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設置 > 電子傳播到網路傳播用了多少年

電子傳播到網路傳播用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7-16 16:11:39

① 1.從語言傳播到網路傳播,人類總共經歷了約十萬年。請仔細觀察書本上的傳媒發展年代尺,你發現了什麼

語言傳播的方式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大約6000年前,隨著科技的進步,傳媒 不斷發展,文化傳播的現代變得多種多 樣。

② 新聞傳播媒介發展的六個階段

1、以口耳、體態為媒介的個體的物質性的單一傳播。遠古時代,人類從靈長目到早期猿人的進化過程中,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生產工具也只有一些簡單的石器,正在向猿人進化的人類祖先每天都處於抵禦野獸、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中,他們要為生存而奔波、戰斗。為此,他們群居生活,並隨時需要互相進行溝通,交流信息。而由於當時人類大腦還無法進行復雜的思維,喉、舌、唇等也還不具備發出人語的功能,於是出於遺傳、本能及生存的需要,他們只好運用彼此可以理解的尖叫、呼喊及手勢、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種原始的個體間傳播代表了人類特定時期傳播需要,信息傳播處於一種接近於物質性和動物性的本能傳播階段,傳播也屬於人類生存的本能需要。

2 、以語言為媒介的群體性傳播。在距今4萬前左右,人類語言基本形成。帶有人類思維色彩的主觀傳播行為開始產生並逐步發展。人類傳播開始從簡單的口耳、體態向以語言為傳播媒介的群體性傳播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記憶、傳遞、接受和理解信息,也就可以准確地表達要傳播的內容。任何個體也就可以向集團群體傳播信息。而氏族公社的產生和發展使人類社會性的群體性傳播開始盛行。這一時期,信息傳播的內容得到了拓展。人類的生活、生產經驗、習俗文化等也可以傳遞給後代。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把四季變化規律、種植農作物經驗等信息也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從而成為這一時代的典型的新聞信息產品。

3、以文字為媒介的面向大眾傳播時期。大約5000年前,在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中國的一些地方開始產生圖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在古埃及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國殷商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最初的文字刻在竹簡、獸骨、青銅器、或布、帛上。但文字載體的笨重、昂貴限制了文字的傳播。公元105年,我國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使文字傳播速度和廣度得到了提升,到唐朝,我國產生了官場手抄報紙——邸報。到公元15世紀中期,德國工匠約翰�6�1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從而人類開始把文字印刷在書籍、刊物、公報上向社會群體傳播,知識與信息也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民眾中傳播開來。同時,信息與知識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報紙的發行,使文字為媒介的新聞信息傳播廣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1609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周報《報道與新聞》,1660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日報《萊比錫新聞》。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當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候,產生了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化"報紙。1833年,《紐約太陽報》在美國紐約街頭低價銷售,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大眾廉價報紙。人類從讀書識字的技術中獲取生活、生產能力和達到娛樂的目的並達到了交流經驗、積累和學習知識的需求。書籍和報紙逐步融入人們的生活,並成為人類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工具,促使以文字為媒介的平面傳播逐步走向繁榮和成熟。但這一時代的社會傳播仍然局限於有文字閱讀能力的群體中。

4、以近代科學技術—初級電子技術為媒介的立體傳播階段。錄音機和照相機、錄像機的產生使人類的聽覺和視角功能得到了保存,並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台和電視台的產生使人類傳播開始進入立體傳播階段。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廣播電台KDKA在美國匹茲堡正式播出。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正式開播,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這一時期,人們可以同時運用聽覺和視覺來接收音畫俱佳的信息,傳播媒介進入立體階段。這些立體傳播媒介,特別是電視這一綜合文字、聲音和畫面的傳播媒介,使得人類接受新聞信息變得更為便捷,也就成為人類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和娛樂的最重要工具。

5、以現代科學技術--數字網路為媒介的大眾傳播時代。1979年,世界上第一座行動電話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手機通信產生。60年代末期,互聯網的前身�0�1�0�1�0�1……美國陸軍網路APRANET——先進網路基礎結構產生,94年4月20日,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現在,當照相機、攝像機和手機結合,當數碼相機和家用數碼攝像機進入平常百姓家中,當電腦網路進入千家萬戶,一直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的大眾終於擁有了記錄和發布新聞事件信息的工具。這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從現場向全世界發出畫面、聲音和文字消息。 新聞事件的現場記錄必須等待專業記者到來,新聞信息紀錄、傳播一直依靠媒體記者的時代宣告結束。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手機的攝影、攝像和接收功能不斷完善。手機開始綜合電視功能、提升攝像質量,成為一個微型的新聞現場直播和音視頻文字接收工具;車載電視將和轎車一起全面普及;電子眼的全面推廣使公共場所的動態事件處於24小時全天候監控中,必要時可隨時進行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和錄像重播。液晶壁掛電視將遍布世界的每一個公共場所。至此,一個社會大眾參與傳播和為社會大眾傳播的大眾時代終於到來。有趣的是,目前時興的手機簡訊和網路交流,正是原始社會人們既做傳播者又做接受者的自然平等的原始狀態在現代社會的高層次的體現。這種傳播以其傳播信息的迅速和信息發布的自由性和平等性而備受社會大眾青睞,博客和bbs留言、網上評論的出現滿足了社會大眾追求新聞信息平等交流的慾望。手機傳播除了收發方便、快捷迅速、互動性強等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傳播和接收新聞信息。而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手機的接收新聞信息的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變得隨時隨地。手機將綜合目前的電腦功能,成為一種新的新聞媒介和完善的新聞信息發送的傳播工具,從而推動大眾傳播走向成熟。這一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和接收學習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人類代與代之間的經驗、知識的傳承開始變得多樣化。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新聞信息的採集、傳播和接收成為社會平等的一種標志。而這也正是這一時代區別於前一時代和以往所有時代的顯著特徵。

6、電子傳播時代。從以上的傳播媒介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直以來,人類的傳播都是由人類自己或者人類藉助科學技術完成的。就是在傳播最發達的大眾傳播時代,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電子設備等科學技術只不過是人類傳播的輔助工具。人類才是新聞信息採集、編輯和發布的主體,也是傳播媒介的主體。但到了電子傳播階段,人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將退居後台,並逐步成為純粹的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作品的享受者。電子傳播時代,電子技術設備成為傳播媒介的主體,新聞信息的採集、編輯、發布將全部由電子機器完成。2007年,兩名匈牙利科學家稱已經找到合適的演算法,將能使電腦的圍棋程序達到圍棋職業棋手的水平。(注1)「新華社電:明年1月,第一部由電腦創作的小說:《真正的愛情》將在俄羅斯與讀者見面」。(注2)這標志著一個人類製造的電子產品全面參與人類文化活動的全新工程已經成功啟動。幾十年、幾百年以後人類製造的智能機器人將全逐步替代人類本身,獨立進行新聞信息的採集,並開始參與新聞信息的編輯和發布,人類就可以專心地享受智能機器人採集、傳播的新聞信息和文化產品。

③ 信息在網路上傳播的過程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路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並加快培養網路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二、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路傳播現象,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路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路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面臨挑戰。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路傳播兼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又突破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局限。
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網路傳播中,受眾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可以主動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種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稱為「控制研究」。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傳媒機構的內部制度對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活動的制約。
對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來說,社會控制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包括對媒體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對媒體的創辦進行審批登記;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分配傳播資源等等。
對於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而言,這種實實在在的社會控制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網路傳播容量的無限性,物質載體的無形性,僅從技術上來看,要想控制網路傳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聯網上都會有成百成千的新網站出現,要想控制住每一個網站對信息的傳播完全是空想。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登記,也無法用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一個網站的資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會控制,對於網路來說,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下,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引,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信息放在何版面(節目)位置刊播、設計多大版面(節目時間)刊播、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可以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網上媒體採用多媒體技術向網上發布信息,不僅發布關於該信息的文本,還能顯示圖像、聲音,供受眾自由選用。在信息的編排上,網上媒體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採取同步傳播外,對大多數信息採取非同步傳播,將各種信息散布在網上,並隨時更新,讓受者去「點播」,使受者可以隨時在網上按自己喜愛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路傳播中,有條件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傳者。在網路傳播中,受眾與新聞傳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由於網路新聞傳播較之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上所具有的種種差異,因而在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領域,以往一些傳統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聞傳播的區域界線。新聞信息一經上網,在空間上立即可以覆蓋全球,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間界線。一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會並存於一個新聞網站中。以往新聞傳媒特別是報刊媒體的刊期界線,在網際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類傳媒信息傳播方式的界線。網路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手段,增強傳播效應,同時,還可以在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料庫。以往報刊、廣播和電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獨有的優勢,在網際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融為一體,加之傳統媒體未曾擁有過的信息傳播優勢,網路新聞媒體已經將這一切化合成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路傳播對傳統的傳播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的傳播理論面臨挑戰,造成社會控制的弱化,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麼是網路傳播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四、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才界定了網路傳播學中的網路傳播定義,它明白無誤地確立了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網路傳播活動。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傳播學亦稱「傳學」,研究人類一切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同人和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對象交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傳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傳播學將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4)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20世紀30年代發韌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立了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對傳播學的研究成果。
網路傳播是一種基於網路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路傳播學是以人類的網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作為人類網路傳播內容的信息,能夠使人類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路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帶來深刻的影響。傳播作為聯系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路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吸收和利用。網路傳播在人類的信息流通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網路傳播學的學科屬性
我們認為,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認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網路傳播學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但是,這改變不了網路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
2.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由此也可以斷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
六、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在網路傳播活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斗爭往往會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得以體現,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活動。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中要運用到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路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研究中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網路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網路傳播過程中要涉及到經濟投入、產出問題,要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路傳播學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路傳播學的研究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垮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刻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介、研究的熱潮,新聞傳播學者亦對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產生的變革性影響給予了充分關注。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到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路用戶已達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年起,國內的報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在網上建立網站。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將互聯網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其網路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調查咨詢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的第一次網路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議。由於當時中國新聞媒體上網者很少,只有人民日報網路版、華聲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作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了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主管給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持召開了』99全國網路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網路版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機構的代表在會議上發言,與會代表從近年來各自的網路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路信息傳播各個領域的看法。
1.國外的研究
國外不少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外形成很大影響,而且這些著作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蒂的《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辜正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蔣顯NFDA1、姜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爾·巴雷特的《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路世代的崛起》(陳曉開、袁世佩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馬丁的《數字化經濟》(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這些譯著雖然並不能被看作是網路傳播學的著作,只能說是相關著作,但是它們打開了國內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國人關注正在來臨的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化生存》一書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
2.國內著作
國內學者近年來,撰寫了多種評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路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緊隨其後出版的是羅伊撰寫的《無網不勝》(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編的《網路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輕學者執筆,共7本著作組成,力圖用中國人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路。作為中國學者為網路時代立言的原創著作,繼續推出的有蕭琛撰寫的《全球網路經濟》(華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陳炎撰寫的《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嚴耕主編的《透視網路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劉吉和金吾倫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網路傳播研究狀況
網路傳播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新聞傳播學者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甚至連研究本身都與網路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資料、網上采訪、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學者和直接從事網路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分為以下方面:探討網路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探討網路傳播與傳統新聞傳媒的關系,探討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與經營,對國外網路傳播法規的評介,對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狀況的調查,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總起來看,對網路傳播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
4.網路傳播學研究前瞻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路傳播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同時,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尤其是互聯網,傳入中國,擴展了網路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網路傳播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籌劃如何培養網路新聞學或網路傳播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激勵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對網路傳播學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預計網路傳播學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

④ 人類傳播發展的六個階段及特點

人類傳播的四個發展階段: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

一.口語傳播時代特徵:

1.是人類傳播時代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口語是人類傳播所使用的第一個媒介;

2.口語傳播時代漫長;

3.口語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

4.局限性:空間距離與時間距離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傳播時代特徵:

1.這個階段從文字發明直到印刷興起;

2.文字媒介的顯著功能:信息在空間中傳之廣遠,在時間上傳之久遠;

3.文字媒介在當時具有壟斷性。

三.印刷傳播時代特徵:

1.始於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續到廣播的出現;

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術和印刷品;

3.文字信息的批量復製成為可能;

4.與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明同步;

5.在這一階段,新聞事業興起。

四.電子傳播時代特徵:

1.電子媒介既包括個人性的媒介如電話、電報,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廣播、電視,傳播學中指的是後者;

2.電子媒介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

3.電子媒介時代經歷了三次飛躍:廣播,電視,網路,三次飛躍全面加速社會信息系統的運。

⑤ 五次傳播革命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人類傳播經歷了五次革命:語言傳播革命、文字傳播革命、印刷傳播革命、電子傳播革命、網路傳播革命。
1人類傳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狀態發展
2傳播符號,傳播蒞臨 傳播科技呈疊加狀態發展
3各種傳播手段呈整合性狀態發展
4信息和知識的增加和積累呈金字塔狀態發展

每一次信息傳播革命都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第一次信息傳播革命是語言傳播的誕生:提高了人類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與效率。第二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文字傳播的誕生:使得人類的信息傳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得以廣泛流傳和長期保存。第三次信息傳播革命是印刷傳播的誕生。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品大眾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模擬式電子傳播的誕生。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並迅速普及,使得人類信息傳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圍空前廣泛,內容空前豐富,復制擴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強。人類進入以模擬式電子傳播為代表的大眾傳播時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傳播革命,即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第五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數字式電子傳播的誕生。進入90年代以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不僅征服了文字數字化的難題,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復雜的聲音世界。如今,表現和記錄人類物資和精神世界的數字、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過去相互之間界限分明的各種信息傳播方式,都可以用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來作數字化處理,從而可以渾然一體,相互轉換了。報紙、廣播、電視和書籍、雜志、電影等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在形式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或消失;互動式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的相互關系正面臨巨大的變化。人類進入了真正的信息時代。

⑥ 傳播史的傳播發展經過

語言的產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傳播的開端。從語言產生到信息社會,人類傳播本身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傳播是通過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來進行的。根據媒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可以把迄今為止的人類傳播活動區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口語傳播時代;
(2)文字轉播時代;
(3)印刷轉播時代;
(4)電子轉播時代。
不過,這個歷史進程並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過程,是一個依次疊加的進程。 口語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從人類擺脫「與狼共舞」的野蠻狀態、組成原始社會開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現。
口語的產生無疑大大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展的進程,口語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靈活的傳播手段,但是,作為音聲符號的口語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一,口語是靠人體的發聲功能傳遞信息的,由於人體能量的限制,口語只能在很近的距離內傳遞和交流。
第二,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事物,記錄性較差,口語信息的保存和積累只能依賴於人腦的記憶力。
因此,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巨大限制,在沒有諸如電話等口語媒介的情況下,它只能適用於較小規模的近距離社會群體或部落內的信息傳播。 文字是人類傳播發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說語言的產生使人類徹底擺脫了動物狀態,那麼文字的出現就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更高的文明發展階段。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它能夠把信息長久保存下來,使人類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儲存不再單純地依賴人類的有限記憶力;
第二,文字能夠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人類的交流和社會活動的空間;第三,文字的出現使人類文化的傳承不再依賴容易變形的神話或傳說,而有了確切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
一句話,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兩個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 文字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它的產生也大大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的進程。 印刷時代的到來是建立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的基礎之上的,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廣泛流傳到東南亞和西方各國,為推動世界文明和人類傳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人類已經掌握了復制文字信息的技術原理,有了對信息進行批量生產的觀念。但是在中國,由於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中國的印刷事業長期停滯在小作坊手工作業和人力勞動的水平上。
直到15世紀40年代,德國工匠古登堡在中國活字印刷和油墨技術的基礎上創造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並把造酒用的壓榨機改裝成印刷機,才使文字信息的機械化生產和大量復製成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術標志著印刷時代的新紀元。在20世紀末,印刷媒介已經高度普及,書籍報紙、雜志等出版物作為人們每天獲得信息、知識、娛樂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激光排版、電腦編輯、網路傳輸等新傳播技術在印刷出版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印刷出版業正在面臨一場新的革命。 電子傳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實現了信息的遠距離快速傳輸。電子媒介為人類傳播帶來的變革並不僅僅是空間距離和速度的突破。從人類社會信息系統的發展角度來看,電子媒介還在另外兩個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這兩個體外化信息系統的形成,使人類文化的傳承內容更加豐富,感覺更加直觀,依據更加可靠。
一句話,它們使人類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了新的飛躍。不僅如此,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推動了計算機的誕生,「電腦」開始執行人腦的部分功能。電腦兼有信息處理、記憶和傳輸功能,就信息處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記憶也比人腦更加牢靠。電腦的出現,意味著人腦這一信息處理中樞也開始了體外化的進程。 電子傳播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

閱讀全文

與電子傳播到網路傳播用了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盒子上的密碼忘記了怎麼辦 瀏覽:147
把網路信號發射到車載 瀏覽:957
華為手機怎樣刪除網路鄰居 瀏覽:376
一個網路介面接兩台電腦怎麼配置 瀏覽:130
蘋果手機重置移動網路 瀏覽:687
zte網路密碼是什麼 瀏覽:183
網路音樂和電視哪個更好 瀏覽:33
如何解決全樓無線網路 瀏覽:281
認知無線電感測器網路 瀏覽:903
如何論維護網路安全 瀏覽:339
外地如何連接網路 瀏覽:78
如何只用3g網路 瀏覽:783
三層別墅無線wifi網路方法 瀏覽:212
網路密碼中間的是什麼 瀏覽:624
網路貸款年化率多少是合法的 瀏覽:479
檢查網吧網路安全告知書 瀏覽:433
360網路附近wifi視頻 瀏覽:402
計算機網路蔡皖東第三版習題答案 瀏覽:516
手機網路怎麼共享給其它手機 瀏覽:582
wifi是免費網路嗎 瀏覽:77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