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如何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發布時間:2023-09-29 02:40:47

① 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

網路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創新。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論文篇一

《淺析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摘要】本文初步闡釋了在新的科技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在不斷普及的過程中,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這種影響具體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積極作用;消極影響

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也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們應該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網路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權。

一、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是互聯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網路這一新的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1、有利於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

互聯網圖文並茂的形式更為大學生所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這一不同於傳統教育傳播的途徑,融影視作品、歷史資料、先進人物事跡於互聯網,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得以內化而具有持久的影響。

2、有利於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互聯網的虛擬性使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網上自由發表言論,可以抱怨、訴苦甚至發泄。這些對於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卻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把握學生內心世界的極好平台。

3、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新平台

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園網,高校可充分利用這一不同於課堂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互聯網的生動性、新穎性對大學生進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

二、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極影響

網路雖然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但難免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1、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遠

對於師生關系而言,由於高等學校教育方式正發生某種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對新型學習方式的迷戀和對傳統授課方式的反感,將使師生關系日益疏遠;對學生之間關系而言,由於他們將大量時間用在人機對話上,而疏遠了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和淡漠。

2、容易造成大學生理性缺失、道德失衡

在網路中每個人的角色只有自己知道,對於一些人物、事件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出評判,即使很荒.唐也只是會遭致一些網上的譴責,在現實中卻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這種言論自由對有豐富思想又急於表達的大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的非理性認識極大地增強。

3、大量的信息污染容易干擾大學生的正常思想

雖然近年來國家已經加大了對網路色情暴力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網路安全和健康已明顯改觀,但新的網路違法犯罪手段仍層出不窮,信息污染與安全隱患防不勝防。西方國家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其技術優勢向我國大學生灌輸其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

三、搶占網路新陣地,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鑒於網路信息豐富而龐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錯綜復雜,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發展對策,進一步規范大學生網路行為和網路道德教育,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1、制定網路行為規范,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建設有吸引力的思想工作網站。二是提高學生對網路的認識,進行有效引導與教育。三是教會、引導學生自我調節。四是本著“主動出擊・把握導向”的原則,認識並尊重當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特徵,以“服務學生成才・提升網路素質”為核心,組織和引導大學生文明、有效地使用網路資源,養成正確的網路道德觀。

2、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優化教育環境

網路環境既要寬松自由,又要規范有序,才能充分發揮網路的積極作用,同時把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點,促進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應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利用網路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高雅的審美熏陶。

3、建立新型思政隊伍,提高教育者信息素養

在網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因為信息素養是網路時代教育的重要內容。俗話說:打鐵先得本身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教育別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者、塑造者,應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新形勢下高等學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要著力培養一支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網路技術、熟悉網路文化特點、能夠在網路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是做好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保證。

4、開展網上心理咨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進入信息網路時代,隨著網路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部分大學生熱衷於“身居斗室,神遊世界”的網路生存,較少與社會或他人聯系,疏於處理人際關系,容易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與人格畸變。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積極開展網上咨詢,對症下葯,做到有的放矢。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避免因網路帶來心理和生理問題的影響,培養健全人格,使學生健康成長。網路的交互功能有利於雙向溝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種選擇方案,讓他們在選擇中學會思考,既強調了德育的自我教育,也突出了引導塑造功能。通過教育者的啟發、指導,使大學生自主地選擇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政治信念。

5、樹立網路道德教育觀,加強行為監控和管理

高校要建立起網路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制定網路行為准則,規范學生的網路行為,對網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內容進行清理。要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學生上網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對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漸”,從而在校園中形成一種健康的網路環境。應對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加強行為監控和管理,引導他們自覺地址網路垃圾的侵蝕,做遵紀守法的文明網民,自覺維護網路秩序。

【參考文獻】

[1] 吳遠,郝文清. 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文宏,高維鈁. 網路文化研究[M].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如何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論文

關於如何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 隨著網路技術不斷的發展以及網路在高校校園的進一步普及,除了更有利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之外,也使這一工作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深入研究如何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重大。

論文關鍵詞 :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近年來,網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漸發揮強大的作用並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對其進行必要的研究,對於高校教育而言意義重大。

一、網路的發展更有利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一)網路可以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及時、更實效

通過對網路這一特殊課堂的開發,學生們不一定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接受教育,教育的經常性和連續性有了保障。對於部分特殊學生,例如心理困難、生活困難和學習困難的學生,多關注和了解他們的qq空間、博客等網路上的信息,能及時的了解他們的情況。

網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特點,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們只要能夠充分、合理的利用網路資源,工作將會更及時、更有效。

(二)網路可以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形象、更生動

在網路上,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可以通過文字的形式表現,還可以是聲音、圖象等。另外,通過網路這個平台,大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在這樣的一個氛圍里,他們不僅在相對放鬆的情況下接受教育,還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變得更形象、更生動了。

(三)網路可以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平等、更全面

網路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所存在的一些限制,通過學生在網路上的一些信息,可以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工作目標也將更明確。而且網上交流經常是匿名的、開放的,這使得參與者更容易敞開心扉,更平等的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們能用心的去思考和探索,一定可以更全面、更平等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網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一)網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面臨挑戰

1.西方文化在網路上的廣泛傳播對廣大學生的思想造成較大影響。網路起步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短時間里得以迅速的發展,並且在世界網路當中,英語作為主導性的語言,在網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此一來,使西方國家在網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佔有了種種優勢,他們通過這些優勢,大量宣傳西方文化和思想,使他們的文化及價值觀念擁有了更便捷的傳播途徑。當代大學生由於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被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

2.網路語言流行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沖擊。網路的廣泛普及,使部分大學生過度追崇網路文化,與我們的民族文化相偏離。網路語言是網路文化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年輕一代創造出種種屬於他們這個群體的文化符號,營造屬於他們的文化空間。繼80後的學生們在網路語言上的發展,新一代90後的大學生中又開始興起一種叫「火星語」的網路語言,主要由漢字中的生僻字、異體字、繁體字以及英文、韓文、日文、符號組成,有時還夾雜著方言。這類語言在qq空間、論壇以及一些網路游戲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接受和使用。

在潛移默化中,當代大學生對網路語言以及網路文化越來越認同和接受,轉而對民族文化開始批判、懷疑,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形成沖擊。

3.沉迷於網路容易使大學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引發心理疾病。大學生入學時,大多數是初次離開父母,要學習和面對很多事情。現實和社會的復雜,往往會阻礙學生們豐富的感情流露以及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而網路的虛擬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實的缺憾——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足不出戶便可獲取大量信息。因而不少學生將大量時間、精力、生活費投入其中,有的甚至產生了只要有了網路,便擁有了一切的錯覺,對很多活動失去了應有的熱情。

在網路上得到認同與滿足的同時,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由心理上對網路的依賴發展到對現實的厭倦與冷漠,從而導致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礙甚至是疾病的出現。

4.網路容易導致學生道德觀念的淡化。網路所具有的共享、匿名、自由和開放等特點,一方面使言論自由達到了極高程度,另一方面也使色情、反動等等一些不健康信息在現代技術的包裝下在網路上傳播並誘惑著大學生。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對學生多年形成的道德觀形成沖擊,導致了一些學生道德觀念的淡化。

(二)網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面臨著挑戰

在中國,一直以來學校和教師擁有崇高的地位,在學生們成長的過程中起著無可爭議的主導作用,處於優勢地位。

網路的發展使學生們的學習途徑和渠道有了全新的突破。這個時代的大學生除了好奇心強、感覺敏銳外,往往思想豐富、自由、開放、活躍,他們有可能對教師權威的角色產生質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中,有的成員年紀偏大,知識結構陳舊,不適應或者不了解網路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新特點和新規律,甚至有的對網路當中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也沒有了解和掌握,因而很難有效的通過網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說新的教育環境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時代和工作的需要。

三、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科學合理的加強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建設和堅守屬於自己的網路陣地,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用科學的理論加強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各個高校的校園論壇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瀏覽量也比較大的交流平台。加強校園論壇的各方面的建設以及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輔導作用,是開展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在這一方面,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馬克思主義之家」、「紅色中國」,中國人民大學的「紅色世界」,上海交通大學的「焦點網」,武漢大學的「自強網」,華中師范大學的「華大桂聲」等網路陣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大學生中有著良好的影響力,值得學習和借鑒。

(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力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要想讓大學生能夠擁有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的思想道德品質,就必須要充分認識當前教育所處的環境,在工作上緊跟時代步伐,立足於網路加強工作內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力度。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隊伍在教育學生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必須要建設好這支隊伍。新的時代環境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高度的責任感,還要能夠熟練使用網路,具備了解信息、及時解決網路傳播中出現的問題、努力使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生動形象並擁有強大的吸引力的素質及能力。

(三)進一步重視網路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學生文明道德修養

相對於現實生活而言,網路上的約束力要弱很多,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其實,網路和現實一樣,應該要有相應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雖然我國網路技術起步較晚,網路法制建設和網路道德規范建設正處於初期階段,但這兩者的作用卻不容忽視,並且隨著網路的進一步普及,它們一定會日趨完善,對廣大網民的約束力也會進一步增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必須進一步重視網路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學生提高個人文明道德修養,增強學生上網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防範於未然

大學生們如果不能合理的處理網路與個人生活和學習的關系,就有可能在上網時忘記自己的角色和社會責任,甚至還有可能患上「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等一些網路心理疾病。

因此,學校要有針對性的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廣大學生正確的處理網路與生活、學習的關系,養成良好的習慣。對那些過分迷戀網路的學生,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尋找其沉迷於網路的具體原因,制定相關措施,以減輕其對網路的依賴。通過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方式幫助有心理障礙或者疾病的學生及早走出困境。對患「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等一些嚴重的網路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尤為關注,及時的給予幫助。

(五)一分為二的看待網路文化,充分利用網路文化中的優勢部分

網路文化在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與高校以及大學生的發展已經密不可分。對於網路文化,除了要充分意識到它對給民族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還應該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它不是毫無益處可言,在包括當代大學生們在內的年輕一代的推動下,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而日漸容入人們日常的社會生活。另外,它還能激發大學生們的創新激情,他們所創造的一些網路語言充滿了對生活細節的深刻發現與評價,也體現了他們創新的潛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網路文化不一定完全與民族文化相違背,當民族文化以正確、積極的方式對網路文化進行引導的時候,網路文化即有豐富、補充民族文化的可能。所以,對於網路文化要一分為二的看待,通過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其中的優勢部分。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網路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們必須要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利用網路所提供的有利條件,迎接網路所帶來的挑戰並積極主動的解決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廣大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材。

參考文獻:

[1]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2]萬桂榮.關注網路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高校後勤研究.2007(3).

;

③ 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網路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網路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路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網路道德危機。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篇一

《當代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研究》

[摘要]網路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便利和機會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網路暴力、變態網戀、病毒黑客、垃圾信息、網路性心理障礙等,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網路道德危機,如誠信危機、價值危機、主體危機和安全危機等。引起這些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制度原因、 文化 原因、主體原因、技術原因等幾個方面。面對網路發展帶來的問題,研究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與成因就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 教育 的一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 道德危機 表現 成因

[作者簡介]肖虎(1980- ),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一、網路道德及危機的定義

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

網路道德危機是在網路生活中產生的網路道德問題以及存在的潛在危險,其表現在於網路主體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滿足個體的某種需要而採取的有悖於傳統道德價值理念或不利於良好公共網路環境形成的言行和信息。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表現

1.誠信危機。大學生之所以在網路活動中隨意操作、散布謊言、傳播虛假信息而不用擔心被發現受到相應的懲罰,是因為網路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有了這種隱蔽性的保護,大學生就容易產生一些不誠信的網路言行。因為網路中的不誠信行為加大了對大學生不良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現實生活中出現更多的不誠信行為,如大學生考試使用手機和高科技手段作弊、盜用別人的賬號密碼、拖貸欠貸等時有發生。大學生誠信問題已到了不得不引起廣泛關注和重視的地步。在一份關於「大學生網路道德現狀」調查中,有過這樣的數據:在「你是否有過在網上下載 文章 來完成作業的經歷?①」的選項,文史類和理工類學生分別有37.2%和13.7%選擇「經常」、25.9%和27.8%選擇「有過,但不經常」、37.1%和58.5%選擇「沒有」。從以上的調查可知,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影響極其深遠:一方面,他們不惜違背學術道德,利用網路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剽竊行為踐踏了學術尊嚴;另一方面,更是加劇了學術腐敗在現實中的蔓延和滋生,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大學生為人、為事的標准急劇下降。

2.價值危機。網路信息極為豐富,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使許多青年學生沉溺其中,不辨是非、美醜、善惡,造成價值觀混亂,導致其價值迷惘。首先,「文化霸權」導致青年學生價值迷惘。在網路社會中,由於網路資源佔有的不平等,信息生產權被掌握在少數西方國家、少數人手中,在網路中形成「文化霸權」。這使得大學生在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和西方倫理價值之間迷茫、遲疑,難以抉擇,使得大學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紊亂。其次,黃色信息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黃色信息在網路中泛濫;另一方面,青少年是非判斷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新奇的富有刺激性的信息的吸引,久而久之便沉迷於此,甚至上癮墮落,嚴重影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再者,「技術英雄」導致青少年價值追求偏頗。在網路世界中,技術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准。青少年群體對「技術英雄」一味地盲目地崇拜,容易造成其人文精神的失落與價值追求的偏頗。

3.主體危機。大學生長期處於孤獨的物理空間之中,會造成大學生脫離現實群體,迷失自我,情感上變得脆弱而冷漠,隨之產生主體危機。首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容易導致人格沖突。有些大學生在現實環境和虛擬的網路環境中判若兩人:現實中自我封閉、少言少語,在網上則變得激情滿懷、興奮異常,這樣造成了大學生雙重人格的沖突和主體異化。其次,網路的機械化和程序化容易造成主體人格異化。網上學習、網上購物、網上交流等行為都被設計者預先設定妥當,人們只需簡單地通過敲擊鍵盤、點擊滑鼠或輸送代碼就可以完成,一切都變得十分簡單和機械。但同時也加重了人們對計算機技術和網路的依賴,造成了人們的思維定式和局限,尤其會引起青少年主體人格的異化。再次,網路世界的虛擬性容易引起主體道德思維能力下降。網路會導致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冷漠,缺乏許多真實的道德生活,以及體驗與鍛煉,使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缺失。

4.安全危機。網路的發展給人和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安全危機。網路信息和網路言行很難得到有效監控,網路犯罪和網路越軌現象日益突出。我們經常看到各大電視台、雜志、廣播經常報導大學生網路犯罪事件,輕者入侵他人電腦或資料庫,重者破譯賬號密碼非法侵佔國家和他人的財產,更有甚者散布謠言引起社會動盪,傳播反動言論給國家和民族安全造成威脅。大學生網路安全危機的動機各有不同,有的是受利益驅使,企圖非法佔有他人財物;有的則出於炫耀技術、嘩眾取寵的心理。有些調查在問及大學生如何看待「黑客」問題時,不少大學生竟選擇「崇拜」「羨慕」。②

三、大學生網路道德危機的成因分析

1.制度原因。目前,大學生的網路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缺乏統一和權威性的明文規定、責任落實不到位、缺少法律支持;即使有的局部區域或個別單位有類似的規章,往往也是一紙空文,不切實際、不便於操作。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計算機網路本身沒有明顯的地界和屬地,不屬於任何哪個機構和組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正式、通行的國際法規來約束網路活動。所以對於不道德的網路行為和網路犯罪缺乏相應的處理依據。我國目前針對網路的法律法規同樣還存在著許多的不完善,一些投機分子和犯罪人員便在這種虛擬空間中投機鑽空子,侵佔他人財產和危害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學校和家庭在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上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劃分各自的責任,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兩者在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上不但不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反而會相互推脫、相互阻礙。

2.文化原因。首先,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決定了網路文化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控制性、超現實性、隱蔽性、便利性等特點。網路文化的這些特點,一方面,會對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大學生產生極強的誘惑力,對大學生的道德成長構成嚴峻的挑戰,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③另一方面,會改變大學生傳統的 人際交往 方式,這種新的交往方式大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流,使個體對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降低。其次,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文化導致全球范圍的重智輕德傾向。以上種種原因助長了在校大學生「重智輕德」的傾向,有可能導致當代大學生片面重視理論學習和 智力開發 ,而忽視了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質的修養,更為嚴重的情況會引發個體私慾的膨脹和高科技犯罪,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全人類有待解決的問題。再者,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園內外不良文化的誤導。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是變化多樣的,容易被外界不良文化所誤導。這些不良文化與 傳統文化 相比,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展示個性和情感,但其過於追求形式和感覺,容易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的參與限制在膚淺和感性的層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從而造成大學生的道德認同變得困難,進而導致道德約束趨於鬆懈。

3.主體原因。一方面,大學階段正是人一生中逐漸向成人轉變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成才的需求往往與社會所能提供的教育環境產生一定的矛盾。世界發展的全球化趨勢與網路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結合越來越緊密,大學生知識結構尚未完善,心智尚不成熟,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惡意曲解,以及西方自由主義的不斷侵襲,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困惑,不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30年的改革開放給社會經濟環境帶來了巨大變化,引發了大學生群體道德與價值觀念的嬗變。其次,目前的不良社會風氣、發展中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和諸多的社會問題也給一部分大學生帶來了較強的憂慮和不滿傾向,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的形成。再次,當前的就業形勢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就業的現實情況往往與大學生的期望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許多大學生有一種失落感,很多人把發泄途徑投向了網路這個虛擬空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網路當成了消遣對象,無節制的上網讓一些大學生逐級喪失了個體性,甚至淪為工具客體的危險。

4.技術原因。專家指出,科學技術的步伐,常常比倫理學的步伐要急促得多,正是這種科學技術與思想觀念發展的間距對網路道德的養成構成了嚴重威脅。首先,由於信息技術形成的不同主體之間信息權利的不對稱性導致網路資源佔有的不平等。 網路技術 人員、網路專家、網路所有者在知識和資本等方面佔有絕對優勢,他們憑借這些優勢可能侵犯個人和公眾信息,從而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失。如幾年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網路螞蟻」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因使用簡單、下載速度快等優點很快在網民中流行開來。但後來,網民們發現這個軟體可以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自動訪問其他網站,更為嚴重的是泄露個人信息,這在國內引起了廣大網民關注網路隱私的問題。其次,網路作為一門技術,利用好的話可以造福人類,但也可能成為滿足某些人邪惡要求的工具。網路軟體都是網路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從技術的角度講,一則軟體本身就有可能存在缺陷,為黑客們留下「後門」;二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終有被攻克和解除的時候。因此,有專家認為:網路道德問題僅靠網路技術單方面是無法解決的。

當代大學生離不開網路,但網路不能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引導學生將網路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審視網路,看到網路的利弊、優勢與不足,架構好網路與生活的橋梁,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導學生 反思 自己和同伴的網路行為,進行網路生活的道德體驗教育和道德評價活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網路行為道德與不道德的不同結果和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並處理好上網娛樂與上網學習、上網學習與讀書學習的關系,樹立科學、理性、自覺的網路及網路道德觀念。幫助學生疏導網路生活中的主體矛盾沖突、困惑、苦悶等,引導學生明白網路的不足,樹立正確的網路生活觀念,加強網路道德修養。社會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網路道德發展和互聯網發展的規律,積極調研、勇於創新、投身實踐,努力探索大學生網路文明工程和網路道德教育的新 方法 、新思路、新 渠道 和新成果,為廣大青年大學生營造寬松和諧又穩定健康的網路環境,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高級人才。

[注釋]

①韓振峰.警惕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N].河北日報,2003-11-05.

②彭雪開.網路文化價值滲透試析[J].求索,2002(3):36.

③於睿.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112.

[參考文獻]

[1]王鳳秋,何葵.網路對學校德育的沖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

[2]韋文廣.論網路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改革與戰略,2007(9).

[3]張燕.論網路時代下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危機[J].考試周刊,2009(7).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網路道德問題研究論文2500字

④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2)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篇2

淺談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規范大學生的網路交往行為,發揮網路交往的積極作用,盡力克服網路交往的消極因素,對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導向、規范、約束作用,使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抓緊抓好,形成長效機制。

一、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依照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發展,並科學而有效。因為原則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內在規定性的反映,又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規律性的概括與總結。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1、時代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針對發生在“特定”時代的特殊交往方式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時代,還要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性原則。基本要求就是這種建設要緊貼時代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充實著時代進步的氣息,反映時代進步的步伐,體現改革創新的精神,與時代的期待相呼應。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人類的交往活動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根本上創新和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使人類的交往活動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地域,更為方便和快捷,那麼規范這種交往的行為就必須與這種交往特性相適應,籍此明確的導向大學生,作為現代人進入網路交往世界,必須從時代文明進步的角度來對待網路,使用網路,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風采,使文明、健康、自律成為網路交往的時代特色。盡管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離不開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時代特徵應成為網路道德建設最顯著的特徵,失去時代性,就失去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靈魂。

2、實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虛擬世界”的交往特性,而且要規范其交往行為,體現實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追求上,應講究實效、追求實效、力爭實效,不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水平有明顯提升。實效性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性原則,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既要把“實效性”作為建設的追求目標,又要把“實效性”作為衡量建設績效的基本標准。這要求“建設”既要從實效出發,又要求“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實效;既要教育思想務實,又要建設工作扎實;既要把道德教育的基礎夯實,又要把道德自律的過程落實;總之,不注重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實效性,這種建設將毫無意義。

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對象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對象的交往行為,又要緊扣網路交往的現實問題,體現針對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針對網路交往的問題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使學生行之有矩;針對網路交往的消極影響,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減少或減小其負面影響;針對網路交往日益深入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形成有針對性的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機制,提高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素養;針對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交往道德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沒思考與規劃,使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針對性是實效性的基礎與保證,提高針對性,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提高學生素質;既要注重網路交往道德教育,又要注重網路交往行為管理;既要注重普及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又要注重凈化網路交往環境;如此等等,都是提高針對性的有力舉措。針對性就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注重或失去這種針對性,建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綜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內涵的道德建設,不僅要內涵明確具體,而且要滿足內涵需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綜合多種教育因素和教育途徑,形成綜合性的建設力量,以發揮綜合性的教育作用,形成綜合性的道德效應。在教育要素上,主要綜合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環境的、紀律的規范制約作用;在教育途徑上,主要綜合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本人的途徑;形成各種要素有機配合,各種力量綜合作用,各種途經各盡其職,社會關注、家庭關心、學校負責、學生積極的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新局面。網路交往行為規范與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法律規范,與學校的紀律與要求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網路交往道德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法律、道德的共同作用,離不開交往主體的自律,也離不開先進的網路文化的熏陶,更離不開教育主體(學校、社會、教師等)的引導指導,包括凈化網上交往環境,也離不開綜合治理。如果認為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高校的責任,那是失之偏頗的。

二、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應當具有清晰的目標,用目標引導建設。大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客體;還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主體,責任主體。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重點必須落實到大學生身上,使他們網路交往道德水平有整體的提升。

1、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

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常說觀念可以改變一切,決定一切,觀念一變面貌新。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由於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滯後性,使得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缺乏有針對性的道德觀念的指導和引導,往往跟著感覺走,即使“自律”能力強的學生,也以自我的“認為”去進行網路交往,體現的是一種自在的行為,而不是在有正確道德觀引導下的自覺行為。因此,要重在確立“誠實守信”“獨善其身”“慎獨自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不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言行一致”等�念,並上升為個體的道德信念,成為個體在網路交往中的精神支柱,變成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

2、提升大學生對網路交往的道德認知

提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礎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指對網路交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主體的確立,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評價與判斷能力的發展,道德價值的選擇等諸多方面,這是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理性選擇的基礎。大學生出現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對於網路交往道德認知的模糊,甚至把網路交往中的道德關系與現實交往中的道德關系完全隔離開來,以為現實交往需要遵守道德,而網路交往不必遵守;誤以為網路交往中的道德主體是虛擬的,可以“隱身”到“隱退”,可以毫無顧慮。基於這樣一些認知,以致常發生現實交往中不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

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最主要的是讓大學生認識到,網路社會其實是現實社會的衍生,網路交往是現實交往的翻版,雖然有區別,但交往中的道德關系並未改變;道德規范也不能因此而失落;道德主體也不能因此而“退隱”,亦即上網的人不可能離開現實社會而存在,網路交往中的人也是現實生活的人,在現實交往中存在著道德關系,在網路交往中依然存在著這種關系,因而依然守德有責,即使在無人監督與交往對象未見面,不知其性別、身份、地位的情況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操守、道德堅持仍不能有絲豪的鬆懈和改變,依然要堅持一個人的真正“本色”,並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選擇,籍此形成正確的上網和交往態度。

3、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

增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核心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體現出來的遵循網路交往道德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的果斷力、自控力、持久力。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中堅守交往道德底線,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並按道德選擇去行動的最為核心的品質,是與網路交往“誘惑力”作斗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意志問題,即缺乏那種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果斷力、自製力、持久力。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主要的是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把道德信念轉化為一種道德的意志力,進而持久、自覺地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且以堅強的意志果斷地、堅決的抵制與放棄交往中的各種誘惑,失德行為。

4、強化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

強化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網路交往的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之“法”,以內在力量,嚴以律已,獨善其身、自覺自為的一種道德素養與水平。也就是,在網路交往中,對“我應做什麼,我應如何做,我做的怎麼樣”等相關問題作自律性的道德選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諸多問題,其實多是放鬆了自我的約束,或失去了約束自我的內在力量,做不到獨善其身的結果。有時他們往往不是“不知”,而是“不為”;不是“不察”,而不“不警”;不是“不辯”,而是“不做”;不是“不明”,而是“不守”等,這些教是自律不嚴的表現。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強化大學生道德自律,按道德規范的要求,由“自在”的交往主體變成“自覺”的交往主體,由“虛擬”的交往主體變為“實在”的交往主體,由“隱身”的交往主體變為“現實”的交往主體,不因網路交往的現狀而改變自律。

三、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理順的基本關系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理順一些基本關系,只有理順這些基本關系,使之相互協調、各展其長,形成合力,才能化解和消除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和形成有利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積極因素,順利推進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1、建設主體和建設客體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建設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作為建設主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責任者、設計者、主導者、實施者,網路交往道德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主體”的作用發揮如何;作為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客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實踐者,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客體”的作用水平。雖然建設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但主客體系於一身的還是學生,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建設的客體。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要強化學生作為“主體”的責任意識,調動其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建設的全過程,從中提高其網路交往道德觀念、認知水平;又要強化學生作為建設客體的擔當意識,調動其道德踐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達到知行統一,學用統一,體現出良好實踐效果。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客體作用,沒有學生的主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沒有學生的客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效果就難以體現。

2、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糸。從本質上看,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並無本質的不同,都是用於規范和調節人的交往行為的,只是在調節的交往空間領域和重點上有所區別,現實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現實空間領域發生的交往行為,網路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虛擬”空間發生的交往行為。但即使是在“虛擬”空間交往,也要受到現實交往道德的約束,因為他們是存在於現實交往中的人。

在這一點上,交往中的“人”,既是現實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又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踐行者;也正因為“人”,實現了不同領域的道德鏈接。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既不能將二者分割分離,又不能將二者簡單混淆,而是要達到有機鏈接和融洽,又各有側重,共同約束、規范交往中的人。現實交往道德應成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建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網路交往道德要體現是對現實交往道德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傳承和發展,網路交往道德就沒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弘揚現實交往道德,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使之相輔相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3、網路交往道德自律與他律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關系。無容置疑網路交往的匿名隱蔽特點,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約束力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基本保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重在學生個體的道德自律,需要強化和提升學生道德自律水平,使他們在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不逾矩”。但這至多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種“無奈”,因為人性的弱點要讓人完全自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注重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要在注重學生道律自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與落實道德他律的方式與措施,力爭道德他律伴隨學生網路交往的全過程,使他律促進自律,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共同規范交往主體的交往行為。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學生道德自律建設,一手抓道德他律建設,沒有自律,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就無從落實;沒有他律,道律自律就不會持久,也難以見效。

4、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關系。在學生的網路交往中,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在誘因上,有些是心理問題誘發的道德問題,有的可能是道德問題誘發的心理問題,有些則是心理與道德問題共同誘發的結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心理問題,又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問題,只有心理健康才會達到道德健康,道德健康又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決網路交往心理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心理;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注重解決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使之相輔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沒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就不會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同樣,沒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要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能的。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個事關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問題,應當引起高校領導,教師的重視,更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認識,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網路技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霞.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9(9):35-36.

[2]趙愛芹.論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08-211.

⑤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質論文範文

網路道德是信息網路社會的時代產物,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人們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伴隨網路的迅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網路的生力軍,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網路生活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影響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互聯網在帶給大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直接後果就是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顯現,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德育建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網路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的網路活動往往缺乏外部監督和社會規范的制約,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負面影響,上網成癮、沉浸聊天、痴迷網游、瀏覽黃站、扮演黑客等問題已是司空見慣,近年來因沉迷於網路游戲而不能正常學習或被勒令退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學術欺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高校時有發生;社會不良現象與西方消極文化通過網路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直接影響。針對網路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採取有效對策化解網路道德缺失現象。
1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網路及網路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與行為帶來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教育學生。在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利用網路技術拓展新的領域,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把網路建設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各高校應著力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通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網站,以及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類網站,在校內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通過 BBS 、聊天室、互動式界面、聯網點播直播等各種網路技術手段,對大學生進行網上正面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高度的道德責任感。不斷充實德育的內容,注重加強道德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積極預防網路道德失范,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孤僻、固執和不合群等網路心理障礙。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使其充分樹立網路道德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主體性意識和責任觀念,明確網路只是自己掌握和利用的技術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控,明確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為自己的網路行為負責,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否則就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道德的譴責與法律的制裁。
網路社會多元價值共存,各種信息充斥,要提高大學生對網路信息的科學甄別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其主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正面信息,不傳播、不製造有害信息,為綠色網路、文明網路建設作出貢獻。要培養大學生的網路自律精神,加強大學生的網路自控能力,使其自覺抵制網路有害信息的誘惑,主動承擔維護網路秩序的重任,形成健康有序的網路道德環境。
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調適,塑造健全人格,正確處理網上與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避免雙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異常的發生;在發生心理沖突時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採取理智的應對方式,防止受到網路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正確認識網上情感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處理網戀問題,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調。
課堂是培育大學生網路道德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設「倫理學和互聯網」、「網路道德」和「網路法律」等專門課程。國內高校可以借鑒有關經驗,開設類似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在「兩課」中融入網路道德教育的內容。充分發揮大學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將網路道德教育貫穿於相關課程,如在計算機技術課程中,加入網路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會技術的同時,樹立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規范的意識和習慣。
2 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
建設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是優化校園網路環境、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校園網路文化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的特徵,對大學生的影響極為深刻,要將其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要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網路,充分利用網路的吸引和集聚效應,針對大學生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增強辨別和抵制各種不良信息及消極思想的能力。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網路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各類以網路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徵文等活動,加強網路道德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網路道德的交流與討論,通過活動促進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在思想上增強網路自律意識,在具體的網路行為中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對待和評判各種網路問題,通過親身參與,強化大學生的網路自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提高網路的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要及時向大學生推薦好的網址,指導學生正確上網,用科學、文明的信息感染學生,營造大學生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發揮聰明才智、開展創造性學習的舞台;提倡讀書、上網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自由選擇點擊名師和精品課程,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知識獲取;教師可以通過網路進行信息引導、啟發、釋疑、解惑。加強校園網路信息資源的開發,在校園網中充分體現學校的宣傳文化規劃與活動部署,設立權威性的專業學術站點的鏡像,設置內涵深刻、形式豐富的專業學術主頁,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軟體,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其理論素養與文化品位。
3 加強校園網路管理
大學生在網路社會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網路道德失范。同時,由於網路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大學生相應地缺少法律的保護,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為網路犯罪的侵害對象。因此,要加強網路管理工作,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網路環境。2004年教育部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路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校園網BBS是校內網路用戶信息交流的平台,要嚴格實行用戶實名注冊制度。要加強對校園網BBS的規范和管理,及時發現和刪除各類有害信息。對有害信息防範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對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關閉。」此後,國內許多高校校園網BBS開始按照實名制進行操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高校要結合本單位實際,進一步探索對校園網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與網路有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校園網路的運行。要明確網路監管的責任部門和相應的責任人;切實加強對學校BBS、個人主頁、博客及其鏈接的審查和管理,並落實實名登記制;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的內容要盡快清理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化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需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完善網路相關技術,包括網路社會交往中的登錄、交往行為以及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技術。通過建立與IP地址的關聯等手段防止網路身份欺詐;利用網路防火牆等技術對黑客等攻擊性行為進行嚴格控制,防止盜取信息現象的發生;在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方面,通過加強內容審查或安裝過濾軟體等方式加以控制。要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從源頭上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及時填補網路漏洞,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
4 健全網路道德規范體系
網路道德規范是網路道德建設的基礎。在建設有效的網路道德規范過程中,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依據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立足於現實社會道德,運用遵循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並適用於網路實踐的道德規范,形成統一的網路道德體系。加大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引進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發展和弘揚既有道德的優勢。高校應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規范之外,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網路道德規范,制定網路道德約束機制,通過明確具體的道德准則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制定包括《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路違紀處理條例》等規章制度。為充分發揮校園網路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可以將網路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核體系,使大學生的網路行為表現直接與學分掛鉤,促進大學生良好網路行為習慣的養成。
5 完善網路法律法規制度
遏制網路道德失范和網路犯罪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在當前公眾的網路規范意識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的道德立法來提高人們遵循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在網路道德建設中,應把重要、基本的網路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融入管理制度,對那些嚴重違背網路道德的行為和現象,應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面對我國網路建設的嚴峻形勢和迫切需要,各種網路法規、條例相繼出台。目前,我國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關於網路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對網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定,對凈化網路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看,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有的法律法規還難以對眾多的網路違規行為進行全面的約束。因此,要加快網路法律法規建設,完善與網路道德相關的法律制度,盡快制定出更加細致與更具操作性的相應法規,防止和打擊相應的網路違規行為。同時,對利用網路進行詐騙、盜竊、煽動、傳播色情、製作病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打擊和懲治力度。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網路安全學院考研錄取分數線 瀏覽:686
支持6g無線網路的手機 瀏覽:290
無線網路延遲多少穩定 瀏覽:171
脫貧攻堅移動網路 瀏覽:253
手機把別人網路限速怎麼設置 瀏覽:451
打游戲時候怎麼不顯示無線網路 瀏覽:195
基本網路信息在哪裡 瀏覽:511
默認網路地址一般是多少 瀏覽:870
itv和廣電網路哪個清晰 瀏覽:457
報紙和網路哪個絕對傳播成本高 瀏覽:526
tp路由器顯示網路未知 瀏覽:847
網路課程的內容有哪些 瀏覽:539
網路調研的步驟有哪些費一般多少 瀏覽:289
怎麼設置print01網路共享 瀏覽:203
水星網路隨身wifi怎麼用 瀏覽:932
honor手機十一點為什麼網路會降低 瀏覽:932
網路加密存儲設置 瀏覽:586
硬碟錄像機和網路攝像頭哪個好用 瀏覽:617
4d電影與網路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285
網路連接數測試 瀏覽:23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