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美國陸軍如何設置網路作戰

美國陸軍如何設置網路作戰

發布時間:2023-11-24 20:57:06

❶ 美軍進攻性網路空間作戰力度加大的意義何在

美網路司令部司令:曾對俄羅斯發起「進攻性」網路活動

當地時間6月1日,美國網路司令部司令兼國家安全局局長保羅·中曾根表示,美國曾對俄羅斯發起過進攻性」的網路活動。
當地時間6月1日,美國網路司令部司令兼國家安全局局長保羅·中曾根表示,美國曾對俄羅斯發起過「進攻性」的網路活動。
中曾根表示,美方針對俄方的網路活動是全方位的,「進攻性」與「防禦性」同時存在。中曾根同時表示,這些活動是合法的。這是首次美國官員公開表示對俄羅斯進行「進攻性」網路活動。
有輿論認為中曾根透露的「進攻性」網路活動與美方此前的表態不符。美國此前曾聲稱,在俄烏沖突中美方將避免擴大戰事,避免與俄方正面沖突。(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作者:劉旭)

❷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首次實現了戰爭史上三軍能共享,互通的信息系統

是的 可以這么說 首次在實戰上實現網路中心戰概念
網路中心戰最早由美國海軍於1997年提出,在阿富汗戰爭中初步體現出優越性,它是美軍未來聯合作戰的核心。
海軍早在1997年就提出網路中心戰概念,2001年五角大樓將其提升為信息時代的戰爭形態,2002年布希政府將網路中心戰能力視為軍隊轉型的重點和未來聯合作戰的核心。鑒於網路中心戰在阿富汗戰爭中初見成效,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進一步檢驗了這一全新的作戰概念。
·美軍構建網路化作戰結構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強調網路中心戰,突出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藉助靈敏高效的數字化網路結構將信息收集、指揮控制與通信、火力打擊三大系統融為一體,縮短了從偵察發現目標、形成作戰指令到打擊摧毀目標的時間。網路化的作戰結構可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增強態勢感知能力,加快指揮和決策速度,實現作戰協同,增強殺傷力、生存能力和響應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作戰效能,縮短戰爭進程。圖1和圖2分別顯示了美軍構建的網路中心戰的網路結構原理圖和三層網路結構圖。
全維的探測網 奪取信息優勢是充分發揮網路中心戰的首要條件。美軍動用了幾乎所有高技術探測手段,建立了天、空、海、陸一體化全維探測網。除在外層空間構成龐大的衛星監視網外,空中同時有低空、中空、高空三個層次的各種偵察飛機對伊軍陣地進行掃描,地面上也部署了大量感測器。正是藉助全維的探測網,美軍奪取了不對稱的信息優勢,並將其轉化為不對稱的火力優勢,隨心所欲地實施遠程打擊,不但使得伊拉克空軍無法作戰,地面部隊也不敢大規模集結,陷於被動境地。
靈活的指控網 在海灣戰爭中,信息在指控鏈中需經過數小時或數天的傳遞後,指揮官才能下達攻擊命令,因此美軍即使通過偵察發現了機動導彈發射車,也無法及時實施打擊。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利用靈活的指控網有效整合了指控系統,大大縮短打擊准備時間。通過網路,指揮官可以同時與下屬各級部隊進行聯絡,同時指揮分散在各地域的作戰部隊,形成整體合力。
高效的作戰網 目前,美軍各軍種均有一半以上的裝備實現了信息化,這些信息化裝備在戰場上構成互聯、互通的網路環境,不同軍種、部署在不同空間的各種武器平台和火力單元相當於網路中的一個節點,可以及時交換戰場信息,指示目標,按照統一的火力計劃實施精確打擊,更有效地發揮效能。在這次作戰中,DDG-75「宙斯盾」驅逐艦為「愛國者」導彈提供預警信息,是平台通過網路化途徑實現互通的一個例證。
·伊拉克戰爭中網路中心戰的具體應用
檢驗聯合作戰的協同性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藉助網路化結構首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協同作戰。開戰不久,美軍就有效地實施空地協同,空中力量在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對敵軍實施打擊的同時,對地面部隊提供有效的近距離支援。
增強單向透明度和態勢感知能力 自開戰以來,美軍運用最先進、最強大的網路技術,獲取透明持續的戰場態勢圖。美軍聯合作戰中心位於卡達,是指揮對伊作戰的神經中樞。各種信息經過近700名情報人員的分析,傳送到最高指揮官的顯示屏上,6個顯示屏上的戰場信息幾分鍾就更新一次。通過顯示屏可觀察戰場情況,如運動中的伊拉克坦克、部署在巴格達的突擊隊以及處於飛行段的「戰斧」巡航導彈。
實現戰場實時化 海灣戰爭中,美軍空襲從發現到攻擊目標需要3天,若臨時發現目標時很難及時調整空襲計劃。在科索沃戰爭中,這一時間縮短到2h,使得相當一部分空襲任務可以在飛機升空後重新調整。阿富汗戰爭時這一時間進一步縮短到19min,攻擊的實時性大大提高。而在這次戰爭中,這一時間控制在1Omin內。高速數字化網路系統使美軍能對戰場瞬息變化作出更快、更靈敏的反應,及時高效地指揮、控制與協調各軍兵種的行動,大大提高了臨時改變作戰計劃時的快速反應能力。
嘗試基於效果的作戰和快速決定性作戰 與海灣戰爭不同,此次伊拉克戰爭美軍提出用信息化武器裝備打信息化戰爭,不僅要求確保勝利,而且要求實現快速決定性作戰。為此,美軍依靠網路化作戰結構,追求基於效果的作戰,對目標打擊更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美軍直取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薩達姆和其他高官以及主要捍衛者,「斬首行動」由始至終貫穿整個戰爭;二是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軍沒有像傳統的城市戰那樣首先奪取和佔領市郊,然後步步為營,層層推進,而是首先奪取市內的戰略要地。
快速打擊時間敏感目標 當戰場上出現時間敏感目標時,美軍在沙特空軍基地的聯合空中作戰中心內的時間敏感瞄準小組只用幾分鍾時間就可准確識別目標,決定最佳攻擊行動。3月20日,伊拉克兩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剛向科威特境內發射「阿巴比爾」-100導彈,即被美國空中偵察機發現,在距發射地點40km的一個美空軍基地立即臨時調整了幾架待飛飛機的作戰任務,飛機起飛後投擲炸彈將導彈發射車炸毀。
首次檢驗數字化師 美國在海灣戰爭後提出了「以數字化網路為中心的戰爭」概念,並於上世紀末率先提出了「數字化戰場和數字化部隊」的構想。2001年,第4機步師成為世界上第一支數字化師,它可以共享位置和目標信息,具有獨一無二的戰場接入戰術網際網路的能力,但尚未經過實戰檢驗。4月13日,美軍第4機步師先頭部隊到達提克里特,接受實戰檢驗。
·伊拉克戰爭中網路中心戰的部分裝備
「21世紀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控制系統」(FBCB2) 該系統的基本組件包括計算機硬/軟體、GPS接收機和通信介面,主要功能是向指揮官、小分隊和單兵顯示敵我位置、收發作戰命令和後勤數據、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進行目標識別等。FBCB2可提供電子郵件服務,與陸軍的高層戰術通信系統相連接,允許作戰人員向戰地指揮官發送大量消息和數字化偵察報告。
戰術互聯網 戰術互聯網由陸軍3個主要的戰術通信系統,即機載無線電系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和移動用戶設備互聯而成,包括無線電、通信衛星、行動電話、光纜和交換設施。戰術互聯網能夠實現戰術級用戶間的無縫連接,提供語音、數據、圖像和實時視頻傳輸,支持文電、網路管理和安全以及電子郵件業務,可快速、准確地將戰地情報和指示傳遞給每個作戰單元。
「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GCCS -J) 為支持對伊作戰,美軍戰前採用了最新版本的GCCS-J6.0全球指揮和控制系統,提高了情報能力,使通用作戰圖傳來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同步。 GCCS-J聯合了所有軍兵種的指揮與控制系統,並使無人機、地面和衛星感測器的數據相互關聯並傳遞到圖像與情報綜合系統,後者能夠幫助指揮官分析作戰情報數據、管理和生成目標數據以及規劃任務。
「可部署的聯合指揮與控制系統」(DJCCS) 在這次戰爭中,美軍首次實戰使用了DJCCS。該系統是一個計算機信息共享平台,具有召開電視會議、上網和收發郵件功能,可使戰場指揮官在運動狀態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監控行動進展,隨時了解各軍兵種作戰情況,及時下達作戰命令。
「聯合火力網」(JFN) JFN是美海軍的一個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系統,由「戰術利用系統」(TES)、「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GCCS)和「聯合作戰圖像處理系統」(JSIPS)組成,能夠提供實時信息交互、感測器控制、目標產生、任務計劃制定以及作戰毀傷評估功能,可將識別和攻擊目標的時間從數小時減少到10nin,打擊時間敏感目標。TES可使戰區指揮中心直接從wu1人機或U -2等偵察平台接收目標信息,攻擊機的飛行員能從戰區指揮中心接收目標指示數據。GCCS為指揮官提供下達目標攻擊指令的指揮控制網路。JSIPS進行數據處理。未來,JFN將能更快地把情報數據處理成瞄準數據,用於打擊移動目標,最終實現使所有人員都置身於網路中,共享通用作戰態勢圖和請求火力支援。
「戰術輸入系統」(TIS) TIS已安裝在「尼米茲」號航母上,並有望部署到美海軍其他航母和主要兩棲艦上。該系統可通過陸基和海基機載感測器平台的無線電線路接收數字式圖像,包括光電、紅外及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海軍情報人員可通過點擊界面分析圖像,獲得重要信息,標記潛在目標。TIS使美海軍擁有了完整的、端對端的電子圖像,極大地提高在整個戰場上搜集、識別和打擊目標的能力,減少感測器到射手的時間。
「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 4月7日,裝有CEC系統的美海軍「尼米茲」號航母進入指定海域,這是該系統首次實戰部署。 CEC系統主要由數據分發系統和協同作戰處理器組成,是網路中心戰概念比較成熟的一個系統,將使海上防空作戰發生革命性變化,它將航母戰斗群編隊中各平台(包括艦艇和預警機等)所裝載的目標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有機聯系起來,允許各平台以極短的延時共享編隊內各種探測設備獲取的所有數據,使作戰系統突破單艦的限制,在編隊內實現集成。
戰術數據信息鏈 在網路中心戰中,戰術數據信息鏈是美軍及盟軍實現信息優勢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Link-16和Link -11。Link-16可在指揮控制系統與飛機、導彈等武器系統平台之間以及在各作戰單元之間傳輸各種戰術數據信息,有效連接信息源、指控中心與武器系統平台,實現戰場資源共享。該戰術數據信息鏈採用時分多址技術,具有相對導航和抗干擾能力,以中繼方式進行通信,工作頻段為960MHz-1215MHz,數據速率為115.2lkbps-238kbps。Link-11在高頻/特高頻頻段工作,數據速率為1.8kbps,可用於實時交換預警信息、空中/地面/水下目標數據、控制指令以及各單元武器狀況信息,並具有一定的保密能力,整個網路在網路控制站的管制下組網通信,採用主從式輪詢,可進行超視距傳輸。
·美軍發展網路中心戰的特點
分析表明,網路中心戰概念已逐漸成為美軍面向21世紀的新型作戰形式。在發展和應用網路中心戰概念上,美軍表現出以下特點:
建立全維的探測網,奪取制信息權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運用多種探測和通信手段使整個戰場透明化,從始至終都以信息為主導。這說明在未來戰爭中誰能夠在探測和通信上佔有優勢,奪取制信息權,誰就能夠取得更大的戰場主動權。
注重武器裝備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 數字化是網路中心戰的基礎,預計美國各軍種將在2010-2020年間全面實現數字化。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是實現以網路為中心的聯合作戰的核心,美軍將進一步在世界上率先建成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軍隊。
加強網路中心戰相關裝備研發 此次美軍有效實施網路中心戰依賴於近年有針對性地研發各種相關裝備,如聯合火力網、協同作戰能力、戰術互聯網、戰術輸入系統、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數據信息鏈等。
望採納!!

❸ 互聯網+軍事可以實現嗎

互聯網+軍事可以實現。如網軍。
網軍,軍隊新軍種,擔負保衛網路主權和從事網路上作戰的艱巨任務。
美國
擁有最大的網路戰力量,三軍都有網路部隊。早在2002年,美軍就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網路黑客部隊———網路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簡稱JFCCNW)。這支部隊由世界頂級電腦專家和「黑客」組成,其人員組成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以及其他部門的專家,所有成員的智商都在140分以上,因此被戲稱為「140部隊」。
2013年美國五角大樓網路作戰部隊成立,4000網路作戰部隊馬上就位。網路作戰部隊組建完成後,主要負責發動網路攻擊和執行網路防禦行動。部隊由美國國安局局長亞歷山大指揮。這是一支供國防部調遣的攻擊性部隊,用於在美國網路空間遭到襲擊時捍衛國家。美國網路部隊由40支隊伍組成,其中13支為「進攻性」部隊,主要開發網路戰武器,27支隊伍為防禦部隊,另外還有一系列隊伍來保護美國的電腦系統和數據。

英國
英國軍情六處早在2001年就秘密組建了一支由數百名計算機精英組成的黑客部隊。有報道稱該部隊吸收了大量有前科的民間黑客。從機構設置看,英軍主要將網路戰應用於情報領域。

日本
日本防衛省已經組建了一支約5000人的網路戰部隊,主要任務是進行反黑客攻擊,同時研製開發可破壞其他國家網路系統的跨國性「網路武器」,必要時可對敵方重要網路實施「癱瘓戰」。

印度
印軍在陸軍總部建立了網路安全部門,並在所有軍區和重要軍事部門建立網路安全分部。印度還對軍校學員進行「黑客技術」培訓,課程集中在「獲取情報和反網路刺探」上,並宣稱「誰從事黑客活動誰就會贏得戰爭」。

朝鮮
據美國和韓國媒體稱,朝鮮網路戰部隊目前擁有100多名成員。該部隊任務是入侵敵方軍事機構電腦網路,盜竊資料,在必要情況下散布電腦病毒,癱瘓其網路。隨著朝鮮黑客部隊能力增強,其目標已轉向發動網路戰爭。

伊朗
伊朗官方稱,「伊朗網軍」是民間組織,也經常「黑」伊朗政府的網站。而美國媒體稱,「伊朗網軍」是個人或者組織的聯合,是伊朗政府進行網路戰的工具。
除此之外,俄羅斯、以色列等國也都十分重視「黑客部隊」,大量軍民領域網路精英正在成為未來網路戰的後備軍。

附圖

❹ 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國家是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路戰概念的國家,不僅率先成立網路作戰部隊,組建網路司令部,擴展網路武器庫,編撰網路戰手冊,全面打造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而且也是第一個將網路戰應用於實戰的國家。

美國不僅利用其獨有的網路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採取網路竊密、網路監聽、網路攻擊等手段,監聽監控各國公民及國家領導人的電子郵件、社交網路和手機定位信息,而且採取強劃勢力范圍和敵對國的辦法,長期監控收集有關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等情報信息。

(4)美國陸軍如何設置網路作戰擴展閱讀

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實際上是美國互聯網。由於美國獨霸網路核心資源的控制權和分配權,壟斷著全球信息技術產品硬體和軟體核心部分的研發和生產,特別是其在許多關鍵設備和基礎設施中留有後手等,都造成了國際社會對建設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心存忌憚。

這就需要各國著眼擺脫現有網際網路技術體系的束縛,採用新的技術體制和架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網、互聯互通」的新平台。比如,可以採用全新的網路互聯協議模型、全新的命名與定址、全新的路由和交換等要素構成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為構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空間提供基礎平台支撐。

❺ 怎樣寫關於美軍信息化戰爭的論文

就從美軍近幾年來發動的幾場戰爭來寫。

例文:

美軍近次戰爭信息化特點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和多國部隊所建立的戰區通信網路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多、最全、最先進的,它運用衛星通信技術和數字化通信網路技術,把數十年來各國研製、生產和裝備的各種戰略、戰區及戰術通信網路和設備全面融合,綜合為一體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統,以98%以上的高戰備率確保白宮、五角大樓、後勤支援基地與中央總部、多國部隊和基層作戰部隊之間的聯系,確保洲際之間、戰區與本土之間、多國及友鄰部隊之間、各軍兵種之間、飛機、艦艇和坦克等作戰平台之間,以及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不間斷的持續通信和信息交換。海灣戰爭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當時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開設戰區指揮部,各下屬司令部也是在沙特開設。施瓦茨科普夫與各級指揮官討論重大問題或研究作戰方案基本是採用電視會議或視頻面對面商談的方式進行,各級指揮機構信息溝通也是採取電話、電報、軟盤傳遞等方式進行。

科索沃戰爭是第一次大規模實戰運用全球一體化C4ISR指揮控制系統。在科索沃戰爭中,由於牽涉到北約十幾個國家聯合作戰,所以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級指揮體制。

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刻意試驗網路中心戰和扁平式指揮的能力,所以沒有按照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設立指揮體系,也沒有在阿富汗戰區設立前沿指揮部,只是在美國本土設立了一個戰略總指揮部,下面直接就是戰術指揮層次,所以這場戰爭的指揮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性戰斗的指揮嘗試。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首次試驗網路中心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從阿拉伯海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有80%以上事先並不知道要去戰區的什麼地方、攻擊什麼樣的目標,只是在起飛以後的飛行途中才接到指揮系統發來的最新任務指令,這時飛行員便可在指揮系統的引導下,選擇最佳路徑和方式對目標進行攻擊。從阿富汗戰爭開始,網路中心戰就已經正式進入作戰程序,在這種作戰程序中,指揮機構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最主要的不再是聽取下屬發來的請示,也不再是擬制電報或下達話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統的輔助指揮控下,側重於做好這樣三項工作:一是通過C4ISR系統掌握敵我雙方的情報,驅散戰爭迷霧,定下作戰決心;二是進行作戰規劃計劃,提前下達作戰任務指令,確定聯合作戰中各部隊的具體認為是、出動批次、作戰任務、作戰目的、作戰要求,具體各部隊如何實施沒有必要進行統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確的打擊時間、地點、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託式指揮原則由部隊自行協同;三是進行毀損評估,對上一次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以便確定下一批次的打擊任務。

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地面部隊的大規模介入,所以美軍又恢復實施三級指揮體制。戰略指揮部仍然設在美國本土,技術上主要依託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戰區指揮部中央總部司令部設在卡達,中央總部陸軍司令部設在科威特,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設在沙特,中央總部海軍司令部設在巴林;戰術級指揮機構分別在各司令部下設立戰術作戰指揮中心。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全球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在本土有21處、本土之外基地上有33600名人員對航天偵察監視系統進行支持。美國部署的軍用衛星系統覆蓋了對伊作戰所需的各個信息領域,動用的衛星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在偵察衛星方面,主要包括3顆鎖眼光學成像衛星,3顆長曲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3顆入侵者電子偵察衛星和12顆二代白雲電子型海洋監視衛星;在導航定位衛星方面,共投入了GPS—2和GPS—2R共24顆衛星,定位精度從16米提高到10米。還動用了由14顆國防衛星通信系統衛星、4顆軍事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保障伊拉克戰區戰略及戰術通信的天基信息傳輸系統。此外,租用了一些商用衛星,主要是地球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

例文2:

從伊拉克戰爭看美國的信息網路戰

摘要:在新軍事變革的引領下,戰爭有機械化戰爭階段發展到了信息網路戰的新階段。從伊拉克戰爭中,可以看到信息網路戰這種作戰模式的巨大威力。同時也顯示出制約信息網路戰的「軟肋」,這將為我國的軍事變革、軍隊建設以及信息網路化建設提供借鑒和經驗教訓。

關鍵詞:信息網路戰

戰爭,使信息網路成為軍事打擊和心理戰的重要載體,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作戰工具。信息戰已衍生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方式和戰鬥力。傳統戰爭是兵馬未動輿論先行,現代戰爭的信息網路行為已貫穿戰爭的全過程。從伊拉克戰爭中可以看出,信息網路已成為一把高懸在戰場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信息網路戰的特點及巨大威力

信息網路戰在在科索沃戰爭中就開始顯示出來,只不過在伊拉克戰爭中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信息網路戰是利用強大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將各種分散在空間、陸地和海上的探測系統、指揮系統集成一個統一、高效的信息網路體系,使陸、海、空軍各級作戰人員能夠利用該網路共享戰場態勢、交流作戰信息、協同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其目的是通過攻擊敵計算機網路竊取情報,破壞、癱瘓敵信息系統,並採取各種措施保護己方網路安全,奪取和保護「制網路權」。

信息網路戰的主要特點:一是作戰力量廣泛。由於信息技術有很強的軍民通用性和計算機網路的互聯性,使得凡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網路知識、掌握著一定網路攻擊手段的人都可以介入網路戰;二是作戰對象平等。計算機網路戰中,只要擁有高水平的計算機網路人才,網路戰就可以得到有效實施,而與國力大小、兵力多少無關;三是作戰空間廣闊。計算機網路戰不受地域限制,只要網路能夠到達的地方,網路戰都可以實施;四是作戰時間連續。計算機網路戰不受外界自然條件的干擾,不受天候因素制約,可在任何時段進行。 五是破壞信息系統和影響人的心理,破壞信息系統的效果是敵方無法利用信息系統的設施獲得所需要的正確信息,既可以從物理上摧毀地方的硬體設施,也可以是破壞系統軟體,使系統崩潰或提供不正確的信息。通過提供對敵方不利的信息可以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進而控制人的行為,影響士氣,削弱敵方的戰鬥力。

信息網路戰主要有三種形式:心理戰、電子戰和計算機戰。心理戰是指通過各種手段施加對敵方不利的信息,影響人的心理從而削弱戰鬥力。電子戰是現代戰爭的主要作戰內容之一,將其歸為信息戰武器主要是因為信息系統的基礎是各種電子設備,無論是探測器(雷達,光電設備,監聽設備),還是信息處理平台、通訊設施(無線通訊,有線通訊),核心都是電子設備。通過電子干擾可以削弱雷達等探測器的能力,使得敵方無法及時收集信息;無法及時傳遞信息或者傳遞錯誤的信息。計算機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和平台,在信息系統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計算機戰是指利用計算機開展的以信息系統為主要目標的作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網路特性、電磁特性對敵實施網路竊密和電磁竊密;通過計算機病毒攻擊、計算機晶元攻擊、網路「黑客」 攻擊、電磁干擾等手段實施網路進攻;採取加強「防火牆」技術、斷開核心系統與外界的鏈接等措施進行網路防護;進行系統備份,為網路恢復做好充分准備等。

伊拉克戰爭是21世紀初爆發的一場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信息網路戰,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作戰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伊拉克軍隊的反應能力。作戰的速度之快和程度之猛烈,使伊拉克軍隊多次陷於美軍的集中打擊之中。美軍採取的打擊方式是,集中摧毀伊軍的一個戰斗單元,然後迅速移動到下一個目標。伊軍的指揮通信系統,也在美軍對巴格達發動進攻前被美軍徹底摧毀。由實行網路中心戰而獲得的信息優勢,是美軍實現快速作戰的關鍵。美軍能知道伊軍的位置,而伊軍不知道美英聯軍的位置,也不知道聯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因此,可以說美國以網路中心戰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1.及時獲得可靠的目標信息

這次戰爭中,先進的衛星系統、偵察飛機、地面站和地面偵察人員等,組成了一個天、地(海)、空一體化的情報、偵察和監視(ISR)系統。它為部隊提供作戰空間的情況,包括各部隊的部署、兵力兵器、作戰意圖等方面的情況和提供毀傷效果評估。它也為戰斧巡航導彈和由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制導的聯合直接攻擊炸彈等的精確打擊提供目標信息,為反愛國者導彈提供預警和目標信息。在海灣戰爭時,美軍一般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完成對目標的偵察評估和打擊准備,而現在最快只需幾分鍾。

太空是未來戰爭的制高點。在ISR領域,由於衛星偵察和監視的覆蓋范圍大,並能實現全球覆蓋、運行時間長和在平時可以進入敵方領土等優點,已成為實施網路中心戰的前提。其中,6顆軍用成像偵察衛星通過伊拉克上空,包括3顆KH-12衛星和3顆「長曲棍球」雷達衛星。每顆衛星一天兩次通過伊方上空。KH-12衛星精度達到0.1米。「長曲棍球」雷達衛星最高精度達到0.3米。美軍充分利用了有人和無人偵察機、戰機以及個人跟蹤系統所提供的實時情報和圖像。這些信息定向直接傳送到指揮部或者指揮官的戰區指揮控制車。實時的情報和圖像有助於區分敵我,減少感測器到射擊器的時間。美國國防部所擁有的所有情報、監視以及偵察資源,在戰爭中都高速運行,為聯軍地面指揮部的陸軍指揮官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其他指揮官,提供了一幅通用的作戰圖。美軍已經在通信與數據網路中集成了ISR平台,並為它們的運行提供帶寬。

2.提高了信息傳輸的速度、質量和安全性

保障軍用信息傳輸系統的暢通,提高信息傳輸的速率和可靠性,加強信息管理能力,是實施網路中心戰的重要保障。衛星通信以其廣域覆蓋和全球覆蓋,獨特的廣播、多播能力,快速靈活組網,支持不對稱帶寬要求和可以按需分配帶寬等優勢,為戰場信息網路的建設提供了條件。

美國國防部投資16億美元構建了國防文電系統,對其全球范圍內的通信進行安全加密,確保向國防部用戶、各業務局以及合同商傳送秘密以及最高機密的信息安全。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這個系統較之使用自動數字網或其他類似的軍用文電系統,其傳輸速度更快、保密性更強且更易於使用。國防文電系統的信息,是通過用於分發語音、視頻以及數據信息的國防信息系統網(DISN)進行傳輸的。由於嚴格的保密原因,國防文電系統的信息與Outlook的信息有些微小差別。但是用戶可以在計算機上編寫國防文電系統信息,然後使用帶有加密令牌的Fortezza卡,對信息進行標記並加密。

當美英聯軍在伊拉克戰場與伊軍交戰時,網路空間的戰斗也在緊張地進行。自對伊戰爭爆發以來,聯軍的網路系統遭受了輕微的網路攻擊,而且嘗試發起攻擊的行為異常頻繁。因此,認為不安全的設備將被迅速隔離,脫離網路並進行病毒掃描,以防止更大問題的發生。在實際戰場上,如果部隊身處危險境地,程序將被保護,甚至破壞那些面臨危險的設備和系統,以避免敏感的數據流落到敵人的手中。例如,鏈接到國防部保密IP路由器的計算機帶有可移動硬碟,一些加密設備也有類似的保護措施。在美軍駐卡達的聯合空中作戰中心,在開始指揮所有聯合空中任務之前,其信息系統需要進行鑒定與授權。信息安全公司負責承擔了這項緊急任務。

3.依靠有效的數據鏈實施精確打擊

網路中心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信息網路系統,在武器平台之間實現橫向組網,做到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武器平台的作戰效能,以實施精確打擊。傳統的以坦克、戰車、火炮和導彈為代表的陸基作戰平台,以艦艇、潛艇為代表的海上作戰平台,以飛機、直升機為代表的空中作戰平台等,都必須在火力優勢的基礎上兼有現代信息優勢,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因此,一種鏈接各作戰平台、優化信息資源、有效調配和使用作戰能量、用於鏈接整合軍隊各戰斗單元的數據鏈,正日益受到重視。數據鏈將成為未來軍隊作戰力量的「粘合劑」和「倍增器」。此次對伊戰爭中,美軍基本上使用的是舊式飛機和坦克,但這些舊武器通過網路進行鏈接,從而把飛機的座艙、指揮所和坦克駕駛員聯在一起,使其看到他們視野外很遠的地方,從而大大提高了戰鬥力。3月底伊拉克一度被沙塵暴,攪得昏天黑地,但是美軍仍能清楚地看到戰場上的情況,甚至在高空飛行的B-52轟炸機的飛行員,也能透過滾滾黃沙,俯瞰地面的動靜。B-52轟炸機能通過使用其他偵察機傳送過來的雷達圖像,對伊拉克軍隊進行精確轟炸。

這次戰爭中美軍廣泛使用的「21世紀旅和旅以下部隊戰斗指揮系統」,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通信系統。它綜合了衛星、無人機和特種部隊的信息源。它已成為美軍數千裝甲車、坦克和直升機上的標准裝備。這個系統實現了坦克之間、直升機之間的共享數據。坦克可以發送文本信息,在激烈的戰斗中文本信息的可靠性高於語音通信,直升機也可以通過文本信息呼叫炮兵火力支援。每台車輛都有計算機地址用於識別,車輛的位置信息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隨時修正更新。加密的數據通過無線電在部隊車輛之間傳送。跳頻技術使敵方無法對信號進行導向目標追蹤。坦克的所有功能都通過一台相當於奔騰Ⅲ的計算機控制。如果主系統出現故障,將由備份系統繼續操作。如果整個計算機系統全部失效,最後可用手動控制。一旦坦克乘員被俘,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刪除敏感的數據。

全球導航定位衛星更是精確打擊的關鍵。在戰爭中,依靠美軍的GPS系統,為美軍的精確打擊武器提供了有效保障。美軍這次所使用的精確打擊武器為海灣戰爭的10倍左右。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他們投擲精確制導炸彈1.5萬枚,其打擊精度明顯高於海灣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美軍能使用大量精確武器,對伊拉克領導目標和共和國衛隊,實施時間敏感型的攻擊。

4.實現了部隊快速機動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由於部隊的通信、機動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無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實施攻擊。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還使部隊很難在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和得到充分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實施快速、遠距離機動。但是,在實施網路中心戰後,部隊將不再受地理條件的制約而實現快速機動。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創造了日行170公里的開進速度,這等於海灣戰爭時部隊開進速度的3倍。令人關注的是,這種機動方式直奔要害領域,甚至可以不顧暴露後勤保障的危險。由於部隊能夠進行快速機動,就可大大減少參戰人員的數量。這次伊拉克戰爭,在伊拉克戰場的美軍總人數約12.5萬人,遠遠少於海灣戰爭時的50萬人。

二、從伊拉克戰爭看信息網路戰的不足

由於伊軍在這次戰爭中幾乎沒有任何信息戰和網路戰的任何能力,讓美軍在網路空間如入無人之境。實際上,美軍的信息網路仍然是較脆弱的,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信息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實際上也沒有受到真正的考驗。盡管如此,美軍在作戰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揭示了美軍的網路中心戰尚須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第一,假信息掣肘美軍戰鬥力在信息戰中,戰鬥力的形成和發揮依賴於對信息的正確採集、處理和使用。在現代戰爭中信息量的空前增大和信息傳播環節的增加難免造成虛假信息的泛濫和有用信息的失真現象。這就使信息在採集和處理過程中真假難辨,進而影響戰鬥力的發揮。在海灣戰爭中,伊軍放置的假坦克、假陣地使美軍偵察系統摸不清虛實,採集回來的信息也良莠不齊,從而導致美軍判斷失誤,對假目標狂轟濫炸。同樣的,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偵察衛星不能完全識別南聯盟巧妙的偽裝,對移動的車輛和其他目標難以跟蹤,也不能穿過雲層和森林發現目標。因此,當北約得意洋洋地宣布「重創」南聯盟軍隊幾天之後,南聯盟人民軍軍容整齊地開出隱蔽地域。當時他們只損失了十幾輛坦克。
第二、信息化武器發揮作用受戰場環境限制

信息戰對作戰環境要求很高。氣象和地理條件都會影響到信息進攻。比如叢林、沙漠、山地等地形和惡劣的天氣就會對信息武器系統產生影響。美五角大樓承認在對南聯盟的空襲中,復雜的氣候和地理環境迫使北約取消了20%以上的空襲行動。在「伊拉克自由」行動中,沙塵暴曾使美軍信息化武器失靈,大大延緩了作戰行動。

第三,信息網路系統發達卻易受攻擊

首先,美國不能獨占信息戰的技術。它要佔領和控制世界信息市場就必須輸出先進軟體、硬體和加密技術,並創造信息環境。然而由於信息技術的擴散性和共享性,使得美國在建立起一個信息系統平台用於信息戰時,也為其他國家和個人利用這個平台攻擊美國提供了機會。並且襲擊這種信息系統的大部分技術,如計算機、數據機很便宜。因此,任何頭腦靈活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武裝成信息戰士,輕而易舉地使美國軍用和民用電腦網路陷於癱瘓,甚至可以破壞美軍高層決策機構所依賴的指揮控制系統。

其次,龐大的信息系統使美軍在信息進攻面前招架無力。在國內,美軍和政府行使職能越來越依賴於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大量的後勤社會化保障不得不藉助民用通信網。美國防部有200萬台計算機、1萬個區域網絡、100多個長途網路。這些網路設備用於協調和執行國防部各方面的任務,包括從武器設計到戰場管理。雖然美軍進行實際作戰的計算機一般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管理軍餉、人事、運輸、零部件的計算機防護能力低,而且與公共通信設施聯網,極易泄密和遭到破壞。在國際上,美國是當前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統計資料表明,網際網路上80%的信息來自美國,而世界范圍內80%的數據處理是在美國進行的。美國高度發達的經濟依賴完善健全的全球信息網路。隨著信息網路的不斷擴大深入,美國經濟對全球的依賴性就愈強,美國的文化和經濟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就會越發緊密。這樣美國不僅將能向世界各地隨心所欲地伸出觸角,同時通過「計算機介面」也將自己更全面地暴露於世界,更易於成為眾矢之的。據美國防部的報告指出,政府和軍隊的信息系統曾遭受過3.8萬次攻擊,成功率高達88%,可是檢測到的只有4%。這4%中95%無法採取任何應急措施。可見龐雜的信息系統可使美軍在信息進攻面前毫無招架之功。

在信息戰中,美軍要是想維持其信息技術優勢,就必須加大信息工程建設、改造、維護和更新的投入。但是這筆費用非常大,美國現在還不能輕松承受。比如,作為集高、精、尖技術於一體的信息化武器平台往往價格不菲。「愛國者」導彈每枚110萬美元,「戰斧」式巡航導彈每枚135萬美元,E-8電子偵察機每架4.25億美元。目前,信息技術的研製費和采購費在飛機、艦船、坦克、大炮等武器裝備中佔22%~30%,在導彈中佔45%,而在一體化信息系統C4ISR中,所佔比例更高。此外,信息化武器裝備的軟體系統具有看不見、摸不著和專業性強的特點,其研製和采購費用高昂,更難估算。同時由於信息安全的投資回報收益在短期內並不顯著,甚至可能會血本無歸,即便是財力雄厚的公司也不願傾力相助,政府也難免資金短缺。所以,在信息戰中,美軍防禦乏力。要改善這種狀況,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信息網路技術或知識優勢可能贏得戰爭,,但是這種優勢是十分脆弱的,這種優勢可能因為一根保險絲而全面改變,也可能因為一句謊言,也可能因為你保護自己的優勢不被敵人偷去的能力有限等原因而失去。優勢的這種脆弱性在於認識掌握信息的主體,人的任何一點疏忽都會造成錯誤。歷史證明,不管是在冷兵器時代還是網路時代,人仍然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網路中心戰雖為決策優勢提供了條件,但從信息優勢轉變為決策優勢還要取決於指揮員乃至整個軍隊的素質。而在軍隊各種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創造性。

三、幾點啟示:信息化社會里,一切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活動都將圍繞網路這個中心來進行。在未來戰爭中,控制了網路空間,就意味著奪取了在陸、海、空、天多維空間里行動的自由權。為了應對網路戰的威脅,奪取制網路權,世界各國都在加緊備戰網路戰。而目前我國的信息安全形勢極為嚴峻,實施和抵禦信息網路戰的能力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現為:一、硬體方面受制於人。我國目前尚不能自給生產CPU晶元,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其他部件的關鍵技術,也都掌握在外國生產商手裡。二、軟體方面漏洞較多。由於我國在信息安全方面起步較晚,國內使用的大部分軟體存在有安全隱患。另外信息安全技術也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因此,大力加強軍隊的信息網路化建設,提升整個社會的信息網路化水平,增強全民族的國防意識,是適應未來信息戰要求的一項極為迫切的工作

(一)是落後就要挨打,尤其是在武器裝備上,不能有太大的時代差,否則在戰場上就無法獲取哪怕是戰術上的優勢,這就很難打贏戰爭,因此應進一步推進軍事信息網路化建設。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以寬頻、大容量、數字化的網路傳輸能力為基礎和前提,所以,加快軍隊的信息網路化建設,特別是末端建設和移動網路的建設勢在必;進一步提高一體化建設水平。未來作戰是聯合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真正一體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只有加快建設和發展適合自己國情的綜合集成系統,才能真正實現情報偵察、預警探測、信息對抗,特別是武器平台控制的現代化目標。此外,還必須推進民族信息產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信息戰能力是建立在本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上的。因此,我們要在這方面下大力氣去抓,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同時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體制方面的優勢,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國家的統籌規劃下展開聯合攻關,以形成我們的優勢領域,鑄就自己的「撒手鐧」。
(二)是必須創新作戰理論,裝備技術落後可怕,但思想觀念滯後更危險。作戰理論的創新一方面要求和現有武器裝備相匹配,一方面又要與作戰對象相協調,伊軍的作戰理論非常落後,在這兩個方面都不適應,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綜合軍事理論研究。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影響,應不斷跟蹤探討適合各自國情的信息化建設特點與對策,加大軍事理論創新的力度,從而促進多出成果,加速發展。
(三)是要注意建設周邊以及國際安全戰略環境,伊拉克的失敗與薩達姆在國內推行獨裁統治,在國際上缺少朋友很有關系。
(四)培養網路訓練人才。在未來的信息戰中,人的因素仍然是首要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的因素,高素質的人才能駕馭高科技的裝備。要適應網路戰需求培訓三類人才:一是專門從事網路對抗研究的電腦專家隊伍;二是懂得網路對抗技術及其戰術的指揮員隊伍;三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的網路技能操作人員,逐步造就一支專門從事網路對抗的計算機專家隊伍。
(五)建立網路安全防護屏障。必須制定一系列的網路安全法規體系,將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的開發、應用、管理、安全問題法律化,以法律手段保障計算機網路安全;應該開發相應的防護技術。技術是實現網路安全精銳武器,必須發展網路防護技術。應著重開發密碼鑒別技術、計算機網路信息泄漏防護技術、計算機網路安全等薄弱環節檢測技術等,首先確保網路系統的安全。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軍事情報的研究和改進,軍事情報是邁向執行信息戰略規劃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1、[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戰爭》,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
2、[俄]B.A.利西奇金 JI.A.謝列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信息心理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張紹忠著《怎樣打贏信息化戰爭》,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6月版。

❻ 現在美國打仗的基本戰術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70年代末美國根據中東戰爭的經驗,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理論,82年正式確認其作戰樣式,使得美國走在新軍事革命的前列,91年海灣戰爭,「空地一體戰」作戰樣式使得美軍大獲全勝,42天擊潰伊拉克軍隊。

1996年在《2010年聯合構想》中首次提出「網路中心戰」。美軍認為,"網路中心戰"的實質是,通過把感測器、指揮官、射手和作戰平台組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網路,使具有不同性質和肩負不同作戰任務的各個部隊,在指揮中心的統一協調和指揮下,具有更好的信息共享能力,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以及更高的作戰效率。現在,美國已經把"網路中心戰"作為推進其軍隊信息化、網路化建設和聯合作戰的主要目標,並計劃用30年時間來達成這一目標。

美軍作戰現在正在逐步轉型實現「網路中心戰」。而其他國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追趕美軍,也是朝實現「網路中心戰」發展。伊拉克戰爭已經運用了一些「網路中心戰」的作戰樣式,使得少量的美軍,能夠以傷亡幾百人的代價,21天摧毀一個地區強國的政權,充分顯示出網路中心戰的強大威力。
網路中心戰概念已逐漸成為美軍面向21世紀的新型作戰形式。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是美海軍的最高學府,是「網路中心戰」的誕生地。最早提出「網路中心戰」概念的該院院長塞布魯斯基海軍中將。

「網路中心戰」之內涵

「網路中心戰」是指,將軍隊的所有偵察探測系統、通信聯絡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組成一個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網路體系,各級作戰人員利用該網路體系了解戰場態勢、交流作戰信息、指揮與實施作戰行動的作戰樣式。該網路體系由「無縫隙」連接的三個網路組成,即探測網路、交戰網路和通信網路。把所有戰略、戰役和戰術級探測器材聯為一體的探測網路,能迅速提供「戰場空間態勢圖」;交戰網路又稱打擊網路,連接各主要武器系統;通信網路對前兩者起支撐作用,是它們的神經中樞。通過戰場各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可加速信息的快速流動和使用,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享戰場信息,把信息優勢變為作戰行動優勢,從而協調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效能。

「網路中心戰」四大關鍵要素

美軍認為,信息時代的軍隊是一個互連互通的網路化實體。軍隊的網路化能生成新的戰鬥力,是戰鬥力的新增長點,是實施「網路中心戰」的物質基礎。「網路中心戰」的關鍵要素有四個:

「信息結構」即使各感測器聯網的系統,這是實施「網路中心戰」的基本條件,其表現形式是完備的天基、陸基、海基、空基信息系統,而遂行的主要職能則是數據融合和信息管理;

「作戰空間感知」「信息結構」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部隊的作戰空間感知能力,使各部隊能同時了解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使作戰任務、行動、地形變得「透明」;

「實時協同動作」有了共同的「空間感知能力」,不僅能使指揮官採用適應性很強的新指揮控制方式,加快作戰節奏,使己方的作戰行動總比敵方快半拍到一拍,使己方總處於主動、敵方總陷於被動,而且也可使各部隊自覺自願地執行作戰命令,自覺地採取作戰行動,真正使部隊成為「自我協同部隊」;

「最終效果」上面三項關鍵要素導致的最後結果是作戰節奏加快,反應能力加強,作戰風險降低,作戰代價(主要指傷亡)減少,作戰效能提高。

「網路中心戰」影響深遠

美軍認為實施「網路中心戰」,將產生三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作戰優勢。

使分散配置的部隊發揮整體優勢機械化戰爭時代,由於部隊的通信、機動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必須把作戰和作戰保障部隊部署在敵軍和要保衛的目標附近。結果分散配置的部隊易處於弱勢,無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實施攻擊。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還使部隊很難在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和得到充分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實施快速、遠距離機動。但是,信息化戰爭時代,由於感測器作用距離和武器射程的增加,快速傳輸信息能力的增強,部隊作戰效能的發揮將不再受地理條件的制約。戰場上為了達成集中戰鬥力的效果,將不必再集中部隊,「集中兵力」的內涵將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將降低作戰風險。由於集中戰鬥力的內涵由集中部隊讓位於集中火力與信息,從而減少作戰風險,不會再有「高價值目標」出現在敵人面前。其次,將減少後勤負擔。部隊不再頻繁運動後勤,不僅會減少傷亡,減少衛生勤務工作量,油料、彈葯等物資的運輸和補給量也會大大減輕。最後,將使配置在不同地點的兵力兵器,在不運動的情況下,就可同時攻擊多個不同目標,從而發揮更大作戰效能,取得最大作戰效果。

使戰場情況一目瞭然實施「網路中心戰」的部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為它耳聰目明,信息靈通,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對指揮官的意圖一清二楚。這樣的部隊能實施「自我協同行動」,自覺與其他部隊配合;能在留下活動痕跡很少的情況下,實施作戰行動;能在上級指揮官總意圖的指導下,有效地遂行獨立作戰。

使各作戰平台連為一體作戰空間的各作戰單元用網路連為一體後,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既能更有效地協調行動,也能為適應新的戰場情況很快地轉換作戰行動樣式。使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基本條件是,建立堅固耐用、性能良好的信息基礎結構。這一結構能使戰場上的所有作戰單元,得到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把各作戰單元連為一體的連接分為兩類:一類是連接各「作戰實體」的「硬連接」;另一類是連接各「作戰機制」和「作戰程序」的「軟連接」。「軟連接」的好壞既是影響部隊協調行動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兵力兵器戰鬥力系數升降和戰鬥力能否得到倍增的關鍵。但無論是「硬連接」還是「軟連接」,都不一定是連接得越緊密越好,而是要適當,其標準是能使部隊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網路中心戰」、「網路戰」及「平台中心戰」的區別

美軍認為,「網路戰」是在有限的作戰指揮空間(指揮所、司令部或辦公室)內,以進攻性行為奪取和達成信息優勢,從而影響、破壞敵方的信息站、信息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站的作戰樣式。基本戰法包括:計算機網路攻擊、輸送計算機病毒和破壞性「黑客」行為等。美軍的「網路戰」與「網路中心戰」有本質的區別。「網路戰」是信息條件下以計算機及其網路為基本工具、以網路攻擊與防護為基本手段的一種全新的特殊作戰樣式,而且主要是針對指揮領域的作戰。「網路戰」是在看不見的戰場上的較量,具有平時和戰時一體化的特點,不僅戰時是配合戰場作戰的重要作戰手段,在平時也可能獨立實施並可隨時發動攻擊。

「平台中心戰」是針對「網路中心戰」而言的,即作戰行動主要圍繞武器平台進行,由各作戰平台自身的探測器獲得戰場信息,然後提供給武器平台進行作戰。不僅上下級之間的戰場信息交流少而慢,而且平台之間信息共享也非常有限,使得作戰中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這一過程需要指揮員自上而下地進行協調,整個作戰過程無法真正聯貫,造成了戰鬥力和時間的浪費,相比較而言作戰效能較低。

由此可見,「網路中心戰」盡管充分運用了計算機網路技術,但不是實施針對計算機網路的作戰,而是以計算機網路為中心和基礎,使整個戰場、各種部隊、各個武器平台形成有機的整體,以利於提高整體作戰效能。所以,「網路中心戰」作為信息條件下的一種全新的作戰樣式,在本質上仍然是一般意義上的戰場作戰,而不是特定含義上的「網路戰」,但與「平台中心戰」相比,實現了上下左右作戰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提高了整體作戰效能。

❼ 伊拉克戰爭之中 美軍怎樣運用數據鏈

摘要:在21世紀的現代化戰爭中,無論是防禦性作戰還是進攻性作戰,都越來越依賴於不斷增長的大容量戰術數據。目前各種參與作戰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平台以及指揮中心都必須通過可*、安全和可互操作的通信鏈路來實現有效的連接,以交換和共享各種重要的數據,並使指揮官有效地指揮其作戰部隊,從而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目前,美軍及其北約盟軍使用多種數據鏈。本文在簡要分析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之後,重點分析了北約開發的新型戰術數據鏈,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Abstract:
目錄:
內容: 1 概述

戰術數據鏈路系統是一種供戰區聯合作戰中各軍種共同使用的戰術數據信息傳輸系統。它是軍隊在作戰行動中用於傳輸各種格式化數字信息的一種手段或途徑。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網路化戰爭中,指揮與控制中心必須實時地獲取、處理、傳輸和顯示來自所有作戰單元和武器系統平台的各種信息,使指揮員能隨時了解掌握戰場態勢,迅速做出作戰行動決策,以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術數據鏈路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以美軍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C4ISR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普遍將數據鏈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美軍和北約部隊現已廣泛應用各種戰術數據鏈,構成各軍種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的裝備體系,並具備了較強的作戰保障能力。目前,美軍及其北約盟軍使用的數據鏈有Link-4/11/14/16等,可在各級指揮控制系統的顯示控制台上顯示完整的戰場戰術態勢。

戰術數據鏈的發展總趨勢是主要圍繞著建立一個實時、保密、抗干擾多功能,以及能使用高頻、特高頻和極高頻等頻段的小型化標准戰術數據鏈方向繼續開發與不斷改進。例如,由於Link-11採用點名呼叫方式傳輸數據,用戶必須排隊等候,網路成員之間要傳輸48位的M序列消息,這非常不適應高速度的現代化高技術戰爭。為此,北約與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正在聯合開發一種能克服Link-11缺點的Link-22新數據鏈。又如,多功能的JTIDS數據分發系統,盡管其2類終端比1類終端體積縮小了很多,重量也減輕了不少,但仍然無法適用於F-16戰斗機之類平台。於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國聯合開發一種與JTIDS2類終端類似的小型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總之,美海軍認為早期開發的各種數據鏈不能滿足現代戰斗管理數據傳輸的需要,預計2005年,16號鏈路將完全取代Link-4A/C、Link-14,到2015年將大量裝備Link-16的改進型,到2030年Link-16的改進型將完全取代早期研製的各種數據鏈。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然後重點介紹美國開發的新型戰術數據鏈,如Link-16(JTIDS/MIDS)和Link-22。

2 早期開發的主要戰術數據鏈

2.1 Link-11(TADIL-A/B)

Link-11是一條用於交換戰術數據的數據鏈,採用網路通信技術和標准消息格式。Link-11有Link-11A和B兩種類型。Link-11A是一種網狀的半雙工數據鏈,採用常規鏈路波形(CLEW)進行數據交換。它使用差分QPSK調制技術,數據傳輸速率為2400bps。Link-11 B是一種專用的點到點全雙工數字數據鏈,採用單音鏈路波形(SLEW)。這種數據鏈採用串列傳輸幀特性和標準的消息格式,數據在一個全自動、相位連續、全雙工和頻移調制的數據鏈上進行交換,數據鏈的標准速率為1200bps。

2.2 Link-4(TADIL-C)

Link-4是一種非保密的網狀數據鏈路。在UHF頻段,它採用FSK調制,數據傳輸速率為5000bps或10000bps。Link-4A和Link-4C是兩種獨立的鏈路:

· Link-4A是一種半雙工或全雙工飛機控制鏈路、供所有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使用。它採用「V」和「R」序列消息,支持自動艦上降落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空中攔截控制、地面控制轟炸系統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慣性導航系統。為了連接各種裝置和交換目標信息,Link-4A採用了單頻時分多址技術。

· Link-4C是一種機對機數據鏈,是對Link-4A的補充,但這兩種鏈路互相之間不能進行通信聯絡。Link-4C使用「F」序列消息,具有部分抗干擾能力。它是專門為F-14研製的,F-14不能同時使用Link-4A和Link-4C進行通信。

2.3 Link-14

Link-14是一種網狀的單工數據鏈。在HF頻段,採用SSB話音信道;在UHF頻段,以單向電傳通播方式工作,數據傳輸速率為75bps和150bps,傳輸數據時的字長為5、6、7、8比特。它用於沒有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艦艇接收監視情報信息,具有可加密能力,但無抗干擾能力。

Link-11A/B、Link-4和Link-14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3 新型戰術數據鏈

3.1 Link-16 (TADIL)

Link-16是一種高速視距UHF數據鏈,目前英國和美國正在研究超視距Link-16。Link-16包括傳輸設備、通信協議和報文標准三大要素,是信息源、C2中心以及飛機、導彈等平台之間實現有效連接的關鍵設施,是加強C4ISR綜合一體化系統的重要手段。Link-16主要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JTIDS/MIDS)終端設備、指揮與控制處理器和戰術數據管理(TADS)系統組成。它可通過「層疊網」在預先分配的時隙內實時發送、接收戰術數據。其特性有:支持各種環境;大量用戶;JTIDS跳頻抗干擾能力;具有多個「層疊網」的JTIDS單一網路;通過許多機載中繼設備來擴大連通性范圍。

目前,Link-16使用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終端和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終端,因此,它可在C2系統與飛機、導彈等武器系統平台之間,以及在各作戰單元之間傳輸作戰所需要的各種戰術數據信息,實現信息源、指揮控制中心與武器平台之間的有效連接,以達到戰場資源共享的目的。它主要用於戰場情報監視、電子戰、任務管理、武器協調、空中交通管制、相關導航以及話音加密等。下面將分別介紹JTIDS和MIDS兩個終端設備的應用情況。

3.1.1 JTIDS

JTIDS是美國研製的供三軍聯合使用的一種通信、導航和識別多功能綜合系統,能提供高保密、抗干擾、大容量數據和話音通信及相對導航等服務。它採用MSK調制、TDMA協議、跳頻、直接序列擴頻和跳時等許多先進技術,再加上發射加密、消息加密和信道編碼,使系統構成一個無節點的、多聯系路徑的、具有高保密和抗干擾能力的戰術網。當採用7位網路識別碼時,它能支持128個網,但實際上最多使用15~20個網路。網內成員可多達上百甚至上千個,覆蓋480´960km區域。每個成員利用一個或多個所分配到的時隙依次發送信息,通過機載平台中繼在水面艦船之間可實現超視距數據傳輸。直接序列擴頻帶寬為3.5MHz,跳頻頻率數為51個,頻率間隔3MHz,數據傳輸速率為28.8bps、57.6kbps、119kbps或238kbps。

JTIDS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⑴通信:直接連接Link-4的抗干擾雙向數字數據;抗干擾數字話;抗干擾的DTDMA數字數據;直接連接Link-11的抗干擾數字數據;連接TADIL-B的抗干擾數字數據;精確時間同步;同時加入多個網路。

--------------------------------------------------------------------------------
本文由 [yangchwei] 發表,[yangchwei] 與〖中國國防科技論壇〗依《論壇守則》享有相關權利;

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轉載或引用本文時必須徵得 [yangchwei] 與〖中國國防科技論壇〗的同意;

發貼者承擔一切因本文發表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本論壇的管理員和版主有權不事先通知發貼者而刪除本文!

--------------------------------------------------------------------------------
2006-2-20 20:58:00 yangchwei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13
積分:155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6年2月20日第 2 樓

--------------------------------------------------------------------------------
⑵導航:常規塔康;精確測距和相對導航;空對空測距和測位;測向(D/F);敵我識別;Mark XSIF應答器能力;Mark XII 模式4;其他工作方式(模塊化)。

JTIDS系統傳送四類信息:

⑴「0」類數字信息:這類信息是非編碼自由電文,未採用糾錯編碼;

⑵「1」類數字信息:這是一種固定格式的數字信息,採用了糾錯編碼,適合於格式化信息變換,為JTIDS系統常用格式;

⑶「2」類數字信息(RTT):這類信息用於往返校時(RTT),即用於有源時間同步;

⑷「3」類數字信息:這類信息是採用糾錯編碼自由電文,除採用糾錯編碼外,其餘和「0」類相同。

JTIDS的基本時分單位為時隙,如圖1所示。每個時隙分為三段,即同步段、數據段和保護段。同步段為0.52ms,數據段為2.83ms,保護段為4.4585ms。同步段又分為粗同步和精同步兩部分,粗同步為416ms,精同步為104ms。

TDMA時隙排成12.8分鍾的時元,每個時元包含64個時幀,每個時幀為12s,共有1536個時隙,每個時隙為7.8125ms,每秒有128個時隙。用戶在一個時幀或時元內分配到一組時隙,將消息發送到網內的其他成員。TDMA信號結構(即JTIDS的常規信號格式)如圖2所示。

信號的基本單位是字元,TDMA結構有兩種類型:單脈沖字元和雙脈沖字元。單脈沖字元長度為13ms,它由6.4ms的脈沖和6.6ms的間隔組成;雙脈沖字元的長度為26ms,它由兩個脈沖組成。這兩個脈沖載有相同的5比特信息,但是,每個脈沖的發射頻率和基碼序列各不相同。當採用單脈沖格式跳頻時,跳頻速率為38461.5次/秒;當採用雙脈沖格式跳頻時,跳頻速率為76923次/秒。

表1 Link-11A/B、Link-4A和Link-14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通信參數
Link-11A
Link-11B
Link-4A
Link 14

功 能
傳輸戰斗信息(在裝備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艦船和飛機之間形成通信網)
連接執行軍事任務的戰術和飛機控制單元,傳輸話音和數字信號
傳輸飛機控制信息和目標信息(向截擊機提供引導和控制信息)
在裝有指揮控制計算機和無指揮控制計算機的艦艇之間傳輸戰術態勢數據

發 射 場
地-地、地-空、空-空、空-艦
地-地、地-空
地-空、空-空
艦-艦、艦-空

傳輸信息
跟蹤信息、指揮控制信息、管理數據以及狀態信息

指揮信息、目標信息、咨詢信息及戰斗狀態信息
戰術態勢信息

信息形式
M序列

V和R序列

頻率范圍
UHF(225~399.975MHz)

HF(2~30MHz)

UHF(225~399.975MHz)
UHF(225~399.975MHz)

用 戶
空軍、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空、海、陸軍戰術數據系統
空軍、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海軍、空軍戰術數據系統

結 構
星網:離散配置發射,連接全部接收機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點-點離散接收/發射

工作方式

半雙工,TDMA

全雙工
信息傳輸採用半雙工,單頻率上用TDMA,聯機性能監控用全雙工

單向電傳通播方式

額定用戶
不同的終端額定用戶數不同

一個指揮控制中心對4個備用站

傳輸速率
標准:2400/1200bps

實際用2240/1364bps
1200bps, 2400bps及更高標准速率
信息傳輸用5kbps

聯機性能監控用10kbps
37.5,75,100,150bps

保密設備





調制樣式
QPSK
對1200bps用FSK

對2400bps用QPSK
FSK
1kHz調幅音再經音頻多變換

碼 型
(30,24)漢明碼

國際標准電傳碼
2006-2-20 20:59:00 yangchwei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13
積分:155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6年2月20日第 3 樓

--------------------------------------------------------------------------------
此外,JTIDS還有兩種特殊的信號格式,即Packed-2和Packed-4。如圖3所示。它們都使用雙脈沖信號格式,但雙脈沖彼此的載頻不同,所載信息也不一樣。這種信號格式成了重復周期為13ms的單脈沖。由圖3可知,Packed-4的數據段擴展了2.418ms,保護段只剩下2.04ms,由此可見,數據速率提高了。這樣,Packed-2格式的數據速率提高到119.04kb/s,而Packed-4格式的數據速率提高到238.08kb/s(未計題頭,也未算糾錯編碼)。Packed-4格式是JTIDS的TDMA最大的可能數據傳輸速率。

3.1.2 MIDS

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是美、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國聯合研製的,已於2002年在美國空軍取得了初始運行能力。2002年1月15日,美空軍已在F-15C戰斗機上完成了該系統的部署。MIDS實質上是JTIDS的縮型,但同樣具有戰術數據鏈能力,計劃部署在2003年服役的48架F/A-18C/D/E/F艦載機上。

MIDS是一個小體積終端(LVT),其功能與JTIDS2類終端相同,而體積僅為後者的三分之一,重量僅為後者的一半。因此,它適於裝備空中的平台有F-15、F-16、F/A-18、AMX、「颶風」、「幻影」2000、「旋風」、「台風」歐洲戰斗機。MIDS小體積終端還裝備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航空母艦、德國海軍F124護衛艦、義大利的「加里瓦」航空母艦和護衛艦、四個歐洲國家的地面指揮控制系統以及供法國、美國及其他國家陸軍使用。

MIDS可在L波段內提供安全的、數字的、抗干擾的實時話音/數據通信,並通過自動中繼技術實現超視距通信。通信范圍為555.9千米(300海里),最大可中繼距離達2223.6千米(1200海里)。MIDS系統除了能提供增強的態勢感知外,還能夠提供極強的敵我識別能力。

MIDS採用先進的電子戰保護技術,如快速跳頻擴譜調制,有效的誤差檢測和糾錯碼,格式化的信息目錄以及話音與文本的加密傳輸。MIDS也綜合運用了超高速集成電路(VHSIC)和微波/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技術,從而使之能夠提供與JTIDS相同的操作功能。每個MIDS終端能夠實現高達238kbs的發送或接收速率。其未來發展主要是提高系統的有效性,包括將數據傳輸速率從238kbs提高到1.1Mbs,以及提高飛行員需要看的目標自動排序能力。

3.2 Link-22

近年來,北約開發了一種新型數據鏈,被稱為Link-22,它是一種抗電子對抗的超視距戰術通信系統,在HF(3~30MHz)或UHF(225~400MHz)頻段採用定頻或跳頻技術。典型的單個高頻網路支持1.2~3.6kbs數據率,單個特高頻網路提供2.4~10kbs數據率。在高頻頻段,系統最大無縫隙覆蓋555.9千米(300海里),中繼協議可延長這個距離。在結構上,採用時分多址或動態時分多址,提供更高的靈活性並減少網管附加操作。起初Link-22是作為北約改進型Link-11開發的,在某種程度上,Link-22是Link-16和Link-11的混合鏈路,盡管Link-22運轉需要北約改進型Link-11的通信設備,但它還是盡可能地使用現有的無線電設備。

Link-22可以使4個網同時工作,組成超級網路,使任一參與者在任何網路都能與任何其它參與者通信。估計在2002年到2006年間具體實施。它從下列三方面進行了改進:

⑴ 採用當前HF數據通信應用中最常用的一類單音數據機來代替Link-11中使用的並行音調數據機。這兩種數據機的帶寬額定值相同, 都為3kHz;

⑵ Link-22使用TDMA網路協議,而不是使用Link-11所採用的詢問-應答協議。根據TDMA協議,每個網路成員都分配若干個TDMA格式的112.5ms時隙;

⑶ Link-22可以傳送72位F序列消息,類似於Link-16傳送的70位J序列消息(Link-11採用的是48位M序列消息)。

在給定的時間內,Link-22系統網路控制器能夠確定網路中將要使用檢錯與糾錯(EDAC)和波形格式的6種不同組合形式中的任何一種組合形式。根據所選的組合形式,網路在一個時隙內,工作速率最低可傳輸2種F序列消息,最高可傳輸6種F序列消息。通過利用由正交調幅所提供的較高調制比特率,網路的工作速率可以將最快的F序列消息速率從每時隙6種增大到16種。當前Link-22的信號格式如下:

3.2.1 當前格式

表2列出了當前Link-22系統中所使用的6種RS編碼和波形的組合方式。RS碼的符號為GF(28)個元素。因此,每個碼符號為一個8位的數值,任何碼字的最大長度為255個碼符號。正如表2中所給出的一樣,所有碼都遠比255個碼符短,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錯誤標號特性。

圖4給出了當前三種波形WF-1,WF-2和WF-3的詳細時隙結構。在每一時隙內使用了2種調制符號:數據符號(D)和檢測符號(P)。數據符號(D)傳輸數據,檢測符號(P)是接收數據機用來檢測信道的多徑結構,並據此調整其均衡器的抽頭(接收數據機可預先知道它的值)。

圖5示出的截面可以識別出數據符號和檢測符號,而且還給出了精確數字(240個數據符號,30個檢測符號)。根據波形可知,數據符號為4PSK或8PSK,然而檢測符號始終為4PSK。在所有情況下,鍵控速率為每秒2400個符號。

表2 當前的EDAC和波形組合形式

每時隙的F序列消息編號(#)
RS編碼速率
波形

2
(36, 21)
WF-2

3
(36, 30)
WF-2

3
(48, 39)
WF-1

4
(48, 39)
WF-1

5
(72, 48)
WF-3

6
(72, 57)
WF-3

利用表1和圖4,並作一些運算,可觀察到每個RS編碼信息符號(位元組)數比傳輸F序列消息指定的數目大3個。在每個時隙內,這額外的3個「報頭位元組」可用來滿足網路管理的需要。

3.2.2 高速率格式

增大F序列消息流通量的任何一種技術都必須保留當前系統的某些特點,尤其是:

⑴ 時隙的時間必須保持為TDMA協議要求的112.5ms;

⑵ 每個時隙必須提供3個額外的編碼「報頭位元組」;

⑶在給定時間內,傳輸F序列消息集(加上報頭位元組)時,未檢錯誤概率必須很小。

表3列出了高速率Link-22格式的RS碼和波形的10種組合形式。雖然這些碼比當前使用的碼長,但是它們仍然比最大長度255短得多,因此,也具有非常良好的錯誤標號特性。

表3 高速率EDAC和波形的組合方式

每時隙的F序列消息編號(#)
RS編碼速率
波形

7
(90, 66)
WF-4

8
(90, 75)
WF-4

9
(120, 84)
WF-5

10
(120, 93)
WF-5

11
(120, 102)
WF-5

12
(150, 111)
WF-6

13
(150, 120)
WF-6

14
(150, 129)
WF-6

15
(180, 138)
WF-7

16
(180, 147)
WF-7

圖5給出了4種附加高速率波形WF-4~WF-7的詳細時隙結構。每種情況中的數據調制符號類型為8PSK或M元QAM(如圖5所示)。與當前使用的波形的情況一樣,調制符號鍵控速率為每秒2400符號。任何時隙的數據符號都夾在兩個檢測序列之間,這兩個檢測序列分別終止當前時隙和前一個時隙。取自這兩個序列的多徑結構相結合,就能提高數據符號均衡器的性能。

圖6所示分別為16、32和64元QAM的QAM信令結構。

閱讀全文

與美國陸軍如何設置網路作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數據類型有哪些 瀏覽:939
網路平台需要哪些費用 瀏覽:745
網路安全的知識的內容手抄報 瀏覽:898
Y66網路咋設置自動 瀏覽:28
安卓軟體顯示沒網路 瀏覽:241
無線網路4沒有有效ip 瀏覽:829
騰訊顯示網路連接失敗 瀏覽:568
s6edge網路設置 瀏覽:101
平板手機移動網路卡 瀏覽:988
網路硬體異常連不上網 瀏覽:430
吃雞國際服突然網路異常封號 瀏覽:507
怎麼關閉5g網路用4g網路 瀏覽:303
網路一直轉手機連不上 瀏覽:22
辦公室網路安全講座 瀏覽:489
怎麼設置網路驗證兼容 瀏覽:855
熵網路安全 瀏覽:289
凱立德網路無法連接 瀏覽:848
客戶端軟體未響應和網路有關系嗎 瀏覽:177
圖們市什麼網路信號好 瀏覽:146
無網路無信號打緊急電話 瀏覽:54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