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更好的發揮網路新聞和網路輿論的作用
內容摘要 :新聞輿論監督是廣播電視媒體對社會環境進行監測、發揮社會雷達作用的基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輿論監督不只是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曝光改進我們的工作,促進我們的工作。因此,要通過新聞媒體這一特殊形式,大力實施有效的輿論監督,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關 鍵 詞 :新聞媒體 輿論監督 黨和政府
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一種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輿論監督,黨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都明確提出重視和發揮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名揚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黨的十七大報告也再次使用了「輿論監督」的概念,要求:「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失效。」而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就是輿論監督,那麼,在當前形勢下,作為縣級廣播電視機構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見,如何提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實踐課題。
一、輿論監督的概念
一般而言,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藝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從廣義上看,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民主的必要環節,實行輿論監督是一個制度化進程。輿論監督制度應保證社會輿論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轉化為行動措施。
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公民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新聞輿論監督源於輿論學和大眾傳播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督。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國家健全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二、為什麼要輿論監督
1、這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幹、敢冒險,勇於創新,就是要打破禁區,就是要不斷地發現問題,揭露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保障。隨著解放思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解放,越來越開放,人們思維的觸角會越來越延伸,必然會無處不到,全面監督政府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向前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網路的發展,電腦的普及,信息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便利,政府也會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信息公開條例》的貫徹實施,政府將逐漸成為陽光政府,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2、這是黨中央的要求。輿論監督是我們黨反腐倡廉,及時糾正工作失誤的一面鏡子,熱情支持各級媒體輿論監督是黨中央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頒布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增強接受輿論監督的自覺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要求,加強人民群眾、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新聞輿論等監督。
3、這是廣大群眾的需求。廣大群眾請求政府解決問題,或者揭露腐敗現象,經常採用越級上訪的方式,但由於群眾的訴求越來越多,越級信訪這一渠道顯得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況且,對於越級信訪問題,上級政府的信訪部門一般退回原單位處理。這樣,群眾常常不滿意,轉為向新聞媒體投訴,請求新聞媒體呼籲的越來越多了。一旦新聞媒體為之呼籲,就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會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會引起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這樣,問題往往會得到很快解決。
4、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輿論監督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5、這是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眾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的渠道很多,但通過新聞媒介進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聞媒介通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監督,就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實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吸引廣大群眾參政議政,促進黨和政府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促使很多社會問題的及時解決,排除影響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不利因素,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三、新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因此,近年來我局為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相繼開辦了一批輿論監督性欄目。如電台開辦的《行風熱線》欄目,電視台先後開辦的《社會縱橫》、《民生直通車》等欄目,以「三貼近」為宗旨,上為政府解憂,下為百姓解難,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輿論監督的重要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一)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擺正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的關系。
新聞輿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的根本保證,更是正確實施輿論監督的關鍵所在。正面報道為主與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是強加給新聞媒體的一種限制,而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是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的客觀要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深刻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有理由去理直氣壯地報道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新變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消極腐敗現象,就沒有理由放棄輿論監督的武器。事實上,開展正確的輿論監督,對於改進黨和政府工作,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凈化黨風和社會風氣,都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認為,輿論監督受輿論導向的約束,會妨礙輿論監督的開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聞輿論監督是建立在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之上的輿論監督,是為輿論導向服務的。因此,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兩者不能分開,不能獨立,而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輿論導向為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輿論監督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開展,所以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排斥正當的新聞輿論監督。
(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堅持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之道在於求真,輿論監督必須完全真實,這是輿論監督的基礎。只有首先被受眾認為是真實的,才談得上輿論監督。若受眾認為是假的,他不看、不聽、不談,輿論監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
一是要微觀真實。即具體事實必須完全真實、准確,事實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確無誤,事實中人們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實可信,不能合理想像。要提倡現場采訪,作為記者,當一事件發生後,應迅速奔赴事件發生現場,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避免事後采訪時,被監督者從自己的好惡、利害出發,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實、或合理想像,使事實真相難以辨別的困難。
二是要本質真實,即要揭示事實的本質。一般來說,把握微觀真實較容易,而把握本質真實困難得多。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能力。監督的事實,從本質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據,真實確鑿,無論是人名、職務、單位名稱,還是數字、情節,都要一一核實,防止「偏聽則暗」。
三是要客觀公正。判斷是非、評價事物要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律為標准,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對有爭議的問題要全面、辯證地觀察和分析,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堅持以理服人。對輿論監督涉及的問題,要深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確保報道內容准確無誤。
(三)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注意方式與方法。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實施輿論監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輿論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盡量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把握好時機。要緊緊圍繞每個時期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確開展新聞輿論監督。
——幫忙不要添亂。新聞輿論監督,不僅要按新聞規律辦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哪些可以報,哪些不可以報,在什麼時候報適宜,報幾次可達到目的,報了之後會引起什麼樣反響等,都要在選題立項實施前考慮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務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聞宣傳紀律。
——要做到「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二是有利於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三是有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於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 四)開展新聞輿論監督,隊伍素質是最基礎的條件。
輿論監督直面社會現象的是與非,因此,搞好輿論監督,對采編隊伍素質提出了高的要求:
其一,必須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要組織新聞采編人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教育采編人員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力,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
其二,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客觀的原則,不把個人恩怨、好惡色綵帶入報道,不充當個別利益沖突的工具,努力樹立關懷弱勢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權貴的獨立品格;
其三,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法制觀念,充分重視發揮法律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輿論監督中嚴格遵守國家憲法好法律。
其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角色觀念。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作為推動輿論監督工作的內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努力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爭得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理解和配合,使輿論監督工作充分展現其原動力,確保輿論監督健康、順利、有效、正確地進行。
其五,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提高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銳性,以高效到位的輿論監督引起公眾的關注,得到黨委、政府的充分重視,有效地引領輿論導向,促進矛盾的緩和和解決,為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發揮應用的作用。
(作者簡介:閆宗利
Ⅱ 網編修煉:網路編輯該如何把關
編輯工作是人類高層次的社會文化活動,編輯是優化、凈化社會文化信息的把關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編輯作為媒介傳遞信息的最後一道關口,其作用舉足輕重。編輯工作是一門把關的藝術,具有角色的雙重性、再創造性、超前性等特點。編輯把關體現在編輯對科學文化成果選擇加工的全過程。新技術的發展為編輯工作拓展了嶄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作為網路媒體的編輯必須不斷更新觀念,適應新環境,以新的編輯思維和理念面對技術變革,優化、凈化人類傳播環境。 一、受眾本位:編輯把關的圓心 網路媒體以其信息的雙向交互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公眾參與的廣泛性而改寫著大眾傳媒的歷史。互聯網超鏈接技術、刺激互動、超媒體化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傳媒神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時代,受眾處於主體缺失和傳播被動地位。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受眾在一定程度上從大眾傳媒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他們既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傳播符號的解碼者;既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又是傳播效果的反饋者。網路時代,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編輯的權威被解構,「把關人」不再是議程設置者,受眾的信息控制權得到了極大的增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的文化水平與鑒別能力的提高,受眾成為社會生活中更加主動的一方。網路時代,受眾不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還可以自由而隱匿地發布想發布的任何信息。編輯主體應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文化與價值觀、心理需求與利益關系等,選擇受眾需要的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網路時代的編輯應充分尊重受眾個體性、創新性,適時更新觀念,調整戰略,以一種客觀、公正、平等的評判准則與評判精神選擇、建構信息。編輯主體要善於觀察生活、解析生活,了解受眾心理,尊重受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加強受眾本位意識,建立具有科學形態的現代編輯理念。 二、文化選擇:編輯把關的核心 傳統時代的輿論把關人、導向者在網路時代被消解為既是傳者又是受者的角色,在文化選擇過程中,編輯在限制與自由這一矛盾的對立統一中「戴著腳鐐跳舞。」互聯網就像一個大型信息超市,編輯就如同購物的顧客,必須快速、便捷的搜索出有價值的信息。因此,網路時代,編輯在文化傳播中更要有針對性地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剔除不健康的部分,傳播真正有文化價值的精品。惟有如此,中華民族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當傳統媒介傳播信息量不足時,人們對網路傳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而當網路傳播的信息量大大超過需求時,人們又渴望用最經濟的方式獲得最有價值的少量信息。這是一個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過程⑴。正如在文化轉型期,中國面臨著更為激烈的文化沖突,編輯主體就要有效地在繁雜的信息庫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優劣汰,遴選出最具時代要求,符合社會需要,傳播最恆久、最迅捷的文化精髓;提高評判各種文化的能力,堅守文化本位意識,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編輯成果在社會上流通傳播精神文化。出版活動的本質是進行文化傳播,通過文化選擇、把關活動,編輯主體須營造代表文化主導方向的輿論氛圍。 三、信息整合:編輯把關的支柱 網路本身就是一個集聚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特點的全新而獨特的整合性媒體,這就決定了網路時代的編輯也相應具備采編、匯總、過濾信息的多元角色的整合性特徵。一般來講,進入特定媒體編輯系統的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稿,其信息和知識的新穎度、質量狀態、內在結構、存在形式、語言邏輯、文、圖、聲像、數據稿要素、規范程度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無序性和組織程度不高的狀況(或稱熵或無序度)。只有在特定媒體編輯過程中,才能使信息、知識的無序度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其有序度達到最高程度。⑵網路信息的泛濫,需要「把關人」足夠的整合能力、選擇能力。編輯主體須以前瞻性思維,動態化的分析和多層次、多角度、個性化的方式過濾整合信息資源,從而為受眾提供更專業、更系統的信息服務。 古往今來,編輯主體的編輯活動,無不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徵——整理社會文化、構建社會文化、傳承社會文化,尤其在當今信息爆炸的網路時代,編輯主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總串聯、總合成、總把關」的主體作用。⑶面對一個沒有疆域的巨大的信息海洋,網路時代的編輯主體必須對信息進行整合、建構,為各層次的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開拓信息傳播的綠色空間,實現信息的有機平衡,達到質與量的和諧統一。編輯主體擔負著審稿、加工、選擇和重構傳播信息的角色,從而滿足受眾的閱讀訴求。藉助於網路技術,編輯要引導受眾接受新的閱讀和消費方式,這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們不同類型的文化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並為進行文化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知識創新:編輯把關的靈魂 互聯網體現的是對傳統的反思與創新,它本身就是創新思維的產物。作為數字時代的編輯人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是編輯的「天性」,是編輯活動的命根子,沒有任何創新的編輯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魯迅曾把文化發展比做「如長江大河之水流淌,無法遏止。假使能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幹涸,也會腐敗」。編輯工作同樣不能維持現狀,必須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始終奔騰向前。 互聯網時代,在信息爆炸程度以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更要求編輯人員以創新意識為「綱」,密切關注各種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濾波」職能,不斷對所吸納的信息有效的「智化」,敏銳地透過紛繁復雜的信息表面把握時代的脈搏,抓住核心且本質的東西,並以此為基礎廣泛分析所擁有的相關信息,不斷推出自己的創意和選題⑷。編輯主體根據受眾需要,依據傳播原則,對信息進行一定的建構、整合、加工,對精神產品進行整合和優化,從而給文化傳播帶來生機,實現對原有文化信息的審美超越和發展創新。編輯在選擇加工文化信息時要注重創新:一是內容上要突出特色,主旨鮮明;二是形式上要新穎獨特,推陳出新,從而使信息優化。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依託。此外,還要對文化產品結構整體優化,使社會文化產品保持合理的結構和比例,構建出具有創新性的精品,獲取最佳傳播效果。編輯主體是文化尊嚴的捍衛者,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是出版物質量的把關人,應加強自身創新能力,抓住機遇,傳播真理的火種,弘揚真理的價值,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以饗受眾需求。 五、職業素養:編輯把關的基礎 網路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一個新的媒體時代,一種新的傳播觀點,同時也給「把關人」角色帶來了新的警示,他們不僅是技術平台的運用者,更是信息人文價值的開掘者。編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這既是時代賦予的重任,也是編輯不斷傳承文明薪火、傳播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客觀需要。網路時代,編輯面對的文本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元號,而是整個文化信息環境。因此,作為文化傳播的把關人,編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新型編輯理念。 數字時代傳播內容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編輯主體的素質決定。編輯作為「把關人」,必須提高自身素養,使編輯與受眾和諧統一。網路時代的編輯主體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高自己的氣魄、視野、眼光、能力等綜合素質,秉承鄒韜奮先生所言「憑理想為南針,以正義為燈塔」的精神,在文化產品進入市場前為受者當好把關人。編輯出版主體要走向現代化,必須具備強烈的開放意識、寬容的精神、強烈的批判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意識,勇於奮斗、進取,敢於走前人未曾走過的路⑸。編輯主體必須具備馬列主義理論水平,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備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識,同時,應該具備新聞傳播理論修養。此外,編輯主體應具備良好的業務素養,具有辨別、過濾信息的能力,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最終履行把關、導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