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安全指標體系合理性評估研究

網路安全指標體系合理性評估研究

發布時間:2024-01-23 17:38:56

1. 國際和國內的網路安全評價標准

計算機網路安全

編者按:"千里之提,潰於蟻穴"。配置再完善的防火牆、功能 再強大的入侵檢測系統、結構再復雜的系統密碼也擋不住內部人員從網管背後的一瞥。"微軟被黑案"的事例證明,當前企業網路最大的安全漏洞來自內部管理的不嚴密。因此網路安全,重在管理。那麼如何管理呢?請仔細研讀下文。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及現狀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和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越來越依賴於網路。與此相關的網路安全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並逐漸成為企業網路應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那麼網路安全這一要領是如何提到人們的議事日程中來的呢?

1. 網路安全的概念的發展過程

網路發展的早期,人們更多地強調網路的方便性和可用性,而忽略了網路的安全性。當網路僅僅用來傳送一般性信息的時候,當網路的覆蓋面積僅僅限於一幢大樓、一個校園的時候,安全問題並沒有突出地表現出來。但是,當在網路上運行關鍵性的如銀行業務等,當企業的主要業務運行在網路上,當政府部門的活動正日益網路化的時候,計算機網路安全就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路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把分布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分支機構聯系起來。它們使用公共的傳輸信道傳遞敏感的業務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使用某個機構的私有網路。組織和部門的私有網路也因業務需要不可避免地與外部公眾網直接或間接地聯系起來,以上因素使得網路運行環境更加復雜、分布地域更加廣泛、用途更加多樣化,從而造成網路的可控制性急劇降低,安全性變差。

隨著組織和部門對網路依賴性的增強,一個相對較小的網路也突出地表現出一定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當組織的部門的網路就要面對來自外部網路的各種安全威脅,即使是網路自身利益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也可能由於被攻擊者利用而帶來不必要的法律糾紛。網路黑客的攻擊、網路病毒的泛濫和各種網路業務的安全要求已經構成了對網路安全的迫切需求。

2. 解決網路安全的首要任務

但是,上面的現狀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當人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投向黑客攻擊和網路病毒所帶來的安全問題的時候,卻不知道內部是引發安全問題的根源,正所謂"禍起蕭牆"。國內外多家安全權威機構統計表明,大約有七八成的安全事件完全或部分地由內部引發。在一定程度上,外部的安全問題可以通過購置一定的安全產品來解決,但是,大多數的外部安全問題是由內部管理不善、配置不當和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引起的。因此,建立組織的部門的網路安全體系是解決網路安全的首要任務。

網路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任何一種單一的技術或產品者無法滿足無法滿足網路對安全的要求,只有將技術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從控制整個網路安全建設、運行和維護的全過程角度入手,才能提高網路的整體安全水平。

無論是內部安全問題還是外部安全問題,歸結起來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網路建設單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缺乏安全防範意識,從而就不可能採取主動的安全 措施加以防範,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

2. 組織和部門的有關人員對網路的安全現狀不明確,不知道或不清楚網路存在的安全隱 患,從而失去了防禦攻擊的先機。

3. 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安全防範沒有形成完整的、組織化的體系結構,其缺陷給攻擊 者以可乘之機。

4. 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從而導致安全體系和安全控制措施 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效能。業務活動中存在安全疏漏,造成不必要的信息泄露,給攻擊者以收集敏感信息的機會。

5. 網路安全管理人員和技術有員缺乏必要的專業安全知識,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網路, 不能及時發現已經存在的和隨時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對突發的安全事件不能作出積極、有序和有效的反應。

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

實現網路安全的過程是復雜的。這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嚴格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整個過程的有效性,才能保證安全控制措施有效地發揮其效能,從而確保實現預期的安全目標。因此,建立組織的安全管理體系是網路安全的核心。我們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構建網路的安全體系結構,把組織和部門的所有安全措施和過程通過管理的手段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安全體系結構由許多靜態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動態的安全分析過程組成。

1. 安全需求分析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明了自己的安全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構建適合於自己的安全體系結構,從而有效地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

2. 安全風險管理 安全風險管理是對安全需求分析結果中存在的安全威脅和業務安全需求進行風險評估,以組織和部門可以接受的投資,實現最大限度的安全。風險評估為制定組織和部門的安全策略和構架安全體系結構提供直接的依據。

3. 制定安全策略 根據組織和部門的安全需求和風險評估的結論,制定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安全策略。

4. 定期安全審核 安全審核的首要任務是審核組織的安全策略是否被有效地和正確地執行。其次,由於網路安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的配置可能經常變化,因此組織和部門對安全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組織的安全策略需要進行相應地調整。為了在發生變化時,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能夠及時反映這種變化,必須進行定期安全審核。 5. 外部支持 計算機網路安全同必要的外部支持是分不開的。通過專業的安全服務機構的支持,將使網路安全體系更加完善,並可以得到更新的安全資訊,為計算機網路安全提供安全預警。

6. 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重要環節,也是計算機網路安全體系結構的基礎性組成部分。通過恰當的管理活動,規范組織的各項業務活動,使網路有序地進行,是獲取安全的重要條件。

2. 如何對網路安全進行風險評估

安全風險分為四個顏色,紅、藍、黃、綠。
分別對應四個等級,其含義和用途:
(1)紅色:表示禁止、停止,用於禁止標志、停止信號、車輛上的緊急制動手柄等;
(2)藍色:表示指令、必須遵守的規定,一般用於指令標志;
(3)黃色:表示警告、注意,用於警告警戒標志、行車道中線等;
(4)綠色:表示提示安全狀態、通行,用於提示標志、行人和車輛通行標志等。



(2)網路安全指標體系合理性評估研究擴展閱讀:
國家標准GB2893—82《 安全色》對安全色的含義及用途、照明要求、顏色范圍以及檢查與維修等均作了具體規定。
根據《安全色》(GB2893-2001),國家規定了四種傳遞安全信息的安全色:紅色表示禁止、危險;黃色表示警告、注意;藍色表示指令、遵守;綠色表示通行、安全。
安全風險評估
安全風險評估:就是從風險管理角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系統地分析網路與信息系統所面臨的威脅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評估安全事件一旦發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針對性的抵禦威脅的防護對策和整改措施。
風險評估工作貫穿信息系統整個生命周期,包括規劃階段、設計階段、實施階段、運行階段、廢棄階段等。
常用的安全風險評價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檢查表分析(SCL);
3、預危險性分析(PHA);
4、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
6、故障樹分析(FTA);
7、事件樹分析(ETA);
8、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等方法。

3. 網路安全研究的內容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網路安全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記得採納啊

4. 消防安全系統檢查評估【如何評估網路系統的安全】

網路系統的安全程度同樣符合木桶原理,即最終的安全性取決於網路中最弱的一個環節。本文系統地對網路架構的各個安全點進行了分析,同培空時針對性地介紹了降低這些安全點風險的方案和措施。
各種網路安全事故頻發使得各個組織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同時各種專門提供網路安全服務的企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目前大多安全服務都是以主機的安全評估、系統加固、應急響應、應用安全防護、管理層面的安全策略體系制訂、應用安全防護、安全產品集成等為主,對於網路架構的安全評估卻很少。綜觀近幾年來互連網上不斷出現的病毒蠕蟲感染等安全事件,不少是由於對網路架構安全的忽視導致了大范圍的傳播和影響。2003年的27號文件――《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的文件》下發後,對信息系統安全域劃分、等級保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等級保障等需求愈來愈迫切,而做好安全域劃分的關鍵就是對網路架構安全的正確分析。
信息系統的網路架構安全分析是通過對整個組織的網路體系進行深入調研,以國際安全標准和技術框架為指導,全面地對網路架構、網路邊界、網路協議、網路流量、網路QoS、網路建設的規范性、網路設備安全、網路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網路架構分析

網路架構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根據IATF技術框架分析網路設計是否層次分明,是否採用了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等劃分原則的網路架構(劃分不規范不利於網路優化和調整); 網路邊界是否清晰,是否符合IATF的網路基礎設施、邊界/外部連接、計算環境、支撐基礎設施的深度防禦原則(邊界不清晰不便於安全控制)。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網路架構設計應符合層次分明、分級管理、統一規劃的原則,應迅悶便於以後網路整體規劃和改造。
2. 根據組織實際情況進行區間劃分,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間以及它們內部各區域之間結構必須使網路應有的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3. 根據各部門的工作職能、重要性、所涉及信息等級等因素劃分不同的子網或網段。
4. 網路規劃應考慮把核心網路設備的處理任務分散到邊緣設備,使其能將主要的處理能力放在對數據的轉發或處理上。
5. 實體的訪問許可權通常與其真實身份相關,身份不同,工作的內容、性質、所在的部門就不同,因此所應關注的網路操作也不同,授予的許可權也就不同。
6. 網路前期建設方案、網路拓撲結構圖應和實際的網路結構一致; 所有網路設備(包括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IDS以及其他網路設備)應由組織統一規劃部署,並應符合實際需求。
7. 應充分考慮Internet接入的問題,防止出現多Internet接入點,同時限制接入用戶的訪問數量。
8. 備份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對廣域網設備、區域網設備、廣域網鏈路、區域網鏈路採用物理上的備份和採取冗餘協議,防止出現單點故障。

網路邊界分析

邊界保護不僅存在於組織內部網路與外部網路之間,而且也存在於同一組織內部網路中,特別是不同級別的子網之間邊界。有效的邊界防護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網路訪問控制、入侵防範、網關防病毒、信息過濾、網路隔離部件、邊界完整性檢查,以及對於遠程用戶的標識與鑒別/訪問控制。邊界劃分還應考慮關鍵業務系統和非關鍵業務系統之間是否進行了分離,分離後各業務區域之間的邏輯控制是否合理,業務系統配昌瞎之間的交疊不但影響網路的性能還會給網路帶來安全上的隱患。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間及它們內部各VLAN或區域之間邊界劃分是否合理; 在網路節點(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設備)互連互通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嚴格控制; 驗證設備當前配置的有效策略是否符合組織確定的安全策略。
2. 內網中的安全區域劃分和訪問控制要合理,各VLAN之間的訪問控制要嚴格,不嚴格就會越權訪問。
3. 可檢查網路系統現有的身份鑒別、路由器的訪問控制、防火牆的訪問控制、NAT等策略配置的安全性; 防止非法數據的流入; 對內防止敏感數據(涉密或重要網段數據)的流出。
4. 防火牆是否劃分DMZ區域; 是否配置登錄配置的安全參數。例如: 最大鑒別失敗次數、最大審計存儲容量等數據。
5. 網路隔離部件上的訪問通道應該遵循「默認全部關閉,按需求開通的原則」; 拒絕訪問除明確許可以外的任何一種服務,也就是拒絕一切未經特許的服務。
6. 實現基於源和目的的IP地址、源和目的端 口號 、傳輸層協議的出入介面的訪問控制。對外服務採用用戶名、IP、MAC 等綁定,並限制變換的MAC地址數量,用以防止會話劫持、中間人攻擊。
7. 對於應用層過濾,應設置禁止訪問 Java Applet、ActiveX等以降低威脅。
8. 採用業界先進的安全技術對關鍵業務系統和非關鍵業務系統進行邏輯隔離,保證各個業務系統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例如: 採用MPLS-VPN對各業務系統間邏輯進行劃分並進行互訪控制。
9. 必要時對涉密網路系統進行物理隔離; 實現VPN傳輸系統; 對重要網路和伺服器實施動態口令認證; 進行安全域的劃分,針對不同的區域的重要程度,有重點、分期進行安全防護,逐步從核心網路向網路邊緣延伸。例如,網路可以分成三個區域: 信任域、非信任域和隔離區域。信任域和隔離區域進行重點保護,對於非信任域,可根據不同業務系統的重要程度進行重點保護。
10. 整體網路系統統一策略、統一升級、統一控制。

網路協議分析

深入分析組織整個網路系統的協議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協議設計混亂、不規范的情況,是否採用安全協議,協議的區域之間是否採用安全防護措施。協議是網路系統運行的神經,協議規劃不合理就會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運行效率,甚至帶來高度隱患和風險。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路由協議、路由相關的協議及交換協議應以安全的、對網路規劃和設計方便為原則,應充分考慮區域網絡的規劃、建設、擴充、性能、故障排除、安全隱患、被攻擊可能性,並應啟用加密和驗證功能。
2. 應合理設計網路路由協議和路由策略,保證網路的連通性、可達性,以及網路業務流向分布的均衡性。
3. 啟用動態路由協議的認證功能,並設置具有一定強度的密鑰,相互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路由器必須具有相同的密鑰。默認的認證密碼是明文傳輸的,建議啟用加密認證。
4. 對使用動態路由協議的路由設備設置穩定的邏輯地址,如Loopback地址,以減少路由振盪的可能性。
5. 應禁止路由器上 IP 直接廣播、ICMP重定向、Loopback數據包和多目地址數據包,保證網路路徑的正確性,防止IP源地址欺騙。如禁止非公有地址、組播地址、全網路地址和自己內部的網路地址訪問內部網路,同時禁止非內部網路中的地址訪問外部網路。
6. 重要網段應採取IP地址與MAC地址綁定措施,防止ARP欺騙。
7. 如果不需要ARP代理(ARP Proxy)服務則禁止它。
8. 應限制 SYN 包流量帶寬,控制 ICMP、TCP、UDP 的連接數。
9. ICMP協議的安全配置。對於流入的ICMP數據包,只允許Echo Reply、Destination Unreachable、Time Out及其他需要的類型。對於流出的ICMP數據包,只允許Echo及其他必需的類型。
10. SNMP協議的Community String字串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
11. 禁用HTTP服務,不允許通過HTTP方式訪問路由器。如果不得不啟用HTTP訪問方式,則需要對其進行安全配置。
12. 對於交換機,應防止VLAN穿越攻擊。例如,所有連接用戶終端的介面都應從VLAN1中排除,將Trunk介面劃分到一個單獨的VLAN中; 為防止STP攻擊,對用戶側埠,禁止發送BPDU; 為防止VTP攻擊,應設置口令認證,口令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盡量將交換機VTP設置為透明(Transparent)模式。
13.採用安全性較高的網路管理協議,如SNMP v3、RMON v2。

網路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系統主要從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網路協議流量分析、基於網段的業務流量分析、網路異常流量分析、應用服務異常流量分析等五個方面對網路系統進行綜合流量分析。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復雜的網路系統中不同的應用需佔用不同的帶寬,重要的應用是否得到了最佳的帶寬?所佔比例是多少?隊列設置和網路優化是否生效?通過基於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會使其更加明確。採用監控網路鏈路流量負載的工具軟體,通過SNMP協議從設備得到設備的流量信息,並將流量負載以包含PNG格式的圖形的HTML文檔方式顯示給用戶,以非常直觀的形式顯示流量負載。
2. 網路協議流量分析。對網路流量進行協議劃分,針對不同的協議進行流量監控和分析,如果某一個協議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超常流量暴漲,就有可能是攻擊流量或有蠕蟲病毒出現。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根據不同的協議對網路流量進行劃分,對不同協議流量進行分別匯總。
3. 基於網段的業務流量分析。流量分析系統可以針對不同的VLAN來進行網路流量監控,大多數組織都是基於不同的業務系統通過VLAN來進行邏輯隔離的,所以可以通過流量分析系統針對不同的VLAN 來對不同的業務系統的業務流量進行監控。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針對不同的VLAN進行流量監控。
4. 網路異常流量分析。異常流量分析系統支持異常流量發現和報警,能夠通過對一個時間窗內歷史數據的自動學習,獲取包括總體網路流量水平、流量波動、流量跳變等在內的多種網路流量測度,並自動建立當前流量的置信度區間作為流量異常監測的基礎。通過積極主動鑒定和防止針對網路的安全威脅,保證了服務水平協議(SLA)並且改進顧客服務, 從而為組織節約成本。
抗擊異常流量系統必須完備,網路系統數據流比較大,而且復雜,如果抗異常流量系統不完備,當網路流量異常時或遭大規模DDOS攻擊時,就很難有應對措施。
5. 應用服務異常流量分析。當應用層出現異常流量時,通過IDS&IPS的協議分析、協議識別技術可以對應用層進行深層的流量分析,並通過IPS的安全防護技術進行反擊。
網路QoS
合理的QoS配置會增加網路的可用性,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應對網路系統的帶寬、時延、時延抖動和分組丟失率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進行QoS配置來優化網路系統。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採用RSVP協議。RSVP使IP網路為應用提供所要求的端到端的QoS保證。
2. 採用路由匯聚。路由器把QoS需求相近的業務流看成一個大類進行匯聚,減少流量交疊,保證QoS。
3. 採用MPLSVPN技術。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將靈活的3層IP選路和高速的2層交換技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彌補了傳統IP網路的許多缺陷。
4. 採用隊列技術和流量工程。隊列技術主要有隊列管理機制、隊列調度機制、CAR和流量工程。
5. QoS路由。QoS路由的主要目標是為接入的業務選擇滿足其服務質量要求的傳輸路徑,同時保證網路資源的有效利用路由選擇。
6. 應保證正常應用的連通性。保證網路和應用系統的性能不因網路設備上的策略配置而有明顯下降,特別是一些重要應用系統。
7. 通過對不同服務類型數據流的帶寬管理,保證正常服務有充足的帶寬,有效抵禦各種拒絕服務類型的攻擊。

網路的規范性

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IP地址規劃是否合理,IP地址規劃是否連續,在不同的業務系統採用不同的網段,便於以後網路IP調整。
2. 網路設備命名是否規范,是否有統一的命名原則,並且很容易區分各個設備的。
3. 應合理設計網路地址,應充分考慮地址的連續性管理以及業務流量分布的均衡性。
4. 網路系統建設是否規范,包括機房、線纜、配電等物理安全方面,是否採用標准材料和進行規范設計,設備和線纜是否貼有標簽。
5. 網路設備名稱應具有合理的命名體系和名稱標識,便於網管人員迅速准確識別,所有網路埠應進行充分描述和標記。
6. 應對所有網路設備進行資產登記,登記記錄上應該標明硬體型號、廠家、操作系統版本、已安裝的補丁程序號、安裝和升級的時間等內容。
7. 所有網路設備旁都必須以清晰可見的形式張貼類似聲明: 「嚴格禁止未經授權使用此網路設備。
8. 應制定網路設備用戶賬號的管理制度,對各個網路設備上擁有用戶賬號的人員、許可權以及賬號的認證和管理方式做出明確規定。對於重要網路設備應使用Radius或者TACACS+的方式實現對用戶的集中管理。
網路設備安全
對設備本身安全進行配置,並建設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包括: 使用訪問控制、身份驗證配置; 關閉不必要的埠、服務、協議; 用戶名口令安全、許可權控制、驗證; 部署安全產品等。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安全配置是否合理,路由、交換、防火、IDS等網路設備及網路安全產品的不必要的服務、埠、協議是否關閉,網路設備的安全漏洞及其脆弱的安全配置方面的優化,如路由器的安全漏洞、訪問控制設置不嚴密、數據傳輸未加密、網路邊界未完全隔離等。
2. 在網路建設完成、測試通過、投入使用前,應刪除測試用戶和口令,最小化合法用戶的許可權,最優化系統配置。
3. 在接入層交換機中,對於不需要用來進行第三層連接的埠,通過設置使其屬於相應的 VLAN,應將所有空閑交換機埠設置為 Disable,防止空閑的交換機埠被非法使用。
4. 應盡量保持防火牆規則的清晰與簡潔,並遵循「默認拒絕,特殊規則靠前,普通規則靠後,規則不重復」的原則,通過調整規則的次序進行優化。
5. 應為不同的用戶建立相應的賬號,根據對網路設備安裝、配置、升級和管理的需要為用戶設置相應的級別,並對各個級別用戶能夠使用的命令進行限制,嚴格遵循「不同許可權的人執行不同等級的命令集」。同時對網路設備中所有用戶賬號進行登記備案
6. 應制訂網路設備用戶賬號口令的管理策略,對口令的選取、組成、長度、保存、修改周期以及存儲做出規定。
7. 使用強口令認證,對於不宜定期更新的口令,如SNMP字串、VTP認證密碼、動態路由協議認證口令等,其口令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
8. 設置網路登錄連接超時,例如,超過60秒無操作應自動退出。
9. 採用帶加密保護的遠程訪問方式,如用SSH代替Telnet。
10. 嚴格禁止非本系統管理人員直接進入網路設備進行操作,若在特殊情況下(如系統維修、升級等)需要外部人員(主要是指廠家技術工程師、非本系統技術工程師、安全管理員等)進入網路設備進行操作時,必須由本系統管理員登錄,並對操作全過程進行記錄備案。
11. 對設備進行安全配置和變更管理,並且對設備配置和變更的每一步更改,都必須進行詳細的記錄備案。
12. 安全存放路由器的配置文件,保護配置文件的備份和不被非法獲取。
13. 應立即更改相關網路設備默認的配置和策略。
14. 應充分考慮網路建設時對原有網路的影響,並制定詳細的應急計劃,避免因網路建設出現意外情況造成原有網路的癱瘓。
15. 關鍵業務數據在傳輸時應採用加密手段,以防止被監聽或數據泄漏。
16. 對網路設備本身的擴展性、性能和功能、網路負載、網路延遲、網路背板等方面應充分考慮。設備功能的有效性與部署、配置及管理密切相關,倘若功能具備卻沒有正確配置及管理,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7. 網路安全技術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安全評估、安全防護、入侵檢測、應急恢復四部分內容,要對其流程完備性進行深入分析。
18. 安全防護體系是否堅固,要分析整個網路系統中是否部署了防火牆及VPN系統、抗拒絕服務系統、漏洞掃描系統、IDS&IPS系統、流量負載均衡系統部署、防病毒網關、網路層驗證系統、動態口令認證系統,各個安全系統之間的集成是否合理。
19. 應安全存放防火牆的配置文件,專人保管,保護配置文件不被非法獲取。
20. 及時檢查入侵檢測系統廠商的規則庫升級信息,離線下載或使用廠商提供的定期升級包對規則庫進行升級。具體包括:
● 查看硬體和軟體系統的運行情況是否正常、穩定;
● 查看OS版本和補丁是否最新;
● OS是否存在已知的系統漏洞或者其他安全缺陷。

網路管理

網路管理和監控系統是整個網路安全防護手段中的重要部分,網路管理應該遵循SDLC(生命周期)的原則,從網路架構前期規劃、網路架構開發建設到網路架構運行維護、網路架構系統廢棄都應全面考慮安全問題,這樣才能夠全面分析網路系統存在的風險。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網路設備網管軟體的部署和網路安全網管軟體的部署; 部署監控軟體對內部網路的狀態、網路行為和通信內容進行實時有效的監控,既包括對網路內部的計算機違規操作、惡意攻擊行為、惡意代碼傳播等現象進行有效地發現和阻斷,又包括對網路進行的安全漏洞評估。
2. 確認網路安全技術人員是否定期通過強加密通道進行遠程登錄監控網路狀況。
3. 應盡可能加強網路設備的安全管理方式,例如應使用SSH代替Telnet,使用HTTPS代替HTTP,並且限定遠程登錄的超時時間、遠程管理的用戶數量、遠程管理的終端IP地址,同時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和訪問許可權的授予,並在配置完後,立刻關閉此類遠程連接; 應盡可能避免使用SNMP協議進行管理。如果的確需要,應使用V3版本替代V1、V2版本,並啟用MD5等驗證功能。進行遠程管理時,應設置控制口和遠程登錄口的超時時間,讓控制口和遠程登錄口在空閑一定時間後自動斷開。
4. 及時監視、收集網路以及安全設備生產廠商公布的軟體以及補丁更新,要求下載補丁程序的站點必須是相應的官方站點,並對更新軟體或補丁進行評測,在獲得信息安全工作組的批准下,對生產環境實施軟體更新或者補丁安裝。
5. 應立即提醒信息安全工作組任何可能影響網路正常運行的漏洞,並及時評測對漏洞採取的對策,在獲得信息安全工作組的批準的情況下,對生產環境實施評測過的對策,並將整個過程記錄備案。
6. 應充分考慮設備認證、用戶認證等認證機制,以便在網路建設時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7. 應定期提交安全事件和相關問題的管理報告,以備管理層檢查,以及方便安全策略、預警信息的順利下發。檢測和告警信息的及時上報,保證響應流程的快速、准確而有效。
8. 系統開發建設人員在網路建設時應嚴格按照網路規劃中的設計進行實施,需要變更部分,應在專業人士的配合下,經過嚴格的變更設計方案論證方可進行。
9. 網路建設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實施計劃進行,並對每一步實施,都進行詳細記錄,最終形成實施報告。
10. 網路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前,應對所有組件包括設備、服務或應用進行連通性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並做詳細記錄,最終形成測試報告。測試機構應由專業的信息安全測試機構或第三方安全咨詢機構進行。
11. 應對日常運維、監控、配置管理和變更管理在職責上進行分離,由不同的人員負責。
12. 應制訂網路設備日誌的管理制定,對於日誌功能的啟用、日誌記錄的內容、日誌的管理形式、日誌的審查分析做明確的規定。對於重要網路設備,應建立集中的日誌管理伺服器,實現對重要網路設備日誌的統一管理,以利於對網路設備日誌的審查分析。
13. 應保證各設備的系統日誌處於運行狀態,每兩周對日誌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對登錄的用戶、登錄時間、所做的配置和操作做檢查,在發現有異常的現象時應及時向信息安全工作組報告。
14. 對防火牆管理必須經過安全認證,所有的認證過程都應記錄。認證機制應綜合使用多種認證方式,如密碼認證、令牌認證、會話認證、特定IP地址認證等。
15. 應設置可以管理防火牆的IP范圍,對登錄防火牆管理界面的許可權進行嚴格限制。
16. 在防火牆和入侵檢測系統聯動的情況下,最好是手工方式啟用聯動策略,以避免因入侵檢測系統誤報造成正常訪問被阻斷。
17. 部署安全日誌審計系統。安全日誌審計是指對網路系統中的網路設備、網路流量、運行狀況等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通過這些記錄來檢查、發現系統或用戶行為中的入侵或異常。目前的審計系統可以實現安全審計數據的輸入、查詢、統計等功能。
18. 安全審計內容包括操作系統的審計、應用系統的審計、設備審計、網路應用的審計等。操作系統的審計、應用系統的審計以及網路應用的審計等內容本文不再贅述。在此僅介紹網路設備中路由器的審計內容:操作系統軟體版本、路由器負載、登錄密碼有無遺漏,enable 密碼、telnet 地址限制、HTTP安全限制、SNMP有無安全隱患; 是否關閉無用服務; 必要的埠設置、Cisco發現協議(CDP協議); 是否已修改了預設旗標(BANNER)、日誌是否開啟、是否符合設置RPF的條件、設置防SYN攻擊、使用CAR(Control Access Rate)限制ICMP包流量; 設置SYN數據包流量控制(非核心節點)。
19. 通過檢查性審計和攻擊性審計兩種方式分別對網路系統進行全面審計。
20. 應對網路設備物理埠、CPU、內存等硬體方面的性能和功能進行監控和管理。
● 系統維護中心批准後,根據實際應用情況提出接入需求和方案,向信息安全工作組提交接入申請;
● 由申請人進行非上線實施測試,並配置其安全策略;
● 信息安全員對安全配置進行確認,檢查安全配置是否安全,若安全則進入下一步,否則重新進行配置。
21. 網路設備廢棄的安全考慮應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防止廢棄影響到網路運行的穩定。任何網路設備的廢棄都應進行記錄備案,記錄內容應包括廢棄人、廢棄時間、廢棄原因等。

5.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指標以及意義

通俗地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主要是指保護網路信息系統,使其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從技術角度來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的目標主要表現在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等方面。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網路信息系統能夠在規定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功能的特性。可靠性是系統安全的最基於要求之一,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網路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測度主要有三種:抗毀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抗毀性是指系統在人為破壞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線路或節點失效後,系統是否仍然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務。增強抗毀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種災害(戰爭、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積癱瘓事件。

生存性是在隨機破壞下系統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隨機性破壞和網路拓撲結構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這里,隨機性破壞是指系統部件因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種基於業務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網路信息系統的部件失效情況下,滿足業務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網路部件失效雖然沒有引起連接性故障,但是卻造成質量指標下降、平均延時增加、線路阻塞等現象。

可靠性主要表現在硬體可靠性、軟體可靠性、人員可靠性、環境可靠性等方面。硬體可靠性最為直觀和常見。軟體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程序成功運行的概率。人員可靠性是指人員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務的概率。人員可靠性在整個系統可靠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系統失效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為差錯造成的。人的行為要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受到其技術熟練程度、責任心和品德等素質方面的影響。因此,人員的教育、培養、訓練和管理以及合理的人機界面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方面。環境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環境內,保證網路成功運行的概率。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自然環境和電磁環境。

二、可用性

可用性是網路信息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網路信息服務在需要時,允許授權用戶或實體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網路部分受損或需要降級使用時,仍能為授權用戶提供有效服務的特性。可用性是網路信息系統面向用戶的安全性能。網路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功能是向用戶提供服務,而用戶的需求是隨機的、多方面的、有時還有時間要求。可用性一般用系統正常使用時間和整個工作時間之比來度量。

可用性還應該滿足以下要求:身份識別與確認、訪問控制(對用戶的許可權進行控制,只能訪問相應許可權的資源,防止或限制經隱蔽通道的非法訪問。包括自主訪問控制和強制訪問控制)、業務流控制(利用均分負荷方法,防止業務流量過度集中而引起網路阻塞)、路由選擇控制(選擇那些穩定可靠的子網,中繼線或鏈路等)、審計跟蹤(把網路信息系統中發生的所有安全事件情況存儲在安全審計跟蹤之中,以便分析原因,分清責任,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審計跟蹤的信息主要包括:事件類型、被管客體等級、事件時間、事件信息、事件回答以及事件統計等方面的信息。)

三、保密性

保密性是網路信息不被泄露給非授權的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給非授權個人或實體,信息只為授權用戶使用的特性。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礎之上,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保密技術包括:防偵收(使對手偵收不到有用的信息)、防輻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種途徑輻射出去)、信息加密(在密鑰的控制下,用加密演算法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即使對手得到了加密後的信息也會因為沒有密鑰而無法讀懂有效信息)、物理保密(利用各種物理方法,如限制、隔離、掩蔽、控制等措施,保護信息不被泄露)。

四、完整性

完整性是網路信息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網路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刪除、修改、偽造、亂序、重放、插入等破壞和丟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種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樣,即信息的正確生成和正確存儲和傳輸。

完整性與保密性不同,保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給未授權的人,而完整性則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種原因的破壞。影響網路信息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有:設備故障、誤碼(傳輸、處理和存儲過程中產生的誤碼,定時的穩定度和精度降低造成的誤碼,各種干擾源造成的誤碼)、人為攻擊、計算機病毒等。

保障網路信息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有:

協議:通過各種安全協議可以有效地檢測出被復制的信息、被刪除的欄位、失效的欄位和被修改的欄位;

糾錯編碼方法:由此完成檢錯和糾錯功能。最簡單和常用的糾錯編碼方法是奇偶校驗法;

密碼校驗和方法:它是抗撰改和傳輸失敗的重要手段;

數字簽名:保障信息的真實性;

公證:請求網路管理或中介機構證明信息的真實性。

五、不可抵賴性

不可抵賴性也稱作不可否認性,在網路信息系統的信息交互過程中,確信參與者的真實同一性。即,所有參與者都不可能否認或抵賴曾經完成的操作和承諾。利用信息源證據可以防止發信方不真實地否認已發送信息,利用遞交接收證據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後否認已經接收的信息。

六、可控性

可控性是對網路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概括地說,網路信息安全與保密的核心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密碼技術和安全技術,保護在公用網路信息系統中傳輸、交換和存儲的消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靠性、可用性、不可抵賴性等。

6. 簡述網路安全的相關評估標准.

1 我國評價標准

1999年10月經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准則》將計算機安全保護劃分為以下5個級別。
l 第1級為用戶自主保護級(GB1安全級):它的安全保護機制使用戶具備自主安全保護的能力,保護用戶的信息免受非法的讀寫破壞。
l 第2級為系統審計保護級(GB2安全級):除具備第一級所有的安全保護功能外,要求創建和維護訪問的審計跟蹤記錄,使所有的用戶對自己的行為的合法性負責。
l 第3級為安全標記保護級(GB3安全級):除繼承前一個級別的安全功能外,還要求以訪問對象標記的安全級別限制訪問者的訪問許可權,實現對訪問對象的強制保護。
l 第4級為結構化保護級(GB4安全級):在繼承前面安全級別安全功能的基礎上,將安全保護機制劃分為關鍵部分和非關鍵部分,對關鍵部分直接控制訪問者對訪問對象的存取,從而加強系統的抗滲透能力。
l 第5級為訪問驗證保護級(GB5安全級):這一個級別特別增設了訪問驗證功能,負責仲裁訪問者對訪問對象的所有訪問活動。
我國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的成員國,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正在積極開展之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主制定和採用了一批相應的信息安全標准。但是,應該承認,標準的制定需要較為廣泛的應用經驗和較為深入的研究背景。這兩方面的差距,使我國的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與國際已有的工作相比,覆蓋的范圍還不夠大,宏觀和微觀的指導作用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國際評價標准

根據美國國防部開發的計算機安全標准——可信任計算機標准評價准則(Trusted Computer Standards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即網路安全橙皮書,一些計算機安全級別被用來評價一個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
自從1985年橙皮書成為美國國防部的標准以來,就一直沒有改變過,多年以來一直是評估多用戶主機和小型操作系統的主要方法。其他子系統(如資料庫和網路)也一直用橙皮書來解釋評估。橙皮書把安全的級別從低到高分成4個類別:D類、C類、B類和A類,每類又分幾個級別,如表1-1所示。
表 安全 級 別
類 別
級 別
名 稱
主 要 特 征
D
D
低級保護
沒有安全保護
C
C1
自主安全保護
自主存儲控制
C2
受控存儲控制
單獨的可查性,安全標識
B
B1
標識的安全保護
強制存取控制,安全標識
B2
結構化保護
面向安全的體系結構,較好的抗滲透能力
B3
安全區域
存取監控、高抗滲透能力
A
A
驗證設計
形式化的最高級描述和驗證
D級是最低的安全級別,擁有這個級別的操作系統就像一個門戶大開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是完全不可信任的。對於硬體來說,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操作系統容易受到損害,沒有系統訪問限制和數據訪問限制,任何人不需任何賬戶都可以進入系統,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訪問他人的數據文件。屬於這個級別的操作系統有DOS和Windows 98等。
C1是C類的一個安全子級。C1又稱選擇性安全保護(Discretionary Security Protection)系統,它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用在UNIX系統上安全級別。這種級別的系統對硬體又有某種程度的保護,如用戶擁有注冊賬號和口令,系統通過賬號和口令來識別用戶是否合法,並決定用戶對程序和信息擁有什麼樣的訪問權,但硬體受到損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用戶擁有的訪問權是指對文件和目標的訪問權。文件的擁有者和超級用戶可以改變文件的訪問屬性,從而對不同的用戶授予不通的訪問許可權。
C2級除了包含C1級的特徵外,應該具有訪問控制環境(Controlled Access Environment)權力。該環境具有進一步限制用戶執行某些命令或者訪問某些文件的許可權,而且還加入了身份認證等級。另外,系統對發生的事情加以審計,並寫入日誌中,如什麼時候開機,哪個用戶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登錄,等等,這樣通過查看日誌,就可以發現入侵的痕跡,如多次登錄失敗,也可以大致推測出可能有人想入侵系統。審計除了可以記錄下系統管理員執行的活動以外,還加入了身份認證級別,這樣就可以知道誰在執行這些命令。審計的缺點在於它需要額外的處理時間和磁碟空間。
使用附加身份驗證就可以讓一個C2級系統用戶在不是超級用戶的情況下有權執行系統管理任務。授權分級使系統管理員能夠給用戶分組,授予他們訪問某些程序的許可權或訪問特定的目錄。能夠達到C2級別的常見操作系統有如下幾種:
(1)UNIX系統;
(2)Novell 3.X或者更高版本;
(3)Windows NT,Windows 2000和Windows 2003。
B級中有三個級別,B1級即標志安全保護(Labeled Security Protection),是支持多級安全(例如:秘密和絕密)的第一個級別,這個級別說明處於強制性訪問控制之下的對象,系統不允許文件的擁有者改變其許可許可權。
安全級別存在秘密和絕密級別,這種安全級別的計算機系統一般在政府機構中,比如國防部和國家安全局的計算機系統。
B2級,又叫結構保護(Structured Protection)級別,它要求計算機系統中所有的對象都要加上標簽,而且給設備(磁碟、磁帶和終端)分配單個或者多個安全級別。
B3級,又叫做安全域(Security Domain)級別,使用安裝硬體的方式來加強域的安全,例如,內存管理硬體用於保護安全域免遭無授權訪問或更改其他安全域的對象。該級別也要求用戶通過一條可信任途徑連接到系統上。
A級,又稱驗證設計(Verified Design)級別,是當前橙皮書的最高級別,它包含了一個嚴格的設計、控制和驗證過程。該級別包含較低級別的所有的安全特性。
安全級別設計必須從數學角度上進行驗證,而且必須進行秘密通道和可信任分布分析。可信任分布(Trusted Distribution)的含義是:硬體和軟體在物理傳輸過程中已經受到保護,以防止破壞安全系統。橙皮書也存在不足,TCSEC是針對孤立計算機系統,特別是小型機和主機系統。假設有一定的物理保障,該標准適合政府和軍隊,不適合企業,這個模型是靜態的。

7. 2020網路安全管理指標按多少個維度進行評估

三個維度。網路安全管理指標是所有網路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目標。2020網路安全管理指標主要從個人、企業、政府三個維度12項指標進行綜合考核。其中,個人網路安全指數主要來自個人用戶在PC端和移動端上遭遇各種主要網路攻擊的情況,企業網路安全指數和政府網路安全指數主要分析全省重要企業及政府機構所在IP地址遭遇網路攻擊或漏洞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網路安全指標體系合理性評估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打開微信每次重新連接網路 瀏覽:205
網路電視連上了wifi卻沒有網 瀏覽:625
網路共享清理緩存 瀏覽:791
網管網路監控用什麼軟體 瀏覽:86
網路提速可以清理哪些套餐 瀏覽:351
家裡wifi網路差要怎麼辦 瀏覽:280
如何攻破網路加密密碼 瀏覽:833
網路編程培訓班哪裡好 瀏覽:267
地下室手機網路增強器4g 瀏覽:941
網路圖中允許多少個終點項 瀏覽:83
網路設置已保存和已連接 瀏覽:552
手機連接網路的密碼 瀏覽:578
ins連接網路連接網路連接 瀏覽:789
近幾年網路營銷的發展 瀏覽:554
虛擬的網路共享安全嗎 瀏覽:919
優職教育網路營銷 瀏覽:358
電腦網路寬頻換密碼了怎麼連接 瀏覽:926
無線網路有幾層 瀏覽:399
計算機網路安全包含哪些方面 瀏覽:314
廣西無線網路覆蓋廠家報價 瀏覽:99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