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反駁網路詩人疏遠

如何反駁網路詩人疏遠

發布時間:2025-04-14 15:58:00

㈠ "網路使人與人之間距離更疏遠」反方如何辯論

敵方辯友你好,雖然網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人與人交往的渠道,但是網路拉近的是與虛幻的距離,你在網路中所交往的畢竟都是虛擬的,不真實的。久而久之就疏遠了我們身邊的人反而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的並不是人與人的關系,而是你和電腦的關系!

從世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到今天的信息爆炸時代,互聯網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由光纖和發射台織就的龐大的信息之網遍布全球,將每一個角落連接在一起。現在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和身處任何一個地方的人交流溝通,這一點大大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這種網路的通信手段,使我們人與人的關系更為親近。以前人們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們可以有網千里來相會,分隔異地的朋友依舊可以關心彼此,分享快樂。友誼不會因地域隔離而淡漠。進在家鄉的家人也可以通過網路噓寒問暖,感受家的溫馨;從前即使是小國寡民,人們也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今人們卻是千里姻緣一網牽。這些都無可辯駁地說明網路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它使世界變得沒有了「國界。

但是從網友來說,本身我們是不認識的,通過網路於是我們彼此進行交流,進行溝通,但這裡面有多少話是真實的,有多少人可以信賴,又有多少是抱著單純交友的目的來到這里的,對於我們無法把握的事情,又有多少餘地允許我們付出真情,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你根本不曉得,和你溝通的人離的有多遠,也許都不在一個國家,再從內來講,一個自己都無法放心投入的人,是真的拉近距離了嗎。

網路的確有好的一面,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存在的矛盾,要是他一清二白,國家為什麼實行實名上網?為什麼查處網吧?為什麼不允許網吧通宵營業? 我方的觀點是網路使人疏遠。剛才對方辯友洋洋灑灑,無非兩個意思。第一無非是通過種種例子向大家展示網路的出現使人們的交流如何方便如何快捷。而因為這種快捷,網路就使人們的關系更親近了。若是按照對方觀點,我們何須回家為父母洗洗筷子刷刷碗,這樣多麻煩,只需要和爸媽上網開開視頻聊聊語言就可以了。第二,現實中的地域限制時空限制使人們的交流出現困難。網路的出現使人們的時空距離變得更加接近,但是這一點更加荒繆。首先對方辯友理解什麼事網路世界嗎?網路是指在虛擬的第三空間重現建造一個新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的距離並不會因為交流的機會增加而變的接近。若是按照對方的理論觀點。那麼有了網路,大家何必離婚呢,在一起開個視頻聊聊天,一段婚姻就可以挽救了。

大家何必勸阻自殺者,和他發幾個QQ消息說不定他選擇的是以身相許。而不是自殺,有了網路法國也不會打利比亞,美國也不會阿富汗死掐。奧巴馬和本拉登多多聊上幾句QQ說不定能成為親哥倆。在按照對方觀點那麼在網路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就會因為地域限制,因為時空限制就無法親近。我想無論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又或者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聽到你們的觀點肯定都不敢苟同。因為他們的故事就親自證明了,現實世界的地域限制時空限制不會阻礙人們的關系。我想對方辯友應該是沒有理解什麼是親近,什麼是疏遠。我來為對方辯友解釋一下。親近是指信任接近,而疏遠是指關系、感情不親近,冷淡。很顯然這兩個詞語實在形容人的情感距離而非時空距離。從對方一辯發言來看,對方辯友不但不理解網路的意思,甚至還不理解親近和疏遠的意思。既然什麼都不明白又如何去論證網路使人親近,又如何辯駁網路使人疏遠呢? 而按照我方觀點,網路的出現只是人類的一個發明,並不能促進人們親近。相反由於他的訊息的高度虛假和情感的極度缺乏使網路可信化越來越低。借用詩人的話來做個交待「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樣擁擠,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疏遠一。變態殺人狂可以再網上變為紅顏知己,邪惡犯罪分子也可以再網上變為慈善家。

一個沒有信任,沒有情感的網路世界,所以我方堅持認為,網路使人疏遠。 網路的非現實性、匿名性,導致人們在網上的放縱。網路上的沖突不斷,進入各大論壇,我們看到人們在上面謾罵、詆毀、人身攻擊、宣洩消極情緒,言語粗俗,態度惡劣,連起碼的尊重、理解都沒有了。有不良分子隨意在網上散布不健康思想、不正確的價值,乃至於企圖顛覆意識形態;黑客、網路槍手屢屢犯案。試問人與人間如何親近?又如何更親近?這只能使人更疏遠啊! 網路具有虛擬性、隱蔽性,人可以在網上扮演著不一樣的自我,有些人甚至扮演著與現實截然相反的角色,比如,五尺壯漢可以將自己偽裝成妙齡少女,與其他網民共演愛情悲喜劇;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會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極易出現心理危機,甚至產生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而計算機網路、無線電視網路、電信網路讓宅男宅女們更加不想出門了,微博一下,偷菜一下,在網上尋求解脫與安慰,回到現實卻會產生孤獨感,也即是「網路疏離症」。網路拉近空間的距離,卻讓心離得更遠了。 網路拉近了人們聯系的距離,卻更疏遠了心理的距離。

綜上所述,我方堅決認為網路使人疏遠。

㈡ 手機究竟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精彩辯詞: 謝謝主席!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觀點是「手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距離」即時空距離和心的距離.眾所周知,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要進行交流與聯系.隨著科技的發展及通訊的日益發達,人類已由相對隔絕的狀態變成了一個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手機的出現,為人與人的拉進又添了一種通訊管道.第一,手機集方便、快捷、高效於一身,使人們便於溝通.自古以來,書信飛鴻一直是人們藉以聯系的橋梁,信息傳導十分緩慢不便,造成信息交流的滯後性.進入當今信息時代,人們被捲入激烈的競爭與壓力中,整天奔波於工作無暇串門走親訪友,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通過書信來與親友傳達問候與祝福,更談不上面對面傾訴心聲了,這必然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正如一句古語所言:「交則泰,不交則否」.而手機如精靈般闖進我們的生活,這些憂慮邊迎韌而解了,彈指間便可與親友取得聯系.可謂千里姻緣手機牽!第二,手機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使人們的溝通加深了,辦事容易了.我方並不排除其他交流方式的作用,也不認為它們是非此及彼的關系,它們都是現代社會立體多元化的通訊網路中的成員,是共贏的關系,互為補充的關系.而手機是其中最為普遍的,扮演著不可置否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人們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怪乎人們都說:「地球變小了,成了地球村了.」因此,我方認為「手機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謝謝! 謝謝主席!謝謝對方辯友的精彩辯論! 我方承認,也許從某種角度來說,手機確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人們關系的負面影響,但我們應該用辨證的眼光來分析其中的主導作用.毫無疑問,手機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居於上風,即手機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它的誕生和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包括通訊的便利及時空的「壓縮」.有了它,你再也不必整天為遠隔千里之外的親友而擔心,即使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可在瞬間與他們取得聯系.一位博士曾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注意一個『信』字,要通過時間和各種身體語言來建立這個『信』字.」「常回家看看,幫爸媽洗洗碗,捶捶背」固然是每個父母與兒女的期望,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而手機成為了我們彼此間交流溝通的平台,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互致問候與關心,這樣,「信」非但沒削減,相反更加強了.難道這些不是拉進距離嗎? ——正方一辯: 吳晉媛 謝謝主席! 感謝對方辯友為我們帶來的精彩的辯論!但事實是真如對方所說嗎?手機會擠壓其他的交流方式減少面對面交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身處異地的人即使不用手機交流也會用書信等其他媒介進行交流.阻止他們見面的是時空上的距離不是手機啊!相反手機拉進了心靈上的距離,實在功不可沒阿!對方同學說買手機後只靠打電話發簡訊而不再與朋友見面.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人是有惰性的啊!如果不是手機維系,說不準跟朋友的電話聯系都沒有呢!現在有事打打電話交流思想,難道他還能不感謝手機對你和你朋友關系的幫助嗎?我方認為,手機交流和人面交流並非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絕對矛盾關系,而是一個共贏的關系,互為補充的關系.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人的流動性極大的環境下,什麼事都要面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手機利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徵為交往提供了方便,必然拉進人的距離.我們說人際關系的距離,一是看他的血緣,另外一個是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像父子這種血緣關系是一定的.但是像我們朋友之間,不通過聯系怎麼拉近呢?對方辯友還說手機會導致信任問題,難道說面對面的交流沒有虛假成份的存在嗎?要增加信任,不是得首先提供這樣一個機會嗎?手機正是提供這樣一個交往的空間,交往的機會,使我們更加親近.信任的基礎就是要有交往啊!你都不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就馬上信任,馬上交心,這和平常人的交往經驗是有沖突的.要信任,要深交,首先得有一個這樣的機會,而今天我們完全忽略這個機會去談交往,還有什麼意義呢? 手機是無法傳達感情、肢體語言,對方辯友是不是想告訴我們不用表情、肢體語言就不能交流感情了嗎?人之所以為高等動物是因為我們使用語言文字啊!據我所知動物使用的肢體語言是很豐富的,但他們傳達的感情能跟人相比嗎?謝謝! ——正方二辯:郭蕾 主席、評委,大家好! 在此我將重申我方觀點「手機拉近了人們的距離」.接下來我將從距離和手機兩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我對對方辯友對我方「距離」的錯誤理解,深表遺憾.我方認為:距離,可指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距離,也可指人們情感上的距離.當距離作第一種理解時,手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我想這對大家來說都是顯而易見,並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實.作為人類科技發展的結晶、現代信息社會的必需品,手機大大縮短了人們交流、聯系的時間,結束了過去「鴻雁傳書,魚傳尺素」,信息滯後的時代.這正是手機的方便、快捷,能在第一時間傳達信息的功能使人們從時間上的距離縮短了.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個詞——「地球村」,地球變小了,這雖不能說單單是手機的功勞,但手機在其中確是扮演了不可否認的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另外,手機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距離.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讓我們先從交流入手.大家都知道,結識一個朋友並不代表這個人一定會成為你的好朋友甚至知己,朋友到好朋友甚至到知己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接觸、交流和溝通.在認識的基礎上,只有交流才能使人們之間的關系得到升華,情感距離才能得以拉近.而手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人們的聯系,促進交流、溝通,由此我們不難得出手機拉近人們之間情感距離的結論.說到這,對方辯友可能又要再次重復那個人們利用手機欺騙的例子了,但我們在此不禁要問了,難道在手機出現之前就沒有欺騙這個現象了嗎?這就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手機上,而在人的自身.而且我們還要看到,用手機進行欺騙的情況只屬個別,而用手機聯絡感情、拉近人們之間情感距離才是主流現象. 我要闡述的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手機.對方辯友說手機排擠了其他的交流方式,使人們的交流變得單一化,但我不的陳述一個事實.在春運期間,客流量年年攀升,但在春節期間手機簡訊量和通話量也在年年攀升,由此可見手機的使用並不妨礙人與人之間如面對面、書信等其他方式的交流,它只是對已有的多種交流方式的一種補充而不是代替.並且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人們不可能每時每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在這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手機為我們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人們的聯系,拉近了人們的距離. 此時,我不禁想到宋代詩人陸游和唐婉的一個因信息交流不充分而導致的一個愛情悲劇,請允許我以一首詞來結束我的陳辭: 「釵頭鳳,好悲劇,昔日佳偶緣難續,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到如今,有手機,無限話語傳信息,手機聯系,拉近距離,近,近,近!」 謝謝,大家!

㈢ 舉頭望明月,我是大金剛你1認為同學們胡亂篡改大詩人的做法對嗎,請說明理由。如果李白看到同學們會怎麼說

這是不對的行為,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不能隨意篡改。
當電影電視網路對青少年的課餘生活形成包圍之勢時,我們看到,對於傳統文化、詩詞古語,綜藝在調侃、影視在亂用、廣告在篡改……近日,關於亂改古詩詞現象再次引發關注,有人說,綜藝影視亂改詩詞古語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還有人說,這是在給傳統文化「下毒」。那麼,對於這種「下毒」現象,應該如何看待,又有什麼化解的妙方,不妨來聽聽相關專家的看法。
不能一點不正經
張 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有人說,現在是一個解構的時代,也是一個娛樂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過去正經嚴肅的東西,難免會遭遇玩笑式解構,或者以解構的名義,玩笑化了。中國的古襲皮飢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古人雲:「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從來都是載道性的文化要素。但是,在當今這個解構的時代,也難免遭遇玩笑、戲謔性的解構。
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從主持人和嘉賓口中,脫口而出的古典詩詞,每每是游戲化的,有點像相聲里的《歪批三國》,借諧音、同音字,胡亂堆砌,胡亂引申,以博得大家一笑。有個衛視的一檔拍返知識類競賽節目《中華好詩詞》,幾乎顛覆了這類節目起碼的知識正確性,在說到《孔雀東南飛》時,提出詩歌主人公劉蘭芝幾歲出嫁這樣無聊的問題不說,正確答案更離譜,說17歲正確,居然是因為這首詩是1700多年前問世的,裡面有個17。另一道題,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誰的作品多?說白居易作品多,居然是因為他的名字是三個字,字數就多。
這樣的大賽,搞笑的確是搞笑。但把古典詩詞的知識,也給搞笑掉了。我們承認,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學教育,本身有問題,過於枯燥,過於追求標准答案,並把教學模式化,因而失掉了詩歌本身的美感。這樣的教學,是現在年輕人熱衷解構,尤其是解構古典詩歌詩詞的巨大動力。但是,我們的電視節目和影視劇,一味迎合這樣的傾向,將過去美好精緻的傳統、文化要素,都這樣隨意惡搞。對我們的後代,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一提到「問君能有幾多愁,」後面就接上「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那麼美麗凄婉的李煜詞,會變成什麼?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構時代,都有自己的嬉皮士和憤青。但這樣的解構、這樣的玩笑,僅僅是年輕人的一種反抗。反抗過了,該怎樣生活,還是會怎樣生活。一個民族文化的古典,還是古典,遺產還是遺產,不能連正經媒體,也跟著一起起鬨,以收視率為握櫻目的,胡亂惡搞。忘了媒體還有社會責任,還有教育民族的職責。
張結海(知名心理學者)
最近,周星馳又「搞笑」了一次:香港「高考」中一位考生引用了一句「古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麼分別?」殊不知,這句古語不過是周星馳電影里的台詞。大眾傳媒攪亂學生的學習,這不是頭一回。最典型的,是那些亂改成語的廣告,什麼「咳」不容緩、默默無「蚊」;我還記得,我兒子念小學時,有一段時間老回來跟我背些網上流行的段子:「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尺」,相當起勁!
怎麼辦呢?有些有識之士提議「禁」。大眾傳媒影響力如此之大,真能禁得住嗎?
其實,大眾傳媒「顛倒黑白」的事情不光中國有,國外也有。奧地利邊城薩爾斯堡因為一部《音樂之聲》而廣為人知,《音樂之聲》是美國人拍的,裡面有許多地方並不符合薩爾斯堡的事實,當地人說,只要一穿上民族服裝,就立即有遊客要求他們唱《雪絨花》,令他們十分尷尬,因為遊客都以為這首歌是奧地利的民歌。實際上,《音樂之聲》中所有的歌曲都是美國人創作的。但塞爾斯堡人顯然清醒地意識到這只是甜蜜的煩惱,因為《音樂之聲》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旅遊收入,所以旅遊部門專門開辟「《音樂之聲》之旅」線路,全程播放電影插曲。一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齊聲高唱「mi a name I call myself」,令你能領教大眾傳媒的厲害,也能感受世界一家的溫馨。
另一個例子更有價值,電影《羅馬假日》意外地捧紅了一個「窨井蓋」。電影里有一個「真理之口」的段子,實際上它只是羅馬街道上一個普通的窨井蓋,《羅馬假日》公映之後,全世界無數的遊客都要看看那個「真理之口」。羅馬當局因勢利導,將窨井蓋供奉起來,讓它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個景點。
其實,大眾傳媒的這種搗亂並非完全沒有優點,客觀上它提高了受眾的興趣、擴大了成語、古語、典故的影響力,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羅馬當局的做法,家長、老師趁勢讓孩子比較「飛流直下三千尺」和「口水流了三千尺」的異同,更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多了解李白的其他詩。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更絕的招——用否定達成肯定,你不是亂改成語、古詩嗎?我來一個全國學生改成語古詩大獎賽,看誰改得好、改得妙。背後的心理機制有兩個:第一,你要改,先得學習熟悉原文。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心理學實驗經常用這樣一個方法,讓人造若干句子,但是不能使用「的地得」,結果搞得人家滿腦子的地得,這就是用否定達到肯定的目的。
戲說古文是娛樂還是褻瀆
李 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在玩夠了清宮、歷史名著和穿越後,中國的影視創意界們又把目光轉向了古詩詞。諧音字、多義字成了娛樂大伽們無窮無盡想像力的源泉,造出「糞發塗牆」、「善解人衣」等「知名詞彙」。有人覺得這樣博得一樂也未嘗不可,但也有不少權威聲音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玷污和褻瀆」。
娛樂明星也真難做呀。當他們不夠創新,不夠搞笑,不少人就批評他們姿態太高,不如讓位給草根人士。等他們向草根看齊了,又有人批評說他們應當注重公眾影響。這樣的矛盾不可能兩全。但是批評人士的指責也有一定道理,在電視劇和網路文化開始紅遍大江南北後,年青一代的語文能力確實大不如前了,甚至需要用重新分配高考分數來試圖加以解決。
與其把責任推給娛樂界和媒體,我們不如想想究竟這些歪曲歷史文化的娛樂是為何產生,或者為何年青一代更喜歡惡搞經典而不是去背誦他們的。
國際上,針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能分出兩個陣營。一個以美國為代表,多數人根本叫不出現任或前任總統,熱衷於將一切經典文化解構成薯條炸雞,好讓幼兒園的人也看得懂。在這樣的國家,創新永遠大於一切,一切傳統的都被視為保守勢力。另一個則是類似日本這樣的國家,幾乎人人都能背出一戰之前的年表,卻對部分歷史選擇性遺忘,以保留其本民族特徵為最高理想,甚至不惜犧牲掉客觀辯證的價值觀。
源遠流長的文化給中國文化留下了大筆遺產,這些智慧時不時能被找出來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但從未來的發展上,歷史證明中國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就指望著文化家底過日子,復興需要開放和創新。因此,中國將會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要創新,就意味著要在經典面前無所禁忌,需要社會的巨大包容。要傳承,意味著要將傳統文化真正讀通讀透,能夠授業解惑,需要的是大量長期持續的苦功夫。在西方文化看來,這似乎是矛盾,不可調和,但中國文化卻歷來精通兩者兼顧的技巧,即所謂「陰陽」。
當前,中國新一代的語文問題就像中國足球一樣,不是靠幾個噴子或者大師就能扭轉過來的。基層教練能夠真懂球,娃娃們才能踢好球,以後這項事業才有希望。如果父母、老師的中文還停留在高考水平,那誰能保證孩子能夠突然開竅,奪得「聽寫冠軍」了呢?
一輪江月照古今
五嶽散人(專欄作家)
最近某位看來是對古詩詞比較有研究的人發表了一篇感慨,說的是這些年裡古詩詞不斷被電視劇改編、成語不斷被廣告賦予新意義、小娃子們對於各種古文的惡搞等,憂心忡忡於文化的失落。
老實說,我們經常混網路的把這種話題叫做「月經帖」,大概隔不多久就會有人沖上來發一通類似的感慨,然後被一幫網友用磚頭拍回去。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說各位善於拎著板磚拍人的網友對於文化不尊重,而是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么一個事實:時代確實是變了。
遙想一百多年前的科舉時代,我們那些前輩還是小屁孩的時候就開始受到專門的古體詩詞、文化訓練,而且除了這個他們也沒啥別的好學,那時候別說考上個進士了,就是某位仁兄自從中了秀才就再也沒進步過,估計在詩詞歌賦、韻文駢體上的造詣,都比現在中文系的教授強,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就是那麼個時代。
現在這個時代其實是個消解的時代,那些原本用來安身立命、積聖求賢的學問,早就變成了考試當中不算重要的分數,神聖性的光環一旦消退,也就不怪孩子們拿來做一場另類的「歌以詠志」了。其實我個人相當懷疑,當年的孩子也沒有那麼老實,也會把各種經書變通來讀,同治皇帝當年就曾遮住「君子不器」的「器」字兩個口,變成了「君子不哭」,由此讓自己的老師止住了嚎啕。
我倒是相當能理解現在擔心文明失落的君子們的心情,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不好的兆頭,說明受眾的基礎已經在縮小,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只要聖賢書與古人雲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現在無論是娛樂還是文化都多元發展,京劇都快變成「表演」藝術了,您見過什麼東西成為了牌位之後還能有生命力的?反正我是沒見過。
不過,我倒是想安慰一下這些君子們。我小時候也頗為頑劣,被老媽逼著背了不少唐詩宋詞,基本上屬於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那種。但當我第一次在煙雨中漫遊江南的時候,走入一座古剎之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自然湧上心頭,這是一種文明的密碼,它已經存在於當年我無意背誦的詩詞中。一輪江月照古今,並非是我等離棄了自己的文明,而是沒有找到一個觸發點去點燃那一小段文化的基因。相信我,會有很多人找到的,文明也會因此延續下去。

閱讀全文

與如何反駁網路詩人疏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連接速度數值越大越好嗎 瀏覽:32
計算機網路基本數據交換技術 瀏覽:685
電話手錶移動網路怎麼收費 瀏覽:62
生態果園旅遊網路營銷 瀏覽:718
網路平台怎麼改 瀏覽:77
計算機網路協議三要素是指什麼 瀏覽:575
移動光貓網路速度慢怎麼設置 瀏覽:126
網路apn哪個比較快 瀏覽:434
開通4g網路多少錢 瀏覽:990
tcl電視機如何連接網路看電視 瀏覽:294
怎麼安裝網路撥號程序 瀏覽:560
無網路共享列印機的連接方法 瀏覽:251
本地連接無線網路好用嗎 瀏覽:169
到泰國做網路營銷怎麼樣 瀏覽:997
華為網路助手設置在哪裡 瀏覽:222
蘭州公安局網路安全 瀏覽:924
網路共享耗電太大 瀏覽:614
文庫計算機網路技術 瀏覽:741
mac電腦只能用什麼網路 瀏覽:654
網路分析儀產生的信號 瀏覽:84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