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新開通一共那幾個地鐵號線
當前已經開通的地鐵線路有1號線、2號線、3號線和9號線。1號線從河西區的小海地和雙林延伸至北辰區的劉園,這條線路覆蓋了天津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區域。2號線雖然已經部分開通,但目前只連接了天津站和東南角之間的部分站點,其中建國道站暫時未投入使用,因此全線尚未貫通。未來計劃將2號線進一步延伸至天津濱海機場,使交通網路更加完善。
3號線則從華苑產業園區的高新區出發,直達北辰區的小淀,這條線路還規劃繼續延伸至天津南站,進一步優化南部地區的交通網路。
9號線通常被稱為津濱輕軌九號線,它連接了天津站和塘沽的東海路,是連接天津市區與濱海新區的重要通道。
除此之外,還有4至8號線正在建設或規劃中。其中4號線計劃從南開區到北辰區,5號線則從西青區延伸至紅橋區,6號線則規劃覆蓋南開區和河北區,7號線則連接東麗區和北辰區,8號線則從河西區延伸至東麗區,這些線路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天津的地鐵網路,提升市民的出行效率。
隨著這些線路的逐步開通,天津的地鐵網路將更加完善,不僅能夠滿足市民日常出行的需求,還能進一步推動城市的發展與規劃。
㈡ 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的總體規劃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
一、城市性質、職能及發展戰略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簡稱《規劃》,明確了天津的城市性質:作為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天津的城市職能包括:
1. 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利用天津的濱海天然優勢、特殊的水陸交通樞紐地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力量,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為主,建設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
2. 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服務中心。構建海陸空一體化的交通網路,成為連通國際和區域的客貨運綜合交通樞紐。
3.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保持和發揚天津傳統的津派文化,強化以近代史跡為主要特點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的地位。
4. 生態環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利用天津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建立生態型城市,增強城市自然環境的優美度和人工環境的舒適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
天津的城市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技術先進、製造業發達、服務水平一流、綜合競爭力強、對外開放度高、創業環境優越的北方經濟中心;適應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對外聯系便捷、信息網路高效、輻射能力強的國際港口城市;資源利用高效、安全體系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態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代史跡特色突出、社會和諧、教育文化科技發達的文化名城。
二、城市規模
隨著天津城市性質和職能的確定,天津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對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為嚴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規模,保障天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綜合分析和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對人口和用地規模進行合理布局,為實施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
人口規模是確定城市用地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基本依據,科學合理地預測人口規模是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發揮城市規劃控製作用的前提條件。《總體規劃》按照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的原則,通過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人口快速增長。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萬人,城鎮人口121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90%。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的城鎮人口規模為630萬人。
《總體規劃》嚴格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按照確定的城市發展目標,在利用天津現有的鹽鹼荒地資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性質、人口規模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需要,特別是濱海新區的發展需要,提出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徹底改變單純依賴增加用地規模解決城市發展的傳統模式。到2010年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250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的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為92平方米;新城人均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其它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三、濱海新區規劃
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在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提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實施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有利於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因此,科學規劃濱海新區的發展建設,是本次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重點。
濱海新區包括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陸域總面積約為227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科技人才密集,產業基礎雄厚,交通通訊便捷,綜合優勢明顯,在我市城市發展過程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基礎。
《總體規劃》將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共同作為城市主要發展地區,分工協作,各有側重,共同承擔城市的綜合職能。中心城區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貿服務中心,是濱海新區的依託,是反映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綜合性服務職能。中心城區以提高城市要素的承載能力為主,為全市和新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保障。
《總體規劃》確定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是: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規劃到2020年,濱海新區常住人口規模為300萬人,城鎮人口規模為290萬人,城鎮建設用地規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濱海新區核心區規劃面積270平方公里,城鎮建設用地面積166平方公里。
四、中心城區規劃
中心城區是指外環線綠化帶以內的地區,現有人口420萬人,面積371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河東區、河北區、紅橋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的部分行政區域,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貿服務中心,是反映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綜合性服務職能。
中心城區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公共設施,是全市人口和城鎮建設最密集的地區,也是發揮對環渤海地域城市輻射功能的主要地區。中心城區是濱海新區的依託,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關系是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互相補充,共同承擔城市的綜合職能。
《總體規劃》確定,中心城區要按照「滿足健康、有序的快速城鎮化對空間發展需求;適應當前產業調整與未來發展;提高環境質量與景觀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交通網路,構建高效率交通體系;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載體能力與服務水平;優化布局,適當控制建設規模和土地開發強度;調整用地結構,注重均衡發展」的原則,以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鞏固提高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成果、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改善就業、住房、出行狀況,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為目標,以內涵挖潛為主,通過調整優化,實施舊城有機更新,疏解人口和交通壓力,嚴格控制城市規模。
繼續實施海河綜合開發改造。通過海河兩岸的綜合開發改造,帶動城市功能調整和布局完善,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弘揚城市文化;創建現代城市濱水景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整體形象,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吸引力和輻射力。
加快城市住宅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繼續實施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加快經濟適用房和社會保障房的建設,提高人均住房面積;完善現有居住區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質量。
優化公共設施布局。整合各項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完善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布局,提升中心城區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加強社會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防災減災、突發事件應急系統,完善信息、指揮體系和醫療救護網路,提高災時應變能力和服務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調整工業、倉儲用地布局。結合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建設,繼續實施工業戰略東移;調整中心城區工業、倉儲用地比例,在保留的工業區和工業街坊內適度發展都市型工業。
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加快快速路和軌道交通系統建設,改造交通難點地區;優先發展快速公交系統,加強停車場(庫)配套建設,完成鐵路客運樞紐的改造擴建,創建完善、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環境。
加強環境建設。通過專項工程,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改造完善市級公共綠地,重點建設主幹道、快速路兩側綠化帶和社區級綠地,形成「點、線、面」結合的三級綠化體系。
加快「城中村」改造。採取多種措施,改善就業與居住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提升城市整體環境水平。
到2020年,中心城區規劃面積37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