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網路存在議程設置的原因

網路存在議程設置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2-07-31 21:21:04

⑴ 議程設置的說明

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其觀點主要來自政治學,李普曼的《輿論》最早提出該思想,被認為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議程設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和社會評論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經典著作《輿論學》(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觀點:「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圖像』」,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雛形。
1963年,伯納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對「議程設置」最有影響力的表述:「在多數時間,報界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怎樣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些什麼時,卻是驚人地成功」 ,這更清楚的指出了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
1968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兩位研究人員馬爾科姆·麥肯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納德·肖(Donald Shaw)對李普曼的思想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他們對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傳播媒介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了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作為他們研究的總結。其主要含義是:大眾媒介注意某些問題而忽略另一些問題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響公眾輿論,而人們一般傾向於了解大眾媒介注意的那些問題,並採用大眾媒介為這些問題所確定的優先次序來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他們的研究標志著一個新的傳播效果理論——「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理論」的誕生。這個理論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議題從媒介議程向公眾議程的傳播過程,另一個方面是公眾在頭腦中形成這些議題和對象時新聞媒介所起的作用。
《新聞學大辭典》將議程設置理論解釋為:「由馬爾科姆·麥克姆斯和唐納德·肖於1972年提出。……核心觀點是:大眾傳播媒介在一定階段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美國學者沃納·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一書中,對議程設置理論提出了較為理性的認識,認為「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能力: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而在中國學者郭慶光教授的《傳播學教程》一書中,他認為議程設置的中心思想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
根據麥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議程設置效果還要看公眾與媒介的接觸頻率、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當時人際交流的情況、不同公眾的興趣等因素的影響。而且,人際交流和親身觀察以及很多具體情況也會增大或減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時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並不是立即出現的,一般都是在新聞報道幾周之後。同時,公眾對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的議程往往會削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麥克姆斯和肖的一項研究發現,公眾的議事日程中不能超過5-7個議題,否則受眾就會忽略很多媒介認為重要的議題。
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議程設置功能,已經被眾多的學者接受,並從政治、社會生活的多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人們也普遍意識到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對公眾議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卻又是強大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作為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由於網路傳播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有著很強的互動性,網路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擇信息和表達觀點,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同時,以頭版或頭條形式出現的傳統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在網路上也不再那麼明顯;再者,網路上的信息量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在網路傳播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將會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⑵ 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核實踐發生了哪些變化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

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
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展開,「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
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
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 「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
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
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
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
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
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

結 語
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
注釋:
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
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
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
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
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⑶ 網路傳播學概論復習重點

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的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
所謂網路傳播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的活動。在網路上傳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 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 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
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的出現和對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
網路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社會科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其相關主要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等。
信息技術強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這集中反映式的變革上。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 3 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5 個時期(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個體書寫|印刷品生產|電子傳播階段模擬信號|數字信號兩個時期).
阿帕網就是互聯網最早的雛形,互聯網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 1962 年。
網路傳播的模式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
互聯網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非線形的傳播樣式。
傳播理論研究應當劃分為四個方面:個人對個人的非同步傳播,例如電子郵件等;多人對多人的非同步傳播,例如電子公告牌等;個人對個人,或對不確定的多人的同步傳播,例如在線閑談等;多人(包括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多人的非同步傳播,例如網民接收信息的活動等。
網路為什麼需要『議程設置』?1.網民需要「議程設置」2.媒體不會放棄「議程設置」3.在網路中進行「議程設置」的特點 (1)在網路中進行「議程設置」具有「非強制性」。 (2)網路中傳播者的多元化和難於控制,限制了「議程設置」的效果
網路媒體的發展導致社會控制的進一步弱化
網路新聞傳播是一種開放的互動式傳播
我國還建立了一支大約 3 萬人的網路警察部隊,全稱為「國際互聯網安全監察專業警察」 , 是我國最年輕的警種
世界上第一家網路報紙是 1987 年創於美國的《聖何塞信使報》 。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網路報刊——《華夏文摘》於 1991 年 4 月在美國創刊;在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份網路報刊——《神州學人》創刊於 1995 年 1月;。1995 年 10 月 20 日《中國貿易報》也在網上開辦了電子網路版。
網路傳播的互動性
網路傳播帶給受眾信息獲取的主動性(網路傳播中,受眾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發現、處理信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受眾中心」替代了「傳播者中心」 ,受眾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網路傳播對受眾接近權的突破
我們發現,網民已經開始呈現出大眾化趨勢(或稱為「平民」化趨勢) ,互聯網日益普及。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
網民行為特徵分析 一、網民注意力呈現「 馬太效應」 二、網民對黃色信息存在獵奇心理三、非常時期的網民行為特徵(1.生活與消費方式的改變;2.非常時期促使網路業發展;3.非常時期網路謠言增多)
網路媒體開展電子商務的主要形式是網路直銷與網上拍賣。
手機正在從人際傳播向大眾傳播發展。手機媒體作為網路媒體的延伸,除了具有網路傳播的各種優勢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是能隨時隨地使用的新媒體。手機媒體的魅力在於它高度的便攜性、互動性,以及帶來的增值服務。。手機媒體作為網路媒體的延伸,除了具有網路傳播的各種優勢外,還具有高度的便攜性、私隱性、貼身性。
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最大的優勢是攜帶和使用方便。同時,手機媒體作為網路媒體的延伸,具有網路媒體互動性強及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等特性;這些特徵使得手機媒體能過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深刻影響人類的傳播活的。
3G是手機媒體走向成熟
《距離》被稱作「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
1996 年 12 月 20 日國際版權組織關於版權與鄰接權協商會議經歷了 18 天艱苦討論, 最終通過了涉及網路傳播著作權保護的世界公約—— 《世界版權組織版權公約》WCT 和 《世界版權組織表演唱片與公約》WPPT 。
國內第一起網上著作權官司「《電腦商情報》被訴侵權案」
在網路傳播中,信息傳播的無阻礙化使得國際輿政治論更趨激烈;互聯網上信息不平衡將長期存在,加大「南北」信息鴻溝
1、「數字革命」 以 0 和 1 兩個簡單的數字,便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時代,即所謂「數字革命」 。
2、網路傳播 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
3、網路傳播學研究對象 傳播學將傳播分為五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等。(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群體傳播。(4)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5)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地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
4、網路傳播的優勢 網路傳播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對信息進行各種處理,檢索快速便捷,圖文聲像並茂,交互性強;信息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等特性;並且其計算機檢索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播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網路傳播允許讀者與作者之間進行網路上交流, 能及時反饋,改變了傳統的學術交流方式。
5、網路傳播的特徵 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多媒體;超文本;交互性
6、多媒體 所謂多媒體,就是使計算機成為一種可以作用於人的多種感知能力的媒體,它集合了多種媒體表現形式(如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來傳送信息。
7、超文本 所謂超文本,是一種非線性的信息組織方式。超文本方式的文本,即在數據中又包含有與其他數據的鏈接。
8、網路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安全形勢嚴峻(國家安全、商業安全、個人安全、自身安全 網路傳播的危險還來自於被稱為「沉默殺手」的黑客和被稱為「數字惡魔」的計算機病毒。);侵犯知識產權;信息泛濫;網路犯罪;網癮症分析;數字鴻溝加劇。
9、信息爆炸 在網路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並且發布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在某種意義上, 「每個人都可成為全球范圍的信息製造者」 。從而增加了人們利用信息的困難。
10、網路誹謗 網路誹謗是指藉助網路等現代傳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11、網路詐騙 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採用虛擬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12、網路暴力 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
13、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簡稱 E-mail)是互聯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應用方式之一,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電子郵件聯系在一起,人們通過電子郵件互相傳遞信息,進行網上交流。
14、BBS 作為網路媒介特有的產物,BBS(電子公告牌)是一種互動(interactive)傳播媒介。
15、網路傳播發展歷程階段 1.醞釀發展階段(1995 年 10 月—1997 年 5 月);2.加速發展階段(1997 年 5 月—2000 年);3.大浪淘沙階段(2001 年— 2004年 );4用戶創造內容階段(2005年— )
16、博客 博客具有網路群體傳播和網路大眾傳播的雙重特點。博客,又譯為網路日誌、部落格或部落閣等,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
17、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於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
18、網民 「網民」泛指上網者,上網者除了通過瀏覽等方式接收信息外,還經常通過 BBS 論壇、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等方式發布和傳播信息,即扮演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19、網民的類別與心理 地域;性別(男性比較注重理性,喜歡搜尋科技、新聞、軍事等類信息;女性則比較注重感性,喜歡瀏覽、美容等信息);年齡(青少年網民上網的娛樂動機更強,功利性色彩較淡);支付能力;教育水平。
20、受眾的普遍心理分析 好奇心理;求真心理;親和心理;選擇心理;參與性心理個性化心理;虛擬環境下的匿名心理。
21、網路輿論 是指在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問題所發表的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或言論,是網上民意的表達。
22、網路輿論的特性 豐富性、互動性、即時性、民意表達的真實性、匿名性、沖突性、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並存、群體性、難控性。
23、網路輿論的功能 輿論監督、信息傳播、交流思想。
24、網路媒體的盈利模式 A.免費閱讀與使用,靠廣告收入來發展,其代表是 2001 年之前的YAHOO。B. 適當收取閱讀費代表是華爾街日報網站(www.wsj.com) 、漢和情報評論(www.kanwa.com)等。C. 免費與收費相結合。D. 開展電子商務,目前主要是網路直銷與網上拍賣。
25、網路廣告 就是以互聯網為媒體發布、傳播的商業廣告。或者說,網路廣告指利用數字技術製作和表示的基於互聯網的廣告。
26、網路廣告的主要形式 橫幅廣告、文本鏈接廣告、電子郵件廣告、贊助式廣告、插播式廣告、Rich media、其他新型廣告。
27、電子商務 買賣雙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的商務活動。
28、網路媒體開展電子商務有代表性的模式有: Yahoo shopping 模式(雅虎網站);Amazon模式(當當網);Walmart 模式(國美公司);ebay 模式(易趣網和淘寶網);Dell模式(海爾公司)。
29、手機媒體的優勢 高度的移動性和便攜性;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受眾資源極其豐富;多媒體;手機亦是新聞采訪的重要工具;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一補傳播有機統一;傳播者和受眾高度融合;手機傳播強調個人化、人性化,強調用戶參與。
30、網路傳播中著作權保護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的特性造成了侵權易、維權難(原因是網路上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存有隱蔽性、迅速性、全球性以及罪證難以收集等特點);關於網路服務商的法律責任問題;多媒體網路傳播作品的法律保護;與網路傳播有關的傳播許可權制
31、信息殖民主義 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利用對信息資源及其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對信息技術領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實行信息技術控制、信息資源滲透和信息產品傾銷,以達到相應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目的,這種傾向愈來愈明顯。這就是『信息殖民主義』現象。」
32、網路文化 網路文化是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
33、搜索引擎 是收集、整理網上信息資源並按一定規則加以整理和組織,提供給人們按相應的規則提取信息線索,並能直接鏈接到相關站點的網上信息搜索工具。
34、網路傳播學研究的通用方法 首先是哲學思維方法,如矛盾分析法、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等;其次為一般科學思維方法,如數學方法、符號學方法、系統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還有具體學科的特殊方法。

⑷ 網路議程設置是由哪兩個層面實現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4

⑸ 關於「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小問題

經典新聞傳播理論對推動人類傳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新聞傳播理論受到了挑戰。網路媒體的普及使傳播環境發生了裂變,一些適用於傳統媒體的理論在網路時代依然適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論不能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本文探討議程設置理論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變化。議程設置理論概述議程設置理論的基本思想最初來自於美國新聞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紀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眾傳媒的報道活動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的活動。「擬態環境」是指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關於世界的看法,與現實相比,這種看法總是不完整的,並且通常是不準確的。①這種「擬態環境」是由媒體設置而形成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對這個「擬態環境」的反應,而並非對真實環境的反應,我們只能看見媒體所反映的現實,這成為議程設置理論的思想發端。1972年和1976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總統競選研究中,通過定量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說,他們的研究標志著議程設置理論的誕生,為傳播效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隨後,有眾多傳播學者對此作了進一步研究,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學者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中對議程設置理論這樣表述: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②如今,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時代已經到來。網路中多元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權的泛化,使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使傳統媒體中議程設置理論的基礎被打破,新的傳播模式中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改變。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化隨著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的,「議程設置功能」的有關概念也不斷趨於細致化和明確化。議程設置理論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得到了修正。1.受眾的地位改變,議題設置主體發生變化傳統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總是被動地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無法同媒體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他們只能在媒體為之設置的議題中挑選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體時代,網路傳播釋放了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挑選新聞信息,或發表自己的看法。互聯網因其網路分布式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體的控制權,能實現傳者與受者的互動雙向交流,公眾和媒體成為議程設置的共同主體。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體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議程設置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其次,議程設置主體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議程設置主體間呈現互動交叉性。③這就是新聞傳播領域出現的「二重議程設置」現象,即在傳統的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之外又出現了「網民議程設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數」不僅不再沉默,而且積極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2.公眾的自我議程設置出現,個人議題更易轉化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時代,公眾議題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設置形成的。公眾議題形成的過程或方式也變得很簡單,那就是「互動」,公眾在互動中選擇哪些事情或議題是重要的。網路時代公眾自我議程設置功能的實現,是對「議程設置」理論內涵的補充和延伸。如果公眾自我設置議程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那麼這一議程就會進入傳統媒體的議程范圍,在網路傳播中,某一網民自我設置議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網民關注,也就會很快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④傳統媒體關注後又會很快轉化為公共議題。總之,個人議題更加容易轉化為公共議題,網民成為許多議題的第一設置者,經過網民的激烈討論互動以及各大媒體的轉載和重新設計,最後上升為人人皆知的熱門議題。3.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弱化,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網路媒體改變了網民的思維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實現了從下向上的傳播,不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聞的影響力,也會弱化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有些議題可能是傳統媒體比較關注的問題,但如果網路媒體不予重視,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力就會弱化。另一方面,網路媒體增強了議程設置的時效性。根據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人們在接受外部信息時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聽到的情況。網路媒體的快捷性等優勢,使它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隨時隨地發布消息。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等突發事件發生後,微博等自媒體就同步直播事件的進展,在第一時間為公眾設置議題。因此,新聞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對公眾議程的設置能力。4.媒體間的議程設置進一步發展議程設置不僅存在於媒體與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同時,不同的媒體之間也存在著議程設置。在網路媒體出現以前,傳統媒體一直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並且引導著公共輿論。然而,由於互聯網的低門檻、信息發布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議程設置者。一旦網民設置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該議題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就會大大提升,很快傳統媒體就會將這一網路議題引用過來,進行深入討論。凡是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議題,都存在著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積極互動的現象。比如在2012年的寧波PX事件中,由於網民對這一問題的爭議以及意見領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該議題在網路上被迅速擴散和傳播,隨後傳統媒體相繼跟進報道,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另一方面,一些強勢媒體的報道也會對一些小媒體的報道產生影響,比如人民日報及中央電視台側重於報道哪些方面的新聞,各省、市媒體就會以此為導向來組織相關新聞報道。結語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和影響,也因此為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媒體的出現也促使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發生了變化。大眾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沒有終結,但的確在弱化,而社會生活並未因此就失去了議程的設置,各種議題仍然在公眾中不斷地傳播著。正如麥庫姆斯所言:「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的確會帶來新聞媒介議程設置效果上的一些變化,但在目前看來,這些變化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的變化,細節上的變化,而不是議程設置本質上的變化。」⑤注釋:①【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頁②劉德傑:《網路傳播中的「議程設置」探析》,《新聞窗》,2009年第4期,第88頁③徐春霞:《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主體」分析》,《新聞窗》,2009年第6期,第77頁④谷頻:《網路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軍事記者》,2004年第11期,第48頁⑤董文娜:《網路時代議程設置理論的新變化》,《青年記者》,2010年2月下,第37頁

⑹ 請問在新媒體背景下議程設置的表現是什麼是不是那些新聞網站的標題或者是論壇的標題以及微博的熱點話題

議程設置最早見於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的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斷。隨著新興媒體平台的不斷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議題的主體,這導致傳統的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議程設置發生了重組性的改變。接下來將以熱搜排行榜為例論述新媒體時代下議程設置的改變。

一.議程設置主體的泛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的傳播主體是大眾傳媒,是「傳媒精英」,他們通過設置議題來影響受眾,受眾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能自由選擇議題,也不能自己設置議題。但是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表自己言論,評論他人言論的機會,在這個話語平機,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議程設置的主體。例如,網紅papi醬就是通過在微博發布視頻而走紅的,她的視頻就可以看做是設置的議題。

二.議程設置內容的泛娛樂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代表的是黨、政府、人民的利益,發布的也是與之有關的議題。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議程設置內容的出現了泛娛樂化。花邊新聞、八卦新聞經常霸佔微博熱搜排行榜前幾名,鹿晗等流量明星出現在飛機場之類的消息動輒成為榜首,而一些真正利於人民的問題熱度卻遠不如此。

三.議程設置渠道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對公眾進行議程設置,渠道種類少,傳播范圍也比較小。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各種各樣新媒介新技術的普及,議程設置的渠道和方式變得多元化。微博熱搜排行榜就是一種議程設置的渠道,排名靠前的議題更容易影響更多受眾,因此出現了很多明星或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買熱搜」的情況

四.用戶屬性的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傳播技術的不發達,傳播的信息能保存的時間不夠長,傳播的距離也不夠遠。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使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接受到傳播內容,參與到其中。之前的滴滴事件,各行各業的人都發聲了,這是傳統的議程設置達不到的效果。

五.影響效果的不確定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對議題具有主導作用,議題的選擇、傳播等環節都是按照傳播主體的意願進行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傳播人群、傳播主體都變得多樣化,大眾傳媒無法控制議題所產生的影響。不確定性體現在受眾擁有了輿論監督的權利,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對事件的不同解讀都可能影響到其他人對該事件的看法,之前對於王鳳雅事件的錯誤解讀就他們一家形成了傷害。

⑺ 議程設置功能的經典解讀

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議程設置的「0/1」效果、 「0/1/2」和「0/1/2/n「三個傳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少數議題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0/1/2/、、/n」效果指的是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次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議題設置理論(the agenda-setting theory),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斯維爾?麥庫姆斯(McCombs)和唐納德?肖

網上的信息比傳統媒體多很多,但是不等於有價值的信息也多很多,更不意味著所有發布在網上的消息都會成為議題。許多網路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都是雷同的,網路言論也太散漫。信息的泛濫帶來了閱讀的困難,那些有意義的信息可能得不到受眾的注意,也沒有進一步成為議題的可能,不少本應成為議題的信息湮沒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當中。
(2)議題的失真。在網路中發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缺乏必要的過濾、質量控制與管理機制。網路上的許多消息是未經核實的,在論壇或者聊天室,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受眾對網上消息的不信任度往往大於傳統媒體,嚴重影響了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功能的實現。
在美國非常著名的個人新聞網站「德魯吉報道」經常先於其他權威媒體推出「獨家報道」,如最早報道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雖然其中也有一些確有其事,但相當部分是子虛烏有或失實的。有人做過調查,從1998年1月到10月,德魯吉推出了51篇自稱的「獨家報道」,其中只有31篇是真正的獨家報道。而在這31篇獨家報道中,有32%是「不真實」或「從未發生過」的,還有32%的准確性值得懷疑或無從考查,只有36%是屬實的。一個「著名」的網站尚且如此,那些形形色色的個人網站和網頁提供的新聞信息的可信性就更無從談起了。
(3)色情信息泛濫。互聯網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其負面影響日益明顯。互聯網上的色情文化發展速度驚人,現在幾乎已經滲透到網路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台灣一個網路調查公司1997年的調查表明:在台灣最受歡迎的前30個網站中,有50%的網站是黃色網站,而訪問者中學生佔75%。
色情網站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商業利潤的驅使。這些色情淫穢的東西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而青少年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青少年尚處於社會化的早期階段,判斷力和自我約束力較差,同時好奇心又強,接觸網路色情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走向墮落和犯罪。讓人擔憂的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互聯網上的色情信息還無法有效控制。
加強網路議程設置功能的對策
(1)增強網路媒體的權威性
網路傳播在權威性上似乎先天不足,而良好的社會信譽是網路媒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缺乏權威性,網路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從何談起?人們更願意從權威媒體那兒獲取信息、證實觀點,在多種媒體造成信息自相矛盾的時候,人們對權威媒體的依賴心理更加明顯。網路媒體要增強權威性必須做到對網上信息真實性的過濾和確認,在報道的正式性、權威性、代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並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贏得特定受眾群的信任。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句話對網路新聞同樣適用。新聞報道必須真實,是對網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職業道德要求,也是網路媒體在競爭中獲勝的根本保障。
(2)增強把關人的功能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來的。後來傳播學者懷特進一步提出:社會上有著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選擇取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裡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在網路中,網路編輯和版主是主要的把關人。他們在信息採集、加工、製作、傳布的整個流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網路把關人要恪守「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盡量減少虛假、色情和垃圾信息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流通,使信息傳播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目前,搜狐承載著巨大的流量和社會對我們重大的責任要求。我們每天有接近兩億的頁面下載,我的文字怎麼說,先後順序怎麼擺,哪張圖片做題圖,這些細微之處表達的觀點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我深知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必須懷有服務社會、尊重民生的良心。一篇被熱炒但有悖公德的文章放在醒目位置雖然足以使點擊率上升,但不是一個有責任心、關注人本的媒體應該做的。」
(3)提高網民的整體水平
由於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機制,把關人在網路傳播活動中的地位比傳統媒體來說已經有所下降,不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受眾則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受眾通過選擇權和主動權來實現議程設置功能。
網路受眾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信息的缺失,而是如何進行信息的篩選、對方方面面的報道作出正確的評價。由於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網民的鑒別力、判斷力參差不齊,因此網民整體水平的提高,自覺地遵守和維護網路規則,身體力行地承擔把關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4)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並舉
一方面,網路媒介要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通過議程設置功能提倡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遵守職業道德、倫理道德,做好媒介自律。
另一方面,道德要產生必要的約束力,需要相關法律的配合。法律手段是社會控制中最強有力的權威性手段,如果沒有法律的支持,道德建設就會軟弱無力。同時,互聯網的全球性決定了僅僅靠某個國家的立法是不能解決網路傳播的國際性問題的,應在全球范圍內制定統一的法律框架,共同遵守、聯合行動,才能確保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和安全暢通。

⑻ 請問網路游戲的傳播中存不存在議程設置,主要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來,有哪些特點

我來回答你吧。反正我是學這個專業的。也是知道的。

如果有任何不清楚或這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發網路消息給我。或者,進行你的問題補充~~

我會回答你的,(*^__^*) ~~

什麼是議程設置。如果你有空,可以回去好好看看傳播學,傳播學里提到這個定理的。

好,下面進入正題,回答問題:

首先回答,議程設置的定理。
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社會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過大眾媒介形成或影響輿論的理論假設。

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 麥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德關系,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

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根據這種高度對應的相關關系,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形成社會」議事日程」的功能,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後來也有一些研究對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的特點進行了探討.

議程設置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

特點:1)傳播效果分為認知、態度和行動三個層面,議程設置功能假說是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即認知層面的階段。

2)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3)議程設置功能暗示了傳播媒介是從事「環境再構成作業」的機構。

有關議程設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見於1958年諾頓·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是什麼這些問題上,它起著很大的作用。

「新聞時效性」是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而網路,的時效性,當屬現在最快。關乎媒體議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網路是不可比擬的。

網路和議程設置理論出現的時間是接近的。議程設置理論是在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沒有考慮到網路這個新一代媒體。所以議程設置理論在針對網路討論時是有所變化的。

並且根據,議程設置理論中的特點分析。議程設置功能考察的整體的大眾傳播具有較長時間跨度的一系列報道活動所產生的中長期的、綜合的、宏觀的社會效果。

顯然網路,是具有議程設置這個功能點的。

其次,在某種意義上說,報紙是設置地方性議題的源動力。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路,雖然是現代化的一個虛擬平台,但是他也具備,設置議題的原動力。也再在決定人們將會談論些什麼,以及多數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電視、廣播等的現場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加強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方式與功能,但由於出版製作的時間、空間限制,由於內容甄別和把關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聞信息的實時傳播。

網路媒體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更新、實時報道。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的存在,使得網路媒體擺脫了只是轉載傳統大眾傳媒新聞內容的狀況。實時互動性這個特點,使得網路媒體得以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加工手法等對傳統平面傳媒的媒體議程設置產生實質性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在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實現形式中,現場直播也是廣播和電視能夠採用的手段,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傳統大眾媒體的快速實時性特點。但是,廣播電視的直播一般適用於偶然性和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而現實生活中,實時性互動傳播在傳統電子媒體的日常新聞傳播過程中並不是報道的主要形式。

而從網路中,這樣一個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個,多元互動性的影響 。

多元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另一個重要屬性。網路媒體的多元互動性可以幫助受眾形成公眾議程。網路媒體作為一個被多元要素影響的媒體,一部分傳播權力分散到廣大網民手中,傳統新聞發布的單向度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性多向度信息傳播。傳統媒體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聞來源,多元化的傳播者、復合式的傳播形態、多樣的傳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網民為代表的公眾可以自行選擇、加工信息,並通過網路傳播形成網上輿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農民工工資問題等,網上輿情對於媒體的議程設置起了很大作用,進而影響到政府議程。

http://www.ic160.com/bbs/2006-1-12/2006112104820.htm

http://www.nc21.cn/ncnet/article.aspx?pageno=1&nc=2,10,38,0,137

從「星氣象」事件看網路媒體議程設置功能
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3/06/23/001697374.shtml

從「甘德懷事件」看網路時代的公眾自我議程設置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qikan/2005/2005_06/qikan.2005-04-20.1287189312

在你的題目上,寫的是,網路游戲,我搜尋了很多帖子,有一張帖子,雖然意見有些粗簡,但是,可供你參考。

@Net: 網路游戲中的議程設置
http://ch-wen.spaces.live.com/blog/cns!952631AF8E5090E2!979.entry?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

http://www..com/s?ie=gb2312&bs=%B4%CA%B8%F9%B4%CA%D7%BA%B4%F3%C8%AB&sr=&z=&cl=3&f=8&wd=%CD%F8%C2%E7%D3%CE%CF%B7+%D2%E9%B3%CC%C9%E8%D6%C3&ct=0

希望我能幫助到你~~

⑼ 請問議程設置理論在網路傳播中是怎麼體現的

網安大隊的存在就是很好的體現;包括敏感字的xx化等

⑽ 談談你對網路議程設置的理解

是網路運行的基本參數

閱讀全文

與網路存在議程設置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分出來的路由器wifi沒網路 瀏覽:848
兩張卡用一個網路怎麼設置不卡 瀏覽:376
公司怎麼推廣網路 瀏覽:156
網路安全宣傳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94
網路銀行卡該怎麼辦理 瀏覽:419
網路cat6utp什麼意思 瀏覽:150
網路1302是什麼意思 瀏覽:546
聯想電腦無線網路適配器是哪個 瀏覽:400
廣電千兆網路寬頻一年多少錢 瀏覽:767
計算機網路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嗎 瀏覽:992
傳媒網路信號差怎麼辦 瀏覽:808
2021國家網路安全口號 瀏覽:403
荔波哪裡有網路監控 瀏覽:842
六心網路是哪些公司 瀏覽:28
如何將網路安全落到實處 瀏覽:17
重裝系統後電腦網路無法連接 瀏覽:204
網路工程電腦實踐多嗎 瀏覽:782
電腦網路連接特別卡 瀏覽:195
無線區域網絡認證 瀏覽:518
移動網路故障索賠 瀏覽:32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