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的Cyber Security網路安全認證有哪位大神知道的哪些產品出口到美國需要做
如果你的產品是無線產品,並且是物聯網產品請往下看:
1、Cyber Security,有些人也叫Cybersecurity安全認證測試。這個網路安全認證一個目的是打算申請無線產品的PTCRB認證,一個是打算驗證產品連接網路時候的安全性。
2、Cyber Security網路安全認證是在Sprint、Verizon、T- Mobile、AT&T等運營商的要求和鼓勵下CTIA主動制定的,目的是努力實現更安全的聯網要求時,同時為運營商節省測試安全評估的時間。
3、Cyber Security網路安全認證在去年的2018年10月就已經開始接受認證測試。
4、目前的Cyber Security網路安全認證只針對所有帶NB-IOT或者CAT.M等的無線物聯網產品,還沒有針對其他無線產品。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美軍劃分的18種網路攻擊手段
「軟體漏洞」(威脅指數3.9):通過對方軟體已有的漏洞進行攻擊,這仍然是目前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網路攻擊手段。
「內部植入威脅」(3.7):一種比較原始但威脅很大的手段,通過向對方基地滲透人員,見機向網路注入惡意病毒或者代碼。在對方網路被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非常有效。據稱,以色列為襲擊伊朗核設施,計劃派特工潛入伊朗,通過u盤向核設施網路植入病毒。
「邏輯炸彈」(3.7):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觸發惡意代碼,破壞計算機存儲數據或者妨礙計算機正常運行。
「特洛伊木馬」(3.7):老牌攻擊手段,通過網路植入,遠程操縱計算機,偷竊計算機中的文件和數據。
「偽造硬體」(3.6):通過偽造的硬體來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盜版軟體」 (3.6):通過盜版軟體發動攻擊,目前已不常用。
「隧道攻擊」 (3.5):通過獲取底層系統功能而在安全系統的更低層發動攻擊,比如利用計算機防火牆本身的缺陷侵入系統。
「後門程序」(3.5):在編製程序時事先留下可以自由進入系統的通道。
「連續掃描」(3.5):在受感染計算機中植入蠕蟲病毒,逐一掃描IP地址,確定主機是否在活動、主機正在使用哪些埠、提供哪些服務,以便制定相應的攻擊方案。
「字典式掃描」(3.4):利用目標客戶端的緩沖溢出弱點,取得計算機的控制權。
「數字掃描」(3.3):跟蹤和刺探網路用戶的行蹤,以獲取密碼或者其它數據,主要用於對無線區域網的攻擊。
「數據回收」(3.3):搜集廢棄的存儲介質,還原大量未受保護的數據,獲取相應系統的漏洞線索。
「僵屍網路」(3.0):採用各種傳播手段,將大量網路主機感染僵屍程序,從而控制大量的網路用戶形成一個網路。眾多的計算機在不知不覺中如同僵屍群一樣被人驅趕和指揮,成為被人利用的一種工具。
「電磁脈沖武器」(3.0):通過將炸葯的化學能轉化為強大的電磁能並對外輻射,燒毀計算機或者伺服器的晶元,進而在物理上對網路實施破壞。不久前韓國軍方就曾透露,韓國正在研製電磁脈沖炸彈和高功率微波炸彈,可以摧毀朝鮮核設施和導彈基地的所有電子設備。不過報告對電磁脈沖武器的威脅評估值不算高,只有3.0,屬於輕度威脅范圍,恐怕主要是因為這種武器目前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近年還很少用於網路戰的緣故。
「細菌病毒」(3.0):感染計算機操作系統,通過不斷地自我復制使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癱瘓。
「欺騙式攻擊」(3.0):指一個人或者程序通過偽造數據成功地偽裝成另外一個人或者程序,然後獲取非對稱性的優勢。美軍在1995年舉行了一次名為「網路勇士」的演習,一名空軍中尉用一台普通的電腦和數據機;不到幾分鍾就進入到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控制系統,並接管了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權,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偽造數據,欺騙美軍指揮系統。
「分布式拒絕服務」(2.9):簡稱 DDoS,目前應用范圍最廣的網路武器,不過其威脅指數只有2.9。最近發生在韓國的網路攻擊事件就屬於這種攻擊。該攻擊手段側重於向受害主機發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網路包,從而造成網路阻塞或伺服器資源耗盡,最終導致拒絕服務。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一旦被實施,攻擊網路包就會猶如洪水般湧向受害主機和伺服器。
「野兔病毒」(2.8):通過不斷自我復制耗盡有限的計算機資源,但並不會感染其他系統。
3. 美國網路空間安全 立法 多少部
自2002年以來,美國通過了近50部與網路空間安全有關的聯邦法律,其中包括《1984年偽造接入設備及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1986年電子通信隱私法》、《1987年計算機安全法》、《1995年削減公文法》、《1996年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法》、《2002年國土安全法》、《2002年網路安全研發法》、《2002年電子政務法》、《2002年聯邦信息安全管理法》等。
近年美國國會關於網路安全主要綜合性立法建議包括《2012年網路安全法案》、《確保IT安全法案》、眾議院共和黨工作組提出的綜合性建議,促成了眾議院的5個專門性法案以及奧巴馬政府向國會遞交的綜合性網路安全立法建議等。其中,《2012年網路安全法案》是美國第112屆國會關於網路安全最重要的法案。
4. 常聽說美國國防部的網路遭到黑客攻擊,為了避免被攻擊,他為什麼不斷開和internet的連接啊,這樣就安全了l
斷開網路後不成了瞎子了,那他們還個國防部幹嘛呀。
5. 網路三級:美國國防部安全准則中安全級別。
美國國防部不使用WINDOWS也不定義安全級別
NCSC領導著計算機和網路安全的研究工作,研製計算機安全技術標准,它在1983年提出了 "可信計算機系統評測標准"(TCSEC-Trusted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 ria),規定了安全計算機的基本准則。1987年又發布了"可用網路說明"(TNI-Trusted Ne twork In
terpr etation),規定了一個安全網路的基本准則,根據不同的安全強度要求,將網路分為四級安全模型。
在TCSEC准則中將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分為了四大類,依次為D、B、C和A,A是最高的一類, 每一類都代表一個保護敏感信息的評判准則,並且一類比一類嚴格。在C和B中又分若干個子類,我們稱為級,下面分
別進行介紹。
·D類:最小的保護。這是最低的一類,不再分級,這類是那些通過評測但達不到較高級別安全要求的系統。早期商用系統屬於這一類。
·C類:無條件的保護。C類提供的無條件的保護也就是"需要則知道"(need-to-know n)的保護,又分兩個子類。
——C1:無條件的安全保護。這是C類中較低的一個子類,提供的安全策略是無條件的訪問控制,具有識別與授權的責任。早期的UNIX系統屬於這一類。
——C2:有控制的存取保護。這是C類中較高的一個子類,除了提供C1中的策略與責任外,還有訪問保護和審計跟蹤功能。
·B類:屬強制保護,要求系統在其生成的數據結構中帶有標記,並要求提供對數據流的監視,B類又分三個子類:
——B1:標記安全保護,是B類中的最低子類,除滿足C類要求外,要求提供數據標記。
——B2:結構安全保護,是B類中的中間子類,除滿足B1要求外,要實行強制性的控制。
——B3:安全域保護,是B類中的最高子類,提供可信設備的管理和恢復,即使計算機崩潰,也不會泄露系統信息。
·A類:經過驗證的保護,是安全系統等級的最高類,這類系統可建立在具有結構、規范和信息流密閉的形式模型基礎之上。
A1:經過驗證保護。
TCSEC共定義了四類7級可信計算機系統准則,銀行界一般都使用滿足C2級或更高的計算機系統
6. 求一部關於美國國家網路安全的電影
貌似是數字城堡的內容,但數字城堡貌似沒出電影吧……
7. 美國網路安全戰略對中國政治與安全有何影響
A 美國互聯網戰略及其對中國政治文化安全的影響
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政治文化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影響
美國謀求掌控全球網路制網權的互聯網戰略,將勢必引發世界主要大國的網路軍備競賽,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信息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國家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我政治文化安全帶來了挑戰。
1.美國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絕對優勢,早已將其主權的行使范圍擴展到了除領土、領海、領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網路空間,把網路主權的斗爭納入國家主權斗爭的重要領域。然而,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中,美國擁有互聯網技術霸權、資源霸權和信息霸權,這使其他國家無疑處於被動的脆弱地位,也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網路主權時刻都受到來自美國的威脅。
2010年1月轟動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其實質就是美國對我網路主權展開進攻、中國為了保衛自身網路主權的一場政治斗爭。
2.互聯網成為美國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新型工具和媒介。
當前,從美國政府到各主管部門再到網路服務提供商,他們自始至終都按照自身的標准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標準的互聯網信息內容及傳播方式,將符合本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
3.主導網路話語權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來影響我社會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4.美國以互聯網為依託,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進行美國文化的擴張。文化擴張是美國實現霸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國藉助新聞媒體大規模地輸出文化產品。另一方面,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即互聯網的發展,為美國文化的擴張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傳播途徑和媒介,美國牢牢掌控著互聯網信息主導權,利用網路源源不斷地進行政治宣傳和文化輸出,大力宣揚美國的政治文化理念。
5.美國主導互聯網全球輿論,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
那麼,美國不間斷宣傳「中國威脅論」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一是進入21世紀初,中國的迅速崛起使美國深感威脅和擔憂,其戰略疑慮進一步加重。二是美國國內不時有學者和政客提出,美國政府要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遲中國霸權的到來。三是蘇聯解體後,中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最後堡壘」,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致使美國及西方國家對華態度充斥著猜忌與排斥。從行動上看,進入21世紀,美國各屆政府都一致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其對華政策盡管不同時期和不同執政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中國的防備之心卻從來沒有消除。
6.美國推行「互聯網自由」,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這是對我主權的干涉,已影響我互聯網文化安全。
美國「互聯網自由」戰略出台的核心就是網路連接自由,其本質就是「美國式」民主自由價值觀在網路空間的自然延伸與擴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意圖。它標志著美國政府對互聯網應用的定位已經超越技術層面,使之成為在網路空間推廣美國民主及文化的工具與平台。美國指責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是對我主權的干涉。
8. 美軍是怎樣培養網路人才的
美軍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也是對網路空間依賴程度最高的軍隊。近年來,美軍成立網路司令部,先後頒布一系列網路空間戰略與作戰條令,並為此加大了網路人才培養力度。
首先,拓寬網路人才選拔范圍。一是將提升網路空間能力的核心要素由技術轉向人,強調人才是保障網路安全的關鍵;二是將衡量網路人才的標准由文憑轉向能力,注重選拔人才的專業素質,而不與其學歷或畢業院校掛鉤。
基於上述理念,2011年,美軍制訂了《網路安全教育戰略計劃》,將軍隊網路人才界定為信息技術安全系統設計人員,網路技術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員,識別、分析和處理網路威脅事件人員,網路情報收集人員等7個類型。依據這一標准,美軍將遴選網路人才對象擴展至具有法學、心理學、教育學、情報學、政治學等學科背景的求職者。此外,美國防部還推出網路快速追蹤計劃,以簽訂商業合同的方式,讓網路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業和個人參與其短期項目,從而將民間網路黑客力量也納入其網路人才隊伍。
第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之前,美軍主要依託國防部信息安全保障獎學金計劃,將全國50所軍地高校納入「高水平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培訓項目,資助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並在其畢業後安排至國防部門工作。這一培養模式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培養規模仍受到限制。從2001年到2008年,僅1001名學生受到信息安全獎學金資助,其中93%最終到網路安全部門就職。有限的資助規模難以滿足美軍對網路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為此,美國防部一方面擴大獎學金資助范圍,另一方面,又從2012年4月起聯合國家安全局和國土安全部成立「卓越學術研究中心」,將全國145所高校納入資助培養計劃,大幅提升網路人才培養規模。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最近提出網路安全「生態系統」概念,認為網路人才培養不能局限於以「常春藤」聯盟為核心的高等院校,還應積極向中小學拓展。以得克薩斯州的阿拉莫學院培訓項目為例,2012年就招收了220名高二學生和168名高三學生參加了信息網路安全學位計劃。參加該項目的學生還有機會參觀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美國電話電報等公司的一些國防項目。這一舉措提升了中學生對於網路安全的認知,為美軍選拔網路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營造競爭與對抗氛圍。近年來,軍方聯合地方部門舉辦了眾多網路攻防競賽與對抗演習,通過實戰化競爭來甄選、培養、鍛煉未來的網路安全精英。這些網路對抗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國防部直接組織的網路公開賽。如美國防部網路犯罪中心舉辦的數字取證挑戰賽,這一全球性的網路安全賽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二是軍工企業出資贊助的高校網路聯賽。如由波音等軍工企業贊助的高校網路防禦競賽。三是美軍直接組織的網路演習。如美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組織的「網路風暴」演習、太平洋司令部舉辦的「網路勇氣」對抗演習及空軍組織的「侵略者」網路空間一體化對抗演習等。
通過舉辦不同層面的對抗演習,美軍既鍛煉了現有網路人才隊伍,又可在全球范圍內發掘網路精英作為人才儲備,還檢驗了自身網路安全的實戰效能,可謂「一舉三得」。
9. 美國持續加強網路安全能力建設,加大網路安全預算投入,相繼出台了什麼文件
如果持續加強網路安全能力建設,加大網路安全口,相繼出台什麼文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