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代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基礎設施按地域或使用性質可以分為農村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涉及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包括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生態環境建設關注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等;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則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城市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直接生產部門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包括住宅區、高檔酒店、能源動力項目、交通運輸項目、環保水利項目、郵電通訊項目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包括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工程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能源供應系統、供水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環保環衛系統和防衛防災安全系統;社會性基礎設施則包括生產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機構。
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是長株潭城市群在「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實踐。該城市群在一體化規劃的引導下,確立了組團式、串珠式發展,基礎設施網狀互聯,共同構建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群,並致力於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出「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設,旨在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現代化交通網路、安全可靠的能源體系、「三網融合」的信息平台、綠色生態體系和完備的湘江防洪設施體系。
基礎設施發展模式是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經濟增長戰略時,安排基礎設施建設與直接生產部門發展順序的過程。主要的代表性理論有羅森斯坦-羅丹主張的「大推進」式的「優先發展論」和赫希曼的「壓力論」。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基礎設施發展模式主要分為超前型、同步型和滯後型三類。超前型是指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於直接生產活動超前一個時期,代表國家如英國;同步型是指基礎設施與生產消費引起的需要相適應,直接生產部門與基礎設施的形成和擴大同步發展,代表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和瑞典;滯後型指基礎設施發展滯後於直接生產部門,代表國家如前蘇聯、東歐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