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出OSI模型的七個層次及相對應的網路互聯設備並寫出TCP/IP模型的四個層次之間的對應關系
如圖,就是osi的7層,tcp/ip的4層,及他們的對應關系。
而網路互聯設備
網路層——路由器
數據鏈路層——交換機,網卡,集線器(雖然現在有多層交換機,跨越了網路層以及之上的,但是理論上來說,交換機還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
物理層——傳輸介質,例如光纖,雙絞線,同軸電纜等等。。
『貳』 乙太網的路由器用於osi/rm七層模型中的哪一層
乙太網的路由器位於OSI七層模型的第三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
『叄』 路由器、集線器、交換機分別工作在OSI七層協議模型的哪一層
路由器三層(網路層);
集線器一層(物理層);
普通交換機二層(數據鏈路層)。
現在也有工作在第三層的交換機。
OSI七層網路模型由下至上為1至7層,分別為物理層(Physical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很簡單,就是應用程序。這一層負責確定通信對象,並確保由足夠的資源用於通信,這些當然都是想要通信的應用程序乾的事情。
表示層,負責數據的編碼、轉化,確保應用層的正常工作。這一層,是將我們看到的界面與二進制間互相轉化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語言與機器語言間的轉化。數據的壓縮、解壓,加密、解密都發生在這一層。這一層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將數據處理為不同的格式,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件擴展名。
會話層,負責建立、維護、控制會話,區分不同的會話,以及提供單工(Simplex)、半雙工(Half plex)、全雙工(Full plex)三種通信模式的服務。我們平時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這一層。
傳輸層,負責分割、組合數據,實現端到端的邏輯連接。數據在上三層是整體的,到了這一層開始被分割,這一層分割後的數據被稱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連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連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務,流控(Flow control)等都發生在這一層。
網路層,負責管理網路地址,定位設備,決定路由。我們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這一層。上層的數據段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後叫做包(Packet),包有兩種,一種叫做用戶數據包(Data packets),是上層傳下來的用戶數據;另一種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發出來的,用來和其他路由器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
數據鏈路層,負責准備物理傳輸,CRC校驗,錯誤通知,網路拓撲,流控等。我們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換機都工作在這一層。上層傳下來的包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後叫做幀(Frame)。
物理層,就是實實在在的物理鏈路,負責將數據以比特流的方式發送、接收。
『肆』 osi七層模型中數據封裝為什麼先到的網路層(路由器)再到數據鏈路層(交換機)
OSI七層模型是邏輯模型,它表示的數據在網路通信中的傳輸模式,和物理連接是沒有關系的,不能把邏輯模型和物理連接硬套上去。PC機還可以直接連路由器,直接連光貓,還有無線,難道就不是7層模型了嗎?
『伍』 路由器是工作在OSI 7層模型中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間的網路設備
路由器是工作在OSI七層模型的(網路層)。
『陸』 在OSI七層網路模型結構中路由器工作在哪一層
路由器與交換機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層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換機是工作在OSI/RM開放體系結構的數據鏈路層,也就是第二層,而路由器一開始就設計工作在OSI模型的網路層。由於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層(網路層),可以得到更多的協議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轉發決策。
(2)數據轉發所依據的對象不同
交換機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說MAC地址來確定轉發數據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則是利用不同網路的ID號(即IP地址)來確定數據轉發的地址。IP地址是在軟體中實現的,描述的是設備所在的網路,有時這些第三層的地址也稱為協議地址或者網路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體自帶的,由網卡生產商來分配的,而且已經固化到了網卡中去,一般來說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則通常由網路管理員或系統自動分配。
(3)傳統的交換機只能分割沖突域,不能分割廣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廣播域
由交換機連接的網段仍屬於同一個廣播域,廣播數據包會在交換機連接的所有網段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通信擁擠和安全漏洞。連接到路由器上的網段會被分配成不同的廣播域,廣播數據不會穿過路由器。雖然第三層以上交換機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廣播域,但是各子廣播域之間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們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牆的服務
路由器僅僅轉發特定地址的數據包,不傳送不支持路由協議的數據包傳送和未知目標網路數據包的傳送,從而可以防止廣播風暴。
交換機一般用於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於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 路由器用於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路之間轉發分組,作用於網路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後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於不同的網路,並採用不同協議。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泛應用
1》什麼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
路由器有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體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體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
多少年來,路由器的發展有起有伏。90年代中期,傳統路由器成為制約網際網路發展的瓶頸。ATM交換機取而代之,成為IP骨幹網的核心,路由器變成了配角。進入90年代末期,Internet規模進一步擴大,流量每半年翻一番,ATM網又成為瓶頸,路由器東山再起,Gbps路由交換機在1997年面世後,人們又開始以Gbps路由交換機取代ATM交換機,架構以路由器為核心的骨幹網。
2》路由器的原理與作用
路由器是一種典型的網路層設備。它是兩個區域網之間接幀傳輸數據,在OSI/RM之中被稱之為中介系統,完成網路層中繼或第三層中繼的任務。路由器負責在兩個區域網的網路層間接幀傳輸數據,轉發幀時需要改變幀中的地址。
一、原理與作用
路由器(Router)是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來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路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 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路層的一種互聯設備。它不關心各子網使用的硬體設備,但要求運行與網路層協議相一致的軟體。路由器分本地路由器和遠程路由器,本地路由器是用來連接網路傳輸介質的,如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遠程路由器是用來連接遠程傳輸介質,並要求相應的設備,如電話線要配數據機,無線要通過無線接收機、發射機。
一般說來,異種網路互聯與多個子網互聯都應採用路由器來完成。
路由器主要工作就是為經過路由器的每個數據幀尋找一條最佳傳輸路徑,並將該數據有效地傳送到目的站點。由此可見,選擇最佳路徑的策略即路由演算法是路由器的關鍵所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徑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徑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徑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
1.靜態路徑表
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徑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徑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
2.動態路徑表
動態(Dynamic)路徑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徑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二、路由器的優缺點
1.優點
適用於大規模的網路;
復雜的網路拓撲結構,負載共享和最優路徑;
能更好地處理多媒體;
安全性高;
隔離不需要的通信量;
節省區域網的頻寬;
減少主機負擔。
2.缺點
它不支持非路由協議;
安裝復雜;
價格高。
三、路由器的功能
(1)在網路間截獲發送到遠地網段的報文,起轉發的作用。
(2)選擇最合理的路由,引導通信。為了實現這一功能,路由器要按照某種路由通信協議,查找路由表,路由表中列出整個互聯網路中包含的各個節點,以及節點間的路徑情況和與它們相聯系的傳輸費用。如果到特定的節點有一條以上路徑,則基於預先確定的准則選擇最優(最經濟)的路徑。由於各種網路段和其相互連接情況可能發生變化,因此路由情況的信息需要及時更新,這是由所使用的路由信息協議規定的定時更新或者按變化情況更新來完成。網路中的每個路由器按照這一規則動態地更新它所保持的路由表,以便保持有效的路由信息。
(3)路由器在轉發報文的過程中,為了便於在網路間傳送報文,按照預定的規則把大的數據包分解成適當大小的數據包,到達目的地後再把分解的數據包包裝成原有形式。
(4)多協議的路由器可以連接使用不同通信協議的網路段,作為不同通信協議網路段通信連接的平台。
(5)路由器的主要任務是把通信引導到目的地網路,然後到達特定的節點站地址。後一個功能是通過網路地址分解完成的。例如,把網路地址部分的分配指定成網路、子網和區域的一組節點,其餘的用來指明子網中的特別站。分層定址允許路由器對有很多個節點站的網路存儲定址信息。
在廣域網范圍內的路由器按其轉發報文的性能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中間節點路由器和邊界路由器。盡管在不斷改進的各種路由協議中,對這兩類路由器所使用的名稱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但所發揮的作用卻是一樣的。
中間節點路由器在網路中傳輸時,提供報文的存儲和轉發。同時根據當前的路由表所保持的路由信息情況,選擇最好的路徑傳送報文。由多個互連的LAN組成的公司或企業網路一側和外界廣域網相連接的路由器,就是這個企業網路的邊界路由器。它從外部廣域網收集向本企業網路定址的信息,轉發到企業網路中有關的網路段;另一方面集中企業網路中各個LAN段向外部廣域網發送的報文,對相關的報文確定最好的傳輸路徑。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路由器工作原理。
例:工作站A需要向工作站B傳送信息(並假定工作站B的IP地址為120.0.5),它們之間需要通過多個路由器的接力傳遞。
其工作原理如下:
(1)工作站A將工作站B的地址120.0.5連同數據信息以數據幀的形式發送給路由器1。
(2)路由器1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幀後,先從報頭中取出地址120.0.5,並根據路徑表計算出發往工作站B的最佳路徑:R1->R2->R5->B;並將數據幀發往路由器2。
(3)路由器2重復路由器1的工作,並將數據幀轉發給路由器5。
(4)路由器5同樣取出目的地址,發現120.0.5就在該路由器所連接的網段上,於是將該數據幀直接交給工作站B。
(5)工作站B收到工作站A的數據幀,一次通信過程宣告結束。
事實上,路由器除了上述的路由選擇這一主要功能外,還具有網路流量控制功能。有的路由器僅支持單一協議,但大部分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協議的傳輸,即多協議路由器。由於每一種協議都有自己的規則,要在一個路由器中完成多種協議的演算法,勢必會 降低路由器的性能。因此,我們以為,支持多協議的路由器性能相對較低。用戶購買路由器時,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需要的網路協議的路由器。
近年來出現了交換路由器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它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為了提高通信能力,把交換機的原理組合到路由器中,使數據傳輸能力更快、更好。
『柒』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傳統上,路由器工作於所謂網路7層協議模型中的第3層,其主要任務是接收來自一個網路介面的數據包,根據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決定轉發到哪個目的地,可能是路由器也可能就是最終目的點,並決定從哪個網路介面轉發出去。這是路由器的最基本功能——數據包轉發功能。
根據TCP/IP協議,路由器的數據包具體轉發過程是:
1、網路介面接收數據包的不同的物理網路介質,決定了不同的網路介面,如對應於10Base-T乙太網,路由器有10Base-T乙太網介面;對應於DDN,路由器有V.35介面。
2、根據網路物理介面,路由器調用相應的鏈路層以解釋處理數據中的鏈路層協議。這一步處理主要是對數據完整性的驗證。
3、在鏈路層完成對數據幀的完整性驗證後,路由器開始處理此數據幀的IP層。
(7)7層網路模型路由器擴展閱讀:
路由器(Router)又稱網關設備(Gateway)是用於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路,所謂邏輯網路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路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來完成。
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路地址和選擇IP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路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路層的一種互聯設備。
作用功能
連通不同的網路
信息傳輸
『捌』 請問大家OSI參考模型的7層都是什麼交換機,路由器,HUB分別處於哪一層
路由器在網路層工作,也就是第3層.交換機在數據鏈路層工作,也就是第2層,而HUB,也就是集線器,工作在物理層,也就是第1層.
OSI/RM模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玖』 OSI七層結構以及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各工作在哪一層
集線器工作在物理層,交換機工作在數據鏈路層,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
OSI七層結構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OSI模型的設計目的是成為一個所有銷售商都能實現的開放網路模型,來克服使用眾多私有網路模型所帶來的困難和低效性。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OSI模型的設計目的是成為一個所有銷售商都能實現的開放網路模型,來克服使用眾多私有網路模型所帶來的困難和低效性。OSI是在一個備受尊敬的國際標准團體的參與下完成的,這個組織就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