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台200萬像素網路攝像機同時上傳需要多少帶寬或網速
130萬像素的網路攝像機,其傳輸帶寬大約需要1Mbps的帶寬。
為了了解的碼率、幀率、解析度,我們先來看看編碼的基本原理:圖像數據有極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有大量的冗餘信息。其中冗餘信息可分為空域冗餘信息和時域冗餘信息。壓縮技術就是將數據中的冗餘信息去掉(去除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壓縮技術包含幀內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幀間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和熵編碼壓縮技術。文件一般涉及到三個參數:幀率、解析度和碼率。
幀率:每秒顯示的圖片數。影響畫面流暢度,與畫面流暢度成正比:幀率越大,畫面越流暢;幀率越小,畫面越有跳動感。由於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幀率高於16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此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並且當幀速達到一定數值後,再增長的話,人眼也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
解析度:(矩形)圖片的長度和寬度,即圖片的尺寸
碼率:把每秒顯示的圖片進行壓縮後的數據量。影響體積,與體積成正比:碼率越大,體積越大;碼率越小,體積越小。 (體積=碼率×時間)
幀率×解析度=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單位應該是若干個位元組)
壓縮比=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碼率 (對於同一個源並採用同一種編碼演算法,則:壓縮比越高,畫面質量越差。)
所謂「清晰」,是指畫面十分細膩,沒有馬賽克。並不是解析度越高圖像就越清晰。
簡單說:
在碼率一定的情況下,解析度與清晰度成反比關系:解析度越高,圖像越不清晰,解析度越低,圖像越清晰。
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碼率與清晰度成正比關系,碼率越高,圖像越清晰;碼率越低,圖像越不清晰。
但是,事實情況卻不是這么簡單。可以這么說:
在碼率一定的情況下,解析度在一定范圍內取值都將是清晰的;同樣地,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碼率在一定范圍內取值都將是清晰的。
在壓縮的過程中, I幀是幀內圖像數據壓縮,是獨立幀。而P幀則是參考I幀進行幀間圖像數據壓縮,不是獨立幀。在壓縮後的中絕大多數都是P幀,故質量主要由P幀表現出來。由於P幀不是獨立幀,而只是保存了與鄰近的I幀的差值,故實際上並不存在解析度的概念,應該看成一個二進制差值序列。而該二進制序列在使用熵編碼壓縮技術時會使用量化參數進行有損壓縮,的質量直接由量化參數決定,而量化參數會直接影響到壓縮比和碼率。
質量可以通過主觀和客觀方式來表現,主觀方式就是通常人們提到的清晰度,而客觀參數則是量化參數或者壓縮比或者碼率。在源一樣,壓縮演算法也一樣的前提下比較,量化參數,壓縮比和碼率之間是有直接的比例關系的。
解析度的變化又稱為重新采樣。由高解析度變成低解析度稱為下采樣,由於采樣前數據充足,只需要盡量保留更多的信息量,一般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結果。而由低解析度變成高解析度稱為上采樣,由於需要插值等方法來補充(猜測)缺少的像素點,故必然會帶有失真,這就是一種質量(清晰度)的損失。
壓縮前數據量(體積)=解析度×幀率
130萬像素經過壓縮以後,壓縮率去處系統開銷以後,一般在30倍以上,所以:
*25(幀)/1024/30(壓縮率)=1057Kbps
Ⅱ 每分鍾上傳2400張512K的圖片,迸發時需要多大的帶寬
1個G的話還不足夠。
Ⅲ 通過互聯網傳輸視頻監控圖像帶寬多少就不卡 ,上行多少KB下行多少KB
建議你用硬 盤錄像機 它用的是下行帶寬
而視頻伺服器用的是上行帶寬
2M 的ADSL 的上行只有512K 下行最高可達 4-6M 傳 8路視頻都沒問題
不過最好在同一個網內
Ⅳ 圖片伺服器流量每天100G,請問要多少帶寬呢
不夠的,算給你看下:
10M帶寬就是差不多1M每秒,一分鍾60秒,一小時60分鍾,一小時就是3600M大概3.6G
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下載 3.6*24 也大概只到86.4G
你的客戶不可能24小時把你的帶寬跑滿,理論上說10M是不夠的
Ⅳ 五個1080p的監控攝像頭要聯網,帶寬多少比較合適
一個1080P第三遠程碼流128K,剛好佔用1M上行帶寬。民用級電信光纖最大上行就是1M,不管你裝2M還是100M上行都只有1M。如果是企業級光纖的話10M足夠第三碼流了。當然如果要求全碼流的話就要250M以上的光纖。
Ⅵ 百萬高清網路攝像機實時看需要多大帶寬
百萬高清一般是指720P以上的網路攝像機,720P的標准帶寬是8M,15幀時4M,2M以下會出現馬賽克和延時過大等情況。因此,傳輸百萬高清,至少需要2M以上的帶寬。
Ⅶ 上傳速度波動很大,在50KB/秒---1000KB/秒之間,正常值應該是多少
最大(極限)上傳速度=上行帶寬/8
例如上行的網路帶寬為100Mbps,那麼最大(極限)上傳速度就是12.5MB(兆位元組)/s(秒)
一般來講,最大(極限)上傳速度是達不到的。
ADSL上網方式上行與下行帶寬是不對稱的,一般下行帶寬比較高,上行帶寬比較低。
100--300KB已經很不錯了。也許是360雲盤的秒傳功能,才讓1G的圖片很快上傳了一半。
Ⅷ 網路攝像機所需要的網路帶寬怎麼算
設備端主要是將監控視頻上傳,所以需要足夠的上傳。請以下面的公式進行計算並參考計算結果來判斷帶寬是否夠用:如果連接的設備是網路攝像機,一般是連接網路攝像機的第二碼流或者是第三碼流,假設該碼流的碼流為512kbps,則512kbps/8=64KB/S,即需要64KB/S的下載帶寬,如果需要連接的設備為網路硬碟錄像機,則還需要64KB/S乘以對應的路數;如果寬頻的帶寬是4M的話,那麼4096kbps/8/64KB/S≈8,即在4M帶寬且網路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可以最多遠程連接8路碼率為512kbps的視頻源。客戶端主要下載監控視頻進行觀看,所以需要足夠的下載帶寬。
為達到最佳的視頻效果建議1路高清監控所佔用的帶寬不應低於3Mbps,詳情見圖表:
Ⅸ 130萬像素網路攝像機傳輸時需要多大的帶寬怎麼計算的
130萬像素的網路攝像機,其傳輸帶寬大約需要1Mbps的帶寬。
為了了解視頻的碼率、幀率、解析度,我們先來看看視頻編碼的基本原理:視頻圖像數據有極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有大量的冗餘信息。其中冗餘信息可分為空域冗餘信息和時域冗餘信息。壓縮技術就是將數據中的冗餘信息去掉(去除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壓縮技術包含幀內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幀間圖像數據壓縮技術和熵編碼壓縮技術。視頻文件一般涉及到三個參數:幀率、解析度和碼率。
幀率:每秒顯示的圖片數。影響畫面流暢度,與畫面流暢度成正比:幀率越大,畫面越流暢;幀率越小,畫面越有跳動感。由於人類眼睛的特殊生理結構,如果所看畫面之幀率高於16的時候,就會認為是連貫的,此現象稱之為視覺暫留。並且當幀速達到一定數值後,再增長的話,人眼也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
解析度:(矩形)圖片的長度和寬度,即圖片的尺寸
碼率:把每秒顯示的圖片進行壓縮後的數據量。影響體積,與體積成正比:碼率越大,體積越大;碼率越小,體積越小。 (體積=碼率×時間)
幀率×解析度=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單位應該是若干個位元組)
壓縮比=壓縮前的每秒數據量/碼率 (對於同一個視頻源並採用同一種視頻編碼演算法,則:壓縮比越高,畫面質量越差。)
所謂「清晰」,是指畫面十分細膩,沒有馬賽克。並不是解析度越高圖像就越清晰。
簡單說:
在碼率一定的情況下,解析度與清晰度成反比關系:解析度越高,圖像越不清晰,解析度越低,圖像越清晰。
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碼率與清晰度成正比關系,碼率越高,圖像越清晰;碼率越低,圖像越不清晰。
但是,事實情況卻不是這么簡單。可以這么說:
在碼率一定的情況下,解析度在一定范圍內取值都將是清晰的;同樣地,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碼率在一定范圍內取值都將是清晰的。
在視頻壓縮的過程中, I幀是幀內圖像數據壓縮,是獨立幀。而P幀則是參考I幀進行幀間圖像數據壓縮,不是獨立幀。在壓縮後的視頻中絕大多數都是P幀,故視頻質量主要由P幀表現出來。由於P幀不是獨立幀,而只是保存了與鄰近的I幀的差值,故實際上並不存在解析度的概念,應該看成一個二進制差值序列。而該二進制序列在使用熵編碼壓縮技術時會使用量化參數進行有損壓縮,視頻的質量直接由量化參數決定,而量化參數會直接影響到壓縮比和碼率。
視頻質量可以通過主觀和客觀方式來表現,主觀方式就是通常人們提到的視頻清晰度,而客觀參數則是量化參數或者壓縮比或者碼率。在視頻源一樣,壓縮演算法也一樣的前提下比較,量化參數,壓縮比和碼率之間是有直接的比例關系的。
解析度的變化又稱為重新采樣。由高解析度變成低解析度稱為下采樣,由於采樣前數據充足,只需要盡量保留更多的信息量,一般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結果。而由低解析度變成高解析度稱為上采樣,由於需要插值等方法來補充(猜測)缺少的像素點,故必然會帶有失真,這就是一種視頻質量(清晰度)的損失。
壓縮前數據量(體積)=解析度×幀率
130萬像素經過壓縮以後,壓縮率去處系統開銷以後,一般在30倍以上,所以:
1300000*25(幀)/1024/30(壓縮率)=1057K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