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路,增強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合
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及教育網路用來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這個時代和社會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出於對未成年人成長的考慮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必須要完善整個社會,包括學校家庭以及網路等方方面面的不足,對比國外來看,我們在這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比國內的情況,由於現在未成年人普遍接觸網路,導致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觀念有一些脫離實際。因此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健康教育,才能讓更多的未成年人茁壯成長,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完善這些機制,更好地為年輕人的健康成長做出有力保障。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社會和互聯網如何去做?
社會和互聯網是一個大熔爐,很多不良思想存在於網路上,未成年人現在接觸網路比較便捷,所以,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情況下,這種不良思想會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很大隱患,因此必須要對這些不良的思想進行規律,嚴格把控社會輿論方向,並不是說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掐死,而是要留取精華,剔除淺薄,讓我們的社會和網路不斷進步,這樣學生們接觸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知識,才能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歸結於一句話,中國的希望在於少年,少年的希望在於教育。
㈡ 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及網路安全教育
1、切實加強對學生的網路安全知識教育,要求各教學系部按照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積極開設計算機網路課程,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網路知識。學校網路教室要盡可能延長開放時間,滿足學生的上網要求。
同時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教給學生必要的網路安全知識,增強其安全防範意識和能力。
2、進一步深入開展《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學習宣傳活動。教育學生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3、加強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房等學生上網場所的管理,防止反動、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內容危害學生,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文明上網。
4、加強網路文明、網路安全建設和管理。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網路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識,以及在網路環境下防範傷害、自我保護的能力。注重在校園網路建設過程中,建立網路安全措施,提供多層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安全管理體系。
5、加強校園網路文明宣傳教育。要求各處室部門和學校各教學系部注意研究防止網路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網路知識,遵守網路道德,學習網路法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校外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網路道德與網路安全教育。
6、加大與國家網路安全相關部門交流與合作,加強對校園周邊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治理力度。積極主動聯合市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城管等部門,開展學校內部及學校周邊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監控和管理,杜絕學生沉迷於網吧。
(2)如何推進網路與教育相結合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教育趨勢:
1、引進先進理念和系統的網路安全教育體系
做好網路安全教育培訓,必須先整合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尤其要建立不同形式戰略聯盟,共謀網路安全教育培訓發展新路。要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系統的網路安全知識體系,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教育層次研究一整套規范操作方法,拓寬網路安全教育培訓渠道,讓受訓者可以接觸到網路安全先進理念、系統的知識培訓和豐富的實踐體驗。
2、藉助E-learning 加強網路安全教育培訓
未來的培訓會更多地藉助互聯網培訓,根據CNNIC 第38 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 在線教育領域在不斷細化,用戶邊界不斷擴大, 服務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移動教育提供的個性化學習場景以及移動設備觸感、語音輸出等功能性優勢,促使其成為在線教育主流。
3、加強學生的網路安全教育培訓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學生帶來極大好處和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具有網路特色的安全問題。學生的網路安全教育在內容上必須包括網路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安全防範技能教育以及網路心理健康教育四個方面的內容。
4、加強教師的網路安全教育培訓
隨著網路安全問題逐步顯性化,應加強網路安全和道德教育, 積極、耐心引導學生, 使他們形成正確態度和觀念去面對網路。同時, 給學生提供豐富、健康的網路資源, 為學生營造良好網路學習氛圍,並教育學生在網上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維護自身和他人合法權益。
5、完善網路安全教育職業培訓
網路安全教育職業培訓對象主要為企事業、黨政機關從事網路安全管理的人員,這些人員職業素質提高關繫到各單位網路安全管理水平。因此,網路安全教育職業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 其網路安全培訓教材研發需要結合企業實際需要不斷完善。
㈢ 簡答高校如何開展網路教育
一、學校開展網路教育教學的基礎與現狀
(一)具有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現代教育信息網路
近年來,學校與中國電信公司合作,先後投入5000多萬元開展數字校園建設,建設了國內一流的網路設施。目前,校園網採用三層交換技術,連接教育網(1000M)、電信網(1000M)、中國聯通網(1000M)和第二代互聯網IPv6(1000M),出口帶寬達到4G。建設了網路與遠程教育平台,應用當前國內外信息與通訊技術,以及學習與教育理論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最新成果,高起點、高標准構建全面支持網路教育的數字化教學綜合環境。
(二)數字化教學綜合支撐平台已部署完成
數字化教學綜合支撐平台由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根據學校現代遠程教育未來發展的需要以及辦學實際情況構建,平台集遠程教育、成人教育、非學歷培訓三種模式為一體,結合在職碩士研究生培養和大學本科生網路課程選修,實現網路教學資源的共享,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網上教學和管理活動進行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平台系統功能完整、運行穩定,並已先後多次實施教師與管理員培訓。
(三)數據介面已實現,平台內數據完備
數字化教學綜合支撐平台已與教學、教務管理實現了數據介面,完成了數據的導入與初始化。平台內注冊教師用戶1852人,學生用戶19979人,開設課程教學空間3466門,各項數據完整,具備開展網路教學的條件。
(四)已有部分教師率先、自發的開展網路教學
2010年9月開學以來,部分教師已自發的開展網路教學,目前平台總訪問量近120萬,近百門課程上傳了教學材料,課程問卷、課程作業和論壇等互動欄目應用良好。網路教學平台已經得到了大部分教師的關注,全校范圍的「課程上網工程」也已啟動建設。
(五)技術支持部門已調整到位
學校網路與教育技術中心已調整完成,教育技術部的領導和老師通過訪問學習、相關培訓、參加研討交流,目前對平台應用熟悉,對開展網路教學的意義認可,可以說從觀念和技術上具備了開展網路教育教學的技術支持和服務能力。
㈣ 互聯網+教研1.做法舉措2.存在問題3.意見建議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互聯網+」背景下,教研的模式及發展路徑發生了重要變化。在梳理同類研究基礎上,該文從「互聯網+教研」模式的角色、內容、資源、環境及評價等關鍵要素出發,闡述了教研形態在互聯網進程中的轉型特徵;基於路徑依賴視角分析了影響「互聯網+教研」模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者認知能力、政策制度、經費投入、技術支撐、評價機制等,旨在探究教研模式呈現多樣化的原因,從而為教研模式的選擇提供參考。該文提出了樹立協同發展願景、政策頂層設計保障、優化技術支撐環境、經費投入結合實際、教研服務供給改革、基於數據驅動開展教研評價的發展策略,以期為教研實踐提供指引。
關鍵詞:「互聯網+」;教研模式;發展路徑;路徑依賴理論
四、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的策略性建議
(一)運用互聯思維,樹立協同發展的教研願景
面臨新時代的挑戰,需要用互聯思維考慮教研問題,多方協同參與。(1)樹立共同願景,營造在線協同發展的教研氛圍。通過互通聯結,聚集具有專業發展需求的教研參與者成為教研共同體,在志趣相投的文化氛圍中共同探討和嘗試解決教學中的典型問題。如今,依託網路平台,形成了網路名師工作室、在線教研社區等形式多樣的共同體教研路徑[20]。以「浙江省網路名師工作室」為例,一線教師通過網路結交名師,在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感召下進行持續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成果共享[21];(2)發揮社會協同力量,助力協作教研[22]。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教育廳教研室聯合教育信息科技類企業,在多所城鎮、鄉村中小學實施AI教育公益計劃,讓一線教師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量,實現「人與人工智慧」協同發展;同時,教育信息化企業人員開始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和教研活動,深入了解教師教研所需,為教研提供更多服務。
(二)堅持頂層設計,完善「互聯網+教研」政策保障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能夠營造高效有序的「互聯網+教研」全局觀,為帶動教師成長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保障:(1)發揮國家政策戰略導向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信息化帶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作出了「全面振興教師教育」戰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呼籲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政策扶持保障「互聯網+教研」的行動實施。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青島宣言》中指出:「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供廣泛的系統支持,激勵教師創新,協助研發教研網路和平台的建設」[23]。
(三)兼顧區域特點,逐步優化「互聯網+教研」的技術環境
在「互聯網+教研」實踐中,技術支撐的作用最為顯性化。例如,從視頻技術輔助教學實景還原,到移動技術提供優質攜帶型資源共享;從虛擬技術支持情境式教研體驗,到智能技術精準教研分析。然而,我國各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在開展「互聯網+教研」實踐時要考慮到區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技術環境的實際,逐步優化。要進一步彌合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數字鴻溝,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四代同堂」[24](開發一代、試用一代、推廣一代、普及一代)的模式與思路整體推進。對於「互聯網+教研」實踐,可以先做小規模的技術變革嘗試,然後再逐步大規模優化:(1)先允許「互聯網+教研」小規模進行應用;(2)根據實踐成效施加改進;(3)大規模推廣應用;(4)普遍適應進而實現迭代的良性循環。
(四)經費投入結合實際,強化優質教研資源的示範效應
優化「互聯網+教研」的建設方式,結合實際選擇投入的側重點[25]。首先,以解決教研難點問題為核心,按科學流程將經費投入到教研平台軟硬體建設、教研師資培訓、教研模式選擇、教研成果應用推廣上。如福建等一些省份匯聚多方經費成立基礎教育研究院,投入基礎設施、吸納人才,既有利於匯聚基礎教育信息數據進行監測,為教育決策提供學術支持,也為一線教師提供信息咨詢服務[26]。其次,要結合省、市(州)、縣(區)、學校地方情況調整教研經費投入機制。在落實基本教研服務投入標准基礎上,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學校自籌經費情況適當增加教研服務類別,如購買虛擬服務,引入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等新技術,實現讓教研團隊感同身受的強情景感知環境創設。而對於欠發達地區,則需要專項補助資金保障基礎信息化經費投入,或與優勢區域結對進行網路合作教研。如詹家鎮中心小學利用衢州教育結合自身特色開展「名師資源網上共享」活動,當地老師感言到:「以前一年才去城裡聽幾堂優質課,而且名額有限,大家要輪著去,網上名師課堂開通以後,我們不用出校門就可以聽城裡的名師上示範課,只要想聽隨時都可以」[27]。
(五)創新基於網路的教研眾籌機制,變革教研服務的供給方式
探索教研眾籌機制創新,增強教研服務供給側對接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28]。眾籌本是一種大眾商業融資方式,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社會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在教研領域中,眾籌思路指引下的教研眾籌意味著活動可以由「草根」教師發起,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展示其教育創意,爭取校內外教師、同行、專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教育資源或技術支持。例如浙江省溫州鹿城區「面向未來的教師」研修項目[29],圍繞教學研究、教學技藝、教學手段、學科信息技術整合等方面,集合參與教師的力量快速匯集許多種實用教學科研工具,教師在參與教研眾籌中獲益,實現優質教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教研供給服務形式還可由教師結合自身經驗和需求自下而上提出[30]。依據對教師授課行為、課程教學實施過程追蹤及教師發展情況的數據分析診斷,教研服務供給方提供定製的「菜單式教研」綜合服務,實現教研資源的自主選擇。
(六)基於數據驅動手段,推行彈性和多維的教研評價
教研評價是「以評促研」的重要動力之一[31]。數據驅動的教研評價為教師的能力發展提供精準的依據指引,教研評價從經驗模糊評判、反饋調節欠缺,轉向為利用數據挖掘工具開展伴隨式的教研行為分析。基於數據驅動推行彈性評價和多維評價,有助於激發教師的教研活力:(1)從評價范圍角度來看,集約化評價方式更適合於工業時代的標准化批量生產方式,而彈性評價更加提倡教師參與互動和進行教育創新,可藉助網路評課工具、網路問卷、教研社交網站、教師檔案袋系統等多種網路工具進行豐富數據採集和評估。由此,鼓勵教師藉助互聯網開展「切口小、范圍廣、方式多、周期短、見效快」的教研活動[32],適當淡化競爭,促進教師發自內心合作;(2)從評價內容來看,以網路教研活動為載體,包括對不同學科、學段的教師知識能力、教師學習軌跡、教研行為、教研風格等內容進行診斷和評測,可以獲得大量靜態或動態數據,輔助進行更加細微、多維層面的解讀和評價,教研評價更加清晰、顯性和有效。
五、結語
「互聯網+」是助力教研新發展、提升師資水平的重要機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中小學教師教研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日漸重要的影響。如何迎接「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研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正確探索「互聯網+教研」的組織模式和發展路徑,這既不能簡單「唯技術」,也不能孤立「談教研」,而是要把技術和教研相融合,秉持創新性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推動。本文探討了「互聯網+教研」模式的結構要素及其路徑依賴視角下的發展影響因素,並針對推動實踐提出了相關的策略性建議。在未來,如何將「互聯網+教研」模式有效落地、持續優化其發展路徑,仍需進行更多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㈤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互聯網,如何利用互聯網推動教育
隨著網路的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的原因,但是了線上教育的爆火,孩子學習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主流,但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可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利用不好就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好的影響。那我我們究竟該怎麼樣利用互聯網呢?
㈥ 如何利用網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網路文明是高校特別是高師院校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可以影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目前在網路上流行各種不文明現象,比如不文明用語、惡搞知名人士、有目的的人身攻擊等等。網路文明是建設網路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的重點引導內容。我們應該抵制網路不文明現象,加強網路和諧的建設,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自律和學校的管理來杜絕不文明不和諧現象。
一、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的建議
在接受傳統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同時,高校已經開始積極地利用網路和大家進行溝通,以期待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及時更新內容,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創辦自己的品牌欄目等。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必須從解決學生們關切的實際問題出發,才能真正吸引和教育學生。我認為我們學校在這方面做得還行,但也是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二、互聯網所具有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已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網路信息的開放性和聚集性在學生中容易產生群體性效應
傳統的媒體由於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覆蓋面小,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並且通過管理容易實現宣傳尺度上的一致性。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校園網建設的不斷加快,大學生上網已成為非常普通而正常的事。由於網上信息已實現鏈接,任何敏感性信息和輿論都會在學生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任何網路上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在社會上和高校學生中產生群體性效應。
(二)網路信息的多元性和虛擬性沖擊著高校思想教育的價值標准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主要通過正面的價值導向來影響人的思想,從而達到塑造人、培養人的目的。而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各類信息良莠並存,且反映著多元化的價值形態。由於網路上沒有明確的價值參照物,使人在這樣的虛擬世界裡無法准確判斷真假、美醜、善惡,容易在這樣沒有確定的價值標准、沒有榜樣、沒有有序的意義世界和效信准則的信息海洋里,感到迷茫和困惑,從而導致價值觀混亂則成為必然。
(三)網路信息的互動性和平等性對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主導地位提出挑戰
信息化時代,教育者所能壟斷的信息資源在減少,已不能保持與學生之間的較大信息落差,因此,教育者不再神秘,權威在逐漸削弱。同時,網路的互動性和平等性激發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使很多學生不再輕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輸,學生更願意在平等互動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切,尋找各自所認同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觀點和體會,這使傳統的單向傳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臨嚴峻的挑戰。
三、開展有效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互聯網的出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著空前的變革,創建與其相適應的工作機制是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看到網路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我們應看到網路技術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拓展了工作的空間和渠道。例如,互聯網使信息傳播的速度、效果與范圍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給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傳播平台,拓展了工作覆蓋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性更廣,影響更深遠。同時,網路技術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使其從文字媒體向多維視聽圖像媒體信息形式轉變,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因此,應對網路的強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應對,主動出擊,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和模式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相互關系發生深刻變革,學生不再是無條件、被動的教育對象,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積極活躍的一部分。這種形勢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應由傳統單一主導式向多元化互動式轉變,由教育主客體制向雙主體乃至多主體制轉化,因此,要求我們輔導員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要從有形的管理向有形的管理和無形的教育引導相結合轉變,通過搭建一座有效的信息溝通橋梁,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進行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道德建設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全方位、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網前、網上、網後」全過程教育體系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樹立系統的觀點,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網前、網上、網後」全過程教育是一個體系,是分別針對大學生網路行為的三個不同階段而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注意發揮這三種教育方式的各自優勢、克服其不足。對於網前、網上與網後教育,我們不能厚此薄彼,而要藉助於多種方式,即要加強網上與網後教育的結合,又充分利用網前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根據教育環境、任務和對象的不斷變化,在教育時間、內容和方式的選用上使得網前教育、網上教育與網後教育各有側重,網前教育貴在預防,網上教育重在引導,網後教育則要在鞏固提高上多下功夫,從而構築起網前、網上、網後聯動,全時關注、全程覆蓋的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創造性。
(三)強化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網路輔導員隊伍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前形勢下輔導員只有熟練掌握這項技術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因此,高校應著手打造一支既精通計算機網路技術,又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專兼職網路輔導員隊伍,這樣才能有效掌握網路空間的主動權,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疏導和化解學生的迷茫和困惑,必要時他們可化名參加學生的網路活動,參與討論,掌握網路上的輿情,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