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法定傳染病甲乙丙類的報告時限都是多少
甲類傳染病報告時限: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乙類、丙類傳染病報告時限: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及時向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於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醫療機構傳染病報告管理部門審核時限:
對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類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的報告信息,應立即調查核實,於2小時內通過網路完成報告信息的三級確認審核。
對於其他乙、丙類傳染病報告卡,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核對無誤後,於24小時內通過網路完成確認審核。
(1)發展瘧疾後多少小時進行網路上報擴展閱讀:
傳染病報告程序與方式:
傳染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首診負責制。傳染病報告卡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現場調查時發現的傳染病病例,由屬地醫療機構診斷並報告。采供血機構發現陽性病例也應填寫報告卡。
1、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路直報或直接數據交換。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在規定的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報告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網路報告,同時傳真或寄送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2、區域信息平台或醫療機構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具備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功能,已具備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實現與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自動交換功能。
3、軍隊醫療衛生機構向社會公眾提供醫療服務時,發現傳染病疫情,應當按照本規定進行傳染病網路報告或數據交換。
2. 瘧疾防治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瘧疾防治工作應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由衛生、愛委會、農林等有關部門通力協作,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落實綜合性防治措施。第二條本辦法由各級衛生部門及愛委會負責實施和監督。第二章疫情管理第三條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必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的疫情報告制度,按時逐級上報轄區內(包括外來人口)的瘧疾發病數字,包括瘧疾發病人數(血檢瘧原蟲陽性、臨床診斷是瘧疾或抗瘧葯治療有效者)、發熱病人血檢數、陽性數及蟲種。對外來患者應填寫傳染病卡片,並寄送患者所屬衛生管理單位。第四條各區、鄉、村及廠礦、企業、機關、學校的衛生管理單位,要掌握瘧疾患者卡片或名冊,加強隨訪和復治。第三章傳染源管理第五條瘧疾流行區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包括區、公社衛生院及農林場、工礦職工醫院),都要把發熱病人(已明確診斷的除外)瘧原蟲鏡檢工作列為常規。第六條瘧疾流行區的縣(市),應積極創造條件,以鄉或區衛生院化驗室為基礎或設立專門鏡檢站,開展發熱病人的瘧原蟲鏡檢工作;並督促鄉村醫生塗送發熱病人血片。縣衛生防疫站應成為鏡檢中心。第七條國境口岸衛生檢疫機關對出、入境人員要積極開展瘧原蟲鏡檢工作,及時診斷和治療病人,並向當地衛生防疫單位報告疫情。第八條在瘧疾發病控制到1‰以下的地區,對確診的瘧疾病人,應進行個案調查,確定感染來源,及時處理病灶點。第九條對瘧疾患者和無症狀瘧原蟲攜帶者,須按規定方案進行正規治療。對疑擬瘧疾病人,應進行假定性治療。對外地轉回卡片的瘧疾病人,應進行隨訪和治療。第十條在下列情況下,可進行集體預防服葯:瘧疾傳播季節,新發病例突然大量增加,有暴發流行趨勢時;大批易感人群進入高瘧區,或從高瘧區進入潛在流行區居留的人群;因自然災害,常規抗瘧措施中斷或不能控制瘧疾發病時。第十一條在瘧疾暴發流行或嚴重流行的地區,應進行瘧史患者普查普治,必要時在傳播休止期或低潮期進行集體服葯。第四章蚊媒防制第十二條控制媒介按蚊是防治瘧疾重要措施之一,各地應加強調查研究,因地制宜,選用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做好防蚊滅蚊工作。第十三條以家棲蚊種為媒介的瘧疾流行區,要有計劃地開展室內殺蟲劑滯留噴灑,消滅媒介按蚊。第十四條宣傳教育群眾,做好個人防護,改善居住條件,提倡裝置紗門紗窗,合理使用蚊帳,改變露宿習慣,防蚊叮咬。第十五條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結合新農村建設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造環境,綜合治理,減少蚊蟲孳生地。
城鄉建房或工程用土,必須統一規劃,防止形成坑窪,造成蚊蟲孳生地。第五章瘧疾監督監測第十六條對來自國外瘧區的入境人員,由國境口岸衛生檢疫機關負責進行監測。並負責將回國患瘧人員卡片轉給患者所屬衛生管理部門進行治療和追蹤觀察1年。第十七條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管理,鼓勵區域性聯防活動。必要時在流行嚴重的地區試行瘧疾檢疫制度。第十八條在瘧疾流行區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各廠礦、鐵路、水利工程等單位,應把瘧防工作納入施工計劃,專人負責。在當地主管部門監督下,採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瘧疾流行。
有部隊駐防的地區,由地方衛生部門向部隊有關機關介紹當地瘧疾流行情況,共同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第十九條國家或地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應有公共衛生和瘧疾流行病學的專業人員參予衛生設計。施工前應進行瘧疾流行病學調查,並協同地方衛生部門,採取預防措施。第二十條凡輸入性、繼發性惡性瘧疾,必須迅速調查,就地撲滅。並及時專案向上級報告。第二十一條有瘧疾流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歷年的流行情況及地形特點,設立流行病學監測站,作好瘧疾流行趨勢的監測和預報工作。第六章科學研究第二十二條衛生、醫療、科研單位和有關高等醫學院校都要積極承擔瘧疾的科研任務。流行嚴重的省(自治區),應成立省(自治區)瘧疾專題小組,以加強瘧疾科研的協調和指導。要重視現場應用研究。全國重點科研題目應列入有關地區和部門的計劃,認真解決必需的人員、經費、儀器、設備等,按時完成科研項目。第七章細則第二十三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本地區瘧疾流行的性質和特點,制訂適應本地區的實施細則或具體管理辦法。
3. 傳染病的上報制度有哪些
報告內容包括常規疫情報告(法定傳染病報告),特殊疫情報告(暴發疫情、重大疫情、災區疫情、新發現的傳染病、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報告。
(1)甲、乙、丙類傳染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報傳染病告卡》的要求填報。報告卡統一用A4紙印製,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填寫,項目完整、准確、字跡清楚,填報人簽名。
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對鼠疫、霍亂、肺炭疽、脊髓灰質炎、艾滋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其他傳染病,按照規定報告病原攜帶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肺結核分型報告。炭疽分為肺炭疽、皮膚炭疽和未分型三類;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類;梅毒分為一期、二期、三期、胎傳、隱性五類;瘧疾分為間日瘧、惡性瘧和未分型三類;肺結核分為塗陽、僅培陽、菌陰和未痰檢四類。
未進行發病報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寫報告卡時,應同時填寫發病日期(如發病日期不明,可填接診日期)和死亡日期。
(2)傳染病專項監測、專項調查信息的報告
對於開展專項報告的傳染病(性病、結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專病報告機構外,其餘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診斷病例同時進行網路直報。
(3)醫務人員發現原因不明傳染病或可疑的新發傳染病後,應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立即電話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做好認真記錄與調查核實。
(4)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接到任何單位和個人報告的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後,要認真做好疫情記錄,登記報告人、報告電話、報告事件、疫情發生時間、地點、發病人數、發病原因等。並立即電話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進行調查核實。
(5)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報告
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屬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規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內容之一,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疫情後要在1小時內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報告程序與方式
傳染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醫院內診斷的傳染病病例的報告卡由首診醫生負責填寫,由醫院預防保健科的專業人員負責進行網路直報。暴發疫情現場調查的院外傳染病病例報告卡由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現場調查人員填寫,並由疾控機構進行報告。
(1)鄉鎮衛生院與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收集和報告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信息。有條件的實行網路直報,沒有條件實行網路直報的,應按照規定時限以最快方式將傳染病報告卡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要實行網路直報。要建立預防保健科,要有專人負責網路直報工作。
(3)交通、民航、廠(場)礦所屬的醫療衛生機構,以及非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報告方式、報告程序進行報告。
(4)部隊、武警等部門的醫療衛生機構接診地方居民傳染病病人時,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向屬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報告時限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類管理的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及時向屬地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並於24小時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
4. 瘧疾防治工作計劃
時間一晃而過,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讓我們對今後的工作做個計劃吧。但是工作計劃要寫什麼內容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瘧疾防治工作計劃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加強瘧疾防治工作,按期實現《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xx-20xx年)》和《xx省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xx-20xx年)》的目標,落實消除瘧疾的各項措施,提高瘧疾防治水平。根據《xx市20xx年瘧疾防治工作計劃》,結合我縣實際制定20xx年瘧疾防治工作計劃。
一、繼續做好消除瘧疾鞏固與監測工作
我縣根據20xx年xx省瘧疾防治項目管理方案要求,將繼續開展消除瘧疾鞏固工作,做好瘧疾監測與防治工作,防止輸入性瘧疾疫情引起擴散與流行。
1、進一步完善消除瘧疾資料整理工作。進一步收集、整理瘧疾防治資料,完善有關瘧疾防治的文件、數據、圖片等相關資料歸檔工作,以便保存與查閱。
2、加強業務人員培訓工作。我縣將加強基層人員和縣綜合醫院人員業務培訓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瘧疾防控知識水平。
二、傳染源監測與媒介監測
1、瘧疾疫情監測
各醫療單位對臨床初診為瘧疾、疑似瘧疾、不明原因發熱,以及來往於瘧疾流行區的發熱病人,尤其是對到過國外(非洲、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區等國)及國內的海南、雲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瘧疾流行程度較高省份回歸人員,及時開展血檢瘧原蟲工作。
2、發熱病人監測
按照衛生部、衛生廳要求,我省為瘧疾三類流行區,按行動計劃的要求我縣血檢人數不少於總人口的5/萬(傳播季節5—10月血檢人數不低於血檢總數的`80%),全縣共需血檢「三熱」病人250人次,血片必須按《瘧疾防治手冊》要求製作,發熱病人登記表應按要求錄入計算機,血片和名單由縣疾控中心保存備查。20xx年各醫療單位血檢任務分配如下。
三、病例報告與管理
1、瘧疾病例診斷後應在24小時內進行報告,縣疾控中心應做好每個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點處理工作,並在3天內及時將個案調查表傳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發現本地傳播病例應及時上報省疾控中心血液寄生蟲病防治科和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並按照「瘧疾防治技術方案」進行處理,及時撲滅疫情。
2、每個瘧疾病例均應進行實驗室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查,對確診的瘧疾病人要及時按照瘧疾防治方案給予系統規范化治療(間日瘧用氯伯八日療法,惡性瘧用蒿甲醚或氰蒿琥酯加伯氨喹),防止惡性瘧死亡或繼發病例的發生;高危人群應開展預防性服葯,針對間日瘧病人易復發的特點,在春季對上年的間日瘧病人進行休止期治療,減少傳染源積累,防止疫情蔓延。
四、流動人口管理及健康宣傳和咨詢工作
1、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對大型流動人群聚居地進行摸底調查,重點針對流動人群,特別是往來境內外瘧疾流行區以及原瘧疾流行區的人群,定期搜索傳染源,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疫情發生與流行;
2、對從國外、省外重點瘧區回來的發熱病人及時進行診治,特別是原有微小按蚊分布的地方,應加強監測力度,防止因外來傳染源輸入而引起瘧疾傳播;
3、加強健康教育,因地制宜開展衛生殺蟲的宣傳、咨詢工作,提供出國人員瘧疾咨詢、診斷和治療服務,尤其是輸入性惡性瘧的防治工作;結合4月26日「全國瘧疾日」,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瘧疾防治知識,提高人群防病意識。
為及時發現和治療瘧疾病例,控制瘧疾疫情,有效落實消除瘧疾各項技術措施和方案,鞏固20xx年全縣消除瘧疾目標的成果,實現《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xx—20xx年)》,根據省、市消除瘧疾監測任務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訂《xx縣20xx年瘧疾防治工作計劃》。
一、提高認識
瘧疾是與艾滋病、結核病並稱為全球三大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去年達州市衛生局組織專家對我縣消除瘧疾工作現場考核驗收結果:xx縣瘧疾防治工作已達到國家消除瘧疾標准,通過消除瘧疾縣級考核評估。建議xx繼續加強對瘧疾防治工作的領導,強化醫療機構的血檢,注重血檢質量;繼續開展消除瘧疾後的監測、培訓和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高瘧區回歸人員管理,做好輸入性瘧疾疫情的處置,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繼續做好瘧疾防治知識宣傳、人員培訓、健康教育和瘧疾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不明原因發熱病例血檢工作。
二、抓好培訓與宣傳教育
按照分級負責,逐級培訓的原則,做好全縣各級醫療機構臨床醫生、檢驗人員培訓,要加強基層醫務人員瘧疾防治意識和診斷水平,充分發揮他們在瘧疾防治工作中的「前哨」作用,培訓覆蓋率要求達到100%。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制定有針對性的瘧疾防治宣傳和健康教育核心信息,要充分採取中小學校健康教育、社區專欄板報廣泛深入宣傳瘧疾防治知識;426「全國瘧疾日」各級醫療機構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宣傳單、手機簡訊等多種途徑和形式開展瘧疾防治宣傳活動,做到瘧疾防治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群眾積極支持、參與瘧疾防治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繼續開展瘧疾監測工作
(一)監測目的:及時發現和治療瘧疾病例,掌握瘧疾傳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瘧疾傳播潛在風險和防控效果,為指導和評價消除瘧疾工作提供依據。
(二)監測對象:瘧疾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和帶蟲者(參見《瘧疾診斷標准「WS29—20xx」》)。
(三)監測內容
1、疫情報告。縣級醫療機構、各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個體診所臨床醫生一旦發現疑似、臨床診斷和確診的瘧疾病例,應當在24小時內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直報。
出現瘧疾突發疫情時,應根據《瘧疾突發疫情處理預案》(衛疾控發〔20xx〕號)相關規定,通過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管理信息系統報告。
2、病例核實與個案調查。縣疾控中心應有專人負責每日瀏覽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發現本轄區內報告的疑似、臨床診斷和確診瘧疾病例後,應當立即與報告單位聯系,對報告病例的血塗片進行復核。病例診斷發生變更後,及時在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進行訂正。
根據《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xx年版)》的要求,縣級瘧疾防治專業人員在病例報告後天內對每個瘧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確診病例)進行個案調查,調查內容應包括病例基本情況、流行病學史、治療史以及本次發病、診斷和治療情況;2天內錄入個案調查表並上報。病例的本次治療情況,應由調查人員在病例完成治療後1周內,再次訪問病例進行補充調查,填寫瘧疾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並及時通過寄生蟲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網路報告。
主動偵查病例。按照《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xx年版)》的要求,在病例網路直報後1周內,縣疾控中心負責組織對活動性疫點和非活動性疫點開展病例篩查。在疫點採取逐戶走訪的方式,對2周內有發熱史者採集血標本,進行瘧原蟲鏡檢或快速診斷試紙條檢測(以下簡稱RDT監測)。如發現1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瘧疾病例或帶蟲者,應對疫點內所有居民采血進行瘧原蟲鏡檢或RDT檢測。對於篩查發現的瘧疾病例,應按本監測方案要求開展個案調查,並及時進行報告。
4、開展不明原因發熱病人血檢。按照《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xx年版)》三類流行縣的標准要求,我縣應開展不明原因發熱病人血檢4000人次(任務分配附後)。縣級醫療機構、各中心(鄉鎮)衛生院對不明原因發熱病人采血塗片進行鏡檢,並做好登記,傳播季節(—10月)血檢人數不低於血檢總數的80%,對於血檢發現的瘧疾病例,應按本監測方案要求開展個案調查,並及時進行報告。血檢任務務必落實到具體科室具體人頭,納入年終考核目標,保證任務完成。
四、抓好輸入性瘧疾病例管理
(一)境內流動人口瘧疾管理
1、病例發現地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病例的診斷、報告和治療,並告知間日瘧患者於次年—4月份到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休止期治療。
2、所發現的病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病例血塗片的鏡檢復核、流行病學個案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判斷其可能的感染地點,並在發現病例後一周內向病例感染地的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疫情信息。
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地各類工程建設項目施工單位,應作為瘧疾預防控制工作的重點關注目標,一旦發現瘧疾病例,應及時報告,並迅速開展疫點調查和處置。
(二)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管理。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如發現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時,除按規定進行疫情網路直報外,應及時逐級上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並對所有輸入性瘧疾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同行人員的追蹤調查和健康咨詢,必要時視情況對病例所在地的環境進行傳播風險評估和疫點處置。
五、做好資料統計和管理
(一)統計分析指標
1、發病率指標:年瘧疾發病率、間日瘧發病率、惡性瘧發病率、瘧疾死亡病例數、輸入病例的比例;
2、病例鏡檢指標:血檢率、血檢陽性率;
3、病例診斷、報告和調查指標:疫點調查率、疫點篩查比例;
4、漏報指標:漏報率。
(二)資料管理。各血檢單位的原始資料應妥善保存,尤其是監測工作原始記錄、表格、工作小結等技術資料,要注重瘧疾防治資料的收集、整理、補充、完善、歸檔、保存、備查,保持瘧疾防治檔案的科學性、規范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六、抓好質量控制
(一)疫情的核實工作。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須對所報瘧疾病例全部進行核實。
(二)病原學檢驗的核實工作。各血檢單位應保留所有血檢病人血片或濾紙血樣,省、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對陽性血片全部復核;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對陰性血片至少抽樣10%進行血片復核。
5. 傳染病法規定,乙類傳染病農村要求發病後於啥時候要上報
24小時內上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
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於6小時內,農村於1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乙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於12小時內,農村於24小時內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責任疫情報告人在丙類傳染病監測區內發現丙類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5)發展瘧疾後多少小時進行網路上報擴展閱讀
1、甲類傳染病(2種)是指:鼠疫、霍亂。
2、乙類傳染病(26種)是指: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3、丙類傳染病(11種)是指:
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乙類傳染病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報經國務院批准後可以按甲類傳染病採取預防措施。
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這三種傳染病雖然只被納入乙類,但由於其傳染性強、危害大,如果先要報批、公布才能實施,難免貽誤時機,導致嚴重後果。因此法律特別授權,這三種乙類傳染病可以直接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除此之外,法律防備未列入名錄的其他傳染病暴發、流行以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發生: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並予以公布。
6. 如果 發現一處高度傳染病患者,應幾小時上報
傳染病的上報時限。
責任疫情報告人(首診醫生)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上報醫院感染監控科,專職疫情管理員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上級;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其他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要求報告。
《最新法定傳染病分類及報告時限》 根據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傳染病共計39種,其中甲類傳染病2種,乙類傳染病26種,丙類傳染病11種。
(一)甲類傳染病 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
2種:鼠疫、霍亂。
(二)乙類傳染病 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
26種: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結核、血吸蟲病、瘧疾、登革熱、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類傳染病 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
11種: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報告時限: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於2小時內報告【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調整部分法定傳染病病種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疾控發〔2013〕28號)將人感染H7N9禽流感納入法定乙類傳染病;將甲型H1N1流感從乙類調整為丙類,並納入現有流行性感冒進行管理;解除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採取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報告。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法》將瘧疾列入哪類傳染病
瘧疾屬於乙類傳染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與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將法定傳染病分為三類,如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為強制管理的烈性傳染病,城鎮要求發現後2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上報,農村不超過6小時;乙類為嚴格管理的傳染病,城鎮要求發現後6小時內網路直報,農村不超過12小時;丙類為監測管理傳染病,要求發現後24小時內上報
8. 防治工作計劃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計劃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防治工作計劃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進一步加強我轄區傳染病防治工作,遏制結核病流行,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在全面推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公共衛生均等化和「健康教育進家庭」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廣泛宣傳結核病防治知識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健康教育規劃中。積極宣傳結核病防治知識,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績,肺結核病防治免費優惠政策,結核病流行嚴峻形勢和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防治結核病。根據20xx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目標工作要求,特製定計劃如下:
一、總目標
1、繼續加強項目工作的規范管理,項目人口覆蓋率達100%;
2、做好疑似結核病人及結核病人發現、轉診、督導及管理工作;
3、全年力爭發現治療塗陽病人及重症塗陰病人15例,轉診可疑肺結核病人60例;
4、塗陽肺結核病人的治療覆蓋率達100%,治癒率達85%;
5、加強結核病防治宣傳工作,提高全民防癆意識;
6、做好村醫業務知識培訓工作;
7、進一步加強網路追蹤工作。
二、業務措施
1、登記在冊結核病人的管理
(1)、加強結核病控制項目督導工作,衛生院防保組對各衛生所定期進行督導,每月1至2次,衛生院重點對塗陽病人的管理情況、疑似病人及結核病人的轉診情況,各種資料的完整性及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情況進行督導。督導醫生要做到:雙日督導病人服葯,做到看服到口、服下記錄劃卡再走。督促病人按時復查,掌握病人的服葯情況,有無葯物副反應,如有
副反應要及時處理上報。
(2)、加強結核病人訪視工作,項目病人要實行「三見面」落實好督導員,並有記錄。在冊塗陽肺結核病人治療期間家訪6次,塗陰病人家訪4次,有訪視記錄及療程結束個案小結;
(3)、規則服葯率:塗(+)≥95%;塗(—)≥90%。
2、疑似結核病人的轉診及病人發現
發現和治癒肺結核病人是控制結核疫情的重要措施。衛生院及各衛生所要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雲南省肺結核病歸口管理辦法》,切實抓好疑似肺結核病人及結核病人的發現、轉診工作。
對發現的肺結核病人及疑似病人查晨痰、及時痰、夜間痰。認真開展病人追蹤工作,督促病人就診,提高病人發現率。
3、資料管理
加強對結核病人資料登記、收集、管理工作,做到字跡清析、數據准確、資料齊全。有結核病防治工作計劃、半年總結、年終總結。
4、做好村醫業務知識培訓工作,每季度1期,有記錄、有簽到名冊、有小結。
5、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
加強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增強全民防癆意識,圍繞「3.24」世界結核病防治宣傳日,採取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方式進行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家對結核病的防治免費、優惠政策,提高全民防癆意識。
三、業務考核
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院所疾病預防控制目標責任書全年對各衛生所進行2次結核病防治工作考核,平時進行不定時檢查。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的危害,保護員工健康,促進企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本年度職業病防治工作計劃及實施方案。
1、根據我公司存在主要職業職業危害因素特點,積極開展職業衛生的宣傳教育,普及職業衛生知識,提高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及職業中毒的發生。
2、自覺接受衛生監督機構對我公司的監督檢查,對監督部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予以改正。
3、按規定每年接受有資質的衛生檢測機構對我公司作業場所有害因素的定期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和檢測機構所提出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我公司防護設施改造的工作。
4、職業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本公司內從事有職業危害工作的職業性健康檢查工作,對現有接觸職業病有害因素的員工,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並根據體檢結果做出妥善安排和調離。今後堅持做到對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將檢查結果記入個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如實告知本人。
5、加強對有害作業場所的檢查,保證通風排毒設施正常運轉,並定期維。對工作的防護用品定期更換,並監督工人在上崗時佩戴。
6、工人在使用有毒物品時必須按照正確的操作規程使用和保管,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
7、認真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定期組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勞動者的身體健康,預防職業中毒和職業病的發生。
為做好我縣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根據《省~20xx年寄生蟲病防治規劃》(衛辦發[]21號)和〈省~20xx年消除瘧疾實施方案》(衛發[]52號)的部署和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我縣今年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以消除瘧疾為重點,扎實開展本地瘧疾和輸入性瘧疾的監測工作,認真實施年中央補助瘧疾項目。繼續開展慢性絲蟲病照料工作,努力改善慢性絲蟲病人的生活質量。
一、目標
繼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防治原則,狠抓以控制和消滅傳染源為重點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實,開展以對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和不明原因發熱病人(簡稱「三熱」病人)血檢為主要手段的瘧疾監測,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嚴密控制輸入性惡性瘧疾在我縣的發生,加強健康教育,廣泛宣傳寄生病防治知識,提高廣大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鞏固我縣「基本消滅」的.瘧疾防治成果,確保實現省衛生廳下達給我縣20xx年達到「消除瘧疾」的目標。
二、工作任務
1、疫情控制與報告
縣CDC要對發現的現症病人和疑似病人進行治療,治療率達到100%,規范治療率應達到95%以上。對發現的瘧疾疫情要進行個案調查,並在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報告率應達到100%。
2、發熱病人血檢
在全縣各醫療單位設立發熱門診,全年開展血檢工作,完成全年血檢任務800人,其中:縣醫院150人、中醫院150人、洋坪衛生院、荷花衛生院、茅坪衛生院、花林衛生院、舊縣衛生院、河口衛生院各80人;仁愛醫院20人。各醫療單位要做好門診發熱病人登記和發熱病人血檢登記工作,登記項目要齊全。
3、中央補助瘧疾項目
全縣在完成800例發熱病人血檢的同時,由各醫療單位對自願服葯的疑似瘧疾病人推薦到縣CDC進行免費化療。
4、輸入性瘧疾監測
各鄉鎮要建立流動人口檔案,掌握流動人口情況,加強流動人口瘧疾的主、被動監測,特別要加強對境外高瘧區回國人員的血檢和登記工作,建立信息平台,及時發現和處理疫情。
5、健康教育
CDC要加強全縣瘧疾防治人員培訓班工作,以提高全縣瘧防人員監測、診斷、治療和管理報告技術,並在4月26日「全國瘧疾日」進行一次有效的宣傳活動。
6、慢性絲蟲病:CDC要繼續做好我縣11名慢性絲蟲病人的關懷照料工作,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7、CDC要完成5例以往的瘧疾病人休止期治療工作。
8、認真做好資料痕跡收集保管工作,為20xx年我縣「消除瘧疾」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保障措施
1、縣CDC要加強疫情的報告與管理,血檢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專人負責,做好血檢的登記與上報,各單位發熱門診血檢站每月將全部血片和血檢人員登記表送交縣CDC保存,縣CDC要對全部陽性血片進行復查,抽查5%的陰性血片,並逐片登記復查結果。縣CDC對各單位發熱門診開展一次督導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全面提高血檢質量和發熱病人血檢率,以保證中央補助瘧疾項目的要求。
2、由於我縣目前沒有現症病人,各單位在發現血檢陽性者或疑似瘧疾病人時,要在2小時內報縣疾控中心,由縣疾控中心進行調查、確認。
3、加強疫情報告管理:對於確診的間日瘧疫情必須於2小時內上報傳染病絡,對於疑似惡性瘧、卵形瘧、三日瘧必須經省CDC確診後方可網上報告。嚴格網路直報的審查程序,確保瘧疾疫情報告的准確無誤。
四、匯總與上報
各單位將上月的血檢結果於次月5日前上報縣疾控中心,由縣疾控中心匯總後,於10日前上報市疾控中心。各單位的血片要於12底以前全部送到縣CDC保存。全年工作完成後,CDC認真按照中央補助瘧疾項目的要求做好資料整理、總結與上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