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正確處置網路職業打假人
第一招:積極應對,掌握分寸。
首先,變被動為主動,改變「怕、推、等、耗」的觀念,對合理訴求依法保障,對無理主張堅決回絕,始終堅持依法、依職責的原則,謹慎妥善處理。
其次,要把握好處理尺度。若一味支持其行為,就會使職業打假人利用監管部門來獲得其個人利益;若不理不睬、草草應付,對方就會糾纏不休,製造負面影響。因此,對待此類案件,執法人員既不能「不作為」,更不能「亂作為」。同時,要規范言行,防止出現因言語不當而造成不良後果。
第二招:嚴格程序,依法處理。
實踐中,職業打假人就監管部門收到投訴舉報信後,未在法定時限內作出書面受理答復而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的情況時有發生。
因此,對於職業打假行為,監管部門除了堅持高效、便民的原則外,更要做到嚴格按照法律授權、法定程序、法制要求辦事,嚴格執行關於申訴受理的時限規定,及時履行告知程序,並留存書面記錄。
第三招:分清訴求,履職盡責。
首先,對職業打假人的訴求涉及投訴、舉報、信訪等不同性質的案件,要分類處理,分別答復。答復內容要兼顧程序和實體,避免出現行政不作為的復議和訴訟。
其次,對於職業打假人投訴的事項,應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受理、移送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並書面告知投訴人。對於舉報事項,應當在規定時限內組織核查,經核查屬實的,立案查處,並及時將查處結果反饋給舉報人,同時按照規定給予舉報獎勵;經核查不實的,應當及時將核查的情況和不予立案查處的理由反饋舉報人。
最後,不同環節的承辦人員要做好無縫對接與反饋工作,避免出現「受而不理、理而不復、辦而無果」的現象。
第四招:完善機制,規范引導。
首先,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增強規范意識和責任意識,完善投訴舉報處置機制及其他內部管理制度。對文件收發、流轉時限、責任人等作出明確規定,確保投訴舉報材料等各類文書的正常流轉。
其次,將職業打假人維權事項納入監管隱患排查范圍,認真梳理和研究職業打假人提出的訴求,屬於食品生產經營共性問題的,要及時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治理行動,主動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最後,應重視職業打假人提供的線索,通過聘請職業打假人為「維權義工」、召開座談會、邀請參加消費維權「五進」(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企業)活動等形式,發揮職業打假人的積極作用。同時,通過普法教育,規范職業打假人的維權行為,將之限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揮其凈化市場環境的積極作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
② 職業打假人最害怕什麼
職業打假人最害怕的就是舉報,曝光。
所謂職業打假,就是購買者以營利為目的,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通過「知假買假」,獲取3倍甚至10倍懲罰性賠償的行為。職業打假在中國的歷史不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公權機構對其態度卻幾經反復。
商家要求限制職業打假,很好理解:隨著職業打假趨向商業化、集團化,組織起來的職業打假者常常針對同一商家反復打假,商家損失慘重;有的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實,如用化學試劑將商品的生產日期擦去,或將商品藏到貨架深處,等到商品過期時再拿出來索賠……企業防不勝防。
總之,在公權部門看來,職業打假人打擊假冒偽劣的效果有限,還浪費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資源,有違誠信原則,理應加以限制。
③ 職業打假人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是如何運作的
我是一個政府機構的法律官員,現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專業的索賠人作出反應。簡言之,我們收到來自假冒人員的投訴,協調對具體辦案人員的調查,如何應對,協助製作各種文件。
什麼是職業索賠人?內部定義:專業索賠人是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取得高額懲罰性賠償的人,在購買或消費假冒偽劣商品或服務後,獲得賠償的主要收入來源。專業索賠人的最終目的:利息。在這一點上,所有敢於接受媒體采訪的專業人士都承認他們對搜索感興趣。在達到利益目的,即取得商業補償後,專業索賠人將立即放棄上訴和報告,停止為行政機關調查案件提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