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聚焦八大亮點
中房網訊 2月18日,市場期盼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其中,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將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會同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做好各項任務,推動規劃藍圖中的各項美好願景落到實處,歡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增進粵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
【四大核心城市定位出爐】
《綱要》最重要的看點之一,就是對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分工協作進行「頂層設計」。
根據《綱要》文件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簡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規劃極大地尊重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差異化分工定位。
統計《綱要》全文發現:從提及頻率來看,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可見一斑:其中,香港被提及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與此同時,珠海也被委以重任,共被提及20次。此外,佛山被提及9次,惠州6次,東莞8次,中山9次,江門7次,肇慶5次。
從這一數據也可看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龍頭」地位毋庸置疑。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灣區內的大小城市,都將在這份「總綱」指導下,展開金融開放、交通規劃、產業布局等工作。那麼,11座城市將如何擔當重任,又將如何改變大灣區城市格局?
四大中心城市《綱要》提出,優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排在首位: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責任重大。香港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但短板也很明顯,即成果商業化能力不足。為此,《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與此同時,為充分發揮香港金融服務功能,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香港上市集資平台,將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此外,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將支持香港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大宗商品及其他風險管理工具。
澳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緊隨香港之後,澳門在《綱要》中也屢屢被點名,達90次之多。
澳門雖然經濟高度發達,但由於體量過小,經濟總量並不突出。而且,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旅遊業和博彩業。以2017年數據為例,澳門GDP為3102億元人民幣,其中博彩業就占據半壁江山,達到49.1%。
為此,《綱要》對澳門也提出了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定位:
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產業布局方面,支持澳門中醫葯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
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作為廣東省省會,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位自然不容小覷。
根據《綱要》,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在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方面,《綱要》重點提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及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葯科技產業園,其中廣州獨占兩席。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綱要》透露,將實施廣州、深圳等機場改擴建,開展廣州新機場前期研究工作。而在上月公布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也有「規劃研究廣州第二機場」的表述。
此外,《綱要》還提出,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深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扮演的角色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綱要》提到,不但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還支持依託深圳國家基因庫發起設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
此外,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在文化創意產業體繫上,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重要節點城市,《綱要》還提到,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強化與中心城市的互動合作,帶動周邊特色城鎮發展,共同提升城市群發展質量。
珠海: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珠海成為唯一與香港、澳門陸橋連通的城市。根據《綱要》,珠海還將增強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此外,還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穩步發展跨境直升機服務,建設深圳、珠海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
與澳門隔江相望的珠海橫琴島,占盡地利。《綱要》將「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作為單獨一章列出,其中重點提及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大重大平台開發建設。例如,將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高水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統籌研究旅客往來橫琴和澳門的便利措施,允許澳門旅遊從業人員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
佛山: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
佛山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為優化產業布局,《綱要》提出,要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並支持佛山深入開展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珠三角九市需要發揮各自優勢,與港澳共建各類合作園區,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實現互利共贏。比如,《綱要》支持佛山南海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合作,搭建粵港澳市場互聯、人才信息技術等經濟要素互通的橋梁。
佛山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在空間布局方面,要發揮廣州-佛山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惠州:探索開通海上旅遊航線
《綱要》提出,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惠州作為為廣東海洋大市之一,西鄰大鵬灣,西南鄰香港,東與紅海灣相接,南連廣闊的南海。此次《綱要》提及,將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此外,還將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東莞也是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城市,《綱要》提到,要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並提出,支持東莞等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方面,東莞要結合自身特點,發展特色合作平台,具體而言,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中山:深度挖掘孫中山文化資源
《綱要》提到,要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等綜合優勢,促進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具體到中山,作為孫中山的故鄉,文件中提到將支持其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珠海、江門、中山同處珠江西岸,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廣東城市相比,與澳門地理位置最接近。《綱要》提到,將推進澳門和中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空間。
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門是著名的僑鄉,此次《綱要》中提及,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綱要》還提出,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拓展在金融、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海洋經濟、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等領域合作。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形成國際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華僑華人的引資引智創業創新平台。
肇慶: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綱要》透露,粵港澳大灣區將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具體到肇慶,《綱要》提出,將適時開展廣州經茂名、湛江至海安鐵路和柳州至肇慶鐵路等區域性通道項目前期工作,研究廣州至清遠鐵路進一步延伸的可行性。
同時,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八大亮點】
那麼,綱要有哪些要點值得關注?大灣區內的城市、產業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機會?資本市場將如何與之共舞?我們來看一看其中的亮點。
亮點一:科技創新成重中之重
粵港澳大灣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綱要》提到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提出依託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台,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
亮點二:粵港澳網間互聯寬頻擴容
《綱要》提出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智慧城市群和提升網路安全保障水平。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頻擴容,全面布局基於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IPv6升級改造。此外,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亮點三: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對於金融業的發展,《綱要》中也有諸多亮點。
《綱要》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其中,要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台。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
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
《綱要》提出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范圍。大灣區內的銀行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開展跨境人民幣拆借、人民幣即遠期外匯交易業務以及與人民幣相關衍生品業務、理財產品交叉代理銷售業務。大灣區內的企業可按規定跨境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支持內地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
亮點四:推進投資便利化
《綱要》提出,不斷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此外,深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對港澳服務業開放措施,鼓勵粵港澳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促進會計審計、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管理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專業服務發展。支持大灣區企業使用香港的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
此外,《綱要》還提出推進投資便利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系列協議,推動對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信、中醫葯、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准入等限制,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
亮點五: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綱要》提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葯、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葯、智能機器人、3D列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此外,《綱要》提出探索國際遊艇旅遊自由港,推進馬匹運動及相關產業發展。
亮點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綱要》提出研究賦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並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此外,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
亮點七:共建合作發展平台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的開發建設一直備受關注。《綱要》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拓展離岸賬戶功能,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積極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效路徑。《綱要》提出,研究進一步擴展前海發展空間。
《綱要》提出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將廣州南沙打造為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支持橫琴與澳門聯手打造中拉經貿合作平台。
《綱要》還提到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推進澳門和中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支持佛山南海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合作。
亮點八:創新綠色發展
《綱要》提出推動大灣區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力爭碳排放早日達峰,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推廣碳普惠制試點經驗,推動粵港澳碳標簽互認機制研究與應用示範。此外,《綱要》還提出加快推進珠三角大型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統籌推進新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和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轉能力。
【526家上市公司扎堆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同時也是中國A股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在中國資本市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18日,A股共有上市公司3586家,其中注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的上市公司共有526家,占廣東省A股上市公司的89.6%,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4.67%。
從各城市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分化明顯。深圳擁有的A股上市公司最多,達285家;其次為廣州,共有A股上市公司98家;佛山、珠海、東莞分別有36家、28家、27家;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共有A股上市公司52家。
在市值方面,截至2019年2月18日,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9.88萬億元,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18.96萬億元,兩市市值合計48.84萬億元。而粵港澳大灣區526家上市公司同期市值約9.18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18.79%。
近年來,A股新增上市公司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是重要組成部分。以2017年為例,全年共有438家公司登陸A股,其中89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佔比達20%;2018年,A股共新增105家上市公司,其中18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佔比17%。
在A股之外,灣區另一重要城市香港在世界金融市場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18年,港股市場在全球IPO總數及募資金額均拔得頭籌,吸引了大批優質企業赴港上市。
頭部公司優勢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眾多,質量也同樣不俗。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數量占總數的14.67%,但市值佔比卻達到了18.79%,這說明粵港澳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規模,高於A股公司的平均市值水平。
市場化程度高、知名企業多、頭部企業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顯著特點。目前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至高精尖的領先科技行業,下至關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行業,均少不了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的身影。
以2019年2月18日的收盤數據為參考,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共有74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司就有18家,佔比達24.3%。
除去A股上市公司,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不少在其他資本市場上市的知名公司。大量優秀企業的存在,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動力,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高新技術企業比重高
在世界上,灣區都是創新發展的高地。
2018年10月13日,廣東省科技研究機構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創新能力對比研究》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17.6萬件,超過同期東京、紐約、舊金山三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數量優勢明顯。
從A股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526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子、計算機、醫葯生物、機械設備、通信等五大行業。五大行業的上市公司合計達241家,約占粵港澳大灣區A股公司的46%。其中佔比最多的是電子行業,共有92家公司,佔比達17.5%,這其中半導體、光電子、LED等高科技企業又佔了大多數。
由於地緣及市場特點等因素,粵港澳大灣區526家A股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在深交所上市。相關數據顯示,在深交所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比深市整體的平均水平高出50%。
在深市上市企業中有70%是高新技術企業、40%屬於戰略新興產業企業,而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在深市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80%,戰略新興產業企業達50%,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除了擁有大量高新技術企業之外,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大量傳統製造業企業。據統計,粵港澳大灣區526家上市公司,在證監會行業分類中屬於製造業的企業達341家,佔比約65%。發達的製造業體系,健全的產業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新華社、證券時報、每日經濟新聞、經濟參考報,中房網綜合整理
B. 急急急!!!移動通信終端方面的
通信局站集中監控系統的雷電防護
艾默生網路能源有限公司 戴傳友
摘
要在簡要分析通信局站集中監控系統雷擊損壞的主要原因和雷電浪涌侵入途徑的基礎上,提出了監控系統雷電防護的基本措施。簡單介紹了艾默生網路能源有限公司(ENP)集中監控系統雷電防護的主要技術特點。
關鍵詞 集中監控系統 雷電浪涌 雷電防護 布線 線路屏蔽 等電位連接 浪涌保護器
LIGHTNING PROTECTION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OF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
DAI Chuanyou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 Shenzhen 518129 ,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auses of lightning damage 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probable coupling
paths of lightning surge are analyzed.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n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s/sites are recommended. In
addition, the main lightning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P'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PSMS are
summarized in briefly.
Key Words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lightning
surge; lightning protection; routing of cables; line
screening; bonding;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近年來,隨著集中監控系統在通信局站特別是移動通信基站中的廣泛應用,監控系統因遭受雷擊而損壞的事故時有發生。這種狀況不僅不利於通信網的長期穩定、可靠運行,還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因此,如何做好集中監控系統的雷電過電壓防護,有效降低雷擊事故發生率,是擺在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1 概述
雷電浪涌造成監控系統損壞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監控系統採用了大量的高集成度微電子元器件,而這些元器件本身抗干擾的能力很低。隨著微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微電子元器件不斷涌現,其集成度越來越高,所傳遞的信號電流也越來越小,對外界的干擾也越來越敏感。
其次,通信局站,特別是移動通信基站的實際運行環境比較惡劣。由於大部分通信局站內設有鐵塔,比周圍的建築物 /
構築物都高,遭受雷擊的可能性比較大。加之由於技術或經濟上的困難,部分局站沒有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採取整體防雷措施,為站內監控系統留下了雷擊隱患。
最後,長期以來,通信局站設備防雷都是以防止雷電浪涌沿局外線路感應為主,對監控系統等在局站范圍內的系統的防雷研究較少。但事實上,由於監控系統的連接線路較多,有些線路的敷設長度可達
100 ~ 200
米甚至更長,一旦這些線路遭受雷電電磁場的影響,將雷電浪涌傳到各監控設備的介面電路中去,從而對介面電路產生影響和沖擊。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標准對局站范圍內部的各種通信系統(包括監控系統)的防雷問題也日益重視。如國際電信聯盟
(ITU) 的 K.40 建議 [1] 對電信中心的雷電電磁脈沖的防護提出了指導性方法,而 K.41 建議
[2]
則規定了電信中心內部的通信線路和設備埠的浪涌抗擾性要求。這兩個建議的提出表明,國際上已經開始重視通信局站內部設備的雷電浪涌的抗擾性要求。而在最新的通信行業標准
YD/T5098-2001 [3] 中也已經明確提出監控系統的雷電過電壓保護的設計要求。
2 雷電浪涌侵入集中監控系統的途徑
任何一個電磁干擾都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是干擾源,其次是傳遞干擾能量的途徑或媒介(耦合途徑),最後是對干擾產生反應的設備(敏感設備)。干擾源、耦合途徑和敏感設備被稱為干擾三因素。為減小到達敏感設備的干擾能量,必須先弄清干擾源的性質、干擾的耦合方式以及敏感設備自身的耐受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提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本文所考慮的干擾源就是雷電電磁脈沖( LEMP
),它包括雷電放電電流以及雷電放電時在其周圍空間產生的瞬態電磁場,反映在設備上就是雷電浪涌;敏感設備就是監控監控系統;對監控系統而言,雷電浪涌的耦合途徑主要有:
1
、近場感應。雷擊通信局站或其鄰近區域時,會在其周圍空間產生強大的瞬態電磁場,該電磁場會在處於其空間范圍內的金屬導線上感應出一定幅值的瞬態過電壓(主要是磁場感應),感應過電壓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雷電流的變化率、線纜與雷擊點的距離、線纜的長度、各線纜間形成的迴路面積以及線纜是否有效屏蔽等因素。它主要施加在與線纜相連的設備埠上,以共模分量為主,差模分量的大小則視線纜的結構型式而定。感應過電壓是造成通信局站內監控系統雷擊損壞的主要原因。
2
、公共地阻抗耦合。雷擊時,雷電流沿接地體入地時會引起接地體的地電位升高,如果設備或系統布置不當或者接地不當,會在接地系統與設備間產生較高的過電壓(稱為反擊過電壓),從而導致設備損壞。此外,當通過各種線纜(如信號線、數據線等)互連的設備間存在較大的地電位差時,也會導致設備的損壞。
3
、傳導耦合,主要是指雷電侵入波。雷電侵入波又稱為線路來波,它是指沿進局電纜以行波的方式竄入室內的雷電浪涌。雷電侵入波產生的根源可能是感應雷,也可能是直擊雷,但從監控系統的角度來看,則可視為傳導耦合。對於需要將監控信號上報的無人值守站(特別是移動基站),雷電侵入波是造成監控設備損壞的另一重要因素。
3 集中監控系統雷電防護的基本措施
集中監控系統具有線纜類型多、介面類型多、線纜數量大等特點,其雷電損壞以近區磁場感應過電壓和雷電侵入波為主,因此監控系統的防護應針對上述特點,從整體上加以考慮,才能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監控系統的雷電防護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抑制或衰減雷電浪涌的耦合途徑,主要措施包括屏蔽、合理布線、等電位連接和接地等;其二、提高監控設備本身的浪涌耐受能力,主要包括合理設計內部電路、加裝電涌保護器等。
3.1 合理布線
如上所述,通信局站或其近區遭受雷擊時,雷電電磁場在站內監控系統的線纜上產生的感應過電壓主要取決於雷電流的變化率、線纜與雷擊點的距離、線纜的長度以及各線纜間形成的迴路面積以及線纜是否有效屏蔽等因素。因此,合理布線對減小感應過電壓水平、降低監控設備雷擊損壞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實施監控系統布線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局站范圍內,嚴禁室外架空走線。室外架空走線有可能遭受直擊雷,嚴重威脅監控系統的正常運行。此外,架空走線形成的環路面積較大,雷擊時會產生較大的感應過電壓。
2 、室外線纜的布放應盡量遠離鐵塔等可能遭受直擊雷的結構物,應避免沿建築物的牆角布線。
3
、室內各種監控線纜的布放應盡量集中在建築物的中部。雷擊時建築物中部的空間電磁場相對較弱,因此將電纜布放在建築物的中部可有效降低感應過電壓。
4
、監控線纜及線槽的布放應盡可能避免緊靠建築物的立柱或橫梁。在不可避免時,應盡可能地減小沿立柱或橫梁的布線長度。
3.2 線路屏蔽
屏蔽是電磁干擾防護及控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限制或防止某一區域內外電磁場的相互耦合,將電磁場作用限制在規定的空間范圍之內,即通過抑制耦合途徑來減小干擾源對敏感設備的影響。對通信系統的雷電防護而言,屏蔽可分為建築物的屏蔽、房間的屏蔽、設備的屏蔽和線纜的屏蔽。這里主要討論線路的屏蔽。
常見的線路屏蔽方式主要有兩類:其一、採用屏蔽套管或屏蔽槽等外部附加屏蔽;其二、採用屏蔽電纜。
屏蔽套管(金屬管屏蔽)的主要優點是屏蔽效能良好,其主要缺點是柔軟性差,施工不便。由於屏蔽槽存在較大的縫隙,其屏蔽效能比屏蔽套管的差。但由於其施工方便,如果在施工工程中做好接頭和接縫處的處理,還是能取得一定的屏蔽效果。
採用屏蔽電纜是一種常用的線路屏蔽方式。盡管其屏蔽效能不如金屬管屏蔽,但在線路不長(如小於 100m
)、外界電磁場干擾不是太強烈時,仍具有較好的屏蔽效能。
在實施線路的屏蔽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電纜屏蔽層、屏蔽套管或屏蔽槽等屏蔽體的兩端必須接地。由於感應過電壓主要是由近區磁場感應所致,屏蔽體兩端接地後,在屏蔽體與地迴路間形成一個閉合的環路,該環路中所鏈接的磁場所感應出的電勢在環路中形成感應電流,該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與干擾磁場方向相反,從而抵消或減小外界干擾磁場對芯線的影響,大幅度降低芯線的感應過電壓。
2
、為最大限度地利用屏蔽體的感應電流,任何影響電流流通的因素都應加以注意。如屏蔽體在整個電纜長度上必須是導電貫通的,並盡可能多點就近接地;做好屏蔽體接頭和接縫處的連接,以期獲得穩定的低阻抗電氣連接;做好屏蔽體的接地,盡可能降低接地引線的阻抗等。
3 、在工程實際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金屬走線槽和走線架,屏蔽電纜和金屬走線槽的配合使用可獲得附加的屏蔽效能。
3.3 等電位連接和接地
適當的等電位連接和接地是減小反擊過電壓和地電位差的有效措施。
等電位連接是用連接導體或浪涌保護器將處在需要防雷空間內的防雷裝置、建築物的金屬構架、金屬裝置、外來導體、電氣或電子設備等連接起來,其目的是減小需要防雷空間內的各金屬部件以及各系統之間的電位差。通信局站的等電位連接和接地包括:由建築物金屬構架、防直擊雷裝置以及外來導體等相互連接而成的公共連接網,局站內各通信系統所建立的局部等電位連接網,以及上述各連接網間的連接和接地。
原則上講,監控系統的外露導電部分所形成的局部等電位連接網可具有以下兩種結構型式: S 型(星形結構)和 M
型(網型結構)。相應地,它們與公共連接網的連接方式應分別採用 Ss 型和 Mm 型。如圖 1 所示。
星形結構一般適用於較小的閉環系統,系統內設備間以及設備與外界的連接線較少,容易與公共接地網隔離。當採用星形結構時,系統的所有金屬組件除連接點外,應與公共連接網有足夠的絕緣,即僅通過唯一的點連接到公共連接網中形成
Ss 型。此時,設備間的所有線纜應按照星型結構與等電位連接線平行敷設,以避免產生感應環路。 Ss
型等電位連接網的主要優點是能抑制外界的低頻干擾。其缺點是維護和擴容比較麻煩,且在高頻下易引入干擾。
網狀結構一般適用於延伸較大的開環系統,系統內設備間以及設備與外界的連接線較多而且復雜。當採用網狀結構時,系統的各金屬組件應通過多點就近與公共接地網相連形成
Mm 型。 Mm
形等電位連接網的主要優點是在高頻時可獲得一個低阻抗網路,對外界電磁場有一定的衰減作用,且維護和擴容比較方便。其缺點是理論上可能會引入低頻干擾。
由於監控系統的採集設備與其它設備間存在廣泛的互連,監控設備間的連接線纜也比較多,而且採用了大量的屏蔽電纜。適合於採用
Mm 型等電位連接網。同時,通信局站的實際運行經驗表明,合理設計和施工的 Mm
型等電位連接網一般不會引入低頻干擾。
3.4 內部電路的合理設計
在採用了合理的線纜布置、有效的線路屏蔽以及適當的等電位連接和接地措施後,到達監控設備的浪涌能量會大幅度降低,從而減小雷電浪涌對監控設備的危害。但上述措施不能完全消滅達到監控設備的雷電浪涌,特別是當部分局站沒有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採取整體防雷措施而導致站內監控設備所處的電磁環境比較惡劣時,雷電浪涌對監控設備的危害仍然存在。因此,在有效抑制雷電浪涌耦合途徑的同時,應提高監控設備自身的浪涌耐受水平。
由於感應過電壓和反擊過電壓或地電位差對設備造成損壞的主要原因是共模過電壓,適當提高監控設備內模塊的共模耐受水平可有效地防止此類損壞。
實際運行經驗表明,監控設備的損壞大部分表現在設備的介面部分,因此應審慎地設計監控設備的介面部分電路,以提高其浪涌耐受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可採用的方法有:優選介面晶元、採用電氣
/ 光電隔離技術、內置浪涌吸收電路等。
3.5 介面防護(加裝電涌保護器)
運行經驗表明,在綜合採用上述防護措施後,基本上可以防止絕大多數由感應過電壓和反擊過電壓或地電位差造成的監控設備的損壞。但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監控設備仍有可能因雷電浪涌而損壞:
1 、對於需要將監控信號上報的無人值守站(特別是移動基站),外引線(如 E1 線、電話線或 RS422
等信號線)可能會將較大幅值的雷電侵入波引入監控系統。
2 、當通信局站遭受直接雷擊且雷擊強度較大時,在站區內的長距離監控線纜中可能還會感應出較大的過電壓。
此時,可採用加裝浪涌保護器( SPD )來降低雷擊事故率。
信號線用 SPD 的選用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 SPD 的保護水平應滿足監控設備浪涌耐受水平的需要。
2 、 SPD 應滿足信號傳輸速率及帶寬的需要,其介面應與被保護設備兼容。
3 、 SPD 的插入損耗應滿足監控設備的要求。
4 、 SPD 的標稱放電電流應滿足標准 [3] 的要求。
4 ENP 集中監控系統( PSMS )的防雷技術特點
在認真研究集中監控系統雷擊損壞原因和失效機理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 ENP
集中監控系統的雷電防護的整體方案,該方案具有以下主要技術特點:
1 、將監控系統作為整體進行考慮,綜合採用線路屏蔽、合理布線、等電位連接和接地、加裝 SPD
等措施,抑制了雷電浪涌與監控系統間的耦合路徑,最大程度地減小了感應過電壓、反擊過電壓以及雷電侵入波對監控系統的危害,大幅度地提高了監控系統的整體防護性能;
2 、通過內部電路的合理設計,提高了監控設備自身的浪涌耐受能力;
3 、對於雷擊重點部位,採用有效的介面防護措施,極大地提升了監控系統的雷電防護能力。主要埠的標稱放電電流達
5kA 以上,遠高於 YD/T5098-2001 [3] 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 ITU-T K.40 (1996) Protection against LEMP in
telecommunications centres
[2] ITU-T K.41 (1998) Resistibility of internal
interfaces of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to surge
overvoltages
[3] YD/T 5098-2001 ,通信局(站)雷電過電壓保護工程設計規范
http://www.caqlp.org/
轉帖]遠動設備的防雷及過電壓保護遠動設備的防雷及過電壓保護 (2004-5-31) 陳國俊,譚永忠 Lightning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of telecontrol equipment CHEN Guo-jun,TAN Yong-zhong (Nanhai Power Bureau,Foshan,Guangdong 528200,China) Abstract:The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lightning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of telecontrol equipment is expounded with specific measures presented. Key words:telecontrol equipment;lightning protection;over-voltage protection 摘 要:闡述了加強遠動設備防雷及過電壓保護的緊迫性,並提出了具體的防護措施。 關鍵詞:遠動設備;防雷;過電壓保護 中圖分類號:TP806.3;TM862 文獻標識碼:B 由於早期RTU所選用元器件的局限性,RTU對雷電等電磁脈沖和過電壓的耐受能力很低。當雷電等過電壓和伴隨的電磁場達到某一閥值時,會導致元器件甚至設備的永久性損壞,嚴重影響RTU的可靠運行。 變電站都有比較完善的防雷系統,因而雷電直擊遠動設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雷擊附近大地、架空線路和空中雷雨雲放電時直接形成的,或者由於靜電及電磁感應形成的沖擊過電壓,卻可能通過與之相連的電源線路、信號線路或接地系統,穿過各種介面,以傳導、耦合、輻射等形式,侵入遠動設備並釀成嚴重的干擾或事故。 因此,加強和改進遠動設備的防護,盡量減少其遭受雷電等沖擊干擾的損害,已成為變電站實現無人值班亟待解決的問題。1 遠動設備雷擊損壞情況 南海電力局從1993年開展調度自動化工作,1996年開始試行無人值班。但是,在每年 的雷雨季節,具備四遙功能的變電站(RTU結構見圖1),都發生多次雷電損壞RTU和當地監控電腦串列口的事故,最多的一年達二十多起。損壞的程度不一,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官窯110 kV變電站因雷電損壞遙信隔離板5塊,通信擴展板1塊,主板1塊;110 kV海北、沙涌、東二等變電站共損壞通信擴展板、主板十多塊;6台監控電腦串列口損壞,給遠動維護護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只有很好地解決變電站遠動設備防雷擊損壞問題,才能保證變電站無人值班安全運行。圖1 RTU結構框圖2 遠動設備受雷電損壞的原因2.1 變電站遠動設備與外圍設備相連接 RTU各功能模板以各種方式與其他設備直接相連。變電站中比較典型的RTU電氣連接見圖2, 其中與當地監控電腦及微機保護裝置相連的串列通信電纜均處在控制室范圍內,二次測量、控制及信號電纜一部分則直接與高壓場地一次設備相連。圖2 RTU在變電站中的電氣連接2.2 RTU受雷電損壞的原因 a)電源線引入雷電 雷電引起的瞬時高電壓,如果不加遏制,直接由電源線引入RTU,會影響其電源模塊正常工作,使各功能模塊的工作電壓升高而工作不正常,嚴重時甚至會損壞模塊,燒壞元器件(IC) 。 b)通信線引入雷電 由雷電引起通信線兩端設備之間電位差直接作用於相對脆弱的串列通信口,會損壞RTU及與 其通信的設備的串列口,嚴重時會損壞整個功能板。 c)二次電纜引入雷電 直接與一次設備相連的二次連接電纜感生的感應過電壓作用於RTU的各隔離板,擊穿隔離板 輸入隔離器件,造成RTU板件損壞。 d)接地不規范 由於接地不規范,不同接地點之間雷電時易形成較高的電位差,產生的電磁干擾會影響RTU的運行,損壞RTU模板;同時,雷電引起的地電位升高,亦通過設備的接地線引入RTU,此過電壓同樣會損壞RTU模板。3 防護措施 電子設備的防雷和過電壓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貫徹綜合防護思想。綜合運用分流(泄流)、均壓、屏蔽、接地和保護(箝位)等技術,構成一個完整的防護體系,它適用於電力系統、建築防雷和各種電子設施的通用防護模式,而對於一個特定的電子系統(設備),例如遠動系統的防護,則需根據遠動設備的特點,結合變電站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採用具體措施,構成一個完整的防護體系〔1〕。 近幾年,我們通過對遠動設備受雷擊損壞的分析,在實際遠行中採取了如下措施: a)遠動設備的工作電源,可用直流電源的、優先採用直流供電; b)加裝電源保護器。對於採用交流電源的遠動設備(包括當地監控用電腦),在UPS前加裝了CRITEC交流電源防雷器。該產品工作穩定,性能可靠,且能將輸出電壓箝位在240 V左右。即當防雷器輸入端瞬時電壓不超過6 kV時,其輸出電壓不會超過240 V。 c)加裝光電隔離器。對於所有的串列通信口,加裝9C4型光隔離長線收發器,使相互通信的兩設備通信埠之間無直接的電聯系,有效地防止通過通信線引入的過電壓;對相互通信的兩設備之間的電位差進行隔離,從而有效地保護被保護設備的串列口不被損壞。 d)解除RTU內部的信號接地點。將RTU內部的信號地與大地脫離開,防止地電位升高直接侵入 RTU而損壞RTU模塊板件。 e)採用等電位連接。在需要防雷的空間遭遇雷電等過電壓時,使所有各相關部分(電路板)不 存在明顯電位差〔2〕,保護電路板不受損壞。4 結束語 從1997年開始,採用以上措施後,南海電力局運行中的RTU工作穩定,取得了理想的運行效果,保證了無人值班工作的順利進行。 作者簡介:陳國俊(1970-),男,湖北孝感人,助理工程師,工學學士, 主要從事變電站遙動設備的維護工作。作者單位:南海電力工業局,廣東 佛山 528200 參考文獻 〔1〕 張偉鈸.儀征輸油站儀表微機監測系統的防雷及過電壓保護〔J〕.電網技術,1997. 〔2〕 蘇邦禮.現代防雷技術最重要的是等電位連接〔J〕.廣東電力,1998.