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國外網路安全通知新聞媒體

國外網路安全通知新聞媒體

發布時間:2024-09-25 05:22:13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接觸到簡報的地方越來越多,簡報是指我們日常就一個題目而簡單向聽眾簡述報告內容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簡報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網路安全活動簡報(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1

9月18日至9月25日為第三屆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本屆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的主題是「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學校作為宣傳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切實地做好該項工作。

為此,德陽市華山路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學校利用集會、班隊會、黑板報、網路安全知識海報對全校師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並充分發揮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在學校網站開辟網路安全專欄,在微信平台發布網路安全相關知識等等。

本次學校宣傳以網路信息安全教育為主題,旨在向全全校師生宣傳計算機常見風險知識,普及網路安全防範基本技能,增強青少年信息識別能力,提高網路安全防護意識。我們充分意識到提高網路安全意識,學校承擔著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我們也無比明確,提高網路安全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以此點帶動家庭這個面,最終為實現和諧社會擔負起自身應有的責任。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2

為了推動網路安全,構建綠色校園網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9月20日,蒲江朝陽湖學校啟動了20xx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日」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此次活動以「重視網路安全,促進健康成長」為主題。

活動啟動後,各班利用德育處統一製作的網路安全教育PPT開展主題班隊會,班隊會從網路給大家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各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網癮、網戀、網購等方面帶來的消極影響來進行宣傳教育。同時,學校也通過LED顯示屏宣傳網路安全知識,信息技術課教師還將信息技術課組織學生開展「網路安全宣傳」專題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健康上網、依法上網、文明護網的意識。

宣傳周系列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要充分利用好網路資源,自覺抵制不良網站、不良信息誘惑,不能利用網路進行不良和非法傳播。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3

9月19日,濟南中學啟動了「20xx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此舉也是為了全面貫徹落實「20xx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相關要求,旨在構建綠色校園網路,營造和諧校園環境,對全校師生進行一次網路安全集中宣傳教育。

此次網路安全宣傳周以「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為活動主題。活動啟動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學校黨委宣傳委員、副校長董亞要求全體相關部門集思廣益准備好統一的網路安全教育PPT、視頻等相關宣傳資料。要求班主任在宣傳周內召開「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主題班會。班會課的內容可以從網路給大家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各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網癮、網戀、網購等方面帶來的消極影響來進行講述。

學校也通過電子屏宣傳和普及網路安全知識,信息課教師通過課堂組織學生開展了「網路安全宣傳」專題學習,進一步培養青少年學生健康上網、依法上網、文明護網的意識。

經過宣傳,同學們充分認識到網路是一把雙刃劍,要充分利用好網路資源給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便利,同時也要經得住網路上的一些誘惑,自覺抵制一些不良網站,不利用網路傳播不良信息。濟南中學也將繼續以「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為契機,開展相關網路安全宣傳活動,為構建綠色網路,營造良好的網路環境。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4

9月19日,走進濟南三中校園,學校大屏幕上正滾動播出著網路安全宣傳標語,濟南三中啟動了「20xx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對全校師生進行網路安全集中宣傳教育,加強師生網路安全意識,營造健康網路環境。

安全科根據活動安排,組織學生登錄濟南市學生安全教育平台,進行「網路安全宣傳」專題學習,提高學生網路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政教處的網路安全教育主題班會《你安全嗎?》,培養學生「健康上網、依法上網、文明護網」的意識;學校則通過宣傳展板、微博、微信向廣大師生普及網路安全知識。

學校新聞中心作為學校信息門戶建設專門機構,對活動內容進行了深入學習,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能力。同時完善了《濟南三中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加強學校信息門戶建設工作。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5

為進一步落實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六部委下發的《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統培育「四有好網民」,切實增強廣大師生的網路安全意識,營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網路環境,按照市教育工委的工作部署,天津冶金職業技術學院黨委辦公室於9月20日中午在校園開展以「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的網路安全宣周教育活動。

本次活動共計製作發放網路安全知識手冊近千餘張,通過生動有趣的漫畫和內容豐富的.實例,並且有黨辦和網路信息中心的專業教師向廣大學生普及上網安全、移動網路安全、電信詐騙注意事項、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同時在學院宿舍、食堂、教學樓等人流密集的區域張貼網路安全宣傳海報,利用新華社以及校園內多處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網路安全宣傳周的動漫視頻和宣傳標語。為了增強宣傳教育活動的交互性、趣味性,學院黨辦利用微信、微博新媒體平台推送網路安全周動漫視頻宣傳以及網路安全知識競賽鏈接,加強師生網路安全知識的同時,用實際行動捍衛網路安全,維護晴朗的網路空間,傳遞網路正能量。

學院黨委高度重視網路安全宣傳周教育活動,此次教育活動增強了師生的網路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倡議全體師生科學用網、文明用網、自覺維護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氛圍。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6

為積極配合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增強廣大師生網路安全意識,提高網路安全防護技能,9月20日中午,學校黨委宣傳統戰部聯合實用工藝美術系在學生餐廳門口舉行了以「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

活動中,以宣傳教育和誠信簽名為主要形式,展板和X展架宣傳以「防範網路詐騙」、「珍惜時間文明上網」、「共享網路安全共享網路文明」、「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四個內容分別展示。下課鈴聲一響,展板前就圍滿了同學,仔細閱讀展板文字,更有些同學在一起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青年志願者們拿著印有《大學生網路安全倡議書》的宣傳單頁,向過往的師生發放並講解網路安全知識,短短時間,活動吸引了諸多同學速來圍觀。全校各學院的同學在現場了解相關知識後依次在「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的橫幅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據悉,針對此次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專門作出指示和安排,黨委宣傳統戰部按照要求專門製作了宣傳展板和X展架,在校園網通知公告欄下發了《大學生網路安全倡議書》通知,行政樓LED顯示屏上提前就滾動著關於「共建網路安全共享網路文明」的活動標語,圖書館LED彩屏上循環播放著宣傳微視頻和PPT,校園廣播里也定時播放著關系在校生切身利益的網路安全知識,同時微信公眾號上每天更新一個網路安全相關的信息,通過多措並舉,使網路安全意識深入廣大師生心中,進一步在師生中普及了網路安全知識,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網路安全氛圍。

網路安全活動簡報7

9月19日上午,河池市20xx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舉行。活動通過展板展示、現場互動、課堂授課等形式,積極宣傳文明上網,增強全社會網路安全意識,呼籲共同維護網路安全。

活動現場,首先由學生代表宣讀《爭做中國好網民倡議書》,隨後,學生們現場觀看「重拳打擊網路犯罪,堅決維護社會穩定」等宣傳展板,並紛紛在橫幅上簽字承諾。市網信辦、團市委、市公安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現場發放網路安全宣傳資料,並解答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之後,市公安局網安支隊專家在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多媒體教室為學生講授了網路安全相關知識,授課間還開展了有獎互動答題環節。

據了解,此次活動的主題為「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旨在通過大力宣傳倡導依法文明上網,普及網路安全知識,營造健康文明的網路環境,維護網路安全。活動期間,各縣(市、區)還將開展網路安全知識公益宣傳、網路安全知識進校園、網路安全知識公眾體驗展等活動,活動時間為9月19日至25日。

❷ 關於美國的網站法律

美國歷來是一個重視言論自由的國度,它不僅將言論自由規定在憲法修正案的第一條,而且一直致力於探索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並先後形成了「危險傾向原則」、「煽動原則」、「明顯且即刻的危險原則」等一系列適用原則。隨著人類進入網路時代,網路技術與傳統的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之間的沖突也日益凸現出來。那麼,究竟應該在網路世界中對言論自由施以什麼樣的法律限制呢?美國作為網路的發祥地和世界上在網路立法上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96年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無論是在網路基礎設施還是在網路立法上都還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家而言,美國在網路言論自由的保護方面取得的經驗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美國,人們對於言論自由的認識是非常寬泛的,除了口頭言論之外,書面表達、音樂、繪畫甚至行為,都有可能受到第一條修正案的保護。這或許與修正案的表述有關:「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活動自由;限制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2根據修正案的這一表述,除了出版、集會、結社、請願,其他表達公民意見的行為都可以涵蓋在「言論自由」這一范疇之內。正是由於對言論自由的認識如此寬泛,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最高法院實際上將「言論」分為三類:純粹言論、象徵性言論(symbolic speech)以及附加言論(speech-plus-conct)。所謂純粹言論是指「口語、文字、圖畫、音像、肢體語言等純粹用於表達、展現思想、技藝等而不與外界或他人直接發生物理學意義上沖突的形式、手段」;象徵性言論則是指「所有目的在於表達、溝通或傳播思想、意見等觀念性質的因素的行為」,如焚燒國旗、佩帶黑紗等;而附加言論即語言加行動,它是指「在設置糾察線(或警戒)、遊行、示威時,言論混合著行動的情況」。3由於這三種言論給社會秩序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大小不一,因此法院對它們形成了不同的法律界限。
在這三者之中,純粹言論被認為應該受到最高的保護,象徵性言論被認為「非常近似於『純語言』」,4而附加性言論則被認為應受到最嚴厲的限制,因為「它是在沒有交流作用的行為環境中的語言表達形式」5。由於純粹言論的保護原則較其他兩種復雜,因此本文將首先討論象徵性言論和附加言論的法律界限。象徵性言論與附加言論在保護原則上有著重合的地方,即它們均可以適用利益平衡原則。利益平衡原則形成於1968年的「合眾國訴奧爾布萊恩」一案。在該案中,首席大法官沃倫代表最高法院首先提出了在把言論和非言論結合在行為中時,只有在滿足下列條件的情況下對非言論部分進行限制才是合憲的:(1)規定必須促進重要的或實質性的政府利益;(2)政府的利益必須與壓制自由表達無關;(3)對所提出的自由帶來的附帶限制不得大於促進政府利益所需要的程度。6盡管「奧爾布萊恩原則」既適用於附加言論也適用於象徵性言論,但二者在適用條件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附加言論的案件一般都適用利益平衡原則,但是如果政府對象徵性言論的限制已經構成了內容限制,7那麼法院將轉而適用嚴格審查標准,也就是說政府必須證明審查中的法律是嚴格地為實現政府首要的或切身的利益而制定的。8另外,在實踐中,盡管在這種「附加言論」案件中採用了利益平衡原則,但最高法院往往贊成對附加言論實行管制。9由此可見,法院對待附加言論的態度要比對待象徵性言論嚴厲的多。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純粹言論應該受到最高的保護。那麼,對於純粹言論什麼樣的法律限制才是合憲的呢?首先,法院將言論分為可以根據其所傳達的信息進行限制的和只能進行「內容中立」限制的言論。之所以對言論進行這樣的劃分,是因為人們認為第一條修正案只對能夠促進它所蘊含的價值的言論提供保護。因此,凡是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第一條修正案所蘊含的價值的言論,如淫穢言論、虛假陳述、商業廣告等,要麼不應受第一條修正案的保護,要麼只應受到最低的保護。對這些言論,法律得根據其內容對其進行限制。同樣,對於這些得基於其內容進行法律限制的言論又可進一步劃分為「高價值言論」和「低價值言論」。10其中「高價值言論」指的主要是危險思想和信息,如呼籲人們抵制徵兵等;「低價值言論」則是指商業言論、不正當言論等蘊含第一條修正案價值較少從而也應受較少保護的言論。11在對待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這一問題上,如何對得基於其內容進行法律限制的言論設置法律界限構成了憲法學者和法院探索的重點,同時也構成了美國法院「對限制的限制」的原則中最為復雜的一部分。現行的對這類言論進行法律限制的原則主要包括霍姆斯——布蘭代斯原則(即「明顯且即刻的危險原則」)、模糊和過寬原則以及事前審查原則。12但是,兩相比較,法院在對待「低價值言論」的法律限制上比對待「高價值言論」的態度要寬容的多。至於受到第一條修正案完全保護的言論,法律對其進行限制的理由則必須與其所傳達的內容無關,即只能對發表言論的時間、地點和方法進行限制,如禁止在醫院附近進行嘈雜的演講。13當然,根據ACA v. Dounds14一案所確立的「逐案權衡」原則,政府如果能夠證明它對於限制「內容中立」言論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當利益,也可以根據它的內容對其進行法律限制。15

眾所周知,在對待言論自由的法律限制上歷來有兩種態度,即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態度。而不論是從各國立法、各種人權公約,還是從學者們的論述來看,相對主義都可以說占據著主導地位。16即使是絕對主義論者,如米克爾約翰,也並非認為無論對什麼樣的言論都不能施以法律的制約。17既然相對主義已成為各國的共識,那麼必然會涉及到什麼樣的法律界限才不會侵害受到憲法所保護的言論自由這一問題。為了尋找合憲的法律界限,各國一般採取的都是利益衡量的方法,即將某一言論可能促進的利益與可能損害的利益兩相比較,從而決定是否對其進行限制的方法。然而,面對不同類型的言論,人們所面臨的具體的利益選擇也將是不同的。以政治性言論和商業性言論為例,人們一般都認為對於政治性言論應給予最高的保護,而對於商業性言論的法律限制則是更為可以接受的。這樣,我們就有必要對各種言論進行科學的劃分,並針對不同類型的言論確立不同的保護原則。比如上文所講到的美國對於言論自由的幾種類型的劃分及各自的保護原則,就是美國人根據自己對於言論自由的理解,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所最終確立下來的。我們可能會不贊同其中某些具體的觀點,如我們可能會不贊同將行為歸入言論自由的范疇之中,也可能會不贊同對不正當言論提供保護,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對言論進行劃分的方法與我們籠統地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的方法相比,是更有利於保護言論自由的。
進入20世紀之後,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帶來了傳播方式的重大變革,廣播、有線電視、電影、直至今天的國際互聯網,這些新的傳播方式的出現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給言論自由的保護帶來了許多難題。象1969年的Red Lion Broadcasting Co. v. FCC案18、1978年的FCC v. Pacifica Foundation案19,以及Kovacs v. Cooper20案等都是新的傳媒與言論自由傳統的法律界限產生沖突的實例。與這些案件所涉及的廣播、有線電視及音像相比,網路對人類的通訊傳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更為革命性的,因此它與言論自由的傳統法律界限所產生的沖突也將更為激烈。
在網路產生之初,由於對這種新興的傳媒的發展趨勢缺乏認識,以及考慮到網路對信息的自由流動的特殊要求,各國並沒有針對網路進行專門的立法;同時由於司法機關和學者們對於既存法律是否同樣適用於網路未能達成共識,因此導致了網路實際上處於法律規范之外,這也就是所謂的「Non-regulation"時代21。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網上賭博、色情、暴力、宣揚種族歧視等的言論泛濫。根據2000年召開的「防止利用互聯網傳播種族仇恨」大會公布的統計數字,1995年互聯網上僅有一個傳播種族仇恨的網站,到2000年中期此類網站已經超過2000個,僅德國就有500多個這類非法網站。22鑒於這種情況,各國逐漸認識到網路這個虛擬的空間也需要法律的規范,從而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逐步加強網路立法的工作,一系列電信基本法、電子商務法、網路安全法、保護知識產權和信息自由的法律法規等相繼在美、英、德、俄等國出台,網路開始由non-regulation時代走向regulation時代。但是規范網路世界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基於網上的基本行為方式就是信息的傳播,網路立法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網上的言論(或信息)什麼樣的法律限制才是合憲的。而由於網路具有許多不同於傳統傳媒的特殊性質,要規范網路言論就不能套用傳統的模式而必須尋找新的法律界限。
具體而言,網路具有以下不同於傳統傳媒的特殊性質。
一、網路是「無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也就是說,網路向所有人開放,在網路上無所謂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分,也不需要所謂的把關人(gatekeeper),23每一個網路用戶都同時既可能是信息的使用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網上信息源的數量「只受到希望進入(互聯網)的用戶人數的限制」24,在互聯網上可以說是存在著趨於無限的信息提供者,或稱信息源。這也就意味著在網路上信息的多樣性可以達到最大化。而傳統的媒介則與互聯網完全不同。以廣播為例。廣播領域中幾乎所有的信息內容都是在外部被中介人所擁有,他們控制著內容的生產和選擇,還有發布的步驟、次序和時間。25這樣,廣播所傳播的信息的多樣性必然大打折扣。而言論自由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多樣化,即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無論是密爾的自由論還是霍爾姆斯的「自由市場論」,都強調意見或觀點之間的自由競爭對於獲知真理的重要作用,而獲知真理正是言論自由的主要價值之一。26因此才有學者認為信息源多樣性的最大化是言論自由發揮其價值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27網路「無中心化」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做到信息多樣性的最大化,從而也決定了網路在所有的傳媒中最有利於言論自由價值的發揮。

二、網路具有交互性的特點。所謂交互性指的是由用戶控制信息的交換而不是中介人,28這也就意味著用戶有可能對自己接受的信息進行選擇。根據羅傑?菲德勒對傳媒的劃分,傳媒一般可以分為人際領域、廣播領域和文獻領域。29一般而言,只有人際領域才存在著互動的特點。傳統的媒介,例如廣播、電視或書籍、報紙、雜志,都只能歸入廣播領域和文獻領域,而在廣播和文獻傳播領域中,信息總是從發送者流向接收者,用戶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的,因而在這兩個領域中不具有交互性的特點。30隻有網路可以涵蓋所有這三個領域,也只有網路的用戶才可能主動的選擇甚至影響所接受的信息。例如網上聊天就是一種典型的互動式傳播方式。考察以往美國政府以立法規范傳媒的歷史,法院之所以認為這種限制言論的立法符合憲法,主要是因為身處傳統的媒介中用戶無法控制信息的交換,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民的其他利益,這種限制才顯得尤為必要。31而網路用戶不同於傳統傳媒的用戶,網路信息的交換可能由用戶來控制,這就為控制網路上的不良信息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三、網路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僅其載體具有多樣性,其內容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傳統傳媒,如廣播,只能以聲音的形式傳播信息,電視也至多隻能結合圖像與聲音兩種形式,而網路除了可以傳送文本之外,還可以傳送聲音、圖像和影片,並且可以建立超文本鏈接。網路言論載體的復雜性決定了網路言論法律界限的復雜性。另外,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網路涵蓋了人際、廣播和文獻三個領域,如聊天室應歸入人際領域,網上電視節目的實時播放應歸入廣播領域,而新聞組、資料檢索系統等又似應歸入文獻領域。而法律對這三個領域的言論進行限制時的嚴格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法律對廣播領域的限制要較文獻領域為嚴格,而對文獻領域的限制又較人際領域為嚴格。同時,網上既存在著一般的言論,如聊天室和電子郵件,也存在著政治言論和商業言論。對這些不同種類的言論進行法律限制時也必須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網路的這種復雜性決定了如果要對網路言論實施某種法律限制,如何劃定這條法律界限將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這也是對於網路不可以機械套用以前的法律界限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網路用戶具有匿名性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的身份可以與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身份毫不相干,因此一旦用戶匿名上網,政府將很難查出用戶的真正身份。而在美國,用戶在網上隱匿自己身份的權利已經通過ACLU v. Miller32一案得到了聯邦地區法院的確認。由於網路是無中心化的,任何用戶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府針對網路言論制定了法律加以限制,而某個用戶的言論也確實觸犯了這一法律,但如果該用戶隱匿了自己的身份,政府也將難以找到該言論的負責人,法律也就會失去意義。這就意味著僅僅依靠法律來控制網路言論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對待網路這種高科技的產物,更應輔以技術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網路言論自由法律界限的確定的確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那麼,對於網路言論自由究竟應該施以什麼樣的法律界限呢?從筆者掌握的資料看來,美國的學者對此多持比較謹慎的態度。有的學者堅持對網路言論無論其內容為何都只能進行「內容中立」的限制,即只能對發表言論的時間、地點、方式進行限制;33也有的學者認為只有在人們完全了解網際網路和在下級法院的有關判決經受了考驗之後,國會或最高法院才能制定有關限制規范(definite regulation)。34
筆者較為贊同這種謹慎的態度,因為首先網路言論主要是以文字、聲音、圖片、影片等形式表達出來的,不可能涉及行為,因此可以肯定的說,網路言論都屬於純粹言論。根據最高法院對待純粹言論的傳統態度以及純粹言論本身的性質,即使存在以立法限制網路言論的必要也必須非常謹慎。其次,對純粹言論的分類也應該適用於網路言論,對於不同種類的網上言論應該適用不同的保護原則。例如對於商業廣告、「不正當言論」(indecency)等「低」價值言論,就可以考慮以比較寬松的原則進行法律限制。至於淫穢言論等不受第一條修正案保護的言論,即使是在網路空間中也是不應該受到保護的。而對於屬於「內容中立」限制的言論,在制定法律進行限制時就應主要進行「時間、地點、方式」的限制。

總的說來,由於我們目前對於網路的認識仍然較少,而網路基於其無中心化的特點又較其他的傳媒都更加有利於言論自由價值的發揮,因此我們在制定法律限制網路言論的時候不可操之過急而必須小心謹慎。
盡管學者們對於第一條修正案在網路空間中的適用存在許多的爭論,而且這場爭論隨著網路的發展還將繼續下去,但是無疑能夠在這場爭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會和最高法院。同時,由於美國特殊的司法審查制度,可以說這場爭論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最高法院的手中。考慮到Reno v. ACLU一案所涉及到的CDA法案35是國會規范網路最早的努力之一,以及CDA被判違憲後產生的重大影響,下面筆者將首先就該案具體介紹一下最高法院對待第一條修正案在網路空間中的適用的態度。
CDA是《1996電信法》的一部分,它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CDA宣布通過網路向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猥褻言論或『不正當』信息(indecent material)"的行為屬刑事犯罪,可被判處兩年以下監禁及250,000美元以下的罰款。36而根據以往的憲法判例,「不正當言論」與猥褻言論(obscenity)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猥褻言論不受第一條修正案的保護,「不正當言論」卻是受到保護的。37很明顯,該法案是國會企圖以未成年人保護為突破口,像以往對待廣播一樣以立法對網路言論實施控制的一個嘗試。如果法院判決ACLU敗訴,那麼政府的這一嘗試就獲得了成功,網路也就將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是如果法院判決政府敗訴,那也就等於同時宣告網路言論是不受政府幹涉的,或者至少是不受到政府嚴厲干涉的。
1997年6月26日,最高法院對Reno v. ACLU案做出終審判決,CDA最終被判違憲。筆者認為,在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判決中,至少有以下幾點是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的。
首先,法院充分注意到了網路這一新興科技的產物,並對其做出了中肯的評價。鑒於該案發生於1997年——網路發展的初期,法院對網路所作的這些評價在現在看來雖然可能有欠深入,但在當時還是難能可貴的。在該案判決詞第一部分中,法院首先對網際網路作了一個整體的評價,稱其為 「一種獨特的、全新的全球通信媒介」。緊接著,法院又對網路用戶通過網路進行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方式進行了大致的分類,將其分為電子郵件、自動郵件列表服務(mail exploders)、新聞組、聊天室、和萬維網(即網路的搜索功能)。這一分類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適用的。同時,法院也注意到了網路無中心化的特點,指出「在網路上沒有哪個組織可以控制用戶的接入,也沒有哪一個中心點(centralized point)可以將任何私人網站或服務商(indivial web sites or services)從網路上驅逐出去。」 可以說,法院的這些評價不僅構成了進行該案判決的基礎,也為我們探索網路空間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其次,在反駁政府關於援用有關廣播的憲法判例以說明自己有權對網路這一傳媒進行控制的觀點時,史蒂文斯法官代表最高法院闡明了網路應該有其獨特的適用原則。史蒂文斯法官認為,最高法院以前允許政府對廣播實施控制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第一,政府有長期以來對廣播業實施比較廣泛的控制的歷史;第二,廣播的所需佔用的頻道是一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第三,廣播具有「侵略性」,即用戶對信息的接受是沒有控制權的。雖然在歷史上存在著允許政府對廣播實施控制的憲法判例,但同時也有判例表明不同的傳媒基於其各自的特點應該適用不同的原則。而廣播所具有的這些導致政府控制的特點在網路空間中並不存在:第一,政府並沒有對網路控制的歷史,相反,政府對網路自其誕生之日起一直採取的是放任的態度;第二,網路不像廣播那樣具有「侵略性」。在這里史蒂文斯法官特別強調指出網路上的信息不是不請自來地「入侵」用戶的家庭或出現在其電腦上的,用戶不大可能「偶然」地接觸到某些內容;第三,與國會當初制定規范廣播業的法律時不同,網路不應被當作一種「稀缺」的昂貴商品;網路為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種相對不受限制的、低廉的交流途徑。因此,史蒂文斯法官最後總結到:「我們的判例並沒有提供允許政府對這種媒介(指網路,筆者注)進行審查的程度的標准。」

最後,法院再次表明了對言論自由的價值的重視和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這也就意味著,除非有特別充足的理由,否則法院是不會允許國會對網路言論基於其內容而以立法的形式加以限制的。如同本文第一部分中所提到的,政府雖然在一般情況下不能對「內容中立」言論進行基於內容的限制,但是如果政府可以證明它對於限制「內容中立」言論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當利益,也可以根據它的內容對其進行法律限制。在本案中,政府為了證明CDA的合憲性,提出自己制定CDA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不正當言論」的侵害,如果法院判決CDA違憲,那麼未成年人的利益就將無法得到保護。這時,法院就必須運用「逐案權衡」原則判斷保護網路言論自由的利益與政府所謂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何者為重。如果判決CDA合憲,就意味著法院認為保護網路言論自由的利益不足以與其他利益相抗衡,這樣政府在以後制定法律限制網路言論的時候就將會有可能為了其他利益而輕易犧牲言論自由;而如果判決CDA違憲,政府亦將有可能在制定涉及網路言論的法律時裹足不前。最終,法院還是選擇了言論自由。這也就相當於向世人宣告美國最高法院認為言論自由在一個民主的國家中應該具有最高的價值。正如最後史蒂文斯法官在總結部分所寫道的:「作為憲法傳統,在缺乏相反的證據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政府(對網路)進行基於言論內容的限制只會限制思想的自由交換而不是促進它。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與控制言論所能帶來的理論上的、未經證實的利益相比,促進表達自由的利益要重要得多。」
在Reno案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及其下級法院又在ACLU v. Miller、Multnomah County Library v. U.S.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v. U.S.A.、Ashcroft v. ACLU等一系列案件中延續了最高法院在Reno案中的判決思路,38相繼判決CIPA(《兒童在線保護法》)、COPA(《在線兒童保護法》)等有關限制網路言論的法律違憲。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盡管CDA等法案最終被判違憲,但是最高法院也並非主張對「不正當言論」等不良信息應該聽之任之、不聞不問。它只是反對以法律來限制言論自由,至於通過「過濾技術」39、授權父母等方式來保護未成年人及網路用戶還是得到法院支持的。40當然政府也不得強制用戶使用「過濾技術」,否則也將構成對第一條修正案的違反。41同時,法院認為對於網路上與聊天室等不同的部分,如商業站點等,還是可以以法律來規范的。42
從Reno v. ACLU到Ashcroft v. ACLU這一系列的案件的判決中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對待網路言論的態度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法律慎行(只允許內容中立的法律限制)、倚重技術、授權父母(用戶控制)。
上面我們從Reno v. ACLU案出發,簡略地闡述了一下美國最高法院對待網路言論自由的態度。其實不獨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在對網路言論的法律界限上也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網路立法開始較早的德國為例。德國以其《多媒體法》而在網路立法領域著稱於世。這部《多媒體法》在涉及網路言論的法律界限上主要表現在對青少年的保護上。43它採取了分階段的方法,將有關青少年保護的內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禁止刑法上、違反秩序法上違法的產品、服務;第二階段是以聯邦檢查處列舉有害但並非禁止的產品、服務,散布者必須在技術上預防確保不使青少年獲得;第三階段是課服務提供商以聘請青少年保護人員之義務。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首先該法將可能遭到限制的內容分為「禁止的」和「有害但並非禁止的」兩種,從而為保護網路言論的多樣性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要求散布者「在技術上預防確保不使青少年獲得」和「聘請青少年保護人員」的規定都充分體現了立法者對網路特殊性質的考慮。除德國外,澳大利亞的分級管理制度和新加坡的行業自律及用戶自我負責的制度也是比較有特色的。44

❸ 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舉報指南)

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簡介: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統籌協調全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工作;指導、監督各地各網站規范開展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工作;受理、協助處置網民對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宣傳動員廣大網民積極參與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監督;主辦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統籌做好網路辟謠工作;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境外國際組織、相關機構、互聯網企業的聯系,協調處理相關有害信息。

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網址:https://www.12377.cn/index.html(點擊鏈接進入)

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舉報指南如下:
一、舉報主體

舉報中心歡迎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參與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監督。

二、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主要包括

1.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2.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

3.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

4.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

5.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

6.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的;

7.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

8.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

9.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

三、舉報方式

1.登錄舉報中心官網https://www.12377.cn舉報;

2.下載安裝網路舉報客戶端舉報;

3.關注舉報中心官方微博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點擊私信舉報;

4.關注舉報中心官方微信公眾帳號國家網信辦舉報中心,點擊一鍵舉報;

5.撥打12377舉報熱線舉報;

6.發送郵件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舉報。

四、舉報材料及要件

舉報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時,舉報主體應提供與網路舉報事項相應的信息網址或者足以准確定位舉報信息的相關說明、樣本截圖等舉報基本材料,以及相關證明證據材料等舉報要件。

五、舉報協助處置

舉報主體在網上成功提交舉報信息後,將收到一個查詢碼,通過查詢碼,可以確認舉報的信息已收到。舉報中心受理的舉報,將依據相關規定轉交各地網信部門、相關網站或相關部門依法依規研處。

六、注意事項

1.舉報主體應根據舉報信息所屬類別,選擇相應類別的舉報入口提交舉報。若選擇類別錯誤,所提交的舉報可能無效。

2.舉報主體無需重復提交舉報內容。為保障舉報主體的合法權益,限制惡意重復舉報,提高網上舉報的運行效益,每位舉報主體24小時內原則上最多舉報50次,超過50次將無法舉報成功。

3.網路侵權信息舉報請通過侵權類舉報入口提交,舉報人須實名舉報。

4.有待查證辟謠的網路謠言線索,請提交至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5.舉報主體應對舉報事項的客觀性、真實性負責。對於借舉報故意捏造事實、誣告陷害,偽造舉報證據的,或以舉報為名製造事端,干擾國家機關正常工作的,將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2000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2號公布 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修訂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第三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

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有償提供信息或者網頁製作等服務活動。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無償提供具有公開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務活動。

第四條 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

未取得許可或者未履行備案手續的,不得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

第五條 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第六條 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除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的要求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業務發展計劃及相關技術方案;

(二)有健全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網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服務項目屬於本辦法第五條規定范圍的,已取得有關主管部門同意的文件。

第七條 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申請辦理互聯網信息服務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以下簡稱經營許可證)。

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予以批準的,頒發經營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申請人取得經營許可證後,應當持經營許可證向企業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

第八條 從事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或者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辦理備案時,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辦單位和網站負責人的基本情況;

(二)網站網址和服務項目;

(三)服務項目屬於本辦法第五條規定范圍的,已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同意文件。

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對備案材料齊全的,應當予以備案並編號。

第九條 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擬開辦電子公告服務的,應當在申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或者辦理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出專項申請或者專項備案。

第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和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應當公布取得經營許可證或者已履行備案手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名單。

第十一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經許可或者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不得超出經許可或者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從事有償服務。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變更服務項目、網站網址等事項的,應當提前30日向原審核、發證或者備案機關辦理變更手續。

第十二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其網站主頁的顯著位置標明其經營許可證編號或者備案編號。

第十三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上網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並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

第十四條 從事新聞、出版以及電子公告等服務項目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發布時間、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上網用戶的上網時間、用戶帳號、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主叫電話號碼等信息。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的記錄備份應當保存60日,並在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詢時,予以提供。

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第十七條 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申請在境內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資、合作,應當事先經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資的比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八條 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施監督管理。

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取得經營許可證,擅自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或者超出許可的項目提供服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關閉網站。

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履行備案手續,擅自從事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或者超出備案的項目提供服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責令關閉網站。

第二十條 製作、復制、發布、傳播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通知企業登記機關;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暫時關閉網站直至關閉網站。

第二十一條 未履行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義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暫時關閉網站。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在其網站主頁上標明其經營許可證編號或者備案編號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義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吊銷經營許可證,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關閉網站。

第二十四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其業務活動中,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由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二十五條 電信管理機構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疏於對互聯網信息服務的監督管理,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在本辦法公布前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的,應當自本辦法公布之日起60日內依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補辦有關手續。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國外網路安全通知新聞媒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網路狀態通知 瀏覽:29
打王者網路比較穩定的路由器 瀏覽:387
移動網卡網路不能用怎麼辦 瀏覽:675
電腦安裝企業微信時網路故障 瀏覽:157
路由器網路名稱已設定怎麼更改 瀏覽:909
如何在網路中賣蘋果 瀏覽:78
天龍八部2021網路哪裡看 瀏覽:432
光信號冒紅燈有沒有網路 瀏覽:327
寬頻打開後顯示無法連接網路 瀏覽:533
網路試卷怎麼在手機上填 瀏覽:757
如何看學生網路授課 瀏覽:340
b和d是什麼意思網路用語 瀏覽:711
路由器有線覆蓋網路 瀏覽:575
宜昌整合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422
手機有4g顯示但沒網路 瀏覽:139
怎麼不讓電腦撥號連接網路 瀏覽:449
共享網路會讓人犯困嗎 瀏覽:530
網路信息存在哪個地方 瀏覽:61
找門網路什麼意思 瀏覽:972
中國新網路安全法 瀏覽:86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