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如何看待疫情
編者按
本周繼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情況。大學生作為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對社會問題具有較強的敏銳性和洞察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態,對於學習、就業的擔憂和期盼,以及對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認知態度值得關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課題組於2020年2月—3月組織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影響調查」,通過電子問卷形式,在全國范圍內收集了12897份在讀大學生樣本,對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學習狀態和思想動態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就下一步高校如何開展學生工作提出建議。
「疫情當前,宅在家學習就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最好的貢獻」「謹防『情緒病毒』,學會調整自我」「別停下,好好沉澱自己」「疫情,當重視不當恐懼;青年,當熱血亦當理性」……疫情期間,在互聯網問答社區上的一條條「面對疫情,青年大學生能做什麼」的問答帖匯聚了不少高校青年學子的頻頻互動:從為高考在即的學弟學妹做大學直播到分享自律高效的學習方法,再到展示自我的社區志願者經歷。
當代大學生是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較高的階段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缺少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儲備。因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一場危及全世界、全人類安全的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思想態度和社會認知,對我們分析研究危機狀況下當代高知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和參考價值。
1 新時代大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既具有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狀態,如恐慌焦慮、人際交往減少等,同時由於青春期思維活躍的特點和對網路工具的熟練使用,其行為特徵與普通社會群體相比又有顯著的差異。調研發現,疫情期間大學生思想狀況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平和中透出理性樂觀。疫情暴發之初,大學生心頭不免有畏懼感和恐慌感,但隨著戰「疫」的深入,逐漸認識到病毒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過分畏懼病毒的心理。抗擊病毒,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醫療技術,更需要積極陽光的心態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期間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是什麼」,排名前三的選項是:關注疫情信息佔63.5%,學習專業知識佔45.3%,做家務、烹飪和手工佔41.5%。此外,娛樂休閑活動也佔一定比例:看電影、電視劇、短視頻佔32.5%,玩電腦、手機游戲佔28.4%,體育鍛煉佔20.4%,聽音樂佔14.1%,看網路小說佔9.3%,閱讀經典名著佔7.8%等。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居家事宜,生活豐富多彩。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整體表現,從最初的緊張恐慌、到焦慮茫然、逐漸變得理智清醒。隨著對疫情認識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心態也愈發呈現出理性平和的態勢。
關注中映射思考深度。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的代表,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有關問題高度關注。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最關注的問題中,85.3%的學生選擇了疫情發展形勢,71.5%的學生選擇了醫護人員健康安全,排名前兩位。疫情期間,學生們看到了白衣天使在危險中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這種舍己為人的職業情操,激發起當代大學生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疫情的突如其來,促使「象牙塔」中的學子們超越個體層面進而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並做出自己的判斷。調查顯示,36.4%的大學生關注重點疫區防控進展,35.3%關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公開透明,24.7%關注捐贈物資的合理使用和監管,11.1%關注瀆職官員的問責,10.3%關注各地具體防控措施有效性,9.5%關注疾病預防控制制度的完善,8.7%關注確診患者收治康復,8.3%關注公眾採取的防護措施,5.1%關注重點防控物資的供應等。
高校採取的主要疫情防控措施
認可中體現層級差異。此次疫情發生後,中央做出決策,各地紛紛響應,使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向積極態勢拓展,顯著提高了黨和政府在青年中的影響與威望。調查顯示,95.7%的大學生認為中國政府使疫情得到了最大程度控制,93.5%的大學生認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92.2%的大學生對控制疫情的各項舉措表示支持和擁護,91.4%的大學生認為疫情防控體現了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84.3%的大學生認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以上數據說明,中央的決策部署得到廣大學生的高度認可和衷心擁護。
但同時,大學生對政府的態度呈現出層次性差異,對中央的防疫工作認可度要高於地方。調查顯示,92.5%的大學生認同中央有關疫情防控的整體部署及時有效,而認同本地相關部門的防疫措施執行到位的比例為87.4%。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對防控工作的層次性差異同樣明顯,居住在非湖北地區的學生對防疫措施的認可度為91.2%,而居住在湖北地區的學生對防疫措施認可度要低一些為81.5%。
災難中感悟蓬勃力量。大災大難現人間真情,疫情暴發後,愛國情懷的集結號浩盪響起,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集結。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中最感動/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麼」時,88.9%選擇「專家、醫護人員在一線捨身忘我」,83.4%選擇「集全國資源力量馳援湖北等重點疫區」,72.1%的大學生選擇「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等集中救治場所」。此外,38.7%選擇「採取武漢『封城』堅決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區擴散」,32.1%選擇「快遞小哥、基層工作人員的敬業奉獻」等。
調研中,很多學生在談起疫情期間的感受時,「淚水」「無私」「守望」等都是反復提及的高頻詞彙。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被「對火神山、雷神山和鍾南山的期待」「方艙醫院內的歡快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線的歡呼」「痛失親人撕心裂肺的哭聲」「護士與女兒隔空擁抱的溫情不舍」「醫生和黨員主動請纓赴一線的生死狀」等視頻和新聞感動著。有的大學生說:「苦中作樂、逆境前行是中國人精神世界裡不可消磨的文化因子,民族的苦難、家族的興衰和個人的成敗,我們總在最困難的時候負重前行、找到出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真切發生的感人場景和動人故事,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情緒狀態雖有波動起伏,但始終保持「三少三多」的大局穩定,即抱怨少、恐懼少、宣洩少;感動多、擁護多、期待多。
合肥市包河區,「00後」大學生志願者王束佳(左)在疫情期間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代購蔬菜。新華社發
危機中展現責任擔當。新冠肺炎疫情引領當代大學生看清宏大與渺小中的價值選擇和使命擔當,使青年更加領悟到個人與集體關系的內涵,檢驗著大學生的公共道德意識。他們首先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調查顯示,大學生高度配合應急管理的要求,98.6%的大學生避免出門聚集,98.3%的大學生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護。由於大學生本身知識水平較高,在認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學預防的方法,對用科學戰勝病毒有著堅定的信心。
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大學生還努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疫情防控。雖然很多學生不能去一線抗疫,但是他們在村口、社區守一方平安,在高鐵站和高速口的人流和車流中恪盡防治職守,在防疫用品生產工廠參與保障復工,更多的學生自覺上好線上課程,准備好升學備考和求職就業,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調查顯示,95.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願意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在具體參與疫情工作方面,71.3%的大學生積極向親人朋友宣傳防護知識,35.8%的大學生配合社區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學生舉報網路謠言/積極辟謠。調研中有學生說:「在疫情之下,我們更加明確了自身的時代責任,時代洪流中我們很渺小,但也有塑造偉大的能力,防控戰有醫生、護士、警察、基層幹部,也一定有我們大學生的身影。」
2 「超長假期」引焦慮 如何「對症下葯」
自律性差影響學習效果。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學生不得不在家學習,尤其考驗居家學習的自律能力和自學能力。調查顯示,每天學習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佔15.3%,1~3小時的佔41.1%,3~5小時的佔28.4%,綜合來看,有84.8%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長低於5小時。從主要學習方式上看,運用網路課程資源平台學習佔45.6%;線下自學佔31.2%,還有15.1%為老師網路指導,8.1%為線上集體討論。
疫情初期,很多學生對上網學習方式不熟悉,進入狀態較慢。但隨著課程內容的豐富,技術障礙的排除,學生逐漸適應了線上學習方式。但調研中仍有部分學生反映,網上開展問題研討較為困難。每次圍繞主題討論時,總有一些話題會引發漫無邊際的延伸,不知不覺之間把研討變成了聊天。提出問題和老師解答之間也有一段間隙,很容易迷失,忘記了提問的主要意圖。可見,對於網上學習方式,教師和學生雙方都需要不斷磨合和繼續探索。
居家隔離導致生活紊亂。調查顯示,當被問及「疫情對自己生活造成哪些負面影響」時,大學生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疫情導致生活節奏混亂(55.1%),其次是社會交際受到影響(41.3%)。除此之外,大學生的家庭收入、身體、精神、睡眠及飲食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響。調研中有學生反映:白天過於緊張,無心學習,晚上又會覺得虛度時光,產生負罪感,每天既恍惚又焦慮。此外,長期居家生活,由於觀念、作息和行為上的差異,青年與父母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安徽銅陵市義安區,西安工業大學學生王雨傑(中)與合肥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陸圓(右)在向村民宣傳科學防
另外,在居家隔離期間,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廣泛,包括電視廣播、網路媒體和社交軟體等。但與以往互聯網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此次疫情中電視廣播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現場」。調查顯示,72.2%的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最主要的來源為電視廣播,在所有信息來源中佔比最高。同時,網路平台、社交軟體也成為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