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安全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
網路安全相關內容有:1、網路攻擊;2、信息安全;3、防抵賴問題;4、網路內部安全防範;5、網路防病毒;6、網路數據備份與災難恢復等。
一、網路攻擊
1、對網路的攻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服務供給和非服務攻擊。從攻擊的手段可以分為8類:系統入侵類攻擊、緩沖區溢出類攻擊、欺騙類攻擊、拒絕服務類攻擊、防火牆攻擊、病毒類攻擊、木馬類攻擊與後門攻擊。
2、服務類攻擊(Application Dependent Attrack)是指對為網路提供某種服務的伺服器發起攻擊,造成該伺服器的「拒絕服務」,使網路工作不正常。拒絕服務類攻擊(Denial-of-Service Attrack)產生的效果表現在消耗帶寬、消耗計算資源、使系統和應用崩潰等方面,導致某種服務的合法使用者不能訪問他有許可權訪問的服務。
3、非服務類攻擊(Application Independent Attrack)不針對某項具體的應用設備,而是針對網路層等低級協議進行的攻擊。此種攻擊往往利用協議和操作系統實現協議時的漏洞來達到攻擊的目的,是一種更為隱蔽而且危險的攻擊手段。
二、信息安全
1、網路中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信息儲存安全和信息傳輸安全。
2、信息儲存安全是指如何保證靜態存儲在聯網計算機中的信息不會被非授權的網路用戶非法使用。
3、信息傳輸安全是指如何保證信息在網路傳輸過程中不被泄露和不被攻擊。
信息傳輸安全的主要威脅有:截獲信息、竊聽信息、篡改信息與偽造信息。
保證網路系統中的信息安全的主要技術是數據加密與解密。
三、防抵賴問題
防抵賴是指如何防止信息源廳派用戶對其自身發送的信息事後不承認,或者是用戶接受信息後不認賬。需要通過身份認證、數字簽名、數字信封、第三方確認等方法,來確保網路信息傳輸的合法性問題,防止抵賴現象的出現。
四、網路內部安全防範
網路內部的安全防範是指如何防止具有合法身份的用戶有意或者無意的泄露對網路與信息安全有害的行為。
解決網路內部的不安全因素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敬伏旁通過網路管理軟體隨時監控網路運行狀態和用戶工作狀態,對極其重要的網路資源(主機、資料庫、磁碟等)的使用狀態進行記錄和審計;另一方面是指定和完善網路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強用戶培訓並管理。
五、網路亮橡防病毒
目前的病毒可以大致分為6類:引導型病毒、可執行文件病毒、宏病毒、混合病毒、木馬病毒和Internet語言病毒。網路防病毒需要從防病毒技術和用戶管理兩個方面來解決。
六、網路數據備份與災難恢復
再厲害的企業也無法避免發生網路災難,有些是認為可避免的災難(如管理員操作失誤誤刪數據),有些是無法避免的災難,如意外停電,線路損壞。支付寶和微信去年也出現過幾次宕機。因此網路數據備份與災難恢復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在實際的網路運行環境中,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可以從預防角度去避免,但是完全保證系統不出錯是不太可能的。
2. 什麼是網路安全,常用的安全措施有那些
網路安全(Network Security)指利用網路技術、管理和控制等措施,保證網路系統和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審查性受到保護。即保證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系統中的數據資源得到完整、准確、連續運行與服務不受干擾破壞和非授權使用。ISO/IEC27032的網路安全定義則是指對網路的設計、實施和運營等過程中的信息及其相關系統的安全保護。
網路安全的主要措施包括: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安全、網路站點安全、病毒與防護、訪問控制、加密與鑒別等方面,具體內容將在以後章節中分別進行詳細介紹。從層次結構上,也可將網路安全相關的措施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網路安全措施及體系見圖書。
1)實體安全。也稱物理安全,指保護網路設備、設施及其他媒介免遭地震、水災、火災、有害氣體和其他環境事故破壞的措施及過程。&具體參見1.5介紹。
2)系統安全。系統安全包括網路系統安全、操作系統安全和資料庫系統安全。主要以網路系統的特點、條件和管理要求為依據,通過有針對性地為系統提供安全策略機制、保障措施、應急修復方法、安全要求和管理規范等,確保整個網路系統安全。
3)運行安全。包括網路系統的運行安全和訪問控制安全,如用防火牆進行內外網隔離、訪問控制、系統恢復。運行安全包括:內外網隔離機制、應急處置機制和配套服務、網路系統安全性監測、網路安全產品運行監測、定期檢查和評估、系統升級和補丁處理、跟蹤最新安全漏洞、災難恢復機制與預防、安全審計、系統改造、網路安全咨詢等。
4)應用安全。由應用軟體平台安全和應用數據安全兩部分組成。應用安全包括:業務應用軟體的程序安全性測試分析、業務數據的安全檢測與審計、數據資源訪問控制驗證測試、實體身份鑒別檢測、業務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檢查、數據唯一性或一致性、防沖突檢測、數據保密性測試、系統可靠性測試和系統可用性測試等。
5)管理安全。也稱安全管理,主要指對人員、網路系統和應用與服務等要素的安全管理,涉及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策略、機制、規范、標准、技術手段和措施等內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規管理、政策策略管理、規范標准管理、人員管理、應用系統管理、軟體管理、設備管理、文檔管理、數據管理、操作管理、運營管理、機房管理、安全培訓管理等。
3. 網路安全策略實施原則
網路安全的基本原則如下:
1. 機密性(Confidentiality):確保只有授權用戶能夠訪問信息,保護敏感數據不被未授權人員查看。通過加密、訪問控制和身份驗證等技術手段實現。
2. 完整性(Integrity):保證信息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不被篡改、損壞或未經授權的修改。利用數據簽名、哈希演算法等技術確保數據的完整性。
3. 可用性(Availability):確保網路和系統隨時可用,不受惡意攻擊、硬體故障等意外事件影響。通過冗餘備份、容災方案和定期維護等措施保障。
4.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管理和控制網路和系統,確保只有經過授權的用戶能進行特定操作。採取訪問控制、許可權管理、審計跟蹤等措施。
5. 身份驗證和授權(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驗證用戶或系統的真實身份,確保他們擁有執行特定操作的許可權。強化身份驗證和授權機制,減少未經授權的訪問。
6. 最小許可權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Privilege):每個用戶或系統僅擁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許可權,降低潛在威脅的影響范圍。
7. 持續監控和改進(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Improvement):網路安全領域不斷演變,持續監控和改進是關鍵。定期進行漏洞掃描、安全審計和培訓,保持網路安全。
8. 責任和合規性(Accountability and Compliance):明確網路安全責任制度,確保符合法律法規和行業標准。建立責任體系和合規性要求,確保網路安全。
9. 災難恢復(Disaster Recovery):制定災難恢復計劃,確保網路在遭受災難性事件後能迅速、高效地恢復。計劃包括數據備份、業務連續性計劃等。
4. 網路安全專業學什麼 網路安全專業前景
1、課程:網路安全專業主要學PKI技術、安全認證技術、安全掃描技術、防火牆原理與技術、入侵檢測技術、數據備份與災難恢復、資料庫安全、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2、網路安全專業前景:基礎篇。主要包括安全導論、安全法律法規、操作系統應用、計算機網路、HTML&JS;、PHP編程、Python編程和Docker基礎知識。讓初級入門的人員對網路安全基礎有所了解。
Web安全。包含Web安全概述、Web安全基礎、Web安全漏洞及防禦和企業Web安全防護策略方面的安全知識。讓初學者入門學習Web安全知識。
滲透測試。這個階段包括的內容有,滲透測試概述、滲透測試環境搭建、滲透測試工具使用、信息收集與社工技巧、Web滲透、中間件滲透和內網滲透等知識。
5. 中國當前面臨哪些非傳統安全
1、嚴重自然災害
國家災難恢復體系是全國所有信息系統的災難恢復設施及其相關資源、規則的總和,由實體體系、支撐體系和規則體系構成,具體包括災難備份系統、災難恢復基礎設施、災難恢復產業、政策法規和標准規范五個組成部分。
2013年來,中國國家災難恢復體系的建設引起了各個方面的重視。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等因素造成中國及其周邊各國面臨著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城市空氣污染與林火霧霾、生物多樣化的喪失、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
2、網路安全
網路無處不在的事實說明了攻擊也可能無處不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人群的增加,社交網路在提高效率、服務民眾的同時,也滋生了網路安全問題,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均受到威脅。
3、恐怖主義
美國國務院2012年7月31日發表了《2011年國家反恐報告》,報告引用美國國家反恐中心的數據稱,2011年全球范圍內恐怖襲擊總數超過1萬起,分布在70個國家。反映了全球非傳統安全領域形勢的嚴峻性。
恐怖主義、環境問題等對地區安全的挑戰嚴峻,「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戰略改變及其影響力的外溢,使本地區面臨嚴重安全威脅。
4、公共衛生安全
《水利發展規劃(2011-2015年)》: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點由344個擴大到2870個,監測樣本量從12.4萬個/年擴大到287萬個/年;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哨點醫院由312個擴大到3120個,食品生產經營者安全信用檔案全面建立等。
5、跨國犯罪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表的文件中顯示,每年全球跨國犯罪金額高達87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1.5%、全球出口額的7%、全球發展援助資金的6倍。有組織跨國犯罪正在威脅人類和平、安全與富裕。毒品犯罪仍是最具誘惑力的領域,每年涉案金額高達3200億美元。
6. 信息安全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該發展經歷了通信保密階段、計算機安全階段、信息安全階段、信息保障階段、網路空間安全階段、可信計算階段。
1、通信保密階段:主要關注點在於通信安全,確保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不被竊聽或篡改。這一階段始於通信技術的早期,特別是在軍事和外交通信領域,標志性事件包括二戰時期的密碼學應用和香農提出的保密通信理論。
2、計算機安全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安全的關注點轉向了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包括操作系統安全、資料庫安全、網路傳輸安全等。這一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伴隨著計算機病毒的出現、防火牆技術的發展以及密碼演算法的進步。
3、信息安全階段:信息安全的概念逐漸完善,涵蓋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認性和可控性等多個方面。這一階段不僅關注物理安全,也開始重視邏輯安全、軟體安全、網路安全等問題,出台了ISO27001等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標准。
4、信息保障階段:進一步提出了信息保障的概念,強調從防護、檢測、響應、恢復等全方位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這一階段更加重視安全管理、災難恢復、應急響應等實戰操作層面,以及法律法規、組織架構、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安全建設。
5、網路空間安全階段:隨著互聯網普及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網路空間安全成為了新的焦點。這一階段不僅要應對傳統信息安全威脅,還必須面對APT攻擊、DDoS攻擊、物聯網安全、雲計算安全、大數據安全等新興挑戰,同時也推動了國家層面的網路安全戰略和法規的出台。
6、可信計算階段:關注基於硬體和信任鏈構建可信計算環境,從硬體、固件、操作系統到應用層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信任鏈,確保整個信息系統從底層硬體到上層應用的安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