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寫出網路對教育影響的思路

如何寫出網路對教育影響的思路

發布時間:2024-07-08 00:04:02

㈠ 如今是信息時代,要怎樣利用網路教育好孩子

對於互聯網時代的孩子來說,互聯網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工具和朋友。有無數的學習資源,令人眼花繚亂的動漫節目,各種讓人忘返的游戲。孩子掌握了網路技術,無疑給自己增加了一雙翅膀,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飛翔。但是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是不夠的。他們太沉迷於網路,對游戲不開心,不僅浪費時間,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生活越來越懈怠。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互聯網,避免互聯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呢?

第三,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網路觀。在當今社會,網路技術是兒童必備的基本技能。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接觸網路,更好地利用網路,把網路作為工具和網路全書,方便地查找相關知識。當然,網路有很多功能,比如為人們提供很多游戲娛樂,使人們能夠滿足購物、交流和辦公的需要。所以網路本身並不神秘,無可指責。關鍵是人在使用網路的時候要有更好的心態。小學生應該本著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原則上網,而不僅僅是沉迷於網路游戲或者做其他與學習關系不大的事情。

最後,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網路信息。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有助於兒童的學習和健康發展。正確使用互聯網可以幫助孩子擴大知識面,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成績。但是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是很差,網路信息良莠不齊。家長要幫助孩子正確選擇網路信息源,保證孩子瀏覽有利於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的網站,禁止孩子瀏覽不健康的網站,以免陷入其中。只要家長正確引導,網路就會成為孩子學習的好助手。

㈡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互聯網,如何利用互聯網推動教育

隨著網路的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的原因,但是了線上教育的爆火,孩子學習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主流,但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可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利用不好就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好的影響。那我我們究竟該怎麼樣利用互聯網呢?

㈢ 「互聯網+教育」時代來了,教育和老師將會迎來哪些顛覆

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新技術、新理念短時間內撲面而來,教師們猶應接不暇。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又將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呢?
「互聯網+教育」在於其包容性更強。它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網路技術於一體,強調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聚合起來,為教育創建新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形態。而「互聯網+』』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教師線上成長渠道再造和重組,加的是在實踐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創新。
教師發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組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型教師發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已有優秀理念、方法基礎上,對適合自身教學發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組,也可以體現「互聯網+」的創新特色。這種創新因為有互聯網的參與,有多種混合技術的幫助,給教學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體驗。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教師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成長渠道,是一個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學習。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界定,混合學習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國內論述混合學習時間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概念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混合學習的,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近十年來,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混合式專業發展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微課、MOOC、移動公開課等形式都成為其渠道再造和重組的表現形式。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彌,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拔千斤的巧妙。教師通過混合式的專業發展渠道,用社交網路、在線平台、移動工具為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建立起以個人成長目標為中心的專業發展圈。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成長圈才是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專業成長圈呢?虛擬教研也好,區域博客也罷,微信企業號、伴行3618智慧校園平台移動社群也行,都可歸結為專業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出發點,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混合,能夠以較小的成本,伴隨著較高的效率,產出有創新性的優秀成果,帶來較大的領域影響力。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來說,就是要把線上的成長圈與線上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用線上交流所獲得的新思考、新體驗,來改善線上的實際教學,更新舊理念,解決新問題,創建新環境。前幾年博客盛行,曾出現了「李克東難題」(為什麼教師博客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動的思想碰撞?為什麼教師博客發表了近萬篇博文,卻不能夠說出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究其原因,那就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因為技術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會追逐流行的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難走得深人。只有回歸到教育理念驅動的專業發展,用線上的交流思路來優化教學理念,改善教學實踐,那麼線上的交流活動就會自然地融人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個叫做「羅輯思維」。除了每天早上六點半准時的六十秒「語音早報」以外,「羅輯思維」發起了一系列的線上、實體的活動來建立媒體圈。他們舉行全國巡迴講座,招募同行,在公眾號上做圖書首發、微商等。訂閱數量超過五百萬的這個公眾號,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成為特定人群中頗具影響的傳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領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備「互聯網+」時代意識和能力的團隊,再配合各級行政部門的推廣舉措,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圈會得到新的重組和再造的機遇。資深教師可以在這個渠道中推廣自己的特色課,新手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渠道里訂閱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課程,教育類的優秀圖書、資源、工具、活動、社群都可以在這種線上渠道進行發布,那麼這樣的渠道就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流通之道,優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與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除了要有線上專業成長圈的融合,更要有線下教學實踐的創新。與以教師教學能力、個人經驗、主觀感受、教學傳承為主的傳統教學實踐方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實踐要更多地體現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1、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
21世紀初,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項目,就把中國多個省份的中小學帶人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在已聯網的機房裡,學生們可以登錄網路學習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學生們可以使用掌上學習機、平板電腦等教學類軟體;在戶外真實情境下,學生們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或穿戴式設備進行探究式學習等。越來越多的學習情境是有技術參與其中的,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前「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掌握技術,學習如何實現技術與課程整合,來輔助講授、促進協作、幫助探究,創設技術型的學習環境;而進人「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讓技術無縫地「編織」進教學,利用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過程性數據、學習痕跡等數據進行再利用,來實現教學優化。
2、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
在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即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數的學習路線是單迴路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後再去努力糾正。例如,學校只有在期末考試結束後,才發現哪些課程對於學生來說太難或太簡單,然後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進行調整。雙迴路學習則不然。它會隨時用數據糾正自身的錯誤,同時利用反饋迴路中獲得的大量數據來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學院為例,不僅有超過5000個多學科的視頻課程,它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積累學生如何學習的數據,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例如,基於每位學生做題的准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以判斷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幫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步調;還會給教師提供整個班級和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圖,根據回答問題的數量、准確率等指標顯示學習實時狀況。
雙迴路學習把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與干預結合在一起,為教學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因此,處於專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新手教師們,可以做到用技術獲得數據,用圖示工具來理解數據,處於專業發展高級階段的資深教師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分析工具來解讀數據,用研究工具來預測、干預、優化教學。也就是說,研究型教師,依然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而且有.數據支持的實證分析,會給中小學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3、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師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因為教師不是小販,不能把別人的知識直接搬過來販賣給學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別人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直接拿過來進行教學,而不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適當改造,或者很少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提出有獨創性的教學方法等,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這樣的教師很難有進步,學生就更難有突破和創新了。
那麼教師如何做研究呢?記得今年年初,《彎頂之下》紀錄片的發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不僅因為選題直擊時弊,切合每個人生命健康,更是由於該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調查分析能力,目標明確,資料翔實,層次遞進,自成邏輯。其實教育研究與新聞調查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找准方向,提出問題,實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驗證,深人分析,發布結論。有影響力的新聞節目與有價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頗多共同點:選題針貶時弊,聚焦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簡潔但直擊要害;實地探查不遺餘力,長時間地紮根生活,得到鮮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證;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真實、大量、多角度來源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互聯網+」能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過程性數據,讓他們更方便地使用數據分析的工具,也帶來了開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機會。如果說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數據來源多是需要主動收集,來支持小規模的常規化研究,而進人「互聯網+」時代,由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數據尾氣(dataexhaust ),即指學生與網路進行互動時衍生的副產品,如登錄信息、學習痕跡、交互對象、評價習慣等。這些數據存留於網路平台上,手機終端等智能設備里,教師可以與學校同事、線上成長圈的夥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數據進行深人的、大規模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實證研究,從大數據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實證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然而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
我曾經參加過美國密歇根州LATT工CE國際教師教研組織。記得有一次來LATTICE演講的是該州年度優秀教師瑪婷娜,一所高中的社會課教師。這位「當地名師」沒花很多時間去介紹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更多的是從國家的教育機制、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當前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方法等與大家進行對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帶領所有與會者思考:
「學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麼,學生應該從一所理想的學校里獲得什麼,如何成長,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師們圍坐在一起,結合這個切人點寫關鍵詞,畫流程圖,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動給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不等於一言堂的名師講座或示範性樣板課,教學交流其實就是一場場不用達成共識的思想碰撞。
經驗分享或學習榜樣帶來的多是模仿,數據收集實證分析多是規范,而自由思考和滿懷熱情,才有可能帶來創造。齊白石寄語學畫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項充滿了變數的馬拉松長跑,它需要教師持續的熱情,發自內心的渴望,以及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成就感,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創造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滲透,融合,重組,質變。教師專業成長是個永恆的話題,唯願保持獨立的個性和思考,共適應,共成長。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出網路對教育影響的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中如何防止私接路由器 瀏覽:574
nfc一碰網路異常 瀏覽:742
網路攻擊的有哪些特點 瀏覽:70
手機號查網路信息 瀏覽:702
電腦上軟體顯示網路連接超時 瀏覽:814
廣電無線網路怎麼安裝 瀏覽:271
家裝網路營銷怎麼做 瀏覽:262
蘋果7手機網路從4g變3g 瀏覽:625
為什麼網路上買的蘋果手機貴 瀏覽:676
外面跳舞機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702
hg金異端網路限定多少錢 瀏覽:167
去哪個地方網路更好 瀏覽:563
為什麼手機上有網路卻沒有信號 瀏覽:946
為啥電話手錶總是設置無網路 瀏覽:358
聯通寬頻網路怎麼設置密碼多少 瀏覽:959
怎麼關閉網路科技中心 瀏覽:972
網路安全重點是什麼 瀏覽:966
網路直播怎麼拍照 瀏覽:892
人身財產網路安全論文 瀏覽:378
網路機頂盒乙太網連接 瀏覽:51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