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語音上面的扛旗是什麼意思
我統計出有四種說法
1.升國旗時最高的那個升旗手
2.扛旗--第一個拿打供的人
3.任何一隻棋子進入[軍旗]的長格之內,均視為「扛旗」
4.靛頦上性時,往往高舉尾巴!
它舉著尾好似豎立起來的旗桿,因而就有了「扛旗」一說。靛頦上性時,往往高舉尾巴!
最近在一些短視頻平台上出現很多身著華麗的服裝的小姐姐扛著一面旗子走街串巷的視頻火了,這些視頻一搬都是以潮汕傳統文化為標題,但是並沒有作出詳細的解答。不了解潮汕文化的外地朋友們很一直很好奇,難道潮汕人的傳統文化就是整天沒事扛著旗子走街串巷?
其實扛旗活動潮汕人扛旗稱為騎(拿,扛)標旗。騎標旗活動一搬是在潮汕地區每年正月營老爺或祭祖等傳統民俗活動中文藝巡遊隊伍其中的一支隊伍。由倆個人或一個人扛一面長方形的旗子,旗子的兩面採用潮汕獨有的潮綉,旗面上一般都是綉一些美好的祝福話語和圖案。寓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祝福未來生活。
「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鄉)的守護神、民族英雄或者是為當地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去世後。當地人念其功績、特意為其塑造金身,建廟祭祀,這些廟俗稱為老爺宮。例如有:媽祖,珍珠娘娘(潮汕媽祖),佛祖(玄天上帝),城隍爺,關帝,伯公(福德老爺),保生大帝(吳夲),隴尾爺,雙忠聖王(許遠、張巡),木坑聖王(介子推),風雨聖者,宋大峰祖師(電影大峰祖師原型),註生娘娘,三山國王(三山國王文化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對外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窗口。被列入國家祭祀典的神,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仙神,無論是位列仙班的神還是地方本土神都統稱為「老爺」。神仙來到了潮汕當「老爺」也是不是那麼好當的;神仙來到了潮汕都逃避不了被改姓名、性別、有的還有要身兼多職的命運。例如:司命星君他來潮汕成了「申面公」,潮汕話「司命公」與「申面公」諧音,被改了名字不要緊,同時「申面公」還要兼職充當灶王爺;神農氏他來潮汕成為了「五穀母」,從男神變成女神,潮汕人始終認為天為父、地為母,所以神農氏為成了潮汕人的「五穀母」;玄天上帝成為「佛祖公」、據說玄天上帝原是皇子、後因厭惡了皇室爭斗後來出家了,因此才有玄天上帝在潮汕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佛祖公」。 「營老爺」即是將「老爺」神像用八抬大轎請出老爺宮,安放在祠堂或者在灰埕(廣場)臨時搭建「老爺棚」(巡遊期間老爺的行宮)舉行祭拜儀式(俗稱拜老爺,每家每戶都會准備三牲粿品,水果,潮汕餅食等供品進行祭拜。拜老爺的同時戲台上還會表演潮劇中傳統吉祥戲〖五福連〗潮汕人稱為扮仙),待祭拜儀式完畢後村裡的青年們用八抬大轎抬著「老爺」的神像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路線巡遊村裡每一個地方。村民們會在自家門口擺設香案,等待巡遊隊伍的經過自家門口時放鞭炮,焚香祭拜以示對老爺的歡迎。「營老爺」的意義是巡境安民,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實就是一場新年祈福法會。待巡遊結束後,會擇定一個吉時巡遊隊伍將神像抬回廟中安放,整場活動才算圓滿結束。(潮汕人雖然都是說潮汕話,但各地區方言還是有所區別。「營老爺」有的地方叫「迎老爺」,叫法雖不同但意思相同)
祭祖巡遊比較少見,一般祭祖是准備供品到祠堂祭拜,只有個別村子有祭祀祖先時會請祖先出巡的習俗 。這些村子的祖先大多都是有功之臣、民族英雄,才有資格出巡。
騎標旗巡遊活動至今已經延續了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騎標旗它的產生和明、清代潮汕地區的節慶風尚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在清代、民國時期,人們在以祈豐年、避邪趨吉的意識演繹而來的,至今還是在潮汕地區十分盛行。標旗隊伍也經過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舊俗到新尚的演繹,如今成了展示潮汕民間藝術的綜合表演,隊伍聲勢浩大,場面壯觀華麗,充滿著濃厚的潮汕傳統文化色彩。標旗可以說是整場民俗巡遊活動最大的亮點。
標旗隊伍一般少則12支至16支,多則幾十上百,跟據各個村的大小、人口而定、標旗的數量一般都是以雙數。傳統的標旗是4米寬、1.2米高的長方形綵綢緞旗,旗子下方邊緣用彩色小穗帶裝飾,旗面上採用傳統的潮綉。旗面四周綉著花鳥山水,麒麟,龍鳳,祥雲,等吉祥的圖案,旗面的中間綉著「堯天舜日」、「福海壽山」、「才丁興旺」、「人壽年豐」、「普天同慶」、「四海昇平」、「生意興隆」、「五穀豐登」、「答謝神恩」、「合境平安」之類美好的祝福語。
傳統標旗的旗桿是採用一根五至六米長的新鮮帶葉子的竹竿,寓意著生活跟竹子一樣節節高。在旗桿兩頭掛上中國結,小花籃做為裝飾。由於現在種竹子越來越少了,有的地方採用了不綉鋼管來代替竹子,少了一些傳統的味道。
參加騎標旗的人選必須是從本村的村民里精挑細選出來的16至20歲長得夠標志的未婚少女來扛。一般一面標旗由兩位少女扛,兩人在標旗的一前一後,只有少數地方是一個人扛。她們有的穿著彩飾綢緞長衫,旗袍,禾服,漢服,頭帶鳳冠。既顯得落落大方又楚楚動人。排在標旗隊伍第一位少女,是村裡公認長得最漂亮的,村花級別才有資格來擔任頭標。她們跟著巡遊隊伍走街串巷,她們個個精神飽滿,以最好的資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可說是巡遊隊伍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所到之處人們紛紛駐足觀看。還有那一副副精美又吉祥的標旗為新春佳節添加了喜慶,活躍了節日的氣氛。
在古時候女子很少有機會出來拋頭露面,只有騎標旗的時候才出來外面。騎標少女都是未婚適齡女子,每次巡遊活動會吸引周圍村子的未婚男青年前來觀看,提供了男女青年交流的平台。
家裡有人能夠參加巡遊活動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整個巡遊活動的時間一般兩到三天,參加活動的人都是自願參加的沒有任何酬勞的,活動用的道具、服裝都是需要自己購買的。巡遊活動一般都是天剛亮就開始,所有參加活動的人要凌晨三,四點起床准備,扛著標旗巡遊就是一整天,整活動還要連續兩三天。
潮汕傳統民俗巡遊活動隊伍中除了標旗。還有青壯年用八抬大轎抬著老爺神像,鳴鑼開道,牌手(迴避,肅靜),儀仗隊,潮汕大鑼鼓隊,英歌舞,花籃隊,布馬舞,潮劇人物,花車,舞龍,醒獅等隊伍組成。排在隊伍最後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大(族老)身穿唐裝。標旗只是旗類中的一種還有:五鋒旗,新婚旗(去年剛結婚的新郎扛的),添丁旗(去年剛生小孩的父親扛的)。巡遊隊伍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由本村村民來扮演的,巡遊隊伍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 。隊伍中年齡最小五、六歲小孩最大八,九十歲老人、老青中幼跨越幾代人共同參與的盛會。整支隊伍綿延數公里浩浩盪盪的巡遊全村的大街小巷,一邊巡遊一邊表演節目。
巡遊其間晚上還有傳統的潮劇演出和鐵枝木偶戲(鐵枝木偶戲潮汕人稱為抽皮猴/做紙影。其實就是以木偶的方式表演傳統潮劇;每個木偶後背和手部有三條鐵枝操控著木偶進去表演潮劇)。
潮汕地區范圍較廣每個地方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每個村的人口規模大小也不一,所有巡遊隊伍的組成是跟據每個村的實力而定,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各自的特色。雖然隊伍有所不同但還是儀式上還是差不多的。
「營老爺」巡遊活動的時間大多都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到二月份舉行。農歷十二月廿四老爺上天述職,正月初四老爺落天。正月初四過後潮汕各地就開始擇定吉日迎接聖駕出巡,祈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有的村子每年都會舉行巡遊活動;有的村子是一年一小慶(只舉行祭拜,不巡遊)、幾年一大慶。
拜老爺演戲(圖)
抬老爺(圖)
擔花籃(圖)
潮劇人物(圖)
看了評論有人認為這些就是封建迷信,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這是信、信仰的信,「老爺」屬於地方的民間信仰,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傳載著每一個潮汕人的記憶。
其實潮汕人對老爺的崇拜是有原因的:與其說潮汕人嵩拜「老爺」倒不如說是嵩拜英雄,潮汕人口中的「老爺」其實都歷史上有名保家衛國的英雄人物,為了彰顯英雄的威嚴,人們給英雄似神話化、披上了神仙的神秘面紗,使英雄的故事更加富有傳奇色彩。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人們常年飽受戰亂,所以潮汕人器英雄、敬英雄;另一方面是潮汕這個地方因為地處沿海,一直以來飽受台風,水災等自然災害的侵害。潮汕人一般都以出海捕魚,耕地種田,可以說是靠老天爺賞臉吃飯的。如遇到台風、水災等災害,辛苦忙了大半年種的農作物有可能就顆粒無收了。出海捕魚海上大風大浪,每次出海少則幾天多則一兩個月,家裡中婦女在家只能在家中默默的祈求「老爺保賀家人平安歸來」。因此老爺成為了多災多難潮汕人民精神支柱,每當遇到什麼困難靠著有「魯有老爺保賀個無事個」(你有老爺保佑沒事的)的信念堅持下去、克服困難。
每年各個村的鄉賢都會帶頭捐款贊助巡遊活動的經費。有的老爺宮還會成
2. tt語音cp怎麼申請
cp不需要申請的,只需要綁定不同性別即可。
一、在手機上找到tt語音圖標,然後點擊它。具體方法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