看路由表再查看ARP表,重新封裝數據包後將數據包拷貝到介面緩存中准備傳送出去,兩次查表和拷貝數據極大的佔用CPU的處理時間,所以這是最慢的交換方式,只在低檔路由器中使用。快速交換將兩次查表的結果作了緩存,無需拷貝數據,所以CPU處理數據包的時間縮短了。優化交換在快速交換的基礎上略作改進,將緩存表的數據結構作了改變,用深度為4的256叉樹代替了深度為32的2叉樹或哈希表(hash),CPU的查找時間進一步縮短。這兩種轉發方式在中高檔路由器中普遍加以應用。在骨幹路由器中由於路由表條目的成倍增加,路由表或ARP表的任何變化都會引起大部分路由緩沖失效,以前的交換方式都不再適用,最新的交換方式是分布式快速交換,它在每個介面處理板上構建一個鏡像(mirror)路由表和MAC地址表相結合的轉發表,該表是深度為4的256叉樹,但每個節點的數據部分是指向另一個稱為鄰接表的指針,鄰接表中含有路由器成幀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這種結構使得轉發表完全由路由表和ARP表來同步更新,本身不再需要額外的老化進程,克服了其它交換方式需要不斷對緩存表進行老化的缺陷。

交換結構最常見的有匯流排型、共享內存型、Cross-bar空分結構型。匯流排型結構最簡單,所有輸入和輸出介面掛在一個匯流排上,同一時間只有兩個介面通過匯流排交換數據。其缺點是其交換容量受限於匯流排的容量以及為共享匯流排仲裁所帶來的額外開銷。在調度共享數據傳輸通道上必須花費一定的開銷,而且匯流排帶寬的擴展受到限制,制約了交換容量的擴張,一般在中檔路由器中使用這種結構。共享內存型結構中,進來的包被存貯在共享存貯器中,所交換的僅是包的指針,這提高了交換容量,但它受限於內存的訪問速度和存儲器的管理效率,盡管存貯器容量每18個月能夠翻一番,但存貯器的存取時間每年僅降低5%,這是共享存貯器交換開關的一個固有限制。共享內存型結構在早期的中低檔路由器中普遍應用。Cross-bar空分結構相當於多條並行工作的匯流排,具有N×N個交叉點的交叉開關可以被認為具有2N條匯流排。如果一個交叉是閉合,輸入匯流排上的數據在輸出匯流排上可用,否則不可用。對流經它的數據不斷進行開關切換,可見開關速度決定了交換容量,隨著各種高速器件的不斷涌現,這種結構的交換容量普遍達到幾十Gbps以上,成為目前高端路由器和交換機的首選交換結構。

路由計算或處理部分主要是運行動態路由協議。接收和發送路由信息,計算出路由表,為數據包的轉發提供依據。各種檔次的路由器的路由表條目的大小存在很大差異,從幾千條到幾百萬條不等,因此高端路由器的路由表的構造對路由查找速度影響很大,其路由表的數據結構常採用二叉樹的形式,查找與更新的速度都比較快。

輸出埠在包被發送到輸出鏈路之前對包存貯,可以實現復雜的調度演算法以支持優先等級要求。與輸入埠一樣,輸出埠同樣要能支持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以及許多較高級協議。

一般而言,路由器對一個數據包的交換要經過一系列的復雜處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壓縮和解壓縮

2)加密和解密

3)用輸入/輸出訪問列表進行報文過濾

4)輸入速率限制

5)進行網路地址翻譯(NAT)

6)處理影響本報文的任何策略路由

7)應用防火牆特性對包進行檢查

8)處理Web頁緩沖的重定向

9)物理廣播處理,如幫助性地址(ip help address)

10)利用啟用的QoS機制對數據包排隊

11)TTL值的處理

12)處理IP頭部中的任選項

13)檢查數據包的完整性

⑵ 路由器是什麼組成的

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路由器由硬體和軟體組成。硬體主要由中央處理器、內存、介面、控制埠等物理硬體和電路組成;軟體主要由路由器的IOS操作系統組成。

今天,我們以當前普遍應用的Cisco路由器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路由器的硬體組成及其工作情況。讓大家在使用它們的同時,對它們的組成也有所了解。

中央處理器

與計算機一樣,路由器也包含了一個中央處理器(CPU)。不同系列和型號的路由器,其中的CPU也不盡相同。Cisco路由器一般採用Motorola 68030和Orion/R4600兩種處理器。

路由器的CPU負責路由器的配置管理和數據包的轉發工作,如維護路由器所需的各種表格以及路由運算等。路由器對數據包的處理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CPU的類型和性能。

內存

路由器採用了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內存,每種內存以不同方式協助路由器工作。

1.只讀內存(ROM)

只讀內存(ROM)在Cisco路由器中的功能與計算機中的ROM相似,主要用於系統初始化等功能。ROM中主要包含:

(1)系統加電自檢代碼(POST),用於檢測路由器中各硬體部分是否完好;
(2)系統引導區代碼(BootStrap),用於啟動路由器並載入IOS操作系統;
(3)備份的IOS操作系統,以便在原有IOS操作系統被刪除或破壞時使用。通常,這個IOS比現運行IOS的版本低一些,但卻足以使路由器啟動和工作。

顧名思義,ROM是只讀存儲器,不能修改其中存放的代碼。如要進行升級,則要替換ROM晶元。

2.快閃記憶體(Flash)

快閃記憶體(Flash)是可讀可寫的存儲器,在系統重新啟動或關機之後仍能保存數據。Flash中存放著當前使用中的IOS。事實上,如果Flash容量足夠大,甚至可以存放多個操作系統,這在進行IOS升級時十分有用。當不知道新版IOS是否穩定時,可在升級後仍保留舊版IOS,當出現問題時可迅速退回到舊版操作系統,從而避免長時間的網路故障。

3.非易失性RAM(NVRAM)

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是可讀可寫的存儲器,在系統重新啟動或關機之後仍能保存數據。由於NVRAM僅用於保存啟動配置文件(Startup-Config),故其容量較小,通常在路由器上只配置32KB~128KB大小的NVRAM。同時,NVRAM的速度較快,成本也比較高。

4.隨機存儲器(RAM)

RAM也是可讀可寫的存儲器,但它存儲的內容在系統重啟或關機後將被清除。和計算機中的RAM一樣,Cisco路由器中的RAM也是運行期間暫時存放操作系統和數據的存儲器,讓路由器能迅速訪問這些信息。RAM的存取速度優於前面所提到的3種內存的存取速度。

運行期間,RAM中包含路由表項目、ARP緩沖項目、日誌項目和隊列中排隊等待發送的分組。除此之外,還包括運行配置文件(Running-config)、正在執行的代碼、IOS操作系統程序和一些臨時數據信息。

路由器的類型不同,IOS代碼的讀取方式也不同。如Cisco 2500系列路由器只在需要時才從Flash中讀入部分IOS;而Cisco 4000系列路由器整個IOS必須先全部裝入RAM才能運行。因此,前者稱為Flash運行設備(Run from Flash),後者稱為RAM運行設備(Run from RAM)。

路由器加電啟動過程:

(1)系統硬體加電自檢。運行ROM中的硬體檢測程序,檢測各組件能否正常工作。完成硬體檢測後,開始軟體初始化工作。
(2)軟體初始化過程。運行ROM中的BootStrap程序,進行初步引導工作。
(3)尋找並載入IOS系統文件。IOS系統文件可以存放在多處,至於到底採用哪一個IOS,是通過命令設置指定的。
(4)IOS裝載完畢,系統在NVRAM中搜索保存的Startup-Config文件,進行系統的配置。如果NVRAM中存在Startup-Config文件,則將該文件調入RAM中並逐條執行。否則,系統進入Setup模式,進行路由器初始配置。

介面

所有路由器都有介面(Interface),每個介面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編號。一個介面的全名稱由它的類型標志與數字編號構成,編號自0開始。

對於介面固定的路由器(如Cisco 2500系列)或採用模塊化介面的路由器(如Cisco 4700系列),在介面的全名稱中,只採用一個數字,並根據它們在路由器的物理順序進行編號,例如Ethernet0表示第1個乙太網介面,Serial1表示第2個串口。

對於支持「在線插拔和刪除」或具有動態更改物理介面配置的路由器,其介面全名稱中至少包含兩個數字,中間用斜杠「/」分割。其中,第1個數字代表插槽編號,第2個數字代表介面卡內的埠編號。如Cisco 3600路由器中,serial3/0代表位於3號插槽上的第1個串口。

對於支持「萬用介面處理器(VIP)」的路由器,其介面編號形式為「插槽/埠適配器/埠號」,如Cisco 7500系列路由器中,Ethernet4/0/1是指4號插槽上第1個埠適配器的第2個乙太網介面。

控制台埠

所有路由器都安裝了控制台埠,使用戶或管理員能夠利用終端與路由器進行通信,完成路由器配置。該埠提供了一個EIA/TIA-232非同步串列介面,用於在本地對路由器進行配置(首次配置必須通過控制台埠進行)。

路由器的型號不同,與控制台進行連接的具體介面方式也不同,有些採用DB25連接器�DB25F,有些採用RJ45連接器。通常,較小的路由器採用RJ45連接器,而較大的路由器採用DB25連接器。

輔助埠

多數路由器均配備了一個輔助埠,它與控制台埠類似,提供了一個EIA/TIA-232非同步串列介面,通常用於連接Modem以使用戶或管理員對路由器進行遠程管理

⑶ 路由器由哪幾部分組成,簡要說明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路由器的組成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內部構件和外部構件

內部構件:

1、RAM(隨機存儲器)

功能:存放路由表;存放ARP告訴緩存;存放快速交換緩存;存放分組交換緩沖;存放解壓後的IOS;路由器加電後,存放running配置文件;

2、NVRAM(非易失性RAM)

功能:存儲路由器的startup配置文件;存儲路由器的備份。

3、FLASH(快速快閃記憶體)

功能:存放IOS和微代碼。

4、ROM(只讀存儲器)

功能:存放POST診斷所需的指令;存放mini-ios;存放ROM監控模式的代碼。

5、CPU(中央處理器)

衡量路由器性能的重要指標,負責路由計算,路由選擇等。

6、背板:

背板能力是一個重要參數,尤其在交換機中。

外部構件就是各種接線的介面。

(3)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擴展閱讀:

路由器作用及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路由器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從過濾網路流量的角度來看,路由器的作用與交換機和網橋非常相似。但是與工作在網路數據鏈路層,從物理上劃分網段的交換機不同,路由器使用專門的軟體協議從邏輯上對整個網路進行劃分,有的路由器僅支持單一協議,但大部分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協議的傳輸。

⑷ 路由器的內部是由什麼組成的

1,從體系結構上看,路由器可以分為第一代單匯流排單CPU結構路由器、第二代單匯流排主從CPU結構路由器、第三代單匯流排對稱式多CPU結構路由器;第四代多匯流排多CPU結構路由器、第五代共享內存式結構路由器、第六代交叉開關體系結構路由器和基於機群系統的路由器等多類。

2,路由器具有四個要素:輸入埠、輸出埠、交換開關、路由處理器和其他埠。輸入埠是物理鏈路和輸入包的進口處。埠通常由線卡提供,一塊線卡一般支持4、8或16個埠,一個輸入埠具有許多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進行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第二個功能是在轉發表中查找輸入包目的地址從而決定目的埠(稱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體來實現,或者通過在每塊線卡上嵌入一個微處理器來完成。第三,為了提高QoS(服務質量),埠要對收到的包分成幾個預定義的服務級別。第四,埠可能需要運行諸如SLIP(串列線網際協議)和PPP(點對點協議)這樣的數據鏈路級協議或者諸如PPTP(點對點隧道協議)這樣的網路級協議。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須用交換開關將包送到其輸出埠。如果路由器是輸入端加隊列的,則有幾個輸入端共享同一個交換開關。這樣輸入埠的最後一項功能是參加對公共資源(如交換開關)的仲裁協議。

3,交換開關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技術來實現。迄今為止使用最多的交換開關技術是匯流排、交叉開關和共享存貯器。最簡單的開關使用一條匯流排來連接所有輸入和輸出埠,匯流排開關的缺點是其交換容量受限於匯流排的容量以及為共享匯流排仲裁所帶來的額外開銷。交叉開關通過開關提供多條數據通路,具有N×N個交叉點的交叉開關可以被認為具有2N條匯流排。如果一個交叉是閉合,輸入匯流排上的數據在輸出匯流排上可用,否則不可用。交叉點的閉合與打開由調度器來控制,因此,調度器限制了交換開關的速度。在共享存貯器路由器中,進來的包被存貯在共享存貯器中,所交換的僅是包的指針,這提高了交換容量,但是,開關的速度受限於存貯器的存取速度。盡管存貯器容量每18個月能夠翻一番,但存貯器的存取時間每年僅降低5%,這是共享存貯器交換開關的一個固有限制。

4,輸出埠在包被發送到輸出鏈路之前對包存貯,可以實現復雜的調度演算法以支持優先順序等要求。與輸入埠一樣,輸出埠同樣要能支持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以及許多較高級協議。

5,路由處理器計算轉發表實現路由協議,並運行對路由器進行配置和管理的軟體。同時,它還處理那些目的地址不在線卡轉發表中的包。

6,其他埠一般指控制埠,由於路由器本身不帶有輸入和終端顯示設備,但它需要進行必要的配置後才能正常使用,所以一般的路由器都帶有一個控制埠"Console",用來與計算機或終端設備進行連接,通過特定的軟體來進行路由器的配置。所有路由器都安裝了控制台埠,使用戶或管理員能夠利用終端與路由器進行通信,完成路由器配置。該埠提供了一個EIA/TIA-232非同步串列介面,用於在本地對路由器進行配置(首次配置必須通過控制台埠進行)。

7,Console埠使用配置專用連線直接連接至計算機串口,利用終端模擬程序(如Windows下的"超級終端")進行路由器本地配置。路由器的Console埠多為RJ-45埠。,

⑸ 路由器的硬體組件通常分為那三個部分

路由器的硬體組件通常分為中央處理器、隨機訪問存儲器、只讀存儲器。

路由器是連接兩個或多個網路的硬體設備,在網路間起網關的作用,是讀取每一個數據包中的地址然後決定如何傳送的專用智能性的網路設備。

它能夠理解不同的協議,例如某個區域網使用的乙太網協議,網際網路使用的TCP/IP協議。這樣,路由器可以分析各種不同類型網路傳來的數據包的目的地址,把非TCP/IP網路的地址轉換成TCP/IP地址,或者反之。

再根據選定的路由演算法把各數據包按最佳路線傳送到指定位置。所以路由器可以把非TCP/ IP網路連接到網際網路上。



(5)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擴展閱讀:

如果在FLASH中沒有找到ISO文件的話,那麼路由器將會進入BOOT模式,在BOOT模式下可以使用TFTP上的ISO文件。或者使用TFTP/X-MODEM來給路由器的FLASH中傳一個ISO文件。傳輸完畢後重新啟動路由器,路由器就可以正常啟動到CLI模式。

當路由器初始化完成ISO文件後,就會開始在NVRAM中查找STARTUP-CONFIG文件,STARTUP-CONFIG叫做啟動配置文件。該文件里保存了我們對路由器所做的所有的配置和修改。

當路由器找到了這個文件後,路由器就會載入該文件里的所有配置,並且根據配置來學習、生成、維護路由表,並將所有的配置載入到RAM里後,進入用戶模式,最終完成啟動過程。

⑹ 路由器組成大概是什麼

路由器的組成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內部構件和外部構件
內部構件:

1、RAM(隨機存儲器)
功能:存放路由表;存放ARP告訴緩存;存放快速交換緩存;存放分組交換緩沖;存放解壓後的IOS;路由器加電後,存放running配置文件;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RAM中的內容丟失。

2、NVRAM(非易失性RAM)
功能:存儲路由器的startup配置文件;存儲路由器的備份。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內容不丟失。

3、FLASH(快速快閃記憶體)
功能:存放IOS和微代碼。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內容不丟失;可存放多個IOS版本(在容量許可的前提下);允許軟體升級不需替換CPU中的晶元。

4、ROM(只讀存儲器)
功能:存放POST診斷所需的指令;存放mini-ios;存放ROM監控模式的代碼。
特點:ROM中的軟體升級需要更換CPU的晶元(還好這種情況比較少遇到)

5、CPU(中央處理器)
衡量路由器性能的重要指標,負責路由計算,路由選擇等。

6、背板:
背板能力是一個重要參數,尤其在交換機中。

外部構件:
各種介面:主要有以太口(10M),快速以太口(100M),只適應以太口(10M/100M),光纖口(1000M),console口),輔助口(AUX口)
還有就是開關和電源介面。

⑺ WiFi路由器的體系構成

從體系結構上看,WiFi路由器可以分為第一代單匯流排單CPU結構WiFi路由器、第二代單匯流排主從CPU結構WiFi路由器、第三代單匯流排對稱式多CPU結構WiFi路由器;第四代多匯流排多CPU結構WiFi路由器、第五代共享內存式結構WiFi路由器、第六代交叉開關體系結構WiFi路由器和基於機群系統的WiFi路由器等多類。
WiFi路由器具有四個要素:輸入埠、輸出埠、交換開關、路由處理器和其他埠。
輸入埠是物理鏈路和輸入包的進口處。埠通常由線卡提供,一塊線卡一般支持4、8或16個埠,一個輸入埠具有許多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進行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第二個功能是在轉發表中查找輸入包目的地址從而決定目的埠(稱為路由查找),路由查找可以使用一般的硬體來實現,或者通過在每塊線卡上嵌入一個微處理器來完成。第三,為了提供QoS(服務質量),埠要對收到的包分成幾個預定義的服務級別。第四,埠可能需要運行諸如SLIP(串列線網際協議)和PPP(點對點協議)這樣的數據鏈路級協議或者諸如PPTP(點對點隧道協議)這樣的網路級協議。一旦路由查找完成,必須用交換開關將包送到其輸出埠。如果WiFi路由器是輸入端加隊列的,則有幾個輸入端共享同一個交換開關。這樣輸入埠的最後一項功能是參加對公共資源(如交換開關)的仲裁協議。
交換開關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技術來實現。迄今為止使用最多的交換開關技術是匯流排、交叉開關和共享存貯器。最簡單的開關使用一條匯流排來連接所有輸入和輸出埠,匯流排開關的缺點是其交換容量受限於匯流排的容量以及為共享匯流排仲裁所帶來的額外開銷。交叉開關通過開關提供多條數據通路,具有N×N個交叉點的交叉開關可以被認為具有2N條匯流排。如果一個交叉是閉合,輸入匯流排上的數據在輸出匯流排上可用,否則不可用。交叉點的閉合與打開由調度器來控制,因此,調度器限制了交換開關的速度。在共享存貯器WiFi路由器中,進來的包被存貯在共享存貯器中,所交換的僅是包的指針,這提高了交換容量,但是,開關的速度受限於存貯器的存取速度。盡管存貯器容量每18個月能夠翻一番,但存貯器的存取時間每年僅降低5%,這是共享存貯器交換開關的一個固有限制。
輸出埠在包被發送到輸出鏈路之前對包存貯,可以實現復雜的調度演算法以支持優先順序等要求。與輸入埠一樣,輸出埠同樣要能支持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和解封裝,以及許多較高級協議。
路由處理器計算轉發表實現路由協議,並運行對WiFi路由器進行配置和管理的軟體。同時,它還處理那些目的地址不在線卡轉發表中的包。
其他埠一般指控制埠,由於WiFi路由器本身不帶有輸入和終端顯示設備,但它需要進行必要的配置後才能正常使用,所以一般的WiFi路由器都帶有一個控制埠Console,用來與計算機或終端設備進行連接,通過特定的軟體來進行WiFi路由器的配置。所有WiFi路由器都安裝了控制台埠,使用戶或管理員能夠利用終端與WiFi路由器進行通信,完成WiFi路由器配置。該埠提供了一個EIA/TIA-232非同步串列介面,用於在本地對WiFi路由器進行配置(首次配置必須通過控制台埠進行)。
Console埠使用配置專用連線直接連接至計算機串口,利用終端模擬程序(如Windows下的超級終端)進行WiFi路由器本地配置。WiFi路由器的Console埠多為RJ-45埠。

⑻ 路由器,外網,內網,都是什麼東西啊

路由器:

又稱網關設備(Gateway)是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來完成。

⑼ 路由器的交換結構

路由器的交換結構是指將路由的輸入埠與輸出埠相連接的體系結構。

輸入埠、輸出埠和交換結構共同實現了轉發功能,並且總是用硬體實現。這些轉發功能有時總稱為路由器轉發平面。

交換結構位於一台路由器的核心部位。交換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如經內存交換、經匯流排交換、經互聯網路交換。

在網路介面中,特定媒質介面完成所有的物理層和介質訪問子層的功能,交換結構介面完成IP交換的前期和後期工作。

在交換一個IP之前,先將IP包分成一些固定長度的信元,附上內部路由標識符或者標記優先順序等;而在交換後,則將接收到的一些具有相同標識符的信元重組為一個IP數據包。

(9)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擴展閱讀:

與路由器交換結構有關的丟包原因:

1、假設輸入和輸出線路的速率都是 R,有 N 個輸入埠和 N 個輸出埠,交換結構的速率足夠快。每個線路上的分組都有相同的固定長度,分組以同步的方式到達輸入埠,且每個分組都被轉發到同一個輸出埠。

2、如果交換結構不能快到使所有到達的分組無時延地通過它傳送,則在輸入埠也將出現分組排隊。因為到達的分組必須加入輸入埠隊列中,以等待通過交換結構傳送到輸出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路由交換設備

⑽ 路由器:由哪些部分組成,路由器有什麼作用

路由器的一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路,另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選擇通暢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減輕網路系統通信負荷,節約網路系統資源,提高網路系統暢通率,從而讓網路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效益來.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經過路由器的每個數據幀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由此可見,選擇最佳路徑的策略即路由演算法是路由器的關鍵所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徑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徑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徑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 1.靜態路徑表
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徑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徑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
2.動態路徑表
動態(Dynamic)路徑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徑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閱讀全文

與路由器各種網路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如何打開股票網路 瀏覽:572
基礎自學計算機網路 瀏覽:196
網路撥號到路由器 瀏覽:783
榮耀手機網路連通性異常怎麼解決 瀏覽:5
路由器不轉發指向網路的廣播 瀏覽:916
無線網路怎麼找密碼 瀏覽:826
路由器按了reset網路沒了 瀏覽:493
wifi網路微信收不到語音呼叫 瀏覽:95
網路暴力作品有哪些 瀏覽:856
網路連接已開啟為什麼還是顯示x 瀏覽:233
如何避免網路交友詐騙 瀏覽:573
電信網路費怎麼取消 瀏覽:844
oppo手機沒移動網路怎麼辦 瀏覽:117
路由器已連接就是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409
網路訪問在哪裡看 瀏覽:36
提示無法加入無線網路 瀏覽:179
小米3盒子增強版無線網路 瀏覽:133
台式電腦用網線好還是無線網路好 瀏覽:126
網路大屏哪個好 瀏覽:799
怎樣查看移動網路速度 瀏覽:62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