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政部對網路募捐平台有什麼規定
2017年8月1日,民政部明確提出以下規定:
在平台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台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平台應明確告知用戶及社會公眾,個人求助、網路互助不屬於慈善募捐,真實性由信息提供方負責。
2016年8月30日,民政部、工信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網信辦同時印發了《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管理辦法》,對網路募捐平台作了規定,有效阻止了網路募捐平台亂象的發生。
(1)網路慈善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管理辦法》具體內容如下:
1、第一條為進一步規范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維護捐贈人、受益人和慈善組織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國務院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1號)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2、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公開募捐平台服務,是指廣播、電視、報刊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為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活動或者發布公開募捐信息提供的平台服務。
提供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的廣播、電視、報刊、電信運營商應當符合《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等規定的條件。通過互聯網提供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法由民政部指定,並符合《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的條件。
3、第三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在提供公開募捐平台服務時,應當查驗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和公開募捐資格證書,不得代為接受慈善捐贈財產。
4、第四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向慈善組織提供公開募捐平台服務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在公開募捐信息發布、募捐事項的真實性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
5、第五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發現慈善組織在開展公開募捐時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應當及時向批准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報告。
6、第六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記錄和保存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復印件、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復印件。
網路服務提供者還應當記錄、保存慈善組織在其平台上發布的有關信息。其中,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相關信息的保存期限為自該慈善組織通過其平台最後一次開展公開募捐之日起不少於兩年;募捐記錄等其他信息的保存期限為自公開募捐完成之日起不少於兩年。
7、第七條民政部門發現慈善組織在使用公開募捐平台服務中有違法違規行為,需要要求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協助調查的,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予以配合。
8、第八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停止為慈善組織提供公開募捐信息發布服務的,應當提前在本平台向社會公眾告知。
9、第九條鼓勵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為慈善組織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服務,對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信用情況客觀、公正地進行採集與記錄。
10、第十條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發布求助信息時,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範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信息,真實性由信息發布個人負責。
11、第十一條各級民政部門依法對慈善組織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平台發布公開募捐信息、開展公開募捐的行為實施監督管理。慈善組織有違法違規情形的,由批准其登記的民政部門依法查處。
12、第十二條國務院及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部門、電信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為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提供的平台服務實施監督管理,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
13、第十三條民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與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部門、電信主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共享機制、信用信息披露機制和違法違規行為協查機制,強化協同監管。
14、第十四條本辦法由民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解釋。
『貳』 網路募捐
一、網路慈善的新紀元與現實困境
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網路募捐作為「互聯網+慈善」的創新形式,如雨後春筍般嶄露頭角。它的低門檻、快速傳播和強大的影響力,無疑拓寬了慈善的路徑,讓求助者在瞬息間感受到愛與關懷。然而,虛擬世界的復雜性也帶來了一些挑戰,真實性難以核實的募捐信息和頻頻曝光的詐捐、騙捐事件,對慈善公信力構成了沖擊。
二、詐捐事件頻發的症結
網路募捐的無序性是問題的核心。各種社交媒體、論壇和游戲平台,使得真假難辨,公眾往往難以分辨募捐的真偽。此外,點對點的捐助模式缺乏中間審核環節,善款的使用和余額管理透明度不高,甚至出現了濫用善款的嚴重情況,引發了社會質疑。
三、重塑網路慈善的解決方案
為確保網路慈善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從法律層面入手。制定明確的網路慈善法規,規范募捐行為,讓網路募捐場所更有序、高效且有力。對參與者設定資格要求,確保募捐主體合法,明確其行為性質。
公開透明是關鍵。無論是募捐者還是受助者,都應公開善款使用記錄,接受公眾和相關部門的監督,以重建信任。同時,對於網路募捐平台,應實施資質認證,統一捐款入口,確保資金安全。政府角色也需強化,通過自建或資助公益組織,推動正規網路募捐平台的建設,提高公益行動的效率。
網路募捐是一把雙刃劍,既展示了慈善的力量,也揭示了管理的挑戰。只有通過制度的完善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在這片廣闊的網路空間中,讓愛心流淌,讓信任重生。
『叄』 公益眾籌誰來監管 眾籌遇騙捐網路平台要負責任嗎
需要負一定的法律責任。
《慈善法》對網路公益募捐等行為進行了規范。「該法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發布募捐信息,並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黃華鴻說,出台後的慈善法將更好地保障捐贈人和受助者的利益。
同時,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開展公開募捐,或者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騙捐、誘捐,按照《慈善法》規定,將由民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停止募捐活動;對違法募集的財產責令退還捐贈人;難以退還的,由民政部門予以收繳,轉給其他慈善組織用於慈善目的;對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